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 第十三章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
父亲山曜是宛句令。
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年少时有器量,独特不群。
喜好《庄子》《老子》,常隐身不显其才能。
与嵇康、吕安有交情,后来遇到阮籍,建立了竹林之交而为竹林七贤,有了不必开口彼此就心领神会的默契。嵇康后来获罪,临刑前,对儿子嵇绍说: 有巨源在,你就不是孤儿。
山涛四十岁,初任郡主簿、功曹、上计掾。
被推举为孝廉,州裹召他任部河南从事。
与石鉴住在一起,山涛夜裹起来推醒石鉴说: 现在是什么时候还睡呀!
你知道太傅称病是什么用意吗?
石鉴说: 宰相三次不上朝,就下诏书让他回家,你担什么心呢!
山涛说: 唉石先生在战乱中会没有危险吗!
扔下符信就离去了。
不到两年,果然有了曹爽之变,于是隐身不再参与世事。
舆宣穆后是中表亲,因此见到景帝。
景帝说: 吕望想做官吗?
命令司隶推举他为秀才,任郎中。
转任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
很久后,官拜赵国相。升任尚书吏部郎。
文帝给山涛书信说: 你办事清廉高明,文雅的品行超出世人。
考虑到你各种用品缺乏,今天送上钱二十万、谷物二百斛。
魏帝曾赐给景帝春服,景帝转赐给山涛。
又因为母亲年老,一并赐给他藜杖一把。
晚年与尚书和逌交往,又和钟会、裴秀诚恳亲密相待。
由于他俩居高官争权力,山涛心平气和处在他们当中,各得其所,而都没有遗憾。
升任大将军从事中郎。
钟盒在蜀作乱,而塞童将西征。
当时魏氏诸位王公都在邺,文帝对山涛说: 西边的事我自行解决,后方的事就全委托你了。
以本官代理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守邺。
咸熙初年,被封为新沓子。
转任相国左长史,统管别营。
当时皇帝因为山涛在乡间有名望,命太子参拜他。
皇帝以齐王司马攸继嗣景帝,又一向器重司马攸,曾问裴秀说: 大将军创建大业未能如愿,我仅继承了他身后的事罢了。
因而立司马攸,将归功于兄长,可否?
裴昼认为不行,又以此事询问山涛。
山涛回答说: 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国家的安危,常由此而起。
太子人选于是确定。
太子亲自拜谢山涛。
武帝接受惮让后,让山涛为守大鸿胪,护送陈留王去鄴。
泰始初年,加授奉车都尉,进爵新沓迫。
羊祜执政,当时的人想排挤墓垂,山涛严正地维护他。
因此违背了权臣的心意,出京任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冀州风俗鄙薄,不相互推荐。
山边甄别选拔隐士及受屈者,搜求访问贤才,表扬征召三十多人,都在当时出了名。
人们开始崇尚贤能,风俗有了改变。
转任北中郎将,督邺城防守事。
入朝任侍中,改任尚书。
因母亲年老辞职,韶书说: 你虽然把心思用在孝敬上,但职务有上下之分,早晚又医药不断,应当割舍亲情,使一心为公之风兴盛。
山涛一心请求辞职,数十次上表,很长时间才被接受。
授为议郎,皇帝因为山边清廉俭朴难以供养,特地给他每天供给的凭证,加赐床帐席褥。
礼节俸禄又高又重,当时没人能比。
后来任太常卿,因为有病不赴任。
母亲去世,回到家乡。
玺萤年过六十岁,服丧超过礼制,背土成坟,亲手种下松柏。
韶书说: 舆我共同完成教化的,是统治众人的官职。
如今风俗衰败,人心动荡,应该申明好恶,怎能用退让来压抑自己。
山太常虽然还在服丧,人情难于违背,但如今事多,岂能顺遂他的心愿呢!
任命山迈为吏部尚书。
山涛以丧事疾病为由推辞,上表言辞恳切。
遇元皇后去世,才乘车回到洛阳。
由于韶令的逼迫,自己才就职。
先后选用官吏,遍及朝廷内外,而都任用有才之人。
咸宁初年,转任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任尚书仆射,加侍中,兼管吏部。
以年老有病为由坚决推辞,上表陈述病情。
上表几十次,很久不赴任,被左丞白褒奏劾。
皇帝说: 山涛说自己有病,是我没听从他罢了。
让山涛安坐执掌官吏铨选就是了,何必在乎上下呢不要问罪。
山涛自己心中不安,上表谢罪说: 古代的王道,讲究的是正直。
陛下不能因为一个老臣而加以偏私,我又有什么心情屡次面对曰月呢。
请求按照上表所说的,以申明典章法制。
皇帝再次下诏说: 白褒弹劾你很是荒谬,我之所以不立即推究他,是因为不愿意让不吉利的事张扬罢了。
你的心胸,怎能介意此事!
应该赴任,让奏章不再出现。
山涛坚决退让,乘着为堂弟媳妇发丧,就回到外宅。
诏书说: 山仆射近日暂时出行,接着因为稍有病痛没能回来,这不是我对待贤臣的心意。
派遣丞掾奉韶宣读旨意,如果是体力没有康复的话,就用车接他回官舍。
山涛推辞不掉,开始就任理政。
山涛再次任铨选官吏的职务十多年,每一官缺员,就拟定几个人,诏书有了意向,然后公开奏报,顺着皇帝的心意决定用人的先后。
因此皇帝所任用的人,有的不是首先被举荐的人,众人心中不清楚,认为山涛选人轻重任意。
有人到皇帝那裹说他的坏话,因此皇帝下手韶告诫山涛说: 用人惟才,不遣漏疏远贫贱之人,天下就太平了。
而山涛仍然那样做,一年之后大家的埋怨才平息。
山涛奏请甄别选拔的奏章,各自立了题目,当时称《山公启事》。
山涛在朝做官任要职,晚年遇上后党专权,不想任用杨氏,山涛多次劝谏,皇帝虽然明白却不能改。
后来因为年老体衰病重,上疏告退说: 我年近八十岁,每天在保命,如果稍有精力,我岂会在这圣明的时代不出力。被年老所迫,不再任职。
如今四海休养生息,天下思慕教化,使他们清静,百姓自然归于正道。
衹要崇尚风俗教化来敦促他们而已,陛下还有什么事可做。
我耳聋眼花,不能自励。
君臣父子,没必要掩饰,因此陈述我的想法,乞求听从我的请求。
于是脱下官服,上交印绶。
诏书说: 天下事多,加上呈厘刚被平定,百事草创,应当共同尽心推行教化。
你不记以往而因小病请求退职,难道是我所期待的我尚且在等待贤臣,不能百事不管,你怎能不委屈自己而效力呢应当推崇至公,不要再上表请求告退。
山涛苦苦上表请求退休,诏书又不许。
尚书令堑堕上奏: 山涛因为小病,长期不就职。
皇上频频下手韶,仍不听从。
臣认为这是没有节操,违背了一心为公之义。
如果真是病重,也不宜身居高位。
可以免去山涛的官职。
下韶书给蛮堕说: 山涛德行一向为朝廷所重,而常深切地退让,十分恳切。
因此接连有诏书,务必改变他的想法,来辅佐朝廷。
主事的人既不弄清韶书旨意,反而深加诋毁,损害了崇敬贤人的风气,从而加重了我没有美德的名声,怎么向远近示范呢!
