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二十七

沔水发源于武都郡沮县的东狼谷中,沔水又名沮水。

阐驰说:因为此水初发源处是一片湿流媲的洼地,因而称为沮水,县也跟着叫沮县。

发源后往南流,泉街水注入。

泉街水发源于河池县,往东南流入沮县,一与沔水汇合。

污水又往东南流经沮水戍,又往东南注入汉水,汇流处叫沮口,这就是所谓河汉。

《尚书》说:漾水发源于蟠家山,东流称汉水。

《山海经》说:汉水发源于鳅瞩山。

往东北流有献水口。

皮仲雍说:此水南流至关城与西汉水汇合。

汉水又往东北流,汇合沮口,这都是汉水的上源。

因此如淳说:这一带地方的人称汉水为沔水。

孔安国说:漾水东流称为沔水,是因为它与沔水汇合。

流到汉中又称汉水,水名可互相通用。

沔水又向东流经白马戍南面,洱水注入。

烬水发源于北面的武都氏中,向南流经张鲁城东面。

张鲁,是沛国张陵的孙子,张陵曾在蜀郡鹤鸣山学道,把他的道术传给张衡,张衡又传给张鲁。

张鲁到了这里,待人仁厚,四方百姓都来归附他,学道所供给的费用,以五斗米为限,所以称为五斗米道。

初平年间设置。褒水又往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往东流经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高原高十余丈,四周邻接平原,形状好像倒置的瓮。

南面有水阻隔,西北两边都濒临汉水。此城向来是流民杂户所居的地方,因此人们又称为流杂城,汉水又往东流经汉庙堆下,是过去汉女游过的地方。

水旁有个钓台,后人在台上建庙,人们见那倒塌的庙基又高又大,就称它为汉庙堆。

以后因讹传,又叫汉武堆,其实是错误的。

往东流过南郑县南,南郑县是从前褒国的附庸。

周显王时,蜀国据有褒汉之地,到六国时,楚国兼并了褒汉。

楚怀王时国力衰弱,褒就被秦夺取了。

周掇王二年前,秦惠王在此设置汉中郡,是根据汉水来命名的。

据老人相传:南郑这名称,始于郑桓公。

桓公被犬戎所杀,他的百姓向南逃奔,因此称为南郑。南郑也是汉中郡的治所。

汉高祖入秦后,项羽封他为汉王,萧何说:天汉,是美好的名称。

于是就建都于南郑。

南郑大城周围四十二里,城内有个小城,南面临水,北面围筑城墙难谍,坚固的城墙和深井,都是汉时修建的。 汉中土地肥沃,江流险恶,魏武把它比作鸡肋。

他说:抛下了良马不去骑,还匆匆忙忙去另找什么呢?于是留下杜子绪镇守南郑,自己就回去了。

晋咸康年间一,梁州刺史司马勋把小城东面三分之一隔断,作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的治所,自此以后,宋、齐、魏都照此相承下来。

汉水南面就是汉阴城,相传吕后居住在这里。

有一条廉水,发源于巴岭山,往北流经廉川,所以就得了廉水之名。

廉水又往北注入汉水。

汉水在右面汇合了池水。

池水发源于旱山,山下有祠,罗列着十二座石雕,也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大概是社神之类,老百姓四时都到这里来祈祷。

池水俗称撩子水,灌溉着两岸田地,下游散流从左面注入汉水。

汉水又往东流经长柳渡,长柳是村名。

这里有汉朝太尉李固墓,碑铭还在,但文字剥落,不能辨认了。

汉水又往东流经胡城南,义熙十三年,胡城上空布满密云,细雨绵绵,现出明亮耀眼的五彩灵光。

人们相互谈论,说这是祥云,是吉兆,天明云散以后,只觉城崩地陷,半个城已沉没在水中了。崩陷处出现铜钟十二口,刺史索邀将钟送到洛阳,为宋公府所有。

胡城南与扁鹊城相望。扁鹊从前一定来过这里,所以这座城就以他的名字流传下来了。

汉水从两城之间流出,在右面汇合了磐余水。

磐余水发源于南山巴岭上,分作两条,清泉带着晶莹的浪花飞流,向南的一条注入蜀水,向北的一条流注汉水,分流处叫作磐余口。

庚仲雍说:磐余距胡城二十里。

汉水又在左面汇合了文水,文水就是门水,发源于胡城北山的石洞中。

老人说:杜阳有仙人宫,宫的门前有石洞,所以称那里的平川为门川,流水为门水。

门水往东南流经胡城北面,那一带有三座城隔着山谷分布着,都有很深的护城河和坚固的城墙,高台相望,形成鼎立之势。

门水向右注入汉水,汇流处称高桥溪口。

汉水又往东流,黑水注入,黑水发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汉水。

庚仲雍说:黑水离高桥三十里。

诸葛亮《笺》说:早晨从南郑出发,晚上到黑水投宿,水路约四五十里,指的就是这条水;陆路则有百里。

又往东流过成固县南面,又往东流过魏兴郡安阳县南面,滓水发源于旱山,北流注人。

常据《华阳国志》说:蜀国以成固为乐城县。

安阳县从前隶属于汉中,魏把汉中的土地分出来,设置了魏兴郡,安阳县隶属于魏兴。

浑水发源于西南,往东北注入汉水。

左谷水从西北流来,就是婿水,婿水发源于北方的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往东南流经平原中部,那地方叫婿乡,水就称婿水了。

