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泗水发源于奋郡卞县的北山,《地理志》说:泗水发源于济阴乘氏县,又说:发源于卞县北面,《水经》则说发源于北山,这些说法都不对。
《山海经》说:泗水发源于鲁东北。
我过去因公事,曾沿徐水、沈水走过,又曾路经沫水、泗水,当时我派人去探寻过泗水的源头。
查明泗水发源于卞县老城东南,桃墟的西北。
《春秋》:昭公七年,谢息采纳了季孙的建议,把孟氏的成邑给晋,把居民迁移到桃。
杜预说:鲁国卞县东南有个桃墟,世人称为陶墟,说是舜制陶的地方;那里有个井叫舜井,其实都不是。
桃墟有个漏泽,方圆十五里,泽水清澈澄碧,平静如镜,水深近三丈,泽西紧靠一座小土山,俗称妨亭山,大概是因为有了陶墟、舜井,因而又有了妨亭的名称的。
小山旁有三个石洞,洞口大小约三四尺,石洞有通有塞,泽水有时积得满满的,有时又漏掉,一漏水几天之间就会泽底朝天。
附近民众看出将要漏水了,就预先用木料做成鱼鼠,挡在洞口,水涸之 后,泽底鱼鳖全都暴露出来,运也运不完了。
从此处的小丘向西北方走,山冈绵延四十余里,山冈的西边便是泗水的源头。
《博物志》说:泗水发源于陪尾,就指这座小丘。
这里有五个石洞向外涌水,各洞口直径大约都有一尺余,五股泉水涌出后就汇合同流。
水源南侧有一座庙,那里有成片的桧树和柏树林,当时人们称它为原泉祠,但我没有考证过。
泗水往西流经卞县旧城南面,《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前,季武子攻取了卞,说:听说据守卞的军队要反叛,我率兵前去讨伐。
卞县南有姑蔑城,《春秋》:隐公元年前,隐公和邻仪父在蔑会盟。
泗水发源于卞县旧城和姑蔑城之间,往西流经邵城北面。
《春秋》:文公七年前《经》记载,文公讨伐邦,三月甲戌日攻取须句,于是就在部筑城。
杜预说:这是鲁国的城邑。卞县南有邵城,这是为防备邻有外患时而修筑的。
泗水在卞县与邻水汇合。
往西南流过鲁县北面,泗水又往西南流,经过鲁县分为两条,水旁有一座城,是两水分流之处。北面的一条就是沫读。
《春秋》:庄公九年经过鲁,用三牲祭祀孔子。
自从秦始皇焚烧《诗经》、《尚书》后,经典散失残缺,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获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书。当时人们已不知道还有古文,称为蟒鲜书。汉时把它秘藏起来,很少有人见过这种文字。
当时从堂上传来钟磐管弦之音,于是就停止拆屋。
庙屋有三间:孔夫子住在西间,朝东;颜母在中间,朝南;夫人在东面隔一间,朝东。
孔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制作很简朴 据说是他生时常用之物。
鲁人把孔子乘过的车藏在庙中,就是颜路请求给颜回做棺材的车。
汉献帝时,庙遭火灾烧毁了。
永平年间,钟离意当鲁国宰相,上任时,拿出自己的钱一万三千文,付给户曹孔诉,要他整修孔子的车,他亲自入庙,擦拭孔夫子的旧物:几、席、佩剑和鞋子。
有个汉子叫张伯在堂下割草时,在土中发现玉璧七枚,把一枚藏在怀里,拿了六枚去察告钟离意。
钟离意叫主簿把玉璧放在几前。
孔子卧室床头挂着一只瓮。
钟离意叫来孔诉问:这瓮是干么的?
