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五

又往东流过平县北边,湛水从北方流来注人。

河水又往东流经河阳县旧城南边。

这次会盟,晋侯召请周襄王,约了诸侯去会见他,并要襄王去田猎。

仲尼说:做臣子的召请君主,这件事不可效法。

所以写道:天子在河阳田猎,意思是说这不是周王田猎的地方。

服虔、贾速说:河阳就是温。

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三州志》都说:河阳是另一个县,并不是温邑。

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陈涓,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河亭。

《十三州志》说:治所在河上,这条河就是孟津河。

郭缘生《述征记》说:践土就是今天的冶坂城。

但冶坂这地方与《春秋》相异,这不是践土。

现在河北所见的,是河阳城这旧县城,在冶坂西北,是晋国温的地方,所以学者们有河阳为温的论点。

《魏土地记》说:冶坂城从前叫汉祖渡,城池险要难攻,南濒孟津河。

河水右岸流经临平亭北边。

《帝王世纪》说:光武帝葬在临平亭南边,西与平阴相望。

河水又往东流经洛阳县北边。河水南岸有一块石碑,朝北一面题着:洛阳北界,水中的两个沙洲分属两县。

洲上从前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现在已不知原址所在了。

郭颁《世语》说:晋文王时,孟津出现大鱼,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水中沙洲上的河平侯祠旁,说的就是此祠。

河水又往东流经平县旧城北边。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把这地方封给济北贞王的儿子刘遂,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所谓的治平,俗称小平。

这里有高祖的讲武场。河北岸边有两城相对,设置北中郎府,把服役者编入府中户口,由羽林、虎责领队防守。

河水向南面对首阳山,就是《春秋》中所说的首戴。

伯夷、叔齐歌中唱道:登上那边的西山。山上有伯夷、叔齐庙,庙前有两块石碑,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锥阳令徐循以及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人所立,事迹见碑上所载。

又有周公庙。魏时在芒山旁建玄武观,张景阳《玄武观赋》中说:高楼拔地而起,巍然凌空高耸;独自亭亭屹立,招来千里外的清风。

朝廷又在这座山上造了冰室,室内有冰井。

《春秋左传》说:太阳轨道倾斜到虚宿与危宿时,就开始藏冰。

常于十二月在河津的隘口、峡石的角隅、朝北的阴处采冰。《幽风》诗中说:十二月里凿冰响咚咚,就是描写采冰的。

采了冰就放进冰室里,就是所谓纳于凌阴。

南岸有钩陈垒,传说是武王讨伐封王时八百诸侯会集之处,《尚书》说:事先没有约定,却都同时到达。

水神阳侯掀起巨浪,刮起狂风,使河水倒流。武王挥舞黄钱,风波就完全平息了。船到中流,有白鱼跳入船舱。

武王烤鱼向天祷告,与八百诸侯一同盟誓,就是《尚书》所说:未经商量但人人异口同声。

因而把这地方叫孟津,又称盟津。

《尚书》所谓东至孟津,就指此处。

孟津又名富平津。

《晋阳秋》说:杜预在富平津造河桥,就是造船搭浮桥。

此水又称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瓷,因文帝将巡视许昌,开了楼船试航,在陶河覆没,就指这条河。

从前禹治洪水,来视察大河,看见一个白面鱼身的长人从水中出来,自称:我是河中精灵,就拿了《河图》交给禹,遂又回到深渊中去。

王子朝篡位时,与敬王作战,拿了周的宝玉,投入水中求福。

两天后,摆渡的船夫在河边拾到宝玉,想把它卖掉,却变成了石头。到敬王坐稳了王位,拾玉者把它献给敬王,又变成宝玉了。

河水又往东流,溪水注入。

《山海经》说:和山上面没有草木,却有许多瑶碧,这里实际上是大河九水的汇集之处。

这座山有五个弯,九条水就发源在这里,汇合后往北流,注入河水。

山南多苍玉,由吉神泰逢掌管,他在贫山南面,出入都有灵光。

《吕氏春秋》说:夏后氏孔甲在东阳贫山田猎,碰到狂风暴雨,迷了路,躲进老百姓的屋子里。

但现在首阳东山却没有相应的水,这一定是由于古今时代相隔太远,水流地貌都有了很大变化的缘故。

从前帝尧在河、洛修建祭坛,选定吉日良辰沉璧于水。他带领舜等登上首山,然后又沿着河边走。有五位老人也在那里漫游,相互谈话间说:《河图》就要来了,把日期告知大帝吧。知道我们的,就是那位有两个眸子的人。

