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颂赞

风、大雅、小雅、颂是极好的,颂它又是最好的。

颂是容貌,用来赞美大的德行,借舞蹈的容貌来表达。

从前帝喾的时代,咸墨作颂来歌唱《九韶》。

从《商颂》以来,颂的文辞和意思是完备了。

简爱欧化影响到一个诸侯国的诗叫作 风 ,影响到端正天下风俗的诗叫作 雅 ,用容貌舞蹈来禀告神道的诗叫作 颂 。

风 和 雅 叙述人事,人事兼有正确的和变乱的; 颂 以禀告神道为主,含义一定要纯正美好。

鲁国因周公旦的功勋按次序编成《鲁颂》,商朝人因追念先王记下《商颂》,这是用在宗庙理的雅正乐歌,不是宴会上经常唱的歌咏。

《周颂》中的《时迈》这一篇,周公创作,圣人的颂,保存着作颂的规范。

百姓各有各的想法,不要禁止他们言说,晋国众人赞美田野,鲁国百姓讽刺穿着鹿裘和祭服的,直率地说出,不是歌咏,用简短的话来讽喻,左丘明和子顺,都称作颂,这是民间的颂,是颂的变体,渐渐影响到人事上去了。

到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作《橘颂》情感和文采都很美好,用类似的物作比,寄托自己的情意,颂又推广到细小的物品上了。

至于秦始皇刻石,于是称颂他的功德。

汉朝的惠帝景帝,也有描状容貌的歌舞,沿袭下来,都有创作,一代代继续不断了。

像杨雄赞美赵充国的《赵充国颂》,班固称述窦融的《安丰戴侯颂》,有的仿照《周颂·清庙》有的效法《鲁颂·駉》和《商颂·那》,虽然或浅或深不同,或详略不一,它的赞美功德,显示舞容、典雅法则是一致的。

到了班固的《北征颂》、傅毅的《西征颂》,变成铺叙,难道不是赞美过头变成破坏体制了吗?

马融的》广成颂》《上林颂》,要求典雅却写得像赋,为什么玩弄文采却失去它的本质呢?

又崔瑗的《南阳文学颂》,蔡邕的《京兆樊惠渠颂》,都是吧序文写得美好,却把颂写得简单。

挚虞在《文章流别论》里对颂的评价,大都是精确的,至于说到其中夹杂着风雅,却不改变歌颂的旨趣,徒然发挥空论,好像黄铜白锡混杂着可以铸剑的胡说了。

到了魏晋驳杂的颂,很少有离开写作规范的,曹植所作,以《皇太子生颂》作标志,陆机积起来的篇章,以《汉高祖功臣颂》最著名,其中赞美的和贬斥的混杂在一起,实在是乱世的不正确的体制了。

颂 的创作,内容要典雅,辞藻要华美。

描写虽然近似赋,但不流于过分华靡的境地;严肃庄重有如 铭 ,但又和 铭 的规劝警戒意义不同。

颂是本着颂扬的基本要求来敷陈文采,从广义的意义上来确立内容。至于细致巧妙的描写,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变通。颂的写作,大致就是这样了。 赞 的意思就是说明,就是辅助。

相传从前虞舜时的祭祀,很重视乐官的赞辞,那就是歌唱之前要作说明的辞句。

至于益帮助禹的话,伊陟向巫咸所作的说明,都是讲明事情,用语气帮助言辞。所以,汉代设置鸿胪官,他在各种典礼上呼喊礼拜的话就是 赞 :这些都是古代留传下来口头上讲的 赞 。

到司马相如进行写作,才在《荆轲论》中对荆轲进行了赞美。

后来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便借赞辞来进行褒扬或批评:那是用简要的文辞加以总结,用颂的体裁而加以议论;《史记》和《汉书》的最后,又各有一篇《太史公自序》和《叙传》作一总评,它和 赞 的名称是相同的。可是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却把这种 赞 误称为 述 ,那就差得很远了。

后来郭璞注《尔雅》,在《尔雅图赞》中,无论是动物植物都写了 赞 ,内容兼有褒扬和贬抑。

形容美德写成颂,赞扬功业写成赞;描绘形容和组成声韵,使文辞清晰而鲜明。

这样的颂或赞,虽然年代久远,它的美好却像清晨一样美丽。

后世用颂赞来品评平常事物,往往就是炫耀辞采来作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