山涛不得已,又上任理事。
太康初年,升任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掌管铨选的职位依旧。
山涛因为年老有病坚决推辞,皇帝下手韶说: 你以道德成为世人的楷模,况且从先帝起就欣赏你远大的志向。
我将仰仗你来使风俗清明,为什么想远离朝政,而仅使自己的志向高洁呢我至诚之心情难道还不足以让你明白吗,为什么还要推辞呢。
应当及时奋发,满足期望。
你不收回推辞之心,我不能安卧。
山涛又上表坚决推辞,不允许。
吴平定后,皇帝下诏书停止军役,以示天下太平,州郡全部撤去军队,大郡设置一百名武吏,小郡五十人。
皇帝曾在宣武场讲武,山涛当时有病,下韶书让他乘轿子跟从。
于是与卢钦议论用兵之道,认为不该撤去州郡的武备,他的言论很精当。
当时都认为山辽不学彊膑、呈垄,而暗中与他们相合。
皇帝称赞他说: 这是天下名言。
然而不被采纳。
丞窒之后,屡次发生战乱,盗贼突起,郡国都因为没有武备而不能抵御,天下由此大乱,正如山涛所说的那样。
后来任司徒,量盏又坚决推让。
诏书说: 你德高望重,是朝中有名望的元老,因此授予你宰相的高位,而过于退让,以至于反复多次,确实令人难过。
你应该始终效力于朝政,辅佐我。
山涛又上表说: 我为本朝服务三十多年,最终没能对发扬教化做出丝毫贡献。
陛下无限地偏向我,授我三司的职位。
我听说德薄官高,能力小担重任,上有不能胜任而败坏国事的凶险,下会给家族带来灾祸。愿陛下赐我几代之恩,乞求让我告老还乡。
诏书说: 你辅助朝政,安定皇室,匡佐的功勋,是我所依赖的。
司徒这个职位,实际上掌管国家教化,因此敬授予你,来满足大家的期望。
怎能用退让来压抑贬损自己呢!
下令不再让他上奏章后,派人在山涛病榻上加授印章绶带。
山涛说: 快死了的人,怎么能玷污官府呢!
带病乘车回家。
在太康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九岁。下韶赐他高贵棺木、朝服一套、衣一套、钱五十万、布百匹,作丧事之用,下策书迫赠他为司徒,赐蜜印紫绶,侍中貂蝉,新沓伯蜜印青朱绶,用太牢祭祀,谧号康。
将要下葬,赐钱四十万、布百匹。
左长史范晷等人对皇上说: 山涛的旧宅第有十间房,子孙住不下。
皇帝为之建造房屋。
起初,山涛是平民,家中贫困,对妻子韩氐说: 忍耐饥寒,我以后将做三公,不知道你能否当公夫人!
荣华富贵以后,忠诚谨慎俭约,虽然爵位如同诸侯,然而没有纳妾。
俸禄赏赐,散发给了亲朋故旧。
起初,陈郡人袁毅曾任鬲令,贪污而且贿赂公卿,以此求得虚名,也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愿异于时人,接受了丝而收藏在阁楼上。
后来袁毅的事败露,被押入槛车交付廷尉,凡是接受贿赂的人,都受到追究。
山涛便取出丝交给官吏,多年的尘埃堆积,印封都没开启。
山涛喝酒喝到八斗方醉,皇帝想试试他,准备了八斗酒让他喝,而暗中又增添他的酒,山涛喝到自己的极量就不再喝了。
有五个儿子: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
山该字伯伦,继承父亲的爵位,官作到并州刺史、太子左率,追赠长水校尉。
山该的儿子山璋字彦祖,任翊军校尉。
次子山世回,任吏部郎、散骑常侍。
山淳字子玄,不做官,山允字叔真,任奉车都尉,两人都有驼背之疾,个子也很矮,然而聪明过人。
武帝听说后想见他们,山涛不敢拒绝,去问山允。
山允自认为驼背个子矮,不肯去。
山涛认为他们胜过自己,于是上表说: 我两个儿子体弱多病,不与人来往,不敢接受诏命。
山谟字季长,聪慧有才智,官作到司空掾。
山简字季伦。
性情温文尔雅,有父亲的风度,年龄二十多岁,山涛不了解他。
山简叹息说: 我快三十岁了,而不被家父了解!
