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第十三章
永嘉之乱,海内分崩离析,伶官乐器,全都毁于刘渊、石勒之乱。
在江东初立宗庙时,尚书命太常呈上祭祀所用乐名。
太常贺循回答说: 魏氏增删修订汉乐,因而成为一代之礼乐,但不知大晋乐名为何与以前不同。
遭此祸乱以后,旧典已不复存在。
然而此诸乐都能以钟律和之,以五声表之于文,加歌辞用于咏唱,伴舞陈之于庭。
宫悬列于堂阶之前,琴瑟置于堂上,八音诸乐器迭次演奏,合奏雅乐之声,登歌下管,各有其常咏之乐曲,这些都符合周人的旧制。
自漠代以来,祇是依照此乐,自作新词而已。
旧京荒废,于今乐曲早已散佚,音韵宛转曲折,又无人能识,所以现在很难说清楚。
当时因为缺少雅乐乐器和伶人,所以不设太乐及鼓吹令。
以后搜集到很多登歌,但食举之乐,尚不完备。
太宁末年,明帝又令阮孚等人加以补充。
咸和年间,成帝才复设太乐官,搜集散佚乐章,但仍缺少金石之乐。
庾亮治荆州时,与谢尚整理雅乐,未完而庾亮死。
庾翼、桓温专事争战,乐器闲置库中,以致全都朽坏在库裹。
及至慕容俊平定冉闵,双方交战之际,邺下乐人有不少来投奔。
永和十一年,谢尚镇守寿阳,于是搜求乐人,以充太乐府,并制作石磬,雅乐才稍微完备。
然而王猛子邺,慕容氏所得乐声又流入关西。
太元年间,击破苻坚,又俘获其乐工杨蜀等人,娴熟旧乐,于是四厢金石之乐方始完备。
于是令曹毗、王殉等人增作宗庙歌词,然而四郊祭祀即不再设乐。
今列其词于后。歌宣帝:曹毗
呜乎赫哉我高祖,圣德协和与灵符。
顺应期运拨乱世,厘整朝政定天都。
勋业巍巍震宇宙,教化洽洽动八区。
纲纪整肃以常刑,大道教化以玄珠。
神石头灵吐祥瑞,灵芝有知自陈敷。
开创基业应天命,至仁至德齐唐虞。
歌景帝:曹毗
景帝承时运,继业兴帝基。
皇纲复重振,天晖再高举。
愚蠢二贼寇,扰我扬舆楚。
平乱整兵车,杀敌膏伐斧。
用兵如神算,战功振王旅。
凶逆既已平,功勋冠天宇。
歌文帝:曹毗
太祖庄敬圣明,王圆远大光明。
仁教布于四藩,帝基累积愈崇。
皇室命蹇多难,严威澄清紫宫。
威仪烈过秋霜,恩泽惠胜春风。
平定蜀楚两地,经纬以文以戎。
功高乃有三墟,声名流芳无穷。
歌武帝:曹毗
穆穆我武皇,承继祖钦明。
应期登帝位,龙飞在紫庭。
百事理有序,听讼断以情。
异域既宾服,伪吴亦扫平。
晨明流甘露,宵夜映朗星。
野有击壤歌,路垂颂德声。
歌元帝:曹毗
时运多艰难,天网欲解贯。
丞皇振朝纲,纲罗罩辽坠。
仰而齐七政,俯则平祸乱。
教化如风行,泽惠犹雨散。
碧波更光耀,金辉复焕然。
圣德冠千载,文蔚有余灿。
歌明帝:曹毗
睿智明察卢担,光大弘扬帝图。
俊姿英风早发,清明光辉载途。
奸贼逆臣恣纵,无视我皇法度。
躬身亲摇朱旗,豁然开朗天步。
大业宏圃充实,天罗如云密布。
万物均得安宁,洪基从此永固。
歌成帝:曹毗
呜乎美哉我题塞,道如泽深自远播。
法度和协宣德音,畅茂万物惠风和。
肃敬勉力行仁德,非礼之事不越过。
树德犹如布纯风,行仁恰似浊清波。
连理仁木映大地,祥鸟鸣凤栖树柯。
教化四布遵帝尧,仁义施行盖山河。
歌康帝:曹毗
穆穆我康皇,仰其嗣洪德。
有为而不宰,雅音传四塞。
防邪自以诚,镇物以玄默。
威仪静宇内,道宣布邦国。
歌穆帝:曹毗孝宗夙睿哲,美名堪称扬。
德如彼晨明,日耀拂扶桑。
垂训在华帐,流润至八方。
幽深赞玄妙,渊博合典章。
西以平伪蜀,北而静旧疆。
高谋达悠远,代代有遣芳。
歌哀童:曹毗大哉我哀皇,至圣心虚远。
风雅好玄古,履践则控农。
道德尚无为,施政存易简。
教化若风行,民从犹草偃。
虽说帝已崩,德音愈彰颢。
《云》《韶》静情情,颂德尽美善。
歌简文帝:王殉
皇皇简文帝,其光照于天。
灵明如神助,恬淡若大渊。
虚静应其来,实与其同迁。
心意娓娓化,日用从不言。
心易而有亲,行简而可传。
流布观弥远,求本固愈玄。
歌孝武帝:王殉上天监我大晋,钦哉穆穆烈宗。
圣德齐同文考,深沉语默貌恭。
有威行而不猛,简约政和令通。
神釭声震海内,九域莫不来同。
圣道积于淮海,雅颂之声自束。
气韵陶如醇露,教化协若和风。
四时祠祀:曹毗
肃肃祖宗清庙,巍巍诸神圣功。
万国诸侯来朝,礼仪行止有容。
钟鼓声声,金石熙熙。
宣帝兆祚,武皇开基。
诸神其乐兮!
