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帝纪 第一章

宣皇帝名懿,字仲达,河南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

他的祖先是帝高阳之子重黎的后代,即夏官祝融。经历了唐、虞、夏、商各朝,承袭这一官职。

在周宣王时期,担任夏官司马的是一个叫做程柏休父的人,由于他以世官的身份攻克平定了徐方,被恩赐司马作族姓。

因此塱墨就成了他们的姓氏。楚、汉之际,司马卬是壹回的将领,与诸侯军一起讨伐塞国。

秦国灭亡后,被立为:目逗,立王都于弛。

龃把其地定为郡,于是子孙后代就长住于此。

从司马,以下第八世孙,出了位征西将军司马钩,字叔平。

司马钩生邀童太守旦垦量,字公仅。

旦旦量生垣贝太守旦垦垡,字五垦。

司压垡生塞逃尹司垦堕,字建公。

宣帝就是司压堕的第二个儿子。

宣帝年轻时就有非凡的气节,聪明豪放而多有远大的志向,博学多闻,倾心儒教。

汉末天下大乱,宣帝常常感慨而有忧天下之心。

同郡人南阳太守荡鱼以善于识别人才闻名,见到了宣帝,当时宣帝尚未成年,他认为宣帝是不同寻常的栋梁之材。

担任尚书的清河人崔琰舆宣帝的哥哥司马朗是朋友,也曾对司马朗说: 您弟弟聪颖而明哲诚信,处事果断才能出众,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濩建室六年,郡中推举上计掾的人选。

当时盐亘造萱邀任司空,听说了宣帝的名声就征召他。

宣帝明白濩的命运正值衰微,不愿意失节屈从笪荡,就以有风痹病不能正常饮食起居为由而推辞。

魏亘堕派入夜间秘密前去刺探情况,宣帝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魏武帝任丞相时,又召宣帝为文学掾,并对派去的人命令道: 如果他再藉辞推托,就把他收监入狱。

宣帝害怕而任职。

从此魏武帝命宣帝随时陪伴太子,升任黄门侍郎,又改任议郎、丞相束曹属,不久转任主簿。

宣帝跟随曹操去讨伐张鲁,对魏武帝进言道: 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

现在如果我们到汉中去陈兵显威,益州就会惊慌,乘机进军兵临城下,势必土崩瓦解。

由此之势,很容易建立功业。

圣人不能违逆天时,也不能丧失时机。

魏武帝说: 人就苦于没有满足,已经夺取了陇西,还想得到蜀!

最终没有听从宣帝的意见。

不久宣帝又随从曹操去征讨孙权,大破孙军。

军旅凯旋,孙权派使者来乞求归顺,奉上奏表称臣,并陈述这是天命所归。

魏武帝说: 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宣帝回答说: 汉的国运已经临近终结,而丞相拥有十分之九的天下,并据此事奉天子。

孙权称臣,正是天人共同的意愿。

虞、夏、殷、周各朝之所以不谦让推辞的原因,正是由于敬畏上天而知天意啊。

魏国建立之后,宣帝升任为太子中庶子。

每当参与重大决策,总有良谋,得到太子的信任器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四友。

宣帝升任军司马,对魏武帝说: 古代箕子论及治国之计,提出民以食为天。

现在全国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约有二十多万,这不是治国的长远之计。

虽然战事尚未平息,但也应该一边种地一边戍守。

魏武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从此致力于务农积粮,国家的财物丰富充足。

宣帝又上奏指出荆州刺史胡脩对民残暴,南乡太守傅方骄逸奢侈,都不可任官居边防。

魏武帝没有查处他们。

等到蜀国大将关羽在樊地围困了曹仁,于禁等七军全军覆没,胡脩、傅方果然投降了关羽,致使曹仁被围更加危急。

这时汉帝以许昌为国都,魏武帝认为许昌距敌太近,希望迁到黄河以北。

宣帝劝谏道: 于禁等部被水所败,并不是作战防守失策,遣对于国家的大局没有损害,而轻率迁都,不但向敌人显现出我们软弱,而且还会造成淮河、沔水一带军民的极度不安。

孙权、刘备,外表亲近而内心疏离,关羽胜利得志,正是孙权所不希望的。

可以向孙权说明,让他牵制住关羽的后方,那么樊地的围困自然就解除了。

魏武帝听从了这一意见。

孙权果然派大将吕蒙向西进袭公安,攻占了公安后,关羽终于被吕蒙所害。

魏武帝认为荆州地方的遣民和在颖川屯田戍边的百姓太靠近南敌,想把他们全部迁走。

宣帝说: 荆楚之人轻率,容易骚动而难以安抚。

关羽刚被击溃,各种为非作歹之徒藏匿逃窜观望。

现在命令那些良善之辈迁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也将使那些逃亡在外的人不敢回归故里。

魏武帝听从了这个意见。

这以后流亡者都回乡从事本业。

魏武帝在洛阳去世时,朝野惊惧。

宣帝主持丧事,使朝廷内外肃然有序。

便亲奉灵柩回到邺。

魏文帝即位之后,封宣帝为河津亭侯,又转为丞相长史。

适值孙权领兵向西进军,朝廷商讨认为樊、襄阳没有积粮,不能以此地抵御敌人。

当时曹仁镇守襄阳,希望把曹仁召回宛地。

宣帝说: 孙权最近击败了关羽,这正是他想主动交结的时候,一定不敢侵犯。

襄阳是水陆交通的要道,抵御敌人的要害之地,不能放弃。

最终没听从。

于是曹仁焚烧放弃了两城,孙权果然没侵犯,魏文帝很后悔。

垫接受汉的禅让之后,任命宣帝为尚书。

不久,又改任督军、御史中丞,封为安国乡侯。

茎翅二年,罢免了督军的职务,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五年,天子南巡,在吴国边境检阅军队。

