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十五

洛水发源于京兆郡上洛县的灌举山,《地理志》说:洛水发源于家岭山。

《山海经》说:发源于上洛西山。

还有一说:洛水发源于灌举之山,东流与丹水汇合。

丹水发源于西北方竹山的东面,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尸水注入。尸水发源于北方的尸山,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汇合了乳水。乳水发源于北方的良余山,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汇合了龙余之水,这条水发源于蛊尾之山,东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到阳虚山汇合玄启之水。

《山海经》说:洛水往东北流,注入玄息之水。

又说:从鹿蹄之山到玄息之山,共有九座山。玄启也是山名,与灌举山一同构成九山的序列。

因此《山海经》说:这两座山夹着洛水。

可知玄启之水发源于玄息之山,山和水就都得了这个名称了。

洛水流经阳虚山下。

《山海经》又说:阳虚之山俯临玄息之水,这就是洛呐。

《河图•玉版》说:仓领为黄帝南巡时,登上阳虚之山,来到了玄肩和洛呐的水滨。

一只灵龟背着宝书交给他,在红甲上以青文写成。就是在这条水上。

洛水又往东流经清池山旁,佳东流汇合了武里水。武里水发源于南方的武里山,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门水分支流出。

《尔雅》所说的从洛水分出成为波水,就指此水。

洛水又东流,要水注入。要水发源于南方的三要山,往东北流经拒阳城西面,然后往东北流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与获水汇合。获水发源于南方的获舆山,俗称备水,往东北流经获舆川,世人称为却川,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熊耳山北面。《禹贡》说,从熊耳山疏导洛水。

《博物志》说:洛水发源于熊耳山,是指开通它的源头。

往东北流过卢氏县南面,洛水流经鸥渠关北面,鸣渠水发源于南方的鸥渠山,也就是荀渠山。

鸣渠水一个源头分为两条,一条往西北流,折向东北,注入洛水。

《山海经》说:浮豪之水发源于熊耳之山,往西北流,注入洛水,说的可能就是此水。

荀渠山就是熊耳山的别名,正如太行山也叫归山一样。

因此《地说》说:熊耳之山是地门。洛水从这里流出,所以也是个总名。

另一条往东北流经鹃渠城西面,这是个老关城。

此水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卢氏县老城南面。

《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前,晋韩龙夺取卢氏城,就是王莽时的昌富。

卢氏川水在这里注入。川水发源于北面的卢氏山,往东南流经卢氏城东面,往东南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两边汇合三条小溪,这些小溪都发源于卢氏县的南山,往东北注入洛水。

《开山图》说:卢氏山也通称石城山。适宜种五谷,可免遭水灾。

此山位于宜阳山西南,其中包括着许许多多的山名。这片丘陵高地和低湿地带,是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的。

说的就是这地方。又有葛蔓谷水从南山流来,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高门城南面,《宋书》所说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县,进抵高门木城,指的就是这地方。

洛水又东流,与高门水汇合。高门水发源于北山,往东南流,汇合了洛水的支流,这条支流的上流承接洛水,往东北流经石勒城北面,又往东流经高门城北面,往东注入高门水,乱流往南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有松阳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松阳山,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黄亭南面,又往东流,汇合了黄亭溪水。

这条溪水发源于鹏鹏山,山上有两座险峰,陡峻地耸入天际,高崖直上云霄,绝无立足之地,即使矫捷如猿猴,轻巧如黯鼠,也难以施展它们飞腾跳跃的本领;到了云气蒸腾,升上山巅,彩霞缤纷,笼罩着峰顶的时候,才能见出它们的高低。因此有大鹊鹏和小鸭鹏之称。

溪水往东南流过亭下,称为黄亭溪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到了荀公溪口,这里的溪流发源于南山荀公涧,就是庞季明进兵时所经的荀公谷。

溪水穿过峡谷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檀山南面。这座山四周没有丘陵相连,独自耸立着,山上有个村庄,俗称檀山坞。

义熙年间一,刘裕西入长安,率领水军驻扎在洛阳,命令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乘船溯流而上,考察洛水的上下流,想查明水军船只能到达的地方。