理我管弦,有来即和。
述说功德,以吐清歌。
诸神其乐兮!
洋洋玄化之乐,仁德泽及九壤。
万民无有不悦,政通无有不往。
礼仪有节,乐奏有式。
咏唱九功,永享无极。
诸神其乐兮!
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壮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爵行》、《钓竿》等曲,列于鼓吹乐,多叙战阵之事。
及魏代汉,改其十二曲名,使缪袭作词,叙述魏代漠的功德。改《朱鹭》为《楚之平》,述魏。改《思悲翁》为《战荣阳》,述曹公。改《艾如张》为获吕布》,述曹公东围临淮,擒吕布。
改《上之回》为《克官渡》,述曹公与袁绍之战,破袁绍于官渡。
改《雍离》为《旧邦》,述曹公战胜袁绍于官渡,回谯收埋死亡士卒。
改《战城南》为《定武功》,述曹公初破邺,武功始定于此。
改《巫山高》为《屠柳城》,述曹公越过北部边塞,经白檀,击破三郡乌桓于柳城。
改《上陵》为《平南荆》,述曹公平定荆州。
改《将进酒》为《平关中》,述曹公征马超,平定关中。
改《有所思》为《应帝期》,述文帝以圣德称帝,应天期运。
改《芳树》为《邕熙》,述魏氏君临其国,君臣和睦,众多政绩都很显著。
改《上邪》为《太和》,述明帝继体制承传统,改元太和,德泽流布。
其余并同旧名。
此时呈也令韦昭制十二曲名,以述功德受命。
改《朱鹭》为《炎精缺》,述漠室衰微,孙坚奋志迅猛,意在匡救,王迹始于此。
改《思悲翁》为《汉之季》,述孙坚哀伤漠之衰微,痛恨茎皇之乱,兴兵奋击,功盖海内。
改《艾如张》为《摅武师》,述孙挞完成父业而行征伐。
改《上之回》为《乌林》,述魏武攻克荆州以后,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命将领周瑜于乌林迎击而破之使其败逃。
改《雍离》为《秋风》,述孙权用人而使其悦服,人忘其死。
改《战城南》为《克皖城》,述魏武志在兼并,而孙权亲征,于皖城击破曹军。
改《巫山高》为《关背德》,述蜀将关羽背弃吴国恩德,孙权发兵浮江而擒关羽。
改《上陵曲》为《通荆州》,述孙权舆蜀交好结成同盟,其间虽有关羽自失之罪,终于修复初好。
改《将进酒》为《章洪德》,述孙权彰明其大德,远方齐来归附。
改《有所思》为《顺历数》,述孙权顺应圃录符命,而建大号。
改《芳树》为《承天命》,述吴国当时君主以圣德登帝位,教化盛行。
改《上邪曲》为《玄化》,述其时主修文修武,顺天而行,仁泽流布和洽,天下喜乐。
其余同样用旧名不改。
及武帝受命登帝位,即令傅玄作歌二十二篇,亦述晋以功德代魏。
改《朱鹭》为《灵之祥》,述宣帝佐魏,就像虞舜事尧,既有石瑞祥兆,又能用武力诛除抗命的孟达。
改《思悲翁》为《宣受命》,述宣帝抵御诸葛亮,积威重,运神兵,诸葛亮震恐而死。
改《艾如张》为《征辽东》,述宣帝越过大海之外,讨灭公孙氏而枭其首。
改《上之回》为《宣辅政》,述宣帝圣德深远,拨乱反正,纲罗文武人才,以定天地之秩序。
改《雍离》为《时运多难》,述宣帝出征讨伐吴国,有征无战。
改《战城南》为《景龙飞》,述景帝彰显威教,赏顺平逆,兴盛无疆,使帝基更加高大。
改《巫山高》为《平玉衡》,述景帝统一万国殊风异俗,齐同四海乖离之心,礼贤养士,以继承洪业。
改《上陵》为《文皇统百揆》,述文帝始统百政,用人有序,以施布太平之教化。
改《将进酒》为《因时运》,述根据时运变化,暗施圣谋,解脱长蛇交蟠,离散群桀党徒,以武济文,勉行其德。
改《有所思》为《惟庸蜀》,述文帝平定万乘蜀国以后,分封万国诸侯,恢复五等爵号。
改《芳树》为《天序》,述圣皇应历敷登帝位,大济天下生灵,用人各尽其才。
改《上邪》为《大晋承运期》,述圣皇应录受图,教化像神明。
改《君马黄》为《金灵运》,述圣皇即位,致祭礼敬宗庙,因而孝道行于天下。
改《雉子班》为《于穆我皇》,述圣皇受禅,其德合于神明。
改《圣人出》为《仲春振旅》,述大晋宣扬文武之教,以时行畋猎之事。
改《临高台》为《夏苗田》,述大晋行畋猎顺应时令,为禾苗除害。