宣帝留下镇守羞旦,改封为血塑堡,改授抚军、假节,统领五千士卒,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宣帝坚决推辞。

天子说: 我因为众多琐事,日以继夜,没有片刻安宁休息。

这并不是荣耀,是替我分忧而已。

六年,天子又大兴水军征讨吴国,又命令宣帝留守,内镇抚百姓,外供给军用物资。

临出发时,下诏书说: 我深深担忧后方之事,所以委托给你。

曹参虽有战功,但萧何更为重要。

能让我没有后顾之忧,不是很好吗!

天子从广陵返回洛阳,命令宣帝道: 我在东边,你应该总管西边之事;我在西边,你应该总管东边之事。

于是宣帝留下镇守许昌。

天子病重,宣帝舆曹真、陈群等人在崇华殿的南堂拜见天子,一起接受临终遣命辅政。

诏令太子说: 有离间逭三位大人的话,千万不要起疑心。

明帝即位之后,改封宣帝为舞阳侯。

孙权围困江夏,派遣大将诸葛瑾、张霸一起攻打襄阳,宣帝督领各军讨伐孙权,打退了吴军。

进军追击,又打败了诸葛瑾,杀死了张霸,共杀死一千多敌军将士。

宣帝改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令宣帝在宛地驻守,加都督荆州、豫州二州诸军事。

当初,蜀将孟达投降之时,魏朝待他非常优厚。

宣帝认为孟达的言行狡诈不可信任,屡次进谏不被接受,就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封侯爵,假节。

孟达于是连吴安蜀,图谋中原。

蜀丞相诸葛亮讨厌他反覆无常,又担心他为祸患。

孟达舆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诸葛亮想让他兴兵举事,就派郭模假装投降,到申仪那襄,泄露孟达的阴谋。

盂达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泄露,就准备举兵作乱。

宣帝恐怕孟达马上发兵,就写信晓谕他说: 将军从前背弃了刘备,托身于国家,国家把守卫边防的重任交付给你,把谋取蜀国的大事委派给你,可以说此心舆太阳一样光明磊落。

蜀人中不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没有不切齿痛恨将军的。

诸葛亮想打垮我们,苦于没有办法。

郭护所说的话,不是小事,厘姜亮岂能轻易泄露,这是很容易明白的。

孟达收到信后非常高兴,举兵之事犹豫不决。

宣帝于是秘密发兵前去征讨。

将军们认为孟达与二敌勾结,应该先观望然后再行动。

宜帝说: 孟达不讲信义,现在正是他们彼此怀疑之时,应该趁他没有下决心之前促使他下决心。

于是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八天就赶到他的城下。

吴、蜀各自派遣将士前往西城安桥、木阑塞来援救孟达,宣帝分派诸将抵抗。

当初,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 宛离洛八百里,离我一千二百里,听到我准备举兵的消息,他应该先上奏天子,这样来回往返,就得一个月的时间,那时我城已坚固,军马足可以对付。

而且我逭裹偏远险阻,司马公肯定不会亲自来;其他将领来,我就不怕了。

等到大军已到,孟达又通报诸葛亮说: 我兴兵举事仅八天,而敌已兵临城下,怎么这么神速啊!

上庸城三面临水,孟达在城外修建木栅自守。

宣帝人马渡河,攻进木栅,直逼城下。

分八路人马攻城,打了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大将李辅等人打开城门出来投降。

宣帝杀了孟达,把首级送到京师。

俘获了一万多人,收军返回到宛。

于是鼓励农耕养蚕,禁止奢侈浪费,南方很高兴地归附。

当初,申仪长时间地驻守在魏兴,在边境专权,动辄就说秉承旨意而私刻印章,都是非正式委任。

孟达被杀之后,自己已有疑心。

当时各郡守臣因为宣帝新得胜,纷纷送礼表示祝贺,都收下了。

宣帝让人劝导申仪,申仪来到之后,询问假传圣旨的情况,将他拘捕,送到京师。

又将孟达余众七千多家流放到幽州。

蜀将姚静、郑他等统领部下七千多人前来投降。

当时边境各郡刚归顺,大多没有户籍名簿,魏朝想加以核实,嘱托宣帝来京城朝见。

天子向宣帝询问,宣帝答道: 敌方用严法统治百姓,所以百姓背弃了他。

应该根据大法加以宽待,自然可安居乐业。

又问二敌都应该征讨,以何国为先?