后来与谯国人嵇绍、沛郡人刘谟、弘农人杨准都有名望。
起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官任太子庶子、黄门郎,出任青州刺史。
召入朝为侍中,不久,转任尚书。
历任镇军将军、荆州刺史,兼南蛮校尉,未赴任,又任尚书。
光熙初年,转任吏部尚书。
永嘉初年,出任雍州刺史、镇西将军。
召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兼管吏部。
山简想让朝廷大臣各自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以此广求人才。
上疏说: 我认为自古以来的兴衰,在于用人;得到了适当的人才,就能治理好国家。
《尚书》说 知人善任,帝王所难 。
唐虞的兴盛,是有好的辅佐大臣;周室的兴隆,是因为人才济济。
秦汉以来,教化逐渐衰败。
到了后汉,女主临朝,尊贵的官位,出自左右幸臣,这是乱的开始。
因此郭泰、许劭一类人,在民间发表高论;陈蕃、李固一类人,在朝廷坚守忠节。
这样君臣的名节,古今遗留下来的典章,得以流传。
从初千年开始,到建安末年。三十年中,百姓流散,死亡逃散贻尽,这是战乱到了极点。
世祖武皇帝顺应天命人心,接受魏的禅让,泰始初年,日理万机,辅佐大臣,都能奉行职事。
当时黄门侍郎王恂、庾纯开始在太极束堂听政,评议尚书奏报,一般是议论刑法,不议论选举。
我认为这是不先弄清难事,而弄清容易的事。
陛下刚开始治理天下,人心欲竭尽忠诚,每当在听政的日子裹,命令公卿大臣先议论选举,各自说出自己所见到的后辈英才、乡邑中的出众者、有才能可以任用的人,把名字都奏报上来,主事的人根据缺员情况优先叙用。
这是授人官职,舆众人共同决定的办法。
朝廷依从了他。
永嘉三年,出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守襄阳。
那时四方作乱,天下分裂,君威不振,朝廷内外忧惧。
山简终年悠闲自得,沉迷于饮酒。
习氏,是荆地的豪族,有优美的园林水池,山简每逢出外娱乐游玩,大多去池上,设酒喝醉,命名水池为高阳池。
当时有儿歌唱道: 山公何处去,去了高阳池。
天黑躺倒归,大醉无所知。
有时能骑马,倒戴白头巾。
举鞭问葛疆: 可比并州儿? ,葛疆的家在并州,是山简喜爱的将领。
不久加督宁、益军事。
当时刘聪入侵,京师受到威胁。
山简派遣督护王万率领军队去解救,屯兵涅阳,被宛城敌人王如打败,于是护城自守。
洛阳陷落,山简又被敌人严嶷逼迫,于是迁到夏口。
招纳流亡的人,江汉人归附。
当时华轶在江州作乱,有人劝山简讨伐他。
山简说: 与彦夏是老朋友,我为他惆怅。
山简怎能讨伐朋友,为自己捞取功劳呢!
他的敦厚就是这样。
当时乐府艺人避难,大多跑到沔漠,宴会时,手下人有的劝说奏乐。
山简说: 国家颠覆,不能匡正救难,是晋的罪人,怎能作乐!
由此流泪感叹,在座的人都感到羞愧。
死时六十岁,追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
儿子山遐。
山遐字彦林,任余姚令。
当时江左刚奠定基业,法律禁令宽松,豪族大多隐藏人户,作为私家的奴仆。
山遐用严峻的法律约束他们,到县襄八十天,查出被隐藏人户一万多。
县裹人虞喜因为该判弃尸于市的罪,山遐想要对虞喜绳之以法。
众豪强没有不对山遐咬牙切齿的,对管事的人说,因为虞喜有高尚的节操,不应受屈辱。
又因为业遐擅自建造县官署,便罗织罪名陷害他。
山遐给会稽内史何充去信说: 请求留下我一百天,彻底消灭逃犯,然后离任伏罪,就没有遗憾了。
何充申述道理,未成功。
山遐终于坐罪免官。
后任东阳太守,为政严厉。
康帝下韶书说: 东陨近来全是囚犯,经常是犯有重罪。
难道郡裹罪人多,不用刑罚,就不能自守!
山遐坦然对待,郡内整肃。
死在官任上。
史臣曰:如果说做官能廉洁,是想要开天下的风气;事奉亲人能有始有终,将会劝勉天下风俗,要不是山公做到两全其美,又有谁能做到呢!
自从东京战乱,官吏逃亡,西园有三公的钱财,蒲陶有一州之任,贪婪横行,官署便又人满为患。
时间推移到三代,世代经历九王,拜官谢爵于私庭,成为风俗。
如果遗留下的风气稍有消灭,在道理上或许值得一说。
掌握考核选举的权力,群情自会抑制;沟通鱼水关系,专权就会被怀疑。
矫正先前的过失,是为了以后,封赐不给贤臣,能言善辩者受恩,世上称道《山公启事》的,难道说的就是如此!
像卢子家那样的前代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
祖父王雄,是幽业刺史。
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贞陵亭侯。
王戎年幼聪明,神采飞扬。
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揩发现后看着他说: 王戎眼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
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中吼声震地,众人都吓跑了,王戎一人站在那裹不动,神色镇定。
魏明帝在合上见到而称奇。
又曾舆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
有人间他原因,王戎说: 树在路边而长满果实,必定是苦李。
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阮与浑是朋友。
王戎十五岁时,跟随父亲王浑在郎舍。
王戎比阮籍年轻二十岁,而阮籍与他结交。
阮籍每次去王浑处,一会儿就走,去看王戎,很久才出来。
阮籍对王浑说: 浚冲清洁高尚,非你可比,与你说话,不如与阿戎交谈。
等到王浑死在凉州,旧交之官吏赠送几百万钱,王戎推辞不接受,因此名声远扬。
身材矮小,直率不重威仪,善于出题清谈,能得清谈要领。
朝中贤臣曾在上巳日游宴于洛,有人问王济说: 昨天出游有什么言谈?
王济说: 张华善于谈《史记》《漠书》;裴顿论从前的言行,娓娓动听;王戎谈论子房、季札,超脱玄妙。
王戎就是如此被有识之士赏识。
王戎曾与医箠饮酒,当时童丛刺史塑幽字公茔在座,阮籍因为酒少,不给刘昶斟酒,刘昶没有遣憾的样子。
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 他是怎么样的人?
回答说: 胜过公荣的人,不能不和他一起饮酒;如果不如公荣,就不敢不一同饮酒;惟独公荣可以不和他一同饮酒。
王为常与垦趱作竹林之游,王戎曾后到。
医签说: 俗人又来败坏我的兴致。
王戎笑着说: 你的兴致也太容易败坏了!
