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十

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郡长子县西面的发鸿山,漳水发源于鹿谷山,鹿谷山与发鸡山山麓相连而位置在南,《淮南子》称为发苞山,所以在诸书中常见互用异名。

左边有阳泉水注入,右边有缴盖水流进来。

这三个源头都出自同一座山,只不过南北方向不同罢了。

往东流过县南,又往东,尧水从西山往东北流经尧庙北面,又往东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这里是周时史官辛甲所封的食邑。

《春秋》:襄公十八年前,晋人在长子俘虏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就是此县。

秦时设置上党郡,治所就在这里。

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

漳水往东流,汇合于梁水。梁水发源于南梁山,往北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

《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十二年前,郑国夺取了屯留、尚子、涅―尚子就是长子的异名。

梁水又往北注入漳水。

转弯从县城往东北流,陶水发源于南面的陶乡,往北流经长子城的东面,向西转弯流经城北,东流注入漳水。

又往东流过壶关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屯留县南边,漳水往东流经屯留县南面,又转弯流过城东,往东北流,有绛水注入。

绛水发源于西方谷远县东面的发鸡之谷,称为滥水;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南面,就是旧时的留吁国,是潞氏的属国。

《春秋》:襄公十八年把余吾封给景丹的儿子景尚,立为侯国。

陈水又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北面。《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把这里封给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刘武,立为侯国。

汉时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控告卫太子,他就是本县人。

壶关县在屯留东边,不可能先流经壶关然后才到屯留。

漳水流过鹿台山与铜鞋水汇合。铜鞋水发源于铜鞍县西北的石陇山,东流与专池水汇合。专池水发源于八特山,往东北流,注入铜赣水。

铜鞍水又往东南流,与女谏水汇合。女谏水发源于西北的好松山,往东南流,北边有苇池水与公主水合流往西注入,南边有榆交水与皇后水合流往东汇进来,往东南乱流,注入铜鞋水。

铜赣水又往东流经李息墓,墓前有碑,是太和元年李氏所立,现在已经破碎了。

水又往东流经老城北面;城在山冈上面,底下临着深谷;东、西、北三面都有深涧隔断,宽广约二里,世人称为断梁城,就是旧县的上旎亭。铜鞋水又往东流经铜鞋县老城北面,城在南岸山中,是晋时大夫羊舌赤―号铜鞍伯华的食邑。

汉高祖就在这里打败韩王信。

铜鞋水又往东南流过顷城西面,就是铜赣县的下瘾聚。

《地理志》说:铜鞍县有上瘾亭、下旎聚。

铜墟水又往南流经胡邑西面,又向东转,流过城南,又往东流经襄垣县,注入漳水。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襄垣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的上党亭。

潞县北边,潞县就是从前赤翟的潞子国。

潞子国的尽相丰舒很有才能,但没有德行,晋国伯宗列举了他的五条罪状,派荀林父去灭了潞子国。闻胭说:潞县有潞水,是冀州的大河流,就是漳水。我按《燕书》,王猛与慕容评在潞川相遇,慕容评堵截了山泉,卖水给军队,交上一匹绢就给二担水。这里没有别的大川可以灌溉,所有的长川大河,就只有漳水一条了。

所以世人也把浊漳称为潞水。

潞县北边与旧时的台壁相望。漳水流经壁南。

此壁原是潞子所建,世人称为台壁。

慕容垂在长子攻打慕容永,部队驻扎在潞水,慕容永率领精兵抵抗,凭河坚守,慕容垂在台壁摆好阵势,一仗就把慕容永打垮了,就是在这地方。

漳水左岸在这里于黄须口汇合黄须水。黄须水发源于台壁西边张讳岩下。

世上相传岩石发红,就会遭到战祸,人们讨厌这岩石的变化无常,都用石粉把它涂成白色,所以民间把它叫张讳岩。

水往南流经台壁西面,又南流注入漳水。

漳水又往东北流过望夫山,山南有石人伫立在山上,姿态像是在盼望着云天外的远人,因而取名。

有涅水发源于西边的覆颤山,东流与西汤溪水汇合。西汤溪水发源于涅县西山的汤谷,五条泉水汇合在一起,叫五会之泉;又往东南流,称为西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涅水。