改《远如期》为《仲秋猬田》,述大晋虽有文德,但不废武事,顺时以行杀伐。
改《石留》为《顺天道》,述仲冬大阅军旅,用武修文,大卖之德配天。
改《务成》为《唐尧》,述圣皇登帝位,道德教化光照四海之外。
《玄云》仍依旧名,述圣皇用人,各尽其才。
改《黄爵行》为《伯益》,述赤乌衔书,周朝兴起,今圣皇受天命,神雀飞至。
《钓竿》仍依旧名,述圣皇德配尧舜,又有如吕望之贤才辅佐,成就大功,达致太平。
其辞均列之于后。《灵之祥》
神灵呈祥,石瑞显彰。
旌扬金德,出自西方。
天降大命,授我宣皇。
应乱世之期运,成一代之龙骧。
圣德继承大舜,如舜辅佐陶唐。
辅助魏武魏文,建立朝纪帝纲。
孟氏逆命叛乱,雄据我之南疆。
追随古之有扈,淆乱人伦五常。
东呈贼寇作乱,酉堡强虏猖狂。
相互交好结盟,连接东西远荒。
宣皇赫然震怒,威武如鹰奋扬。
势犹雷震天威,迅如闪耀电光,上凌九天,下陷石城。
枭逆首级,拯救苍生。
万国安定,四海宁静。
《宣受命》
宣帝受大命,顺天应时运。风云时变幻,神龙终飞天。
抵御诸葛亮,镇守在雍梁。
边境得安定,夷夏复乐康。
专心务节制,勤勉定倾侧。
招揽众英雄,保守业既成。
威仪深穆穆,光焰赫明明。
谦虚则泰安,此为天之经。
平日积威重,适时运神兵。
震恐亮毙命,天下得安宁。
《征辽东》
远征至辽东,敌军失所守。声威如神向东土,公孙逆命既授首,群逆吓破胆,畏威咸震怖。
朔北起以应,海表如影附。
武功光赫赫,德泽如云布。
《宣辅政》
宣皇虽辅政,圣德烈且深。
拨乱以反正,顺天应民心。
纲罗文武才,孝敬其双亲。
双亲有才德,仰赖遣教施。
安上以治民,教化世风移。
功在创帝基,洪业永世垂。
光辉亮闪闪,时时放光明。
功可济万世,业足定天地。
定天地,云行雨施布德泽,远播海外似风驰。
《时运多难》
时运多艰难,教令复壅阻。
天地多变化,有盈又有虚。
愚蠢彼吴蛮,虎视我江湖。
我皇赫然怒,奉命行天诛。
有征而无战,平乱灭其图。
天威布东西,廓清我束隅。
《景龙飞》
景龙升飞,以驭天威。
聪明洞察微细,动舆神明合机。
从之者显达,逆之者灭夷。
礼乐教化敷陈,武功显赫巍巍。
文德布及四海,万邦望风影从,莫不归附来随。
圣德潜断合天意,先天为之天弗违。
弗违则吉祥,享世而永长。
威猛以致宽和,造化至大至光。
我皇赫赫明明,皇基兴隆无疆。
帝业显明有期,上天之命既集,光崇洪业帝基。
《平玉衡》
基童平玉衡,齐政纠奸逆。
万国异风殊俗,四海多乖离。
仁厚礼贤养士,至圣驾驭英雄,万众心思齐。
继而扩充洪业,光大崇皇阶。
万民咸享安宁,圣明恭敬日升。
聪敏睿智知下情,明细察微综天机。
《文皇统百揆》
文皇总政统百揆,继天应命理万方。
武将威武守四隅,贤臣辅佐盈朝堂。嘉谋诤言协秋兰,朝政清明发其芳。
雨水渐汇成洪泽,砾石磨砺为珪璋。
大道为政齐五帝,盛德施布逾三皇。
咸光大,光上参天大同地,教化普及无内外。
无内外,天地六合并安治。
并安治,满朝文武遇嘉会。
昔有伏羲与神农,大晋盛德并越逾。
镇守征伐及诸州,诸州成藩卫。
丰功伟业济四海,洪德光烈流万世。
《因时运》
因时运变,圣谋潜施。
力解长蛇之交,勇离群桀之党。
势穷奔吴,秣马厉兵。
惟武方能进,帏幄审大计。
时时勉其德,清明享一世。
《惟庸蜀》
犹古代庸国之蜀,僭越称帝天一隅。
刘备无道逆天命,刘惮诸葛承其余。
拥兵一方数十万,窥伺间隙乘我虚。
驿马如飞传羽檄,天下百姓不安居。
姜维屡屡寇我边,陇上田亩皆荒芜。
文皇悲心悯生民,历经干戈受罪辜。
藩卫屏臣谋于外,朝内献策众士夫。
禁卫爪牙应指受,心腹近臣献良圃。
嘉谋良图协成文,文皇大兴百万军。
雷鼓声声震地起,威猛如虎凌浮云。
蜀虏逃亡畏天诛,束手就擒于营门。
万里晴空同风教,逆命枭桀咸称臣。
广建侯爵成五等,典章制度应天人。《天序》
天有序,应天受命登皇极,承灵赐福祉。
极尊驭群龙,天威勒乱螭。
弘济群生普教化,广招英才作辅佐。
明察秋毫统万机,赫赫威仪镇四方。贤臣皆皋陶稷契之属,佐政协兰芳。
圣德礼王臣,仁厚覆兆民。
教化施布如天地,谁敢忘德爱其身?
