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第十四章
《尚书》说: 唐尧、虞舜考察古事,设置官职数衹有一百。
以此来勉励引导民众,管理各种政务。
《易经》说: 上天垂示形象,圣人效仿它。
执法的在南宫的右面,上相在端门的外面,以及鸟师龙师等定下官位,云师火师等作为官名,以前的史书记载得很详细,都已经非常久远了。
黄帝设置三公的官职,来管理黎民;少昊分设九扈的官职,作为农官;命重黎为掌管天地的官员,令祝融和玄冥为掌管水火的官员,就能够有基础了。
伊尹说: 三公协调各个方面,九卿沟通各种关系,大夫掌握人世的事务,列士消除各自的私心。
成汤住在亳,起初设置两个相,让伊尹、仲虺担任,总理调度各项事务,对上秉承国君的诏命。
到周武王克殷之后分封,成王康王留下法则,分设六卿职位,太公召公弘扬教化,建立各种机构,分别制定标准,如果没有相应的本领,人就不能光得空名而荣耀自己。
留给子孙的大计,是像这样地稳固根本的做法。
到秦改变了周的官制,汉遵行羸氏的旧制,有的顺应时势而采用,有的根据现实而变革,霸主的典章,道理就在逭裹,一切为了获得安定,就是常说的符合时代的制度。
四征将军职务是在汉代设立的,四安将军职务是在魏的初期开始有的,四镇将军职务是为了安抚远方的人,四平将军职务在丧乱之后就没有了,至于渡辽将军、凌江将军、轻车将军、强弩将军等,是为了扬威四方,表彰攻伐,设置了又废除,称号更加繁多。
到当道的人得志,平定了中原,开始设立军师祭酒,参与掌管军纪军法。
建安十三年,废置了汉的台司部门,另外设置丞相,而让曹公担任,用来代替尚书省长官。
孙吴、刘蜀,基本依从汉代官制,虽然有时临时设置一些官职,却不影响旧的典章。
世祖武皇帝即位初期,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觊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正是世人所说的八公同时,攀云附翼而升官。
至于房屋则不是一木所能支撑的;身居高位,则当将才。
有的像力牧那样放羊而和黄帝的梦境一致便任命为将军,有的像姜子牙那样垂钓而获得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有的藉空桑之瑟来献上他的本领,有的像傅说操筑打墙而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卧龙孔明和飞鸿管仲,好比是黄金美玉;秦国的百里奚、郑国的子产,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遣也是从前的贤士,并且又功名卓著的。
宣王诛杀了曹爽,政令由自己发布,纲罗英才俊杰,来担任各项官职。
到了兰卿被囚禁,岂公被处死的时候,虽然还是称作堕厘,可是心裹想的是建立晋朝。
到文王继承大业,首次建立晋的机构,开始设置左右二卫,有了前驱、养由等弓箭手部队;到后来设置三部,有熊渠、做飞等部的勇士。
因此武帝即位,凭藉这些来施展,好比武王用周的十位贤臣来治理殷的百姓一样。
因此从泰始年间直到太康年间,有如大树枝繁叶茂,很多贤人来担任官职;从太兴年问直到纽年间,南北各地的杰出人才,处于相应的官位上。
虽然还没有能够比得上夔和龙辅佐虞舜那样,以人的努力来代替天工,也差不多可以说是任官惟贤,处理事务惟用有才能的人了。
丞相、相国,都是秦代的职官。
晋接受魏的禅让,都不设置,自从惠帝以后,撤销或设置都没有常规。
担任遣一官职的,是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成都王司马颖、亩垦旺司皱、王錾、王遵一类人,都不再是普通的人臣的职位。
太宰、太傅、太保,是周代的三公官职。
魏的初期祇设太傅,由钟繇担任,末年又设太保,由郑冲担任。
晋的初期由于景帝名讳的原故,又采纳《周官》中的官名,设置太宰来代替太师的职务,官职增为三司,和太傅太保都作为上公,讲论道义而治理邦国,协调管理各方面事务,没有合适的人就暂缺。
由安平献王司马孚担任。
自从渡江以后,它的名称没有更改,但是担任的人非常少。
太尉、司徒、司空,都是古代的官职。
从汉到魏,设置它们作为三公。
到晋承受天命,直至江左时期,这些官职传承下来而没有更替。
大司马,是古代的官职。
汉代的官制把它放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的前面,来代替太尉的职务,所以常常和太尉轮番设置,但不同时设置。
到魏才有太尉,而且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作为官职,地位在三司之上。
晋接受魏的禅让,因袭它的制度,由安乎王司马孚任太宰,郑冲任太傅,王祥任太保,义阳王司马望任太尉,何曾任司徒,荀颉任司空,石苞任大司马,陈骞任大将军,共有八公同时设置,衹是没有丞相。
自从义阳王司马望任大司马以后,规定如同旧制,其位在三司之上。
大将军,是古代的官职。
漠武帝设置,前面冠上大司马的名,为的是推崇加重它的职权。
到束汉时期,大将军不经常设置,担任的人全都执掌朝政大权。
到景帝担任大将军,也承当了不同寻常的重任。
后来任命叔父司马孚为太尉,上奏将大将军的职位改到太尉的下面。
到晋承受天命,仍然遵循那一制度,地位列在三司的下面,后来恢复旧制,在三司的上面。