涅水又往东流经涅县老城南面,东流与白鸡水汇合。

涅县就是以涅水命名的。白鸡水发源于涅县的西山,往东流经县北,往东南流入涅水。

涅水又往东南流,武乡水汇入。武乡水源出武山,往西南流经武乡县老城西面,然后往南流到清谷口汇合清谷水。

清谷水发源于东北方长山的清谷,往西南流与桦赔水和白璧水汇合,南流注入武乡水;又南流有黄水口。黄水有三个源头,同流注入一条深涧,往东南流,与隐室水汇合。隐室水源出西北方的隐室山,往东南注入黄水。

黄水又往东注入武乡水;武乡水又往东南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漳水。

漳水又往东流经播阳城北面,仓谷水注入。

仓谷水发源于林虑县的仓谷溪,往东北流经鲁班门西面。

这里两侧的山崖状如门户,石壁凌云高举,左右两岸用石块修筑成堤防,高高的基址至今还在。

漳水往北流经偏桥东面,这就是林虑的娇岭抱犊固。

循着石级向西往高处攀登,约五里余,到了崖边路就断了,中间一段约有四五丈,用木料架成偏桥,勉强可以通行,所以听说这里地名也叫偏桥。

从这里上山,还要攀藤援葛,才能到达山顶,这就是庚衰眩晕坠崖的地方。

仓谷溪水又北流,与白木溪汇合,溪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白木川,往东流经百亩城北面,这也和仇池百顷之类名称一样。

又往东流经林虑县的石门谷,又注入仓溪水。

仓溪水又往北流经潘阳城东面,往北流注入漳水。

漳水又往东流经葛公亭北面,往东流去。

又往东流过武安县,漳水在武安县东面,汇合了从涉县往东南流来的清漳水。世人把汇流处称为交漳口。

又往东出山,流过邺县西面,漳水又往东流经三户峡,称为三户津。

张晏说:三户是地名,在梁期西南。

孟康说:三户津是一条山峡名,在邺县以西四十里。

又东流,汗水注入。汗水发源于武安县山,往东南流经汗城北面。

从前项羽与蒲将军、英布从三户渡水,就在这条水上打败了章邯。

汗水往东注入漳水。

漳水又往东流经武城南面,世人称为梁期城;梁期在邺城北面,民间又称为两期城,都是不正确的。

司马彪《郡国志》说:邺县有武城,武城就是期城。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西门豹祠前面,祠的东边有石碑,隐约可以看出凸起的字迹。

祠堂东端的石柱上刻有这些字样:赵建武年间所建。魏文帝《述征赋》说:景慕西门豹感人的事迹,忽然远远望见他的祠庙。

漳水右岸与支流汇合,支流上流在邯会西边承接漳水,向东分支与邯水汇合。邯水发源于邯山东北,流经邯会县老城西面,北流注入这条支流,所以称为邯会。

张晏说:从漳水分出的支流,从西南流与邯山之水汇合,现在城旁还有沟渠留着。汉武帝元朔二年才开始封在这里,所以称魏。汉高帝十二年魏武帝所筑,现在已差不多削平了。《春秋古地》说:葵丘是地名,现在邺城西面的三座台,就是葵丘的所在地。

现在台已削平,但当时也许另有所见,不很清楚。中间的叫铜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间。台建成后,魏武帝叫他的儿子们去登台,还要他们作赋。

陈思王落笔成篇,文词的优美,才思的敏捷,当时无人可与他相比。

铜雀台也是魏武帝望见奉常王叔治的地方。从前严才和他的部属攻打宫殿边门,王修听到发生事变,没等到车马到来,就带领部属步行赶到宫门。太祖在铜雀台上远远看到了,说道: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了。

相国钟舔说:过去京城里发生事变,九卿都留守在他们的官署,你为什么赶来啊?

王修说:吃人家的傣禄,人家有危难时,怎能躲着呢?留守官署虽说是老规矩,但却没有蹈汤赴火,尽救人急难的本分。

当时人们把这件事传为美谈。

石虎又把台加高了二丈,台上建了一座房屋,栋椽相连,把高台顶上全都盖住,在周围分隔开来,叫命子窟。

又在屋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又在楼顶做了一只铜雀,张开翅膀,像在飞翔似的。

南边是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零九间。

北边有冰井台,也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面有冰室,室中有几口井,每口深十五丈,井中贮存冰和石墨。

