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又往东流过堵阳县,堵水发源于上粉县,北流注人。
堵水发源于建平郡边界的故亭谷,往东流注新城郡。
新城郡是从前汉中的房陵县。
世祖建武元年把这地方封给邓晨,立为侯国。
汉朝末年立为房陵郡,魏文帝把房陵、上庸、西城合并起来,立为新城郡,派孟达去当太守,郡治设在房陵县旧城。
有粉、水,县城就在它的上游,所以称为上粉县。
堵水旁边另有一条溪岸边的泥土颜色鲜黄,据说可以吃。
有人说饮了这条溪里的水,能使人无病而且长寿,难道这是真的吗?
附近又有白马山,山上有块岩石,形状像马,远远望去非常逼真。
水旁有个白马塞,孟达当太守时,曾登临塞上慨叹道:刘封、申耽据有坚城,地方千里,难道可以又丢失吗?
于是作《上堵吟》,音韵哀婉凄切,听了使人枪然。
现在水旁还有人歌唱。堵水又往东北流经上庸郡,这里是从前的庸国。《春秋》:文公十六年设立为县。汉水又往东流经琵琶谷口,梁州、益州在此分界,因而又称为琵琶界。
又往东北流,又转向东南,流过武当县东北,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一个沙洲,名叫沧浪洲。
庚仲雍《汉水记》称为千龄洲,是不对的;这是民间口头相传造成的语讹,音与字都改变了的结果。
《地说》说:水发源于荆山,往东南流,成为沧浪之水。
这里临近楚国都城,因此《渔父歌》唱道:沧浪之水很澄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很浑浊,可以洗我的脚。
按《尚书·禹贡》说:疏导漾水,往东流称为汉水,再往东流成为沧浪水。这里不说经过而说称为,说明不是其它水的注入,而是汉浦水从这里以下有沧浪水的通称。
水流绕过郡、郑,两地与纪、都相连,都是楚国的都城。
渔人唱的歌,与河流和地点都没有违背,查考经传,我认为应当以《尚书》为准。
汉水又往东流,有恨子潭,潭里有石债洲,长六十丈,宽十八丈,世人都认为这是恨子葬父的地方。因此潭就得了恨子潭的名称,不知是否如此。
汉水又往东南流经武当县老城北面,世祖把这里封给邓晨的儿子邓棠,立为侯国。
城内有一块石碑,文字已模糊不清,不能辨认了。民间相传是《华君铭》,却又不知华君是哪个朝代的人。
汉水又向东流,平阳川水注入。
川水发源于县北的伏亲山,向南流经平阳川,流过平阳老城下,再往南流注入河水。
沔水又向东南流、经过武当县老城东面,又往东流,曾水注入。
曾水发源于县南的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或叫修上山,山形秀美独特,又有仙室之称。
《荆州图副记》说:山形秀美独特,不同于群峰,峰顶的形状像博山香炉,亭亭独立,远出众山之上,那些希望服药以延年益寿的人,都聚集在山上。
晋朝咸和年间一,历阳的谢允,辞去罗邑的官职,隐居此山,因此又称谢罗山。
曾水发源于山麓,流过山北,往东北流,注入河水,汇流处称为曾口。
沔水又往东流经龙巢山下,山在酒水之中,高十五丈,方圆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山上林木茂密青翠,即使到子严冬也不凋零。
又往东南流过涉都城东北,涉都城是从前的乡名。
据《郡国志》,筑阳县有个涉都乡。
汉武帝元封元年把这里封给南海守降侯的儿子嘉,立为侯国。