钟会讨伐蜀,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间有何计策。
王戎说: 道家有这样的话, 做而不居功,建功不难,保住功业就难了。
等到钟会失败,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有见解的言论。
继承父亲的爵位,被征用为相国掾,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犯了派人修园宅的罪,应免去官职,韶书命令按赎罪论处。
改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接受诏令伐吴。
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任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自率军队到王戎那裹投降。
王戎督统大军到了临江,吴牙门将孟泰率蕲春、邾两县投降。
吴被平定,进爵为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王戎渡过江,安抚新归附的人,恩威并举。
星光禄勋互伟正直,不被遝壁所容,称病回家。
王戎嘉奖他的节操,上表举荐他。
诏书任互伟为议郎,让他终身享有二千石的俸禄。
荆地人心悦归服。
召王戎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用五十端筒中细布贿赂王戎,被司隶纠劾,由于知道但没接受,所以没有论罪,然而议论的人指责他。
皇帝对朝臣说: 王戎的行为,难道是怀有私心贪得吗?而是不愿做异于他人的事罢了!
皇帝虽然以这样的话解释,然而被清廉的人所鄙视,王戎由此损害了名声。
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但治理有方。
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
生陆极孝,不拘于礼法,喝酒吃肉,或看人下棋,然而容貌憔悴,拄着木杖才能站起。
裴顿去吊唁,对人说: 如果悲痛伤及人身,浚冲免不了受到居丧而灭性的批评。
当时和崤也在为父亲服丧,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但哀伤没有超过王戎。
皇帝对刘毅说: 和崤哀伤超过礼制,让人为他担忧。
刘毅说: 和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
至于王戎,那是所谓的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
王戎先前有呕吐的疾病,居丧呕吐更重。
皇帝派医生为他治病,并赐给他药物,又断了宾客。
杨骏执政,任王戎为太子太傅。
杨骏被诛以后,束安公司马繇一人决定赏赐刑罚,威势震慑朝廷内外。
王戎告诫司马繇说: 大事之后,应作长远考虑。
司马繇不听从,果然获罪。
王戎转任中书令,加光禄大夫,给亲信五十人。
升任尚书左仆射,兼管吏部。
王戎开始推行甲午制时,凡选举官吏先去治理百姓,然后授职任用。
司隶傅咸上奏指责王戎,说: 《尚书》说 三年考察政绩,三次考察决定贤愚升降 。
如今朝廷内外的官吏,在职不满一年而王戎就奏请他们回朝,既没确定他们的优劣,而且送旧官迎新官,新旧道路相望,由此而产生奸巧欺诈,伤农害政。
王戎不依尧舜的典章,却驱动浮华,伤风败俗,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大有损害。
应该免去王戎的官职,以敦厚风俗。
王戎与贾、郭是姻亲,终于没有获罪。
不久转任司徒。
因为统治将要崩溃,于是苟且谄媚以取皇上欢心,愍怀太子被废,始终没有一句话匡正劝谏。
裴缜,是王戎的女婿,裴顿被杀,王戎坐罪被免官。
齐王司马同起义,孙秀在城内囚禁了王戎,赵王司马伦的儿子想任王戎马军司。
博士王繇说: 浚冲谲诈多端,怎么肯为年轻人效力?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惠帝返回宫中。任命王戎为尚书令。
此后河间王司马颐派人到成都王司马颖那裹游说,将要讨伐齐王司马冈。
讨伐文书到了,司马网对王戎说: 孙秀作乱,天子被幽禁。
我纠集义兵,扫除首恶,臣子的节操,显现于神明。
二王听信谗言,造成大难,我该依赖忠臣良谋,来调和矛盾。
请你用心为我筹划此事。
王戎说: 公首先举义,匡正安定大业,立国以来,从未有遇。
然而论功行赏,没有遍及有功劳的人,朝廷内外失望,人有二心。
如今二王带兵百万,势不可挡,如果以王的身份回家,不会失去以往的爵位。
交出权力崇尚谦让,这是求安定的办法。
司马同的谋臣葛旗发怒说: 汉魏以来,王公回家,难道有能保住妻子儿女的吗!
发这种议论的人可以杀掉。
于是百官恐惧,王戎装作药性发作掉入厕所,因而未遭杀害。
王戎因为晋室正处于战乱,羡慕蘧伯玉的为人,顺随形势屈伸,没有忠正的节操。
自从主管选举,从未任用过门第卑微的平民,也没有贬退遇徒有虚名的官吏,而是顺随时局而浮沉,在官吏内迁转举荐而已。
不久任司徒,虽然官位极高,但把政事交给同僚。
有时骑着小马,从便门出游,见到他的人不知道他是三公。
原来的下属多作了大官,在道路上相遇王戎就避开。
生性喜好谋利,广收八方的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
积聚钱物,贪得无厌,往往拿着筹码,昼夜算计,总觉不够。
而又吝啬,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天下人说他是病入膏盲。
女儿嫁给裴顿,向王戎借钱几万,很久未还。
女儿后来回家,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急忙还了钱,逭才有了笑脸。
侄儿将结婚,王戎送他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又要了回来。
家中有好李子,常拿出去卖,恐怕别人得到种子,总是钻坏果核。
因此在世上受到嘲笑。
以后跟从皇帝北伐,王室军队在荡阴打了败仗,王戎又去了邺,随皇帝回洛阳。
皇帝西迁时,王戎出奔到郏。
在危难时期,亲自作战,谈笑自如,从未有惧怕的样子。
时常召集亲朋宾客,终日欢娱。
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谧号元。
王戎善于鉴别人才,曾把山涛看作是没有雕琢的玉没有分剖的金,人们都敬重他的宝贵,但不知怎样形容他的才能;王衍神韵姿容高雅纯洁,像瑶林琼树,自然是世俗以外的人物。
说裴颁不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而荀勖善于弥补自己的短处,陈道宁挺拔如长竿。
同族弟弟王敦有名望,王戎厌恶他。
王敦每次等着见王戎,王戎就推托有病不见。
王敦后来果然叛逆作乱。
王戎的鉴别力和先见之明就像这样。
曾经路过黄公酒炉,回头对后面车上的客人说: 我过去与嵇叔夜、阮嗣宗在这襄畅饮,竹林之游我也曾参加。
自从嵇、阮故去,我就被时事束缚。
今天看这一切虽近在眼前,但却好像远隔山河!