孔诉回答:这是夫子的瓮,背后有朱砂写的红字,人们都不敢打开。
钟离意说:夫子是圣人,他之所以留下这个瓮,是想启示后世的贤人。
开瓮后,里面有一块白绢,上面写着:后世编纂我的书的,是董仲舒;保护我的车,擦我的鞋、开我的箱的,是会稽钟离意;玉璧有七枚,张伯藏了一枚。
钟离意立即叫来张伯询问,张伯果然供认了。
魏黄初元年,文帝令郡国修建孔子旧庙,设置年傣百石的吏卒,专门负责管理。
庙里有孔夫子像,旁边有两个弟子,手执书卷,站着侍侯他,神色肃穆恭敬,似乎在向他请教的样子。
汉、魏以来,庙里立有七块碑,两块碑无字,庙旁桧树柏树至今还很茂盛。
庙的西北二里处,有颜母庙,庙像还很严整,庙里有五株长长的桧树。
孔子庙东南面五百步,有一对石阀,就是灵光殿的南阀,北面百余步就是灵光殿旧址,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一丈余;东西两边是廊屋,中间方七百余步;石网东北面有一个浴池,方约四十步;池中有个钓台,方十步,台基和岸边都是用石头砌成,遗基还较完整。
所以王延寿作赋说:绕行数里,仰头不见天日。这是汉景帝程姬的儿子鲁恭王修筑的。
殿的东南面,就是伴宫,在高门正北的大路西边。
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池东西一百步,南北五十步,台西水池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都用石块结砌,这就是《诗经》所谓的:在洋水之畔多么快乐!
沂水又往西流经圆丘北面,丘高四丈余。
沂水又往西流,从前韩难在这条水上射过龙。
《尸子》说:韩难在鲁与申羊见面,有一条龙在沂水上饮水。
韩堆说:我听人们说过,出外见到虎,就打死它;见到龙,就用箭射,今天如果不射,就是没有照我听到的做了。
说着就用箭射龙。
沂水又往西流,从右面注入泗水。
又往西流过瑕丘县东边,转弯从县城往东南流,都水从东方流来注人。
瑕丘是鲁国的城邑,也就是《春秋》的负瑕。
哀公七年太尉都鉴率领乡民保卫这座山,胡贼进攻未能得手。
今天山南有大峰,称为都公峰,山北有绝壁。
秦始皇到鲁国观礼,登上峰山,命垂相李斯用大篆字体在山岭上刻写铭文,名叫昼门。《诗经》所说的保有亮峰,就指这里。
榔水又往西南流经蕃县旧城南面,又往西流经薛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说:这是夏朝车正奚仲约封国《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三十一年时被封为上邱侯。
因为有下那,所以这里称上郑。
《晋书•地道记》说:仲迪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榔水又往西流到湖陆县注入泗水。
所以京相播说:薛县的榔水,上口在蕃县接纳了水流,向西流注于山阳湖陆。《水经》说流经瑕丘东,是弄错了。
又往南流过平阳县西面,平阳县就是山阳郡的南平阳县。
《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前,齐国田肝和宋国军队进攻我国东部边境,包围平阳。
王莽时改称龟平。泗水又往南流经旧城西,世人称为漆乡。
应肋《十三州记》说:漆乡是邻的城邑。
杜预说:平阳东北有漆乡。
今天在平阳西南,也有旧城,方圆二里。
到底是否漆乡故城,不很清楚。又往南流过高平县西面,洸水从西北流过来注人。
泗水往南流经高平山,此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而以这座山为最高,山顶呈方形而平坦,所以称为高平山。县也取名为高平县。
泗水又往南流经高平县旧城西面。
汉宣帝地节三年。把这地方封给垂相魏相,立为侯国。
高帝七年封将军陈错为真侯。
据《地理志》,高平县是山阳郡的属县。
王莽时改称高平郡。
应劭说:是章帝改的。
据《地理志》:王莽先改名,章帝予以沿用。
所谓洗水,其实就是侏水,因为洗水、沫水互相汇合,也就互可通称了。
又往南流过方与县东面,汉哀帝建平四年前,县里有个女子名叫田无音要临产,儿子出生前两个月,就已在腹中啼哭了,等到生下来后却不中用了。
她把孩子葬在陌上,过了三天,有人经过,听见哭声,母亲又把他掘出来抚养。
菏水从西方流过来注入。
菏水就是由济水流注、积聚成的湖泽。
往东流,在湖陵县西六十里的毁庭城下与泗水汇合,俗称黄水口。
黄水西北通巨野泽,因为黄水注入菏水,可相通称。
所以水口也叫黄水口。又转弯往东南流过湖陆县南面,涓涓水从东北方流过来注人。
按《地理志》,湖陆县就是从前的湖陵县。菏水在南面,王莽改名为湖陆。
