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 第二章
后妃下元敬虞皇后豫章君明穆庾皇后成恭杜皇后
章太妃康献褚皇后穆章何皇后哀靖王皇后
废帝孝庾皇后简文宣郑太后简文顺王皇
后孝武文李太后孝武定王皇后安德陈太后安僖王皇后恭思褚皇后
元敬虞皇后名孟母,济阳外黄人。
父亲叫虞豫,事迹见《外戚传》。
元帝为琅邪王时,娶皇后为妃,没有儿子。
永嘉六年去世,时年三十五岁。
元帝为晋王时,给她追加尊号为王后。
官吏奏报王后应另外建庙。
元帝下令说: 如今宗庙还未建成,不便另建,可修饰陵上的屋为庙。
太兴三年,下册书说: 皇帝哀叹前琅邪王妃虞氏:我恭敬地顺从上天的命令,因此登上帝位。悼念妃的往昔,美名没有得到宣扬,治理国家,没有礼仪法规,后宫教化不够,因此心中伤感。
赠封号定谧号,是先王旧典。
今天派遣使持节兼太尉万胜奉册书追赠皇后玉玺,用太牢祭祀。
皇后魂若有灵,当为之荣耀。
于是拊祭于太庙,葬在建平陵。
太宁年间,明帝追念母亲养育之恩,赠豫章妻王氏为邱阳县君,姨母散骑常侍新野王司马罕之妻为平阳乡君。
豫章君荀氏,是元帝的宫人。
最初受到宠幸,便生下明帝及琅邪王司马裒,因此被虞后忌恨。
自己因为地位低下,常怀怨恨,受到元帝谴责,逐渐被疏远冷落。
等到明帝即位,被封为建玄昼,另建住宅。
左窒元年,旦瞪迎她回宫内,供给隆重丰厚。
等到成帝即位,对她的尊重与太后相同。
咸康元年去世。
韶书说: 我年少时即遭不幸,慈爱地教育我,辛勤地抚育我,靠的是建塞昼的仁慈。
一朝去世,我实在想报答,永远怀念过去,感伤悲哀。
赠豫章郡君的封号,在京都另建庙。
明穆庾皇后名文君,颖川鄢陵人。父亲庾壁,事迹见《外戚传》。
皇后性情仁慈,姿态仪容很美。
元帝听说后,聘她为太子妃,因德行好被尊重。
明帝即位,立为皇后。
册书说: 妃庾氏先前奉承圣命,在东宫作嫔妃,恭行妇道,恩爱有礼。
行事忠信心思顺从,以此成就和谐之道;协助端正后宫秩序,因此有和协道德的美名。
我过去经历了不幸,孤单得像是在害病。
众公卿考查了以往朝代,都以推崇嫡亲辨明正统为重,记载在典籍中,应该建皇后宫,以此来供奉宗庙。
追述先帝的愿望,不废弃旧有的命令,派使持节兼太尉赠皇后玺绶。
女性的德崇尚阴柔,妇道要奉承婆母,崇敬祭祀的礼节,看重多子多孙的道义。因此永远贞节,就能光大皇家基业,做天下母亲的典范,推行后宫教化。
借鉴六传,稽考典籍,祸福不定,盛衰在人,虽被赞美而不自恃。
要恭敬啊,怎么能不慎重!