当初,孙秀任琅邪郡吏,让乡大夫评议。
王戎的堂弟王衍打算不答应,王戎劝他给孙秀品评。
孙秀得志后,朝中官员与他有宿怨的都被杀害,而王戎、王衍却从孙秀那裹得到好处。
儿子王万,有好名声。
年少而肥胖,王戎让他吃糠而他肥胖得更厉害。
十九岁死。
有庶子王兴,王戎瞧不起他。
让堂弟阳平太守王情的儿子继嗣。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净秀美,安详高雅。
童年时曾拜访山涛,山涛感叹了很久,王衍走了,山涛目送他说: 什么老妇人,生了这么个儿子!
耽误天下百姓的,未必不是这个人。
父亲王义,是干北将军,常有公事,派人列出,不定时上报。
王衍十四岁,当时在京师,去仆射羊枯那裹,申述事情,言辞很是清楚明辩。
羊祜名声德行很重,而王衍年纪虽小却没有委屈于人下的样子,众人都感到惊异。
杨骏想把女儿嫁给他,王衍以此为耻,便装疯免去此事。
武帝听说他的名声,问王戎说: 夷甫在当世可以与谁相比?
王戎说: 没见到可以和他相比的人,应从古人中寻求。
泰始八年,下韶让推举有奇才可以安定边境的人,王街起初喜好谈论纵横之说,因此尚书卢敛推举他作辽塞太守。
不赴任,于是不谈论世事,惟作诗清谈而已。
曾因为宴饮相聚,惹怒了族人,举起木盘扔到他脸上。
王衍起初不说话,叫上王遵同车离去。
然而心中不平,在车中拿起镜子照自己,对王导说: 你看我的目光却在牛背上。
父亲死在北平,丧事送赠很多,亲友向他借贷,就施舍给他们。
几年之间,家产耗尽,到洛城西田园居住。后来任太子舍人,升任尚书郎。
出京补任元城令,终日清谈,然而县中政务也得到处理。
召入任中庶子、黄门侍郎。
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开始论述《老》《庄》,立论认为: 天地万物都以无为本。
所谓无,通晓万物之理而成功,无处不存在。
阴阳靠它变化产生,万物靠它成形,贤人靠它成就德行,不贤的人靠它免难保身。
因此无的作用,没有爵位而宝贵。
王衍很重视逭一言论。
而裴题认为不对,著述理论批判,王衍对待批判若无其事。
王堑既有高才美貌,而又聪明如神,常自比王贡。
再加上名声极高,在当时极有影响。善于谈玄,把《老》《庄》作为话题。
常常手拿玉柄拂麈,与手同色。
义理有觉得不合适的地方,立刻更改,世上号称 口中雌黄 。
朝廷内外异口同声,说他是 一世龙门 。
连续出任显赫官职,后来做官的人,没有不仰慕效法的。
选举上朝,都以他为首。
高傲虚浮怪诞,于是成了风俗。
王衍曾死了幼子,山个去吊唁。
玉堑悲伤不能自持,山个说: 怀抱的幼儿,何至于如此悲伤!
王衍说: 圣人忘情,最下者不及于情。
而情之所钟,正在我这类人。
山简佩服他的话,更为悲痛。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贾后的亲戚,凭内宫的势力,刚愎贪暴,聚敛不知满足,喜好干预人事,王衍忧虑却不能禁止。
当时有同乡人幽州刺史李阳,是京师的大侠,郭氏一向怕他。
王衍对郭氏说: 不但是我说你不对,李阳也说不对。
郭氏为此稍加收敛。
王衍憎恶郭氏的贪婪卑劣,因此从不提钱。
郭氏想试试他,令婢女用钱绕床,使王衍无法走动。
王衍早晨起来见到钱,对婢女说: 拿这些东西下去!
他的心意就是这样。
后来历任北军中候、中领军、尚书令。
女儿是愍怀太子的妃子,太子受买后诬陷,王衍怕惹来灾祸,自己上表请求离婚。
贾后被废后,有关官吏弹劾王衍,说: 王衍给司徒梁王司马肜写信,转呈皇太子给妃子及王衍的亲笔信,陈述被诬陷的情况。
司马肜等读了信,内容恳切真诚。
王衍身居大臣之位,应根据义理自律。
太子被诬陷获罪,王衍不能以死固守善道,却要求离婚。
得到太子的亲笔信,隐藏不拿出来。
在于苟且免难,没有忠诚节操。
应加以重罚,以激励人臣的节操。
可以终身禁锢。 听从。
王衍一向轻视趟王司马伦的为人。
司马伦篡位后,王衍装疯砍杀奴婢来免难。
司马伦被诛后,王衍官拜河南尹,转任尚书,又任中书令。
当时齐王司马同有恢复皇室的功劳,因而专权自任,公卿都对他行拜礼,惟独王衍对他行拱手礼。
因病辞去官职。
成都王司马颖任命王衍为中军师,多次升官任尚书仆射,兼管吏部,后来官拜尚书令、司空、司徒。
王衍虽然官居三公要位,不把治国当作大事,而想着自我保全。
劝东海王司马越说: 中原已经乱了,应当依赖地方长官,应该选文武兼备的人任用为地方长官。
便用弟王澄任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任青州刺史。
对王澄、王敦说: 荆州有江汉的险要,青州有靠海的险阻,你二人在外,而我留在这裹,足以算作狡兔三窟。
有识之士鄙视王衍。
石勒、王弥进犯京师,任命王衍为都督征讨诸军事、持节、假黄锁来迎击敌人。
王衍派前将军萱武、左卫将军工基等迎击敌军,打退他们,缴获他们的辎重。
升任太尉,尚书令的职位依旧。
封他为武陵侯,推辞不接受封爵。
当时洛阳危急,多数人想迁都来避难,而惟独王衍卖掉车牛来安定众人的心。
司马越在讨伐苟晞时,王衍以太尉的身份出任太傅军司。
司马越去世,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
王衍因为盗匪四处兴起,害怕而不敢担当。
推辞说: 我年少时没有做官的欲望,随着选补官吏,到了今天的官位。
如今的事,怎么能用不具备才能的人来充任呢。
不久全军被石勒打败,石勒呼唤王公,和他相见,向王衍询问晋旧事。
王衍为他陈述失败的缘由,说计谋不是他出的。
石勒很喜欢王衍,跟他谈了一整天。
王衍自称不参与国事,想求得自身免难,于是劝石勒称帝。
石勒发怒说: 你远近闻名,身居重任,年轻时入朝为官,直到头发变白,怎能说是不参与国事呢!