《大晋承运期》
大晋承天运期,我皇圣明德隆。
四时天清无云,晴空白曰垂光。
应圃受录,荣登帝位,继有天命正玉衡。
教化布行像神明,至哉道隆虞与唐,元首布洪化,百僚股肱并忠良。
四时太康,隆隆赫赫,天赐福祚盈无疆。
《金灵运》
吉兆金灵运,天符发祥瑞。
应命显圣征,光明参日月。
惟我大晋皇,生而体神圣。
应历受魏禅,承天受大命。
我皇洪业兴,神灵有兆征。
极尊登帝位,号令驭万乘。
我皇之辅臣,威武皆若虎。
爪牙齐奋进,无人能抵御。
我皇之佐臣,襄赞谋清化。
夙夜理百事,万邦咸称贺。
承天神灵应,受命嘉瑞章。
恭敬享以礼,祭祀献先皇。
雅乐时时奏,磬管鸣锵锵。
鼓兮美殷殷,钟兮盛钟鳇。
至诚奠尊俎,鬯酒满玉觞。
神兮来歆飨,美兮咸悦康。
赐福安子孙,保佑永无疆。
大孝盛蒸蒸,德教布万方。
《于穆我皇》
赫哉穆穆我皇,布行盛德圣且明。
受禅君临天下,仁德光济群生。
普天率土,莫不来庭。
天下万民颐颐,望德若仰泰清。
万国和熙雍雍,谌歌兴起颂声。
阴阳大化协洽,天地安宁和平。
清明以齐七政,惟平以执玉衡。
辅臣庄严峨峨,群英济济盈庭。
夙夜干干不息,日理万机是经。
虽然治平国兴,天下却非太平。
谦抑之道光明,虚心而不满盈。
盛德合于天地,光辉日月同荣。
功绩赫赫煌煌,光耀幽冥神灵。
天上三光克从,于显天,有道之国垂景星。
神龙灵凤咸至,夜降甘露飘零。
肃然恭敬神祇,庄严祗仰上灵。
万物欣欣戴天,白天共效其成。
《仲春振旅》
仲春振军旅,休整致教命,武教于是日日新。
师帅执提,乐工执鼓,坐起从鼓声,有节又有序。
盛兮行文修武!
春猎出师致祭,申明法纪以誓师。
禁止合围而猎,祭献后土之神。
畋猎以时,以明国制。
文武并用,为礼之常。
列兵车如战,教令严明,古今谁能去兵?
大晋继天命,济我群生。
《夏苗田》
夏苗田猎,时运将暑。
军务国政变异容,文教武功殊。
乃命群吏,选择兵车与步卒,辨其号名,题之以契书。
王军士兵开八门,我皇巡行如上帝。
路上设大旗,大旗如云蔽紫虚。
百官称职行其事,该疾则疾,该徐则徐。
车马旋回,车敝军疲。
献禽以享祀,热气蒸蒸飨有虞。
惟我大晋,德配天地,教化如云布。
《仲秋弥田》
仲秋行猬田,应金德以为常纲。
秋风清且凉,凝露结为霜。
秋季初晓时,晴空苍隼时鹰扬。
鹰扬犹如尚父,顺天时以行杀伐,春秋时相序。
如雷霆震我军威,兵士进退听钮鼓。
致禽兽以祀皇灵,羽毛之用充军府。
赫赫大晋之德,其芬之烈超三五。
施教化以文,国虽安宁不废武。
光明驻四海,永享天之福。
《顺天道》
顺应天道,掌握神契,春夏秋三时已示,讲武事不害农时。
冬日大板车卒,鸣镯振鼓铎,旌旗像虹霓。
修文制其内,讲武不黩武。
动军先以誓兵卒,礼仪已成再举义。
再三驱兽以崇仁,进止有节不失序。
兵卒训练有素,军将威武如猛虎。
惟猛虎,豪气冲天凌青云。
解围开其三面,虽杀而不减其群。
军疲息鼓偃旌麾,猎罢回师班六军。
冬祭献牲飨神灵,典章礼乐以修文。
美兮善兮我大晋,盛德足以配天地。
福禄待报功,封爵俟才贤。
享此安乐,受此百福,福寿享万年。
《唐尧》
唐尧咨问务盛王,卑逊谦谦德所兴。
积微成着终光大,履霜方知致坚冰。
神明之道法自然,河海之水犹可凝。
舜禹总政统百揆,功勋元凯以次升。
受禅揖让应天历,睿智圣哲世相承。
我皇极尊登帝位,永执平衡正准绳。
德化飞布四海外,吉瑞祥气现兆征。
兴王理事坐待旦,亡主恬安且自矜。
将欲致远由近始,覆簧功到成山陵。
披图考查前人籍,有其灵雨是为证。《玄云》
玄云暧暧起丘山,祥气悠悠万里会。
龙飞其状何蜿蜿,凤翔其声何翩翩。
昔有唐尧虞舜朝,时时现于青云际。
今日亲游历万国,流光异彩溢天外。
凤呜鹤唳在后园,清音悠扬随风遇。
成汤盛德隆显命,贤臣来如飞。
且玄田猎沮丞滨,相遇吕望遂载归。
君臣符合如影响,先天而为天不违。
辍耕为相综地纲,解褐百揆结天维。
佐兴帝业相二王,其德芬芳世所稀。
我皇仁德聚贤才,王业洪烈何巍巍。
威武桓桓征四表,庄敬济济理万机。
教化如神无方域,俊臣茂才盈帝畿。
丕显之时思黎明,日曰自新孑所咨。
茂兮盛兮明圣德,德如曰月同光辉。
《伯益》
伯益辅佐舜与禹,职掌山林和川泽。
其德齐侔十六相,令人思之无间断。
智无不知遍万物,聪慧下知众鸟言。
黄雀应其清化德,翔习飞来何翩翩。
和鸣栖止庭树巅,高飞徘徊云日间。
夏桀残暴行无道,密网设置于山河。
残酷祝史收纤网,弱小黄雀当奈何。
殷汤仁慈崇天德,悲悯去其三面罗。
逍遥成群飞去来,呜声如初乃复和。
南宫列宿飞朱雀,凤凰统领众羽群。
赤乌衔书飞送至,瑞兆天命归周文。
今日神雀飞来游,飞来为我受命君。
嘉兆祥瑞致天和,德泽万民降青云。
兰蕙之风发芳气,普天盖世同其芬。
《钓竿》
钓竿轻柔何苒苒,饵食甘甜芳且鲜。
临川垂钓运思心,捆细钓丝沉九泉。
渭滨太公宝此术,此术乃在《灵秘》篇。
随机应变从物移,用心精妙贯未然。
游鱼惊散触钓钩,潜龙时至终飞天。
龙飞于天何所至?
