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二十一

汝水发源于河南郡梁县勉乡西面的天息山,《地理志》说:汝水发源于高陵山,就是猛山。

也有人说发源于南阳鲁阳县大盂山,又说是发源于弘农卢氏县的还归山。

《博物志》说:汝水发源于燕泉山。这都是一山的异名。

我在永平年间受命出任鲁阳太守,上任时正逢上级长官下来,要求展示各地《山川图》,因地方志说法各不相同,就命我们探寻诸水的源流。

参加工作的如不是专家,就很难获得详尽正确的情况;本人既是亲眼所见,就不得不作些具体的叙述了。

汝水发源于西面鲁阳县大盂山的蒙柏谷,那一带重峦叠嶂,山高谷深,石径崎岖,人迹罕至,西边靠近卢氏县边界。

汝水往东北流经太和城西,又往东流经城北,左右两岸青松成行,绿竹和翠柏枝叶相接,这是尹公度栖息修炼过的地方。

汝水又往东流到尧山西岭下,分为两条。一条往东流往尧山南,叫滍水。《水经》说:滍水发源于尧山,指的就是这条水。

另一条往东北流,就是汝水,流经蒙柏谷。两边幽谷争深,山峰竞高,溪流两岸都是密层层的青松,和绿沉沉的翠柏,浓荫覆盖着山上和水滨,因而人们称为蒙柏谷。

山上的泉流滔滔不绝,往北流经长白沙口时,狐白溪水注入。

溪水两岸流沙冲积洁白如雪,因而得名。

狐白溪水发源于南面的狐白叮,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东北流向狼皋山。

往东南流过县北,汝水从狼皋山东流出峡,山口称为汝院。

又往东流经麻解城北面,这就是旧时的郧乡城,叫蛮中。

《左传》说:单浮余围困蛮氏,蛮氏被击溃,就指这里。

杜预说:城在河南新城县东南,就是伊洛之戎、陆浑蛮氏所居的城。

俗称麻解城,是因为蛮、麻两字读音相近,以致音讹的缘故。

汝水又流经周平城南。

京相潘说:霍阳山在周平城东南。

汝水又往东流,与三屯谷水汇合。三屯谷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经石竭东边,石柱边上刻着:河南界。

另有一块石褐题着:洛阳南界。

碑柱相对而立,未署年月,也不知是哪个朝代所立。

水又北流,注入汝水。

汝水继续东流,与广成泽水汇合。此水发源于狼皋山北面的沼泽中。

安帝永初元年,把广成这块游猎地给予平民。

元初二年,邓太后临朝,邓鹭兄弟辅政,天下士人认为文治将会兴起,武功应当废弃,皇家狩猎的礼仪、列阵作战的方法,都可束之高阁了。

那时,马融却认为:文武之道,圣贤从未偏废过,金、木、水、火、土五材各有所用,缺一不可,于是作了《广成颂》说:大汉建国初期,划定这个秀丽的园林,营建于南郊。

园林右望三涂,左依篙岳,前对衡山之阴,背负王屋之麓;有港汉灌溉,有荣、洛长流。

金山、石林,在中央高高耸起,神泉在旁边涌出,形成丹水、涅池,浮馨般的怪石在破塘中熠熠生辉。

桓帝延熹元年,驾临广成围猎,后又巡游函谷关。

水从泽中往东南流经温泉南面,与温泉水汇合。

温泉水有好几个源头、在川流左岸扬波奔流。温泉上,华丽的屋宇连成一片,屋脊纵横交错,其间错落地散布着一些方整的石砌池塘,很多修道者都喜欢到这里来。

温水往东南流,注入广成泽水,泽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往东流,在鲁公水口接纳了一条水,这条水上源承接阳人城东面的鲁公破。

阳人城,是古代梁国的阳人聚,秦灭东周后,将周王迁到此城。

破水往东南流,与涧水汇合。涧水发源于北山,往南流,注入破水,又乱流注入汝水。

汝水右岸有霍阳聚,汝水流经这个聚落的北面,往东流汇合了霍阳山水。霍阳山水发源于南山。

杜预说:河南县有霍山。

水往东北流经霍阳聚东面,人们把这个聚落称为华浮城,其实不对。

《春秋左传》:哀公四年前,楚国入侵梁和霍。

服虔说,梁和霍是周的南部边境。

建武二年,世祖派遣征虏将军祭遵进攻蛮中山寇张满,当时厌新、柏华等余寇配合进攻,占领了霍阳聚,指的就是这地方。

霍阳山水又流经梁城西面。

按《春秋》:梁城是周朝的一个小城,到战国时叫南梁。

所以《水经》说:汝水流经县北。民间称为治城,其实不是,大概是因为北面有个注城的缘故。

今天设置了治城县,治所在霍阳山。

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在左边汇合了三里水。三里水发源于北方的梁县西北,往东南流经该县老城西面,就是旧时的蕙狐聚。

