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第四章

羊祜杜预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

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清廉有美德闻名。

祖父羊续,任汉南阳太守。

父亲羊衟,任上党太守。

羊祜是蔡邕的外孙,景献皇后的同母之弟。

羊祜十二岁父亲去世,服孝超过礼制,事奉叔父羊耽十分恭谨。

曾在汶水边游玩,遇见一老汉对他说: 这孩子有好相貌,年龄不到六十,必定在天下建立大功业。

说完离去,没人知道他在何处。

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漂亮,善于谈论。

郡中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平常,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推荐他作计吏,州中四次征召他任从事、秀才,五府,他全都不去就任。

太原郭奕见了他说: 这是今天的颜回啊。

和王沈都被曹爽征召。

王沈劝他应征,羊祜说: 把自己交付给人家去为别人做事,谈何容易。

等到曹爽失败,王沈以旧吏而幸免于难,于是对羊枯说: 常记得你以前的话。

羊枯说: 逭不是开始时所考虑到的。

他就是这样有先见之明又自我夸耀。

夏侯霸投降了蜀,姻亲与他绝交,惟有羊祜对妻室泰然相处,而且更加恩爱有礼。

不久母亲去世,长兄羊发又去世,居丧哀悼十余年,以操守纯朴自居,诚信的样子像个儒生。

文帝任大将军,征召羊祜,没有去,公车征任他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

当时高贵乡公好写文章,在官位的人多献诗赋,汝南和迪因为违背君意被斥责,羊祜处在他们中间,并不因此对人有亲有疏,有见识的人都赞赏他。

陈留王即位,赐他关中侯的爵位,封邑一百户。

因为少帝而不愿为侍臣,羊祜请求出宫找职位补缺,改任秘书监。

立五等爵位时,封为钜平子,封邑六百户。

钟会受宠而且猜忌,羊枯也怕他。

钟会被诛,被任为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同掌管中书大事。

升为中领军,宿卫全由他统领,在宫中值勤,执掌禁军,事兼宫内外。

武帝接受惮让,羊祜因为有辅佐之功,进升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食邑三千户。

坚决推辞封爵,于是把爵位改为侯,设置郎中令,备有九官的职位,加夫人印绶。

泰始初,诏令说: 统一管辖政权的枢要机构,公允地治理官府中治、教、礼等六种职务,是朝政的根本。

羊祜品德清廉高尚,忠诚正直纯朴优秀,精通文武,一心为国,虽委以重任,但没有总管国家枢要,不符合我把责任交给大臣自己无为而治的本意。

任羊祜为左仆射、卫将军,赐给他本营兵士。

当时王佑、贾充、裴秀都是前朝有名望之人,羊祜常谦让,不让自己的职位比他们高。

皇帝有减吴的志向,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依旧。

羊祜率军队出师镇守南方,开设学校,安抚远近,很得江汉人心。

向呈人表示诚信,投降的人想离去都听便。

当时长吏死于任上,下一任长吏忌讳,经常毁坏旧官府,羊枯认为死生白有定数,与居室无关,于是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吴国互球距塞坠七百余里,经常造成边境麻烦,差祜对此忧虑,竞用计谋让吴国守令放弃守备。

于是戍边兵士减半,分给士卒农田八百多顷,获利极大。

差拈刚到任时,军队没有一百天的存粮,过了数年,有了十年的积蓄。

下韶罢免江北都督,设南中郎将,把其所统率各军在汉东江夏的都补充给兰并。

圣揎在军中常轻装宽带,身不披镜甲,在居住地,侍卫的不过十几人,而且常因打猎捕鱼不料理政务。

曾经想晚上出门,军司徐胤拿着兵器挡在门前说: 将军都督万里,怎么能疏忽!

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

我如果今天死了,这个门才能开。

羊祜笑着认错,此后很少出门。

后来加车骑将军,开建府署设置僚属如同三司的礼制。

羊祜上表坚决辞让说: 我听到了韶书,提拔我如同台司。

我自从任官以来,仅十几年,接受内外任命,经常是极显赫重要的职务。

经常因为智力不能在短时间长进,恩宠不能长久地错误加在我身上,因此终日战悚,把荣耀当成忧虑。

我听说古人有言,德行没有被别人信服而受高爵位,就使得有才的臣不能晋升;功劳没有被别人向往而享有丰厚的俸禄,就使有功之臣不再努力。

如今我因为是外戚,事情关连着时势,要防备的是过分受宠,不怕被遗忘。

然而下了诏书,把不该给我的荣耀加在我身上。

我有什么功劳可以承受,我有什么心情可以安心享有。

辱没了高位,倾覆很快就来到,那时再想守着先人的破房舍,又怎么可能呢!

违背皇命确实触犯了天威,而委曲顺从又会如此。

听说古人因为被知遇而得以申张志向,维护大臣的节操,不愿就不勉强。

我虽是小人,因为蒙受恩典,便有这种想法。

如今天下推行教化以来,仅有八年,虽然侧席求贤,不遣漏隐居或地位低下之人,然而我不能推举有德者,使功臣显贵,使皇上知道比我强的人多,未能显贵的人不少。

假如在市井中有遗漏的美德,在百姓中有隐居的贤才,而朝廷用我不认为是错误,我居高位不觉得惭愧,所损失的难道还不大吗!

我愧居官位虽久,没有像今天这样兼有文武官位至极的宠幸,享有等同宰辅的高位。

况且我的见识虽不宽,但据我所知现在的光禄大夫李意品德高尚,在职公正;光禄大夫鲁芝清廉寡欲,虽谦和却与众不同;光禄大夫李胤清廉简朴,在朝廷树立自己的形象,他们都白发事君,自始至终以礼侍奉。

他们虽然也受宠而任内外之官,与我没有不同,但还未能受到如此恩遇,我若超过他们,用什么去满足天下的期望,又怎么对今后稍有益处!

