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三十三

眠山在蜀郡氏道县,大江就发源在这里,往东南流过县北。

崛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坟阜山,远在边境以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

《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

水向东南流泻百余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

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氏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

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指这里。

汉元延年间。县里有两条江,都流经郡城下面,所以扬子云《蜀都赋》说:两江从前面穿过。

《风俗通》说:秦昭王派李冰去当蜀郡太守,在成都开凿了两条河渠,可以灌溉百顷田亩。

江神每年需要两个小姑娘做妻子,李冰把自己的女儿送去与江神成亲,直入神祠,向神劝酒。

但江神不饮,酒杯里只泛起一丝丝波纹。李冰厉声斥责,于是忽然不见了。好久,江岸旁有两牛相斗。

一会儿,李冰回来了,满身大汗,对下属说:我斗得精疲力竭了,你们该帮我一下。

南面那头牛腰间纯白色,那就是我的缭带。

于是主簿刺杀了北面那头牛,江神于是就死了。

蜀人敬佩他的胆略和果决,因而把身强力壮的孩子都称为冰儿。

秦惠王二十七年,派张仪和司马错等人去灭蜀,设置了蜀郡;王莽改名为导江。

张仪按咸阳的格局修筑了成都城。

晋太康年间把梁州改为益州,因为新开发了键为、胖柯、越锡三地,州郡的疆域更加辽阔了,所以称为益州。开始时治所在广汉的锥县,以后才迁到这里来。

所以李固《与弟圈书》说:我今年五十七岁,鬓发都白了。正像人们所说的:有了安身之所就去游历,心满意足了就离开。我周游天下,只是还没有看到过益州。

从前严夫子常说:经有五部,已读过四部,州有九个,已游过八个。

我是很想能像这位先生一样。

当初张仪筑城时,取土的地方离城十里,后来就用来养鱼;这就是现在的万顷池。

城北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都有水渠相通,冬夏不涸。

后来又把两头犀牛移掉;一头移到府城市场的市桥门,一头就沉在渊里。在大城南门的叫江桥。在桥南的是万里桥。向西走是夷星桥。下面是窄桥。

南岸路东有一所学堂。起初,文翁当蜀郡太守,创立讲堂,又在南城修筑石室。

永初以后,学堂失火焚毁,后任太守又增加了两所石室。

后来州衙门侵占郡学基址,就把郡学移到夷星桥南岸的路东去。

路西有城,就是旧时的锦官城。

据说织锦工人织成锦缎后,在江水里洗灌,锦缎就色泽鲜艳;如在别的江河里洗灌,锦缎就会褪色,于是取名为锦里。

蜀郡有回复水,水里的江神曾溺死人。文翁做了太守后,立祠奉祀,为神斟酒劝饮而神不饮尽,文翁拔剑刺他,江神就不再害人了。

江水往东流经广都县。广都县置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就是王莽的就都亭。

李冰能察看水脉,他开凿了县里的盐井。江西有望川原,开凿山岩引水流过。蓄积在破塘里,所以人民生活所需的物产非常丰富。

这就是南江。江水又从冲治桥北转,有桥叫长升桥。

城北十里,叫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去长安时,在门上题字说:我不乘高车驯马,决不从你下面走过!

后来到了邓蜀,果然如愿以偿。

李冰沿江造了七座桥,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对应,所以世祖对吴汉说:部署军队应当选在连成七星的七座桥梁之间。

吴汉从广都乘胜进逼成都,和他的副将刘尚南北相呼应,隔江在两岸建立军营,其间以浮桥相连。

公孙述派遣谢丰在市桥逞兵,迁回到吴汉背后攻破他的阵地,吴汉落马跌入水中,幸而拉着马尾又得以出水。

他进入军营,命令部将连夜偷偷渡江,向刘尚靠拢,合兵进攻谢丰,终于在江水南岸杀了他。

大江北岸,左边与繁田相对,文翁又凿通渝浪水来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的田亩。

渝水又往东流到绵络,经五城边界到广都北岸,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五城水口。这就是北江。