说罢,五老就都化作流星,飞向晶宿。这一事迹就出现在这里。

河水又东流,济水注入。

又往东流过巩县北边,河水在这里有个五社渡,就是五社津。

建武元年,朱鲸派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带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河,去攻打温县。

冯异派校尉与寇询合力反击,大败敌军,追到河上,俘虏了万余人,投河而死的也有好几千。

县北有一座临河的山,叫鉴原丘,山下有个山洞,叫巩穴,据说地下暗通淮浦,北至大河。

正对山洞有个沙洲,叫鲸清。

成公子安《大河赋》说:缠鱼、鲤鱼、大鳍鱼,暮春时节都游到这里来。

《周礼》:春季进献鳍鱼。

但不是鱼汛季节或在别处,都没有这种鱼。

所以河水从鲸穴以上,又兼称鳍水。

《吕氏春秋》说:周武王讨伐封王,到了鲸水,封王派胶扁等守候周的部队,就在这里。

洛水从巩县西北流来注人。

洛水在巩县往东流经洛纳一一北面正对琅邪清一一注入河水,汇流处叫洛口。

水从县西流来,往北注入河水,二水一清一浊,水色分明。

应场《灵河赋》说:若问灵河遥远的水源,它出自神仙所居的昆仑之丘;它流过津洛的阪泉,在中原大地布开九大支流。

又往东流过成皋县北边,济水从北边流来注人。

河水从洛口继续东流,左边经过平皋县南面,又往东流经怀县南面。济水旧水道就在这里注入河水,怀县、成皋就以河水为分界。河水右边流经黄马坂北面,地名叫黄马关。

孙登离开杨骏,写信给洛阳故友,就是这里。

河水又往东流经旋门坂北面,就是今天成皋西面的大山坡。

登上这道山坡,往东去就是成皋。

曹大家《东征赋》说:眺望河洛二水相汇流,观看成皋的旋门。

河水又往东流经成皋大坯山脚下。《尔雅》说:山只有一层的叫坯。

许慎、吕忱等人都认为是指只有一层的小丘。

孔安国认为有两层叫坯,也有人以为坯是地名,其实不对。

《尚书•禹责》说:过了洛油,到达大任。

郑康成说:大坯山是大地的胳膊,沈水就发源于山边。

山在河内惰武、武德的边界上,济沈的水与荣播泽都从这里出入,那么大呸山就是这座山了。

坯北,《水经》说,济水从北方流来注入,就指这地方。

今天济水从温县入河,而不是从这里。

在这里注入河水的是奉沟水,也就是济沈的旧河道。

成皋县旧城在大坯山上,像一条带子萦绕着坯山,周围的崖岸险峻陡绝,高四十余丈,凭险而筑,崎岖不平。

《春秋传》说:制是建在险岩上的城,藐叔就死在此城,也就是东藐。

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盟于戚,就在虎牢筑城来逼迫郑国,以求议和。

那次是利用旧城重修而成的。

《穆天子传》说:穆天子在郑国的园林里射鸟猎兽,令虞人去砍伐山林。

有一只老虎藏身在芦苇中,穆天子将到时,禁卫军勇士高奔戎活捉了老虎献给他。穆天子叫他做了一个虎栏,把虎养在东貌,因而叫虎牢。

照此看来,虎牢的地名是从那时起就有的。

秦时在这里设关,汉时才立县。

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城,周围长三里,北面建了城楼,在河边巍然凌空高耸。

景明年间,我去寿春,途经此城,登楼远眺,山川形胜一览无余。旅途中漫游到了这里,不免伤怀感慨起来。

河水南朝玉门。

从前汉高祖与滕公偷偷出城,就是在这里渡河的。

玉门东面临河,岸边有个土洞。魏军在虎牢围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一连打了二百日,还是打不下来。