因此我发誓坚守节操,没有苟且升任之心。

如今国家尚未安定,边境多事,请求保留先前的恩典,让我速回边境。

如果留连于京城,必定外忧有失。

匹夫之志,亦未可夺。

皇帝不许。

等到返回任所,吴西陵督步阐以城来投降。

吴将陆抗攻打很猛烈,诏令羊祜接应步阐。

羊祜率五万军队从江陵出发,派遣荆州刺史杨肇攻打陆抗,未能取胜,步阐终于被陆抗所俘。

有关官吏上奏: 羊祜率军八万多人,敌军不过三万。

羊枯在江陵调军迟缓,使敌军得以设防。

于是派杨肇以一部分军队涉入险境,兵少粮缺,军队受挫。

违背了命令,没有大臣的节操。

可以免官,以侯爵身份回家。

因罪最后被贬为平南将军,而罢免杨肇为平民。

羊祜鉴于孟献经营武牢因而郑人畏惧,晏弱驻守柬阳因而莱子顺服,便进占险要,开建五个城,收取肥沃的土地,夺得吴人的资财,石城以西,全归晋所有。

从此前后投降的人不断,又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初来依附的人,慨然有吞并吴国的志向。

每次与吴人打仗,公开交战之日才交战,不实施偷袭的计谋。

将帅中有想要出诡计的,就给他们喝醇酒,使他们无法献计。

有人俘虏了两名吴国少年,羊枯遣送他们回家。

后来昱将夏姜、旦逝等来投降,两个孩子的父亲也率家属一同来附。

吴将陈尚、潘景来犯,羊枯追杀了他们,因赞美他们死得有节操而厚加殡殓。

潘景、陈尚的子弟来迎丧,羊祜按礼遣返他们。

吴将邓香攻掠夏口,羊祜要求活捉邓香,捉到以后,赦免了他。

邓香很感激羊祜的恩德,率领部属来投降。

羊祜出兵在吴国境内,每次割谷子作军粮,都计算清楚,送绢补偿。

每次与众人在江沔游猎,常限制在晋的地域。

如果禽兽先被吴人打伤而被晋兵得到,都还给他们。

于是吴人都心悦诚服,称他为羊公,不叫名字。

羊祜与陆抗相对,使者往来,陆抗称赞茎拈的德量,即使是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

陆抗曾生病,羊祜赠他药,陆抗服药而不起疑心。

多数人都劝陆抗不要服用,陆抗说: 羊祜岂能是下毒药的人!

当时的评论认为是华元、子反又出现在今天。

陆抗经常告诫他的士兵说: 他专行德,我专行暴,这是不交战自己先服丫。

各自保住分界就是,不要苛求小利。

孙皓听说双方边境和睦,因而责问陆抗。

陆抗说: 一城一乡,不能没有信义,何况大国呢!

如果我不这样做,正是宣扬了羊枯的美德,对他没有伤害。

羊祜忠诚无私,讨厌邪佞,荀勖、冯统一类人很忌恨他。

远房外甥王衍曾到羊祜那儿陈说事情,言辞很雄辩。羊祜却不以为然,王术拂衣而起。

羊祜看着宾客们说: 王夷甫正以盛名居高位,然而伤风败俗,必定是这个人。

接应步阐那一仗,羊枯根据军法将要杀王戎,因此王戎、王衍都怨恨他,常诋毁羊祜。

当时的人为此说: 二王当权,羊公便受诋毁。

咸宁初,任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有权征召官吏。

起初,羊祜认为讨伐吴国必定要凭藉上游的优势。

而当时吴国有童谣说: 阿童啊阿童,衔刀浮渡江。

不怕岸上兽,就怕水中龙。

羊祜听到后说: 这一定是说水军可以建功,应当考虑如何应上阿童这个名字。

适逢益州刺史王浚被征为大司农,羊祜知道他可以任用,王浚的小名叫阿童,于是上表留王浚监益州各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造舟船,为顺流而下的计谋作准备。

羊祜修缮兵器训练士卒,广泛地进行战争准备。

到这时上疏说: 先帝顺应天时,在西部平定了巴蜀,在南部与吴会讲和,海内得以休生养息,百姓有了安乐的心。

然而吴国又违背信义,使边境战事又起。

运数虽然是上天授与的,而功业必定要由人来完成,不大举扫灭吴国,百姓就无法得到安宁。

也是为了使先帝的勋业更盛,完成无为而治的教化。

所以尧有丹水的讨伐,舜有三苗的征战,都是为了宁静天下,制止战争和乐大众。

蜀被平定的时候,天下都说吴应一同灭亡,到现在已十三年了,可以说是一周,平定的日子又在今天了。

议论的人常说吴楚有道而后臣服,无礼而先强大,逭说的是诸侯时代的事。

如今一统天下,不能和古代相提并论。

合乎道的言论,都没能顺应权变,因此谋略虽多,而做决定时希望仅有一个。

凡凭仗险阻得以生存的,是指敌对双方实力相同,力量足以自守。

假如双方力量轻重不齐,强弱不一,那么智士也无法谋划,险阻也不能保全。

蜀作为一个国家,并非不险,高山耸入云端,深谷不见日光,在险处按兵不动,就可以成事,都说是一人当关,千人莫开。

等到进兵的时候,几乎没有屏障的限制,斩将拔旗,杀敌数万,乘胜席卷,一直打到成都,汉中各城,都龟缩不敢出动。

不是都无心交战,实在是力量不足以相对抗。

到刘禅投降,各地守卫堡垒的人都一哄而散。

如今江淮的难于攻打,超不过剑合;山川险阻,超不过岷汉;孙皓的暴虐,胜过刘挥;吴人的困苦,比巴蜀严重。

而大晋的军队,多于以前;资储器械,强于过去。如今不在此时平定吴国,而继续拥兵相守,征集民夫劳苦徭役,每天寻思打仗,经历盛衰,不可能长久,应当适时决定,统一天下。

如今要是调梁益的军队水陆并进,荆楚的军队进军到坛,平南、邃业的军队直指夏旦,俭、扰、壹、查的军队一同开往拯壁,用战鼓旆旗来迷惑敌人,用多方出兵使敌人错误判断,以偏居一隅的吴国,抵挡天下的军队,兵力分散,守备的地方都会告急。巴汉的奇兵攻打吴国的空虚之处,一处被攻破,上下都会震荡。