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状。
叫左右的人扶他出去。
石勒对他的同党孔苌说: 我走遍天下,从没见过这样的人,该不该留他一命呢?
孔苌说: 他是晋的三公,必定不会为我们尽力,又有什么可用的呢!
石勒说: 但不能对他使用刀杀。
派人在夜裹推倒墙壁把他压死。
王衍临死时,回头对人说: 唉!
我虽不如古人,假如不崇尚虚浮,一心匡救天下,还可以不至于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时年五十六岁。
王衍俊秀有好名声,追求玄奥幽远,未曾谈利。
王敦过江,常称赞他说: 夷甫处在众人中,好像珠玉在瓦石中间。
顾恺之作画赞,也称赞王衍巍巍清高,屹立于万丈山崖。
他就是这样被人崇尚。
儿子王玄,字眉子,年少时追求旷达,也有出众的才能,和卫阶有同样的名声。
荀藩任用他为陈留太守,屯守在尉氏。
王玄是名家,有豪气,荒乱时期,不依附于人情,将要投奔祖逖时,被强盗杀害。
王澄字平子。
幼年机敏聪慧,虽然不能说话,但看见别人的举动,就知道他的意思。
王衍的妻子郭氏生性贪婪,想让婢女在路上担粪。
王澄当时十四岁,劝告郭氏说不能那样做。
郭氏大怒,对王澄说: 过去夫人临终前,把你嘱托给我,而不是把我嘱托给你。
于是拉住他的衣襟,要用棍子打他。
王澄挣脱,跳窗逃跑。
王衍在世上名气大,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辨别人的品行的镜子。
王衍尤其看重王澄及王敦、庾敖,曾为天下人品评说: 阿平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第三。
王澄曾对王衍说: 兄长外形似道家,而神采气概超人。
王衍说: 的确不如你洒脱温和。
王澄因此名声显赫。
有经过王澄品评的人,王衍不再发表看法,就说 已经经过平子了 。
年少即历任显要官位,逐步升官为成都王司马颖的从事中郎。
司马颖的宠臣孟玖诬告而杀害陆机兄弟,天下人愤恨。
王澄揭发孟玖的隐情,劝司马颖杀掉孟玖,司马颖于是杀了孟玖,官吏百姓都叫好。
等到司马颖失败,束海王司马越请他任司空长史。
因为迎奉皇帝的功勋,封为南乡侯。
转任建威将军、雍州刺史,不就职。
当时王敦、谢馄、庾故、阮脩都是王衍的好友,号称四友,而也和王澄游乐,又有光逸、胡毋辅之等人也参与其中。
饮酒放浪,极尽欢娱。
惠帝末年,王衍对司马越说任命王澄为荆州刺史、持节、都督,兼南蛮校尉,王敦任青州刺史。
王衍于是向王敦间治政之法,王敦说: 应临事制定对策,不能事先论定。
王澄的言辞锋芒毕露,计谋出奇,在座的人都叹服。
王澄将去赴任,满朝的人为他送行。
王澄看到树上的鹊巢,就脱衣上树,逗弄幼鸟,神情悠然,旁若无人。
刘琨对王澄说: 你外表虽然洒脱,而内心却仗义而想有所作为,这样处世,难得寿终正寝。
王澄沉默不答。
王澄到达任所以后,日夜放纵饮酒,不料理政务,即便是军情要事,也不放在心上。
提拔贫寒的顺阳人郭舒,任命他为别驾,把州事交给他。
当时京城危急,王澄率领众军,将奔赴国难,而一阵风吹断了节柱。
正赶上王如进攻襄阳,王澄的先锋到达宜城,派人到山简处,被王如的同伙严嶷抓到。
严嶷假装派人从襄阳来问他: 襄阳攻下了吗?
回答说: 昨天清晨攻破城池,已获山简。
于是故意放松对王澄的使节的看管,让他得以逃跑。
王澄听说襄阳陷落,以为是真的,解散军众返回。
过后又以不能救助襄阳为耻,以粮食运送不及时为由,把罪名加在长史蒋俊身上并杀了他,终究不能前进。
巴蜀流亡在荆湘的人,与当地人结怨争斗,杀了县令,屯聚在乐乡。
王澄派成都内史王机讨伐他们。
贼请求投降,王澄假意答应,然后在宠洲偷袭他们,用他们的妻儿作赏,把八千多人沉入江中。
于是在益梁流亡的四五万家一时间都反,推选杜殁为首领,南破零桂,东掠武昌,在巴陵打败王机。
王澄还不担忧,而与王机日夜畅饮,投壶游戏,几十局后才一同作罢。
杀富人李才,把他的家产拿来赐给郭舒。
南平太守应詹多次劝谏,不采纳。
于是上下离心,内外抱怨反叛。
王澄的威望受损,却还傲慢自得。
后来出兵攻打杜殁,驻屯作塘。
山简的参军王冲在豫州叛变,自称豫州刺史。
王澄恐惧,派杜蕤守江陵。
王澄转移到孱陵,不久跑到沓中。
郭舒劝谏说: 你到州裹,虽然没有特别的政绩,但未失民心。
如果向西接收华容举义之军,足以捉住那个小丑,为什么自暴自弃。
王澄不听。
当初,王澄命令武陵几个郡一同讨伐杜殁,天门太守扈瓖在益阳。
武陵内史武察被郡中的夷人杀害,扈瓖率孤军收兵。
王澄发怒,让杜曾代替扈瓖。
夷人袁遂,是扈瓖以前的属吏,以为扈瓖报仇为名,举兵驱逐杜曾,自称平晋将军。
王澄派司马母丘邈讨伐他,被袁遂打败。
接着元帝征召王澄任军谘祭酒,于是赴任。
当时王敦就职于江州,镇守豫章,王澄去拜访王敦。
王澄素有名望,名气在王敦之上,官吏百姓没有不倾慕他的。
再加上他勇气超人,王敦一向怕他,王澄仍像过去那样侮辱王敦。
王敦更加忿怒,请王澄留宿,暗中想杀他。
而王澄身边有二十人,拿着铁马鞭守卫,王澄常握着玉枕来自我防卫,因此王敦未能下手。
后来王敦赏赐王澄的手下人喝酒,都醉了,又借玉枕观看。
下床对王澄说: 为什么跟杜搜通信?