回答说: 吴国认为中原之人不习水战,所以敢散居在束关。

凡是攻击敌人,一定要扼其咽喉捣其心脏。

夏口、束关,是吴的心脏咽喉。

如果派遣陆军向皖城进发,引孙权束下,再派遣水战军进军夏,乘虚攻打他们,这就像是神兵从天而降,一定能打败他们。

天子都认为很有道理,又命令宣帝屯兵于宛。

四年,升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钹,与曹真一起讨伐玺厘。

宣帝从酉越劈山开道,水陆两军并进,逆沔水而上,直到朐腮,攻下新丰县。

部队驻屯丹口,碰上大雨,回军。

第二年,诸葛亮进犯天水,把将军贾嗣、魏平围困在祁山。

天子说: 西方有了战事,除了你没有可以托付的人。

于是让宣帝向西驻守在长安,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率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浚、雍州刺史郭淮等人讨伐诸葛亮。

张郃劝宣帝分军驻屯在雍、郡在后指挥,宣帝说: 如果料知前军能独自抵挡住敌军,将军你的意见很对。

如果不能抵挡,而兵分为前后两部,造就是楚的三军之所以被黥布所消灭的原因。

于是进军喻麋。

诸葛亮听说大军就要到了,就亲自率领众将士收割上邦的小麦。

各位将领都很害怕,宣帝说: 诸葛亮多顾虑而少决断,一定会安营自守,然后割麦,我们有两天时间日夜兼程就足够了。

于是轻装前进日夜行军,诸葛亮望尘而逃。

宣帝说: 我们兼程行军十分疲劳,这是通晓军事的人所希望的。

厘姜台不敢占据沮塞,这很容易对付。

进军驻于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宣帝列阵迎战蜀军。

派大将牛金以轻骑兵引诱蜀军,两军刚一交战诸葛奎就撤退,追到空汕。

谴姜台屯兵卢塑,占据了南北二山,截断了水源作包围圈。

宣帝进攻突破了他的包围圈,诸葛亮趁夜逃跑,又追击打败了他,俘获斩杀一万多人。

天子派人慰劳军队,增加封邑。

当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说明年麦熟时,盗墓毫一定会进犯,胧西没有粮食,应该在冬季预先运去。

宣帝说: 诸葛亮再出祁山,一攻陈盒,挫败而返回。

即使他以后再来,也不会攻城,肯定希望野战,一定在陇束,不会在西。

诸葛亮常常因为粮食不足而无可奈何,回去后肯定会积攒粮食,根据我的推测,不经过三年他不会有行动。

于是上奏把冀州的农夫迁到上邦,加强京兆、天水、南安的监督和管理。

壹违元年,凿通了成国渠,修筑了堕置压,灌溉了数千顷土地,国库由此而富足充实。

二年,诸葛亮又率领十多万军队出斜谷,在鄘地的渭水以南平原屯兵。

天子很担心,派遣征蜀护军秦朗督领步兵骑兵两万人,接受宣帝的指挥。

诸将想在渭北迎战,宣帝说: 百姓都在遭南聚集,这裹是必争之地。

于是率军渡水,背水为营。

接着对诸将说: 诸葛亮若是勇敢的人,应该从武功出发,顺着山势向东进军。如果西上五丈原,那么各路军马就都平安。

诸葛亮果然上了平原,准备北渡渭水,宣帝派遣将军周当在阳遂引诱蜀军。

一连几天,诸葛亮没有动静。

宣帝说: 诸葛亮想争夺平原而不去阳遂,他的意图可以知道了。

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同警戒阳遂,和诸葛亮在积石相遇。临近平原开战,诸葛亮无法前进,返回到五丈原。

碰上有彗星坠落在诸葛亮的营内,宣帝知道他一定会失败,派遣奇兵牵制诸葛亮的后部,斩杀五百多人,活捉一千余人,投降的有六百余人。

当时朝廷认为诸葛亮是侨居江南的远敌,利于速战速决,常令宣帝要持重,以等待其变化。

诸葛亮多次挑战,宣帝均不出战,于是诸葛亮送给宜帝女人的衣饰。

宣帝大怒,上表请求决战,天子不同意,派正直之臣卫尉辛毗手持符节任军师来制止宣帝。

后来诸葛亮又来挑战,宣帝准备出兵应战,辛毗手持符节立于军门,宣帝才罢休。

当初,蜀将姜维听说辛毗前来,对诸葛亮说: 辛毗持节前来,敌寇不会再出战了。

诸葛亮说: 他本来就没有出战之意,所以坚决请战的原因,不过是在其兵众面前显示他的勇猛罢了。

大将在军中,君命是可以不接受的,如果真能对付我,岂用远隔千里去请战呢!

宣帝的弟弟司马孚写信请教军事,宣帝回信道: 诸葛亮志向远大而没有机遇,多谋少决断,喜好用兵但没有权,虽然率领十万士卒,但已堕入到我的圈套之中,打败他们必定无疑。

与诸葛亮对峙了一百多天,适逢诸葛亮生病去世,诸将焚烧营垒悄悄逃走,百姓奔走相告,宣帝出兵追击。

诸葛亮的长史杨仪反转军旗鸣鼓进军,好像是要迎战宣帝的样子。

宣帝认为穷寇不宜追,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遇了几天,宣帝来到诸葛亮的营垒,察看他们遣下的东西,缴获了很多图书、粮草。宣帝确定诸葛亮死了,说: 真是天下的奇才。

辛毗认为还不能确定。

宣帝说: 军家所重视的,是军事文书和机密、兵马粮草,现在都丢弃了,难道有丢弃了自己的五脏还能活着的人吗?

应该马上追击。

关中多蒺藜,宣帝命二千军士穿着软底平跟的木屐前进,蒺藜全扎在木屐上,然后骑兵步兵一起进发。

追到赤岸,知道了诸葛亮去世的确实消息。

当时百姓对此事编了谚语说: 死诸葛亮吓跑活司马仲达。

宣帝听后笑着说: 因为我善于料知其生,不善于料知其死之故。

在此之前,诸葛亮曾派使者来,宣帝问道: 诸葛公生活起居怎么样?能吃多少饭?