均水在该县注入酒水,汇流处称为均口。
又往东南流过酇县西南,旧县城南濒沔水,称为嘟头,汉高帝五年前,把这里封给萧何,立为侯国。
薛攒说:就是今天南乡的嘟头。
《茂陵书》说:郑县在南阳,王莽改名为南庚。
又往南流过谷城东面,又往南流过阴县西面,酒水往东流经毁城南而不是流经东面,城筑在毁城山上,是《春秋》鼓伯绥的封邑。
现在城墙城门都已倾倒塌毁,而墙基和护城河仍还存在。
沔水又往东南流经阴县旧城西面,这里是从前的下阴,《春秋》昭公十九年前,楚国的工尹赤把阴的戎人迁到下阴。
该县东面有座坟墓。
县令刘熹,字德怡,济南人,魏时治理此县。
他极其爱好博通古事,亲自教授学生,立了一块石碑,碑上载着一百多个学生的名字,他们都是未完成学业而夭折的人,就安葬在这里,称为 生坟 。
酒水又往东南流,有洛溪口。洛溪水发源于该县西北面的集池破,向东南流经洛阳城。洛阳城北面紧靠洛溪,溪水向东南流,注入沔水。
又向南流过筑阳县东面,筑水发源于房陵县,往东流过县城,南流注人。
沔水又向南流,沉水注入。
巩水发源于梁州间阳县。
魏国派遣夏侯渊和张都南下巴西,进军宕渠,刘备的军队驻扎在巩口,就是这条水的出口。
张飞走了另一条路,就在这条水上袭击张邻;张都战败,抛弃了战马,爬山逃回汉中。
巩水又向东流经巴西,经过巴渠北面的新城、上庸,又向东流经沉阳县老城南面。该县是晋朝时从筑阳分出来设立的。
从巩阳县起,沉水上游山深水急,水岸曲折,激流飞溅,水路陆路都断了。
又往东流经学城南,这是梁州水路所经之地。
旧时传说,从前有人在此设立学府,当时正遇上世道荒乱,学生无依无靠,就共同建立此城来防御盗寇,因此名为学城。
巩水又往东流注入酒水,汇流处称为巩口。
酒水又向南流经网林山东面,这里本来是郡中陆路所经过的地方;山的东面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就是记述厥林山的。
碑文说:身负治国重任的君主,不登高,也不履深。从前,有人挖断山冈以通平路,当地很多百姓因此得病,地方长官冠军张仲瑜和当地人一起把山冈缺口重新填筑起来,堵断了旧山道,因而作此铭文。
另一块是郭先生碑。郭先生名辅,字甫成,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喜好学习的美德,他女儿为他在此处立碑。这两块碑都没有年号,不知两人是哪个朝代人。
涌水又向南流经筑阳县东面,又往南流,筑水注入。
杜预以为这条水是彭水。
筑水发源于梁州新城郡魏昌县边界。该县是黄初年间从房陵划分出来而设立的。
筑水向东南流经筑阳县,水中有一块孤石拔起,下面是个清澈的水潭,有时会看见石根像黄色的竹根一样,看见的人大多会碰到灾祸,就都把它号为承受石,不知是否确实。
筑水又往东流经筑县旧城南面,这里原是从前楚国的附庸,秦国平定郡郧后,把这地方设立为县,王莽时改名为宜禾。
建武二十八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吴盯,立为侯国。
筑水又往东流注入酒水,汇流处称为筑口。
沔水又往南流经高亭山东面,此山有神灵,士大夫和庶民都敬奉它。
向山神有所祈求都很灵验。涌水又东流,有漆滩,新野郡山都县和顺阳郡筑阳县,就以漆滩为分界。
又往东流过山都县东北,河水南面有固城,城在酒水旁边,是新野郡山都县的治所。
这里从前是南阳的赤乡,秦朝时把它设立为县,汉高后四年才被水冲坏。现在还能看到数百块像半张床那么大的巨石,堆集在水中。