戴延之到了这里就回去了,竟没有到达源头。

洛水又东流,库谷水注入。库谷水出自宜阳山南麓,三条课涧同流而出,汇合成一流,往东北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到了鹑鹏水口。鹏鹏水发源于北面的鹑鹏涧,往东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流经仆谷亭北面,左边汇合北水,北水发源于北山,往东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侯谷水出自南山,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龙壤城北面。龙嚷将军王镇恶,跟随刘裕西入长安,从陆路经过这里,因而得名。

洛水又东流,左边汇合宜阳北山水。这条水出自北溪,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广由涧水注入。涧水发源于南山由溪,往北流经龙骤城东面,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右边汇合了直谷水。直谷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经屯城西面,北流注入洛水。

文往东北流经蠡城邑南面,蠡城西面有坞水,发源于北面四里的山上,山高二十五丈。旧时龟池县治就设在蠢城,南面与金门坞相望。坞水以南五里是旧宜阳县治所。

洛水右边汇合金门溪,溪水发源于南面的金门山,往北流经金门坞西面,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汇合了款水。款水有两个源头一齐流出,称为大款水,汇合后往东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黍良谷水汇入。这条水发源于南面的金门山。

《开山图》说:山上多竹,可制箫笛。

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回军攻打金门,白马,都攻下了。说的就是这地方。水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左边汇合北溪,南流注入洛水。

又往东流过阳市邑南面,又往东北流过于父邑南面,太阴谷水发源于南方的太阴溪,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与白马溪水汇合。白马溪水发源于宜阳山,溪中有一块大石,形状像马,所以这条溪涧是因了岩石的形状而得名的。

溪水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有昌涧水注入。昌涧水发源于西北方的宜阳山,往东南流经旧时的宜阳郡南面,就是旧阳市邑。从前洛阳都典农的治所就设在这里,后来才改为郡。

水又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一合坞南面,这是一座小城堡,位于洛水北岸的高地上,高二十丈,是一处禾险,南、北、东三面都是极陡峻的峭壁,只要在西面筑一道城墙,就是坚不可摧的堡垒了,一合之名就是这样来的。

刘耀将要攻打河南时,晋朝将军魏该赶到这里,这座城就是旧时的于父邑。

洛水又东流,汇合了杜阳涧水。杜阳涧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杜阳溪,往东南流经一合坞,东流与架谷水汇合,往东南乱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有渠谷水发源于宜阳县南面的女几山,往东北流经云中坞的左面。这里地势高峻,山腰烟雾缭绕,因此有云中坞之称。