城里只有一口井,深四十丈,而山势峻峭,无法防御,于是暗中挖了一条地道夺取了这口井。

我因公事到那里,所以就乘便去寻访旧迹,看到挖洞的地方还在。

河水又东流与把水汇合。把水发源于南方的浮戏山―世人称为方山,北流与东关水汇合。

东关水发源于篙诸之山,泉水在层沓的丘冈上流出,一个源头裂成两条,分道流泻,世人称为石泉水。

东流的一条叫索水,西流的一条就是东关之水。

东关水往西北流,杨兰水注入。杨兰水发源于非山,往西北流,注入东关水。

东关水又往西北流,清水注入。

清水从东浦往西流,与东关水汇合,乱流注入祀水。

把水又往北流,在右边与石城水汇合。

石城水发源于石城山,山中涧水纵横,峰岭重重,斜叠有如城墙。山顶的泉水成为瀑布流泻下来,下面有地下泉涌出,往东流注,水边有数十片多石的畦圃,长着各种野菜;岩边有几个石洞,还留着有人隐居过的痕迹,但不知是谁营建的。

石城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把水。

祀水又北流,汇合了郧水。郧水发源于西方的娄山,到了冬天水很温暖,所以世人称为温泉。

水往东北流过田郧谷,称为田郧溪水,东流注入把水。

把水又往北流经虎牢城东边。

汉军在这条水上打垮了司马欣和曹咎。把水又北流,注入河水。

《征艰赋》说:在沮口踏着绿草漫步,凭吊周襄王郊外的别馆。

我按从前学者的说法,周襄王居住过的把在颖川襄城县,沱是城名,不是水名。推想造成错误的原因,大概都是以把、郑为名的缘故。

又据郭缘生《述征记》、刘澄之《永初记》,都说汉高祖是在水北即帝位的,当时的旧坛到底在哪里,现在已不知道了。卢湛、崔云也这么说。

我按汉高帝是在定陶把水受天之命登位的,不是在这里,当然在这里连旧坛的影子也找不到了。河水又往东流过板城北边,有个渡口叫板城诸口。

河水又往东流经五龙坞北边,坞在长河旁,有五龙祠。

应韵说:昆仑山庙在河南荣阳县。

我怀疑就是此祠,但不清楚。又往东流过荣阳县北,菠蔼渠在这里分出。

大禹堵塞了荣泽,开渠与淮水、泅水相通―这就是《水经》所谓的菠蔼渠。

汉平帝时,河水、汁水决堤,来不及修治,汁渠向东侵蚀,日积月累,愈来愈宽阔了,原来的聚落房舍都被淹没了。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又从沐口以东沿河叠石筑、成堤堰,与渠相通,都叫金堤。

灵帝建宁年间一,又增建石门,拦截渠口。

水大时就开闸放水,水枯时关闸断流。

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卷县启亭北边。

《春秋左传》说:文公七年前,晋国赵盾与诸侯在息会盟。

《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前,河水到息断流,就是这地方。

河水又往东流经八激堤北边。

汉安帝永初七年,命令渴者太山于岑在石门以东八处堆积岩石,堆得像小山那么高,以阻挡波浪的冲击,称为八激堤。

河水又往东流经卷县北边。

晋、楚战争时,晋军争渡,竞相攀着船舷企图登船,船中被砍下的手指可以用手来捧。楚庄王祭祀河神,祝告得胜后回去,就是在这地方。

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赤岸固北边,一直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武德县东边,沁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献帝延康元年,把武德县封给曹敏―即魏明帝,立为侯国。河水自武德县往东流到酸枣县西边,淮水在这里向东分支流出。

汉代兴起后三十九年,到了孝文帝时,河水在酸枣县决口,往东冲垮了金堤,朝廷调动了大部队把溃决处堵住。

所以班固说:文帝堵塞枣野,武帝作《靓子歌》。

说的就是堵塞决口的事。

今天此水已枯涸无水了。

河水又往东北流,通称延津。

石勒袭击刘暇,行军路线就经过这里。当时河水结冰,即将封冻,军队到时忽然融化,津渡畅通,石勒以为是神灵相助,所以称为灵昌津。

从前澹台子羽带了价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水神掀起巨浪,两条蛟龙从两边夹住他的船。子羽说:你可以好好地向我请求,却不能用暴力胁迫我屈服!