拍翼击风翔太清。
太清一何异,两仪始分出浑成。
璇玑玉衡正三辰,天地造化赋群形。
逊让愿辅明圣君,进退与神合其灵。
大晋我君弘远略,天人不足与并名。
天象人事初并时,浑沌昧昧何茫茫。
人事日月有征兆,天理文象兴二皇。
蚩尤作乱屠生灵,黄帝用兵征万方。
及至夏禹圣德衰,三代不及虞与唐。
我皇盛德配尧舜,受禅即位享天祥。
率土之滨蒙天佑,无不肃,众事康。
众事康,穆穆明明是我皇。
承百禄,保无疆,太平盛世永安康。
鼙舞,不知起于何时,不过荡伐已经用于宴享礼乐了。
仅堑、退蛮所作之赋,都说过此事。
旧曲共有五篇,一、《关东有贤女》,二、《章和二年中》,三、《乐久长》,四、《四方皇》,五、《殿前生桂树》,其辞均已亡失。
曹植《鼙舞诗序》说: 过去漠灵帝西园有名李坚者善鼓吹曲,能舞鼙舞,遭世荒乱,李坚流亡关西,跟随将军段煨。
先帝听说他有旧伎,下书召李坚。
李坚已年逾七十,其间长期荒废而不为,又加古曲谬误甚多,异代之文,未必相同,因此依前曲作新歌五篇。
及至泰始中,又作其辞。
其舞过去常用二佾,桓玄欲僭位,尚书殿中郎袁明子奏明皇上增满八佾。
泰始中歌辞今列之于后。
鼙舞歌诗五篇:
《洪业篇》相当于魏曲明明魏皇帝》,古曲的关东有贤女》。
宣文艰难创洪业,大晋盛德在泰始。
赫赫圣皇应灵符,应天受命君四海。
万国群生何所乐?
是为上有明天子。
唐尧至德禅帝位,虞舜肃敬惟恭己。
恭己终致南面坐,德行道化舆时移。
大赦荡涤德始渐,文教远布达黄支。
象天则地,无为而治。
聪敏明察齐日月,圣哲神明参两仪。
虽有逆命三凶类,静而思之无所施。
象天则地,无为而治。
后稷与契并佐命,伊尹吕望升王臣。
兰芷香草列于朝,天下夜无失宿人。
圣主声发响自应,竿立自有影来附。
咆哮猛虎顺羁制,潜龙自有升天路。
备物立时能成器,变通行事极其术。
百事莫不以时序,万机虽变有常度。
群臣训之以克让,百僚纳之以忠恕。
群下莫不仰清风,四海之外同欢慕。
象天则地,教化云布。
昔日帝王贵雕饰,今日圣皇尚俭素。
昔日纠缠多纤芥,今日不留情典故。
象天则地,教化云布。
京都朝士多济济,夙夜勤勉理万机。
万事机微无废理,明察秋毫降训咨。
群臣犹如列星明,圣君可比朝日辉。
万事大业并通济,功烈崇高何巍巍。
五帝为德继三皇,三皇圣德世所归。
圣德会当应期运,天地期运不能违。
仰而视之愈高大,其高犹天不可阶。
将欲恢复御龙氏,凤凰和鸣在庭栖。
《天命篇》相当墓曲太和有圣帝》,古曲的章和二年中》。
圣祖宣皇受天命,承天应期辅魏皇。
入则综政理万机,出则征讨在四方。
朝廷万事无遗理,方域海表宁且康。
道隆犹如舜臣尧,行仁积德逾太王。
孟度凭险阻王师,逆命作乱天一隅。
神兵天降出不意,奉命讨逆致天诛。
赦免无罪罚有罪,首恶宗族成空虚。
威风震动西劲蜀,武烈慑服东强吴。
诸葛不知天之命,肆虐逆命乱天常。
拥兵一方十余万,屡屡来寇我边疆。
我皇赫赫奋神武,执钹镇守在雍凉。
诸葛畏惧我天威,未战震恐先仆僵。
盈虚乃是自然运,时事变易故多艰。
柬征辽东陵海表,诛减逆贼公孙渊。
魏皇遣命齐七政,曹爽之势又滔天。
群凶逆命终受诛,天赐百禄咸来至。
菊有黄花应福始,王浚作乱为祸先。
《景皇篇》相当魏曲魏厝长》,古曲的乐久长》。
圣祖景皇帝,聪明生而名于世,圣明仁德参天地。
帝王之道固宏大,开创基业既已难,继世弘业亦非易。
当时外有夏侯玄,内有逆臣张与李,三凶内外同构逆,乱我帝纪。
我皇顺天行诛伐,尽除三凶之奸逆。
边将防其尾渐大,图谋不轨不得起。
有罪之人咸伏罪,威风八面振万里。
永持平衡总万机,万机几微无不理。
召陵失道君不君,内忧外乱何纷纷。
众小便辟结成群,蒙昧君主逞恣心,何为治乱犹不分。
我皇睿圣独决断,济武还须经以文。
顺应天命行废立,扫除虹霓开浮云。
云霓已除天既开,清明和平未几间,羽檄首尾接连至,变乱又起东南藩。
俭钦为逆成长蛇,外有凭依为吴蛮。
万国骚扰乱纷纷,戚戚天下惧不安。