到了成帝即位,把皇后尊为皇太后。
群臣奏请说:天子幼小,应该依照汉代和熹皇后的旧例。
皇后辞让多次,不得已而临朝摄政。
皇后之兄中书令厘奎管理诏书命令,公卿奏报事情时称皇太后陛下。
咸和元年,有关官员奏请追赠皇后父亲及夫人丹丘氏,皇后陈辞推让不答应,三次奏请都不依从。
苏峻反叛时,京都被颠覆,皇后被逼迫受辱,忧伤而死,时年三十二岁。
皇后在位共六年。
皇帝思念恩德无穷,追赠皇后父亲庾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赠母丘氏安陵县君,姨母苞压永宁县君,坦旦建安县君。
厘亳上表陈述皇后生前的意志,辞让不接受。
成恭杜皇后名陵阳,京兆人,镇南将军预之的曾孙女。
父亲成乂,事迹见《外戚传》。
成帝因为皇后家世代以德闻名,咸康二年准备了礼物聘她为皇后,当天入宫。
成帝登上太极前殿,群臣都来祝贺,白天过去,该锁宫门了,百官才走。皇后年少时姿容美,然而长大后还是没有牙齿,有来求婚的人就中途放弃。
成帝备礼娶她那天,皇后的牙一夜之间长好。
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
七年三月,皇后去世,时年二十一岁。
宫外百官每五天进一次灵堂,宫内官员一天一进,一直到安葬完毕才终止。
皇后在位六年,没有子女。
在此之前,三吴地方的女子在一起时头插白花,看上去如同白色沙果花,流传天上织女死了,为她穿丧服,到这时皇后逝世。
成帝下诏书说: 吉凶之事的典礼仪式,确实应该实施;然而丰盛或简约的尺度,也应当顺应时势,况且在深深的地底下,大举修建却没有用啊!
如今陵墓的事情,一切从简,陵墓中清洁就行,不准用涂车和草扎的人马殉葬。
有关官吏奏请建造凶门柏历并调挽郎,都不批准。又禁止远近地方派遣使节。第二年元旦朝会,有关官吏奏请废除音乐。
成帝下诏废止管弦乐,金石乐照旧演奏。
孝武帝即位,宁康二年,封皇后母亲裴氏为广德县君。
裴氏名穆,是长水校尉裴绰的孙女,太傅主簿裴遐的女儿,太尉王夷甫的外孙女。
表亲关系的显赫,在当时出名。
裴遐跟随东海王司马越遇害,没有儿子。惟有裴穆渡江,于是享受荣耀,在南掖门外建宅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杜姥宅。
章太妃周氏被选入成帝宫,受到宠幸,生下哀帝及海西公。
开始时为贵人。
哀帝即位,下韶让有关官吏议论贵人名位号,太尉桓温认为应该称夫人,尚书仆射江膨认为应当叫太夫人。哀帝下韶尊她为皇太妃,仪仗服饰与太后相同。
又下韶书说: 朝廷大臣对太妃不恭敬,是否不符合典章礼仪。
太常江迪议论说: 名位不是最高,因而不应恭敬至极。
兴宁元年太妃去世。
哀帝打算服重丧,江雕奏应服鳃麻三个月。
哀帝下韶打算改为一年,江膨又奏请说 委屈自己的感情,正是对上恭敬自己的祖先 ,哀帝依从了他。
康献褚皇后名蒜子,河南阳翟人。
父亲康裒,事迹见《外戚传》。
皇后聪明有器量见识,年少时以名门闺秀入选为琅邪王妃。
康帝即位,立她为皇后,封她母亲谢压为寻阳乡君。
穆帝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
当时皇帝年幼,尚未亲政。
领司徒蔡谟等上奏说: 即位的皇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继承帝王世系,海内归心,百姓仰仗。