石墨可以写字,点着了火也不易烧尽,也叫石炭。

还有藏谷和藏盐的地窖,以防意外。

现在地窖上还留有石刻铭文。

左思《魏都赋》说:三座高台罗列,高高地耸峙着。

邺城有七座城门:南边叫凤阳门,中央叫中阳门,近边的叫广阳门,东边叫建春门,北边叫广德门,近边的叫底门,西边的叫金明门,又叫白门。

凤阳门上有三座台,城门大开,高三十五丈。石虎在上面建起层楼,楼顶上安放了一只铜凤,头高一丈六尺。

他又在东城上建了东明观,观上装了一座金博山为饰,称为锵天。

北城上有齐斗楼,高出周围的亭榭之上,显得分外突出。

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用砖装饰表面,每百步有一座城楼。城内所有的宫殿、门台、边墙上面都加建观榭。

层沓的屋栋,反仰的檐瓦,飞檐高接青云,描画上彩色和淡白色,在全盛时期,离邺城六七十里外,远远就可望见楼台高耸,就像仙宫一样。

魏承袭汉朝政权,也建都在洛阳,因为憔是祖先的本国,许昌是汉朝所居,长安是西京遗迹,邺是建立王朝大业的基地,所以合称五都。

现在邺城是相州刺史及魏郡的治所。

漳水从西门豹祠往北流经后赵阅马台西面。台基高五丈,上面建了望楼,石虎每次在台下讲武,总要登楼眺望,他从台上放响箭,作为兵将出入的信号。

漳水又往北流经祭陌西面。

战国时民间的巫婆为河伯娶新娘,都是在这条陌上祭祀的。

魏文侯时,西门豹当邺令,和三老相约说:为河伯娶新娘时,请来通知我,我也来送送那位姑娘。

三老都说好的。

到了那时候,三老、廷椽向百姓征税,征得百万钱。男巫女巫在乡里各处巡行,看到有漂亮的姑娘,说是应当给河伯做新娘,就用了三万钱给她娘家做聘金,为她沐浴、涂脂抹粉,有如出嫁的样子。

西门豹去赴会,三老、巫婆、廷椽和民众人山人海,赶去看热闹。

巫婆七十岁了,跟她的女弟子十人。

西门豹叫了新娘来看,说不够好,叫巫婆去报告河伯,就把她投到河中。

等了一会儿,他说:为什么这么久还不回来?又叫三个弟子及三老去秉告,也都投入河中。

西门豹恭恭敬敬地弯着腰说:三老还不回来,怎么办呢全想再叫廷椽豪长前去。

他们都叩头求饶,直叩得头破血流,说不再给河伯娶新娘了。

又往东流过列人县南边,漳水又东流,右边流经斥丘县北面,即裴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即裴为即是。

《地理风俗记》说: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是个旧县城。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列人县旧城南面,王莽改名为列治。

《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八年前,惠成王攻打邯郸,夺取了列人。

漳水在县右汇合了白渠旧水道。白渠水发源于魏郡武安县钦口山,往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又东流与拘涧水汇合。

拘涧水发源于武始县东山的白渠,北方民间仍把这条水称为拘河。

拘涧水又东流,又有牛首水注入。牛首水发源于邯郸县西边的堵山,东流分为两条,急湍奔腾流过,两条澄澈的溪流照影如镜。

汉景帝时,七国叛乱,命令曲周侯哪寄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相持七月,引了牛首水和拘水去淹城,城被冲坏,赵王也自杀了。水往东流入邯郸城,流经温明殿南面。

汉世祖俘获王郎,巡视邯郸时,曾在殿中午睡过。

水又往东流经丛台南面,丛台是六国时期赵王的台。

《郡国志》说:邯郸有丛台。

所以刘肋《赵都赋》说:在南边造起云阁,在少阳山建立丛台。现在遗址上还有些老墙留下来。

水又往东流经邯郸阜,就是张晏所说的东边城下的邯山,单,是尽头的意思;城郭从邑,所以偏旁加邑。

邯郸这地名,大概就是依据此山命名的,是旧时赵郡的治所。

《长沙眷旧传》说:桓楷当赵郡太守时,有人在路上丢了一袋米,过往行人把这袋米挂在树上,没有人敢拿,说的就是这地方。

水又东流出城,重新汇合成一条;又东流,形成一片澄澈的水湾,水往东南流,注入拘涧水;又东流,注入白渠;又东流,分出一条旧渠。

一条往东流,积成沼泽,就是曲梁县的鸡泽。

《国语》有所谓鸡丘就是这地方。

东北与澄湖相通。白渠旧道往南分出,所到之处分出许多支渠,向右边分出的就是邯沟,流过邯沟县旧城东边,县名就是因沟名而来的。

《地理风俗记》说: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是个旧县城。

又往东流经肥乡县旧城北面。

《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八年前,攻打邯郸,夺取了肥。

《晋书•地道记》说:太康年间设置肥乡县,属广平郡。

渠道纵横交错,相互纠缠在一起,与白渠流到同一处,经过列人县,在右边汇合漳水,今天已枯涸无水了。

《地理志》说:白渠东流到列人县,注入漳水。

又往东北流过斥漳县南面。应肋说:那个地区是盐碱地,所以叫斥漳。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开了一条渠道,引漳水往东流入清水、沮水,以便通航运粮,名为利嘈渠。