吴沿江而守,没有内外,东西几千里,靠屏障来守备,他们的对手强大,没有安宁的时候。

孙皓性情放纵,对部下多猜忌,名臣重将不再自信,因此孙秀之类都畏逼向我们投降。

将领在朝廷受怀疑,士卒在郊野受劳顿,没有保全朝廷的计谋,没有坚定的信念。

平常的日子,还考虑是走是留,到了兵临城下,一定有响应的人,最终不会齐心协力为朝廷献身,现在已经可以知道了。

吴国习俗是速战速决,不能持久,弓弩戟循等兵器不如中原大国,惟有水战是他们的长处。

一旦攻入吴境,那么昼红就不再是险阻,撤兵保卫城池,就失去了长处暴露出短处。

而我军深入敌境,人人都有早日完成大业的志向,吴人在境内作战,有据城守备之心。

像这样,战争不会拖延,打胜仗是必然的。

皇帝完全采纳。

台远方面多次战败时,羊祜又上表说: 吴国平定胡人就自然平定了,应当快速完成统一大业。

然而发表意见的人多有不同看法,羊祜叹息说: 天下的事情不如人意,常有十之七八。所以有当断而不断。

上天赐与而不去取,岂不是让经历此事的人在后遗憾吗!

此后,韶书命令以泰山的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羊祜为南城侯,设置相,与郡公相同。

羊祜推辞说: 过去请求受封张良万户,漠高祖不违背他的意志。

我从先帝那裹受封钜平,怎么敢受重爵,招致因不称职而受到的责难!

坚决不接受,皇帝同意了他。

羊祜每次被升官进爵,常保持谦虚退让,至诚之心一向显而易见,因此比晋升更能得到美誉。

所以他名声美德远扬,朝廷内外都敬仰,士大人都奏议,羊祜应该任三公宰相。

皇帝正有兼并吴国的志向,依仗着羊祜在东南方任职,所以压下奏议。

羊祜历任两朝大臣,掌管要职,政事中的利弊,都向他咨询,追求权势与财利的事,他一概不涉及。

他出色的谋略公正的议论,因为草稿被焚,所以世人并不清楚。

凡是他所奏报的,外人都不知缘由。

有人认为羊祜谨慎得太过分,羊祜说: 这是什么话!

入宫则到国君膝下,出宫则不以实情相告,这是对君臣不保密的告诫,我惟恐做得不够。

不能推举贤人任用异才,岂不愧对知人之难!

况且受朝廷封爵,却向私门谢恩,这是我不能做的。

羊祜的女婿曾劝说 置办一些家产,以备告老还乡,难道不好吗 ?

羊祜沉默不回答。事后告诉儿子们说: 这可以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

做臣的为了私欲就会背弃公心,这是一大困惑。

你们应该知道我的意思。

曾写信给堂弟羊堡说: 安定了边境后,我将头戴角巾向东走,返回故乡,准备一块能容下棺材的墓地。

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而居高位,怎么能因为追求富足而受责备啊!

疏广是我的老师。

羊祜喜爱山水,每逢好时光,必定去岘山,设酒赋诗,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曾感慨叹息,对从事中郎塑逦等人说: 自从有了宇宙,就有了造座山。

从那以后贤人名士,登此山远望,如同你我这样的多了!

他们都随时而灰飞烟灭,使人想起来悲伤。

如果死后有知,魂魄也应登这座山。

色隧说: 公之美德四海第一,道承前代哲人,美好的名望,必定和这座山一同流传下去。

至于我们这些人,该像公所说的一样。

羊祜因讨伐吴国有功,将加封爵位土地,他请求赐给他舅舅的儿子蔡袭。

下韶封蔡袭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吴人入侵弋阳、江夏,掠夺人口,下韶派遣侍臣传文书责问羊祜不追击讨伐的原因,并打算迁徙州府恢复原址。

羊祜说: 江夏距襄阳八百里,等到得知敌兵来犯,敌兵已经离去好几天了。

步兵赶去,怎么能救得了呢!

调动军队来避免责备,恐怕不合适吧。

过去魏武帝设都督,一般都和州相近,因为兵势讲究集中忌讳分散。

战场上,力量彼此消长,谨慎防守就是了,这是古代的好经验。

如动辄迁移州府,敌兵出没无常,也不知州府设在何处适宜。

派去的侍臣不能责问。

羊祜患病,请求入朝。

到了洛阳,正赶上景献皇后灵车出殡,极度悲痛。

皇帝下韶晓谕羊拈,带病引见,命他乘车入殿,不必下拜,很是被优待礼遇。

就坐后,当面陈述讨伐吴国之计。

皇帝因为羊祜有病,不宜常入朝,派遣中书令张华向他问询计策。

羊祜说: 如今皇上有禅代的美名,而功德还不昭著。

吴人暴虐已经到了极点,可以不战而胜。

统一天下,兴盛礼乐法度,皇帝就与塞舜齐名,大臣和稷契同功,成为百代的楷模。

如果舍弃伐吴,假如孙皓不幸死了,星人重新立了一位好君主,我们虽有百万军队,匡丝也无法跨越,将成为以后的祸患!