于是他挥剑斩了蛟龙,蛟龙死了,波浪也平静了。

于是子羽把璧投入河中,但一投下立即又跳了出来,如此接连三次。他就砸破了璧然后离去,表示并不吝惜。

赵建武年间,在渡口建造浮桥,采石在河心筑墩,但石块不论大小,一投下去立即就随水漂走了,枉费了上百万人工,一整年还是筑不起来。

石虎亲自来视察工程,沉璧于河中致祭,但第二天璧却被冲到沙洲上,水波把它激荡上岸,他就杀了匠人回去。

河水又流经东燕县老城北边,这里有个渡口叫棘津,又称石济津,就是旧时的南津。

《春秋》嘻公二十八年:晋国要攻打曹国,而曹国却在卫国以东,因而向卫借路。但卫人不答应,只得返回再从南河过渡,就是这地方。

晋国打陆浑,也是从这里渡河的。

宋元嘉年间一,派辅国将军萧斌率领宁朔将军王玄漠向北方进军,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防守石济,就是这里。

河水又东流,淇水注入;又往东流经遮害亭南边。

《汉书•沟恤志》说:亭在淇水口东边十八里,有金堤,高一丈。

从淇口以东,地势渐低,堤也渐高,到遮害亭时,堤高已有四五丈了。

又有宿青口,是旧河道流入北方之处。

河水又东流,右边经过滑台城北。

城有三重,中央的小城叫滑台城,相传滑台人修筑此城,因此叫滑台城。

此城也就是旧时郑国的凛延邑,下流有延津。

《春秋传》说:孔惶被蒯馈所逐,在平阳以车载了伯娅,往延津而去。

凛延南面的老城就是卫国的平阳亭,现在人们称渡口为延寿津。

宋元嘉年间,右将军到彦之留下建威将军朱修之驻守此城,魏军南征,朱修之守节不降,他母亲十分忧愁。

一天忽然心惊,竟流出乳汁来,她顿足捶胸嚎陶大哭,对一家人说:我老了,到这年纪本来不会再有奶了,现在忽然如此,我儿一定战死了!朱修之得不到援军,果然就在那天城陷阵亡了。

此城即旧时东郡的治所。

《续汉书》说: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一带河水变清了。

襄楷呈上奏疏说:《春秋》没有河水变清的记载,但今天却有了这样的事。

《易乾凿度》说:上天将有吉兆下降,河水就先变清。

京房《易传》说:河水变清,天下太平。现在上天昭示反常的预兆,地上出现妖异,民间疫病流行,这三件事同时发生,河水才变清的。

《春秋》中麟原不该出现而出现,孔子把这当作灾异记载下来。

河是诸侯的象征,清是光明的征兆,难道这是预示诸侯有袭击京师的阴谋吗?

次年桓帝死了,征召解读侯来做汉室的后嗣,这就是灵帝。

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了。

又往东北流过黎阳县南边,黎是侯国。

《诗•式微》:黎侯寓于卫,可以说明。

晋灼说:黎山在县南,河水流经县东。

山上有碑,碑文说:黎阳县是按山名,并按地在水北而命名的。

就是王莽的黎蒸。

现在黎山东北的老城,就是黎阳县老城。

山在城西,城依山为基,东边隔着河水。

所以刘祯《黎阳山赋》说:南边屏蔽着黄河,左边掩护着坚城,青坛上举行祭祀,高碑颂扬神灵。

从前慕容玄明从邺率领部属南迁于滑台,但没有船只渡河,于是打算据守黎阳。到了傍晚,流动的冰块封冻起来了,他们就连夜从冰上过河;次日,冰又化了。因而燕人就把这地方称为天桥津。

东岸有一座老城,旁边有长河的天险。

城周长二十里,戴延之把它称为途明垒。途明是石勒十八骑之一,城就是以此命名的。

郭缘生说:这座城是袁绍时所筑。

这些说法都不正确。我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所立。河水又往东北流,就是长寿津。《述征记》说: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水旧道就从这里流出。

《汉书•沟恤志》说:大河对中原危害特别严重,所以从积石开始疏导河水,经过龙门,疏通了两条渠道来引导大河的水流。

这两条渠道一条是漂川,就是今天通水的那一条;另一条是北读,王莽时无水,所以民间把它叫王莽河。旧河道往东北通过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改为今名。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与绛读水旧道汇合,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老城西边,又往东流经棘津亭南边。