回答说: 能吃三四升。

然后又问政事,回答说: 凡处罚二十以上的都要亲自过问。

宣帝后来对别人说: 诸葛孔明怎么能活得长久呢!

最后如他所言。

诸葛亮的部将杨仪、魏延争权,杨仪杀了魏延,吞并了他的军队。

宣帝想乘机进军,诏令不允许。

三年,宣帝升太尉,增加封邑。

蜀将马岱入侵,宣帝派遣将军生金击退了他们,斩杀一千余人。

武都氐王苻双、强端率领部下六千余人前来投降。

阖东饥荒,宣帝从长安往京师运送了五百万斛粮食。

四年,宣帝得白鹿,献给天子。

天子说: 从前且公旦辅佐厘廷,曾进献白雉。

现在你管理陕西,又献上白鹿,这难道不是忠诚不二协同顺和,千年同心,共治邦国,使之吉祥万年吗!

辽东太守公孙文懿谋反时,征调宣帝到京师。

天子说: 原本不值得劳烦你,但此事一定得取胜,所以要烦扰你了。

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打算?

回答说: 放弃城池而预先离开,这是上策。

占据遥水而抗拒大军,这是中策。

坐地镇守塞垩,就肯定会被擒捉。

天子问: 那将有何良策?

回答说: 明察的人能深刻考虑敌我双方,预先有所放弃,遣不是他所能做到的。

现在他孤军深入,涉远征伐,肯定不能持久,一定会先占据辽水而坚守,这是中、下之策。

天子说: 往返需要多长时间?

回答说: 去一百天,回一百天,攻打一百天,用六十天作为休整,一年足够了。

当时正大规模修建宫室,加上军队征战,百姓饥荒凋敝。

宣帝正准备用兵,就劝谏说: 从前周公曾营建洛邑,萧何曾修造未央宫,现在宫室尚未完备,这是我的责任。

然而自黄河以北,百姓穷苦困窘,内外都有劳役,其势不能同时并兴,应该暂且停止兴造,以解救一时之急。

景初二年,宣帝率牛金、胡遵等步兵骑兵四万,从京都出发。

天子送出西明门,下韶其弟司马孚、其子司马师送过温水,赐给谷帛牛酒,敕令郡守典农以下官吏都去拜会宣帝。

宣帝会见父老故旧,宴饮好几天。

宣帝很慨叹,怅然有感,咏诗道: 开天辟地,曰月重光。

恰逢时机,全力远征。

将扫群敌,回军过乡。

肃清万里,统一四方。

功成身退,待罪舞阳。

于是进军,经过孤竹,越过碣石,屯兵辽水。

文懿果然派遣步兵骑兵几万,在辽隧阻击,坚壁固守,南北六七十里,来抗拒宣帝。

宣帝重兵大张旗鼓出击其南,贼寇集中精锐前来迎战。

宣帝用船暗渡大军出击其北,与贼寇的营垒相近,沉掉船只烧毁桥梁,顺着壁水修筑长围,舍掉敌军而向襄平进发。

诸将说: 不攻打贼军而设围,不是告知众军的好办法。

宣帝说: 贼寇加固营垒,想以此来使我军疲困。

进攻他们,正中了他们的诡计,这正是王邑之所以耻于过昆阳的原因。

古人说,敌虽高筑壁垒,却不得不与我们交战的原因,是因为攻击了他们必须解救的地方。

贼寇大军聚集在此,他们的老巢就会空虚。

我们直攻襄平,敌人就会心怀恐惧,恐惧而求战,必然打败他们。

于是整列行阵而去。

贼军看到我军出现在他们后面,果然进行截击。

宣帝对诸将说: 所以不攻打他们军营,正希望造成这种局面,不可以失掉这个机会。

于是挥军回击,大败敌军,三战三捷,贼军退保襄平,宣帝进军包围襄平。

当初,文艺听到魏军出发的消息时,曾向孙攫求救。

茎攫也出兵远远地给他声援,并给文懿写信说: 司马公善于用兵,变化如神,所向无敌,我深为你担忧。

恰逢连绵大雨,平地积水数尺,三军将士恐慌,想转移营地。

宣帝下令军中有敢说迁徙的人斩首。

都督令史张静违犯军令,被斩首,军心安定下来。

贼军依仗水势,伐薪放牧安然自若。

诸将想去捉他们,宣帝都没有同意。

司马陈珪说: 以前进攻上庸,八部同时进军,昼夜不停,所以能在五六天之间,攻陷了坚固的守城,杀了孟达。

现在从远方来却更加安宁缓怠,我很不明白。

宣帝说: 孟达兵众少而食物却能支持一年,我方将士人数四倍于孟达而粮食不足一月,用能支持一个月的兵力去对付能支持一年的兵力,怎么能不速战呢?

