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青衣水发源于青衣县西部的蒙山,东流与沫水汇合。
青衣县,就是从前的青衣羌国。
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撤废沈黎郡,分设两部都尉,其中一处治所就在青衣,管理汉族人民。
公孙述割据蜀地时,青衣人不肯降服,受到世祖的赞扬,建武十九年,设置为郡。
安帝延光元年,改名为汉嘉,庆贺得到一位贤臣。
县里有蒙山,是青衣水的发源地。青衣水往东流经县境,在越钱郡的灵关,道和沫水汇合。
青衣水又往东流,邓水注入。邓水发源于汉嘉郡严道县的邓来山,东流到蜀郡临邓县,往东注入青衣水。
一 到键为郡南安县,注入江水。
青衣水流经平乡,叫平乡江。
《益州记》说:平乡江往东流,经过峨眉山,山在南安县边界,南距成都一千里。
但在秋高气爽的日子,远远可以望见两峰对峙,状如蛾眉。
青衣水又往东流,注入大江。
桓水发源于蜀郡的氓山,往西南流过羌中,注入南海。
《尚书•禹贡》:崛山、潘家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潜水经疏导后都畅通了;蔡山、蒙山治水工程已经完竣;和夷也来通报大功告成了。
郑玄说,和上,是夷人所居的地方。矛贬读作桓、《地理志》说:桓水发源于蜀郡的蜀山,往西南流经羌中。
《尚书》又说:从西倾可由桓水来到这里。
马融、王肃说:西部所辖的倾山,只能由桓水到这里来,这是说再没有别的道路了。
我依据《水经》和《尚书》来看,眠山、西倾都有桓水,桓水发源于西倾山,山间再也没有别的河流,所通的也只有这条水了。
由潜水、汉水乘船可到达江水、污水,所以《晋书•地道记》说*梁州疆域南到桓水,西到黑水,东以扦关为界,现在的汉中、巴郡、坟山、蜀郡、汉嘉、江阳、朱提、涪陵、阴平、广汉、新都、梓撞、键为、武都、上庸、魏兴、新城,都是古时梁州的地域。
桓水以南是夷人地区,就是《尚书》里说的来通报大功告成的和夷,但可相对应的水,只有此水和江水了 桓水大概就是这两条水的别名,也是它们的通称。
郑玄给《尚书》加注时说:织皮,是指西戎之国,西倾则是雍州的山。
雍州、西戎两个地区之间,人们有事要去京师,所走的路应当从此州而来。
桓是,这是陇地山坡名,那里道路盘桓曲折上行,所以叫桓是。
现在山下的人把山坡叫是,曲折叫盘。这是郑玄的一家之说,恐怕违背《尚书》由桓水前来之说的本意,也是不符由潜水乘船入渭水这句话的含义的。
我翻阅了各种典籍以广见闻,现在大略综述一下河流的来龙去脉,虽然古今地貌有所不同,但按一般说法,还是可以大致叙述一下诸水所经的地方的。
那么从西倾到霞萌注入西汉水的,就是郑玄所谓潜水了。
从西汉水溯流到达晋寿边界,沮水、漾水等支流往南流过山冈下的洞穴,透巡流奔,与汉水相接,又沿汉水而进入漾水―这就是《尚书》所谓从潜水乘船到达河水了。
经汉水到南郑县,连接褒水;从褒水溯流而上,达到衙岭的南溪水,分支注入斜川,抵达武功,往北直到渭水,这是有水路陆路相互衔接,有河流所经的路线可循的,并不违背《禹贡》中入渭的说法,实际上也是符合于《尚书》中直渡河水的意思的。
若水发源于蜀郡旋牛县边境以外,往东南流到故关的就是若水。
《山海经》说:南海以内,黑水之间,有一棵树叫若木,若水就发源在这里。
又说:灰野之山上有一棵树,青叶红花,名叫若木。
它生在昆仑山,西边依傍着西极。《淮南子》说:若木在建木西,树上有十朵花,光芒照耀着大地,所以屈原《离骚•天问》说:日神羲和没有上升到中天,若木的花是什么光芒?