陛下体察妇道,教诲胜过文德之母。
过去涂山氏使夏朝生辉,简狄使殷商盛明,实在是由于她们显示了圣哲,使国运昌盛。
我们认为陛下的德行可与二嫣匹敌,美善胜过《关雎》中的后妃,当临朝摄政,以安宁天下。
如今国家危急,百姓命运未卜,我们惶惶不安,一天之内国家大事极多,事情时机的期限,是上天赐福时所看重的,现在不再是清高谦让的日子。
汉的和熹、顺烈,都临朝听政,近代明穆皇后听政,就是先代制度。
我们十分伤心惶恐,恭敬地下跪请求。
乞求陛下对上顺祖宗心意,对下顾念大臣官吏,出以公心弘扬道义,以符合天意人愿,这样则天下庆贺,百姓再生。
太后下诏说: 皇帝年幼,当依赖公卿大臣帮助促成他的美德匡正他的过失,以此来酬谢先帝以礼待人的美意,况且旧有德行和当世救助的好处,没有比能使天命不中落,使祖宗的基业有人奉承更重大的,所以要在宫内确定皇位。
所上的奏章恳切周到,流露于笔墨间,拿着还没看完,就又悲又惧。
先朝皇后诚信恭敬谦让,顺从妇道,她之所以不拒绝群臣的陈请,是为国家考虑。
我怎敢固守着年幼的皇帝,而违背先帝的意旨。
就恭敬地听从所奏。
于是临朝听政。
有关官吏奏报说,谢夫人已经封了,荀、卞两位夫人也应追赠封号,都是皇后父亲的前妻。
太后不准许。
太常殷融奏议依据郑玄的礼仪,卫将军褚裒在宫庭完全按臣礼恭敬太后,太后回家省亲时按家中的礼仪。
太后下诏书说: 典礼我实在不清楚,真如所奏,那就会因亲情而不能安心,应再商定。
征西将军司马翼、南中郎司马尚奏议说 尊重父亲限于一家,恭敬国君重于天下,郑玄的礼仪在情理之中 。
太后听从了。
这以后朝中大臣都尊敬褚哀。
帝既冠,太后下诏书说: 过去遇上不幸,皇帝年幼,皇家事业不振,就像冠冕上悬垂的玉珠。
诸侯卿士都遵循前朝,劝说我摄政。
因国家重要,先代有范例,我努力顺从,无暇固守妇道。
仰仗七庙的神灵,凭藉诸侯的力量,皇帝行了冠礼,礼节完成,德行具备,应当面向南亲理政务,临朝统治万国。
现在我归还政事权力,全依旧有典章。
于是居住崇德宫,手诏群臣说: 过去因为皇帝幼小,顺从了诸侯们的奏议,既因我能力不足,又频频遇上艰难,祭祀亡父,深忧居丧。
司徒德高望重,指出改正国家的弊端,王室没有衰败,实在是靠司徒。
皇帝既已完成了冠礼,而四海还未统一,五胡叛逆,豺狼当道,财用劳役一天天增多,百姓困苦。
希望诸君子从长远考虑,同心协力,辅佐保护年幼的皇帝,匡正不周到的地方。
我永远地回到另外的宫室,度过余生。
全是为了国家,以此言寄托我的心意。
哀帝、海西公当政之时,太后又临朝摄政。
担坦废迤酉公时,太后正在佛堂烧香,内侍奏报说 外面有紧急奏章 ,太后才出来。
靠着门看了几行奏章,就说 我本来就有这种疑虑 。看了一半就不看了,要来笔答覆奏章说: 我经历了各种忧患,想到生者与死者,心如刀割。
桓温呈送诏书草稿之初,疑虑太后有异议,害怕得出汗,惊恐表现在脸上。
等到诏书出来,桓温大喜。
简文帝即位,尊称太后为崇德太后。
皇帝死时,孝武帝年幼,桓温又死了。
群臣启奏说: 王室多事,灾祸丧事频频,国丧刚完,又死了丞相,天下人失意,好像没有了寄托。
皇帝虽然十分圣明,这本是天意让他如此。
然而年纪尚小,又在服丧,思念之情,顾不上国事。
陛下的德行顺应妇道,仁慈圣明善良,遇上国家多难,临朝亲理政务。
光大国运的美名,在过去深入人心,人们诬歌传咏,播散到四面八方。