恨子是前汉人。
襄阳太守胡烈以仁爱教化百姓,他堵塞了石堤的缺口,百姓都赖以受益,景元四年九月,百姓为纪念他,在此刻石立碑。
酒水又往东流,水渐变浅,冬季这里可以涉水过河,称为交湖,作战时军队大多从这里过河。晋朝太康年间被盗掘,看到刘表夫妻俩的尸体完好无损,容颜肤色与生时无异墓中香气袭人,三四里外都能闻到,接连一整个月,还是余香不断。
今天坟墓祠堂还完好地高高耸立着。
城北濒酒水,常苦于水中蛟龙为害襄阳太守邓遐自恃胆气和刚勇,拔剑跳入水中,蛟龙把他的脚紧紧缠住,邓遐挥剑斩蛟,流血染红了沔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蛟龙为害了。
从前张华遇害,也是在这条水中失去宝剑的,后来雷氏当建安从事,涉水经过一片浅滩时飞所带的宝剑忽然从他怀里跳出,落入水中,刚掉到水里时还是剑,过了一会儿忽然变成龙。因此吴均的《剑骑诗》说:剑是两蛟龙。
张华的话应验不止一个证据了。
河水又流经平鲁城南,此城是鲁宗之修筑的,所以有此名。
平鲁城东面与樊城相对,樊城是仲山甫的封邑。
《汉晋春秋》说:桓帝临幸樊城,全城百姓没有不来观看的,只有一个老头子独自在耕田不歇。
议郎张温派人问他,老头子笑而不答。张温因此与他攀谈,问他姓名,老头子不告诉他就走了。
此城周围四里,南面一半已沉入水中。建安年间,关羽把于禁围困在此城,当时正逢沔水泛滥外溢,水深三丈余,城被攻陷,于禁投降,庞德挥剑奋战,乘船至东冈不屈而死。
魏武帝说:我认识于禁已三十多年,到了生死关头,却远不如庞德了。
城西南面有曹仁《记水碑》,是杜元凯重刻的,里面记载了有关攻打吴国的事。
又从县东转向西南,清水从北方流来注人。
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面有三洲,东北面有宛口,就是清水的入口处。
酒水中有鱼梁洲,是庞德公居住的地方。
庞士元住在汉水的南面,在南白沙。所以世人称这地方为白沙曲,司马德操居住在洲的南面。
屋宇隔水相望,自然常常欢聚,荡舟或涉水相访,无牵无挂地自得安闲之乐,哪里会想远道奔走于千里之外,弹精竭虑为君主尽忠效命呢!
南岸有层台,称作景升台,是刘表治理襄阳时修筑的。
据说刘表很喜欢到这里游玩,常在这里逗留休息。刘表生性爱鹰,曾登上此台,高歌《野鹰来曲》。
这首曲子声韵与孟达的《上堵吟》很相似。
河水又流经桃林亭东面,又流经晚山东面,山上有一座桓宣修筑的城,孙坚就死在这里。
又有一块桓宣碑,羊枯镇守襄阳的时候,曾与邹润甫登临山上。
羊枯死后,后人在他旧游之处立了一块石碑,游人看到石碑,往往会感慨悲思,所以杜元凯称它为堕泪碑。
山上还有征南将军胡黑碑及征西将军周访碑。山下的水中,就是杜元凯沉碑处。
河水又向东南流经蔡洲,汉时长水校尉蔡帽住在这里,所以取名蔡洲。
洲东岸西有个徊湖,积水面积数十亩,长数里,宽不到百步,水色常绿。
杨仪住在上徊,杨颗住在下徊,与蔡洲相对七沔水在现山南的广昌里,又与襄阳湖水汇合,此水上流承接鸭湖,往东南流经观山西,又往东南流,注入白马破水。
接着又往东派,注入侍中襄阳侯习郁的鱼池。
习郁根据范蠢的养鱼法,选了个大池塘,塘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池中筑了钓台。
池北的亭子,就是习郁墓所在的地方。
甸也边的泻水岸边种了一片松林和竹林,这就是习郁的住处。