太康元年,琅邪王司马佃升任大将军,又改为在三司的下面,司马佃去世以后恢复旧制。
开府仪同三司,是汉代的官职。
殇帝延平元年,邓鹭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的名称,是从这时开始有的。
到魏的黄权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的名称,从逭时起就有了。
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凡是开府的都是地位等同于公。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凡是开府而地位等同于公的都是文官公,戴三梁的进贤冠,黑色介帧。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各大将军,凡是开府而地位等同于公的都是武官公,都戴武冠,用平上黑帧。
文官公和武官公,都假金章紫绶,穿五时服。
如果是相国、丞相,都穿衮衣戴冕冠,用绿色绶带,以此区别于普通的公。
各位公和开府而地位等同公的,品级为第一,享受的俸禄是每天五斛粮食。
太康二年,又发给绢,春季给一百匹,秋季给绢二百匹,丝绵二百斤。
元康元年,给予采地十顷,专事农业的役隶十名,立夏后未赐封地的,享受全年的俸禄。
设置一名长史,品级为一千石;西束合祭酒、西束曹掾、户仓贼曹令史属等各一名;御属合下令史、西束曹仓户贼曹令史、门令史、记室省事令史、合下记室书令史、西束曹学事各一名。
配给二十名武贲,持班剑。
配给四马朝车、三马黑耳安车各一套,给祭酒掾属白盖的小车七套,施耳后开门式轺车、黑漆轮的犊车各一套。
从祭酒往下,到令史以上的官员,都穿戴黑色零辟朝服。
太尉即使不统兵,吏属都穿绛色官服。
司徒加设左右长史各一名,品级为千石;设主簿、左西曹掾属各一名,西曹称为右西曹,他的左西曹的令史以下的官员人数和旧制一样。
司空加设导桥掾一名。
各位公和开府而地位等同公又统兵的,增设司马一名,品级为千石;从事中郎两名,品级与千石相等;主簿、记室督各一名;舍人四名;兵、鑪、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名。
主簿以下,令史以上的官员,都穿绛色官服。
给司马配吏卒按长史的标准,给从事中郎配侍从两名,给主簿、记室督各配侍从一名。
其他临时增设优待的情况,就各随褒奖增设时的情况来定条文,不作为定制。
各位公和开府而地位等同公的去担任持节都督时,参军增设到六名,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祭酒、掾属、舍人完全按照通常统兵的公的规格配置。
特进,是漠代的官职。
两漠和魏晋作为加官而仍用原有官职的车服规格,不配置吏卒。
太仆羊玛退职,拜为特进,加为散骑常侍,没有其他官职,所以配给吏卒和车服。
其他的加为特进的人,祇享受他原有的俸禄,在他原有的品级地位上罢了,不另外配给特进的吏卒和车服,后来就成为定制。
特进的品级是第二,地位次于各个公,而在开府骠骑将军上面,戴两梁的进贤冠,黑色介帧,穿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没有章绶,享受的俸禄是每天四斛。
太康二年,开始赐给春服绢五十匹,秋绢一百五十匹,丝绵一百五十斤。
元康元年,予以采地八顷,专事农业的役隶八名,立夏以后未赐封地的,享受全年的俸禄。
设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名,配黑耳安车的车夫一名,施耳后开门式朝车一套。
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
光禄大夫加授金章紫绶的,品级为第二,禄赐、班位、冠帧、车服、佩玉,配置的吏卒羽林和卒,各种待遇都和特进相同。
把它作为加官的话,衹假章绶、禄赐班位,不另外配给车服吏卒。
另外死后追赠这一官位时,对本来已经具有卿一级官位的人,不再重复配置吏卒,其他的都照给。
光禄大夫假银章青绶的,品级为第三,位在金紫将军之下,各位卿的上面。
漠代没有固定的人数,多半赋予执行用赠使命的使者或是监护丧事的人。
魏以后,渐渐变得重要起来,不再用作出使的官员。
凡是各位公告老退休后,都在家拜受造一官位;就是在朝中担任显要职务的,也用这个官位加授给他。到晋承受天命,沿用旧制没有改变,又作为优礼器重的制度。
不过诸公退休后不再加授给他们,或是另外拜为上公,或是靠原有的封号享受公的俸禄。
凡是各个卿尹在朝中担任大官而告老退休的,以及在朝中或地方担任官职而被加授这一官位的,前后有很多人。
有人因此得以开府,有人进而被加授金章紫绶,又再次作为优礼追赠的官位。
泰始中期,祇有太子詹事杨珧被加授为给事中光禄大夫。
加授给统兵的人,各种待遇和三品将军一样。
其余的方面都按照旧制,直到武、惠、孝怀三世结束。
光禄大夫和卿的品级同为中二千石,穿着是两梁的进贤冠,黑色介帧,五时朝服,佩水苍玉,享受的俸禄是每天三斛。
太康二年,开始配给春赐绢五十匹,秋绢一百匹,丝绵一百斤。
惠童丞康元年,开始给予六顷封地,六名农业役隶,设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名。
骠骑将军以下到各个不开府又不是持节都督的大将军,品级为第二,其俸禄和特进相同。