应肋说:又名湖陵,章帝封东平王苍的儿子为湖陆侯,改名叫湖陆。
泗水又往东流,经过都鉴所筑城的北面,又往东流经湖陵城东南。
从前桓温北上,范灌在这里俘获了慕容忠。城东有度尚碑。
泗水又在左边汇合了南梁水。
《地理志》说:南梁水发源于蕃县。
今天该县的东北面平泽冒出泉水,有车轮那么大小,发源后成为川流,向西南流分为二条,北支往西流经蕃县北、面;又往西流经滕城北面。
《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前,滕侯、薛侯来朝见,两人互争尊长。
薛侯说:我先受封应当为长。
滕侯说:我是周天子的卜正官,薛与周天子异姓,我的位置不能居他之后。
隐公命羽父把薛侯请来,对他说:承你前来问侯我,周有一句谚语说,山上有树木,须工匠去量;客人有礼物,让主人去挑。
周天子与诸侯会盟时异姓居后。
如果我到薛来朝见您,是不敢与任姓诸侯争排行的。
如果承蒙您照顾,那么我想为滕君请求您这次让他一下。
薛侯伺意了,于是滕侯居长。
汉高祖把此地封给夏侯婴,立为侯国,夏侯婴就称滕公。
邓晨说:滕城就是今天沛郡的公丘。
此水灌溉这一带的土地。
该县旧城在滕的西北,城周围二十里,城内有子城,据《地理志》,这座旧城就是滕,是周巍王儿子错叔绣文公的封邑。
后来被齐灭掉,秦时立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把这地方封给鲁恭王儿子刘顺,立为侯国。
世人因为此水灌溉良田,到达百株,所以有两沟的名称。
南梁水从支渠向西南流,经过鲁国蕃县旧城东,因为它南面与廓水相邻,民间也称为西榔水。
南梁水又拐弯流经城南,应劭说:蕃县就是古时的小邻邑。
《地理志》说:这条水往西流注入济渠。济水在湖陆西面,在左边注入泗水,泗水和济水合流,所以记述地理一类书中,有的地方说济水注入泗水,也有说泗水注入济水,因为相互可以通称,所以有入济的说法。
阐胭《十三州志》说:西流到湖陆注入泗水。
《水经》里没有南梁水,却有涓涓水,大概就是这条水。
戴延之《西征记》也说,湖陆县的东南有涓涓水,也没有记载南梁水,说涓涓水是吴王所开的渠道。
我查考过,湖陆西南只有这条水,戴延之大概是根据《国语》所说,吴王夫差起兵,将北上黄池,在商鲁之间开掘渠道,北面与沂水连接,西面通济水。
凭这点记载,所以说这条水是吴王开掘的,其实不是如此。
我根据水路探察,此处只有泗水。
北通沂水,西北流经商、鲁,而与济水相接的就是泗水。
吴王只是疏浚过,并拓宽了原水道,不是说从东北起开掘,引入沂水,往西南注入济水。
涓涓水只是利用原有水道开成,并不是吴一气凿通的。此事年代确实已很久远了,但人情物理却还是相近的。以今天来推想古代,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戴延之实在不通情理了。
泗水又往南流,榔水注入,又流经薛的上邱城西,然后向南流去。
又往东流过沛县东边,从前许由隐居在沛泽,那就在沛县,沛县是按沛泽命名的,宋国被灭后属楚,秦时是泗水郡的治所。沛县在泗水之滨,黄水注入。
黄水出自小黄县黄乡的黄沟。
《国语》说:吴子与诸侯在黄池会盟,就是这地方。
黄水往东流经外黄县旧城南。
张晏说:魏郡有内黄县,所以这里加上外字。
薛攒说:县有黄沟,所以县称黄县。
圈称《陈留风俗传》说:县南有渠水,春秋时,这里是宋国的曲棘里,是从前宋国的别都。《春秋》:昭公二十五年把这地方封给合阳侯刘仲子,立为侯国。
城内有汉高祖庙,庙前有三座碑,后汉时立。庙基用青石垒砌,台阶还在。
刘备占据徐州时,此城是治所。袁术派遣纪灵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赶来援助,驻扎在小沛,邀了纪灵,又请刘备一起饮酒。
吕布对纪灵说:玄德是我的义弟,我生性不喜欢相斗,只喜欢解斗。说完就把戟插在门口,然后拉弓搭箭,说道:看我射戟的小枝。
射中,你们就收兵;射不中,你们可留下来决斗。说完一箭射中,于是双方收兵。
这里就是吕布当年射戟的地方。
《述征记》说:城很大,四周城壕通丰水,丰水从城南往东流,注入泗水,也就是泡水。
《地理志》说:泡水从平乐县往东北流,到沛县注入泗水。
泗水往南流经小沛县东,县治旧城在南丘上。
东岸有泗水亭,汉高祖当泗水亭长时,就是这个亭。所以今天这里有高祖庙。
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
庙宇门阀现在都已崩塌,没有完整的东西了。
水中有旧石桥的遗迹,只留下些石块还在。
高祖打败默布后,经过这里,在沛宫摆酒设宴,歌舞畅饮,慷慨伤怀,叹道:游子思念故乡呵!