张华完全赞成他的谋略。

羊祜对张华说: 完成我的志向的,是你。

皇帝打算让羊祜卧床监护诸将,茎拈说: 攻取县厘不一定要我亲自参与,平定之时,当使皇上费心。

涉及功名的事,我不应居处其间。

假如事情结束,应当有所托付授受,愿慎重地选择其人。

病渐渐加重,于是推举杜预代替自己。

不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皇帝穿素服为他哭泣,很悲哀。

这一天极冷,皇帝的鼻涕眼泪沾在胡须鬓发上,都结成了冰。

南州人在赶集的日子听到羊拉的死讯,没有不痛哭的,关门歇业,街巷裹哭声不断。

吴国守卫边境的将士也为他哭泣。

他的仁义道德的感化力就是这样。

赐他达官贵族专用棺木,朝服一套,钱三十万,布一百匹。

诏书说: 征南大将军南城侯羊祜,德行谦虚朴实,心境清廉悠远。

开始在朝廷内任职,正值我接受天命,一心忠诚,佐助王事,在朝内执掌大权,在地方为一方统帅。

应当长久地显赫,永远辅佐我,而忽然逝世,悼念他让人感伤。

追赠侍中、太傅,持节如生前。

羊祜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得到的俸禄,全都资助了族人,赏赐了军士,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留下遗嘱不许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

堂弟羊诱等人陈述羊祜平素的志向,请求把羊祜葬在祖先的墓地。

皇帝不许,赐离城十里以外靠近皇陵的葬地一顷,谧号成。

羊祜出殡时,皇上在大司马门南送行。

羊祜的外甥齐王司马攸表述羊祜妻子不按侯爵身份安葬羊祜的意思,皇帝下诏说: 羊祜坚决辞让了多年,志不可夺。

身死而谦让尚存,遣留下的操行更振奋人心,这正是伯夷叔齐所以被人称贤,季子所以能保全名节啊。

如今听任恢复原来的封赐,以表彰美德。

当初,文帝去世时,羊祜对傅玄说: 三年服丧,虽然贵在按礼制服丧,从天子到庶人都不例外,然而汉文帝废除了,毁坏礼制伤害义理,我时常为此叹息。

如今上天使国君极孝,有曾参与盟翅的品性,虽然取消了丧服,还是实行丧礼。

既然实行丧礼,又何必取消丧服呢!

如果就此改革汉魏的薄丧,而复兴先王的法度,以此使风俗敦厚,百代留下美名,不也很好吗!

傅玄说: 汉文帝因为末世的浅薄,不能实行国君的丧礼,所以便废除了。

取消了几百年,一旦复古,很难实行。

羊祜说: 不能使天下都实行丧礼,姑且使国君按礼服丧,不也可以吗!

傅玄说: 国君不取消而天下取消,这是仅有父子之纲,不再有君臣之纲,三纲之道会受损害。

羊祜便作罢。

羊祜所写的文章及《老子传》都流传于世。

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游览休息的地方树立石碑建造庙宇,每年按时祭祀。

看见石碑的人没有不落泪的,杜预便把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荆州人为羊祜的 祜 字避讳,屋室都称门而不称户,把户曹改为辞曹。

羊祜开建府署多年,谦让不征召属官,刚有所任命,正赶上他去世,未能在府署中任官。

他的参佐刘侩、趟寅、刘弥、孙勃等人写信给杜预说: 过去因为选我们,使我们在官府中充数,让我们都能和前征南大将军羊祜一起共同参与国事。

羊祜品德谦虚,操行清高,德高而谦,位高而敬。

以前他接受了高位,来镇抚南夏,既享有三司的礼仪,又拥有大将军的称号。

虽然处在这样的高位,却不享用相应的礼制。

至今天下仰慕思念,俊杰们想望他的风采。

与他共事者,贪婪的变得清廉,胆怯的树立了志向,就是伯夷、柳王墓的节操,也比不过他。

自从镇抚此地,教化遍及江汉,深谋远虑,拓展国家疆界,他所有的规划,都有法度。

一心为国,勤政而置生死于度外,征召属官,未等到任他就去世。

推举贤人报效国家,这是台辅的责任;搜求重用隐居的人才,也是台辅的心愿;半途而废,也是台辅的遗憾。

一生谦让,而到了晚年未能如意,这正是远近之人为他伤悲的原因。

过去召伯休息过的地方,甘棠成了寄托爱心的东西;宣子游历过的地方,人们种树纪念。

思念其人,推及到树,更何况他生前所征召的人,难道就该根据成例舍弃他们!

乞求向上陈述,使那些人能如同己任属官。

丝垂上表说: 芏茧虽然开建府署而不任属官幕僚,极度的谦让之心,是显而易见的。

他带病征召僚属,人没到任而他先去世。家中无人继承官府没有任命之官,这一带人们的心中,忧伤感怀。

对远逝的人诚信追思,人们的德行就归于敦厚,坠直担不惜四千户的封邑,来抚慰赵子弟人心。

请求考虑此事。

下诏不准。

羊祜去世两年以后呈国被平定,大臣们为皇帝敬酒祝贺,皇帝拿着酒杯流着泪说: 这是羊友垡的功劳啊。

于是把平定昱国的功绩,用策书祭告兰植庙,依照萧包的先例,策封他的夫人。

策书说: 皇帝派谒者杜宏告知已故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祜:过去吴国不恭敬,凭仗险阻妄称君号,边境不得开拓,已经经历了多年。

羊枯受命在南夏任职,思虑的祸患,对外宣扬王道教化,在内谋划朝廷的重大决策,显示德行推行诚信,江汉人心归附,举措有成熟的谋略,设谋有完整的策划。

上天没能让他的志向得以完成,我心中为此悼念遣憾。

于是命令群帅,执行上天的旨意讨伐,迅速出兵,一次出征就灭了吴,与过去的规划,十分符合。

赏赐不遗漏功臣,国家有规制,应该增广封地,来表彰先前的命令,而又违背了公高洁谦让的宿愿。

现在封夫人夏侯氏万岁乡君,食邑五千户,另赐帛万匹,谷万斛。

羊祜五岁时,常叫奶妈给他拿他所玩的金环。

奶妈说: 你以前没有这东西。

羊祜就到邻居李氏束墙桑树中找到金环。

主人吃惊地说: 这是我那死去的儿子丢的东西,为什么拿走!