用四对一,即使分成一半,也应当这样做。

所以不考虑死伤多少,是在与粮食竞赛。

现在敌众我寡,贼饥我饱,雨又下得这样,功效无法施展,虽然应当加速进行,又能做些什么。

从京师出发以来,不担心贼军进攻,怕的是贼军逃走。

现在贼军粮草将尽,而我军尚未合围,抢夺他们的牛马,抄缴他们的柴禾,这是要故意驱赶他们逃走。

用兵讲究诡诈之术,善于随时变化。

贼兵依靠人多又有大雨,所以虽然又饥又困,也不肯束手就擒,我们应当表现出无能来使他们安心。

谋取小利而惊动了他们,不是好主意。

朝廷听说军队遇上大雨,都奏请召他们返回。

天子说: 司马公能临危应变,不久就能擒住贼寇。

不久雨停,于是合围。

修筑土山地道,准备了盾橹钩车,箭石如雨,昼夜攻打。

当时有颗彗星,白色,有光亮的尾巴,从襄平城西南向东北方坠落下去,掉在梁水,城中之人震惊惶恐。

文懿非常害怕,让他的部下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求投降,请求解除围困自己束手归顺。

宣帝没有同意,扣留了王建等人,全部杀掉。

以檄文告示文懿说: 从前楚、郑是平等的国家,郑伯还脱去上衣,手牵活羊而迎候楚军。

我身为天子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人却想让我解除围困撤退军队,遣不是成了楚与郑的关系!

这两个人老糊涂了,一定是传话歪曲了你的意思,已经帮你杀掉。

如果你还有话要说,可重新派个年轻明断的人前来。

文懿又派了侍中卫演前来乞求限期送交质子。

宣帝对卫演说: 军事要旨有五条:能战应当战,不能战应当守,不能守应当撤,剩下的两条路就是投降和死了。

你不肯束手面缚而降,造就是要决一死战,用不着送来质子。

文懿攻击南面的围军突出包围,宣帝挥军将他打败,在坠落彗星的地方将他斩首。

入城之后,建立了两个标志用以区别新旧。

十五岁以上的七千多男子全部杀掉,将尸体封土筑成高冢。

公卿以下伪官全部处死,斩了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收编四万户,人三十余万。

当初,文鲸篡夺了他叔父公孙恭的权位并将他囚禁。

等到准备谋反之时,将军纶直、贾范等人苦苦劝谏,文懿把他们都杀了。

宣帝释放了公孙恭,并给纶直等人修建了坟墓,表彰他们的后人。

下令说: 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仅杀其特别凶恶的人而已。各位被文懿所连累的人,全部宽恕。

中原人愿意返回故乡的,各随己愿。

当时有的士兵身感寒冷,请求发给短袄,宣帝不给他们。

有人说: 原有许多旧的短袄,可以赐给他们。

宣帝说: 短袄是公家的,作为人臣不能私自施舍给人。

于是上奏朝廷将六十岁以上的军人遣散了一千多人,将吏中在战争中死亡的为他们回家治丧。

然后班师。

天子派人到蓟犒劳大军,给宣帝增封昆阳,舆已封的两县一起作为食邑。

原先,宣帝到襄平时,曾梦见天子枕着自己的膝盖说: 看我的脸。

低下头去看发现天子舆平时不一样,很害怕。

在此之前,曾诏令宣帝从便道去镇守关中;等到了白屋,诏令宣召宣帝,在三天之内,来了五道诏书。

手诏说: 最近常恐惧不安地盼望你的到来,到了之后就直接推门进来,看我的脸。

宣帝非常惊慌,就乘轻便驿车日夜兼程,从白屋出发四百余里路,一天就赶到了。

进到嘉福殿卧室,走到御床前。

宣帝流着眼泪问候病情,天子拉着宣帝的手,看着齐王说: 把后事托付给你。

死居然还是可以控制的。我忍死等你,得以相见,再没有什么遣恨了。

宣帝舆大将军曹爽接受遣诏辅佐少主。

齐王继承帝位之后,宣帝升迁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自统兵三千,共同执掌朝政,轮流在殿中值班,可以坐舆上殿。

曹爽想让尚书上奏事情先通过自己,就向天子进言,改任宣帝为大司马。

朝中商议认为前后大司马全都死在位上,于是任命宣帝为太傅,进入殿内不用小步快走,朝见天子行礼不用报姓名,上殿时可以佩剑穿鞋,一切如同汉萧何的旧例。

宣帝家婚嫁丧葬之事的费用全部由官府供给,任命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

宣帝坚决辞让了子弟们的官衔没有接受。

正始元年春正月,东倭的使节经辗转翻译前来纳贡,焉耆、危须各国,弱水以南,鲜卑人名声显赫之王,都派遣使者前来献纳。

天子把功劳归于宰相,又增加了宣帝的封邑。

起初,魏明帝喜好修筑宫室,规模都豪华壮丽,百姓深以为苦。

宣帝从辽东归来时,服劳役的还有一万多人,玩赏物品动辄数以千计。

到此时都奏请停止,节约费用使役者回去种田,天下欣慰仰赖。

正始二年夏五月,吴国将全琮侵犯芍陂,朱盘、茎俭围困!泌,诸葛瑾、楚鲎在担史掳掠,宣帝请求亲自讨伐。

议论者都说,贼寇远来围困叁芝球,不可能很快占领该城。

让他们在城下受到挫折,就会有自破之势,可用良策抵抗。

宣帝说: 边城受侵犯却安坐在朝廷之上,边疆不安定,百姓心中就会产生疑惑,这是国家的大忧患。

六月,统率各路军马南征,天子送出津阳盟。

宣帝因为南方天气炎热潮湿,不宜持久,就命轻骑兵前去挑战,朱然不敢冒然出动。

于是休整战士,精选精锐之师,招募率先登城的勇士,严明号令,显示一定要攻打之势。

吴军夜间逃走,直追到三州口,斩杀俘获了一万余人,收缴了敌军的船只物资返回。

天子派遣侍中常侍在宛犒劳大军。

秋七月,给宣帝增加郾、临颖封邑,与以前的四个县合在一起,食邑共有万户,子弟有十一人为列侯。

宣帝的功勋声望日益增高,却更加谦卑恭让。

因为太常常林是同乡中有德望的长者,每次见到他都要下拜。

常告诫子弟说: 骄傲自满是道家所忌讳的,四时还有推移变化,我有什么德能来承受这些。

谦逊再谦逊,大概可以免灾吧!