但若木生长的地方不止一处。若木生在黑水之间,水在树下流出,所以也因木而得名了。若水在蜀地崎岖的山岭间辗转奔流,黄帝的长子昌意品德恶劣,不配继承王位,因而被贬,滴居于若水,成为诸侯。
他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就在若水之野生了撷项。
撷顶有圣人的德望,二十岁就登上帝位,接过少晦的金官职务,以水德而为王。
若水往东南流,接纳了鲜水,又名州江;大度水发源于边境以外,到旎牛道,往南流注入若水。
若水又经越锡大作县注入绳水。
绳水发源于边境以外。
《山海经》说:巴遂之山是绳水的发源地,往东南流分为两条:其中一条分支东出,经过广柔县东流注入江水;另一条往南流经旎牛道,到大作与若水汇合。
自此以下,也就通称绳水了。
作是夷族。住在坟山的叫夷,住在南中的叫昆弥,住在蜀的叫邓,住在汉嘉、越钱的叫作,都是夷族。
往南流过越巂邛都县西,一直南流到会无县,淹水往东南流注入若水。
邓都县是汉武帝开辟邓作时所设。
县城地面沉降,成为池沿,因而现在名为邓池,南方人叫邓河,河中有蜂褐山。
应肋说:有褐水,意思是说越过此水以彰明美善兴盛。后来夷人又反叛了,元鼎六年前,汉朝从越钱水出兵讨伐,设置越棋郡,治所在邓都县。
王莽派遣任贵为领戎大尹镇守在这里,改名集钱。
邓都县从前是邓都国。
越锡水就是混水、若水,似乎是随水流所经之地而更名的。又有温水,冬夏常热不变,源头温度很高,可以煮熟鸡肉和猪肉;在温泉里洗澡,能治愈多年顽疾。
从前李骤曾在温水打败李流。若水又流经会无县,县里有骏马河。骏马河发源于县东的高山,山上有天马径,马的足迹还在。
马日行千里,居民的马放牧到山下,如果生了茁壮的小马,都说是天马之子。
河中有贝子,是铜胎,用羊祭祀就可以捞到。
又有孙水,发源于台高县,就是台登县。
孙水又叫白沙江,往南流过邓都县,司马相如安抚了西南夷,在孙水架桥,就是这条水。
孙水往南流到会无县注入若水。
若水又往南流,经过云南郡的遂久县,接纳了青岭水。
青岭水发源于青岭县西,往东流过县城下,县就是因水而得名的。县里有石猪析,深长的山谷中有许多石猪,母猪、小猪多达数千头。
据老人们相传,从前夷人在这里牧猪,一天忽然都变成了石头;因此至今夷人仍不敢到那里去牧猪。
贪水发源在这里。
青岭水又往东流,注入绳水。
泥水又流经三绛县西,又流经姑复县,姑复县北对三绛县,有淹水注入。
三绛又名小会无,所以《水经》说:淹水到会无注入若水。
若水又与母血水汇合。
母血水发源于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母血谷,往北流经三绛县南,往北注入泥水。
绳水又往东流,涂水注入。
涂水发源于建宁郡牧靡县的南山,县和山都以草取名。
牧靡山在该县东北乌句山以南五百里。山上长着牧靡草,可以解毒。
当百草生长旺盛时,鸟常误食,咏口中毒,就必定会急急忙忙地飞往牧靡山,啄食牧靡来解毒。
涂水发源于腊谷,往西北流,到越钱注入绳水。绳水又流经越禽郡的马湖县,称为马湖江,又在左边汇合了卑水,卑水发源于卑水县,往东注入马湖江。
又往东北流到犍为郡朱提县西边,就是庐江水。
朱提是山名。
应劭说:山在朱提县西南,县也因山而得名。朱提县原是键为属国,在郡治南约一千八百里。建安二十年设置。
博南是山名,县就因山而得名。
