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十三

漯水发源于雁门郡阴馆县,往东北流过代郡桑干县南,漯水发源于累头山,又名治水。

泉水从山边涌出,扬着轻波流过山涧,往东北流出山间,从阴馆县老城西面流过。

漯水又往东北流经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帝在这里遇到白狼,认为是吉兆,所以就称这里为白狼堆。

山上有一座旧宫庙,楼榭的台基和墙垣还相当高,到秋天带了鹰华去打猎,放眼眺望空旷的原野,这里真是登高望远的胜地。

漯水又往东流了四十九里,东经巨魏亭北边,又东流,有哼川水注入。哼川水发源于哼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时的哼张。

县城南面朝向玄岳山,右边靠着哼山,位于二山之-间,因此以哼张为名。

哼川水又西流出山―山口叫哼口―往北流经繁峙县老城东准就是王莽时的当要。

又往北流经巨魏亭东面,又往北流经剧阳县老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善阳。

《十三州志》说:剧阳县在阴馆县东北一百零三里。

哼川水又往东流注入漯水。漯水又往东流经班氏县城南,如浑水注入。如浑水发源于凉城郡旋鸿县西南五十多里,往东流经老城南,北方人俗称独谷孤城,水也以此为名。

如浑水往东流与旋鸿池水汇合。

池水接纳了溪流,成为很大的池沼,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四里,北面与凉川城的南池相对。南池方圆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

二池虽然有山相隔,但从崎岖的山径过去,也并不远。

水往西南流经旋鸿县南面,在右边与如浑水汇合,两条水都可称为如浑水。

如浑水又往东南流经永固县。

永固县是太和年间按照一所山堂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浑水在右边汇合了羊水。羊水发源于平城县西苑外的武州塞,北流出塞,再向东转,流经燕昌城南面。据《燕书》载,建兴十年为关虎而建的。

九月间皇上亲临虎圈之上,命令勇士在下面圈中奋力制伏猛虎,就同勇士高奔戎的事迹相仿。

正如《诗经》所描写的:赤膊徒手把猛虎捉住,把它进献于公的住处。因此魏时有《捍虎图》。水又流经平城西侧城内,此城为魏泰常七年所建。

西边城郭外有郊天坛,天坛东边有郊天碑,是建兴四年所立。

水又往南转弯流经平城县旧城南面。

《史记》说:汉高祖先到平城。

《史记音义》说:平城县属雁门郡,就指此县。

王莽时称为平顺。魏天兴二年所立,以洛阳八风谷的黑石琢成。太和殿东北面和紫宫寺相接,南对承贤门,门南就是皇信堂。皇信堂四周,绘有古代圣人、忠臣、烈士的肖像,旁边有题记,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的手笔。皇信堂南面与白台相对,这座台又高又大,台基四周砌了墙壁,有阁道从里面上登,国家的图册和秘藏典籍,都存放在下面。白台的西面就是朱明阁,是值班的官员出入所经过的地方。

水从御街两侧往南流经蓬台西面。魏神端三年所造,因石柱制作精致美妙,才搬移到这里来的。

我任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黑在北郊祭拜,曾亲眼看到过。柱侧雕刻云朵,上有蟠龙,气势磅礴,确实精巧,但与《子丹碑》相比却差得远了。

水又往南流经平城县老城东西,这是司州代尹的治所。迁都洛阳后,把司州改为恒州。

左岸有大道坛庙,这是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倡议修建的。

还有其他诸岳的庙碑,也都是他所立,并亲笔题字。大道坛庙石阶有三层,四周围以栏槛,上层石阶之上,用木头做成圆形底基,一根根相抵支撑着,上面用木板铺砌,四角栏槛与石阶相连。上呈圆形,格式与明堂相似,小室有四门,室内有神座,神座的右边陈设玉馨。皇帝亲自来到灵坛上接受天书,尊寇谦之为天师。寇谦之宣扬道教,举行仪式,当时很受尊重。

