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易水发源于泳郡故安县阎乡的西山,易水发源于西山宽中谷,往东流经五大夫城南边。
从前北平侯王谭,不肯顺从王莽政权,他的儿子王兴生了五个儿子,也都跟他出来避乱,隐居这座山中。世人就把他们的旧居称为五大夫城。潘岳《赞》说:五王在城中,裙带相连,是个大族。
易水又东流,左边与子庄溪水汇合。子庄溪水发源于北方的子庄关,往南流经五公城西,拐弯流经城南。
五公,就是王兴的五个儿子。
光武帝即位后,封他们为五侯:元才为北平侯,益才为安息侯,显才为蒲阴侯,仲才为新市侯,季才为唐侯―这就是所谓中山五王。
民间又称他们的居地为五公城。五大夫城和五公城方圆都有一里左右,都坐落在小山岗上,上方倾斜,下端方正,溪水往东南注入易水。
易水又东流,右边与女思谷水汇合。女思谷水发源于西南的女思涧,往东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称为三会口。
易水又往东拐弯流到关门城西南一一就是昔日燕国的长城门,与樊石山水汇合。
樊石山水发源于西方广昌县的樊石山,往东流经覆釜山下,东流注入易水。
易水又往东流经燕长城,又往东流经渐离城南,这是燕太子丹设馆安顿高渐离的地方。
易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南。因为易水从宽中经武夫关东流而出,于是就兼有武水之称,所以燕国下都也就得了武阳之名了。
易水左边与濡水支流旧-道汇合。
武阳大城东南的小城,就是故安县的旧城,汉文帝把该县封给垂相申屠嘉,立为侯国。
旧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
高诱说:易水经故安城南城外往东流。
指的就是这支水。
高诱是琢郡人,他的记载是经过明确的查证的。
今天水漫到城的东南角,世人又称易水为故安河。
武阳城是燕昭王所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
因而傅逮《述游赋》说:出了北蓟,经过良乡,登上金台,眺望武阳,两座城空旷辽阔,旧遗迹渺渺茫茫。
赋中写的就是这地方。
易水往东流出范阳。
往东流过范阳县南边,又往东流过容城县南边,易水流经范阳县旧城南边,秦朝末年,张耳、陈余替陈胜攻占燕、赵的土地,派蒯通去游说,首先攻下范阳。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把范阳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代,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顺阴。
从前慕容垂逃奔到范阳,设兵驻守,就是这地方。
他本来打算到上京去,因行军途中受阻,仓促间未能如愿。
易水又东流,与濡水汇合。濡水发源于故安县西北穷独山的南谷,东流与源泉水汇合,源泉水发源于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
濡水又往东南流经樊砖期馆西边,就是樊砖期自刻,把头交给荆柯的地方。
濡水又往东南流经荆柯馆北边,昔日燕丹采纳田生的建议,尊封荆柯为上卿,在此处修建馆舍安置他。
两座馆舍所在的小城,溪涧曲折,泉水澄清,山高林茂,烟雾缭绕,眺望这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出家的僧道,还栖身于旧地,在山林清静的生活中自得其乐。
濡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西北。从前曾拦河筑坝,引出支流往南流入城中,流经柏家西边。墓园的围墙在城旁,有个水塘。
四周是森严庞大的墓地,有如城邑。
濡水旧道往南流出,转向东边分为两条。
一条流经故安城西,傍着城墙往南流入易水。两边堤高岸深,左右相隔百步,有两座钓台参差对峙,遥遥相望,风景更为秀丽。
另一条往东流,注入金台阪,这片破塘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阪塘西北有钓台,高一丈余,方圆大约四十步,阪塘北岸十余步有个金台,台上东西八十多步,南北稍狭。
北边有个小金台,台北又有个兰马台,都有几丈高,相对并峙,十分秀丽。台左右两边水流相通,有长庞阔檐,盘回曲折地披覆在水岸上。屋宇墙壁都已倒塌了,但柱础还在,所以建筑的基址和结构还可以看得出来。