江水又往东流到南安,有璧玉津,所以左思说:向东越过玉津。

又往东南流过键为郡武阳县,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流来,汇合后注人江水。

武阳县就是旧时的大夜郎国,汉武帝建元六年开拓了那个地区,设置了郡县。

太初四年以蜀郡西部的邓花设置沈黎郡,管辖旋牛道;天汉四年。仆水又往南流,经过永昌郡邪龙县,与贪水汇合。

贪水发源于青岭县,上流承接青岭水,流经叶榆县,然后往东南流,到邪龙注入仆水。

仆水又流经宁州建宁郡。宁州原来是床降都督驻兵的地方,所以南方人称为屯下,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而设置。

仆水流经双柏县,汇合了即水。即水发源于秦减县牛兰山,往南流到双柏县,往东注入仆水。

仆水又往东流,到来唯县注入劳水。

劳水发源于边境外,往东流经来唯县与仆水汇合。

仆水往东流到交州交趾郡卷冷县,往南流入大海。

江水从武阳往东流到彭亡聚。

从前岑彭与吴汉溯江进入蜀境,队伍在这里住宿。

他听到这个地名感到很讨厌,但当时天色已晚,也就没有转移营地,于是就被刺客暗杀。

这段江流称为平模水,也叫外水。

这里有个彭家,据说就是彭祖的坟。

江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南安县,西面有个熊耳峡,连绵不断的峰峦,比邻相接的山岭,似乎在竞相比险争高。

汉河平年间前一前,发生地震山崩,江水倒流。

有个急滩,名叫垒低,又叫盐溉,是李冰把它凿平的。

南安县的治所在青衣江汇流处,夹在二水之间,这里也就是蜀王开明原来的治所。

来敏《本蜀论》说:荆人瞥令死后,尸体随水漂向上流。

因此荆人找不到他。瞥令漂到汉山下面却复活了,他起来去见望帝,望帝就任命他为宰相。

望帝就是杜宇,他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有个叫朱利的姑娘,从江水的源头出来,做了杜宇的妻子。于是杜宇就在蜀称王,号称望帝。

当时因巫山山峡太窄,蜀水不能畅通,望帝派瞥令去开凿巫峡,以疏通水流,于是蜀人才得以在陆地上居处。

望帝自以为恩德比不上他,就让国给他,号为开明。

南安县南有峨眉山,有嚎水,就是大渡水。

檬水源出壕溪,往东南流,与俄水汇合。

俄水源出边境以外,流经泣江道。

吕忱说:澈水发源于蜀。

许慎认为所谓澈水就是俄水,发源于蜀坟江的边境以外。

俄字偏旁从水,读作我。

俄水南流到南安,注入大渡水;大渡水又往东流,注入江水。

所以《山海经》说:嚎水发源于汉阳西,在摄阳西边流入江。

又往东南流过英道县北边,若水、淹水汇合西来注人。

又东流,者水北流注入。

焚道县原是夔人的居地。

《地理风俗记》说:焚人在夷人中最仁,有仁爱之风,所以焚字偏旁从人;《秦记》也说:多焚人憧仆。

焚道县在高后六年筑城。

汉武帝听了司马相如的话,派遣县令开路南通焚道,但枉费人力,没有开成。唐蒙去南方把他杀了,于是凿石开辟栈道,以通南中,直到建宁为止;其间二千余里的山路,宽一丈有余,深三四丈,凿痕都还存在。

王莽改名,称为英治。山中多犹瑚,形状像猴子,但脚稍短,喜欢在岩头和树上•嬉戏,一跳远达百步,甚至三百丈,凌空上下往返,像飞一般矫捷。

焚道县有蜀王兵营的栅栏,山神大肆作祟,江中崖壁险阻,无法开凿。于是李冰堆柴去烧,所以那里的悬崖还留有斑斓的色彩,或红或白,映着江水;黄黑相间的鱼从焚道游来,到这里就停下了,据说是害怕崖壁和险礁,不敢再向上游了。

《益都眷旧传》说:张真寿是黄家女儿,名帛。

张真乘船覆没,找不到尸体。

黄帛到沉船处的滩头,仰天长叹,投水沉入深渊。

十四日后,黄帛抓着张真的手在滩下浮上来。

当时人们有句谚语说:符有先络,焚道有张帛。

江水又与符黑水汇合。符黑水源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

南广县原是键为郡的属县,置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分设为郡。符黑水发源于汾关山,往北流,有大涉水注入。