坛的东北面,从前有静轮宫,是魏神康四年建造,可与柏梁台媲关。

台榭十分高大宽广,高耸云霄,就像要招引天上的神仙,远离尘世的纷扰。到太平真君十一年在平邑筑城。《地理志》以为平邑属代郡,王莽时称为平胡。

《十三州志》说:县城在高柳以南一百八十里,北方人俗称丑寅城。

漯水又往东流经沙陵南面。沙陵是魏时的银矿,同曹操在邺都所定机构相似。

漯水又往东流经标氏县老城北面,王莽时更名标聚。

《十三州志》说:标氏县在高柳以南一百三十里,俗称苦力干城。

漯水又往东流经道人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道人就是王莽时的道仁。

《地理风俗记》说:开始筑城时,有仙人来这里嬉游,城就因此得名。

现在城北有个深潭,潭水平静不流,因此俗称平湖。

《十三州志》说: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不知是否如,此。

漯水又往东流经阳原县老城南面。《地理志》以为阳原县是代郡的属县,北方人俗称比那州城。

漯水又往东流,安阳水注入。安阳水发源于阳原县东北的一个水潭,北方人俗称太拔回水,水从潭中往东南流,注入漯水。

漯水又往东流经东安阳县老城北面,赵惠文王三年讨伐乌丸,进入琢郡,向北追击到桑干,就是这个地方。漯水文东流,有祁夷水注入。

祁夷水发源于平舒县,往东流经平舒县老城南面的沼泽中。《史记》载,赵孝成王十九年设置,西南离老城六十里。

水又北流,有连水注入毛连水发源于雄督县东部,往西北流经雄督县老城南面,又往西流经广昌城南面。

《魏土地记》说:代城以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

其实不是如此。

《十三州记》说:平舒城东面九十里有广平城,可能就是此城。

但从地名孕实地情况来看,又似乎不像。

祁夷水又往西流,经王莽城南面,又西流,有到刺山水注入。到刺山水发源于到刺山西面,山势高峻,没有人能攀上山顶。

《魏土地记》说: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刺山,山上生有优质大黄。

到刺山水往北流经一个老亭东面,城北有石人,因此俗称石人城。到刺山水往西北流注入连水。

连水又往北流经当城县老城西面。汉高祖十二年俘虏了赵王,就把赵国改设为郡。

王莽时称厌狄。建武十九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代国宰相堪,立为侯国,过去牵招就在这里杀掉韩忠。

此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对代城来说是在西北面。雁门水又往东南流,转弯流过一座老城,老城背靠山冈,面对沼泽,北方人俗称叱险城。

雁门水又往东南流,折向东北,积成一片湖荡。

湖形斜长而不方正,东北向长约二十多里,宽十五里,芦苇丛生。

有敦水注入。敦水发源于西北少咸山南麓,往东流经参合县老城南。《地理风俗记》说:道人城以北五十里有参合乡,从前是县。

敦水又东流,有法水注入。谐水发源于东阜山下,往西北流经老城北面,民间称为和堆城。又北流,汇合敦水,往东北乱流,注入雁门水。

因此《山海经》说:敦水发源于少咸之山,东流注入雁门之水。郭景纯说:雁门水发源于雁门山,说的就是这条水。

雁门水又往东北流进阳门山,称为阳门水,与神泉水汇合。神泉水发源于苇壁山北麓,水很灵验。碰到浓云密布,却不降雨,久旱无雨的时候,人们常来求雨。

神泉水有两条,人们称为比连泉。

一条往东北流经一座老城东面,人们称为石虎城,往东北流,注入阳门水。又往东流经三会亭北面,又往东流,经西伺道城北面,又往东流,托台谷水注入。

托台谷水上流在苇壁北面承接神泉,往东流经阳门山南的托台谷,称为托台水。这条水汇合了山泉小溪,波滔滚滚地向东流去,中间行人要经过十多个渡日,往东流经三会亭南面,又往东流经托台亭北面,又往东北流,经马头亭北面,往东北注入雁门水。

雁门水又往东流,经大宁郡北面。

大宁郡是魏太和年间所置。有情水注入。《山海经》所说的情水东流注入雁门水,就指这条水。《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没有雁门水、惰水等名;《山海经》有雁门水的名目,而没有述及于延河。

自大宁郡以下,这条水也就通称于延水了。水边有桑林,因此,当时人们也把它称为萦桑河。这是因为北方很少有桑,看到这里有这么多的桑树,因而就以萦桑为水名了。于延水又往东流经冈城南面。据《史记》载,蔡泽是燕国人,因病辞去相位,被秦国封为冈成君。

这里可能就是蔡泽的封邑,人们称为武冈城。于延水又东流,向左流与宁川水汇合。宁川水发源于西北,往东南流经小宁县老城西面,往东南流,注入于延水。于延水又往东流经小宁县老城南面,这就是《地理志》所说的宁县,是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时称为博康。《魏土地记》说:大宁城以西二十里有小宁城。

过去本城人班丘仲家住水滨,在宁城一带卖药,活到一百多岁,人们都以为他很长寿,后来在一次地震中房屋倒塌,班丘仲和邻居兀十家都被压死了。

有个乡民将他的尸体丢到于延水中,拿了他的药去卖。

班丘仲穿着皮衣跟上来责问他,那人吓坏了,叩头哀求宽恕。

班丘仲说:我并不恨你,只是特地要让人们知道我罢了。我去了里后来他做了夫余王的使者来到宁城,这一带人称他为滴仙。于延水又东流,有黑城川水注入。这条水有三个源头,发源于黑土城的西北,三源合为一流,往东南流经黑土城西面,又往东南流经大宁县西边,往南注入延河。延河又往东流,经大宁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大宁就是广宁,王莽时叫广康。《魏土地记》说:下洛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有大宁城。

于延水又往东南流经茹县老城北面,就是王莽时的毁武,世人称为如口城。《魏土地记》说:如口城在鸣鸡山以西十里,南面有一条大路,西面直达宁川。

于延水又往东南流经鸣鸡山西面。《魏土地记》说: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往东流,北有鸣鸡山。

《史记》说:赵襄子在夏屋杀掉代王,吞并了他的国土。

襄子派人到代城接回自己的姐姐。他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她到了这里,说道:代国已经灭亡了,我到哪里去呢?