泗水又往东南流经广戚县旧城南。
汉武帝元朔元年把这地方封给刘择,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力聚。
泗水又流经留县,而后往南流经咤城东面,城西南有崇侯虎庙。
不知此人的庙,为何会远远立到这里。泗水又往南流经宋大夫桓魅墓西面。山紧临泗水,西面上去都是岩石,凿成坟墓,今天人们称为石榔。
榔有两重,石匠的制作十分细致精巧。
孔夫子认为,人死了还是迅速腐朽为好。
又往东南流过彭城县东北,泗水西岸有龙华寺。僧人法显远赴西域,渡海东归,手持《龙华图》,首创了佛寺的形制,以后传遍中国,就是从法显开始的。
当时他带来的两块天竺石,今天还在南面路东那片高地东边的基砌中,这两块石还十分光洁可爱。
泗水又往南流,获水注入,往南流经彭城县旧城东面。
周显王四十二年前,九鼎沉没于泗水的深潭中,秦始皇时鼎在此水出现,他以为自己的贤德已可与三代媲美了,非常高兴,就派了数千人去水下打捞,结果没有捞到,这就是所谓鼎伏―沉没隐藏起来了。
也有人说是用绳索系住鼎往上拉,但没有拉上来,绳索就被龙齿咬断了。所以谚语说,高兴得太早,拉鼎断了绳。
这是荒唐的传说。
泗水又流经龚胜墓南面,墓碑今天还在;又流经亚父墓东面。
《皇览》说:亚父墓在庐江县城东居巢亭中,那里有亚父井。
官吏任职办公事,都在居巢厅上蔡祀亚父。
后来又在城东建祠,人们至今还在祭祀他。
据《汉书•项羽传》载:历阳人范增,还没有到彭城,就患毒疮而死,没有说他到居巢。
今天彭城南有项羽的凉马台,台西南的山麓上,就是他的墓地。
范增不仰慕范彝的行为,却离开项羽来到这里,可说胸怀太偏狭了。
根据记载推想起来,他的墓以在这里较为近情。
又往东南流过吕县南面。
吕县原是宋国的城邑。
《春秋》:襄公元年前,晋军进攻郑及陈,楚子辛去援救郑,侵入宋国的吕、留。
吕县正对泗水。汉景帝三年前,有白颈乌鸦及黑乌鸦在该县相斗,白颈乌鸦斗败,坠入泗水而死达数千只。
京房《易传》说:违反了亲属相亲之理,于是出现了黑白相斗的妖异,那时即有吴、楚谋反。
泗水上有桥梁,所以称吕梁,从前宋景公拉开弓匠制作的弓,搭箭向东射去,箭都聚集在彭城之东,深深射进石桥里,说的就是这座桥。
这里狂涛急流奔腾澎湃,是泗水上的险地,正像孔子所说的,连鱼鳖也不能游。
又说,飞瀑三十丈,浪花飞进九十里。今天已看不见古时的情景了。
但这些说法也有点夸张,正像以插天描写山高,并不是真的就高到天上了。
《晋太康地记》说:泗水出产馨石,就是《尚书》所说的泗水岸边有浮磐。
泗水又往东南流,丁溪水注入。
溪水上口在吕县承接泗水,水往东南流,从一片辽阔的低地北面绕过,又流经高山脚下而注入泗水。
泗水冬春两季经常水浅流滞,常常须排去积沙以保持水道畅通,旅人大多从此溪过往。正如陆机《行思赋》所说的,利用丁水近捷的水岸,来排除泗水的积沙。
晋太元九年,左将军谢玄派遣督护闻人爽,在吕梁动用民工九万,在水上筑了七条坝,以利子运粮船只的通航。
又往东南流过下郑县西面,泗水流经卞那县,经过葛峰山东面,就是奚仲迁居的郑峰。
泗水又往东南流经下邱县旧城西面,往东南流,近水流来注入。
下邪是过去东海郡的属县。
应韵说:奚仲从薛迁居到这里,所以称为下邪。
汉时把齐王韩信迁到这里为楚王,建都在这里,后来设立为县。王莽时改名为闰俭,是东阳郡的治所。
文颖说:秦嘉,东阳郡人。
指的就是今天的下邱,晋灼说:东阳县本属临淮郡,明帝时把它划归下邱,后来又划归广陵。
因此张晏说:东阳郡是今天的广陵郡,汉明帝时设置了下那郡。
城有三重,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的四座碑。
南门称为白门,魏武帝就在这里俘获了陈宫。
中城是吕布守卫的。
小城是晋中兴时,北中郎将荀羡、都昙驻管的地方。
从前泰山的吴伯武,少年时成了孤儿,与弟弟文章失散二十多年,后来在该县市上相遇。文章想打伯武,但心情悲痛,因此互相询间才知道原是兄弟。