威武如神驭六军,我皇亲执斧铁征。
俭钦之乱起寿春,前锋已达据项城。
天降神兵出不意,我皇神武纵奇兵。
奇兵如神诚难御,庙算为胜实难支。
两军不期突遭遇,敌军溃退计无施。
如豹车骑衹猛进,与敌大战沙阳陂。
丧魂落魄钦逃走,溃逃奔虏如云披。
天恩宽大赦有罪,束土元恶效鲸鲵。
《大晋篇》相当魏曲天生蒸民》,古曲的《四方皇》。
赫赫大晋,圣哉文王。
盛德荡荡巍巍,其道逾越陶唐。
世称三皇五帝,于今重现其光。
克明行九德。文韬既着明,武略又显彰。
恩泽弘大六合,兼济群生万方。
内举勋臣元凯,朝政清明有纲。
外则检选武臣,威武时而鹰扬。
顺者无不安宁,逆命难逃灭亡。
仁德合于春日,威严胜过秋霜。
朝廷济济多士,同此蕙草兰芳。
唐尧虞舜至治,仍有四凶滔天。
征讨俭钦逆贼,无不恭肃敬虔。
教化感动海内,海外莫不来宾。
进贡献其声乐,俱皆宾服称臣。
西蜀扰我华夏,僭号方域称帝。
命将率兵征讨,弃国稽首称服。
吴人恣肆抗命,凭依大海阻江。
我皇飞书告谕,吴人响应来降。
先王分封建万国,九服之地成藩卫。
秦行郡县破封建,始皇续祚不二世。
历代不能复诸侯,倏忽已逾五百岁。
我皇勉力行圣德,应期封侯创典制。
分土列爵为五等,藩国大小正封界。
莘莘文武佐大政,千秋始遇此嘉会。
恩如洪泽溢区内,仁似和风翔海外。
《明君篇》相当魏曲为君既不易》,古曲的《殿前生桂树》。
圣皇明君御四海,听从鉴戒尽物情。
徘徊观望有谴责,竭智尽忠身必荣。
兰芏本自荒野出,一朝万里升紫庭。
蒺藜芜秽堂前阶,清扫断除不得生。
能与不能莫相蒙,百宫职守正其名。
肃然恭己慎有为,有为诸事无不成。
暗君昏庸不自信,群下纷纷执异端。
正直之士遭谗言,奸佞之辈夺其权。
静臣虽欲尽忠诚,张口结舌不敢言。
张口结舌亦何惮,静言尽忠身为患。
明澈清流岂不洁,无端飞尘浊其源。
行至歧路令人迷,歧路未远胜不还。
忠臣无畏立君朝,一脸正色不顾身。
奸邪正直不并存,譬若胡虏与大秦。
胡秦尚有相合时,奸邪正直各异津。
今日忠臣遇明君,干干不息。
纲目虽密统在纲,犹如众星拱北辰。
设令忠臣遭暗主,无端斥退为凡人。
虽薄虫草供时用,荒野白茅犹为珍。
雨露昼夜凝为霜,兰草桂树摧为薪。
邪臣善变计多端,用心顺上何委曲。
阿谀奉承顺情指,动辄随顺君所欲。
苟且偷安乐眼前,不问政治清与浊。
积伪欺罔当时主,结党营私以持禄。
言行不一恒相违,贪得无厌甚溪谷。
昧死侥幸以取利,事发败露则灭族。
拂舞,出自丝束。
旧名呈舞,查其歌诗,并非县辞。
亦陈列殿庭。
扰塑序云: 自到辽南就见过《白符舞》,或叫《白亮鸠舞》,据说有此舞以来已有数十年了。
察看其辞的旨意,是说星人患还壁虐政,思归属于置。
今列其辞于后。
拂舞歌诗五篇:
《白鸠篇》
翩翩白鸠兮,一边飞翔一边鸣。
怀我君之德兮,飞来集于君庭。
白雀呈瑞兮,素羽何鲜明。
舞翼翔于君庭兮,是为应我仁君。
皎皎鸣鸠兮,或为浅赤或为黄。
乐我君之恩惠兮,千里振羽来翔。
壁宿有余光兮,鱼乐其光在江湖。
君其惠而不费兮,敬事君以我微躯。
驱策我之良驷兮,习练我之驰驱。
我愿从君周旋兮,乐君德而忘饥。
我心虚静兮,我愿受君沾濡。
弹我琴兮鼓我瑟,暂且以之自娱。
时凌云兮时登台,我愿浮游在太清。
攀龙而附凤兮,我愿我之身轻。
《济济篇》
畅飞畅舞气流芳,追念四皓大绮黄。
去其得失,时来可行,去时来时同未央。
时光荏苒,年近桑榆,但当饮酒为欢娱。
衰老时逝,复有何期,多忧耿耿心怀思。深池广阔,游鱼独稀,愿得黄浦众所依。
恩德感人,旷世无比,悲歌且舞无巳时。
《独禄篇》
独禄独禄,水深泥污。
泥污犹尚可,水深必杀我。
雍雍和乐双雁,游戏在我田畔。
我欲弯弓射雁,念子失亲孤散。
翩翩水上浮萍,风来轻轻摇动。
我心思欲谁合,与彼浮萍同并。
空床垂下幛幕,谁知其中无人。
夜穿锦绣之衣,认辨其人伪真。
刀不平兮鸣鞘中,身倚床兮竟无施。
亲父冤仇不得报,活在世上欲何为。
猛兽班班可见,游戏在此山间。