王澄说: 事情可以澄清。
王敦要进去,王澄手拉王敦的衣服,以至于拉断了衣带。
王澄登上房梁,骂王敦说: 这样做,灾祸就要到了。
王敦命令武士路戎捉住王澄杀掉,时年四十四岁,用车拉着尸体送回家。
刘琨听说了王澄的死讯,叹息说: 王澄是自找的。
平定王敦后,王澄的旧官吏佐着作郎桓稚上表议论王澄,请求加赠谧号。
诏书恢复王澄本来的官位,谧号宪。
长子王詹,死得早。
次子王徽,任右军司马。
郭舒字稚行。
年幼时请求他母亲拜师求学,一年多后回来,学到了些知识。
同乡人少府范昼、同族人亘宣医太守垫基,都称赞整堑长大后将成为俊杰,成为国家的梁柱。
开始任领军校尉,犯了擅自放走司马彪之罪,交廷尉治罪,世人多认为郭舒仗义。
刺史夏侯含任用他为西曹,转任主簿。
夏侯含因事犯罪,郭舒捆绑自己舄夏侯含申辩,事情得到解释。
刺史宗岱任命他为治中,因母亲去世离职。
刘弘掌管荆州,召他为治中。
刘坠死,垫堑率领将士推举玺区的儿子玺隧为首领,讨伐叛逆者郭勘,消灭了他,保全了一州。
王澄知道整蟹的名声,召他为别驾。
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郭舒常恳切地劝告他。
等到天下大乱,又劝王澄加强修养,树立威望,保全州境。
王澄认为乱从京都引起,不是一个州能匡正抵御的,虽不能听从郭舒,但看重他的忠诚。
荆州本地士人宗厂曾因为饮酒得罪了王还,王澄发怒,命令左右棒打塞毖。
轻登神色严厉地对左右说: 刺史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敢妄动!
王澄发怒说: 别驾太狂了,胡说我醉了!
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堑跪而忍受。
王澄的怒气渐消,而塞毖终于免于祸患。
王澄失败逃奔时,任命郭舒兼管南郡。
王澄又想让郭舒向东撤,郭舒说: 我万里而治,不能匡正乱世,使得刺史逃奔,我不忍心渡江。
于是留守沌日,在湖泽中采集稆以自给。
乡下人偷吃了塑筮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人来谢罪。
塑舒说: 你饥饿,所以吃牛,剩下的肉可以一起吃。
世人因此佩服郭舒的宽宏大量。
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去,杜曾怨恨他。
到逭时,王澄又转任郭舒为顺阳太守,杜曾秘密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跑免于灾难。
王敦召他任参军,转任从事中郎。
襄阳都督周访死,王敦派郭舒监襄阳军。
甘卓到,才离开,朝廷征召郭舒为右丞,王敦留住他不让走。
王敦谋反,郭舒劝谏不听,派郭舒守武昌。
荆州别驾宗澹忌妒郭舒的才能,多次在王虞面前说郭舒的坏话。
王虞怀疑郭舒与甘卓同谋,秘密告诉王敦,王敦不信。
高官督护缪坦曾请求武昌城西的土地设营,太守乐凯对王敦说: 百姓买这块地很久了,种菜养活自己,不宜夺走。
王敦大怒说: 我王处仲不来江湖,会有武昌吗,而人们说造就是我的土地!
乐凯恐惧,不敢说话。
郭舒说: 请你听我一句话。
王敦说: 平子因你病狂,所以掐你的鼻子烫你的眉头,你旧病复发了吧!
郭舒说: 古代的狂就是耿直,周昌、汲黯、朱云其实不狂。
从前尧立下诽谤之木,舜设置敢谏之鼓,这样以后事情就没有偏差了。
你的行为超过了尧舜吗?
怎能阻止我,不让我说话,为什么与古人差那么远!
王敦说: 你想说什么?
说: 可以说是小人,扰乱视听,夺走别人家土地,以强欺弱。
晏子说:君说可以,臣说不行,然后可行。
因而我不敢不说。
王墓于是派人归还土地,人们都称赞他。
王敦器重郭舒光明正大,赏赐变得丰厚,数次去郭舒的家。
上表任用他为梁州刺史。
病死。
乐广字彦辅,南阳清阳人。
父亲乐方,参塑征西将军夏圭玄军事。
乐广当时八岁,夏候玄曾在路上见到乐广,于是叫过来跟他说话,回来后对乐方说: 见到乐广神情爽朗通脱,将成为名士。
你家虽然贫寒,可以让他专心求学,必定能振兴你家。
乐方死得早,乐广丧父贫困,侨居在山阳,清苦勤学,没有人知道他。
性情淡泊,有远见,少欲望,与世无争。
尤其善于清谈,常用简单的话说明道理,让人心服,他所不了解的事,则保持沉默。
裴楷曾请乐广一起清谈,从晚上到天明,互相钦佩谦让,感叹说: 我不如他。
王戎任荆州刺史,听说乐广被夏侯玄赞赏,就推举他为秀才。
裴楷又把乐广推荐给买充,于是征用为太尉掾,转任太子舍人。
尚书令卫璀,是朝中元老,与魏正始年间一些名士清谈,见到乐广而称奇,说: 自从以往的贤人们去世,常担心精深的言论将灭绝,而今天又从你那裹听到了这样的言论。
命自己的儿子登门求教,说: 他的明鉴爽朗,见到他会心明眼亮,就像拨开云雾而看到青天。
王衍自己说: 我跟别人说话很简约,等我见到乐广,就发觉自己的话太多。
乐广就是这样被有识之士赞美。
出朝补任元城令,升任中书侍郎,转任太子中庶子,逐渐升为侍中、河南尹。
乐广善于清谈而不善于写作,将辞去河南尹,请潘岳作表。
潘岳说: 应告诉我你的意思。
乐广说了二百句话,述说自己的心志。
潘岳于是根据先后,写出了名篇。
当时的人都说: 如果乐广不藉助潘岳的笔,潘岳不取乐广的意思,成就不了遣件美事。
曾经有客人,久别不曾来,乐广问其中原因,回答说: 以前在座时,承蒙赐酒,正要喝。看到杯中有蛇,很厌恶,喝酒后就病了。
那时河南府厅事墙壁上有角,漆画如蛇,乐广想杯中的蛇是角的影子。
又在以前的地方摆酒,对客人说: 酒中还有你看见过的东西吗?