设长史、司马各一名,品级为千石;主簿、功曹史、门下督、录事、兵鉴士贼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名。
凡假节而为都督的人,官员的配置和四征、镇加大将军而不开府却担任都督的人相同。
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而不开府、任持节都督的人,品级为第二,设参佐吏卒、幕府兵骑和一般的都督一样,衹是朝会的班位和禄赐待遇按照二品将军的规格。
然而持节、都督没有定员,前汉派遣使者开始有持节。
光武帝建武初期,征讨攻伐四方,开始设置督军御史,事情结束其职亦随之撤销。
建安中期,魏武帝当时是相,开始派遣大将军督率军队。
二十一年,征讨瑟擅回来,夏堡堕督二十六军就是例子。
魏塞童董翅三年,开始设置都督诸州军事,有的兼任刺史。
另外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铁,就是总的统掌内外各军了。
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童征讨蜀,加号为大都督。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塞童都督中外各军,不久加为大都督。
到置接受禅让以后,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于它,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于它,假节为下。
使持节可以处死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处死没有官位的人,如果涉及军事方面的事,可以和使持节一样;假节衹在涉及军事方面的事情上可以处死违反军令的人。
江左以后,都督之职尤为重要,衹有王导等权势很重的人才担任它。
三品将军品级为中二千石的,穿着是武冠,乎上黑色帧巾。五时朝服,佩水苍玉,享受的俸禄、春秋赐的丝绵和绢、采地、农业役隶等按照光禄大夫和诸卿的规格。
设长史、司马各一名,品级为千石;主簿、功曹、门下都督、录事、兵皑士贼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名。
录尚书,考漠武时期,左右曹的各个官员分别处理尚书的表奏事务,掌握机要的才兼任尚书事。
张安世作为车骑将军,霍光作为大将军,王凤作为大司马,师丹作为左将军都兼任尚书事。
壁汉童帝任命太傅赵憙、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尚书有录的名称,是从赵憙、牟融开始的,也就是堕塞时兼尚书的官职,好比卢虞时的大麓遣一官职。
和帝时,太尉邓彪任太傅,录尚书事,位居上公,在三公地位之上,汉代的官制中就将此作为常规,每当年少的皇帝即位就设置太傅绿尚书事,好比古代的冢宰约束自己的道理,直到官员去世才撤销它。
从魏晋以来,也都是由公卿中权势大的人担任它。
尚书令,品级为千石,假铜印墨绶,戴两梁的进贤冠,纳言帧,穿五时朝服,佩水苍玉,享受的俸禄是每月五十斛。
一旦委任就给予策命文书,因为是位于端右的原故。
太康二年,开始配给赐绢,春季三十匹,秋季七十匹,丝绵七十斤。
元康元年,开始配给六顷采地,六名农业役隶,立夏后还未赐封地的,发给全年的俸禄。
当初亘充任尚书令,因为眼睛有病而上表请求设置省事吏四名,省事这一官职就是从遣时开始的。
仆射,官服品级印章绶带都和令一样。
考汉伐原本设置一人,到濩麸帝建安四年,任命执金吾荣郃为尚书左仆射,卫臻任右仆射,仆射分设左右,就从遣时开始。
经魏到晋,至于江左,撤销或设置没有常规,设置二人,就任命为左右仆射,有时不设两人,衹称尚书仆射。
没有尚书令的时候,左仆射就是尚书省首长;如果左右仆射都没有,就设置尚书仆射来主持左仆射的工作。
列曹尚书,考尚书本是汉代继承秦的官制设置的,到武帝在后庭游宴,才用宦官主持中书部门,让司马迁担任,其间就撤销了尚书的官职,用来作为中书的职务。
到成帝建始四年,撤去掌管中书的宦官,又设五名尚书,其中一人为仆射,四人分别担任四曹,统一掌管图书秘记章奏等事务,各自有自己的责任范围。
一个叫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方面的事务。
第二个千石曹,主管刺史郡国方面的事务。
第三个叫民曹,主管吏民上书的事务。
第四个叫主客曹,主管外国夷狄方面的事务。
后来成帝又设置三公曹,主管断狱,造就是五曹。
后汉光武让三公曹主管岁末考核各州郡的事务,将常侍曹改为吏部曹,主管挑选举荐和祠祀方面的事务,民曹主管修缮制造以及盐池园苑方面的事务,客曹主管护驾以及羌胡朝贺方面的事务,二千石曹主管诉讼方面的事务,中都官曹主管防水防火防盗安全方面的事务,一共是六曹。
加上令和仆射两人,称为八座。
尚书虽然有曹的名称,但不作为官号。
玺童任命侍中凿鳇为选部尚书,在这时才开始见到曹的名称。
到魏将选部改为吏部,主管选部的事务,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有五曹尚书、两仆射、一令为八座。
到晋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个曹,而没有五兵曹。
咸宁二年,撤销驾部尚书。
四年,减去一个仆射,又设置驾部尚书。