平原中有个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是成固人,得道成仙,进入云台山,炼丹服食,白日升天。

跟着他上天的鸡在天上啼,狗在云中吠,只有老鼠因为可恶,被留在地上,老鼠愤恨极了,在月光晦暗的夜晚,气得把肠胃都吐了出来,但随后又会生出新的肠胃,所以当时人们称为唐鼠。

唐公房升仙那天,他女婿远行尚未回来,不能一同登上云头,来往于天上,相约在这片平原居住,说是无须担心老是降霜和蛟龙老虎之害。当地百姓以为确实如此。

因而称这地方为婿乡,把水也称为婿水了。

后来百姓又在此处为唐公房建庙,刻石立碑,表述灵异的事迹。

婿水往南流经婿乡溪,出山后往东南流经通关势南面。

通关势山高百余丈,山上有一座匈奴城,周围五里,环城有三道深沟。汉高祖北定三秦后,萧何据守汉中,他想往北修一条通往关中的道路,因而名为通关势。

婿水又往东流经七女墓,七座坟墓散布于婿水两岸,罗列有如七星。墓高十余丈,墓地周围数亩。元嘉六年封班超为定远侯,把汉中郡南郑县的西乡封给他,就是这地方。

洋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汉水,汇流处称为城阳水口。

汉水又往东流经敖头,从前这是建立过粮仓的地方,敖头的路沿山而过,是水陆交通枢纽,魏兴郡安康县的治所就在这里。建有驻防堡垒,管理流民杂户。

汉水又往东流与直水汇合。

直水发源于北面的子午谷岩岭下,往南流分出一条支流,往东注入旬水;又往南流经褪阁下,有一座边防城堡,筑在高高的山头上,下临深渊。

张子房把山上的栈道全部烧毁,以表示决不后退的决心。

直水又往南流经直谷,经过直城西,而后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往东流经直城南,又往东流经千渡到虾蟆颇,流过汉阳、抚口直到彭溪、龙灶,这两处都是溪涧沙滩名。

汉水又往东流经晋昌郡的宁都县南面,县治在松溪口。

又往东流经魏兴郡广城县,县治在王谷。

谷道向南通巴撩,那里有盐井,吃了会使人患咽喉病。

汉水又往东流经鱼脯谷口,从前西城、广城两县从此谷为分界。

文往东流过西城县南面。

汉水又往东流经鳖池南面的鲸滩。鲸,是大的意思。

《蜀都赋》说。奔流不息的汉水浪涛滚滚,发出惊雷似的轰鸣,远望水天相连,无边无际;近观云雾迷茫,昏昏嚎檬。

东流经岚谷北口,这一带重峦叠嶂,溪涧幽深,断崖峡谷,深沓险峻;山风溅赡,山岚缭绕,所以峡谷得了这个名字。

汉水又往东流,右岸有大势,因有急流阻隔,所以又称为急势。

这里依山筑了一座小城,周围二里,属梁州督护吉握所管辖。符坚派遣偏军韦钟进攻吉抱,吉抱坚守了二年,攻不下来;最后由于没有援军,才被攻陷。

汉水右面正对月谷口,山里有个坂月川,这片黄土川原,肥沃而平坦,水田很多,到处种满桑麻。所以孟达《与诸葛亮书》里,赞美这片平川土壤的肥美。汉水又往东流经西城县旧城南,《地理志》说:西城是汉中郡的肩县。

汉末则是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设置。甲水又往东流,在右面注入汉水。

汉水又往东流,有龙渊,渊上有山,山上岩石像胡人的鼻子,所以称为胡鼻山;下临龙井诸,水深数丈。

汉水又往东流经魏兴郡锡县旧城北面,就到白石滩。

锡县从前是《春秋》里所说的锡穴地方,过去属汉中,就是王莽时的锡治。

该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山形如城,四面有门,山上有石坛,长数十丈,民间传说:这是众仙居住的地方。现在常有道士数十人住在那里,他们披着头发,吃的是术。

这座山很高峻,峡谷深幽,遍地长着薇薪草。这种草风吹不倒伏,无风却会自行摇摆。

汉水又往东流经长利谷南边,进入山谷,有一座旧县城,就是长利旧城。

汉水又往东流经姚方,是舜后裔的一个分支居住的地方,因而地名中带有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