兰仓水往东北流经博南山,汉武帝时开通了博南山的路,在兰仓津过渡,地方极其遥远,往来行人深以为苦。
有一首歌谣说:汉朝恩德广大无边,教化未归顺的夷民。翻过博南山,越过兰仓津,渡过兰仓江,一批批全是服役的人。
山高四十里。
兰仓水出产金沙,越人淘沙制成黄金;又有光珠穴,洞穴里出产光珠 ;还有唬拍、珊瑚和黄的、白的、青的珠子。
兰仓水又往东北流经不韦县,与类水相汇合。类水发源于钱唐县,崔唐县在汉武帝时设置。
类水往西南流,弯弯曲曲地又转向北流,往东到不韦县注入兰仓水。
兰仓水又往东流,与禁水相汇合。
禁水从永昌县往北流,经过郡城西面,两岸犀牛、大象很多;山上有钩蛇,长七八丈,尾端分叉。蛇躲在山涧的水中,用尾巴来钩岸上的人和牛吞食。
这条水边瘴气特别厉害,气中有个东西,虽然看不到它的形状,出动时却有声音,打着树木,树木就折断,打着了人,人就丧命,名叫鬼弹。
只有十一或十二月还勉强可以渡河,如在正月到十月之间经过,无人不受其害的。
所以郡里有犯人,就把他们流放到禁水旁,不出十日就都死了。
禁水又往北流,注入沪津水,沪津水又往东流经不韦县北,然后往东北流。两岸都是几百丈的高山,其中以沪峰最为高峻秀丽,孤峰拔起,高三千余丈。
此山在晋太康年间崩塌,震得整个郡城都摇动起来。
沪津水左右两岸,仅有小径相通,可步行或骑马;但时常有瘴气,三月和四月间经过这里,必死无疑,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还要使人胸闷或呕吐。
五月以后危害才较少。
所以诸葛亮《出师表》说:五月渡沪,两天只吃一天的食粮,我不是不珍惜自己,只是因为王业不可能偏处蜀地一隅而保持安定的缘故。
《益州记》说:沪水的源头出自曲罗钱,下流三百里才叫沪水。
两峰有杀气,过去在酷暑季节是不能行走的,所以武侯把夏天渡沪水看作一件难事。
沪水下流又汇合了诸水,但都以此水为总称,所以有沪江这水名。
从朱提到焚道有水路和步行小路,水路有黑水、羊官水,极其艰险难行,要过三处险渡,行人深以为苦,所以民间谚语说:栖溪、赤水曲又弯,东流西转像蛇盘。太阳无光窗户昏,瘴气直与天相通。
大汗淋漓爬山苦,柱杖小憩呼伴侣。床降小贩多苦劳,七里险路左肩熬。
又有牛叩头坂和马搏颊坂,道路是这样艰险难行!
又往东北流到英道县,注入大江。
若水流到焚道,又叫马湖江。绳水、沪水、孙水、淹水、大渡水,随着诸水相汇流,于是也得到了通称。
所以各种书籍记述诸水,有的说注入若水,也有说注入绳水,又有说到焚道入江。这正是因为各水流注相通,成为一水之故,除却此水,再也没有别的可相对应的河流了。
水上有孝子石,从前县里有个叫魄叔通的人,生性非常孝顺,天天为母亲从江心汲水;于是上天为他把一片平坦的岩石伸到江心,现在还叫孝子石。
这真可说内心确有极大的诚意,上天也会降福了。
沫水发源于广柔县境外,广柔县有石纽乡,是大禹诞生的地方。
此乡方圆百里,现在夷人聚居在这里,却不敢定居放牧;有罪的人逃到野外,要抓他的人如不逼得很紧,能够藏身三年,抓他不到,大家也就宽有了他,以为他得到大禹神灵的保佑。
往东南流过旋牛县北边,又往东流到越禽郡灵道县,从蒙山南边流出,灵道县又名灵关道。按汉朝的制度,夷狄地区的行政区划叫道。
县里有铜山,又有利慈清。
晋泰始九年利慈池两次出现黄龙。
县令董玄之带领官吏和百姓前去观看,报告刺史王浚,王浚向皇帝上表,于是晋朝将它改名为护龙县。