渠谷水又往东北注入洛水。

减荣绪《晋书》说:孙登曾经过宜阳山,烧炭人见了他,想和他说话,孙登却不答话。烧炭人觉得他神态不同常人,就纷纷传开了。

晋太祖听到后,派阮籍前去看个究竟。阮籍向他招呼,他也不答话。阮籍于是高声长啸起来。孙登笑着说:再啸一下看看。

阮籍又长啸起来,并请他一起出山,但孙登不肯。阮籍于是和他作别而去。

孙登向山顶走去,边走边长啸,有如箫管笙簧齐奏,响声震荡着山谷。

阮籍很惊奇,去问烧炭人,烧炭人说:那人先前也是发出这样的声音的。

阮籍再去寻他,却不知去向了,四处打听,才知道他的姓名。

我按孙绰写作《高士传》,说孙登隐于苏门山;又另有一篇《孙登传》。

孙盛《魏春秋》也说是在苏门山,但没有举出姓名。

阮嗣宗心有所感,就撰写了《大人先生论》,说我不知道那人是谁。他既神游自得,不与人交往,连阮籍也不能动摇他超拔绝俗的情操,不知道还有谁能得知他的姓名。

又往东北流过宜阳县南面,洛水的北岸有熊耳山,双峰并起,样子像熊的耳朵。这与《禹贡》所说从熊耳山疏导洛水的那座山不同,而是另一座山。

从前汉光武帝大败樊崇的赤眉军,缴获的恺甲兵器堆得与熊耳山一样高,讲的就是这座山。

山边有池,池水往东南流,旁边还有一个水池,人们称为绳池。

又往东南流经宜阳县老城西南,叫西度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宜阳县老城南面。

秦武王以甘茂为左垂相,说:我想打通三川,窥伺周朝王室,这样死了也会不朽了。

甘茂请他联合魏国攻打韩国,一战杀敌六万,就攻下了宜阳城。宜阳原属韩国,后来才设县。

汉哀帝将这地方封给息夫躬,立为侯国。城的西门,就是赤眉军首领樊崇与刘盆子以及各大将军等,捧着王印、兵器、玉璧来投降的地方。

光武帝不立即见他们,第二天,集合兵士,列队于洛水之滨,才来接见刘盆子等人。他对刘盆子的尽相徐宣说:你不后悔吗?

徐宣说:不后悔。

光武帝感叹地说:你真是庸夫中的佼佼者,硬汉中的铮铮者。

洛冰又东流,与厌染之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县北傅山一个很大的破湖中。山上不生草木,水自湖中往北流,然后折向东南流去,世人称为五延水。

又往东南流经宜阳县老城东面,往东南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南流,黄中涧水发源于北阜,两个源头合成一流,往东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禄泉水注入。禄泉水出自北面附近的小溪。

洛水又东流,共水注入。共水发源于北面的长石山,山上不长草木,西边有个山谷,名叫共谷,共水就在这里流出。

共水往南流,到了尹溪口。溪水发源于西北的尹谷,往东南注入共水。共水又往西南流,和左涧水汇合。左涧水发源于东边附近的小溪,西流注入共水。

共水又南流,与李谷水汇合?李谷水出自西北方的李溪,往东南注入秦水。

秦水发源于秦谷,往西南流,与李谷水汇合,然后往西南流入共水。

共水,人们也叫石头泉,往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黑涧水源出南方的陆浑西山,流经黑涧,往西北注入洛水。

洛水又东流,临亭川水注入。临亭川水出自西北附近的小溪,往东南流,与长涧水汇合。长涧水源出北山,往南注入临亭水,又往东南流经九曲西面,南流注入洛水。

又往东北流,从散关南面流出,洛水往东流经九曲南面,那地方十里之间有一条山坡,曲曲折折共有九道弯子。

《穆天子传》所说的天子西行时登上九阿,指的就是这地方。

洛水又东流,与豪水汇合。豪水出自新安县密山,往南流经九曲东,又往南注入洛水。

洛水旁有石墨山,山上岩石都是黑的,可以当墨写字,因此称山为石墨山。

洛水又东流,左边分出一条支渠,东流出关,穿过惠水,又流经清女墓南面,墓在北山上。

据老人们传说:这个女子坚贞纯洁,为古代的精英,她的事迹可作当今和后世的表率。

支渠又往东流经周山,山上有周灵王墓。

《皇览》说:周灵王葬在河南城西南的周山上。因为这位君王生来就有点神异,所以用灵字作为溢号,到他的坟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

支流又往东北流经柏亭南面。《皇览》说:周山在柏亭西北,说的就是此亭。

又往东北流经三王陵,往东北流去。三王,有人说是指周朝的景王、悼王、定王。

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说:定王应为敬王。子朝作乱时,西周政权衰落,人才短缺,悼王、敬王与景王都葬在这里,因此世人称为三王陵。