大涉水源出南广县,往北流,注入符黑水;又往北经夔道入江,汇流处叫南广口。

诸水却没有听说过。

又往东流过江阳县南边,洛水从三危山往东流过广魏郡洛县南面,往东南注人。

洛水发源于洛县漳山,也有人说发源于梓渲县柏山。

《山海经》说:三危在敦煌南,与婿山相连接,黑水在山南流过。

此外,《山海经》不提洛水发源地,而《水经》则说洛水发源于三危山,不知有何根据。

常壕说:李冰导洛水流过山间,水从瀑口出发,流经什郊县。

汉高帝六年的住处。姜诗的母亲喜欢喝江水,吃薄鱼片;他十分孝敬母亲,常常听到鸡啼就早起到上流去汲水。

他的儿子姜坐打水时失足淹死,妻子怕婆婆知道悲痛,就瞒着她说出外读书去了;每年冬夏给他缝衣,实际上却投到江里。

他们这种极顶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于是在他们屋边从地下涌出泉水,和江水一样甘例。

姜诗有田坐落在江边,是低洼盐碱地,但经此泉浇灌后,就成为一片沃野。

此外,涌泉之中天天常有一对鲤鱼出现,以供食用。这真可说是孝敬之情发自心灵深处,美德的典范百世流芳了。

洛水继续南流,经过新都县。蜀有三都:指成都、广都,新都也是其中之一。

洛水与发源西边绵竹县的绵水汇合,又与渝水汇合。渝水也叫娜江,又称涪水。

吕忱说:又叫渝水。

那么二水都与洛水相汇合了。

洛水又流经键为郡牛鞠县,称为牛斡水。

从前罗尚乘牛稗水东征李雄,说的就是此水。

牛斡县置于汉武帝元封二年。

牛斡水又往东流经资中县,又流经汉安县,称为绵水。

以上各县都利用这条水来灌溉。所以俗话说:绵、洛可以淹灌。

绵水又称中水,到江阳县方山脚下入江,汇流处叫绵水口。

江阳县濒二江,位于江水和洛水的汇流处。汉景帝六年刘璋所设。

江中有大网和小网,暮春时节水涨,黄龙堆淹没,二网也就平了。

从前世祖寒微时候,经过江阳县。

他有个儿子,因为望气者说江阳有出贵儿的气象,王莽派人去找那人,结果捕杀了他。

后来世祖怨恨,在县城为他立祠,并谴责当地百姓,接连几代要他们罚布。

扬雄《琴清英》说:尹吉甫的儿子伯奇极其孝顺,因受后母诬陷而投江,身上缠满了青苔和水草。

他忽然梦见水仙赠送良药,心中想拿回去奉养父母,于是就高声唱起悲歌来,船夫听到,也学着唱。

尹吉甫听到船夫的歌声,觉得很像伯奇,就捧琴来弹了一曲《子安之操》。

江水流经汉安县北。

汉安县虽然处于江河和山陵之间,地势局促,但土壤特别肥沃,蚕桑鱼盐家家户户都有。

江水往东流经樊石滩,又流经大附滩,接连经过两处险地。

又往东流过符县北邪东南,绍部水从符关往东北注人。符县旧时属于麒爽的地域。汉武帝建元六年十二月去巴郡,在成湍滩覆舟淹死。他的儿子先贤找不到他的尸体。

女儿先络二十五岁,有两个儿子,都还不到五岁。

到二年二月十五日,仍没有找到尸体。于是先络就乘小船到父亲溺死的地方悲哭,自己也投水了,并托梦先贤说:到二十一日我会和父亲一起出来的。

到了那天,父女果然一起在江上浮出。

郡县上报,为她立碑,以表扬她的孝心。

至于绍部水,却没有听到过,也许是水的别名吧,不过我没有研究过。

