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一
欧阳文忠公曾特别喜欢林逋的 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 两句诗,他以为这两句用语新颖而且对仗亲和贴切。 钩辀 是形容鹧鸪的鸣叫声,李群玉有诗说: 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
郭索 是形容螃蟹爬行的样子,扬雄的《太玄经》说: 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韩愈文集里的《罗池神碑铭》中,有 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 一句,现在跟石刻核对,原来应该是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
古人经常使用这种格式,如《楚辞》里的 吉日兮辰良 ,又如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
大概是想要交错行文,以求文章气势矫健。
杜甫诗里有 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的句子,也是语序倒置而语意完整。
韩愈《雪诗》里的 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 ,也是效法这种格式,不过略微有点牵强,不如前人那些语句来得浑然天成。
唐人以诗歌评价作者,所以作诗者虽是小诗,莫不反复锤炼以至极为工致才肯罢休,所谓 旬锻月炼 ,诚然不是虚说。
有关崔护《题城南诗》的小说记载,其诗最初是: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以诗意未全,用语未工,改第三句为 人面只今何处在 。
至今所传这两种文本,只有《本事诗》作 只今何处在 。
唐人作诗追求精工,大率多如此例。所改虽有两个 今 字,作者也不顾忌,但取语意的完善为主。后人以其有两个 今 字,多只采用前篇。
唐代人写富贵诗,大多记述他们用于侍奉和赡养的器物及衣服的丰盛,那只不过是穷人看来感到惊奇的东西罢了。例如贯休的《富贵诗》里说: 刻成筝柱雁相挨。
这样的筝就连在乡间卖唱的艺人都有,哪里值得夸耀!另外韦楚老的《蚊诗》里说: 十幅红绡围夜玉。
用十幅红绡做成的帐子,还不到四五尺见方,不知道人怎么能伸直腿?
这些都是所谓 从来没有接触过富贵人家的人 啊!
王圣美研究文字学,推演文字的义类而提出了 右文 说。
古代的字书,都是从文字的左偏旁归类的。
大凡一个字的构成,表示类别的部分在左边,表示意义的部分在右边。
如表示树木这一类别的字,其左边都从 木 。
所谓 右文 ,如 戋 字,意义为小,所以水之小者写作 浅 ,金之小者写作 钱 ,歹之小者写作 残 ,贝之小者写作 贱 。
诸如此类,都以右边的 戋 为字的意义。
王圣美做县令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气,去拜见一位大官,碰到大官正在跟客人谈论《孟子》,一点也不顾及来访的王圣美。
王圣美暗笑他们所谈论的内容。
过了很长时间,那位大官突然回头对王圣美说: 曾经读过《孟子》吗?
王圣美回答说: 平生就喜欢《孟子》,只是一点儿都不懂它的意思。
作为主人的大官问道: 不懂什么意思呀?
王圣美说: 从开头起就不懂。
大官说: 怎么个从开头起就不懂呢?
试着说说看。
王圣美说: 孟子见梁惠王 ,就已经不懂了。
大官对他的说法感到很吃惊,说: 这一句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呢?
王圣美说: 既然说孟子不见诸侯,为什么去见梁惠王呢?
那位大官大为诧异以至无言以对。
往年士人大都崇尚对偶的骈体文,穆修、张景等人始提倡散文,当时称之为 古文 。
穆、张曾一同参加朝会,在东华门外等待天亮。正讨论古文章法,恰好看到有一匹奔马踏死了一条犬,二人于是相约各描述其事,以比较各自的工拙。
穆修说: 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说: 有犬死奔马之下。
其时文体刚开始发生变化,二人之语都朴拙硬涩,而当时已认为精工,故流传至今。
古人诗有 风定花犹落 之句,以为无人能对出下联。
王荆公以 鸟鸣山更幽 为对。 鸟鸣山更幽 本为刘宋王籍的诗句,原诗是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为对的,上下句只是一个意思;荆公以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为对,则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是动中有静。
荆公先前为集句诗,多的时候达上百首,都集合前人的诗句而成,语意和对偶,往往比原诗更为融洽和贴切。
后人渐渐有仿效而作这种集句诗的。
毗陵郡某士人家有个女儿,姓李,年龄刚十六岁,颇能写诗,很有些佳句,吴人往往能够得到。
她有《拾得破钱诗》说: 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
又有《弹琴诗》说: 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
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元自不由人。
这类诗虽有情致,却不是女子适宜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