回答说: 和以前看到的一样。
乐广于是告诉客人原因,客人一下子明白了,老毛病顿时就好了。
卫阶未成年时,曾间乐广什么是梦,乐广说是想。
卫阶说: 精神脱离形体而作梦,难道是想吗!
乐广说: 此是因。
卫玢想了一个月仍不明白,于是得了病。
乐广听说病因,驾车去为卫阶剖析,卫阶的病就好了。
兽瞳赞叹说: 这位贤人胸中必定没有难于医治的病!
乐广在所从政的地方,没有得到功劳赞誉,然而每次离去后,留下的爱心被人们怀念。
凡是评论别人,必定先称赞别人的长处,短处不说也就清楚了。
人有过失,先尽量宽恕,然后善恶就自己明了。
乐广舆王衍都把心思放在世事之外,在当时名气重大。
因此天下人谈论风流人物,认为应以王衙、乐广为首。
年少时与弘农杨准友善。
杨准的两个儿子叫杨乔和杨髦,在世上都知名。
杨准让儿子先去拜访裴愿,裴顿性格宽厚方正,爱杨乔有风度。
对杨准说: 杨乔将赶上你,杨髦稍差。
又让他们拜访乐广,乐广性格清淳,爱杨鬃有神韵。
对杨准说: 杨乔可以赶上你,然而杨髦也会清静超脱。
杨准笑着说: 我两个儿子的优劣,正是裴、乐的优劣。
评论的人认为杨乔虽然有超人的风范,但神韵不足,乐广是为论说精当。
那时王澄、胡毋辅之等人,也都把放任当作通达,有的甚至裸体。
乐广听后笑着说: 名教之内自有让人欢乐的地方,何必如此!
他爱惜人才,举动符合礼法,都是像这一类情况。
正值世道不安定,朝廷法度混乱,自己坚持中立,诚信清白而已。
当时人很难知其心胸。
在这以前河南官舍多妖怪,前任河南尹大多不敢住在正屋,乐广住下不害怕。
有一次外面大门自己关上,左右都惊恐,衹有乐广镇定自若。
看见墙上有洞,派人挖墙,抓到狐狸杀掉,怪异之事也就消失了。
愍怀太子被废时,诏令旧臣不许辞别送行,官员们十分愤恨,都冒着禁令去辞行。
司隶校尉满奋令河南中部捕捉送行的人送到狱中,乐广又放走了他们。
众人替乐广担心。
孙琰劝贾谧说: 以前因为太子的罪恶,有这样的废黜,他的臣下不怕严厉的禁令,冒罪送别。
如果抓捕他们,是张扬太子的好处,不如放走他们。
买谧认为他说得对,乐广因而没有获罪。
升任吏部尚书左仆射,后来束安王司马繇应当为仆射,改任乐广为右仆射,领吏部,代王戎为尚书令。起初王戎推荐乐广,最终代替了自己的位置,当时的人称赞逭件事。
成都王司马颖,是乐广的女婿,长沙王司马义发难时,乐广已身处朝廷重位,一些小人诽谤他。
司马义拿此事问乐广,乐广神色不变,慢慢回答说: 我怎能用五男换一女。
司马义仍旧疑虑,乐广最终因忧虑而死。
荀藩听说乐广未能免祸,为他落泪。
有三个儿子:乐凯、乐肇、乐谌。
乐凯字弘绪,任大司马齐王掾,参骠骑军事。
乐肇字弘茂,任太傅束海王掾。
洛阳陷落,兄弟一同南渡长江。
乐谟字弘范,任征虏将军、吴郡内史。
史臣曰:汉相清静,无为而治;周相清虚,受禄而不务政事。
难道三公宰相的任用,与一般官员不同吗!
浚冲善于清谈,夷甫崇尚道家,登上三公的显赫之位,学老庄而高远。
他们信奉虚无,朝纲混乱。
王戎讨好别人以求安身,积蓄财物;王衍则自保其身,难道还能顾及国家吗?
三方战乱,外族插手,羌狄人马,兵器如云。
夷直小人,谄媚凶恶,以求宽容,推墙压死,还算是礼遇。
平子纵情傲物,承受不了美名,最终丢了性命,自取灭亡。
衣服修饰仪容,珪璋规范道德,声韵符合礼乐,神采映照山华,立武有理,立言成训。
王澄的傲慢,太过分了。
如果解衣爬树,裸身抓鹊,以此为通达,认为这是高雅的情趣,那么轻薄的人会效仿,伤风败俗。
道德败坏至极怪事相接,独往独来,自己断送了生命。
往昔晏婴为庄公伏尸痛哭,而今乐令释放愍怀的追随者,是受伯夷的影响吧,软弱的人也可以立志。
赞曰:晋朝访求贤人隐士,构筑仙台,高入云霄,山皇知才。
王濬身居高位,好清谈而不务实。
首鼠两端,狡兔三窟。
扰乱当世,不忠于人。
芒王凌侮贤人,多用小人。
碧验拨开云雾,蓝天清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