又往东北流到巴郡江州县东边,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相汇合,南流注人江水。

强水就是羌水;宕渠水就是潜水、渝水。

巴水发源于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晋昌郡属梁州,置于晋太康年间一,州治在汉中。

宣汉县南距巴郡八百余里,原属巴渠郡。

巴水往西南流过巴中,又经巴郡老城以南、李严所筑的大城以北,往西南注入江水。

庚仲雍说:江州县与两处水口相望,右边是涪内水,左边是蜀外水,说的就是这条水。

江州县昔时是巴子的都邑。

《春秋》:桓公九年前,巴子遣韩服规劝楚国,请他们与邓修好。

到了七国称王时,巴也称王了。

秦惠王派遣张仪等去巴援救直侯,张仪贪巴、直的财富,于是就俘了它们的国王回来,并在那里设置巴郡,以江州为郡治。

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郡为三郡,江州则是永宁郡的治所。

到了建安六年,刘璋接受赛允的意见,又恢复了巴郡,派严颜去做太守。

严颜见先主入蜀,叹道:独坐在深山里,放虎出来保卫自己,在这里有一天该要褪胸顿足,痛悔无及了!

汉时郡治是江州,就是巴水北岸的北府城,以后才迁到南城。

刘备起初派江夏费观当太守,兼任江州都督。

后来都护李严改建城垣,周长十六里,建造了苍龙、白虎等城门,要求把五郡交给巴州管辖;但垂相诸葛亮不许,终于没有实现。

江州地势倾斜而峻险,山坡建屋,都是层层相叠,因此火灾经常发生;人们又互不相容,造船住在水上的五百余家。这里地处两江的汇合处,夏季江水猛涨,船只被冲毁沉没,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县里有官府的桔园和荔枝园,到了夏天,果实成熟,太守常常备了饭菜,招士大夫到树下来会聚同食。

县北有稻田,出产专供皇室食用的稻米。

县内又有清水穴,巴人用这洞穴里的水来磨粉,磨出的粉洁白照眼,鲜美芳香,用以进贡京城,因名此水为粉水。所以人们把这种粉叫做江州堕林粉,粉水又叫粒水了。

江水北岸有涂山,南岸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还在。

常壕、庚仲雍都说禹就是在这里娶妻的。

我查过许多书,都说禹在寿春当涂娶妻,不是在这里。

又往东流到积县西边,延江水从样柯郡北流,向西转弯注入。

江水往东流,经过阳关巴子梁。江的两岸现在还有桥梁遗址,是巴郡三关之一。

延熙年间,蜀国的车骑将军邓芝当江州都督,治所就在这里。

江水继续往东流,右边流过黄葛峡。这里山峰又高又险,完全无人居住。

江水左边又流过明月峡,往东流到梨乡,流过鸡鸣峡。

江水南岸有积县治所。

《华阳记》说:积县在江州巴郡东四百里,治所在涪陵水的汇流处;这就是庚仲雍说的:有支江自武陵分出。

此水是延江的支派,分水北注,经涪陵入江,所以也叫涪陵水。

此水导源于南方的武陵郡,从前司马错沿此江逆流而上,夺取了楚国的黔中地区。

延熙年间,邓芝征讨徐巨,在积县射黑猿;黑猿自己拔掉箭,卷起树叶塞住伤口。

邓芝叹道:残害动物的生命,我恐怕要死了!