访问老人,都说昭王以礼厚待宾客,广泛招聘四方人才,如郭魄、乐毅、邹衍、剧辛之流,还有那些求官觅职,游说于诸侯之间的人们,都纷纷远道而来。
但昭王为防备诸侯的门客到燕国来刺探虚实,所以又修建了下都,把他们安顿在南部边境的馆舍里。老人们还说,昭王开创于前,他的儿子丹又续建于后,所以雕墙破馆之间,还留有镌刻过的残石,虽然没有经籍记载可相印证,但细察这里的古迹,似乎与历来相传的说法颇相符合。
濡水从堰坝又往东流经紫池堡以西,转向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入。浑塘沟水发源于遒县西边白马山的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
濡水又往东流到塞口,是古时修筑石堰拦水的地方。
濡水旧分支南流,注入城东大阪。破塘方圆四里,现在已经无水了。
破塘内有泉水,水深不流,紧邻着水池的北边,俗称圣女泉。
濡水又东流,在水口接纳了白杨水。白杨水发源于遒县西山的白杨岭下,往东南流入濡水,时人称为虎眼泉。
濡水东流,与檀水汇合。檀水发源于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汇合。石泉水发源于石泉固东南角,水宽二十来步,深三丈。
石泉固坐落在群山深处的平川之间,四周有山涧阻隔,涧岸高八丈有余,底部岩石高五丈,岩上又有一层红土,高四丈,陡峭直上,有如墙壁。
涧宽四十五步。水不流到的地方,路极狭窄,容不下一辆车子,只有单人独马可以通过,地名叫石泉固。
石泉固上古来就有一座白杨寺,寺庙里供奉的是白杨山神。
寺旁林木茂密,枝柯交错,连片的绿荫把阳光都遮住了。僧人法澄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佛寺,就更成为修道的胜地了。
水往南流,注入檀水,所以民间有并沟之称。
水又往东南流经故安县北边,往南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南流,在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与易水汇合,注入巨马水。
所以《地理志》说:故安县的阎乡,易水就发源在这里,到范阳注入濡水。
阐胭也是这么说;又说:濡水与渠水汇合。
许慎说:濡水注入沫水。
沫水、渠水这两个称呼都是巨马水的别名。
但两条易水都发源于一乡,一同注入濡水。
北易水流到琢郡范阳县与北濡水汇合,又一起乱流注入沫水,于是北易水与诸水就都可相互通称了。北易水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北边,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到勃海郡平舒县与南易水汇合。
阐驰说:琢郡西部与代郡以易水为分界。
这条易水是南易水,发源于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的燕王仙台东边。
仙台有三座山峰,十分高峻,峰顶上飘着云霞,深谷中笼着烟雾,老人们说这是燕昭王求仙的地方。
仙台的东面称石虎冈。范哗《后汉书》说:这里是中山简王焉墓穴的所在地,葬物非常丰厚,采了琢郡的山石来修筑坟墓。
墓道上的墓碑和石兽都是用山上的岩石雕成的,还留下两只石虎,因此后人就称为石虎冈。
山的东麓,就是泉源所出处,《水经》称为阎乡西山。
水往东流,有毖水往南汇入,二水混合同流,俗称雹河。
司马彪《郡国志》说:雹水发源于故安县。
世祖命令耿况去攻打故安西山的贼兵吴耐氢,沿雹水而上十余营,全都击溃,指的就是这条水。易水又往东流经孔山北麓,山下有钟乳溶洞,洞中出产很美的石钟乳。采石钟乳的人打着灯笼去寻觅,入洞约一里,渡过一条潜流的地下河,不太深,人可涉水过去。洞中又奇妙地分出许多石洞,使得出入的人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走;因此在容易迷路的地方,人们一定会留下标记,回来时才能找到出洞的通道。洞顶又有大孔,朝天敞开,所以叫孔山。
易水又往东流经西故安城南,就是阎乡城;流过送荆隆北边。
老人们说:燕丹就在这里为荆柯饯行,因而得名,但世代久远,也不大弄得清楚了。
不过对从前留下的地名和传闻,也不得不作此说明,以便让后人扩大见闻。