就拔下头上的替子在山石上磨利自杀了。代国百姓同情她,在这里为她立祠,因此把这座山叫磨笋山。

每夜有成群的野鸡在祠庙上鸣叫,所以又称鸣鸡山。

《魏土地记》说: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山边有钟乳石溶洞。

赵襄子杀害了代王,派人接回姐姐。他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

夫人说:为了弟弟而怠慢丈夫,是不仁;为了丈夫而怨恨弟弟,是不义。于是就磨替自杀了。派去的使者也自杀了。老百姓同情她,就在山边为她立庙,因此名为磨笋之山。

不知哪一种说法正确。于延水又往南流经且居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时的久居。于延水往东南流,注入漯水。

《地理志》说:于延水东流到广宁才注入沽水,这是弄错了。

又往东流过涿鹿县北面,琢水发源于涿鹿山,世人称为张公泉,往东北流经涿鹿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时的柿陆。

黄帝与蛋尤在涿鹿的郊野交战,黄帝战败童尤后,将他的百姓安置在涿鹿的山边,说的就是这里。

琢水又往东北流,与阪泉汇合,这条水发源于县内的东泉。

《魏土地记》说: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晋《太康地理记》说:阪泉也是地名。

泉水往东北流,与蛋尤泉汇合。蛋尤泉出自蛋尤城,东面没有城墙。

《魏土地记》说: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蛋尤城,泉水很深,但不外流,大雨连绵,泉水满溢就注入阪泉,往东北乱流注入琢水。

琢水又往东流经平原郡南面,魏时将平原居民迁过来安顿在这里,所以设立侨郡,用来收留流民杂户。

琢水又往东北流经柞亭北面,往东北注入深水。

也有说琢水分支流入匈奴的叫琢邪水的,但地理情况有隐有显,很难搞清楚,这就不知道了。

豫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清夷水,又称沧河。

清夷水发源于长亭南面,往西流经北城村老城北面,又往西北流,有平乡川水注入。平乡川水发源于平乡亭西面,往西北流,注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往西北流经阴莫亭,亭在居庸县以南十里。

清夷水又往西流,汇合了牧牛山水。

《魏土地记》说:在沮阳城东面八十里有牧牛山,山下有九十九泉,这就是沧河的源头。

牧牛山在居庸县城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老年人说,山下也有许多泉眼同时并涌而出,有一头毛色斑驳的神牛,下山喝干了泉水,山也因此得名。现在山下流出的九十九泉汇成一溪,往西南流,有谷水与浮图沟水注入。这两条水都发源于夷舆县老城的西南面,王莽时称为朔调亭。两水都经西南流,注入沧水。

沧水又往西南流,在右边汇合地裂沟。据老人说,晋时发生地裂,这里就形成了沟壑。

有一条小溪,俗称分界水,往南流入沧河。

沧河又往西流经居庸县老城南面,那就是魏时的上谷郡治。

从前刘虞攻打公孙攒不能取胜,向北撤退坚守此城,为公孙攒所擒。

沧河到这里又汇合了粟水,粟水发源于居庸县境,县城西面濒水,又转弯流经县南,往南注入沧河。

沧河又西流,向右流与阳沟水汇合。阳沟水发源于居庸县东北面,往西南流经居庸县老城北面,往西流经大翩山和小翩山南面。高耸的峰峦拦住飞云;层沓的丘陵,隔断朝雾,这两座高峰风姿秀丽,凌驾于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到了二十来岁,将苍领的古文字改为现今的隶书。

秦始皇时,政务繁忙,因为王次仲所改的文字简易,便于书写,以为他是个奇才,下令召他入朝。然而接连召了三次他都不去。

王次仲遵循着真性,怀藏着道心,研究数术到了最完美的境地。

秦始皇对次仲的不恭非常恼怒,下令用囚车押送他前来。

囚车刚刚上路,王次仲便化作一只大鸟奋飞而去。他掉下两片羽毛,落在这座山上,所以山峰就有大翩、小翩的名字了。

《魏土地记》说: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翩山和小翩山,山上的神抵叫大翩神,神庙以东有温汤水口。