《帝王世纪》说:景王葬于翟泉,现在洛阳太仓中的大坟就是景王家。

可是又有传说以为陵在这里,那就不清楚了。

此外,关于悼王和敬王,查考史籍和传记都没有提到所葬何处。

现在王陵东面有石碑,载有报王以上各代君主的名号,考证碑记,很清楚,那是周朝的坟墓。

支渠往东北流经制乡,流过河南县王城西面,流过郊娜陌。

杜预《释地》说:县城西面有部娜陌,说的就是这里。

支渠又往北注入谷水,但自周朝开始开凿这条渠道以来,久已废弃,没有浚治过了。

洛水从支渠分出处又东流出关,惠水从右边注入,世人称为八关水。

戴延之《西征记》叫八关泽,就是《水经》所说的散关。城墙从南山横跨洛水,往北直到黄河,这一带都是关隘要塞,是杨仆家的憧仆所筑。

惠水发源于白石山南麓,往东南流,与瞻水汇合。

瞻水发源于东面的娄琢之山,往南流,注入惠水。

惠水又往东南流,谢水发源于北方的瞻诸之山,往东南流;又有交触之水发源于北方的鹿山,往南流,这两条水一齐汇入惠水。

惠水又往南流经关城以北。关城西面有关塞城墙的阻隔,东边临近惠水。

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领五营部队驻扎在都亭,设置函谷、广城、伊阀、大谷、辍辕、旋门、小平津及孟津等八关,都尉官的治所就设在这里。函谷关是第一关,在八关之列,因此人们就将它作为八关的总称。

惠水又南流注入洛水。

《山海经》说:惠水发源于白石之山的南麓,南流注入洛水。

说的就是此水。

洛水又与掳水汇合。藐水发源于扶猪之山,北流注入洛水。

南边就是鹿蹄之山,世人称为非山。

山的北坡异常险峻,绝壁百初,南坡则是平缓的高地丘陵。甘水发源于东麓,北流注入洛水。

又往东北流过河南县南面,《周书》说:周公将把政权交还成王的时候,就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大城成周,南临洛水,北接郊山,作为天下的中枢。

《孝经援神契》说:天下八方极其广大,周洛则是中心点,称为洛邑。

《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前,洛水在周境断流。

魏襄王九年前,山洪暴发,洛水漫入成周城。

南面有甘洛城,就是《郡国志》所说的甘城。

《地记》说:洛水往东北流经五零陪尾北面,与涧水及漓水汇合。这两条水往东注入干金渠,旧河道至今仍在。

又往东流过洛阳县南面,伊水从西面流来注人。

洛阳就是周公时所建的洛邑。因此《洛浩》说:我在攘水东岸占卜,也只有洛邑可以定都。

洛邑城方七百二十丈,南临洛水。北连郊山,作为天下的中枢。

周朝天下方圆六百里,连西部八百里,则是千里。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前,晋联合诸侯大夫防守成周城,因此又称成周。

司马迁《自序》说:太史公滞留在周南。

挚仲治说:古代的周南,就是今天的洛阳。汉高祖开始想在这里建都,听了娄敬的话,不久就动身走了。

光武中兴时,才定都洛邑,直到魏、晋也都建都洛阳。

因此《魏略》说:汉在五行中属火忌水,因此将洛字去掉水旁而加佳字。魏朝属土,土是水的依托,水有了土才会流动,土有了水才会变柔,于是又去掉佳旁而加水旁。

《长沙眷旧传》说:祝良字召卿,他当洛阳令时,有一年大旱,天子去求雨却没求到,祝良顶着烈日,赤膊站在阶下的庭院里,诚心诚意地向天公请罪,从早晨直到中午。于是紫云团团涌起,顷刻降下一阵甘霖。