《地理志》说:秦灭西周后,将周王迁到这里,因而设立为县。

杜预说:河南县西南有梁城,就是这个县。

水又往东南流经注城南面。

司马彪说:河南梁县有注城。

《史记》:魏文侯三十二年前,在注城打败了秦。

三里水又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注城东边的山坡下,往东南流,注入三里水;三里水又乱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经成安县老城北面。

按《地理志》,颖川郡有成安县,是个侯国。

《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说: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校尉韩千秋打南越时战死,朝廷封他的儿子韩延年为成安侯,就是此城。

人们称为白泉城,其实不对,这是民间讹传的结果。

汝水又东流,就到周公渡。因为这里过去是承休侯国,凭着这个嘉号,才有周公这个美名。

汝水又往东流、黄水注入,黄水发源于梁山,往东南流经周承休县老城东面,叫承休水。

周承休县是旧时的子南国。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临幸洛阳,巡察豫州,他看到周朝王族因年代久远,无人祭祀祖先。

询间老者,结果查得周后裔庶子嘉,于是封为周子南君,让他掌管对周室宗庙的祭祀。

按《汲家古文》,说卫国将军文子,叫子南弥牟,他的后代有子南劲。

《纪年》里提到,子南劲向魏朝觑。

后来惠成王到卫,封子南为侯。

秦并六国时,卫最后被灭,嘉可能是卫的后代,因此以子南为姓氏,并且称君的。

初元五年前,这里是周承休邑。

《地理志》说,这是元帝设置的侯国。

元始二年,改名为郑公,就是王莽时的嘉美。

因此,汝水的渡口叫周公渡,大概就是因城而得名的。世人称城为黄城,水为黄水,都是不对的。

承休水又往东南流经白茅台东面,又往南流注梁瞿乡西面,人们称为期城,也是不对的。

按《后汉书》,世祖从颖川前往梁瞿乡,冯纺先到行宫,就是此城。

水流积聚为破塘,人们称为黄破;水往东转,经过城南往东流,在右边汇合汝水。

又往东南流过颖川郡郊县南面。

汝水继续东流,与张磨泉汇合。此水发源于北面的山陵,春夏水涨时,就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东流,分为西长湖,湖水南北五十余步,东西三百步。

汝水又东流,息涧水发源于北方的大刘山,往南流经木寥堆以东、郊城以西,往南注入汝水。

汝水又向右岸旁出成为湖泊,湖水南北八九十步,东西四五百步,俗称东长湖。湖水往下流,注入汝水,就是古时的养水。

此水发源于鲁阳县北将孤山北面的长冈下,几条山泉一起流出,往东流经永仁三堆南面,又往东流经沙川,人们称为沙水,流经山符垒北面,又往东流经沙亭南面,这就是旧时的养阴里。

司马彪《郡国志》说:襄城有养阴里。

京相潘说:养阴里在襄城邦县西南。

养是水名。民间把这条水称为沙水,因而也把养阴里称为沙城,这是不对的。

此外,此城座落在水北,却以阴为地名,这更令人困惑不解了。

然而,当时许多流民杂户杂居在这里,耕种时,开沟引水,位置常有移动,使得这一带沟渠面貌、河道形状发生改变,因此后世学者也弄不清楚了。

养水又在右边汇合了茧沟水。荃沟水发源于沛公垒以西约六十步。

汉高祖入关时,出征是从这里经过的,因此取名为沛公垒。

董沟水往东北流,注入养水。养水又往东北流,注入东长湖,然后乱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流经郊县老城南面。《春秋》:昭公十九年前,楚国令尹子瑕所筑。