易水又东流,转弯绕经长城西边,又东流,往南流经武隧一县以南、新城县以北。
《史记》说:赵国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隧、方城,就指这两座城。
民间又把这条水叫武隧津。水北朝着长城门,称为汾门。
《史记•赵世家》说:孝成王十九年前,赵国与燕国交换土地,把龙兑、汾门给燕,燕则把葛城、武阳给赵。
汾门也叫汾水门,又称梁门。
易水往东分支流出,积成梁门破;易水又东流,梁门破水注入。这条水上口在梁门承接易水,往东流入长城,往东北流注入破中。
破水在北方承接范阳破,这片破塘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圆十五里,民间又称为盐台破。
阪水南通梁门淀,梁门淀方圆三里。淀水往东南流,出了长城,注入易水,称为范水。易水从这里起,下流通称为范水。
又往东流经范阳县老城南边,就是应肋所说的范水之阳。
易水又往东流经樊舆县老城北边。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把樊舆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条,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握符。
《地理风俗记》说:北新城县以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是个旧县。
易水又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南。汉高帝六年前,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元三年前,把降于汉的匈奴王唯徐卢封于容城,都是侯国。王莽改名为深泽。
易水又往东流,堡水注入。坚水上流,在容城县东南承接两个破塘,称为大坚淀和小坚淀。
水往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叫坚洞口。水边有浑堡城,易水流经城南,往东与流水汇合。
所以桑饮说:易水发源于北新城西北,东流注入流水。从此以下,流水与易水都可通称了。
易水又往东流经易京以南。
汉朝末年,公孙攒在蓟下杀害了刘虞。当时童谣说:燕的南疆,赵的北地,唯有这里可避乱世。
公孙攒以为这地方就是易水一带,所以从蓟迁到易水边,把他所驻的城称为易京城,在易城以西四五里。
后赵建武四年,石虎从辽西南下,到了易京,看到易京城墙极其坚固,就派了二万人把它破坏了。
现在城墙已经毁为平地,但城楼基址还在,高度还有四丈多。废址上有一口井,世人称这座城楼为易京楼,城就是公孙攒所据守的易京城。
所以公孙攒给他儿子的信中说:袁氏攻城时,就像鬼神一样,冲梯在城楼上乱舞,鼓角在地上齐鸣,说的就是这里的城楼。
易水又往东流经易县老城南。
从前燕文公迁到易县,就是这座城。阐胭说:太子丹派荆柯去刺秦王,与知道这一密谋的宾客在易水上给他饯行。
《燕丹子》说:荆柯动身到秦国去时,太子和知道密谋的人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在易水上给他送行。荆柯起身向他敬酒,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伴唱,唱到悲壮时,人们激动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唱到凄哀时,人们都不禁涕泪纷纷。
这次壮行处可能就是在这里。
我按古时留一下的遗迹认为,壮行处大多是在武阳,似乎不会在这里。
汉景帝中元三年前,把易县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仆继,立为侯国。
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边,易水流经安次县南边、郭县旧城北边,往东流到文安县,与淳沱河汇合。
《史记》载,苏秦说: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指的就是这条水。所以班固、阐驯等人都把这条水叫南易水。
又往东流过泉州县南边,往东注人大海。
《水经》记载易水依次所经地方,一路流去,注入大海。
滱水发源于代郡灵丘县高氏山,滱水就是沤夷之水,发源于灵丘县西北的高氏山。