徐广说:棘津在广川。

司马彪说:县北有棘津城,吕尚穷困时卖点心,可能就在这里。

刘澄之说:谁郡部县东北有棘津亭,是个旧城,吕尚穷困时就住在这里。

我按《春秋左传》:讨伐曹国,攻下棘,进入州来―这里不叫棘津,没有津字。

杜预《春秋释地》又说:棘亭在部县东北,地名中也没有津字。

不知道刘澄之是从哪里找到这个说法的。但天下以棘为名的地方多得很,总不能都认为就是棘津吧。又《春秋》:昭公十七年,阳信县是渤海郡的属县。屯氏别河南支从平原东流穿过大河旧河道,又绕经平原县旧城北边,有支流向右分出,往东北流到安德县边界,往东流与商河汇合。

屯氏别河南支又往东北流,在平原县边界,又有一条支流向右分出,到安德县就断了。

屯氏别河南支上口在平原城北边承接大河,往东流出,也通称笃马河,就是《地理志》所说平原县的笃马河,往东北注入大海,流程五百六十里。笃马河往东北流经安德县老城西边,又往东北流经临齐城南边。

先前东齐没有归服,大魏筑城防备,城就因此得名。

水又转弯流经城东旧河道,河宽四十步,又往东北流经重丘县老城西边。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在重丘会盟,为了讨伐齐国。

应肋说: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是个旧县址。

又往东北流经西平昌县旧城北边。

北海郡有平昌县,所以这里加西字,叫西平昌县。

汉宣帝元康元年前,把该县封给王长君,立为侯国。

旧渠分支往东流入般县,就是般河,是九河中的一支。

《后汉书》说:公孙攒在般河打垮黄巾,就指此河。

又东流,就是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

这条水冬天澄清,夏天变浊,静止不流。如果夏天洪水泛滥,水的深度达到五丈,方才流通,注入般河。

又流经般县旧城北边―王莽改名为分明,往东流经乐陵县老城北边。

《地理志》说:这是旧都尉治所。

伏深、晏漠说:这是平原郡的一座城,现在分出另立为郡了。

又往东北流经阳信县老城南边,往东北注入大海。

屯氏河旧道从别河往东流经甘陵郡信乡县老城南边。

《地理志》说:安帝时改名安平。

应韵说: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是个旧县址。

屯氏河旧道又往东流经甘陵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灵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挪县,与鸣犊河旧道汇合。鸣犊河上流在县南承接大河旧道。

《地理志》说:河水从灵县分支流出,就是鸣犊河。

往东北流经灵县东边,往东流入邮县,然后北流与屯氏读汇合。

屯氏读又兼有鸣犊河之称。

又往东流经邮县老城北边,往东北与大河旧道汇合,汇流处称为鸣犊口。

《十三州志》说:鸣犊河往东北流,到惰县注入屯氏河,但经查核,这条河却不流到惰县。

又往东北流过卫县南边,又往东北流过簇阳县北边,瓤子河从这里分出。

河水往东流经铁丘南边。

《春秋左传》:哀公二年前,郑国罕达率领部队,邮无恤为简子驾车,卫太子坐在右边,升登铁上,望见郑国的军队,卫太子吓得跌下车来,就是在这地方。

京相潘说:铁是丘名。杜预说:在戚的南边。

河水北岸有古城,就是戚邑。

东城有子路墓,大河西岸有竿城。

《郡国志》说:卫县有竿城。大河南岸有龙渊宫。

武帝元光年间前~前,河水在蹼阳决口,淹没了十六郡,调动了十万兵丁去堵塞决口,在那里建了龙渊宫。

因武帝在决口近旁龙渊一侧建宫,所以叫龙渊宫。

河水往东北流经淮阳县北边,就是淮阳津,旧城在南边。

淮阳县与卫县以水为分界。

城北十里有瓤河口,有金堤、宣房堰。

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琢郡王尊从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

王尊亲自率领民众和官吏,把白马沉入水中致祭,祈求水神河伯,并亲自捧着圭璧,请求让他以自己的肉体来填塞河堤决口。他在堤上搭了棚屋,就住在那里。民众和官吏都逃开了,王尊却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水涨到与他两脚相平就停止了。

朝野人士都夸赞他的勇敢坚毅。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卫国县南边,东边就是郭口津。

河水又往东流经哪城县北边,老城在河南十八里,就是王莽的哪良,也是沈州的旧治所。

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邓艾碑,是秦建元十二年,齐国田寿率领军队来攻打我国,包围了观,观终于投降了。

浮水旧道又往东流经河牧城,然后转向东北流去。

《郡国志》说:卫本来是观的故国,姓姚,有河牧城。

又往东北流入东武阳县,东流注入大河。又有漂水从这里分支流出,戴延之称为武水。

河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县东边、范县西边,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北边,河水从范县往东北流,就到仓亭津。