他用石块砌了一条弯曲的暗沟,把大池中的水引到住宅北面,造了个小鱼池。小鱼池长七十步,宽二十步,西边紧靠大路,东北两边筑了高堤,堤岸两边种遍揪树和翠竹,池中莲芡覆盖着水面,真是游乐宴饮的好去处。
山季伦镇守襄阳的时候,每次来到这里游乐,没有不喝得大醉才回去的。并且还经常说:这是我的高阳池。
因此当时人作歌说:山公出门哪里去?去到高阳池。天晚倒载着回来,醉得什么也不知。
水往下流,注入沔水。
沔水西岸,又有孝子墓。
河南秦氏生性极为孝顺,侍奉双亲从不知厌倦。父母亡故后,亲自背土筑坟,经常在墓旁悲哭。
有人吟咏《寥获》,秦氏听了涕泪交流,悲伤不已。
他在墓地得了病,吃不下东西,有一只老虎常用乳来喂他,一百多天后他就死了。
现在墓地林木幽深茂盛,人们称它为孝子墓。
墓南有蔡唱墓,墓前有一头石刻巨鹿像,很大,头高九尺,制作极其精致。
沔水又往东南流经邑城北面,是习郁襄阳侯的封邑,因此称邑城,河水又往东流与洞口汇合。
洞水发源于安昌县旧城东北的大父山,向西南流,称为白水。
又向南流经安昌旧城东面,拐弯向南流经县南,安昌县是从前蔡阳的白水乡,汉元帝以为长沙土地低洼潮湿,划分出白水、上唐两乡,设立了春陵县。
光武帝即位后,改名为章陵县,在那里修筑了陵墓宗庙,魏黄初二年世祖把这里封给城阳王社的嫡长子本为侯国。
应动说:蔡水发源于蔡阳,往东流注入淮水。
今天,在此城南没有其它的水,只有这条水可以对得上。
川流只向西流,就是不向东流,况且淮水的源流受地形的阻碍,山脉和河流也没有互相穿透的道理,这是应氏弄错了。
洞水又向西南流,注入酒水。
又往东流过中庐县东面,维水从房陵县的维山东流注人。
中庐县就是《春秋》的庐戎之国。
该县旧城南有一条水,发源于西山,山里有个石洞曾跑出马来,你为马穴山。
汉朝时洞里跑出数百匹马,这些马体型小,很像巴、滇的马。
三国时,陆逊进攻襄阳,在这个石洞中又得了数十匹马送到建业。
后来蜀使到了建业,其中有个家住滇池的人,认得他家那匹马的毛色,说这是他父亲所骑的马,因而对马落泪。
这条水东流一百四十里经过城南,叫做浴马港,据说刚得到这些马时,在这里洗马,因此得名。
也有说骑着这些马到河水岸边洗澡的,又名为洗马厩。
渡酒水时留宿之处名为骑亭。
但当地蛮族在北面堵了这条水,在南面又截断维川,引水来灌溉田亩。下流注入河水。
河水往东南流经犁丘旧城西面,旧城下对缮洲,秦丰居住在这里,所以又改名为秦洲。
王莽战败,秦丰拥兵于犁丘。
犁丘城在观城西二里。
建武三年,光武帝派遣征南将军岑彭攻打秦丰。四年朱佑从观城进兵,在犁丘擒获了秦丰沔水又向南流,与疏水汇合,疏水发源于中庐县西南,向东流到邓县北界,东流注入河水,汇流处称为疏口。
水中有一种动物,像三四岁的小孩,身上有类似穿山甲的鳞,箭也射不进去,七八月间,喜欢在沙滩上晒太阳,膝头像虎,脚掌和爪子常没在水中,只露出膝头。小孩子不知道,想去拿来玩,它便会把人弄死。
有人说,如果能捉住一只活的,把它的鼻子割下,就可以驯服它。这种动物叫水虎。
又往南流过邓县东北,河水的左边有一座骑城,周围二里余,高一丈六尺,就是骑亭,邓县是从前楚国的城邑,秦时立为县。
汉高帝十一年前,把这地方封给黄极忠,立为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一对石阀,雕刻极为精致,俗称黄公网。
黄公名尚,是汉朝的司徒。
河水又往东流经猪兰桥,原名木兰桥,桥的左右两边青篙芦荻很多。