就是有莘振兴殷商,妊姒振兴周朝,也不足以比喻。因此而能统一,人鬼一心,仰望着国运的复苏,挂念着皇帝皇后。
顺应天人的道理,是《周易》所崇尚的,安宁稳固国家,是大人的重任。
愿陛下料理国事,调整政道,从而告慰祖宗,安抚百姓。
无法表达我们忧国至诚之心。
太后下诏说: 王室不幸,艰难不断。
看了奏章,更增悲叹。
内外大臣,都认为皇上年幼,再加上哀思之情,不能亲理政务,号令应该有出处。
如果能安定国家,有利天下,还有什么可坚持的呢,就恭敬地依从大臣的奏章。
但是如有昏昧缺漏,望大臣们尽力辅助指出。
于是太后再次临朝亲政。
皇帝行冠礼以后,太后下韶书说: 皇帝婚冠礼完备,远近安居乐业,应该面向南亲理政务,光明从遣裹开始。
现在我归还政事,一切按照旧有的典章。
于是又称崇德太后。
太元九年,太后逝世于显阳殿,时年六十一岁,在位共四十年。
太后是皇帝的堂嫂,朝廷议论丧制时有疑惑。
太学博士徐藻说: 事奉父亲与国君的恭敬程度是相同的。
而且《仪礼》上说 丧礼中丈夫排列在父辈时,妻子都按母辈对待 ,那么丈夫按国君对待,妻子也应按皇后对待。
为太后服齐衰,是按母亲对待。
鲁国君子讥讽颠倒次序的祭祀,是要明确尊卑。
如今皇上供奉康帝、穆帝、哀帝及靖后的祭祀,致敬像君臣关系一样,怎么能像对国君一样恭敬,而因为亲属关系就废止了丧服的制度呢。
我认为应服齐衰一年。
听从了他的意见。
穆章何皇后名法倪,庐江潜入。父亲何准,事迹见《外戚传》。
以出身名门应选入宫。
升平元年八月,皇帝下玺书说: 皇帝向前太尉参军何琦咨询:天地形成之初,就开始制定人与人的关系,于是有了夫妇,以此来供奉天地宗庙。
与公卿商议,都认为应该遵循旧有典章。
现在派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司马综,用礼物纳采。
何琦回答说: 前太尉参军、都乡侯小臣何琦行稽首礼叩首再拜。
皇帝下达美好的命令,在我家族中寻访婚姻,准备了数人供选择。
我的堂祖父的弟弟,已故散骑侍郎何准的遣女,没间断过训导,衣着如常人。
恭敬严肃地奉承旧有的典章制度。
又派兼太保、武陵王司马晞,兼太尉、中领军司马洽带上册书,立法倪为皇后。
皇后没有儿子。
哀帝即位,被称为穆皇后,居住在永安宫。
桓玄篡位,把皇后移到司徒府。
路过太庙,皇后停车大哭,哀伤感动路人。
桓玄听说后发怒说: 天下挥让替代是平常的事,舆姓包的女子有什么关系!
于是把皇后降为零陵题昼。舆宝童一同西行,到了旦医。
塑瞪树立义旗,殷仲文侍奉皇后回到京都,皇后下令说: 战事频繁,百姓艰难饥饿。
而我们膳食车服丰盛浪费,怎么能舆百姓一同俭朴节约呢。
减少供给,不要游乐遇度。
皇后当时因为从远地回京,打算参拜陵庙。
有关官吏因敌寇还没平息,奏请取消。
元兴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在位共四十八年。
哀靖王皇后名夔之,左愿置屋人。司徒左长史王遂的女儿。
皇后起初是堕墨王的妃子。
塞童即位,立她为皇后,追赠她母亲爱旦为塞垦翅星。
皇后在位三年,没有儿子。
星空二年去世。
废帝孝庾皇后名道搓,题丛匮堕入。父亲尘速,本书有传。
起初是塞海王的妃子。
废帝即位,立她为皇后。
太和六年去世,葬在敬平陵。
皇帝被废为海西公后,追贬她为海西公夫人。
太五十一年,荡酉公死在呈,又把皇后与蛊酉公合葬在吴陵。