《山海经》说:高氏之山,流水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
滱水往东南流,山上有摩崖石刻,题着冀州北界四字,因此人们称这里为石铭隆。
沱水又往南流经侯塘,这是个川原名;又往东流,与温泉水汇合。
温泉水发源于西北的暄谷,源头的水温热如汤,入水沐浴,能治愈百病,因此人们称为温泉。
温泉水往东南流经兴豆亭北面。兴豆亭在南原上,亭身倾斜不正,因此世人把它称为敲城。
水从南原往东南流,注入流水。
施水又东流,莎泉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莎泉,往南流,水旁有莎泉亭;往东南流注入浓水。
流水又往东流经灵丘县旧城南,应肋说:赵武灵王葬在旧城东南二十里,所以取名灵丘县。
灵丘县古时属于代郡,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藏昊上奏朝廷,请求把该县划归别郡。
薛攒注《地理志》说:灵丘县名称在赵武灵王前就有了。
又据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前,在灵丘打败了齐军。这样看来,灵丘这地名并不是由赵武灵王而来的。
这与薛攒《注》所说一致。流水从灵丘县往南流入山峡,峡口称为隘门,那里设了关隘,用来稽查过往行人。
滱水流经南山,这里高峰遮天,深溪沿着峡谷流下。沱水沿着山涧向西转,流经御射台南边。台在北面的山岗上,台南有一块御射石碑。水南奇峰高入云霄,层崖峭壁,直刺蓝天。山石险峻,壁立直上。皇上的车驾常沿河来来往往,到这里游乐和习射。
滱水往西流,又向南转,往东弯,流经北海王详石竭南、御射碑石柱北,然后往南流去。
往东南流过广昌县南边,滱水往东流经嘉牙川,有一条水从南边流来注入。这条水发源于恒山北麓,由三条小水流汇合而成,流经嘉牙亭东,然后转向北流,注入滱水。
滱水北岸从山路过去,就是广昌县界。
滱水又往东流经倒马关,关口极深极远。诗人咏叹高冈崔巍,使良马疲惫不堪;傅岩峻险,使行车受阻不前;这里的山势也与此相仿,因而就有倒马关之名了。
关水发源于西南的长溪下,往东北流经此关,注入滱水。
滱水南边山上的松园里,建有帝王的御座,在东圃造了一所佛寺;东北两面,高峰深谷连绵不绝,高入云霞的山峰,荫天蔽日,山间流积的水潭清澈见底,深渊也藏不住鱼鳖。
行旅途经此处,无不留连忘返。又往东南流过中山郡上曲阳县北边,恒水从西方流来注人。
两岭溪水往东北流,注入滱水。
浓水又往东流,在左边与悬水汇合。悬水发源于山原帕盘谷,轻流急下,在悬崖间飞泻成一挂瀑布,高四丈余,水从山边直灌下来,白浪汹涌,积成深潭。
悬水往东南流,扬起急流,注入滱水。
滱水又往东流经鸿山,世人把这里称为鸿头,可能就是《晋书•地道记》所说的鸿上关。
关尉的治所在北平,却把疆界划到望都东北,距北平不远,县境辖地也到这里为止了。
滱水在此从左边接纳了鸿上水,这条水发源于西北近溪,往东南流注入滱水。
又往东流过唐县南边,
滱水又往东流经左人城南。
应肋说: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
县里有雹水,也有人称为唐水。唐水发源于中山城以西偏北处,城内有一座小山,坐落在城西侧,山形尖削耸立,有如一堆积粟。《地道记》所说的望都县有委粟关,可能就指这里。
因为山在城中,所以民间又称此城为中山城,又因城中有唐水,所以又称城为广唐城。
《中山记》称为中人城,又称鼓聚,这实在是极大的错误。
又说城中有山,所以称为中山,是中山郡的治所。
京相潘说:今天中山望都以东二十里有旧中人城。
望都城东有一座城叫尧姑城。本来没有流传过中人城之名,京相潘却以为叫中人城,不知到底有何依据。
《中山记》所说的中人城,城东距望都旧城十余里,二十里则不到,但却不在望都以东。纵观各种木同说法,都有错误的地方。
今天这座城在卢奴城北偏西六十里,城的西北是源头所出处,往西流经郎山以北,郎、唐读音相近,雹水兼有唐水之称,实际上就是由此而来的。
唐水往西流经左人亭,注入滱水。
滱水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中山城北边的郎阜下,也称唐水。
但此水并不在城的西边,民间也称雹水,这条水又兼有两个名称了,往西南流,注入滱水。
这些情况都不大清楚,无非录以存疑罢了。
滱水又往东流,恒水从西方流来注入,从这里开始到下游,沱水又兼有恒川的通称了。
