1x
1

论说

圣人先哲将永恒不变的训导称作 经 ,将解释 经 的精义、阐述 经 的义理的著作称作 论 。 论 ,即道理,道理正确,便不悖于圣人先哲之意,经书的原意也不会受损。

从前,在回答弟子和时人问题时,孔子说了很多精妙的话,在他死后,弟子们就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因为谦虚不敢称作 经 ,只称作《论语》。

后人写论文、论著时,就开始称作 论 。

在《论语》以前,一般的 经 中不以 论 作书名、篇名。

《六韬》中的两篇论一一《霸典文论》和《文师武论》,大概为后人追加!

详察 论 这种文体,存在着各种支流:陈述政事的,与议论文和说理文要求相同;注释经书精义的,与传文、注释相近;辩论历史的,与赞辞、评语意义一致;诠释文章的,与序文、引言一致。

所以, 议 即要说适宜的话; 说 即说令人感觉动听服膺的话; 传 即将老师的话向后世转述; 注 即对经书字词意义的解释; 赞 即说明经书全文的意义; 评 即对经书做出公平的评论; 序 即对原文内容的次第顺序给出交代; 引 即用引述法说明正文内容。

这些文体虽然存在着名称上的区别,但都是论述道理的。所谓 论 ,综合各家说法,即深入探讨某一义理的文章。

所以,庄周的《齐物论》,以论作为篇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列出了六篇 论 。

汉宣帝时,皇帝召集儒生在石渠谈经论艺,汉章帝在白虎观与众儒生讲读 五经 ,都是为了对圣人之道进行阐释,讨论其中的异同,其实是谈论论文的文体形式。

班彪的《王命论》,严尤的《三将军论》,就已能将情理表述明白,并借用史实论证了。

等到曹魏时期,曹操刚刚建立霸业不久,就兼用名家和法家学说巩固统治,从傅嘏、王粲的论文就可以看出,时人已能熟练运用相关理论了。

正始年间,当时文人仍然注重继承前代文风。受何晏等人的倡导,讲玄之风开始盛行,于是老庄学说大行其时,与儒家思想平分秋色。

详细观览傅嘏《才性四本论》,王粲《去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夏侯玄《本无论》,王弼《易略例》,何晏《道德论》等,都是有别于前人的匠心之作,笔锋新颖,论述精密,算得上论著中的精彩之作。

此外,像李康《运命论》,在论述命运上与王充《论衡》相同,但文采却远超《论衡》;陆机《辨亡论》,模仿贾谊《过秦论》而作,却远比不上它。

即便这样,它们也是这类文章中较好的了。再如晋代宋岱、郭象等人的著述,都能敏锐地触碰到事物变化精深微妙的境界;同为晋代的王衍和裴□,则是在 尚无 和 崇有 上展开辩论和交锋。

他们都是创名当世又扬名后世的著名人物。始终坚持 有 的人,是将眼光拘泥在形体上;而始终坚持 无 的人,又囿于无声无形的 虚无 之中。

白白地对义理进行精辟的片面解释,却没能求得正确且全面的道理;探索到了神妙深奥的自然之理,只有佛学 有无不分、无思无欲 那样的最高境界吧?

东晋时期,文人们都开始清静无为的玄学空谈,即便有所创新,也是对前人的引述罢了。

至于此时张衡的《讥世论》,非常像是以俳优戏子的口吻开玩笑;孔融《孝廉论》也只说些玩笑话了;曹植《辨道论》就跟抄书没什么差别了。

如果写作论述时不能坚持正道,就不如不写了。

考察 论 这种文体,主要是用以把是非辨别清楚。

不仅对具体问题进行透彻地研讨,并深入追究抽象的道理;要把论述的难点攻破钻通,深入挖出理论的终极。论著是表达各种思考的工具,用以对万事万物进行衡量。

所以,道理要讲得全面而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必须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把论点组织严密,没有漏洞;文辞和思想密切结合,使论敌无懈可击:这就是写论文的基本要点。

因此,写论文和劈木柴一样,以正好破开木柴的纹理为贵。

如果斧子太锐利,就会超出纹理把木柴砍断;巧于文辞的人,违反正理而勉强把道理说通,文辞上看起来虽然巧妙,但检查实际情形,就会发现是虚妄的。

只有有才德的人,能用正当的道理来说服天下之人的心意,怎么可以讲歪道理呢?