刘季和在桥东养了很多猪。襄阳太守说:这里猪屎很臭,可改名为猪兰桥。于是百姓也就这么叫了。
桥北有习郁的住宅,屋旁有一个鱼池,这口池没有耗费人工,沟水自然流通。池长六七十步,宽十丈,常出产名鱼。
河水又往南流,与木里水汇合,楚时在宜城东开凿了一条水渠,水渠上口距离宜城三里。
汉朝南郡太守王宠又继续开凿,引过了蛮水来灌溉农田。这条水渠叫木里沟。沟水流经宜城东,而后往东北注入沔水,汇流处叫木里水口。
又往南流过宜城县东,夷水发源于房陵县,往东流注人。
夷水就是蛮水,桓温的父亲名夷,为避讳改名为蛮水。
夷水发源于庐县边界的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水往东南流,经过宜城西山,称为夷溪,又往东南流经罗川城,这里从前是罗国。
夷溪也称为鄙水,《春秋》里所说的楚人伐罗,渡过郡水,就是这条水。
夷水又往东南流,与零水汇合,零水就是泳水,上源通梁州没阳县的默城山,司马彭出沮水就取道于此山。
泳水往东流经新城郡的标乡县,该县是从房陵县分出来而设立的,因而称此水为标水。
泳水又往东流经转乡,称为转水。
晋武帝平定吴国,把临沮的北乡、中卢的南乡分出来设立上黄县,县治在转乡。泳水又往东流经宜城西山,称为你溪;又东流与夷水汇合,汇流处称为标口。
泳溪与夷水汇合后乱流东出,称为淇水,流经蜚城南,蛮城在宜城南面三十里。《春秋》莫敖在罗打了败仗,退到了郡,队伍混乱,渡过淇水。
夷水又往东流,注入酒水。
从前白起进攻楚国,引西山长谷水灌城,就是这条水。
旧堰离城约百里,当时水从城西向东灌入城中,流注形成深潭,就是今天的熨斗破。
水冲毁了城的东北角,百姓随水漂流,淹死在城东的有数十万。城东一带臭气熏天,因此把这片破塘称为臭池。
后人就沿用这条渠道,筑成破塘,来浇灌城西的田亩。这个破塘称为新破,占地数十顷;西北又形成土门阪。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到土门山,东跨大路,水流四通八达,水从新破东流入城。
此城是从前郡那的旧都,秦立为县。汉惠帝三年改名为宜城。
新破水从大城中流过,经汉朝南阳太守秦领墓北,墓前有两块石碑。
秦领是都人,从江夏都尉升任南阳太守,上任时经过宜城城内,看见一家朝东的房子,他停车观看,说:这个住人的地方可以筑墓。
后来他死于南阳,运送灵枢回乡,到了昔日停车处,车子不肯前进。他的属吏购买了那所住宅,把他安葬了,现在那座孤坟还很完整。
水南有宋玉的住宅。
宋玉是本城人,才智出众,能言善辩,擅长写作而又精通音乐。
这条水又流经金城前,县南门有一块古碑还在。
水又往东流,出城后注入臭池。
臭池灌溉农田,破水散流,又注入朱湖破。朱湖破引水灌溉各处农田,多余的水又排入木里沟。
木里沟是汉朝南郡太守王宠开凿的旧渠道,引来郡水灌溉农田七百顷。白起渠灌溉三千顷,都是良田沃野,土壤更加肥美。
该县有座太山,山下有庙。汉朝末年有很多士人,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乘坐着豪华的车马,纷纷来庙下会聚。
荆州刺史巡行时看到这种情景,对当时的盛况赞叹不已,就把这地方取名为冠盖里,而且刻石纪念。
这块石碑到永嘉年间才被人毁坏,但留下的文章还有值得传诵的地方。
赞辞说:那巍峨的南山,在南天浮起巨影。
这里英才济济,人杰应运而生。
只有这些人杰呵,是大汉的精英!