沫水发源于眠山西边,东流经汉嘉郡,然后往南向一座高山流去,这座山顶上合拢,山下却洞开,水就从中间流过。这就是蒙山。
往东北与青衣水汇合,《华阳国志》说:这两条水在汉嘉郡青衣县东面汇合成为一条河流,自此以下也叫青衣水。
沫水又往东流,经过开刊县,这就是旧时的平乡县,是晋初所置。
沫水又往东流,经过临邓县南面,然后从江原县往东流去。
往东注入大江。
从前沫水从蒙山到南安西面的涸崖,水流湍急,船只常被冲毁,是历代的大患。
蜀郡太守李冰调遣兵卒,凿平泅崖,河神暴怒起来,李冰握刀跳进水里与河神搏斗、终于制伏了河神,凿平了泅崖,水路也畅通了。
如今崖上的水口,就是李冰打通的。延江水发源于键为郡南广县,往东流到样柯郡鳖县,又往东转向北流,瞥县从前是键为郡的治所。县里有键山。晋建兴元年设置平夷郡。
县里有瞥水,发源于瞥邑西边的不狼山,东流与温水汇合。
温水又名媛水,发源于键为郡符县,往南注入黔水,黔水也发源于符县,往南流与温水汇合。阐驰称温水为阐水,二水都往南流,注入瞥水。
瞥水在瞥县往东流注入延江水。
延江水又与汉水汇合,汉水发源于键为郡汉阳道山阂谷。汉阳道就是王莽的新通。
汉水往东流到瞥邑注入延江水。
到巴郡涪陵县,注入更始水。
更始水就是延江支流的源头部分。
延江水北流注入涪陵水。涪陵水发源于涪陵县东面,涪陵是旧时巴郡的南疆,王莽改名为巴亭。魏武帝分邑,立为涪陵郡,张堪当县令,适逢公孙述来攻打他,有个同心的义士挑选了熟悉水性的人,用竹筏送他渡过小别江,就是此水。
水往北流,到积县入江。更始水往东流入巴东郡南浦县,水流注入渠口的石门。空寂的山谷沉浸在浓重的阴影里,深邃的山涧幽暗而寂静,倾斜的悬崖顶上合拢,望去像是就要崩塌下来的样子。往返行人躲避瘴气,时常从这里经过,到了崖下无人不感到提心吊胆的。
这条水又叫西乡水,也称西乡溪。溪水辗转奔流约二百里,方才出山,又泛着清波流向远方;又奔流了二百余里,就往东南进入迁陵县。
又往东南流到武陵郡酉阳县,注入西水。
《武陵先贤传》说:潘京世世代代都在郡里做主簿,太守赵伟非常器重他。赵伟问道:贵郡为什么叫武陵呢?
潘京答道:鄙郡本来叫义陵,在辰阳县边境与夷人地区邻接,屡次被夷人攻破,光武帝时,把郡治迁移到东山上,就把郡名改了。
《左传》说:止戈为武。
《诗经》说:高而且平叫陵。于是就叫武陵。
酉水北岸有黔阳县,许慎说:温水往南流入黔水。
黔水大概是瞥水以下各支流的通称,所以县也得名了。
西乡溪口在迁陵县老城上游五十里,左边与酉水汇合。酉水又往东流,傍着老城北面流过,又东经酉阳县老城南面,然后往东流去。
两县县城之间,水路相距四百里左右,在酉阳汇合。
酉水往东南流到沉陵县,注入沅水。
存水发源于犍为县,犍为就是王莽的屏马队益州大姓雍阁造反,在山上构筑堡垒,在木椿上拴马。
木椿后来长成树林,现在夷人把它叫做雍无梁林。梁,夷语指马。存水从存阝马阝县往东南流,经过牧靡县北面,又东经且兰县北面,然后向东南流去。
往东南流到郁林郡定周县,叫周水。
存水又往东流,经过拜柯郡的毋敛县北面,然后往东南流,与毋敛水汇合。毋敛水上流承接拜柯水,往东流经毋敛县叫毋敛水,又往东流注入存水。
存水又往东流,经过郁林郡定周县,称为周水,是这条水的变名。
又往东北流到潭中县,注入潭水。
温水发源于样柯郡夜郎县,夜郎县就是旧时的夜郎侯国,唐蒙开拓夜郎,设置为县,王莽称为同亭。
温水从夜郎往西北流,经谈莫与迷水汇合。