有人编了一首歌谣:天公久晴不雨,百姓流离失所,天子亲自出马,祝令更是辛苦,精诚感应上天,降下谤沱大雨。

洛阳县是司州和河南尹的治所,司隶是周时的官职,汉武帝时,以司隶统领役夫囚犯,巡察京城,后世称司州。

《地记》说:洛水往东流进中提山里,东流汇合伊水。

古代黄帝时,连续三天大雾,黄帝在洛水上游览,看到一条大鱼,于是杀了五牲来祭祀,天就连下七天七夜大雨,大鱼能游动了才得到图书,这就是今天的《河图•视萌篇》。

从前王子晋喜欢吹凤笙,招纳道士,与浮丘公一起在伊水、洛水之滨同游。汉高帝的母亲含始也在洛水上接受了玉鸡衔来的吉祥物,同时这也是洛神毖妃所在的地方。

洛水又东流,合水发源于南方的半石之山,往北流经合水坞,然后往东北流,注入公路涧。

袁术,字公路,所以山涧是袁术而得名的,但民间口传音讹,称为光禄涧,其实不对。

上面有个堡垒,叫袁术固,堡垒四周围绕着深涧,地势险峻,高达百初,方圆四五里;有一条水,积聚不流,因此溪涧也因这座堡垒而得名了。

合水北流与刘水汇合。刘水发源于半石东山,往西北流经刘聚。刘聚三面临涧,在缎氏西南面,是周时王瓷以内的刘子国,因此叫刘涧。

水往西北流,注入合水;合水又往北流,注入洛水。

又往东流过堰师县南面,洛水又往东流经计素诸。中朝时,各国计官进京朝贡,途中都要在这里留宿,因而得名。

又流经堰师老县城南面,堰师与缎氏二县就以此水为分界。

洛水又东流,休水从南方流来注入。休水发源于少室山,往西流经穴山南面,北流与少室山水汇合。少室山水源出少室北溪,往西南流,注入休水。

休水又在左边汇合南溪水。南溪水发源于大穴南山,北流注入休水。

休水又往西南流,转向北方,潜入地下,旧河道向北转弯出峡,出口处称为大穴口,往北流经覆釜堆东,这地方是因岩石形状而得名的。

又往东流到零星坞,地下水流到缎氏原的旁边,又重新冒出地面。缎氏原,《开山图》称为缎氏山,又说,有仙人在这里升天。

说是王子晋乘鹊停驻在这座山顶,灵王遥望着他却不能接近,他向灵王挥手告别飞升而去了。他的家人拾到了他留下的一双鞋子,民间又把这地方叫做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

有人说祠在九山,不在这里,但因年代久远,已搞不清了。

刘向《列仙传》说:这里时常有箫管的声音。

休水又流经延寿城南,缎氏县的治所就在这里;也是古时的滑费,《春秋》里的滑国在这里建都。

王莽时改名为中亭,就是猴氏城。

城内有仙人祠,称仙人观。

休水又向西转、向北弯,流经城西。

休水的西南面有司空密陵元侯郑裹庙碑,但碑文已风蚀残缺,无法辨认了。

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是晋泰始六年所立。

休水又北流,注入洛水。

洛水又往东流经百谷坞北面。

戴延之《西征记》说:这座城堡在水南,是利用这块高地的地势而筑的,高十余丈。刘武王西入长安时,水军就驻守在这里。

洛水又北流,阳渠水注入。《竹书纪年扒晋襄公六年九月,太岁在戌,皇上派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缎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命颁布诏令,建造祠庙殿宇。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文说:将军姓伊,名益,字馈鼓,是高阳帝的二子伯益。

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庙堂。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碑立颂,以示后世贤者。

溪水往东北流,注入白桐涧。白桐涧水又往北流经袁公坞东,因为袁公路开始筑堡时占有这地方,所以有袁公坞之名。

涧水北流,注入罗水,罗水又往西北流经袁公坞北面,又往西北流经潘岳父子墓前。

墓前有石碑,潘岳的父亲名花,做过琅娜太守。但碑石破败,文字已残缺了。

潘岳碑的标题是: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

碑文说:先生惨遭孙秀陷害,以致全家被杀。门下学生追思惨祸,倍加悲痛,因而立碑记述这一事件。

碑文是太常潘尼所写。

罗水又在警城东北注入洛水。

又往东北流过巩县东面,又北流注人河水。

洛水又东流,明乐泉水注入。泉水发源于南原下,五道山泉并流,因此世人称为五道泉,就是古时的明溪泉。

《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前,军队驻扎在明溪。

洛水又往东流经巩县老城南面,此城为东周王室所居的地方,原是周时王瓷以内的巩伯国。

《春秋左传》说,尹文父在巩涉水,指的就是这里。

洛水又东流,浊水注入,这就是古时的黄水,黄水发源于南原。

京相潘说:警城以北三里有黄亭。指的就是此亭。

《春秋》说在黄屯宿,就指这地方。

洛水又往东北流,字回水发源于南溪石泉,世人也把它叫做石泉水。

京相播说:巩东有个地方名叫坎歌,位于洞水以东,可能就指此水。

洞水又流经盘谷坞以东,世人又称为盘谷水。

按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欲聚。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前:襄王出走,到了坎歌。