猛兽欲吃人,不问豪与贤。
《碣石篇》
束征临碣石,得以观沧海。
海水平阔何淡淡,山岛竦峙何巍巍。
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密茂盛。
秋风萧瑟木摇落,大海汹涌起洪波。
天上日月之行,映照若出其中。
河汉繁星灿烂,看似出于其裹。
幸甚至哉,作歌以咏我志。
《观沧海》
时值孟冬十月,北风徐徐吹来。
天气肃肃清爽,繁霜霏霏茫茫。
鸥鸡啁哳晨鸣,大雁翩翩南翔。
惊鸟猛禽潜栖,熊照早已窟藏。
耨锄农具闲置,农收稼禾积场。
客舍整治一新,以宿来往客商。
幸甚至哉,作歌以咏我志。
《冬十月》
地域乡土不同,隆冬河朔寒冷。
河上飘浮流冰,舟船难以通行。
天寒锥不入地,北风众籁嘶鸣。
水冻结而不流,坚冰硬可踏行。
士之隐者多贫寒,勇侠义士疾非行。
我心常叹怨,戚戚多悲痛。
幸甚至哉,作歌以咏我志。
《土不同》
神龟虽然长寿,犹有寿终之时。
腾蛇乘云驾雾,最终化为土灰。
老骥伏于马极,志在驰骋千里。
烈士虽到暮年,壮志雄心不已。
盈缩祸福之期,不全在于上天。
养性怡情之福,可得而享永年。
幸甚至哉,作歌以咏我志。
《龟虽寿》
《淮南王篇》
淮南王,自崇尊,百尺高楼舆天连。
后园凿井银作架,金瓶素绳汲寒浆。
汲寒浆,饮少年,少年窈窕多才贤。
扬声悲歌音绝天。
我欲渡河河无桥,愿作双双黄鹄鸟,伴君还故乡。
还故乡,归故里,徘徊故乡身不止。
故乡繁舞奇歌无不泰,为何不止桑梓游天外。
鼓角横吹曲。
所谓鼓,即《周礼》说的 以轰鼓鼓军事 。
所谓角,据说者云,蚩尤氏率魑魅舆茎童战于士蓖之野,帝乃命吹角作龙鸣之声以御蚩立。
其后馥迭北征昼叁,越沙漠而军士思归,于是减为中鸣,而其声更加悲凉。
所谓胡角,本来是应和胡笳之声的,后来渐渐用于横吹,有双角,亦即胡乐。
张博望入西域,传其吹奏之法于西京,仅得《摩诃兜勒》一曲。
李延年按照胡曲另作新歌二十八章,皇帝以此为武乐。
后漠时以此乐供边将之用,和帝时,辖万人之将军始得用之。
魏晋以来,二十八章不复完备,所用者仅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考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引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素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善发新声。
所以傅玄著书说: 人如果衹重视所闻而忽视所见,不也会感到疑惑吗!
假设此六人生于上世,超越今古而无人匹敌,为何祇有夔牙为同契呢!
按照傅玄的说法,那么自此以后,都是孙朱等人的遣则。
相和歌,是漠代旧歌,丝竹迭相应和,执节者唱歌。
本为一部,魏明帝分为二部,轮流夜宿。
本为十七曲,朱生、宋识、列和等人把一部分曲子合在一起而成十三曲。
但歌,有四首,出自汉世。
无琴弦伴奏,领唱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
魏武帝对此尤为喜好。
当时有名叫宋容华的,嗓音清彻喜唱歌,善唱此曲,为当时最局出色的歌者。
自晋以后不复传,遂绝。
凡乐章古辞,保留到今天的,连同汉代街巷歌谣,都是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类。
吴歌杂曲均出自江南,束晋以来,稍有增广。
《子夜歌》,相传有女子名子夜,作此歌。
孝武左五年间,堕塑王塑旦家有鬼唱《子夜歌》,可见子夜是此时以前的人。
《凤将雏歌》,是旧曲。
《百一诗》有 言是《凤将雏》 的句子,这样说来其来已经很久远了。
《前溪歌》,为车骑将军这立所作。
至于《阿子》及《惧闻歌》,在捏童乏陉初年,歌毕常呼 阿子,你听见了没有?