该县是沂水和泗水的汇流处。
又有武原水注入。武原水发源于彭城武原县西北,注入破南,流经城西,此城就是王莽时的和乐亭。县东有徐庙山,是因为徐人迁徙到这里而得名。
山上有个石室,就是徐庙。
武原水又南流与武水汇合,称为伽水,往南流经刚亭城,又往南流到下那注入泗水,汇流处称为武原水口。
又有一条水叫桐水,发源于西北方东海容丘县东南,到下邢汇入泗水。
泗水往东南流经下相县旧城东面,王莽时改名为从德。
城的西北面有汉朝太尉陈球墓,墓前有三块碑,是他的弟子管宁、华欲等人修造的。
初平四年,曹操进攻徐州,破城后又连克取虑、唯陵、夏丘等县。因曹操父亲曾在此避难被害,他就屠杀了男女十万余人泄愤,泗水因此堵塞不流,从此以后,这几县行人绝迹,这也太残暴了!
泗水又往东南流到睢水口。
泗水又流经宿预城西面,又流经城南。
宿预原是下邱的宿留县,王莽时改名为康义。
晋元帝任安东将军的时候,在此督运军用物资,这里是仓库。
魏太和年间,这里是南徐州的治所,后来撤消州治改设边防营垒。
梁将张惠绍北侵,利用此城的险固,就把水军驻扎在这里,又增修外城,挖掘城壕,引水环绕城的四面,今天城已在泗水之中了。
又往东南流,注人淮水。
泗水又往东流经陵栅南面,《西征记》说:这里是旧陵县的治所。
泗水又往东南流经淮阳城北面,城临泗水,昔日苗丘诉在泗水放马饮水,入水斩蛟瞎了眼,就在此处。
泗水又往东南流经魏阳城北面,城紧靠泗水,陆机《行思赋》说:到了魏阳的水弯边。
过去没有魏阳,可能就是泅阳县的旧城,王莽时叫淮平亭。
也许因为魏文帝临幸广陵时经过这里,因此改变了地名,这就不清楚了。
泗水又往东流经角城北面,然后往东南流,注入淮水。
查阅各种地理书,有的说泗水在唯陵注入淮水,也有说在下相注入淮水,都不是确实可靠的说法。
沂水发谏于泰山郡盖县的艾山,郑玄说:沂水发源于沂山,也有说发源于临乐山。
沂水有两个源头,南源民间称为柞泉,北源民间称为鱼穷泉。
两条水都往东南流,汇合成一条,在右边与洛预水汇合。
洛预水发源于洛预山,往东北流,注入沂水。
沂水往东南流,左边汇合了桑预水。此水发源于北面的桑预山,东流注入沂水。
沂水又往东南流,蝗娘水注入。
此水发源于鲁山,往东南流,在右边注入沂水。
沂水又往东流经盖县旧城南面,往东流与连绵之水汇合。
此水发源于连绵山,往南流经盖城东南,而后南流注入沂水。
沂水又往东流经浮来山。《春秋经》载,公和营人在浮来会盟。浮来山就是公来山,在那乡西,所以称郑来之间。
浮来水又注入沂水,浮来水左面接纳了三条水,右面与甘水汇合,而后注入沂水。
沂水又往南流经爆山西面,爆山有两座山峰,相距一里,双峰都很秀美,浑圆的山形看来一模一样。
沂水又往东南流经东莞县日城西面,与小沂水汇合。
孟康说:东莞县是从前的郸邑,就是今天的哪亭。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封城阳共王的儿子吉为东莞侯。
魏文帝黄初年间,立为东莞郡。《东燕录》称为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时,登上城关遥望王龙,魏时,这里是南青州的治所。
《左氏传》说:营、鲁争夺郸,由来已久。
今天城北的邪亭就是当时的郸。
京相瑶说: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有员亭,就是过去鲁国的郸邑。世人把字改了,是写错的。
据《郡国志》东莞有娜亭,今天在团城东北四十里,还把它称为旧东莞城。
小沂水发源于黄孤山,往西南流经城北,往西南注入沂水。
沂水又往南流与间山水汇合,间山水发源于间山,往东南流,右面引入两条水,一起汇合入沂水。
沂水往南流经东安县!日城东面,又南流与时密水汇合。时密水发源于时密山,春秋时属营地。
《左传》:营人把共仲送回鲁国,到密时却死了。
时密水往东流经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的儿子强为东安侯。