服虔也以为巩东是城名。

如今考证这条记载,情况倒有点相符,但还不能精确地分辨清楚。

《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都说在巩西,这是不对的。

洞水又往北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说:洛水从成皋以西流入河水。

汇流处称为洛油,就是什谷。

因此张仪游说秦王说:向三川进兵,把什谷之口封锁起来,就指此山。

《史记音义》说:巩县有那谷水。

黄帝到大河一带东巡,经过洛水,他修筑祭坛,沉璧入水致祭,在河上得到《龙图》,在洛水得到《龟书》,有红色的纹理,绿色的文字。

所以帝王沉璧为祭礼。《竹书纪年》说:洛伯用因而与河伯冯夷相斗。

这洛伯就是洛水的神灵。古时夏朝太康不理朝政,为界所驱逐,他的五个兄弟来到洛呐等着,在这里作《五子之歌》。

伊水发源于南阳郡鲁阳县西面的蔓渠山,《山海经》说:蔓渠之山是伊水的发源地。

《淮南子》说:伊水源出上魏山。

《地理志》说:出自熊耳山。以上诸山山麓相连大致相同,不过峰峦互有区别而已。

伊水从熊耳山东北流经莺川亭以北。墓水发源美山,往北流,沿着城东往北注入伊水。

世人称伊水为莺水,墓水为交水,因此将这条川流称为莺川。

伊水又东流,积成深潭,潭水喷涌如沸,也不知道深浅。

伊水又往东北流经东亭城南,又转弯流经亭东,往东北流去。

往东北流过郭落山,阳水发源于阳山的阳溪,世人称为太阳谷,水也依此取名,东流注入伊水。

伊水又往东北流,鲜水注入。鲜水发源于鲜山,北流注入伊水。

伊水又与蛮水汇合。蛮水发源于卢氏县的蛮谷,东流注入伊水。

又往东北流过陆浑县南面,《山海经》说:墉墉水发源于厘山,南流注入伊水。

如今这条水出自陆浑县西南的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因此人们就把这条溪叫王母涧。水往东流,注入伊水,就是墉墉之水。

伊水流经崖口,这里是个山峡。

山峡两侧是很高的削壁,就像门户一般。崖上有一座城堡,伊水从下面流过,穿过山峡往北流―这就是古时的三涂山。

杜预《释地》说:三涂山在县南。

阐胭《十三州志》说:山在县城东面。

但实际上三涂山位于陆浑县老城东南八十多里。

《周书》载,武王间太公道:我将承袭夏朝的旧都,朝南可祭三涂山,朝北可祭大河。

《春秋》:昭公四年前,司马侯说: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这些都是九州险要的地方。服虔说:三涂、太行、辑辕、蜻、绳都不能朝南望祭。

京相潘著的《春秋土地名》也说三涂是山名。

根据服虔的说法,涂就是道路。

照《周书》朝南望祭的话看,有人就说应当是辑辕、大谷、伊网三条路,其实这都不对。

《春秋》载,晋攻打陆浑时,先在三涂致祭,可见分明是山了。

有七谷水在这里注入伊水。七谷水出自西方女几山以南的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水往东南流,注入伊水。

伊水又北流,蚤谷水注入。蚤谷水出自女几山东谷,往东流经老亭南面,东流注入伊水。

伊水又往东北流经伏流岭东面,岭上有昆仑祠,人们至今还到这里来祈祷。

刘澄之《永初记》说:陆浑县以西有伏流坂。

但实际上这座山却在县南崖口以北三十里左右,说在县西那就不对了。

伊水又北流,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发源于新城县狼皋山西南的山下,往西南流,与伊水汇合。

伊水又往东北流经伏睹岭,左边接纳了焦涧水。焦涧水发源于西面的鹿膊山,往东流经孤山南,此山顶上很宽广,孤峰秀丽而独立耸峙,因此世人称它为方山。就是中书刘澄之所讲的县内有孤山。

涧水往东流经伏睹岭南麓,东流注入伊水。

伊水又往东北流,有涓水注入。涓水发源于陆浑西山,就是陆浑都。

寻觅郭文的故居,探访胡昭的遗迹,但都因年代久远,不知究竟在什么地方了。

涓水有两个源头并流,往东流到貌略,貌略位于陆浑县以西九十里。

司马彪《郡国志》说:县西有貌略地区,《春秋》所说的东到藐略为匕,就指这地方。

涓水北支往东流,汇合侯涧水。侯涧水出自西北的侯溪,往东南流,注入涓水。

涓水又往东流经陆浑县老城北面。

周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了伊川,看见一个人披头散发在郊野祭祀,于是说;不到一百年,这里将是戎人的地方了吧?