奶妈把这件事情原委告诉她,李氏很悲伤。

当时的人们对此惊异,说李氏的儿子是羊祜的前身。

又有善于看墓地风水的人,说羊祜祖墓的地方有帝王之气,要是在墓地开凿就没有后代,羊祜就开凿。

相墓地的人看了说 还能出个断了臂的三公 ,而羊祜终究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手臂,官位至公而没有儿子。

皇帝让羊枯哥哥的儿子羊暨继嗣,羊暨因为父亲已死不能做别人的后代,皇帝又命令羊暨的弟弟羊伊做羊祜的后人,又不接受。

皇帝发怒,一并收回诏令。

太康二年,令羊伊的弟弟羊篇为钜平侯,继嗣羊祜。

羊篇做官清廉谨慎,有私牛在官家牛舍中生下牛犊,等到搬走时留下小牛。官位到散骑常侍,早死。

孝武帝太元年间,封羊枯哥哥的玄孙之子法兴为钜平侯,食邑五千户。

因为与桓玄同党被杀,封地被取消。

尚书祠部郎荀伯子上表争辩说: 我听说咎繇没人继嗣,臧文为此深感遣憾;伯氏争夺封邑,管仲因此被称为仁义。

功劳高可以百世不泯灭,赏赐无度不能长久。

已故太傅、钜平侯羊祜德性完美贤明,是国家所仰之人,有辅佐天命的勋绩,有设谋平定吴国的功劳,而没有后嗣,祭祀没有寄托。

汉朝因为萧何有头等大功,因而不使他后继无人,我认为钜平侯的封赐应当和邓国相同。

已故太尉广陵公准偏私帮助贼人伦,给淮南造成祸害,因为叛逆反而得利,占有大块封地。

当时西朝的法规有失公正,中兴以后没有收回封邑。

如今王道革新,怎么能不分辨是非。我认为广陵国应该削除。

已故太保堑型的爵位本来是苗阳县公,遭迫害以后,就进升爵位,开始赠他兰陵,又转到江夏。

中朝的名臣,很多人的封赠没有道理,卫罐的功德并不特出,而独受大赏,我认为应该收回他的封地,恢复在蕾阳的封地,这样就使得赠与和收回公平,区分了善恶。

最终未有结果。

羊祜的前母,是孔融的女儿,生下长兄羊墅,官至都督进北护军。

当初,芏登和圭姑的同母兄芏丞都生了病,芏拉的母亲考虑到不能同时照顾两个人,就专心照料羊发,羊发因而得活。而羊承终于死了。

羊发的长子羊伦,是高阳相。

羊伦的弟弟羊暨,是垦瞪太守。

芏暨的弟弟圣伊,起初为车骑置立的属官,后来历任平南将军、都督江北诸军事,镇守宛,被张旦杀害,追赠为镇南将军。

羊拈的伯父芏垫,官至直韭太守。

儿子芏扯,是丝塾太守。

芏丛的孙子主台,字旦玄,有才能,多计谋。

有人与他交往,他一定装得非常热情坦率,人们都认为了解了他的心,然而根本不是真实的。

起初是太傅杨骏参军,当时京兆多发盗窃案。

握坠打算加重刑法,盗百钱就判死刑,让官属一同商议。羊亮说: 过去楚江乙母丢失了布,认为偷盗是由于令尹。

公若是没有私欲,盗窃应该自然止息,为什么要加重刑法呢?

杨骏惭愧而作罢。

芏亮逐渐升任为大鸿胪。

当时惠帝在童迭,蝗与鳃束合谋,自己内心不安,跑到差业,被刘元海杀害。

茎毫的弟弟芏迪,是涂州刺史。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

祖父杜畿,是魏尚书仆射。

父亲杜恕,是幽州刺史。

杜预学识广博,熟知国家兴衰之道,常说: 德不能指望达到,建功立言还有可能。

起初,他父亲与宣帝互不投合,于是免官后幽禁而死,因此杜预很久得不到调用。

文帝继位,杜预娶皇帝的妹妹高陆公主,最初出任尚书郎,承袭祖爵丰乐亭侯。

在职四年,调任参相府军事。

钟会讨伐蜀,任命杜预为镇西长史。

钟会反叛,幕僚助手一并遇害,祇有杜预凭藉智慧免于难,增加食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与车骑将军买充等人制定律令,完成以后,杜预为律令做注解,于是奏报说: 法律,是如同准绳墨斗一样的决断条例,不是穷尽理性的书籍。