迷水发源于西方益州郡铜懒县谈虏山,往东流过谈真县,在右岸注入温水。温水又西流,经过昆泽县南面,又流经味县―味县是旧时滇国的都城。诸葛亮平定南中,刘禅建兴三年设置益州郡,治所在滇池城,就是刘禅的建宁郡。
温水又往西流,汇入大泽,与叶榆仆水合流。
温水又往东南流,经过拜柯的毋单县。
建兴年间,刘禅把毋单县划入建宁郡,桥水在这里注入温水。桥水又名河水,上流承接俞元的南池,县治在龙池洲上,这片沙洲周长四十七里,俞元县与邪龙县以水口为分界。后来设置河阳郡,治所在河阳县;县城在河源洲上。还有云平县也在洲上。
桥水往东流到毋单县,注入温水。
温水又往东南流经兴古郡毋掇县东面一一王莽改名为有掇一一与南桥水汇合,南桥水发源于县内的桥山,往东流,有梁水注入。
梁水上流在俞元县承接河水,往东南流,经过兴古郡的胜休县,王莽改名为胜夔县。
梁水又往东流过毋掇县,在左岸注入桥水;桥水又往东流,注入温水。
温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律高县南面。刘禅建兴三年,分徉柯没置兴古郡,治所在温县―据《晋书•地道记》,治所在此。
温水又往东南流,经梁水郡南面,温水上流与梁水汇合,所以自此以下也就有了梁水的通称。刘禅划出兴一占的篮南,就在梁水县设立郡治。
温水往东南流,经过谭封县北面,又经过来惟县东面,仆水在这里从右边分出。
又往东流到郁林郡广郁县,叫郁水。
郁林,就是秦时的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改名为郁林郡,王莽称为郁平郡。
应劭《地理风俗记》说:据《周礼》,郁人掌管祭祀的酒器,凡是祭祀和敬客之类事务,就由他把香酒注满酒蹲。
郁是香草,是百草中的精华,煮郁草与黑黍一起酿酒,用以祭神,求神降福。
有人说那就是现在的郁金香。
有一种说法,以为这是郁人所贡,因此就作为郡名了。
温水又往东流,经过增食县,有文象水注入。文象水发源于准柯郡句盯县。
应韵说:那就是旧时的句盯国。
王莽改为从化。
文象水、蒙水和卢帷水、来细水、伐水都从句盯县往东流,经过广郁到增食县,注入郁水。
又东流到领方县东面,与斤南水汇合。
领方县有朱涯水,发源于临尘县,往东北流,有骥水注入。
灌水源头在上流承接样柯水,往东流经增食县,下流注入朱涯水,朱涯水又往东北流,经过临尘县一二就是王莽的监尘,县内有斤南水、侵离水,都经临尘,往东流进入领方县,注入郁水。
往东北注入郁水。
郁水就是夜郎豚水,汉武帝时,有个竹王曾在豚水上兴起。
一天,有个女人在水边洗衣服,忽然漂来三节大竹,漂到她的两脚间,推也推不开,而且听到里面有声音。
她把大竹拿回家中,剖了开来,竟得到一个男孩子。
以后他就在夷淮称雄,以竹为姓,丢弃的破竹在田野间长成了竹林,就是现在竹王祠周围那片竹林。
竹王曾与侍从一起在大石上歇息,叫他们做羹;侍从察告说:没有水。
竹王用剑向岩石捅了一下,岩石里就流出水来,这就是现在的竹王水。
后来唐蒙开拓拜柯,砍了竹王的头,夷撩各族都心怀怨恨,因竹王不是人的血气所生,要求给他立祠。
皇帝封他的三个儿子为侯,死后也附于他们父亲的祠庙,同享祭祀。现在的竹王三郎祠奉的就是他们的神灵。
豚水往东北流经谈草县,东流经过拜柯郡且兰县,称为群柯水。
水阔好几里,县城在江边,就是旧时的且兰侯国,又名头兰,是舫柯郡的治所。
楚国将军庄跻,溯沉水而上,去讨伐夜郎,敲下木椿来系船,夜郎称木椿为牌柯,因此就把且兰称为拜柯了。