正始三年春,天子追封宜帝先父京兆尹司马防为舞阳成侯。

三月,宣帝奏请凿通广漕渠,引黄河之水流入汴河,灌溉东南大片坡地,开始在淮河以北大面积耕种。

在此之前,吴国派遣大将诸葛恪驻守于皖,边境城镇深受其害,宣帝想亲自去攻打诸葛恪。

朝中议者大多认为敌据守着坚固之城,屯积了粮食,就是想把官军引诱来。现在孤军去远攻,他们的救兵一定会赶来,我军进退很难,不能战胜。

宣帝说: 敌所擅长的是水战,现在攻打他们的城池,以此来观察其变化。

如果发挥他们的长处,弃城逃跑,这正是朝廷取胜之计。

如果敌敢固守,湖水冬天浅,船无法行驶,势必会放弃水战而自救,这是他们的短处,也对我们有利。

四年秋九月,宣帝督领各路人马进击诸葛恪,天子送出津阳门。

军队到舒,诸葛恪焚烧了积蓄的财物,弃城逃跑。

宣帝认为消灭敌人的关键,在于积蓄粮食,于是大规模屯田,拓宽了淮阳、百尺两条水渠,又修整了颖水南北的坡地,有一万多顷。

从此,淮北地区到处有粮仓,从寿阳到京城,农官和屯田的军队连接。

五年春正月,宣帝从淮南回到京城,天子派人持符节慰劳大军。

尚书邓飏、李胜等人想让曹爽建立功名,劝他去讨伐蜀国。

宣帝劝阻他,不听从,曹爽果然无功而返。

六年秋八月,曹爽取消了中垒中坚营,把兵力归属弟弟中领军曹羲。宣帝认为这是先帝旧有的军制而制止他,未成功。

冬十二月,天子下韶书命令宣帝朝见时可以乘舆上殿。

七年春正月,吴军进犯祖中,内地各族居民万余家为避敌北渡沔水。

宣帝认为沔南近敌,如果百姓跑回去,一定还会招致敌祸,应该暂且把百姓留住。

曹爽说: 现在不能很好地守卫沔水以南地区而把百姓留住,不是长远之计。

宣帝说: 不对。

大凡事物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

所以兵书上说 成和败,在于形;安与危,在于势 。

形与势,是驾御众人的纲,不可以不认真对待。

假如让敌人用二万兵力截断了沔水,用三万兵力与沔水以南的各路兵马相对峙,一万兵力在相中横行,将用什么办法解救呢?

曹爽不同意这个意见,最终还是命百姓返回南边。

敌军果然袭击并攻占了祖中,损失以万计。

八年夏四月,夫人张氏去世。

萱塞用包昙、塑艳、工箠的计谋,把太后迁到丞壑宣,把持朝政,兄弟几人都掌管禁兵,安置了许多亲信党羽,多次修改制度。

宣帝无法禁止,于是和曹爽之间产生了矛盾。

五月,宣帝称病不再参与朝政大事。

当时有人编了一首歌谣说: 何、邓、丁,祸乱京城。

九年春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放出掖庭后宫才人互墓等十一人,送给堕塞充当歌女。

萱塞、鱼昙认为宣帝病得很厉害,于是就产生了废除君主的想法,与堡赏密谋,企图篡夺皇位,已经计划好时间。

宣壹也在秘密作准备,曹爽的部属也很疑心宣帝。

恰逢迎尘尹奎蹬将去型业,前来看望宣帝。

宣帝假称病得很重,让两个使女侍候,拿衣服衣服掉地,指着嘴说口渴,使女捧上粥,宣帝不自己拿着碗喝,粥都流出洒在胸上。

李胜说: 大家认为明公旧病发作,没想到身体竟是这样!

宣帝故意上气不接下气,用微弱的声音说: 年老卧病,死在旦夕。

你将要去并州,并州靠近胡人,要很好地戒备。

恐怕不能再见面了,把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托付给你。

奎坠说: 我是要到本州任职,并不是并州。

宣帝故意把话搞乱了说: 你是刚到并州。

李胜又说: 是到荆州。

宣帝说: 年纪已老,昏愤荒谬,没明白你的话。

现在还是到本州来,德高年壮,正好建立功勋!