傲水在这里注入。

傲水发源于鲁阳县的将孤山,往东南流。

许慎说:傲水发源于南阳郡鲁阳县,流入父城。傲字偏旁从水,音敖。

吕忱《字林》也说傲水在鲁阳。

傲水往东流进父城县后,与桓水汇合。

桓水发源于鲁阳北山,有两个源头,在贾复城汇合成一条,流经贾复城北面。

此城是贾复南下攻哪时所筑。民间音讹,称为寡妇城,水称寡妇水。这条水有时会干涸,因此有枯渠之称。

水往东北流到父城县北面,向右边注入傲水,乱流往东北到郑县注入汝水。

汝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蓝水,蓝水发源于阳翟县重岭山,往东南流经纪氏城西面,有层台,称为纪氏台。

《续汉书》说:世且亲自西征,当时盗贼群起,郊县县令冯妨被盗贼延哀所攻,力竭计穷。

这时光武帝驾临纪氏,群贼自动投降,就是这地方,约在邦城东北十余里。

蓝水又往东南流经黄阜东面,然后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往东南流,与白沟水汇合。百沟水发源于夏亭城西面,又往南流经龙城西面。

龙城西北,就是摩破,纵宽约十五里。

魏青龙元年,郊县的摩破有龙出现,明帝去破湖观龙,于是把摩破改名为龙破,把城称为龙城。

水又往南注入汝水。

汝水往东南流,与龙山水汇合。龙山水发源于龙山的龙溪,傍着父城县老城东面往北流。

从前楚平王大兴土木修筑城父城,打算让太子建居住。所以杜预说:几城父城就是襄城的父县城。

冯异据有此城,投降世祖,以报答他在巾车乡开释之恩。 龙山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两条水,这两条水都发源于龙山,北流注入龙山水。龙山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襄城县老城南面。

王隐《晋书•地道记》说:此城是楚灵王所筑。

刘向《说苑》说:襄城君刚受封的那天,穿着翠绿色的衣服,戴着玉佩,徘徊在流水上,就是指此水。

楚国大夫庄辛曾在此劝说过他,后来就在这里设县。

吕后元年前,把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义封在这里,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相成。

黄帝曾在襄城郊野遇见一个牧童,所以秘叔夜的赞里说:黄帝倦游四方,奇事往往难测,迷路时遇襄城小童,才到这里来歇息。

襄城南对穿城,周襄王离郑,居于犯,就是此城。

《春秋》:襄公二十六年前,楚军伐郑,在犯涉水而归。

杜预说:楚军是在犯城下涉过汝水。

晋时襄城郡的治所就在这里。

京相蟠说:周襄王留居于此城,因此称为襄城。

现今在城下设关。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西不羹城南面,《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前,楚灵王说:昔日诸侯因我地区偏僻遥远而畏惧晋国,今天我大兴土木,修筑陈、蔡、不羹等城,这里都各有兵车千乘,现在,诸侯难道不畏惧我吗?

东观汉记》说:车骑马防因为进奉参药,进宫探病很勤,以襄城羹亭一个二百五十户增封给他的侯国。

说的就是此亭。汝水往东南流经繁丘城南面,然后往东南流去。

又往东南流过定陵县北面。

湛水发源于擎县北面的鱼齿山西北,往东南流经鱼齿山下,就是湛浦,湛浦方圆五十余步。《春秋》:襄公十六年前,晋国伐楚,以报复杨梁之役。

楚国公子格的军队与晋军遭遇,在湛阪交战,楚军战败,晋军于是就侵入到方城之外。

今天看来,湛水以北,全是一片山丘,在父城东南、湛水以北的山地间,有一条漫长的山坡,就是按湛水来命名的,因此有湛阪之称。

湛水又往东南流经蒲城北面。

京相播说:昆阳县北面有蒲城,蒲城北面有湛水。

湛水又东流,在汝水九曲北面往东注入汝水。

杜预也认为此水是湛水。

《周礼》说:荆州,大川有颖水、湛水。

郑玄却说没有听到过,偶然也有疏失的地方。

今天作实地考察,许多记载与当地情况并无不合之处,所记的川流也是与《水经》相一致的。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定陵县老城北面,汉成帝元延三年前,将定陵封给侍中卫尉淳于长,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定城。

《东观汉记》说:光武帝攻打王莽的两个大臣,退回时走到汝水岸边,用手捧水痛饮,洗涤脸上的尘垢。

他对傅俊说:今天确是有点疲倦了,但诸位难道真的累垮了吗?