简文宣郑太后名阿春,河南荥阳人。历代为豪门世族。
祖父鄞合,是临济令。
父亲郑恺,字祖元,是安丰太守。
皇后年少时即成了孤儿,没有兄弟,仅姐妹四人,皇后最大。
先嫁给渤海田氏,生下一个男孩就守了寡,投奔舅舅濮阳吴氏家。
元帝为丞相时,邀后先去世,将娶吴氏女儿作夫人。
皇后与吴氏的女儿一起游后园,有人看见了,对皇帝说: 墓返女虽是寡妇,但比呈旦的女儿贤惠多了。
建武元年,娶为琅邪王夫人,很受宠爱。
皇后虽然显贵受宠,然而常有忧虑之色。
皇帝问她缘故,回答说: 我有妹妹,中间那个已嫁给长沙王褒,还剩两个妹妹没出嫁,怕姐姐成了妾,再没有求婚的人了。
皇帝于是从容地对刘隗说: 郑氏两个妹妹,你可以为她们寻求好配偶,使她们不失去旧日的显赫。
刘隗推举他的侄子刘佣娶了二妹,把最小的嫁给汉中李氏,都到了世族之家。
皇帝召王褒为尚书郎,以此取悦皇后的心意。
皇后生下琅邪悼王、简文帝、寻阳公主。
琅邪王称帝,皇后虽然是夫人,皇帝令太子及束海王、武陵王都按母亲之礼事奉她。
皇帝去世,皇后被称为建平国夫人。
咸和元年皇后去世,简文帝当时是琅邪王,服大丧。
有关官吏认为琅邪王已经过继,对生母的丧礼应降格,国中大臣不能匡正,奏请罢免国相诸葛颐。
琅邪王上疏说: 亡母在世时在我的国家,去世时留国家的宅第,我虽出继,也没有丧服降等的道理,这样母子之情能表达。
过去敬后去世,孝王已经过继,也还是服大丧。
这是清楚的先例,我应效法。
明穆皇后不强迫他改变主意,于是调琅邪王为会稽王,追封皇后为会稽太妃。
简文帝即位,未来得及追加尊号。
临死,封皇子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祭祀太妃。
太元十九年,孝武帝下诏书说: 会稽太妃是文德之母,德音融融,满载圣明,光照大晋。
先帝给圣明善良的会稽太妃追加尊号,朝廷的议论不一致,道被怀疑歪曲。
我陈述遵循先帝的志向,常常在心中告诫。
今天恭奉遣旨,依照《春秋》、两汉及孝怀皇帝过去的做法,加太妃尊号为简文宣太后。
于是在太庙路西立庙,陵墓称嘉平。
当时群臣为了迎合皇上旨意,多认为郑太后应配祭于元帝。
皇帝以此询问太子前率徐邈,徐邈说: 我认为《春秋》的义理,是母亲因为儿子而显贵。
鲁隐公尊重桓公的母亲,另建仲子之宫而不在惠庙配享。
而且在以往,郑太后不是先帝的夫人,到了子孙怎么能为祖辈立元配呢?
尊崇已经至极,由于臣子,才得以称太后,陵庙礼典完备。
假如合葬拊祭,那是义礼所不允许的。
依从了他。
简文顺王皇后名简姬,太原晋阳人。父亲王遐,事迹见《外戚传》。
皇后因为出身显贵世族,最初是会稽王妃,生儿子道生,立为太子。
永和四年,母子俩都失去皇帝的宠爱,都被幽禁废黜,皇后由此忧郁而死。
咸安二年,孝武帝即位,追加尊号为顺皇后,合葬在高平陵,追赠皇后的父亲王遐特进、光禄大夫,加封散骑常侍。
孝武文李太后名陵容,出身低贱。
起初简文帝是会稽王,有三个儿子,都夭折了。
自从道生被废黜,献王过早去世,这以后众姬妾将近十年没有身孕。
皇帝命令占卜者扈谦为此卜筮,扈谦说: 后房中有一女子,当能生育两个富贵男孩,其中一个最终能兴盛晋室。
当时徐贵人生下新安公主,因德行美好被宠。
皇帝常希望她怀孕,然而终年无子。适逢有个叫许迈的道士,朝廷大臣及当时名人都说他得道。
皇帝从容地问他,回答说: 我是喜好山水之人,本来没有道术,这种事怎能判断!