徉柯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发的,王莽改名为同亭,有柱浦关。样柯也是江中由两座山名。左思《吴都赋》说:在群柯激扬波浪。元鼎五年平定南越后所置。王莽改郡名为桓合,县名为桓亭。孙权黄武七年开发日南郡,治所在西卷县。
《林邑记》说:由郡城到林邑,陆路四百余里。
《交州外域记》说:从日南郡南到林邑国四百余里。
路程相符,那么区粟就是旧时的西卷县了。
《地理志》说:水流入海,有竹可制手杖。
王莽改名为日南亭。
《林邑记》说:城治在二水之间,三面依山,南北临水,东西两面是溪涧和水口,流到城下相汇合。
城墙西面一角开裂,周围六里,一百七十步,东西长六百五十步;砖城高二丈,城上筑了高一丈的砖墙,墙上开方孔;砖上铺板,板上造了五层楼阁,阁上架屋,屋上建楼,城楼高七八丈,低的五六丈。
城墙周围开了十三座城门,宫殿都朝南,有屋宇二千一百余间。
四周是市场和住宅区,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所以林邑的兵器和作战工具,都贮存在区粟。
林邑各地所建城堡很多。从林邑王范胡达时开始,自秦迁徙过去的移民,都与夷族同化了,日南的旧风俗也全部改变了。
人们在树一上搭巢居住。傍着山边的城郭,是一片荆棒乱草,原始森林上拂青云,阴霆的远方飘散着一缕缕幽荒的野烟―这一片荒凉的土地,实在不是人类所能栖身的。
区粟立了一根高达八尺的标竿,日影移到南边八寸,因为此影以南都在太阳的南边了,所以就以日南为郡名。
在这里遥望北斗星,已沉落到天边了。太阳在北,所以房屋都开北窗面向太阳。这是大略情况。
范泰《古今善言》说:日南张重去洛阳赴考,在元旦朝会时,明帝问道:日南郡是不是朝北望太阳的?
张重说:现在郡有云中、金城之名,不一定都是名如其实,太阳也都是从东方升起的。
至于那里的风,总是温煦的,日影位置正在脚下,官民住宅则随环境不同而选择朝向,或朝东西,或向南北,并无一定。
人民生性凶悍,勇于战斗,上山下水,习以为常,但不惯于平地生活。
古人说:五岭是天地间分隔内外的壁障,何况路途迢迢,远在天崖海角;回望九岭,渺渺茫茫,非但行路艰难险阻,实在也是个穷荒绝域的边远地区啊!
寿冷水自城南东流,与卢容水汇合,东注于郎究,究水在下潭积漪成湖,称为郎湖。
浦口有秦时的象郡,废址仍然存在。从湖边南望,湖水外与寿冷相通,从郎湖流入四会浦。
元嘉二十年马援所开。《林邑记》说:去外越纪粟望都。
从纪粟取道浦阳,经过便州,可到典由;经过旧县,可到咸灌。
咸灌隶属于九真。
咸骥以南,山冈上全是膺鹿,哟哟地叫唤着伴侣,荒野里响彻一片惊叫声;孔雀也极多,成群飞翔时,会把山冈太阳都遮住。
渡过治口,就到九德。
按《晋书•地道记》,有九德县。《交州外域记》说:九德县隶属于九真郡,该郡南部与日南接界。
蛮王卢攀统治着那个地区,他死后,儿子宝纲继位;孙子卢党遵从吴国的政教,立为九德郡,隶属于吴。
《林邑记》说:九德是九夷的尽头,所以作为郡名。
该郡的辖境,就是周代越裳氏的夷国。
据《周礼》,九夷以越裳为最远,他们通过翻译,带了白堆、象牙前来进贡。
从九德通类口的那条水,源头是从西北的边远地区经宁州边界流来的。
九德浦经过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通往内地。