因此文辞简约条例率直,断决明白禁令简要。

条例率直就容易分辨,禁令简要就难于违犯。

容易分辨人们就知道避免犯法,难于违犯就没人违法。

刑法的根本就在于简要率直,因此就必须推究名分。

推究名分,必须要克制小的道理。

古代的刑书,刻在钟鼎上,铸在金石上,以便堵塞异端,使其无法诡辩。

如今所注释的都是搜集法律的要义,根据名分推究。

使用法的人依据名分条例来审定取舍,伸张法律的公正,摒除细碎的道理。

下诏书在天下颁布实行。

泰始年间,任河南尹。

杜预认为京师是王道教化的出发点,从近到远,所有政策措施,力求谶大体。

奉韶制定罢免,升迁的法规大致是说: 我听说上古的政治,因循自然,自身清虚追求诚信,那么就有了诚信顺从之道;精神感化心灵沟通,就得到了天下至理。

淳朴的风气逐渐消散,彰明美德显现恶行,设立官职,颁发爵位俸禄,宣布六典,以便详尽考察官员。

然而仍要倚赖明哲的官吏,建立忠贞的机构,使名位不能超越功绩而过分显赫,使功劳不能落后于名位而埋没,都要广泛征求意见,令人陈述意见而加以采纳。

到了末世,不能治远就求助于条文细密,怀疑官吏就相信耳目,疑惑耳目就相信简书。

简书越是繁多,官吏们越是虚伪,法令细密,虚伪更多。

以往汉代的刺史,也是年终奏报述职,没有统一规定考查,政绩清浊仅列大概情况。

魏氏考核官吏,也就是京房的遣意,他的条文可以说是极细密。

然而由于过于细碎就违背了本意,因而历代不能通行。

不如申述唐尧的旧典,摒除细密而取简要,也就简而容易执行。

讲透事物的常理,心领神会而能够阐发,这是由人来实现的。

排除了人而专用法,是不合道理的。

如今科举的优劣,还不如委任显要官吏,各自考核所统辖之人。

任职一年以后,每年评出优秀的一人为上等,差劣的一人为下等,到时公布姓名。

像这样六年,主管的人总集卷宗,对于六年来政绩优秀的越级任用,对六年来处于劣等的人奏报免职,对那些优多劣少的进用,劣多优少的降级。

如今考核政绩的品评,因为所任职的条件不一,确实有难易之分。

如果因为难而被认为优,因为易被认为劣,主管的人一定要衡量轻重,略加降等,不必完全曲就法规。

《己丑诏书》认为考核难于行得通,用共同推荐的方式。

推荐的道理,也是出于传闻。

六年才推举,不是逐渐升降,又不符合古代三年一考核的本意。

如今每年一考核,积累了优的评定就升迁,积累了劣的评定就罢黜。

以士君子之心相推求,不会出现六年六次黜退的清官,六次进升劣绩之官。

监司也将会随时弹劾。

假如上下官吏公然包容过失,那是舆论完全败坏,也就和黜退升迁的考核无关了。

司隶校尉石鉴因原有怨恨弹劾杜预,杜预被免职。

当时敌人侵犯陇右,任命杜预为安西军司,给他三百兵士,一百坐骑。

到了长安,改任童业刺史,兼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

适值敌兵强大,石鉴当时任安西将军,派杜预出击敌军。

丝更认为敌军兵强马壮,而官军力量悬殊,应当集中兵力等待时机,到春天进兵讨伐,陈述了五条不可、四条不须的意见。

石鉴大怒。又奏报丝预擅自修饰城门官舍,滞留耗费军需,派遣御史用槛车把杜预交付廷尉。

因为杜预娶的是公主,在减轻刑罚的八议范围内,按以侯赎罪论处。后来陇右的事态最终如同杜预的预计。

那时朝廷都认为杜预擅长运筹谋划,匈奴统帅型猛发兵反叛时,从差州西到河东、平阳,诏令丝预以散侯身份在宫中设定计谋,不久任度支尚书。

拄灵于是上奏立藉田,安定的边疆,以及治国之要事。

又奏请制作人排新器,兴建调节粮价的常平仓,规定谷物价格,核定食盐贩运,制定赋税条例,对内利于国家对外救助边塞一类建议五十多条,都被采纳。

石鉴从军中回朝廷,上报功劳不属实,被杜预弹劾,于是相互仇恨,吵阐不止,两人都坐罪免官,以侯爵兼任本职。

几年后,又任度支尚书。

元皇后的棺材将迁到峻阳陵。

旧的制度是,安葬以后,皇帝及群臣就服丧完毕。

尚书上奏,皇太子也应除去丧服。

杜预奏议 皇太子应恢复古代典章,应依皇帝服丧 ,听从了。

杜预因为当时的历法有差错,与规的刻度不符,奏上《二元干度历》,流行于世。

杜预又因孟津渡口危险,有船只覆没的隐患,请求在富平津修河桥。

评议的人认为是殷周建都的地方,历代圣贤没有修建,必定有不能修建的原因。

杜预说: 造舟船建桥梁 ,说的就是在河上修桥的事。

等到桥建成,皇帝与百官前往视察,举酒杯对杜预说: 不是你,这座桥建不起来。

杜预说: 若不是陛下的圣明,我也不能做出这一点成绩。

周朝的盛水器,到汉东京时还在皇帝座侧。

漠末战乱,不复存在,形状尺度也未能流传。

杜预创造性地造出来,向上奏报,皇帝很是高兴赞叹。

咸宁四年秋,大雨不停,蝗虫成灾。

杜预上疏陈述兴农要事,事情记载在《食货志》。

杜预在朝中七年,改革各类政务,不可胜数,朝廷内外称颂,称他为 杜武库 ,说没有他不参与成功的。

当时皇帝暗中有灭掉吴国的计谋,而朝廷中的议论多与此违背,祇有杜预、羊祜、张华与皇帝的心意投合。

羊祜生病,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于是以原有官职假节代平柬将军,兼征南军司。

羊祜死后,官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给追锋车、第二驸马。

杜预到任后,修缮锁甲兵器,显示武力,挑选精锐,袭击吴西陵督张政,大败敌军,因为有功增加食邑三百六十五户。

张政是吴国的名将,占据要害之地,耻于未防备而失败,不把伤亡的实情告诉孙皓。