太康年间,有吏部、殿中和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六曹尚书,又没有驾部、三公、客曹。
惠帝时代又有右民尚书,衹有六个曹,不知道遣时期撤销了哪个曹。
到渡辽以后,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个尚书。
祠部尚书常和右仆射职务相通,不常设置,让右仆射代管,如果没有右仆射,就让祠部尚书代理右仆射的事务。
左右丞,从漠武帝建始四年设置尚书,就同时设置四名丞。
到光武开始减去两名,衹设左右丞,左右丞就是从这时开始有的。
从此直到晋代都没有更改。
晋代左丞主管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批准请假等事务;右丞掌管台内的库藏庐舍,各种器用物品,以及开仓赈济百姓租调,刑狱兵器,督管登录远道的文书章表奏事。
八座的郎官刚上任时,都沿用漠代旧制,一起集中到座前行结交礼,离职升迁又行解交礼。
尚书郎,西汉原设置四人,用来分别执掌尚书方面的事务。
其中一入主管匈奴单于营部的事务,一入主管羌夷的吏民事务,一入主管户口垦田的事务,一人主管财帛运送事务。
到光武将尚书分为六个曹以后,共设三十四人,品级为四百石,连左右丞为三十六人。
郎主管起草文书,在建礼门内轮流值班五天。
尚书郎刚从三署调到尚书台试用时是守尚书郎,满一年后称尚书郎,第三年称侍郎,挑选有做官才能的人担任。
到了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等,共二十三郎。
青龙二年,尚书陈矫奏请设置都官、骑兵,合起来共二十五郎。
每当一个郎的职位空缺,就详细考察出五名能够处理文书案卷的孝廉,慎重地密封上报他们的姓名以作递补。
到晋承受天命,武帝撤销农部、定课,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共为三十四个曹郎。
后来又设置运曹,共三十五曹,设二十三名郎,兼相统管。
到江左时,没有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等十个曹郎。
康穆以后,又没有虞曹、二千石两个郎,衹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等十八个曹郎。
后来又取消主客、起部、水部,剩十五个曹。
侍中,考黄帝时代风后任侍中,在周代叫常伯,秦代取古代的名称设置侍中,汉代因袭沿用。
秦汉时都没有定员,由功高的一人任仆射。
魏晋以来设置四人,另外作为加官的就不在数内。
掌管傧赞威仪,大驾出行时就由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抱着玉玺在车上陪乘,不带佩剑,其余的都骑马侍从。
皇上登殿,和散骑常侍相对夹辅,侍中在左侧,常侍在右侧。
以备在身边询问答对,拾遣补阙。
到束晋哀帝兴宁四年,桓温奏请减省二人,后来恢复旧制。
给事黄门侍郎,是秦代的职官。
漠代以后都沿用了,和侍中一起掌管门下的各种事务,没有定员。
到晋代,设置定员四人。
散骑常侍,本是秦代职官。
秦代设置散骑,又设置中常侍,散骑在乘舆车后骑马随从,中常侍可以进入禁中,都没有定员,也作为加官。
东选初期,撤销散骑,而用宦官任中常侍。
魏文帝董翅初年,设置散骑,和中常侍合并,共同负责规谏事宜,不管具体事务,冠上的貂瑺饰品插在右面,骑马散行跟随作侍从,到晋代不更改。
到了五尘中期,塞童首先用宦官董猛任中常侍,后来就停止了。
常常作为显要的职位。
给事中,是秦代职官。
加授的对象是大夫、博士、议郎,负责顾问应对,地位次于中常侍。
莲伐沿用。
到塞汉时期撤销,垩绁又设置,到置伐没有更改。
级别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没有定员。
通直散骑常侍,考魏末的散骑常侍还有在定员以外的。
壶丝十年,亘造派两人和散骑常侍通员直,所以叫做通直散骑常侍。
辽左时期设置四名。
员外散骑常侍,塾末设置,没有定员。
散骑侍郎四名,垫初和散骑常侍一同设置。
从麸到置,散骑常侍、侍郎和侍中、黄门侍郎共同处理尚书部门的奏章事务,辽左时期才撤销。
通直散骑侍郎四名。
当初,武帝设置员外散骑侍郎,到太兴元年,元帝派两人和散骑侍郎通员直,所以叫做通直散骑侍郎,后来增加成四人。
员外散骑侍郎,武帝设置,没有定员。
奉朝请,本来不是官职,没有定员。
汉代东京时期不任官职的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做奉朝请。
奉朝请,就是奉朝会时的请召罢了。
武帝也让宗室、外戚任奉车、驸马、骑三种都尉而做奉朝请。
元帝当晋王时,让参军任奉车都尉,掾属任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任骑都尉,都是奉朝请。
后来撤销奉车、骑两种都尉,祇保留驸马都尉奉朝请。
各位娶了公主的像刘恢、桓温都担任过。
中书监以及中书令,考汉武帝在后庭游宴时,才首先让宦官主持尚书事务,叫做中书谒者,设置令、仆射。
成帝将中书谒者令改称为中谒者令,取消仆射。
汉代束京时期取消中谒者令,却有中官谒者令,不是中谒者令的职务。
魏远童任魏王时,设秘书令,掌管尚书方面的奏章事务。
文帝黄初初年改为中书,设置监、令,任命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监、令就从逭时开始有。