江水又往东流过旧涪陵郡北边,涪陵以后并入巴郡,于是撤废。

江水又往东流过文阳滩;此滩水势险恶,上行十分困难。

江水又继续往东流,经过汉平县二百余里,左边从涪陵东出百余里,流到黄石,东边是桐柱滩。

又流经东望峡,东经平都。东望峡与丰民洲相望,昔时是巴子的陪都。

《华阳记》说:巴子虽然建都于江州,但也以平都为治所,指的就是这地方。

有平都县,是巴郡的属县,县里有天师治,还兼建佛寺,十分清幽灵验。

还有个市场,每四日开市一次。

江水右岸经流虎须滩,滩阔水大,夏季行旅断绝。

江水又往东流经临江县南,这就是王莽的监江县。

《华阳记》说:县在积东四百里,东与胸忍县接壤,驻有盐官。

从县城往北进入盐井溪,有经营盐井的民户。

溪水流注入江。

江水又往东流到黄华水口―这是个牛扼湖―左边经石城南面。

庚仲雍说:从临江到石城黄华口一百里。

又往东流,到了平洲,洲上居民很多。

又往东流,经过壤涂,流过和滩;又往东流,经过界坛―这是巴东的西界,益州的东境,因有此名。

又往东流过鱼复县南边,夷水发源在这里。

江水继续往东流,右岸有将龟溪口。

《华阳记》说:胸忍县出产灵龟。咸熙元年,有人到宰相府里献龟,说是此溪所出。

江水又往东流,汇合了南集渠和北集渠。南水源出涪陵县界,称为阳溪,往北流经巴东郡的南浦侨县西边。

溪流所经的山峡旁有盐井三口,相距各数十步,用直径五尺的大木桶来装,不停地煮盐。

溪水往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称为南集渠口,又叫于阳溪口。

北水源出新浦县北方高梁山的分溪,往南流经该县西边,又往南流了一百里,到了胸忍县,然后往南注入江水;汇流处称为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叫分水口,胸忍尉的治所就在这里。

江水又往东流,右边流经把溪口,是江水分流后重又注入处。

江水又往东流经石龙,流到博阳二村之间。有块宽四百丈,长六里的巨石阻塞江流,夏季没入水中,冬季露出水面,基岩绵亘,与江心的洲诸相连。

又往东流经羊肠虎臂滩。

杨亮当益州刺史,到这里翻了船。蜀人苦于滩中波澜险恶,至今还把它叫做使君滩。

江水又往东流,有彭水注入。

彭水发源于巴渠郡撩中,往东南流经汉丰县东面,汇合了清水。

清水发源于西北方巴渠县东北巴岭以南的撩中,就是巴渠水。

此水往西南流到该县,又往西流进入山峡―檀井溪水就发源在这里―又西流出峡,到汉丰县东,往西注入彭溪,汇流处叫清水口。

彭溪水又往南流,经过胸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彭溪口。

江水又往东流,右边流经胸忍县老城南。

常球说:胸忍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就在老县城,坐落在山坡上,南濒大江;大江南岸有方山,山呈方形,十分陡峭,一侧濒江。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瞿巫滩,就是下瞿滩,又叫博望滩;左岸有汤溪水注入。

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的上庸边界,往南流经县城,两岸有盐井一百余处,巴、川就靠这些盐井来自给。

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央隆起,形状就像一把张开的伞。所以叫伞子盐。

有的虽然不呈伞状,但也一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盐不同。

王隐《晋书•地道记》说:从汤口进去四十三里,有石头可以煮出盐来。

石头大的像升,小的像拳头,煮到水都干尽,盐也就结成了。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盐来。

汤水下流,与檀溪水汇合。檀溪水上流承接巴渠水,南流经檀井溪,叫檀井水,下流注入汤水。

汤水又往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汤口。

江水又流经东阳滩。

江中有一块破石,所以也通称为破石滩,就是苟延光淹死的地方。

常壕说:水道中有东阳、下瞿等滩,山有大石城势和小石城势,有灵寿树和桔园。

所以《地理志》说:县里有桔官,有民间市场。

江水又流经毕县的故陵。老郡治在故陵溪西二里的故陵村•故陵溪靠近永谷。

当地木瓜很多,木瓜树结的果实大的像酒壶,呈黄白色,十分芳香,就是《尔雅》所谓林。

江水又往东流,就是落牛滩;流经故陵北边,江边有六大坟。

庚仲雍说:这是楚建都于丹阳时所葬,正像积的巴陵一样,所以用故陵作为地名,有鱼复尉驻守在这里。江水左岸有个巴乡村,村人善于酿酒,所以民间把那里酿的酒称为巴乡清。郡中出产名酒。