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 司马公将死仅剩一口气,形与神已经分离,不值得担心了。

过了几天,又说道: 太傅不可能再发挥什么作用了,令人伤感。

因此曹爽等人不再防范戒备。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祭高平陵,曹爽兄弟都跟从前往。

当天,太白金星遮住了月亮。

宣帝于是上奏永宁太后罢废曹爽兄弟。

当时景帝任中护军,率领兵马屯兵司马门。

宣帝在城阙下列阵,经过曹爽的门前。

曹爽的帐下督严世登上城楼,拉开弓箭准备射宣帝,孙谦阻止他说: 事情还没全明白。

三次搭箭三次被阻止,每次都是拉着他的胳膊使他无法射箭。

大司农桓范出城投奔曹爽,蒋济对宣帝说: 智囊去了。

宣帝说: 曹爽舆桓范内心粗疏而智谋又不够,笨拙的马贪恋马房中的豆料,他一定不会重用桓箠。

于是给司徒直至符节,行使大将军的职权,接管茎爽的部队,对高柔说: 你就是周勃了。

命令太仆王观任中领军,接管曹羲的部队。

宣帝亲自率领太尉蒋济等领兵出来迎接天子,屯军洛水浮桥上,上奏说: 先帝诏令陛下、秦王和我来到御床前,握着我的手说: 深为后事担忧。

现在大将军曹爽背弃了先帝临终之命,败乱了国家的典章制度,内则僭越妄为,外则专权跋扈。

各种官职要位,都安排了他的亲信;皇帝旧有的禁军宿卫,也遭到驱逐废弃。

他们盘根错节互相勾结,一天比一天为所欲为。

又以宦官张当为都监,专门用于勾结串通,窥伺国家权力。

天下动荡不安,人人自危。

陛下居于客位,怎么能长治久安呢?

这不是先帝韶令陛下和我到御床前的本意。

我虽年老体弱,不敢忘记先帝遗言。

从前赵产恣意横行,台厘因此而亡;旦筮和霍旦还两位皇后的行为早受禁止,汉就得到长久延续。

这就是陛下可以借鉴的前朝之事,也是我拼命效忠的时机。

公卿群臣都认为曹爽有摒弃君主之心,兄弟不宜领兵守卫宫禁;上奏皇太后,皇太后下令按奏行事。

我即令主管人和黄门解除了曹爽、曹薹、萱剀的兵权,各人以原任官职免职回家。如果扣留天子,按军法处治。

我全力迅速领兵到洛丞浮桥,侦察异常情况。

曹爽不通报宣帝的奏书,扣留天子停宿在伊水以南,砍伐树木充当鹿角阻挡通道,征发屯田之兵几千人守卫。

桓范果然劝说萱垂让天子到并旦,移文征调全国兵马。

萱塞没有采纳,却趁夜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到宣帝这裹,观察宣帝的动向。

宣帝数说他的过失,处罚限于免去官职。

陈泰返回报告曹爽,劝他通报奏书。

宣帝又派萱塞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左旦向他讲明,指荡丞发誓,萱塞信任宣帝。

担箠等人援引古今事例,百般劝说。曹爽最终也没有听从,说: 塱昼公不过是想剥夺我的权力罢了。

我得以侯爵辞官回家,仍不失为富家翁。

但笆捶着胸说道: 受君连累,我要被灭族了!

于是通报了宣帝的奏书,接着主管部门弹劾宦官张赏,并揭发了萱塞和鱼垒等人图谋造反之事,于是逮捕了苴枣兄弟及其党徒皿垩、卫厘、盗昙、里轨、奎媵、但箍全部处死。

蓝擅说: 萱真的功勋,不能不祭祀。

宣帝不听。

起初,苴塞的司马叠芝、主簿荡表斩杀守关之兵投奔萱玺,等到萱垄准备自首认罪时,鲁茎、扰壁哭着劝谏说: 公居于伊尹、周公的地位,扶持天子,依仗天威,谁敢不服从?

扔掉这些而想主动走向刑场,怎能不让人痛心!

官吏奏请逮捕叠艺、荡签判罪,宣壹赦免了他们,说: 以此来鼓励效忠君主之人。

二月,天子任宣帝为丞相,增加颉川的繁旦、画蜒、墓球为封邑,连同以前封的共有八个县,二万户,上奏时不用自报姓名。

宣帝坚决推辞丞相之职。

冬十二月,又加九锡的礼遇,朝会时可以不拜。

宣帝坚决推辞九锡。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宣帝在洛阳建立宗庙,设左右长史,增加了官属、舍人满十人,每年从官属中推举一人任御史,一人为秀才,增加官骑一百人,吹鼓手十四人,封其子司马肜为平乐亭堡,亘屋俭为室銮台堡。

宣帝因为长久患病不能上朝奏请,每有大事,天子亲自到宣帝住宅来询问。

兖州刺史令狐愚、太尉王棱对宣帝怀有二心,阴谋立楚王曹彪为天子。

三年春正月,王浚谎报吴国人堵塞了涂水,请求派遣军队去征讨。

宣帝暗中知道他的阴谋,没有答应。

夏四月,宣帝亲自统率中军,乘船沿水前进,九天就到了甘城。

王浚没有办法,于是到武丘迎接,自缚于水旁,说: 王浚如果有罪,您当折简为信召唤我,何苦要亲自来呢!

宣帝说: 因为你不是可以折简为信之人呀。

就带着王浚一起回到京城。

途中经过买逵庙,王浚大叫道: 买梁道!