到晋代沿用,都设置一名官员。
中书侍郎,魏黄初初年,中书部门已经设置监、令,又设置通事郎,次于黄门郎。
黄门郎已经签署的文书,经过通事之后才签名。
签名以后,上报给皇上,由皇帝审阅,批准。
到晋代,改称为中书侍郎,定员四人。
中书侍郎就从遣时开始有。
到江左初期,改称中书侍郎为通事郎,不久又称为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考晋代初年开始设置舍人、通事各一名,江左时期合并舍人和通事而称为通事舍人,掌管呈递奏章案卷。
后来撤销,而用一名中书侍郎在西省负责,又掌管韶命文书。
秘书监,考汉桓帝延熹二年设置秘书监,后来撤销。
魏武帝任魏王时,置秘书令、秘书丞。
到文帝黄初初年,设置中书令,典掌尚书奏章事务,而将秘书令改为秘书监。
后来任命何祯为秘书丞,可是事先已经有了秘书丞,就任命何祯为秘书右丞。
到晋承受天命,武帝将秘书并入中书省,没有废除其中的秘书著作局。
惠帝永平年间,又设置秘书监,其中的属官有丞,有郎,都由秘书省统管。
著作郎,是周代左史的职务。
汉代束京时期图书典籍存放在束观,所以让著名的儒者在束观撰写著作,有了 著作 这样的名称,还没有相应的官职。
魏明帝太和年间,下诏设置著作郎,从这时候开始有这种官职,隶属于中书省。
到晋承受天命,武帝任命缪征为中书著作郎。
元康二年,韶令说: 著作原来隶属中书,可是既然有秘书典掌文献典籍,现在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
从此改为隶属秘书省。
后来另外自行设置成为省却仍然隶属于秘书。
著作郎一名,称为大著作郎,专门掌管历史方面的事务,又设置八名佐著作郎。
著作郎上任之后,必定要撰写一位名臣的传记。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都属于列卿,各自下面设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属员。
太常,有博士、协律校尉等属员,又统管太学的各博士、祭酒以及太史令、太庙令、太乐令、鼓吹令、陵令等。太史又另外设置灵台丞。
太常博士,是堕伐的职官。
魏文帝开始设置,置伐沿用了它。
掌管引导皇帝的车驾。
王公以下应追加谧号的,就是由博士商议确定的。
协律校尉,是汉代的协律都尉的官职,魏时杜夔担任它。
到晋代,改成协律校尉。
晋初承袭魏制,设置十九名博士。
到咸宁四年,武帝开始设立国子学,规定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名,助教十五名,来教育学生。
博士都是选自品德高尚,通晓经书义理的人,像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的人,才能被召来参加考核。
到江左初期,减到九人。
元帝末年,增设《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名,共为十一名。
后来又增加到十六名,不再分别执掌《五经》,而都称作太学博士。
孝武太元十年,将国子助教减到十名。
光禄勋,统管虎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
塞童星空二年,撤销光禄勋,并入司徒。
元年又设置。
卫尉,统管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候、南北东西督冶掾。
到渡江以后,撤销卫尉。
太仆,统管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以及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
典牧下又另设置羊牧丞。
太仆,从五壹渡江以后有时撤销有时设置。
太仆撤销,所以驿骝厩令成为门下省的官职。
廷尉,主管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且有律博士这样的属员。
大鸿胪,统管大行、典客、园池、茎并迩、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邺的宝亘述丞。
到丝左时期,有事就临时设置,没事就撤销。
宗正,统管皇族宗人图谍,又统管太臀令史,又有司牧掾这样的属员。
到渡辽以后,塞童将太常撤销,将太医合并给门下省。
大司农,统管太仓、籍田、导官三令,以及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
到渡江以后,哀帝撤并都水,孝武再次设置。
少府,统管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左校坊、邺的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
到渡红以后,哀帝撤并丹杨尹,孝武又设置。
渡江以后衹设置一名尚方,又撤销御府。
将作大匠,有事就设置,没事就撤销。
太后三卿,卫尉、少府、太仆,漠代设置,都随着太后宫殿名作为官号,在同名的卿之上,没有太后就不设置。
魏改变汉的制度,地位放在九卿的下面。
到晋代恢复旧的制度,地位在同官号的卿的上面。