漳水旧河道断流后,旧溪通往东北,只是一缕细水,在涓涓地流渗罢了。

《尚书》说,覃怀一带直到衡漳,治水也已卓有成效。

孔安国说:衡是横的意思,就是说漳水横流。

又往东北流经平恩县旧城西面。

应劭说:平恩县原来是馆陶县的一个乡,汉宣帝地节三年设置,把这地方封给皇后的父亲许伯,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延平。

又往东北流过曲周县东面,又往东北流过巨鹿县东面,衡漳旧水道往东北流过南曲县旧城西面。

按《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

应肋说:平恩县以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是个旧县址。

又流经曲周县旧城东面。

《地理志》说:曲周县,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时改名为直周。

我按《史记卜大将军哪商,在高祖六年封于曲周县,立为侯国;考《汉书》记载也相同,因而知道曲周这个旧县,不是始于孝武帝。

啸父是冀州人,在县城市场上补鞋补了数十年,人们都奇怪他不会老,想求他传授秘术却求不到。

衡漳又往北流经巨桥仓储西面。旧时有一座大桥横架于水上,所以有巨桥之名。

从前武王讨伐封王,开出巨桥仓,把粮食发给殷商的饥民。

服虔说:巨桥是粮仓名。

许慎说:巨桥是巨鹿水上的大桥。

现在靠近水边处,左右一二里方圆内,还有些像土丘似的隆起处,就是从前粮仓地窖留下的遗迹。

衡水又往北流经巨鹿县旧城东面。

应韵说:鹿就是大树林。

《尚书》说:尧将把帝位让给舜的时候,在大麓之野迎接他,当时有暴风雷雨,但舜却不迷失方向,于是拿昭华之玉赠给他,县也因此取名了。

路温舒,巨鹿县东里人,父亲在乡里当监门小吏,叫他到泽地去放羊,采了曹蒲叶写字,就是这片泽地。

汉高帝六年。景帝中元二年是广川惠王刘越的封国,王莽改为新博,县叫新博亭。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就是这地方。明帝永平十五年改为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是青龙三年所立。

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

水沿城边往北流注,又往北流经安阳城东面,文往北流经武阳城东面。

《十三州志》说: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是个旧县城。

又北流,就是博广池,池中多产虾蟹,以鲜美驰名,每年进贡朝廷,以充实府库的食品。

又往北流经下博县老城东面,然后北流注入衡水。

又往东北流过扶柳县北面,又往东北流过信都县西面,

扶柳县旧城在信都城西面,衡水从城西流过。

县里有个扶泽,泽中多生柳树,所以叫扶柳县。

衡水又往北流经昌城县旧城西面。

《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

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差,立为侯国。

阐驱说:昌城本叫阜城。

应肋说: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是个旧县城。

世祖攻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领宗族子弟据守城邑拥戴世祖。

又流经西梁县老城东面。《地理风俗记》说: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是个旧县城;而世人却以为叫五梁城,大概是因为字形近似而造成的错误。

衡漳又往东北流经桃县旧城北面。汉高祖十二年把宋子封给许虑,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宜子。

从前高渐离善于击筑,为人当仆役,就是从这里进入秦国的。

水又往东流经敬武县旧城北面。

按《地理志》敬武是巨鹿郡的属县。

汉元帝把这地方封给他女儿敬武公主,作为汤沐邑。

阔驹《十三州记》说: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是个旧县城。

现在此城还很坚固,只是个小城,所以俗名叫敬武垒,是个古城邑。

白渠水又东流,叫斯浚水。

《地理志》说:大白渠往东南流,到了下曲阳县注入斯校水;东流分为两条,支流从右边伸出,往东南流,称为百尺沟;又往东南流过和城北面。

世人称为初丘城,其实不对。

汉高帝十一年前,把这里封给郎中公孙昔,立为侯国。

又往东南流过贯城西面。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吕博,立为侯国。

百尺沟往东南散流,经过历乡东面,往南流进低湖,东流注入衡水。

斯佼水从支流分出处往东流经贯城北面,又东流,积储为阪塘,称为阳糜渊。

渊水左边接纳了白渠支流,俗称低水。低水在草城县乌子堰承接白渠,又往东流经肥累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陈台南面。这座台很宽广又往东流经新丰城北面。