按《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南陵县,晋时所置。
按竺枝《扶南记》,山溪的礁滩称为究,《地理志》说:郡中有小溪流五十二条,合并成大川,这些溪流都可称为究。《林邑记》说:义熙九年开拓的,治所在青浦县,王莽改名为灌城石《晋书•地道记》说:九真郡有松原县。
《林邑记》说:松原以西,鸟兽都很驯良,不知害怕弓箭,寡妇单身居住,到老都披头散发。
到了南方,都是低丘小岭,仓庚在山北唱着情歌,翡翠鸟在山南晒着太阳。
虽然欢乐的肠嗽一声接一声,但隔着一座城墙情况却全然两样,人们很难单独一人出来行走,这是因为当地风俗各部族分别聚居,分道行走的缘故。从南陵究出南部边界,蛮族入侵就会夺取横山。
太和三年紧密相合。如淳说:所以用比景作县名。
阐驰说:比,读作荫庇的庇。影在自己脚下,是被自己的身体所蔽。
《林邑记》说:过了比景,就到朱吾。朱吾是水口,就是现在的疆界。
•朱吾以南,有文狼人,他们在荒野居住,没有房屋,歇宿时就背靠着树木;生鱼生肉,拿到就吃;他们以采香为职业,与人做买卖,就好像上古圣皇时的人民一样、县南有文狼究,与下流相通。
《晋书•地道记》说:朱吾县属于日南郡,离郡城二百里。
汉时该县百姓因受不了二千石长吏的苛征暴敛,叛汉而认屈都乾为宗主国。
《林邑记》说:屈都是夷族。
朱吾浦内通无劳湖,无劳究水通寿冷浦。元嘉元年之乱时,人们都怀有野心,象林一位姓区的功曹,有个儿子名遴,攻入县城,杀了县令,自号为王。
当时正值天下大乱,林邑于是建立,以后世代传位子孙,在三国鼎立时期,没有归附任何一国。
吴所领属的交州,与一林邑相邻;林邑入侵寿冷,以此为界。
自从区逢以后,国家不修文史,帝位传承的世系也没有记录,究竟传了几代也不清楚,而且宗族也灭绝了,不再有人可以传宗接代了。
于是外孙范熊代之而立,人民也乐于推他登位。
范熊死后,儿子范逸即位。当时有个范文,是日南西卷县夷人头目范椎的奴隶。
范文做奴隶时,在山涧牧羊,在涧水中捉到两条鲤鱼,藏起来带回家中,想私自烧了吃。
主人知道了,向他要鱼,范文非常羞惭害怕,就撒谎说:我只拿了磨石回来,不是鱼呀!
主人到藏鱼的地方,看见真是两块石头,就相信他,回头走了。
范文这才觉得奇怪。
石头中含有铁质,范文到山里去用石来冶铁,打了两把刀。
他举刀对着挡在前面的岩石,祝祷道:鲤鱼会变化,冶石炼成刀,如果一刀砍破岩石,就是有神灵相护了,我范文应当得刀,做国中君王;如果砍不进去,就是刀没有神灵。
他上前向岩石一刀劈了下去,就像用龙渊、干将这样的宝剑研芦苇枯枝一般。因此民心渐渐归附他了。
现在他当年劈过的岩石和鱼刀都还存在,传国给子孙时,把鱼刀也一起传下去,就像汉高祖斩蛇的宝剑一样。
范椎曾派范文去远地做生意,到了北方的上国,增长了很多见识。晋憨帝建兴年间,他到了南方的林邑,指导国王范逸建筑城池,制造甲胃兵器,着手扩张势力。
国王很宠信他,叫他去当将帅,他也能得人心。
范文对国王屡进谗言,毁谤他的儿子们。
使得他们放逐的放逐,逃走的逃走。
于是国王被孤立起来了。
成帝咸和六年,国王死了,没有后嗣,范文把国王在国外的儿子迎接回来,在海上航行途中,去打水时暗地把毒药放进椰子里,毒死了王子,于是就胁迫国人,自己当了国王。他把已故国王的妻妾放在高楼上,肯跟从他的,就娶了过来,不肯从他的,就不给饭吃,让她们饿死。