大长秋,是皇后的卿,有皇后就设置,没有皇后就撤销。
御史中丞,本是秦代职官。秦代,御史大夫有两名丞,一名是御史丞,一名是中丞。
中丞对外督察部刺史,对内统领侍御史,接受公卿上奏的事务,以及检举弹劾一类的案卷表章。
汉代沿用,到成帝绥和元年,将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设置长史,而中丞的官职照旧。
哀帝建平二年,恢复为御史大夫。
元寿二年,又改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担任御史台主。
经汉的柬京时期到置都沿用遣一制度,由中丞担任台主。
治书侍御史,考汉宣帝在宣室,斋沐起居而决断政事,让两名侍御史侍奉在身边负责书写,后来因此而特别设置官职,称作治书侍御史,大概就是它的开始了。
到了魏,又设置治书执法,掌管奏章弹劾,而治书侍御史掌管律令,两个官职一起设置。
到晋代,祇设置治书侍御史,定员四人。
泰始四年,又设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一名,品级和中丞相同,负责对诏狱和廷尉处置不当者的审理。
后来占领河南,就撤销了黄沙治书侍御史。
到塞尘年间,又撤销两名治书侍御史。
侍御史,考两汉时期所掌管的共有五曹:一是令曹,掌管律令;二是印曹,掌管刻印;三是供曹,掌管斋祠;四是尉马曹,掌管厩马;五是乘曹,掌管护驾。
魏时设置八人。
到了晋代,设置定员九名,品级和治书相同,而且有十三曹: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
到江左初期,撤销课第曹,设置库曹,掌管厩牧牛马市租,后来分开这个曹,设置外左库、内左库等。
殿中侍御史,考魏时由兰台派两个御史住在殿中,巡察非法行为,就是遣一官职的开始。
到置伐,设置四名,时期设置两名。
又考魏置官品的文件中有禁防御史为第七品,孝武太五年间有检校御史县璺,那么这两种官职也是兰台的官职了。
符节御史,是秦代的符玺令的官职。
汉代沿用,品位次于御史中丞。
到了魏,另外成为一个台,品位次于御史中丞,掌管授节、铜武符、竹使符。
到泰始九年,武帝裁并兰台,设置符节御史掌管有关事务。
司隶校尉,考漠武帝开始设置,各一名刺史,又设置司隶校尉,督察三辅、三河、弘皇共七个郡,经选的塞塞时期到垄置,遣一官职没有变更。
属官有功曹、都官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官员,共有一百名吏,三十二名卒。
到了渡江以后,才取消司隶校尉官职,负责它的职务的就是扬州刺史。
谒者仆射,是秦代职官,从汉到魏沿用。
魏设置仆射,掌管大拜授时的礼仪和百官的排班位次,统管十名谒者。
到武帝时减去仆射,将谒者并入兰台。
江左时又设置仆射,后来又撤销了。
都水使者,是龇的水衡这一职官。
汉又有都水长丞,主管陂池灌溉,保护看守河渠,隶属于太常。
还的塞直时期撤销都水,设置河堤谒者,垫沿用。到!
适时设置都水使者一人,将河堤谒者作为都水的属官。时期,撤销河堤谒者,设置六名谒者。
中领军将军,是垫时的官职。
漠代建安四年,苏茎在丞相府自行设置,到攻下漠中,任曹体为中领军。
塞童登基,开始设置领军将军,任命萱体担任它,主管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
鱼适初期撤销,派中军将军羊祜统管二卫、前、后、左、右、骁卫等营,就是领军将军的职务。
堡童丞台年间,改称中军为中领军。
永昌元年,改称北军中候,不久又恢复为领军。
成帝时。又叫中候,不久又恢复为领军。
护军将军,考它本是秦代的护军都尉这一官职。
沿用,产担任命速垩为护军中尉,武帝又把它作为护军都尉,隶属大司马。
魏武任丞相时,让整造担任护军,史逸担任领军,不是汉代的官职。
十二年,改称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设置长史、司马。
魏的初期,沿用设置护军将军,主管武官选拔,隶属领军,晋代就不隶属了。
亘壶丞旦元年,撤销护军,并入领军。
塱壹左空二年,又设置领、护,分别统管营兵。
以来,领军不再另外统领营兵,总管二卫、骁骑、材官各营,护军还是另外有营兵。
资格老的人任领军、护军,资历浅的人任中领军、中护军。
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接受诏命出兵征伐的时候就设置参军。
左右卫将军,考塞童首先设置中卫和卫,武童承受天命后,分为左右卫,任命羊璘为左卫将军,趟庄为右卫将军。
都设置长史、司马、功曹、主簿等人员,江左时期撤销长史。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都是汉代的杂号将军。
魏设置为中军。
到了置,将领、护、左右卫、骁骑、游击作为六军。
左右前后军将军,考蕴旦旦童时有左军,那么左军是魏的职官,到了晋没有改变。
武帝初期又设置前军、右军,泰始八年又设置后军,造就成了四军。
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这是五校,都是漠代的官职。
魏晋直到江左,还统领营兵,都设置司马、功曹、主簿。
后来撤销左军、右军、前军、后军而改为镇卫军,他们的左右营校尉依然照旧,都是中领军统管。
二卫开始设前驱、由基、强弩为三部司马,各自设置督史。
左卫,是熊渠虎贲;右卫,是做飞虎贲。