•村边有溪,溪里灵寿树很多;水中有鱼,鱼头像羊,肉多骨少,比别的鱼味更鲜美。

溪水潜流经平头山底下,与旧南浦县的湖塘相通。

这一带土地平旷,有湖泊沼泽,生长菱芡等水生植物,还有卿鱼和大雁,与外江没有两样;这些东西都是进峡之后所看不到的。这地方有很多凶恶的蛮人,不可轻率前去。

江水又东流,右边流经夜清;又往东流过朝阳道口,这里有县治,县治下有市场,十日一次集市。

江水又东流,左边流经新市里南。常壕说:先前巴地在江上立市,就是现今的新市里。

江水又往东流,在右边汇合了阳元水。阳元水发源于阳口县西南的高阳山东边,往东北流经该县南,往东北流,有丙水注入。

丙水发源于该县东南的柏枝山。山下有丙穴,洞宽数丈,洞中有嘉鱼,常常在暮春时节游到沙洲旁,初冬时进入洞内,或许也像褒汉、丙穴之类吧。

丙水往北流,注入高阳溪,溪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江水,汇流处叫阳元口。

江水继续往东流,经过南乡峡,东经永安宫南面。刘备就死在这里,这也是诸葛亮接受遗诏的地方。

其间平地约二十余里,江山旷阔,是入峡后所没有的。

城墙周长十余里,背后倚山,面前临江,四面都是废毁的城墙,荆棘成林,附近居民不少在其间垦种。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诸葛亮八阵图石堆南面。

石滩平坦开阔,河流和田野一览无余。这里有诸葛亮所造的八阵图,向东跨越军营遗址,都用细石堆砌而成。从遗址向西,堆叠了八行石头,行距二丈,于是他说:八阵排成了,从今天起,用兵大概可以不致打败仗了吧!

八阵图所表示的都是用兵虚虚实实,随机应变的战术,后世对兵法有高深研究的人也看不懂。

现在因夏季大水的冲激,岁月的侵蚀消磨,高处还留下二三尺,低处差不多把痕迹都荡尽了。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赤呷城西面。公孙述依据山势筑成此城,周长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达干丈;南面的城基则与白帝山相连。白帝山极其高大,山上不生树木,岩石都呈储红色。

当地人说,此山就像一个人袒露着肩脚,所以叫赤脚山。

《淮南子》说:仿徨在山呻旁边。

《注》说:呷就聂山的胁下。

郭仲产说:这个名称将因此而流行了。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鱼复县老城南面。

鱼复县就是昔时的鱼国。《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前,庸和郡蛮反叛,楚庄王出兵征讨,连打了七次败仗,实际上是裨、修、鱼各族人民把他们赶走的。

据《地理志》载,这是江关都尉的治所,公孙述称它为白帝,是以在当地现形的白龙王取名的。

蜀国章武二年,刘备被东吴打败,把白帝改名为永安,是巴东郡的治所。

汉献帝兴平元年,把巴分为二郡,把鱼复立为故陵郡;赛清向刘璋建议改为巴东郡,治所是白帝城。

城周长二百八十步,北面沿着马岭,与赤押山相接;山间平坦的地方,南北相距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东濒东攘溪,就作为护城河;西南俯临大江,下望令人头晕目眩。

唯有马岭只是稍稍有点绵延曲折,但也凿山筑路,羊肠小道七转八弯,然后才能上去。

益州刺史鲍陋镇守在这里,被谁道福所包围。城里没有水,于是在南面开了水门,在岩壁上凿出函道,上面装了木天公,一直放到江里,好像猴子手牵着手那样来汲水,方才弄到了水。

水门西面,江中有一块孤石,就是淫预石;冬天露出水面二十余丈,夏天没在水下,也有只露出一点的地方。

县里有夷溪,就是恨山的清江;《水经》里说夷水发源在这里,指的就是此水。

江水继续往东流,经过广溪峡,这是三峡的上端。

峡长三十里。其间惊险的危岩,斜出的树木,看来几乎两边要互相交接似的。

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达千余丈,俯临神渊。

当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这个名字。

天旱时在岸上焚烧树木,把灰烬推到深潭中,弄脏潭水,不久就会下雨。

常壕说:县里有山泽水神,天旱时击鼓求雨,就一定应验,会有甘霖喜降。

这就是《蜀都赋》所说的:一敲鼓就会下雨。

峡中有瞿塘、黄完两处险滩,夏天-洪水激起旋涡,上滩下滩都要提心吊胆。

瞿塘滩上有个神庙,尤其灵验,刺史二千石一级官员经过这里,都不可吹号打鼓。

商旅上下水时,怕碰到石头发出声响,就用布包起撑竿的下端。

现在虽不这样做了,但祭祀水神还是没有中断过。

峡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却没有猿猴―这里不是仅指某一处。有人捕捉了猿猴放到北山去,却一点也听不到它的叫声了。也许就像貉那样,过了汶水就不能生存了。

这条山峡大概是从前大禹开凿出来疏导江水的吧。郭景纯也说过,巴东山峡是夏禹王开凿,以疏通水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