王浚是大魏的忠臣,衹有神灵明白这一点。

到了项,服毒而死。

逮捕了他的余党,全都杀三族,并斩杀了曹彪。

把魏室的各位王公全都集中在邺,命有关部门看管,不能随便串通往来。

天子派遣侍中韦诞持符节在五池慰劳大军。

宣帝从甘城到达之后,天子又命兼大鸿胪、太仆庾嶷手持符节,策命宣帝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子和哥哥的儿子各一人封为列侯,前后封邑五万户,族中为侯的有十九人。

宣帝坚决辞退了相国和郡公没有接受。

六月,宣帝卧病不起,梦见买逵、王浚为祟作怪,非常厌恶。

秋八月戊寅,在京师去世,当年七十三岁。

天子身穿素服亲临吊唁,丧葬的规格仿照汉霍光的旧制,追赠为相国、郡公。

其弟司马孚上表陈述宣帝生前的意愿,推辞掉郡公和韫椋车。

九月庚申,葬在河阴,谧号文,后来又改为宣塞。

在此之前,宣壶预先嘱咐了后事,要在苴阳山土葬,不起坟,不树碑;作《顾命》三篇,用当时的服装装殓,不设随葬品,后死的人不能合葬。

一切都依照他的遣命。

晋国刚建立时,追尊宣帝为宣王。

主童接受禅让之后,尊称为宣皇帝,陵墓叫作高原,庙号为高祖。

宣壶内心猜忌而外表宽厚,好猜疑而有权术。

瑟武帝觉察到宣帝有雄心壮志,听说他能像狼一样回头看人,想检验一下。

就召来让他向前走,又令他回头看,宣帝脸正面向后而身子却不动。

武帝又曾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马槽吃料,心中十分厌恶。

对太子曹丕说: 司马懿不是甘心做人臣的人,一定会干预国家大事。

太子一向与宣帝很好,总是成全保护他,所以能幸免。

宣帝于是在职位上十分勤勉,夜以继,下至割草放牧这样的小事,全都亲自过问,因此魏武帝才放心。

等到平定公孙文懿之时,大肆屠杀。

诛杀曹爽之际,他的党羽都被夷杀三族,不分男女老幼,连已经嫁人的姑姊妹等也全都杀掉,随后终于篡夺了魏的政权。

晋明帝时,王导在旁侍坐。

明帝问起前世所以取得天下之事,王导就陈述宣帝开始创业之时,以及文帝末年高贵乡公的事情。

明帝把脸贴在床上说: 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晋的天下岂能长远呢!

分析他的疑忌残忍的原因,大概是符合狼回头看的特性。

制曰:天地之大,黎民百姓为本;国家所尊贵的,是国家元首。

和平和战乱变幻无常,兴盛衰亡却是有时运的。

所以五帝以上,统治万乘之国而以此为忧;三王以来,身处忧患却以此为乐。

比赛智力,争权夺利,大国小国之间相互吞并,强国弱国之间彼此侵袭。

直至魏时,三国鼎立相峙,战争连年不息,到处一片混乱。

宣帝以卓越的天姿才能,顺应时运辅佐帝王,文能治政,武能克敌。

用人就像用自己,求贤惟恐不及;情感深沉不可测,性格宽厚能容人。随俗而处不露锋芒,顺应时势,屈伸舒缓,敛鳞藏翼蓄志待时,随时关注风云变幻。

把狡诈之心装扮成忠诚的样子,在危难之中求得平安。

雄才大略决断于内,英明策划决断于外,在百日之内消灭了公孙文懿,用十天左右活捉了垂达,自认为用兵如神,计谋无比。

随后率领大军西讨,舆诸葛亮相持。

控制其军队,本不想打仗,诸葛亮送给他女人的服饰,这才下了争斗的决心。

使者持节在门前阻挡,雄心抱负顿时收回,千里之外求战,无非是想显示军威。

况且秦、蜀之地的人,勇猛强悍和胆小怯懦无法相战,道路子坦和险恶、劳苦和安逸各不相同,以此来争功取胜,有利之处很明显。

然而却闭营不出加固工事,不敢出战,活着时因惧怕而不敢前进,死之后怀疑其虚假而退走,优秀将帅的谋略,在此而丧失!

文帝之世,辅佐朝廷而权重,在许昌受到了同当年萧何一样的重托,在崇华殿上得到了超过霍光所得到遇的信赖。

如果竭尽忠诚义节,可与伊尹、傅说齐名。

及至魏明帝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相嘱托,接受了两位君主的遣诏,辅佐了三代,既然承受了临终前的重托,却没有以身相报。

天子身在京城之外,而城内兴起战事,君主的墓土未干,立刻就相互诛杀,忠贞大臣的行为,难道如此!

尽善尽美的准则,对此疑惑不解。

其征讨的策略,难道不是在束聪明而在西愚蠢?

辅佐君主之心,为什么前忠而后叛?

所以晋明帝掩面而听,以其用欺伪诈骗获得成功而感到耻辱;石勒大胆地讲述,嘲笑他用奸诈邪恶的方法奠定了帝业。

古人说过: 积累三年善行,知道的人很少;做了一天坏事,天下都能传遍。

不是如此吗!

虽然能在当时隐瞒过去,但最终还是在后世受到嗤笑。

也就如掩耳盗铃,以为众人听不见;专心致志想偷盗钱财,认为集市之人都看不见。

所以说贪恋于眼前定会丢失掉长远的,沉溺于利一定会损害名声。如果不想损己利人,就一定会损人利己。

顺应天理而动容易成事,违背时运而动难以成功。

何况以并未完成晋的基业,逼迫尚有余运的魏国。

即使是道行感动了四方,恩德遍布于众生,但是上天尚未开启时机,天子宝位还有阻碍,不能用智慧去竞争,不能用强力去夺取,虽然是福泽流传于后代,但自身却一直北面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