二卫各有五部督。
其中的命中虎贲,由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分别统领。
又设置虎贲、羽林、上骑、异力四个部,连同命中虎贲为五督。
其中的卫、镇四军和五校一样,各设置一千人。
又设殿中将军,中郎、校尉、司马的设置和骁骑将军一样。
持椎持斧虎贲,分别隶属左右卫。
殿中虎贲、持钣冗从、羽林司马,平常的随从人数各有增减。
武帝很重视军队的官职,所以将军校尉等多半挑选朝廷中有清望的人士担任。
在那之前,陈勰受文帝任用,卓越有才干,通晓军中律令。
帝当晋王时,委任他典掌兵马事务。
到蜀被攻破之后,让陈勰学习诸葛亮的围阵用兵倚伏的方法,以及甲乙校标帜的规制,陈勰全部掌握了,于是任命陈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升为将军。
过了很长时间,每当武帝出入,陈勰手持白虎幡随从在车驾左右,仪仗队排列整齐肃穆。
太康末年,武帝曾经出猎射雉,当时陈勰已经是都水使者,散骑随从。
车驾临近天黑才返回,夜已深,应当布置警戒,车驾停下来,警戒却迟迟不能完成,于是韶令陈勰去安排警戒。
陈勰举着白虎幡指挥,一会儿就部署完毕。
众人都自愧弗如,很受武帝信任。
太子太傅、少傅,都是古代的官职。
壶盘三年,亘游开始设立东宫时,各设置一名,还没有设置詹事,束宫中事情不论大小,都由二傅处理,都有功曹、主簿、五官。
太傅是中二千石,少傅是二千石。
有训导方面的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
皇太子先行拜礼,然后各傅还礼。
武帝以后因为太子是储君而地位尊崇,于是任命各个公来担任傅;由于原本官阶地位很高,所以有的称 行 有的称 领 。
当时的侍中鱼樘,是尽帝亲近敬重的人,又让他兼任,也是一时的制度罢了。
元年,任命给事黄门侍郎握逃为詹事,掌管东宫中的事务,二傅不再统辖属官。
到杨珧任卫将军,兼任少傅,撤销詹事,于是推崇弘扬以傅训导的制度,任命太尉贾充兼太保,司空齐王司马攸兼太傅,设置的吏员属官都和原先一样。
二傅戴两梁的进贤冠,黑色介愤,穿五时朝服,佩水苍玉,享受的俸禄是每天三斛。
太康二年,开始赐给春绢五十匹,秋绢一百匹,丝绵一百斤。
以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车骑将军杨骏、司空卫璀、石鉴都兼任过傅保,还是不设置詹事,直到武帝时代结束。
惠帝元康元年,又设置詹事,给二傅各六顷采地,六名农业役隶,立夏以后未赐封地的,享受一年的俸禄。
设置丞一名,品级为千石;主簿、五官掾、功曹史、主记门下史、绿事、户曹法曹仓曹贼曹功曹书佐、门下亭长、门下书佐、省事各一名,给赤色耳的安车一套。
到愍怀设束宫时,才设置六傅,三太、三少,因为景帝名师,所以将太师改为太帅,都处理尚书方面的事务,詹事的文书事务都经过六傅。
但自从元康以后,各傅有时二人有时三人,有时四人有时六人,到永康年间又不设置詹事。
从太安以后设置詹事,直到孝怀帝时代结束。
渡江以后,有太傅和少傅,不设立师和保。
中庶子四名,职务和侍中一样。
中舍人四名,咸宁四年设置,让舍人中才干学问很好的人担任,和中庶子共同掌管文翰事务,职务和黄门侍郎一样,地位在中庶子下面,洗马上面。
食官令一名,职务和太官令一样。
庶子四名,职务相当于散骑常侍、中书监令。
舍人十六名,职务相当于散骑、中书等侍郎。
洗马八人,职务和谒者秘书一样,掌管图书典籍。
释奠讲经的时候就主持有关事宜,出行时就充当前驱,引导仪仗。
率更令,主管宫殿的门户安全和赏罚方面的事务,职务和光禄勋、卫尉一样。
家令,主管刑狱、谷物财货、饮食方面的事务,职务相当于司农、少府。
漠代的束京时期统管食官令,食官令到了晋就另立为官,不再隶属家令。
仆,主管车马、亲族,职务和太仆、宗正一样。
左右卫率,考武帝设束宫时,设置卫率,起初叫中卫率。
泰始五年,分成左和右,各自统领一军。
惠帝时,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增加前后两个率。
到江左时期,撤销前后二率,孝武帝太元年间又设置。
王设置师、友、文学各一名,避景帝的名讳,所以将师改成傅。
称作友是根据文王、仲尼四友的名号。
将太守改成内史,撤销相和仆。
有郎中令、中尉、大农作为三卿。
大的王国设置左右常侍各一名,撤销郎中,设置两名侍郎,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丞各一名,治书四名,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名,谒者四名,中大夫六名,舍人十名,典府各一名。
咸宁三年,卫将军杨珧和中书监荀勖由于齐王司马攸有声望,担心惠帝以后会有祸难,所以重申已故司空裴秀要建立五等封建制的思想。不慌不忙地共同向武帝陈述时下应当做的事,认为 古时候设立侯,是为了保护王室。
如今吴地的贼寇还没有消灭干净,方岳太守的责任重大,可是各位王作为帅,都督所封的王国,已经是各自都不再管理他们的封地内的事务,遣在事理上是双重的不合适。
此外异姓的将领们居守边地,也应该参用王室亲戚,而各位王公都在京都,遣不是捍城保护王室的道理,不利于江山万代的稳固 。
帝当初还没有察觉,到这时下韶让商议有关制度。
有司奏报,对各位王公重新规定封地的户邑,都由中尉统领兵马。