按《地理志》说:巨鹿有新市县,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市,但却没有新丰这地名,那就不清楚了。

水文往东流经昔阳城南面,世人称为直阳城,这不对,这里本来是鼓聚。

《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前,晋国荀吴领兵攻打鲜虞,把鼓城围困了三个月,鼓人请求投降。穆子说:城里人看起来还吃得饱。

他不肯答应。军吏说:这城分明就可以到手了,你却不去拿,反而苦了军民,损了兵器,怎么能为君主效劳呢?

穆子道:虽攻取了一座城,却教百姓懈怠,怎么去治理它呢?

城虽拿到但换来的却是懈怠,这不会有好结果;抛弃老传统也是不祥的。鼓人能够为他们的君主效劳,我们也能够为我们的君主效劳。按正义行事不出差错;赏善罚恶没有失误,才能真正取得这座城。

能为大义而献身,这难道还不好吗?

鼓人宣称粮食告罄并且精疲力竭了,于是才来取城,晋军攻下后得胜而回,没有杀一个人,只俘虏了鼓子莺鞍而归,把他上献后又放他回去。

鼓子又反叛了,荀吴打下东阳,把兵士化装成买粮的人,背穿恺甲在城门外歇息,发起突击,灭了鼓国,俘获鼓子莺鞍而归,派涉佗去驻守。

《十三州志》说:鼓城就是现在的昔阳亭。

京相潘说:鼓人是白狄的一个分支。

下曲阳有鼓聚,就是旧时的鼓子国。

白渠支流又往东流过下曲阳城北面,又流过安乡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这是个侯国―又往东流经贯县,注入斯佼水。

斯佼水又往东流经西梁城南面,又往东北流经乐信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这是巨鹿郡属县,是个侯国。

又东流注入衡水,衡水又北流,就到袁谭渡。

袁谭从邺往来都要经过这里,渡口也就因而得名了。

又往东北流过下博县西边,衡水又往北流经邹县老城东面。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前,秦把卫秧封于邹,改名为商,就是这地方。

所以王莽把它改名秦聚。《地理风俗记》说:县北有邹阜,邹县大概就是依此阜命名的。王莽改名为闰博。

应肋说:太山有博,所以这里,叫下博。

汉武帝从溥沱河南行,到这里迷了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碰到一位白衣老人,说:现在信都是为汉而守城的,离这里有八十里。

世祖就到信都去,任光开了城门迎接他,汉室中兴的基业才自此奠定。

以后去寻求这位老人,却找不到了,人们谈论这件事,以为他是神仙。

衡漳又往东北流经下博城西面,弯弯曲曲地往东北奔流,称为九睁;西流经过乐乡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名为乐丘。

又东流,引霞水注入。

又往东北流过阜城县北边,又往东北到昌亭,与淖沱河汇合。

《水经》把阜城放在下博的下流,昌亭的上流来叙述,可是查考地址的位置,次序虽不对,但的确又事出有因。

勃海郡的阜城又在东昌的东边,所以知道并非这地方。

漳水又往东北流经武邑郡南面,那是魏时所置。

又往东流经武强县北面,又往东北流经武隧县老城南面。

按《史记》,秦军在武隧打败赵国将军启辄,杀了十万人,就在这个地方。

王莽改名为桓隧。

白马河在这里注入漳水。白马河上流承接淖沱河,往东流经乐乡县北面、饶阳县南面,又往东南流经武邑郡北面,往东注入衡水,汇流处称为交津口。

衡漳又往东流经武邑县老城北面,就是王莽的顺桓。

晋武帝把他的儿子封在该县,立为王国。后来把武邑、武隧、观津都划归武邑郡,治所就设在这里。

衡漳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张平口旧沟,上流承接武强渊,武强渊西南,水边留有旧时武强县的治所,渊就因而得名。