时密水又往东南流入沂水。
沂水又往南流,桑泉水发源于北方的五女山,往东南流,巨围水注入。
巨围水发源于巨围之山,往东南流注入桑泉水。
桑泉水又往东南流,堂阜水注入,此水发源于堂阜。
《春秋》:庄公九年前,管仲请求鲍叔把他关起来,鲍叔就把他囚禁了,但到堂阜就把他释放了。
杜预说: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就是这地方。
堂阜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桑泉山,桑泉水又往东南流经蒙阴县旧城北面,王莽时称为蒙恩。
桑泉水又往东南流与望尚水汇合,此水有两条源流,东流合为一条,俗称汉水。
往东流经蒙阴后注入桑泉水。
桑泉水又往东南流,卢川水注入。
卢川水发源于鹿岭山,往东南流,左边有二条水汇入,右边有诸葛泉流来,乱流经过城阳的卢县,这里是从前盖县的卢上里。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把这里封给城阳共王的儿子刘稀,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著善。
卢川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东南流,右边与蒙阴水汇合。
蒙阴水发源于蒙山北麓,往东北流。
从前琅邪承宫在此避乱,他生性仁厚,不和人争,有人冒认他所种的黍,他也就丢掉离开了。
蒙阴水往东北流,注入沂水。
沂水又往南流经阳都县旧城东面,阳都县就是从前的阳国。
阳国是齐国的盟国,齐国贪图那片土地肥美,就把阳人迁走。
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将军丁复,立为侯国。
沂水又往南流与蒙山水汇合。蒙山水发源于蒙山的北面,往东流经阳都县南面,又往东注入沂水。
沂水又在左面与温水汇合。温水上口承接温泉破,往西南注入沂水。
往南流过琅邪郡临沂县东面,又往南流过开阳县东面。
沂水往南流经中丘城西面,《春秋》:隐公七年夏天,修筑中丘城。
《左传》说:记录这件事是因为这项工程不合时宜。
沂水又往南流经临沂县旧城东面,《郡国志》说:琅邪有临沂县,从前属于东海郡,有治水在此注入沂水。
治水发源于泰山南武阳县的冠石山。
《地理志》说:冠石山是治水的发源地。
应肋《地理风俗记》说:武水发源于冠石山,那大概是治水的异名吧。
治水往东流经蒙山下,那里有一个祠庙。
治水又往东南流经撷臾城北面,《郡国志》说:临沂县有撷臾城。
季氏打算征伐撷臾,孔子说: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主,是国家的重臣,为什么要征伐他呢?冉有说:因为撷臾城坚兵利,而且又与费相邻近,不攻下它,恐有后患。
治水又往东南流经费县旧城南面。
据《地理志》,费县是东海郡的属县,是鲁国季孙氏的封邑,子路要毁掉它。
公山弗扰的军队袭鲁,没有攻克,后来季氏被阳虎拘捕,公山弗扰在费反叛,说的就是这城邑。
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陈贺,立为侯国,王莽改为顺从。
许慎《说文》说:沂水发源于东海费县,往东南流,注入泗水。
沂字偏旁从水,音斤。吕忱《字林》也这样说。
治水往东南注入的是沂水,泗水在西边,不能说向东南流注入泗水,两人都说得不对。
所以民间称这条水为小沂水。
治水又往东南流经访城南面。
《春秋》:隐公八年前,郑伯要求废弃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让宛交还泰山的访城,而以近许的田作为交换。
杜预《释地》说:访是郑国祭祀泰山的城邑,在琅邪费县东南。