其中的平原、汝南、琅邪、扶风、齐是大的王国,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是次一等的王国,其余的是小的王国,都规定王国附近的县增加到万户。
又制定郡公的待遇和小国的王一样,也是由中尉统领兵马。
郡侯和不满五千户的王一样,设置一个军共一千一百人,也由中尉统领。
在当时,衹是特别增加了鲁公国的户邑,追加进封已故司空博陵公王沈为郡公,钜平侯羊枯为南城郡侯。
此外南宫王司马承、随王司马万分别在泰始年间封为县王,邑中有一千户,到遣时改正县王增加邑中户敷到三千户,各种待遇和郡侯一样,也设置一个军。
从这以后不是皇子不能封为王,而各个王的支系庶子,都是皇家的近属至亲,也分别用土地推恩封给他们。
其中大国次国始封王的支子封为公,承封王的支子封为侯,继承封王的支子封为伯。
小国有五千户以上的,始封王的支子封为子,不满五千户的始封王的支子和始封公侯的支子都封为男,不是这类情况的都不能封。
公的待遇和五千户的王一样,侯的待遇和不满五千户的王国一样,也设置一个军共一千人,由中尉统领,伯子男以下的分别有不同但不设置军队。
大的王国到始封王的孙子时撤销下军,到曾孙时又撤销上军,次一等的王国始封王的子孙届时也撤销下军,其余的都以一个军作为常规。
大的王国中军为二千人,上下军各一千五百人;次一等的王国上军为二千人,下军为一千人。
其中没有到王国去的,大的王国设置守土的士兵一百人,次一等的王国是八十人,小的王国是六十人,郡侯县公也和小的王国的待遇一样。
实施的时候,增加或迁徙的分别按照原来奏报的情况安排前往各自的封国,然而各个公都留恋京师,是流着眼泪离开的。
到吴被平定以后,齐王司马攸才前往自己的封国。
中原时期朝廷的制度,典书令位在常侍下面,侍郎上面。
到渡江后,就是侍郎次于常侍,而典书令位居三军的下面。
公国就没有中尉、常侍、三军,侯国又没有大农、侍郎,伯子男衹有典书以下的官职,又没有学官、令史的职务,都是根据等级减损的。
公侯以下的设置属官,随着封国的大小而没有一定的制度,其余的官职分别有不同。
名山大泽不用来分封,盐铁金银铜锡的产地,始平的竹园,别都宫室园圃的所在地,都不作为属国。
他们在天朝任职的,和前往封国的一样,都可以自己挑选文武属官。
各位入朝担任卿士而他的世子已是壮年的。都派遣前往管理封国。
其中王公以下的,茅社符玺,车旗命服,完全和泰始初期的旧例一样。
州设置刺史,还有别驾、治中从事、诸曹从事等属员。
所统管的是中等以上的郡以及江阳、朱提郡,每郡各设置部从事一名,小郡也设置一名。
又有主簿、门亭长、录事、记室书佐、诸曹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
共有四十一名吏,二十名卒。
各州边远的地方,有的有山林险地,临近寇贼羌夷的,又设置弓马从事五十多名。
徐州又设置淮海从事,凉州设置河津从事,各州设置都水从事各一名。
凉州、益州设置八十五名吏,二十名卒。
荆州又设置监佃督一名。
郡都设置太守,河南郡是京师所在地,就叫尹。
各王国用内史执掌太守的职责,又设置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等属员。
郡国的产敷不满五千的,设置五十名职吏,十三名散吏;五千户以上的,就设置六十三名职吏,二十一名散吏;万户以上的,有六十九名职吏,三十九名散吏。
郡国都设置一名文学掾。
大的县设置令,小的设置长。
有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干、游徼、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小史书佐干、户曹掾史干、法曹门干、金仓贼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等属员。
户敷不满三百的,设十八名职吏,四名散吏;户敷在三百以上的,有二十八名职吏,六名散吏;五百户以上的,有四十名职吏,八名散吏;千户以上的,有五十三名职吏,十二名散吏;一千五百户以上的,有六十八名职吏,十八名散吏;三千户以上的,有八十八名职吏,二十六名散吏。
郡国和县,农忙的月份都根据所统管的户数多少,让散吏充当劝农。
此外五百户以上的县都设置乡,三千户以上的设置两个乡,五千户以上的设置三个乡,万户以上的设置四个乡,每个乡设置一名啬夫。
每乡户数不满一千的,设置治书史一名;千户以上的设置史、佐各一名,正一名;五千五百户以上的,设置史一名,佐两名。
每县通常每百户设置里吏一名;如果是地广人稀,允许根据情况设置里吏,限定不能少于五十户。
千户以上的,设置校官掾一名。
每县都设置四名方略吏。
洛阳县设置六部尉。
以后,建尘也设置六部尉,其余的大的县设置二名,次县、小县各一名。
邺、长安设置吏员和三千户以上的制度一样。
四中郎将,都是后漠设置的,经魏到晋,都有遣一官职,江左时期更加被看重。
护羌、夷、蛮等校尉,考武帝时在襄阳设置南蛮校尉,在垦室设西戎校尉,在空业设置南夷校尉。
元康年间,护羌校尉是凉州刺史,西戎校尉是雍州刺史,南蛮校尉是荆州刺史。
到江左初期,撤销南蛮校尉,不久又在江陵设置,将南夷校尉改为镇蛮校尉。
到安帝时期,在襄阳设置宁蛮校尉。
护匈奴、羌、戎、蛮、夷、越中郎将,案武帝时设置四中郎将,有的兼任刺史,有的持节担任。
武帝又设置平越中郎将,居守在广州,主管守护南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