德行受君王宠遇,声音化作九霄鹤鸣。
这座山于建安三年崩塌,轰鸣声传到五六十里以外,堆鸡都叫起来,当地百姓以为不吉而感到讨厌,就去询问侍中庞季。
庞季说:山崩河干,这是国家将亡的征兆。十三年魏武帝平定了荆州,河南衰落下去,人民也逃散了。
酒水又流经都县旧城南面,这里是古时的部子国。
都子国在秦、楚之间,是从商、密迁到这里的,起初做楚的附庸,后来楚灭了它,成为楚邑。
部县南临两水,水南有一座石山,山上有古时的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被楚所迫,从纪邹迁都到这里。
这就是所谓焉队部、庐、罗之地,秦朝时设立为县。
河水又东流,敖水注入。
敖水发源于新市县东北,又往西南流经太阳山西面,向南流经新市县北面。又往西南流,在右面汇合了一条支流,这条支流发源于大洪山,往西南流经襄阳都县边界,往西南流经狄城东南,从左面注入敖水。
敖水又往东西南流,注入两水,汇流处称为敖口。
酒水又往南流经石城西面,石城依山而筑,非常坚固,是晋太傅羊枯镇守荆州时所筑。
晋惠帝元康九年划分出江夏西部设置了竟陵郡,郡治就在此城。
河水又往东南流,与臼水汇合,臼水发源于竟陵县东北的聊屈山,又名卢屈山,向西流注于河水。
鲁定公四年前,吴国军队攻入邹都,楚昭玉逃奔到随,渡过成臼,就是指这条水。
又往东流过荆城东面,沔水从荆城向东南流,经过当阳县章山东面,山上有旧城,是太尉陶侃征伐杜曾时所筑。
《禹贡》所说的内方山,至大别山,这里的内方山就是章山。
两水既流经章山,那么与《尚书》的记载是相符的了。
浦水又东流,在右面与权口汇合。
权水发源于章山,往东南流经权城北面,这里是古时的权国。
《春秋》:鲁庄公十八年前,楚武王攻克权国,权国反叛,武王包围了权国,杀了反叛者,并把权人迁到那处。
东南有那口城。
权水又往东流注入沔水,河水又往东南流,与扬口汇合。
扬水上流承接江陵县赤湖,江陵县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从丹阳迁到这里,平王修筑了这座城。
班固说,这是楚国的邹都。
城西南有赤板冈,冈下有一条水渠,往东北流入城内,名叫子肯读。是吴国军队入郑时开凿的,称为西京湖。
渠水又向东北流出城外,向西南注入龙破。龙坡是古时的天井水,周围二百余步,在灵溪东边的江堤内,水极深,有龙出现在破塘中,因此称为龙破。
破塘的北面有楚庄王的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
破水又流经郑城南,向东北流,叫扬水。
又向东北流,路白湖水注入。
湖在大港北面,港南叫中湖,南堤一下叫昏官湖,三湖汇合成一条水,东面通荒谷。荒谷东岸有座冶父城,《春秋传》说:莫敖溢死于荒谷,诸将帅被囚禁在冶父,说的就是此处。
春夏水盛时,水就与南面的大江相通,否则,在南面水就到江堤为止,在北面则流经方城以西。
方城就是南蛮府。
又北流与三湖汇合,因此盛弘之说:南蛮府东有三湖,水源同属一条水,而方位不同,这是因为治所迁到西府的缘故。
宋元嘉年间一,开通了路白湖,湖水流注入扬水,扩大了运粮河道。
扬水又往东流经天井北面,井在方城北面一里余处,周围二里,深不可测,井水底下有房屋,出现时就有战祸。
西岸有天井台,以旧堤作台基筑成,台临水岸,是游乐休息的好地方。
扬水又往东北流,东面有赤湖水口,湖的周围五十里,城下的破池,都汇合到这里。
湖东北有大暑台,高六丈余,长宽各八尺,又名清暑台,楼台秀丽明亮,视野开阔,遐远的情怀为之一畅。
扬水又往东流入华容县境,有一条灵溪水,西通赤湖水口,下流湖泊很多,周围五十里,城下的破池都汇合到这里。
又有一条子青读,是伍子骨入邹时开凿的。
扬水东流注入离湖,湖在县东七十五里。《国语》说:楚灵王为自己凿石榔、堵汉水,使水绕墓地旋转,就像舜墓那样,指的就是此湖。
离湖旁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台基宽十五丈。
左丘明说:楚国在章华上建筑了一座高台。
韦昭认为章华也是地名。
有一次,楚灵王与伍举一起登上章华台,伍举说:台高度不过可望国家的凶吉之气;大小不过可放宴会的杯盘。
他这样说,实际上是讥讽楚灵王的奢侈,规谏他的过失。