《述征记》说:仓亭津在范县边界,离东阿六十里。

《魏土地记》说:渡头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仓亭津是大河上的渡头名。

河水右边流经柯泽,《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前,卫国孙文子在阿泽打败献公的兵,就指这地方。

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县老城西边,然后往东北流,注入河水;一条支流向东分出,叫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在平县西边,大河从邓里渠往东北流经昌乡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搞傲城西边。

《述征记》说搞傲是个渡头名,从黄河摇船过渡的地方,都是渡头。

搞傲城濒水。西南角已崩塌到河中了。

宋元嘉二十七年,任王玄漠为宁朔将军,前锋直打到河边,平定了搞傲,驻守于此。

都督刘义恭认为沙城不能守,召回王玄漠,命令他毁城退回,以后又重新建城。

魏设济州,以此城为治所。

河水冲激城西南角,又崩塌到河中。搞傲就是旧时的在平县,应肋说:在是山名,县在山边平地上,所以叫往平。

也就是王莽的功崇。《水经》说:大河在往平县西,邓里渠流经城东,就是此城。

从前石勒在师灌手下做奴仆,在在平耕田时,听到鼓角和铃声,就是在这县内。

往平西与聊城以河水为分界。

河水又往东北流,与邓里渠汇合。邓里渠上流在东阿县西边承接大河,往东流经东阿县老城北边,就是旧时的卫邑。

应仲缓说:因为有西阿县,所以叫东阿。

魏时封给曹植,立为王国。

大城北门内西侧高地上有一口井,大如车轮,深六七丈,每年汲水煮胶,进贡朝廷府库,就是《本草》所说的阿胶。

所以民间称此井为阿井。

县里出产优质丝织品。所以《史记》说:秦昭王佩着太阿宝剑,穿着东阿绸衣。

又往东北流经临邑县,与将渠汇合。

又往北流经在平县东边,临邑县老城西边,北流注入大河。

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四读津,这个渡头靠西侧岸边临河,有四读祠,东边对着四读口。

河水向东分出济水,换言之也就是济水承接大河。

但荣口石门水断,已不再流通了,才从这里分出,往东北流经九里,与清水汇合,这就是济水旧道。

从大河进入济水,从济水进入淮水,从淮水到达大江,水路都能相通,所以称为四读。

从前赵国杀鸣犊,仲尼到河边时听到消息,啃然长叹,就从这里掉头返回,说道;我不能渡过河水,该是命当如此了!

琴操》则以为孔子到了狄水,作歌唱道:狄水浩荡奔流,狂风激起巨浪,船只颠来倒去,相互东碰西撞。

我按:临济就是旧时的狄,因为济水流经这里,所以也得到这个通称了。

河水又流经杨墟县老城东边,俗称阳城。河水又流经往平城东边,我怀疑县城曾迁到这里。

城内有旧台,世人称为时平城,因为在、时二字音近,所以致误。

又往东北流过高唐县东边,河水流到高唐县,有漂水注入。

《地理志》说:漂水发源于东武阳。

现在漂水上流在武阳县东南承接河水,往西北流经武阳新城东边,这是曹操当东郡太守时的治所。

从东门的石沟引水往北流入堂池,池南还留有遗址。

城内有一块大石,城西门叫冰井门,门内弯曲处,还留有冰井。

城门外有个古台,叫武阳台,周围也有墙角难谍的遗迹。

水从新城往东北流经东武阳县旧城南边。

应肋说:县在武水北边,就是王莽的武昌,那末深水也许就是武水了。

藏洪做东郡太守时,治所就在此城。

曹操在雍丘包围了张超,减洪出于友情和义气,请求袁绍来救援他,被袁绍拒绝了,减洪就与袁绍绝交。

袁绍包围藏洪,城中没有粮食,减洪向下属呼叫道:我为了大义不能不死,诸位都是不相干的,不要平白无故地跟我同遭此祸。

众人都哭泣着说:我们怎能忍心抛弃你呀!