这座山在居庸县西北二十里,山峰高达四十里,山上的庙就是王次仲庙。

山的右面有温泉,可治百病,涌出温泉的山麓,俗称土亭山。

这里要比其他各地的温泉加倍烫热,把脚踏进去便会烫烂。

治病的人必须先把泉水引到别处,待稍凉后再用。

说温泉在大翩山以东是弄错了。温泉水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阳沟水,往南乱流注入沧河。

沧河的左边有清夷水口。

《魏土地记》说:牧牛泉往西流,与清夷水汇合。

自此以下两水可以互相通称。

清夷水又西流,灵亭水注入。灵亭水来自马兰西泽,许多山泉汇集到西泽中来,泽中的水形成沟渠流出。

渠水又在左边与马兰溪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马兰城,扒北背山,依着山弯,靠近小溪,城内居民饮用的水全是来自溪中。溪水从城南流出,往东南注入泽水。

泽水又往南流经灵亭北面,又转弯流经灵亭东面,王次仲就在这里落下鸟毛,所以这座亭有灵亭之称。

马兰溪水又南流,注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流,与泉沟水汇合,泉沟水来自川南平地,往北注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往西南流,汇合了桓公泉。齐桓公称霸时,曾北伐山戎,西征时又途经孤竹,停车从崎岖险阻的山径登上卑耳山最西的山峰,所以水就得到这个名字。

桓公泉发源于沮阳县以东,往西北流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往西流经沮阳县老城北面,秦时的上谷郡,治所就设在这里,王莽时改都名为朔调,县名为沮阴。

阐胭说:涿鹿县东北到上谷城六十里。

《魏土地记》说:城北有清夷水,往西流。

这条水又转弯流过城边,往西南流注入漯水。

漯水南流到马隆山,又叫落马洪。

又往东南流出山间,漯水又南流出山,瀑布从高崖飞流直下,注入深壑,轰鸣的急流下泻十几丈,称为落马洪,也和孟门这样的险流差不多。

漯水从南边出山后,叫清泉河,民间也称千水,其实不对。

漯水又往东南流经良乡县北面,流过梁山南面,高梁水就从这里流出。

流过广阳郡蓟县北面,漯水又往东流经广阳县老城北面,谢承《后汉书》说:光武帝与姚期从蓟县出发到广阳,想往南边去,指的就是此城,叫小广阳。

漫水又往东北流经蓟县老城南面。《魏土地记》说:蓟城以南七里有清泉河,河水并不流过城北,《水经》弄错了。

从前周武王将蓟分封给尧的后裔,现在城内西北角有蓟丘,就是按丘名来取城名的,正像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

这里就是周武王封给召公的诸侯国。秦始皇二十三年灭了燕国,设立广阳郡;汉高祖把这地方封给卢给,号为燕王,改名为燕国;王莽时改为广有,县名叫代戎。

城内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面,是从前慕容俊设立铜马像的地方。

过去慕容魔有一匹骏马,毛色红白相间,相貌奇特有神力。到光寿元年九月二十日刻石立碑,扬名于后世。

漯水又东流,与洗马沟水汇合,洗马沟水上流承接蓟水,往西注入大湖。

大湖有两条水源,都出自蓟县西北面的平地,泉水流积形成西湖,湖东西宽二里,南北长三里,是燕国的古池。

湖中绿水澄碧,轻波荡漾,登亭望远,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湖水往东流出称洗马沟,沿着南门城边往东流注,从前姚期骑马奋戟驱赶聚观的百姓,就在这地方。

洗马沟又往东流,注入漯水。漯水又往东流经燕王陵南面。陵墓有条暗道,向西北通到蓟城外。

景明年间,建造佛寺及佛塔,挖地基时发现了这条暗道。这里是王府的禁地,没人会来寻找。

暗道通向蓟城西北的大陵,这是两座坟墓。墓基庞大坚固,至今还很高大,竟不知是哪一位帝王的陵墓。

漯水又往东南流,有高梁之水注入,高梁之水发源于蓟城西北平地,泉水往东流经燕王陵北面,又往东流经蓟城北面,又往东南流。

《魏土地记》说:蓟城东面十里有高梁之水。

高梁之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漯水。

又往东流到渔阳郡雍奴县西面,注人筒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颖川太守寇峋为雍奴侯。

魏国派遣张合队乐进围攻雍奴,指的就是此城。

筒沟是潞水的别名。

《魏土地记》说:清泉河上流承接桑干河,往东流与潞河汇合。

漯水往东流入渔阳,到处分流四散,因此俗谚说:高梁水没有上源,清泉河没有下流。

因为高梁水流小浅,只够流通,凭着涓涓的细流才形成田间的沟渠。

清泉水流到潞县,分流四散,水流更细,以至找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