《禹贡》所说的恒水、卫水都已疏导入海,这里的恒水就指这条水。
滱水又往东流,在右边接纳了马溺水。马溺水发源于上曲阳城东北的马溺山,往东北流经伏亭。
《晋书•地道记》说:望都县有个马溺关。
《中山记》说:八渡、马溺,都是山弯里的险要之处,两个关口地势相接,说不定此城就是当年关尉的治所。但异名的由来却不清楚。马溺水又往东流注入滚水。惋水又往东流经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常山。北魏皇始二年立。长星川又往东北流,与沱水汇合,此渠有时无水,有时通水,不是长流不断的。
又往东流过安憙县南边,安息县过去叫安险县。
这里地势险恶,有如井隆、三涂那样的险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应,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宁险,汉章帝又改为安息。《中山记》说:县在唐水的水湾上,山高岸险,因而称为安险;以后城富民安,改为安息。
前秦建元年间,唐水泛涨,高岸崩塌,城角下有成堆的大木材,纵横交错,有如梁柱。
后燕初年,这些木材还在,但不知是哪里来的。
我查阅过从前的记载,想弄清这个间题,大概当初这里发过山洪,漂下大木筏,堆在这地方,后来沙土淤积,变成了陆地,又兴工筑起城来。因为木材埋在地下,所以能经久不腐。
滱水又往东流经乡城北边,这里从前是卢奴县的一个乡。
《中山记》说:卢奴县有三个乡,这是其中之一,后来又改属安息县。
外城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的墓碑。
又往东流过安国县北边,滱水流经安国县东边,分为两条。一条支流往东南流经解读亭南边。
汉顺帝阳嘉元年,把河间孝王的儿子刘淑封于解读亭,立为侯国。他的孙子刘宏就是后来的灵帝。
这条支流又往东南流经任丘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安郭亭南边。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传富,立为侯国。
又往东南流,最后注入淖沱河。
滱水又往东北流经解读亭北边,然后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流过博陵县南边,滱水往东北流经氢吾县旧城南边,《地理风俗记》说:氢吾县是过去饶阳的下乡,从河间郡分出,属博陵郡。
汉安帝元初七年,封河间王刘开的儿子刘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改为侯国。
滱水又往东北流经博陵县旧城南边,就是古时的陆成。
汉武帝元朔二年始年间重又设郡。现在称此城为野城。滱水又往东北流经侯世县旧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陵阳亭东边,又往北流,左边与博水汇合。博水发源于望都县,往东南流经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顺调。
博水又往东南流,潜入地下;接着又往东南沿着水道重新冒出,往东南流经三梁亭南边,这地方可能就是古时的勺梁。
《竹书纪年》说:燕军进攻赵国,把浊鹿围困起来,赵武灵王和代人去援救浊鹿,在勺梁击败燕军。
现在广昌东岭以东有一座山,俗称浊鹿逻,离浊鹿城不远,地势相邻,推想起来也许就是当年的勺梁,不知对否。
博水又往东南流经毁梁亭南,又往东流经阳城县,散溢为湖泽,湖水上涨时,方圆数里,不但盛产香蒲和竹笋,而且菱角和莲藕也特别多。
那些扎着双角的可爱儿童和年少哥儿,有的独自划着小舟采菱,有的几只船一起折菱,他们向着这三月阳春而欢唱,深深地爱着这悠悠碧水,采菱的人们不感到疲倦,歌唱的人们吐出悠扬的清音,那时路过此处的行人,对着此情此景,他乡羁旅的心情,也会得到慰藉了。人们称此湖为阳城淀。
阳城县旧城就在附近的西北方,湖也因而得名了。
《郡国志》说:蒲阴县有阳城。
而现在阳城在县城东南三十里。
湖水又潜入地下沿水道而流,转到清梁亭西北,重又涌出地面。博水又往东流经白堤亭南边,又往东流经广望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二年夏,齐国攻打晋国,夺取了曲逆,就是这地方。
汉高帝去打韩王信,从代出发途经曲逆,登上城头,望见城内房屋很多,说道:好大的城啊!