杜预想离间吴国边防将领,于是上表送还所俘获的吴国兵士给孙皓。

孙皓果然召见张政,派武昌监刘宪代替张政。

因而大军到达时,使吴国正变换将帅,从而造成覆没。

杜预安排妥当后,就奏请讨伐吴国的日期。

皇帝答覆说等明年方能大规模行动,杜预上表陈述上策说: 自闰月以来,敌军衹是警戒,下游没有兵员上调。

以情理形势推论,敌人兵力缺乏,在力量不能保全两头时,必定先保护上流,尽力保护流以束,来苟且偷生,不会大规模派兵西进,使国都空虚。

而陛下误听,于是弃置大计,放纵敌患。

伐吴的确是国家的长远之计,假如行动会导致失败,可以不行动。

攻吴的方针,是务求稳妥。

如果一旦成功,就能开创太平的基业;不能成功,不过耗费一些时间,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假如等到后年,天时人事不会不变,我怕伐吴会更难了。

陛下先前的意见,是分别命令我们在自己镇守的疆界分头进军,对军队的约束,东西符节相同,这是万全之计,没有失败的忧虑。

我心中确实了解,不敢用模糊不清的见解自找麻烦。

请陛下考虑。

杜预十几天后又上表说: 羊祜与朝廷大臣多有不同,不先广为谋划而秘密地和陛下共同施行这一计谋,因而更招致不同意见。

凡事应当比较利害,如今这一行动十有八九有利,其余一二也不过无功罢了。

那些说到破败的情形也是不可能的,衹不过因为计谋不是出自自己,功劳不在自身,各以自己先前的言论为耻,所以坚持己见。

近来朝廷不论大事小事,都有不同意见,虽然因为人心不同,也因为自恃恩宠不考虑后果,于是轻易发表相同或相反的意见。

过去漠宣帝评议赵充国的上疏,事情应验以后,责问那些持异议的人,都叩头谢罪,以此来堵塞异端。

自从秋天以来,讨伐敌人的形势已经初步显露。

如果现在中止,孙皓因为害怕而出计谋,或许迁都到武昌,进一步完善修筑江南各城,把居民迁到远方,城攻不破,田野没东西可以掠夺,在夏口蓄积大船,那么明年的计划或许会落空。

当时皇帝正和中书令张华下围棋,而杜预的上表恰好送到。

张华推开棋盘拱手说: 陛下圣明神武,朝廷内外清平,国家富裕兵力强大,号令如一。吴国国君荒淫暴虐。诛杀贤能,现在伐吴,可以不费力就能成事。

皇帝于是答应。

杜预在太康元年正月,在江陵陈兵,派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人率领军队沿辽西上,授予节制调度权,十天之间,连续攻克城邑,都如同杜预的预料。

又派遣牙门管室、且置、鱼垦等人率领奇兵八百人,以船夜渡,袭击乐乡,多竖旗帜,在巴山点火,在要害的地方活动,来涣散敌人的信心。

吴都督孙歆极为恐慌,给伍延写信说: 北方来的各路军队,是飞过江来的。

吴国的男女投降的有一万多人,旦置、互甚等人把军队埋伏在銮翅城外。

茎逖派军队出战王浚,大败回城。

周旨等人的伏兵,跟随逐逖的军队入城,逊逖没发觉,直到军帐下,俘虏了彊歆回来。

因此军中传出歌谣说: 用计诏吏代替打仗以一当万。

于是进逼江陵。

吴国督将鱼王假装投降而陈列军队登上城墙,杜预攻克。

平定上游以后,沅湘以南,直到交广,吴国的州郡都望风而降,奉送印绶,杜预持符节以皇命安抚他们。

斩杀及活捉吴都督、监军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百二十多人。

又凭仗军威,迁徙将士及屯田戍守之家充实江北,南郡过去的地方各设置长吏,荆地整肃,吴人来投奔的如同回家一样。

王辽先报上他得到的逊逖的头颅,而丝玺后送来活的孙歆,洛阳中把逭当为大笑话。

当时众将集中商议,有人说: 百年的敌寇,不能彻底攻克。

现在快到暑天了,雨水正多,疾病瘟疫将发生,应该等到冬天,再大行动。

杜预说: 过去凿塑凭藉渣西一仗就吞并了强大的齐国,如今军威已经振奋,势如破竹,几节之后,全都迎刃而解,不再有费力的地方了。

于是指令群帅,直奔拯堕。

所经过的城邑,没有不放弃抵抗的。

持异议的人于是写信谢罪。

被平定以后,振军凯旋,因有功进升爵位为当阳县侯,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九千六百户,封儿子杜耽为亭侯,千户,赐绢八千匹。

当初,攻打江陵,吴人知道杜预颈上长有瘤子,怕他的谋略,把瓠绑在狗脖子上展示。每当大树艮了像瘤子的东西,就砍下去露出白色,写上 杜预颈 。

等到攻下城,把那些人全部捕杀。

杜预返回任所后,屡次陈述自己的家世官职,说武职不是他的擅长,请求退职。

皇上不准许。

杜预认为天下虽然安定,但忘了战争必定危险;于是努力讲授武备,建立学堂,江汉怀其恩德,教化影响到四面八方。

攻破山夷,设置军屯营地,分别占据要害之地,稳固维持局势。

又修建邵信臣遗迹,阻遏溃、清几条河水来浇灌万余顷良田,划分田界刻石碑,使有规定,公私同时得利。

百姓信赖他,称他为 杜父 。

旧水道仅有沔汉通往江陵一千几百里,向北没有通路。

巴丘湖,沅湘交会的地方,内外有山川,确实险固,正是荆蛮所凭仗的。

杜预开杨,从夏水到巴陵一千多里,对内泻除长江水险,对外沟通零桂的漕运。

南方歌颂他说: 后世没有叛乱因杜翁,谁能清楚智名与勇功。

杜预对公家的事,知道的就没有不去做的。

凡所兴建制定的,必定从头到尾考察,很少有失误。

有人讥讽他用心细碎,杜预说: 禹稷的功业,是希望救世,我做的也差不多。

杜预看重在后世留名,常说 高岸可以成为峡谷,深谷可以成为山陵 ,刻两块石碑,记载他的功绩,一块沉到万山之下,一块立在岘山之上,说: 谁知以后不会成为山陵深谷呢!