《江东旧事》说:范文原来是扬州人,小时被抢去做奴隶,贩卖流落到交洲。
十五六岁时,有罪要受杖刑,心里害怕,因而逃走,跟着林邑商人渡海远去,于是被国王收为奴仆,很受宠爱。
十余年后,国王死了,范文谋害了国王的两个儿子,嫁祸于公侯和大将,把他们杀了。于是自立为王,用武力压服各国。
这些国家,有的束着夷人的发髻,说着蛮人的话语,用口吃东西,用鼻子吸水,有的刺面纹身,是裸体的狼慌部族。汉魏时期被流放的囚徒,都被他收留利用。
建元二年,他进攻日南、九德、九真,百姓都逃散了,千里之地荒无人烟,这才回到林邑。
林邑西距广州二千五百里,城的西南角是高山长岭,与天郭岭相连接。
山岭北面连接着山涧。大源淮水发源于遥远的郎舟肠边界,从万山深处流出,水中有三道狭长的沙洲;水从山中流绕到城西,又流向城北,转到城东。岭南的山涧,小源淮水发源于松根边界的山谷里,从山上的深涧流出,在山间绕南曲折东流与淮水汇合,流向典冲。
林邑城西南依山,东北临水,城下环绕着两重城河一,东南面的城河迫近城墙,城的形状东西长而南北狭,北边西头,曲折地向内弯,城周围长八里一百步,砖城高二丈,城上筑砖墙,高一丈,墙上开方孔;砖上铺板,板上建起层阁,阁上架屋,屋上建楼,高的六七丈,低的四五丈;飞阁依山面水,巍峨雄伟,鸥尾高翘,迎风拂云,但建筑粗大,仿古拙劣。
按夷人风俗,城上开城门四座,朝东的是前门,面临两条淮水的岸边;弯曲的道路上有古碑,用夷文刻着称颂前国王范胡达的恩德。
西门前临两重护城河,城墙向北回转上山,山的西面就是淮水,南门隔着两道护城河,朝向温公垒。
升平二年,交州刺史温放之杀了交趾太守杜宝和别驾阮朗,于是就出征林邑,经过多次水上和陆上的战斗,范佛入城自保,不久重又请求归顺,温放之也答应了他。
现在林邑东城南面五里的温公二垒,就是当时的遗迹。
北门濒淮水,路被阻断不通了,城内又有小城,周围长三百二十步,合堂为瓦殿,南壁不开窗户,两头的长屋,屋脊取南北向,南边背着太阳。
西区城内,沿河石山向阳一面,建筑了一座朝东的宫殿,飞檐鸥尾,青琐纹的门饰,红色的台阶,出檐的方椽,大多依照古法。
阁殿上层的柱子,比城高一丈五尺,以牛屎作泥涂墙,墙壁带着青色的光泽;转过曲折的掖庭,到处是雕镶得十分精美的窗户。
椒房里住着殡腾都没有区别,宗庙台榭,国王的正室和后宫的长巷,都在宫殿上面。国王凭依着长廊的窗子,直接与下面说话,子弟和大臣侍从都不许上登。
房屋五十多幢,屋栋连着屋栋,屋檐接着屋檐。
神祠鬼塔,大大小小共八座庙宇,层台重榭,就像佛寺一样。
城里没有市场和居民区的划分,都城里居民很少,海岸冷落萧条,不是能住人的地方,而首领却以为这样天下就永远太平了。国家只延续了十代,哪里说得上久长呢?
元嘉年间一,檀和之出征林邑,林邑国王阳迈带着全城人民连夜逃奔到山林里去,檀和之占领了林邑都城,缴获了无数财宝,部队回去之后,阳迈也回到都城,家园和都城都残破荒芜了,人民也都背井离乡了。他欲行又止,不禁顿足捶胸,悲愤得死去活来。到元嘉二十三年,马援在象林南部边界建立了两根铜柱,与西屠国分界,这是汉朝的南疆。
土人因为他们流寓于此,号称马流,世人称为汉子孙。
《山海经》说:郁水发源于象郡,往西南注入南海。这就是流入须陵东南的那条水。
应劫说:郁水发源于广信,东流入海。
他这句话中说到郁水的起点倒还可以,说到它的终点就不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