此语在《五行志》。
后人衍绎其声,因而作此二曲。
说到《团扇歌》,本为中书令王堡与嫂之婢女有情,相爱甚笃,嫂捶打婢女甚苦,婢女素好唱歌,而王珉又好拿白团扇,因而作此歌。
《懊侬歌》,为初年民间讹谣之曲,语在《五行志》。
《长史变》,为司徒左长史王毖临败时所作。
凡以上诸曲,开始时都是清唱,后来才加上管弦伴奏。
也有的是根据丝竹金石之曲,作歌词填到乐曲裹面,魏世的三调歌辞就是这样来的。
杯袢舞,考塞尘年间天下皆为《晋世宁舞》,专以手接杯盘而反覆之。
此舞莲世衹有盘舞,而晋时又加上杯,双手反覆以接杯盘。
《公莫舞》,就是今天的巾舞。
相传说是项庄舞剑,项伯以袖阻隔项庄之剑,使他不得加害于汉高祖,并对他说 公莫 !
古人相互称呼为公,是说公莫害汉王。
今天用巾盖以象征项伯衣袖的遣式。
然而根据《琴操》有《公莫渡河曲》,说明其歌由来已久,俗说成项伯,是不对的。
白纡舞,查舞辞有巾袍之言。
纡本为昱地所产,应该是昱舞。
置《俳歌》又说: 皎皎白绪,节节为双。
呈音称绪为纡,可能白贮就是白绪。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一并陈于元旦朝会。
后汉元旦,天子驾临德阳殿接受群臣朝贺,有舍利从西方来,戏于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吸水,啧水作雾而蔽日。
然后,又化而成龙,长八九丈,出水游戏,在日光照耀下光彩夺目。
用两条大丝绳系在两根柱子的顶端,相距数丈,两女子相对而舞,行于丝绳上,两人相逢擦肩而过却不倒。
自魏晋讫于江左,依然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扑舞》、《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乐。
成帝咸康七年,尚书蔡谟上奏: 八年元旦朝会礼节,衹奏钟鼓鼓吹之乐,其余伎乐一律不奏。
侍中张澄、给事黄门侍郎陈逵则加以反驳,认为 王者视时设教,至于吉凶异断,那是不变的道理。
今四方各国都来观礼,陵园设有敬悼祖宗之位,庭奏宫悬礼乐,二礼兼用,哀乐不分,建国设制,莫大于此 。
皇帝韶曰: 今既以天下为大,礼仪当从权宜,三正合祭宜都用祭祀之礼。
至于娱乐耳目之乐,有所不忍听,所以缺少了也无妨。
事之大者,不过上寿酒,称万岁,既然承认此事为大,不可再缺少钟鼓鼓吹。
张澄、陈逵又上奏说: 今大礼虽毕,事亦有吉于朝。
然而敬吊显于园陵,则未灭其为哀;礼服定于典籍,其义并非尽为吉庆。
所以咸宁朝会,有撤乐之典,实为先朝考核古代典章制度,垂范于万世的典礼。
皇帝诏曰: 如果元旦举行夹祭之礼,万国诸侯朝见天子,庭废钟鼓之乐,就缺少了出入起居的礼节,朝无石磬之音,来宾的步履就失去了节度,其于事义,不也是有欠缺吗!
衹有衡量事之轻重,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散骑侍郎顾臻上奏说: 我听说圣王制定礼乐制度,是为赞扬正道,教民以仁义,防其怠惰淫佚,上可享祭宗庙,下可训导黎民,含五行之正音,协八方之风以陶冶物情。
宫声正方而好义,角声坚定齐整而循礼,弦歌钟鼓金石之乐是很齐备的。
因此能深入人心而潜移默化,使人有循礼舞蹈之感,能移风易俗,以达到极和乐的境地。
末世的歌舞杂技,多有不符合礼法的表演,如逆行而接连翻倒,头足同入竹筐之类,外则剥损皮肤,内则摧残肝心,拢彼行苇,犹教牛羊勿践,何况生灵,怎能不凄怆悲痛。
再说四海诸侯来朝见天子,说要观看帝庭,耳听《雅》《颂》之声,目睹威仪之序,却看到以足踏天,以头行地,逆天地之顺序,有伤人伦常理之大法。
今夷狄与我隔岸相对,外御强敌最为急迫,兵食七升,犹忘死以赴国难,而遇甚之戏,却日给五斗。
方今正扫荡神州,经略中原,像此类事情,不可以示四海。
应令太常,纂集雅乐,如箫《韶》九成之属,以维新于盛世国运,歌功颂德,永远昌明于后世,这才是用以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的大事。
诸歌舞杂技而又伤人者,应该一律废除。
传扬崇尚俭约的道德,勉励安国康民的咏唱,清风既行,下应如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愚臣管见之诚,惟望明察采纳。
于是废除《高垣》、《紫鹿》、《肢行》、《瞳食》以及《齐王卷衣》、《笮儿》等乐,并减其廪食。
其后又恢复《高桓》、《紫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