他这话就是在这条水上说的。汝水右边,有嗤水向左注入,左边有百尺沟流出。沟水两岸有高高的河堤,也叫百尺堤,沟水从定陵城以北在襄城县与颖水相通,颖水上涨时就向南流,汝水泛滥时就向北流。沟水东面有个清澈的水潭,叫龙渊,在汝水北岸约四里;水潭南北百步,东西二百步,水极清澈幽深,常年不涸。这一带盛产鱼类和竹笋。潭水满溢时就往东注入榔水。

汝水又往东南流,昆水注入。昆水发源于鲁阳县的唐山,往东南流经昆阳县老城西面。

更始元年,王莽征召天下擅长兵法的军事人才,选拔创,练武卫部队,招募猛士,族旗轴重千里不绝,作战时又驱使各种猛兽,如虎、豹、犀、象之类以助军威。

从秦汉以来,出兵时的这种盛况是前所未有的。

世祖派数千兵马在阳关拦截敌军,诸将见王寻、王邑兵多势盛,就退回昆阳。

于是世祖就派遣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连夜带领十三名轻骑从南门出城,到哪县去调集军队。

王寻、王邑把昆阳城围了数十重,靠近城边布置了高达十余丈的云车,居高临下地窥视着城中,并用弓弩向城中乱射,箭如雨下,城中人只得背负着门板去汲水。

王凤请求投降,但王寻等不许。

世祖率各部军队一同进攻,屡次打败敌军,继而又乘胜组织了敢死队三千人,直冲王寻、王邑军队,在昆水上大败敌军主力,杀了王寻。

此时城中守军也击鼓呐喊,冲出城外,内外夹击,喊杀声震天动地。

当时正逢大雷雨,狂风大作,刮得屋上瓦片乱飞,王莽军大败。

昆水又转弯流经昆阳城南面。

世祖建武年间?把昆阳封给侍中傅俊,立为侯国。

所以《后汉书•郡国志》有昆阳县,是因水而取县名的。

昆水又往东流经定陵城南,水往东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奇额城西北,现在这是南颖川郡的治所。

渍水就在这里流出,人们也称为大滁水。

《尔雅》说:河水有雍水,汝水有溃水。

那么溃水其实就是汝水的分支了,因而下游两水之间的城邑,今天还留下汝阳的地名。或许是因为渍、滁两字读音相近,或许也是因为汝水下游与滁水、颖水汇合,于是也就笼统兼用这个名称吧。

又往东南流过郾县北面。

汝水经奇领城西往东南流,城在两水之间,侧面和背后都濒临两水。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哪县老城北面,这是旧时魏的下邑。

《史记》说到楚国昭阳伐魏取哪,就指此城。

汝水又往东流,到了醛水口,醛水发源于南阳难县,也有人说导源于难衡山,就是《山海经》里说的衡山。

郭景纯以为这就是南岳,但其实不是。

马融《广成烦》说:前朝衡山之北,指的就是此山。山在堆县边界,所以人们叫难衡山。

按《山海经》,没有提到衡山有水,但醛水往东流经唐山下,就是高凤隐居过的山。

醛水又往东南流,与皋水汇合。皋水发源于皋山,东流注入醛水。

郭景纯说,皋山,有人称为章山。醛水又往东南流经唐城北面,南流入城,然后西流出城,城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酸水又折向东南流,经过叶县老城北面。