治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沂水。
沂水又往南流经开阳县旧城东面,开阳县是从前的邵国。
《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前,郑人袭击部,把部人全都抓起来带回,禹卜子说:我已无处可归了。
于是就随着妻子儿女去邦。后来部改名力开阳。
《春秋》:哀公三年前经》载,季孙斯、叔孙州仇率军修筑启阳城,就是这座城。开阳县是过去琅邪郡的治所。
又往东流过襄资县东面,转弯从县南往西流,又转弯向南流过郑县西面,
《鲁连子》说:陆子对齐滑王说:鲁国费的家臣们,在襄责建造宅第。
襄贵,王莽时改名章信,是从前郊的封国,少吴的后代住在这里。
《春秋》犷昭公十七年前,炎体子朝拜鲁国,鲁公宴请他。昭公的儿子叔孙蜡问他:少昊以鸟为官名,那是什么缘故?
郑子答道: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知道这件事。
黄帝、炎帝以云、火为官名,太睐以龙为官名。少睁立时有凤鸟出现的祥瑞,就以凤鸟掌管历法,并规定了各种鸟官的职司,商议政事都靠他们。孔子也在这里向郊子学习。
不久他对人说:天子把典章制度都丢了,关于职官的学问现在反而向四夷学习。
《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前,越子末句灭掉郊国,俘虏了郊子鸽回来。
襄责县是从前鲁国地方,是东海郡的治所,秦始皇立为郑郡,汉高帝二年前,改为今名,就是王莽时的沂平。
又往南流过良城县西面,又往南流过下郑县西面,往南注人泗水。
《春秋左传》说:昭公十三年秋,晋侯在良与吴子会晤,吴子以水路不通为借口推辞了,晋侯就回去了。
《地理志》说:良城,王莽时改名为承翰。
沂水在下邵县北面向西流,分为两条水,一条在城北向西南注入泗水,另代条流经城东再拐弯流过县南,也注入泗水,称为小沂水。
水上有一座桥,徐、泅一带称桥为坦,从前张子房在纪上遇黄石公,就是这地方。
建安二年,曹操在这里围困吕布,引沂、洒之水灌城,而擒了他。
洙水发源于泰山郡盖县的临乐山,《地理志》说:临乐山是洙水的发源地,洙水往西北流到盖,注入泗水,有人把洒字写作池字,把字写错了。洙水从山间往西北流经盖县,汉景帝中元五年冬,修筑平阳城。
杜预说:平阳就是今天泰山郡的平阳县。
河东也有平阳县,所以此处加了东字。
晋武帝元康九年改名为新泰县。
往西南流到卞县,注人泗水。
洙水往西南流,盗泉水注入。
泉水发源于卞城东北、卞山的北面。
《尸子》说:孔子走到胜母县,天晚了,却不愿住宿;经过盗泉,口渴了,却不肯饮水,那是因为他讨厌这两个名字的缘故。
所以《论语比考俄》说:水名盗泉,仲尼不漱,指的就是这泉水。
盗泉水往西北流,注入洙水。
洙水又往西南流到卞城西面,往西南注入泗水,往西南乱流到鲁县东北,又分为两条水。
水旁有旧城,是两条水的分水处。
洙水往西北流经孔里北面,这就是所谓沫、洒之间。
《春秋》说的浚沫,不是说那时开始开凿,而是进行了加深拓宽的疏浚工程。
洙水又往西南流,分出了支流,又往南流经瑕丘城东面,而后南流进入石门,古时候用石块结成水门,横跨在水上。
洙水往西南流,世人称为杜武沟。洙水又往西南流,经过南平阳县的显间亭西面,那就是郑邑。《春秋》:襄公二十一年把这里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将夜,立为侯国。
洗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洙水。
洙水又往南流到高平县,往南注入泗水。
这里西有茅乡城,东距高平三十里。
京相播说: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旧茅乡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