男女八千余人都交错倒地,死在一起。

减洪坚强不屈,被袁绍杀了。

县人陈容当郡皿,说道:我宁愿与减洪同日死,也不愿与你同日生。

袁绍又杀了他。士人都为他悲伤感叹。

现在城的四面,袁绍包围时的外城还在,水绕护城河而流,在城的东北面合成一条,往东北流出外城,流经阳平县冈成城西边。

《郡国志》说:阳平县有冈成亭。

汉昭帝元平元年,把阳平封给垂相蔡义,立为侯国。漂水又北流,横穿过萃的大路。城的西北角有苹亭。《春秋》:桓公十六年常七年立为千乘郡。也就是王莽的建信。

章帝建初四年,立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从前是齐国地方。

伏深说: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中间隔着会水,就是深水的别名。

又往东北流,就是马常坑,这片洼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漂水由此穿过河水的支流注入大海。

河海物产的富饶,这里要首屈一指了。

《地理风俗传》说:深水往东北流,到千乘注入大海。河水升涨时,水流畅通,泻入大海;枯涸时就只有一缕细水,至于断流。

《尚书》:在济水、漂水航行,指的就是此水。

又往东北流过杨虚县东边,商河从这里分支流出。《地理志》:杨虚,是平原郡的属县。

汉文帝四年改称厌次。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信,立为侯国。

商河又分成两支,南支叫长丛沟,东流注入大海,沟南海边有蒲台,高八丈,方圆二百步。

《三齐略记》说:扁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于海上,在台上把蒲柳盘结起来拴马。直到今天,每年蒲柳长出以后,还是盘盘曲曲,像是拴过什么似的。蒲柳很像水杨,可以制箭。

现在东边离海三十里。

北支世人又称百薄读,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大河又往东北流经高唐县老城西边。《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所置,王莽改名为河平。

晋灼说:齐的西部有平原。

河水往东北流经高唐,高唐就是平原。

所以《水经》说:河水流过高唐县东边,却弄错了。

按《地理志》说:高唐是漂水的发源地,平原则是笃马河经过的地方,这说明平原不是高唐,大河不可能流过县东,这是一清二楚的事。

大河从右边溢出,世人称为甘枣沟,水边多枣,所以民间取了这水名。

河水盛大时向此沟溢出,水枯时就断流。

老沟又往东北流经长堤,流过漂阴县北边,往东流过著城北边。东边是湖荡,渊潭相接,世人称为秽野薄。

河水又往东北流经阿阳县老城西边。

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郎中万诉,立为侯国。

应劫说:漂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是个旧县址,

又往东北流过深阳县北边,河水从平原县左边流经安德城东边,往北是鹿角津。

水往东北流经般县、乐陵、初乡,到厌次县旧城南边,称为厌次河。

汉安帝永初二年,强盗毕豪等数百人乘船来抢劫平原,县令刘雄、下属小吏所辅,开船追至厌次津,与强盗作战,都被强盗俘虏了。

所辅请求为刘雄替死,毕豪就在这渡头释放了刘雄。

所辅可说在孝道上尽了敬爱之心,在节义上做到了下属忠于上级的极点了。

河水右边流经漂阴县老城北边,就是王莽的巨武县。

河水又往东北流,就到漂沃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延亭。

《地理风俗记》说: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深沃城,是个旧县城。

魏时改为后部亭,现在俗称右辅城。

河水又往东流经千乘城北边,就是伏深所说的千乘北城。

又往东北流过利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甲下邑,济水从西边流来注人,又往东北流人大海。

河水又东流,分成两条,支流往东流经甲下城南边,往东南流经马常沉注入济水。

《水经》说济水注入河水,实际上并不是。

河水从支流分出处往东北流经下甲邑北边,世人称为仓子城;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淮南子》说:河水打了九个弯注入大海,而水流仍源源不断,这是因为有昆仑不断供水的缘故。

《尚书•禹贡》说:右边傍着褐石进入大河。

《山海经》说:竭石之山,绳水就发源在那里,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从前原在褐石注入大海,现在水流经过的地方,已不是大禹时的旧河道了。

周定王五年前,大河改道。

所以班固说:商时枯竭,周时改道。

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前,大河又改道,于东郡注入渤海。

所以汉司空椽王磺说:从前曾连日下雨,刮东北风,海水横溢,向西南涌去,入侵达数百里。

所以张折说:褐石在海中。

大概褐石是沉没到海水中去了。

从前燕、齐土地辽阔,因此划出部分土地设置营州。现在城已靠近海边,海水北侵,半个城就将被淹没了。

王横的话有根有据,可以相信;竭石陷入海中,不是全无凭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