不过殿下德行厚福运深,应该是子息兴旺,该听从扈谦的话,来拓宽传宗接代的路子。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更加采妃纳妾。
又过了几年没有儿子,于是命令善于相面的人召集众爱妾来给他看,没有一个被相中的,又召来全部婢媵给他看。
当时皇后是宫人,在纺织作坊中,身材高脸色黑,宫女都叫她 昆仑 。
被召来后,相面人吃惊地说: 就是这个人。
皇帝为了子息大计,召她侍奉睡觉。
皇后几次梦见两条龙枕在膝上,日月落入怀中,心中认为是吉祥,向同类人述说,皇帝听说后感到惊异,此后生下了孝武帝及会稽文孝王、鄱阳长公主。
孝武帝刚即位,尊她为淑妃。
太元三年,进升为贵人。九年,又进升为夫人。
十二年,为皇太妃,仪礼服用完全和太后相同。
十九年,会稽王道子启奏: 母以子贵,福厚礼盛。
我认为皇太妃美德光照四方,她美德的保佑长久聚集,在圣明中开始了福运,从祖先处继承了德音。
虽然隐微或显赫出于同样的考虑,但称谓没有尊敬到顶点,无法表达对圣心的恭敬。无法应答天人。
应该端正名号,详情依照旧有的典章。
八月辛巳,皇帝到殿,派兼太保刘耽尊皇太妃为皇太后,称崇训宫。
安帝即位,尊她为太皇太后。
隆安四年,在含章殿去世。
朝廷的议论对丧服的体制有疑虑,左仆射何澄、右仆射王雅、尚书车胤、孔安国、祠部郎徐广等议论说: 太皇太后名位允当,体制如同在帝王之位,礼制完备,情理伸张。
《春秋》的义理是母以子贵,既然称作夫人,丧服应正统。
成风因夫人的名号显赫,文公为她服丧三年。
子女对于父母的生养,身体尊贵情义深重。
况且以礼恭敬祖先并不贬损孙辈,当然应该追加丧服等级不使受屈,根据人情设立制度。
如果嫌没有明文规定,就有疑问之处从重服丧,我们认为应该与为祖母服丧相同,服齐衰三年。
依从了他们。
皇后及百官都服齐衰一年,永安皇后一同哀悼。
于是在酉堂设立庐屋,在控凿盟办丧礼,葬在修垩座,神主拊祭于宣太后庙。
孝武定王皇后名法慧,哀靖皇后的侄女。父亲王蕴,事迹见《外戚传》。
当初,皇帝将娶亲,向公卿询问。
那时王蕴的儿子王苤二十岁,见了仆射谢窒,谢宣深深敬重他。
后来谢安对人说: 过去毛嘉在魏朝遭人耻笑,杨骏几乎颠覆晋室。
假如皇帝要娶妻,那皇后如果有父亲在,惟有名望像王蕴那样的才行。
以后走访王蕴的女儿,容貌品德美好,于是推举她应选。
宁康三年,中军将军桓冲等奏报说: 臣听说天地之道,是相配而成;皇帝舆皇后之德,一定要协调而兴隆。
然后能造化万物,天地人伦次第分明,灵根长久牢固,枝干百世繁衍。
天人相同,都是如此。
因此禹在涂山娶妻,夏曲从而光明;牲蛆嫁给旦室,坦姓从而福运昌盛。
如今将立皇后,应适时选择。
我们听说试守晋陵太守王蕴的女儿,天性温柔顺从,《诗》、《书》、《礼》、《乐》四业具备。
况且是盛德之家的后代,美德善行积累得早。
我们这些人参谋商议,可以与皇帝相配,恭敬地奉承宗庙,在六宫播散德音,做天下母亲的典范。
于是皇帝娶了她。
封王蕴妻刘氏为乐平乡君。