《春秋》;昭公十五年、景初年间,县令重新修葺了旧庙,后任县官汝南陈啼于正始元年立碑,现在碑上的字迹已有几处破损,但遗文基本上还在,所记事迹可从碑上看到。

醛水又往东流,与叶县的西破水汇合,县南有座方城山,就是屈完所说楚国以方城为城的那座山。

山上有泉水涌出,往北流,积聚成破塘,破塘方圆二里。

破水散流,又往东流经叶城南面万然后往东北注入醛水。

醛水又往东流注入叶破。

这个破塘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两个破塘都是叶公诸梁所筑。

破水又往东流经洗阳县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定陵城南面,东流与芹沟水汇合。

芹沟水导源于叶县,往东流经抚阳城北面,又往东流经定陵县南面,然后往东南流,注入醛水。

这支水流经昆水、醛水之间,弯弯曲曲地流过四县,可能就是吕忱所说的崛水。

今天看来,在定陵再没有别的河流了,只有此水才可视为与晚水相当。

醛水往东流经哪县老城南面,向左流注入汝水。

《山海经》说:醛水往东流,注入观水。

汝水又往东流经邓城西面。

《春秋左传》,桓公二年前,蔡侯、郑伯在邓相会,就是这个邓城。

汝水又往东南流,抚水注入。

又往东南流过汝南郡上蔡县西面。

汝南郡原属楚国的领域,汉高祖四年设置该郡,王莽时改郡名为汝汾。

上蔡县就是旧时的蔡国,周武王征服殷后,把蔡封给他的弟弟叔度。

《世本》说:就是上蔡;因为九江有个下蔡,所以称上蔡。

《竹书纪年》说:魏章率军并联合郑军攻楚,夺取上蔡。

永初元年,安帝将上蔡封给邓鹭,立为侯国。

汝水又往东流经悬瓤城北面。

王智深说:汝南太守周矜在悬瓤起义,就是这地方。

今天,上蔡是豫州刺史和汝南郡的治所。

城的西北面,汝水的一条支流从左边分出,往西北流,又西折东转,又往西南流,与汝水汇合,河道弯曲状如倒挂的葫芦。

老年人说:城北名叫马湾,湾中有土地数顷,还有个栗园,栗子很小,与固安的栗子相比差得远了,但每年上贡三百石,以充实朝廷的府库。

这个水诸就是栗洲,诸上树木参天,树荫茂密,望去好像一片绿云。

树林中有个栗堂、靶场,十分幽静宽敞,当地州县长官和名人常来这里游乐。

高祖在太和年间,曾巡幸悬瓤城,平南将军王肃在小城上的西北角修筑高台,建造层楼,下临水滨,俯眺栗诸。左右两边是水榭,四周景物参差竞峙,堪称胜景了。

又往东南流过平舆县南面,溱水发源于浮石岭北面的青衣山,又称为青衣水,往东南流经朗陵县老城西面。

应肋说:西南有朗陵山,朗陵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世祖建武年间,将该县封给城门校尉减宫,立为侯国。

傣水又向南转弯流往县南,又往东北流经北宜春县老城北面,王莽时改名为宣屏。

豫章也有个宜春,因此这里加上北字,叫北宜春。元初三年,安帝将这地方封给皇后之父侍中阎畅,立为侯国。

漆水又往东北流经马香城北面,又往东北注入汝水。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平舆县南面、安城县老城北面―安城,王莽时改名为至成。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将安成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刘苍,立为侯国。

汝水又往东南流,破水注入。破水上口在慎阳县老城旁的南破引入慎水。

眸水分为两条,一条从破北流出,环绕慎阳城四周的城壕。

颖川荀淑曾在客舍里遇到本县同乡黄叔度,与他交谈了很久,对他说:您真是可以做我的表率啊!

范奕评论说:黄宪言论中的意旨,没有流传下来。

但凡见过他的有才德之士,无不佩服他思想的深远,并借以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使道更加周全,使性更加完美,这不是值得称颂的吗?

城壕水又从渠中流向东北,注入北破。

另一条水从破塘东北流出,积聚成酮破。

破水又往东北流,又积聚成一个破塘,人们称为窖破。

破水上流承接慎阳县的北破,往东北流,积聚成土破。

破水又往东流,就是窖破;破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壁破。

破水又往东北流,是太破;破水又往东流,注入汝水。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平陵亭北面,又往东南流经阳遂乡北面。

汝水又往东流经栋亭北面。

栋亭,《春秋今称为棘栋。

杜预说:汝阴郡新蔡县东北有栋亭。

今天此城在新蔡县老城西北,城北一半已沉入水中。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新蔡县老城南面。

从前管、蔡二国离间周王室,蔡叔被放逐,迁到这里。

他的儿子胡,规规矩矩地改变行为,周公推荐他做卿士,带他朝见成王,成王以原属申吕的蔡封他,让他掌管对叔度的祭祀,这就是蔡仲。

宋忠说:因为这缘故,所以把这地方称作新蔡。

也就是王莽时的新迁。

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将新蔡封给吴国,立为侯国。

《汝南先贤传》说:新蔡郑敬,字次都,当郡功曹。

都尉高巍官署厅前有槐树,树上的白露看来有点像甘露。

高璐同下属,都说是甘露,只有郑敬一人却说:您的政绩还不能使天降甘露,这只不过是树汁罢了。

高露很不高兴,借口身体不适离开了。

汝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潦水。

潦水上流在奇额城东承接汝水分支,往东南流,叫练沟;经过召陵县西面,往东南流到上蔡西冈北面,就是黄陵破;破水往东流,在上蔡冈东积成蔡塘,又往东流经平舆县老城南面,才叫潦水。