据说这条渠道,在楚灵王造台时,是运粮所经的航道。
渠水北流,注入扬水。扬水又向东北流,与柞溪水汇合,柞溪水发源于江陵县北面,是由各坡塘散流出的水汇集而成为一条溪流的。
向东流经鲁宗之堡垒南面,这里正好是骚路所经,水上有大桥。隆安三年,桓玄在江陵袭击殷仲堪,殷仲堪向北逃奔,最后在这座桥上自统。
柞溪又往东流注入船官湖,湖水又往东北注入女观湖;湖水又往东注入扬水。
扬水又往北流经竟陵县西面,又往北流,汇入巾水,分出拓水―拓水就是下扬水。
巾水发源于竟陵县东面一百九十里,往西流经巾城,城下设置了巾水戍。
晋朝元熙二年,在竟陵郡的巾水戍得到七口铜钟,报告了朝廷的府库。
巾水又往西流经竟陵县北,向西注入扬水,汇流处称为巾口。
扬水的西面有古时的竟陵大城,这是古代的郧国,是郧公辛所管辖的地方,就是所谓郧乡。
从前白起攻克邹都,东面直打到竟陵,就是这里。
秦时立为县,王莽时名为守平。
世祖建武十三年,把这里改封给刘隆,立为侯国。
城旁有个甘鱼破。《左传》:昭公十三年前,公子黑肚当令尹,在鱼破留宿,就指此肚。
扬水又北流注入酒水,汇流处称为扬口,也就是中夏口。
曹太祖在当阳追刘备,张飞横矛立马于长坂坡,刘备才得以和几个随从骑马斜插到汉津,渡过了夏口。
河水又往东流,有沪口,这条水承接大沪、马骨等湖水,周围三四百里,到了夏水汇流进来,就变得像大海似的一片汪洋,水深浪阔,与江、污萦回曲折地连在一起了。
所以郭景纯《江赋》说:旁近则有朱、沪、丹、漂诸水。
又往东南流过江夏郡云杜县东面,夏水从西方流来注入。
夏水注入处就是堵口,这条水也叫中夏水。
云杜县就是过去的邓亭。《左传》说:若敖在邓娶妻。
《禹贡》说:云梦泽一带也都可耕种了。
所以取名为云杜县。该县东北有云梦城。
酒水又往东流经左桑,从前周昭王南征,船夫把用胶粘合起来的船进献给他,昭王乘船渡河水,船到中流就沉没了,于是死于水中。
齐、楚会盟时,齐侯说:昭王南征却没有回来,我要追查这件事的。
屈完说:你们还是去追查水滨吧!
庚仲雍说:村里的老人说,当地百姓在这里帮助料理昭王的丧事,丧礼完成后就启程,因此称为佐丧 左桑是把字写错的结果。
河水又往东流,与巨亮水口汇合,这条水承接北面的巨亮湖,南流到河水。
沔水又往东流到合绎口。庚仲雍说:须导村的老人说,朝廷释使到这里会合,参加昭王的丧事,因此得了合绎的地名。
今天须导村有大敛口,据说昭王就是在这里殡敛的。
河水又往东流,有一处叫横桑,据说是找到昭王遗体的地方。
河水又往东流到郑公潭,据说郑武公与昭王一同溺死在这里。
我想武公与昭王时代相距很远,这说法太不近情理了。
这里是楚的郑乡,守城大夫自封为公,所以民间把这地方称为郑公潭了。
河水又往东流到死河,据说昭王渡河时在这里溺死,所以有死河的名称。难道昭王的尸体会逆流而上吗?
远古的事渺茫得很,也很难弄得清楚;如果根据事理来推断,就令人觉得似是而非了。河水又往东流,与力口汇合,有魄水发源于竟陵郡新阳县西南的池河山,往东流经新阳县南,县治在云杜旧城,是从云杜县分出来设置的。
魄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宵城县南面的大湖,又往南流注入河水,汇流处叫力口。
酒水又往东南流,郧水注入。
沔水文往东流经沌水口,沌水南通县内的太白湖,湖水往东南注入江水,又称沌口,河水又往东流经沌阳县北面,沌阳县坐落在沌水的北面。
河水又往东流经临嶂旧城北,晋朝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任荆州刺史,镇守在这里。
又往南流到江夏郡沙羡县北面,南流注人江水。
庚仲雍说:夏口又名两口。《尚书·禹贡》说:汉水往南流到大别山注入江水。
《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前,吴国军队攻郧,楚子常渡过汉水布阵,从小别山到大别山。
京相播《春秋土地名》说:大别是汉水东面的山名,在安丰县南。
杜预《释地》说:大、小二别是由于靠近汉水而来的山名,不可能在安丰。
按《地说》的说法,汉水东流触到大别山坡,南流与江水汇合。
这和《尚书》、杜预的说法是相符的。但今天却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