皇后生性喜好饮酒而骄傲忌妒,皇帝深感忧虑。
于是在东堂召见王蕴,一一述说皇后的过失,让他加以训诫。
王蕴脱帽谢罪。
皇后于是稍加改正。
左五五年去世,时年二十一岁,葬在隆平陵。
安德陈太后名归女,松滋浔阳入。
父亲陈广,以伎艺得官,官至平昌太守。
皇后靠貌美善唱歌弹琴,入宫做了淑媛,生下安、恭两皇帝。
主五十五年去世,赠夫人名号。
追加为皇太后,神主拊祭在宣叁后庙,陵墓叫熙平。
安僖王皇后名神爱,琅邪临沂人。
父亲献主,事迹另有传;母亲是新安愍公主。
皇后在主五二十一年被娶为太子妃。
塞童即位,立为皇后。没有儿子。
盏盐八年在遨宣殿去世,时年二十九岁,葬在体里陆。
恭思褚皇后名灵媛,河南阳翟人,义兴太守褚爽的女儿。
皇后起初是琅邪王妃。
元熙元年,被立为皇后,生下海盐、富阳公主。
等到皇帝把皇位禅让给塞,降为零陵王妃。
宋元嘉十三年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拊葬在冲平陵。
史臣曰:皇后体安,匹配帝王而合德;月亮遵循日影,匹配太阳而齐放光明。
因而可知阳炽热阴凝寒,万物依赖阴阳造就;火炎热水湿润,六气靠水火调理。
用来比喻贤妻淑女,匹配帝王的德行,这对皇室根基坚固,实在是有帮助的。
宣穆皇后知礼,德配直趄,协助帝王艰难创业,继承了涂山流传下来的德音,把好运留给了后代,这都是靠有母亲风范的人相助啊。
武元杨氏干预朝政,目光短浅,爱溺长子以徇私情,完全杜绝卫璀的言论,不知张泓的奸诈,不祥的阴气,遮掩了皇上的圣明,晋国势中道衰微,就是从此开始的。
惠皇帝禀性老实愚钝,昏庸到问蛙鸣是为官还是为私的地步。
南风放肆狡诈,煽起了漫天的祸水。
刚踏入后妃的宫室,就开始施展做太后的雄心;才看到得势,就被赐毒药自杀。褒后毁灭周朝,用来比方恐怕还嫌不够;妹妃倾覆夏朝,也不足用来比喻。
中原陷于战乱,征兆就是从此明显的。
过去高宗居丧,把朝政交给元老;成王年幼无知,把国事托付给上公。
太后临朝听政,确实不是古代的制度。
而明穆、康献皇后累代临朝,当时属于皇帝幼小,于是亲自摄政。
各自兔掉了华阳的血祭,竞相追随和熹的足迹,保持衰微的国运不在自己手中断送,可庆幸的实在不少。
赞曰:两个妃子光大了舜业,三位母亲辅翼了周朝。
末喜受宠使夏桀覆灭,褒姒得意毁灭了西周。
国家的兴亡主要是因为这个啊。
穆后沉毅果断,杀人灭口后能不露声色地执炊做饭。
旧妻失宠,池塘蒲柳为她感叹。
崇化宫皇太后多福,是后世祸乱的起点。
两位杨皇后先后受宠,福极而祸生。
南风皇后残酷暴虐,国破身亡。
献容皇后被乱臣宠幸,身受屈辱反而认为是荣耀。
提起笔就废置君主,拿着韶书欺凌皇帝。
离散终遭不幸,深忧以致毙命。
芬身材窈窕,芳温柔顺从。
吕氏之妾生子,造就了秦始皇蠃氏,黄帝之姬生子,正是楚国的祖先芈氏。
记载留传久远,晋五行属金,金德悄然离去。
妇人的德行让人倾倒,影响超出公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