平舆县是昔日的沈国,有沈亭。

《春秋》:定公四年前,蔡灭沈,把沈子嘉掳去,后来楚国把这一地方设立为县:《史记》说:秦将李信攻平舆,击败守军。

建武三十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挑统,立为侯国。

这里本来是汝南郡的治所。从前,费长房当市吏,看见王壶公把壶挂在郡里的市场上,费长房就跟着他,因而从远处和他一同进入壶中,从此他就隐遁修仙,脱胎换骨,身怀灵气,但未学成就返回人间,虽然能遣使鬼神,但最后还是死了。

城南一里余有神庙,人们称为张明府祠,每逢水旱失常,人们就在那里祈祷。

庙前有一块上尖下方的石碑,碑上文字剥落破损,已看不清楚了,碑旁有一个小石匣。

按《桂阳先贤画赞》,临武张熹,字季智,当平舆县令。

当时天正大旱,张熹亲自设祭祈求降雨,但并无灵验,于是他就堆了柴垛自焚;主簿侯崇、小吏张化也跟他一起自焚。

大火熊熊烧起来时,天的神灵受了感动,立即降了一场大雨,这里就是张熹自焚的地方。

稳水又往东南流,左边分支流出,就是葛破,这个破湖方圆数十里,水生的动物都含有灵气,湖里所藏所生的东西很多,这里就是费长房把手杖投到湖里变成了龙的地方;他又在这里弹劝东海君。

湖水往东流出叫酮水,俗称三丈破,也叫三严水,流经酮阳县老城南面。

应劭说:酮阳县在酮水北边。

汉明帝永平年间,把纲阳封给卫尉阴兴的儿子阴庆,立为侯国。

酮阳县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把这地方改封给安成侯姚丹,立为侯国。

城的东北有楚武王墓,民间称为楚王琴。在城北祝社里下的土中,挖出了一只铜鼎,上有铭文题着:楚武王。由此可知这是武王墓的隧道。

酮破水往东流叫富水,流水积聚之处叫破塘,这里的沟渠交错,遍布这一片低洼地。

渝水从葛破往东南流经新蔡县老城东面,往东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东南流经下桑里,向左分支流出是横塘破,又往东北流是青阪。

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壶丘城北面,这里旧时是陈的地方。

《春秋左传》:文公九年前,楚国入侵陈,攻下壶丘,这里因为陈臣服于晋。

汝水又往东流,与青破汇合。青破水上流在慎阳县的慎破承接慎水,右沟往北流,注入马城破。马城破西有个黄丘亭。

破水又往东流经新息亭北面,又往东流是酮破;阪水又往东流经新息县,积成墙破;破水又往东流经遂乡东南,形成壁破;又往东流积成青破,青破东对大吕亭。

《春秋外传》说:成周的时候,南面有荆蛮、申、吕,都姓姜,最初受封在这里的是蔡平侯。

因西南有小吕亭,所以这里称为大吕亭。

破塘旁边,南有青破庙,庙前有池塘。

汉灵帝建宁三年,河南喉氏李言当新蔡县官,向朝廷请求修复青破,司徒许训、尚书闻人袭在洛阳宫向皇帝上奏获准,在青破东塘南面立碑,碑文说青破座落在该县西南,发源于桐柏山的淮川,一条分支汇入潺援水,流经新息县的墙破,延伸流入褒信边界,灌溉田地五百余顷。

破水又往东流,分成两条,一条往南流注入淮水,另一条往东南流经白亭北面,又往东流经吴城南面。

《史记》说:楚惠王二年前,子西把太子建的儿子胜召到吴国,胜来后就住在这里,所以称为吴城。

水又向东北转弯,经过壶丘东面往北流,注入汝水。人们称为薄溪水。

汝水又往东流经褒信县老城北面,然后又向东流去。

又往东流到原鹿县,汝水又往东南流经原鹿县老城西面。

杜预《释地》说:汝阴郡有原鹿县。

往南注人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