我走遍天下,所见大城只有洛阳和这里了。
于是下诏封陈平为曲逆侯。
王莽改名为顺平。
濡水又往东流与苏水汇合。苏水发源于县城西南近处山中,往东北流经尧姑亭南边,又往东流经该县,注入濡水。
濡水又往东流,到藏水口接纳了蒲水。蒲水发源于西北方的蒲阳山,往西南流,积成深潭,水潭东西一百步,南北百余步,深不可测。
蒲水又往东南流,水旁有个古神祠,人们称为百祠,也叫蒲上祠,这也不大清楚。
蒲水又往南流经阳安亭东边。
《晋书•地道记》说:蒲阴县有阳安关,是阳安关都尉的治所,民间称这一带的平川为阳安扩。
蒲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安扩,经阳安关下,把关前的高地叫唐头坂。
蒲水出关往北流,又往东流经夏屋旧城,城很坚固,极其险要。
《竹书纪年》说:魏国殷臣、赵国公孙哀讨伐燕国,回来时夺取了夏屋,修筑了曲逆城。
旧城东侧,利用曲折的地势和城墙又筑了一座城,世人称为寡妇城。贾复在北平随从光武帝追击铜马、五蟠二军时筑了此城。
世俗音讹,因而把贾复城说成寡妇城了。
蒲水又往东南流经蒲阴县旧城北边,《地理志》说:城在蒲水之南。
汉章帝章和二年巡视北岳,以为曲逆这地名不好,于是就因水改名为蒲阴。
蒲水在右边与鱼水汇合。鱼水发源于北平县西南的鱼山,山上有巨石,形状像大鱼,水源从石下流出,因而民间就按物象来命名。
鱼水又往东流,注入蒲水,蒲水又往东注入濡水。
因此《地理志》说:蒲水、苏水都从县东注入濡水。
濡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城南,又往东注入博水,自此以下,博水也兼称濡水了。《春秋》:昭公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途经险峻的五回岭,看到崖岸巍然耸峙,于是停车路旁,弯弓搭箭向山崖射去,那箭高高地飞过山岩顶上,因而刻石称颂这一伟大事迹。
三碑之间夹着两座层台,就是当年皇上射箭的地方。
石碑背面都刻着立碑者的官名。
徐水往东北转弯流经郎山,又转弯流经山南。无数尖尖的山峰竞相高耸,就像鸟儿竖着翅膀,直立的蠕岩仿佛出鞘的剑端,地势真是险峻高峭极了。
汉武帝时代,决太子因以巫术害人之罪逃跑,他的儿子远逃到这座山中,因此得了郎山之名。
山南有郎山君碑,碑文记载了这件事。
徐水又流经郎山君次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块石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下诏赐郎山君父子建祠,建了这块碑。
刘暇光初七年,原顿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邑振等人,共同整修旧碑,刻石作颂。
徐水又流经北平县,县界有界碑,是汉息平四年所立。幽、冀二州遵照戊子日颁发的诏书,派了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去解决郡县分境的争端,于是立碑标界,将此事刻子碑上。
徐水又往东南流经石门中,民间称为龙日。
这座山上合下开,开口处高六丈,水流从石门间飞速地南流而出,循着山崖下泻七丈余,注入山涧,狂涛冲击之声雄豪威猛,在岩石间冲蚀成潭,深不可测,激起一片白浪,涌上了四岸。身临高岸俯视底下,不禁会胆战心惊,栗然生畏。
水往东南流出山间,流经城中,有一座古碑叫伏白君碑―太白君是郎山君的长子。
水又往东流,汉光武帝在北平追击铜马军和五蟠军,就在顺水以北打败了他们,于是乘胜追击,却反而被他们打败。两军短兵相接,光武帝慌忙跳到崖下,幸好碰到冲出敌阵的王丰,把马让给他骑,退回范阳坚守。
顺水就是徐州的别名。
徐水又往东流经蒲城以北,又往东流经清苑城,又往东南与卢水汇合。
卢水发源于蒲城以西,俗称泉头水。《地理志》说:北平县有卢水,就是这条水。卢水往东流经城中,又往东南流,向左注入徐水。
《地理志》说:往东流到高阳注入博水,现在水却流不到高阳了。
徐水又往东流,左边与曹水汇合。曹水发源于西北方宁朔县的曹河泽,往东南流,左边与岐山之水汇合。岐山之水发源于岐山,往东流经邢安城北边,又往东南流入曹河。
曹水又往东南流经北新城县老城南,就是王莽的朔平县。
曹水又往东注入徐水。
徐水又往东南流经老城北边,俗称祭隅城,也不知城名是怎样来的。
徐水又往东注入博水。
《地理志》说:徐水发源于北平,往东流到高阳,注入博水;又往东流,注入惋水。《地理志》说:博水从望都往东流,到高阳注入滱水。
又往东北注人易水。
滱水又往东北流经依城北边,世人称为依城河。
《地说》中没有依城的地名,其实就是古代的葛城。
《郡国志》说:高阳有葛城,燕把此城让给赵国。
滱水又往东北流经阿陵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阿陆。
建武二年,改封给左将军任光,立为侯国。
滱水往东北流,到长城注入易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