杜预行不骑马,射不透甲,而每逢大事,就立身于将帅之列。

与人结交,恭敬有礼,问他事情无所隐瞒,诲人不倦,做事机敏而说话谨慎。

立功以后,从容无事,于是沉溺于经籍,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又参考各家谱系,作《释例》。

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形成一家之学,快老了才完成。

又撰《女记赞》。

当时评论的人说杜预的文义直率无华,世人未能看重,衹有秘书监挚虞赞赏,说: 左丘明本来是为《春秋》作传,而《左传》于是单独行于世。《释例》本来是为《传》撰写的,而所发挥阐明的岂止《左传》,因此也独行于世。

当时王迺懂得相马,又很爱马,而扭岖很能聚敛钱财,拄预常说 王渣有马癖,扭妪有钱癖 。

亘适听说后,对拄预说: 你有何癖?

回答说: 我有《左传》癖。

杜预在镇,多次馋赠洛阳的权贵要人。

有人间他原因,杜预说: 我怕他们坏事,不求得到好处。

杜预初到荆州,因为宴会,醉倒在屋中。

外边的人听到呕吐声,偷偷向屋裹窥探,看到一条大蛇低头而吐。

听说的人觉得怪异。

其后被征为司隶校尉,加位特进,出行到邓县时死去,时年六十三岁。

皇帝很是感叹悼念,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谧号成。

杜预事先立下遗嘱说: 古代不合葬,明白始终的道理,如同从有到无。

中古的圣人改为合葬,大概因为不在于别葬合葬,是凭藉活着的人来显示教化罢了。

从那以后,大人君子或合葬或别葬,不能知道生,怎么能知道死,因而各自按自己的心意。

我过去作台郎时,曾经因为公事路过密县的邢山。

山上有坟,问农夫,说是郑大夫祭仲,或说是子产的坟,于是率随从的人祭奠观看。

坟建造在山顶上,四面视野开阔,连接山体南北的正中而偏向东北,对着新郑城,表示不忘本。

隧道堵住坟后而空着前面,不填土,表示墓中没有珍宝,不采取深埋的方法。

山上多有好看的石料而不用,一定要采集洧水自然之石来砌坟墓,用意是不耗费人工,而这些石料世间没有用处。

君子称道这坟墓有情义,小人又无利可图,历经千年没有被毁坏,这是由于薄葬的缘故。

我去年春天入朝,因为郭氏丧亡,根据陪陵的旧章程,自己上表营建洛阳城束首阳以南为将来的墓地。

而所得到的地域正中有小山,上边没有旧坟。

它的高大虽然比不上邢山,然而东近二陵,西可以看到宫阙,南面可以看到伊水洛水,北面可以望见伯夷叔齐,地方空旷视野开阔,是安卧之地。

因而就植树开道,按一定的制度营建。到时全部用洛水的圆石,开隧道向南,礼制模仿郑大夫,希望用薄葬来自我完善。

棺器小殓等事宜,都应与此相称。

子孙完全遵从遗嘱。

儿子丝望继嗣。

杜锡字世嘏。

年少时有名望,最初做官是长沙王义的文学,渐次迁升为太子中舍人。

性情耿直忠烈,多次劝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感到忧虑。

后来在杜锡常坐处的毛毡中放了针,把杜锡刺出了血。

过后,太子问杜锡: 近来你在做什么事?

杜锡回答说: 喝醉了不知道。

太子追问说: 你喜欢苛求别人,怎么自己也作错事呢。

后来转任卫将军长史。

赵王伦篡位,任他为治书御史。

孙秀请求和杜锡交往,而杜锡拒绝了他,孙秀虽然怨恨,但怕他名望高,不敢加害于他。

惠帝复位,升杜锡为吏部郎、城阳太守,不接受,改为尚书左丞。

四十八岁去世,追赠散骑常侍。

儿子杜义继嗣,见《外戚传》。

史臣曰:泰始年间,人与神奉献赐与,羊公提出平定吴国之策,由此可见天地之心。

过去齐国有黔夫,燕人在北门祭鬼;赵国有李牧,秦王停止了向东吞并的势头。

以德报怨,消除旧恨。

在南方显示诚信,在汉水边倾倒了吴人,江南平定,男女老幼一同归心。

至于成功而不居功,系幅巾居穷巷,是个落落大方有气量的人。

杜预不是生而知之,用时就学,挥鞭攻城取邑,有儒将之风而转战。

孔门称道四大弟子,而杜预崇敬其中三人;《春秋》分为五家,而杜预擅长其中一家,难道不优秀吗!

三年的丧礼,不分贵贱。

地位低微的超过在位的,令人感叹;下葬后太子就除去丧服,也太残酷了。

随便顺从,不求正道,把当代最杰出的人,当作诸侯的庶子,檀弓学习变通礼仪的情况,杜预也有吧。

赞曰:选水险阻,呈江回漩。

芝茧恩惠信义,百万人归顺。

誓师出征,不求爵位。

杜预在文坛,可以称作无所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