至于注释经典的文字,是把论述分散在注释中,这种碎杂的注释虽有别于论文,但会总起来就和论文相同了。

不过像秦延君注《尚书·尧典》的 尧典 二字,就用了十多万字;朱普注《尚书》,用了三十万言;这就为通达的学者所厌烦,而耻于从事烦琐的章句之学了。

如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孔安国的《尚书传》、郑玄的《三礼注》、王弼的《周易注》等,其传注都简要明畅,这些可算是注经的典范了。

所谓 说 ,就是喜悦; 说 字从 兑 ,《周易》中的《兑卦》象征口舌,所以说话应该令人喜悦。但过分追求讨人喜悦,就必然是虚假的;所以,虞舜曾惊震谗言太多。

自来善说的人,如商代伊尹用烹调方法来说明如何把殷商治理强大,周初吕望用钓鱼的道理来说明怎样使周代兴盛;以及春秋时期郑国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后,因而解救了郑国的危亡;鲁国的端木赐说服齐国转攻吴国,因而保存了鲁国等:这些都是说辞中较好的。

到了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游说之士风起云涌;他们用合纵、连横之说参与谋划,用纷坛复杂的计策来争夺权势,用圆转如弹丸的方法来施展其巧妙的辩辞,或用首先飞扬声誉以引出对方的论点,然后加以钳伏的妙术。

战国时毛遂一人的辩辞,比传国之宝的钟鼎还贵重,他的一张嘴唇,胜过百万雄狮;苏秦佩带着六国的一大串相印,张仪被封赠五座富饶的城市。

到汉代平定秦、楚之后,辩士们的活动逐渐停止。

汉代的少数说客,如郦食其被齐王田广所烹杀,蒯通也几乎被投入刘邦的汤锅。即使还有陆贾颇负盛誉,张释之的附会时事,杜钦的文辞辨析,楼护以唇舌锋利称著,他们都活动于帝王的玉阶之前,戏谈于王公大人的坐席之间;但都不过看风驶舵,迎合趋势,已没有人能逆流而上以扭转大局了。

说 贵在合于时机,或缓或急,灵活运用,不仅仅是婉言陈说,也要书写成文。

如战国时范睢的《献书昭王》,要求进言献策;秦代李斯的《上秦始皇书》,谏阻驱逐客卿;都循着情理而深入机要,言辞动听而切中要务;虽然触及帝王的某些险要问题,却能功业告成,计议符合,这就是向帝王上书方面善于陈说的了。

此外,如西汉邹阳上书吴王和梁王,比喻巧妙而道理恰当,所以,虽有危险却无罪过。又如东汉冯衍进说于鲍永和邓禹,所讲之事既不紧迫而又文辞繁多,所以虽然多次陈政言事,却很少有人重用他。

说理文的关键,是必须使之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既要有助于政务的完成,又要不妨害自己的荣显。

除了欺骗敌人,就应该讲得忠诚可信。

要把真心诚意的话献给主上,用敏锐的文思来完成说辞,这就是 说 的基本特点。

可是,陆机的《文赋》却说: 说 的特点是表达明显而进行欺骗。

这是什么话呢?总结:

道理通过语言来表达,把道理陈述出来就成为 论 。

论说之词可以深究天地间的至理,说服天下人的心意。

即使抽象的阴阳变化之理,也要说得令人不疑;秘奥的鬼神之道,也同样不能隐避。

用 飞钳 等精妙的方法来说服对方,能够很快就发生阻止或劝进的实际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