《东观汉记》说:光武帝派王梁当大司空,把武强立为侯国封给他。

据老人们说:县里有个人走路时看见一条小蛇,心里觉得似乎有点灵异,于是就把它带回家饲养,取名担生。

蛇长大后竟把人吃了,邻里中人都很发愁,就把养蛇者抓起来关进监牢。担生背着他逃走,县城沉陷成为湖泊,县长和官吏也都变成鱼鳖。

现在县城东北大约半里的地方都没在水中。

渊水往东南流,积聚成湖泊,又叫郎君渊。

老人们又说:县城沉陷那天,那人的儿子向东奔逃,也在这里沉陷,所以这个深潭就叫郎君渊了。

渊水通问北面,水口叫石虎口;又往东北流,就是张平泽。

泽水泛滥,在北面冲垮堤口流出,叫张刀沟。往北注入衡漳,汇流处叫张平口,沟水也叫张平沟。

泽水涨溢时就南流,水枯时就断流。

衡漳又流经东昌县老城北面,这就是《水经》里说的昌亭,也就是王莽的田昌,俗名叫东相,这是因为相、昌两字音韵相合,因而致误。

西边有昌城,所以称此城为东昌。

衡漳又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淖沱河的旧水道,汇流处叫合口。

衡漳又往东北流,分为两条,水流溢出处,叫李聪涣。

又往东北流到乐成郡陵县北面,分支流出,在陵县,衡漳并没有分支流出的水,往县北分出的,是滤沱的支水,是从淖沱旧河道分出的。

衡漳又东流分为两支:向左边分出处是向氏口,渠水就从此口引入。

衡漳又往东流经弓高县老城北面。

汉文帝把这里封给韩王信的儿子韩馈当,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乐成亭。

衡漳水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柏梁搓。

这条水上流承接李聪涣,往东北流叫柏梁搓;往东流经蒲领县老城南面。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他的儿子刘德为河间王,就是献王。

王莽改名,郡称朔定,县叫陆信。

褚先生说:汉宣帝地节三年前,把这里封给大将军霍光哥哥的儿子霍山,立为侯国。

章帝把他儿子刘开封在这里;桓帝追封他的祖父孝王刘开,加孝穆王的尊号,划出该县作为祭扫陵墓之用,所以把陵称为乐成陵。

现在城中还有一口古池,方圆八十步,从前引了衡水北流入城,注入池中。

池北面对一座高台,台基和沟堑都已荒芜了,只是留着表示保存古迹的意思罢了。

又往东北流过成平县南边。

衡漳又往东流经建成县旧城南边。

按《地理志》该县旧属勃海郡。

褚先生说:汉昭帝元凤三年把成平封给河间献王的儿子刘礼,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泽亭。

老城南北相直对。

衡漳又东流,右边汇合了杨津沟水。沟水从破塘往东流经阜城南面。

《地理志》说: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改名为吾城的那个阜城,并不是《水经》中所说的阜城。

建武十五年,世祖把这里改封给大司马王梁,立为侯国。

杨津沟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建成县向左边注入衡水,汇流处叫杨津口。

衡漳又东流,左边汇合溥沱河的旧河道,又往东北流入清河,汇流处叫合口。又流经南皮县的北皮亭,然后往东北经浮阳县西面,往东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章武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平舒县南边,东流人海。

清漳流经章武县旧城西面,就是旧时的秽邑。

在这里分出支流,叫秽水。

往东北流经参户亭,分成两条。

应劭说: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是个旧县城。

世人称为平虏城。

支流又往东流奔,叫蔡伏沟,又东流积储成为湖淀。

一条流经亭北,又流经东平舒县旧城南面。

代郡有平舒城,所以这里叫东平舒。

按《地理志》,这是勃海郡的属县。

《魏土地记》说:这是章武郡的治所。所以世人以为这就是章武县的旧城,但实际并不是。

又往东北流,分成两条水:一条向右边流出成为湖淀,一条往北注入淖沱河,汇流处称为秽口。

清漳水往东乱流,注入大海。

清漳水发源于上党郡沾县西北的少山大要谷,往南流过县西,又从县南转弯,《淮南子》说:清漳水发源于渴决山。

高诱说:山在沾县。

现在清漳水发源于沾县旧城东北面,俗称沾山。

后汉把沾县划给乐平郡,郡治在沾县。

清漳水就发源于乐平郡的沾县境内。

所以《晋太康地记》说:乐平县,旧名沾县。

是汉时的旧县。

那座山也叫鹿谷山,水从大要谷流出,往南流经沾县旧城东面,并不流经西面。

又往南流经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把这里封给冯解散,立为侯国。

南水在左边汇合北水,北水又往东南流入清漳水。

清漳水又往东南流与镣水相合流。

镣水发源于燎阳县西北的撩山,往南流经镣阳县老城西南面,东流到粟城,注入清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