鲁僖公二十二年前,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一带的戎人迁到伊川,因此县也就以陆浑为名了。

涓水往东南流,左边汇合南水。南水源出西山七谷,又称七谷水,由于水流受阻,因而往东流经县城南面。

又往东南流,左边汇合北水,乱流左边汇合禅诸水。禅诸水上流承接陆浑县以东的禅诸,这是一片沼泽,位于高地上,方圆十里,鱼类和芦苇很多。《山海经》说,南望禅清,就是禹的父亲变化的地方。

郭景纯《注》说:禅,音暖,鲸是在羽渊化为黄熊的,可是又说是在这里,但既已变成精怪,那就不论到哪里都会变化了。

世人把这片沼泽称为慎望破。泽水南流,注入涓水。

涓水又往东南流,注入伊水。

古代有萃氏的姑娘,在伊川采桑,在空心桑树洞中捡到一个婴儿。传说婴儿的母亲在伊水之滨怀了孕,梦见神告诉她说:看见石臼里漫出水来,你就向东走。

第二天母亲果然见到石臼里漫出水来,告诉邻居后就跑了,回头一看,自己原来的家园,已成为一片汪洋了。

母亲也就化为一棵空心桑树,婴儿就在树洞中。

姑娘将婴儿抱回献给国王,国王把他交给厨子抚养,孩子长大后很有贤德,殷汤就任命他为尹,名叫伊尹。

又往东北流过新城县南面,马怀桥长水发源于新城县西山,往东流经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宗均碑南面。宗均字文平,新城县人。碑是泰始三年,东周把高都给与郑国。

又有来儒水发源于半石之山,往西南流经斌轮城以北,西经艾涧,因为这条水往西流,又称小狂水。

来儒水又往西南流经大石岭南面,就是《开山图》所说的大石山。

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于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日在山堂立碑,碑文肤浅粗俗,已模糊不可辨认了。

魏文帝在山上打猎,一只老虎跳上文帝的乘车,孙礼拔剑刺死老虎,就在这座山上。

山在洛阳以南,但刘澄之却说在洛阳东北,他搞错了。

山弯里有魏明帝的高平陵。王隐《晋书》说:惠帝派了校尉陈总仲元到洛阳山求雨,陈总把山上所有的小神、庙一概废除,只留下一块大石,向它祈祷,七天以后果然下起大雨。

说的就是此山。

来儒之水又往西南流经赤眉城南面,又往西流到高都城东面,西流注入伊水,称为曲水。

又往东北流过伊阔中间,伊水流经前亭西面。《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涨大水,水位升高了四丈五尺,与此线相平。这是水位涨退的记录。右边石壁上也刻着:元康五年,河南府尹遵从大禹治水的法度,率领督邮辛耀,新城县令王馄,部监作椽董琦、李褒,开凿两岸岩石,使伊网水流畅通无阻。石上的文字都还在。

又往东北流,到了洛阳县南面,往北注人洛水。

伊水出了阙往东北流,右岸分出一条支渠,引水流向东北灌溉农田,东流与合水汇合,一同注入公路涧,流进洛水。

现在这条支渠已经断水了。《战国策》说:东周想种稻,西周不肯给下流放水。苏子去见西周国君说:现在不给下流放水,正好富了东周,那里的农民就都种麦,不种别的东西了。若要叫他们贫穷,不如放下水去进行破坏。这一来东周必定又会种稻,待他们种了稻,我们又不给他们水,那东周就会听您摆布了。

于是西周就放水。水就是经过这条水的旧渠放的。

伊水又往东北流,一条支渠从左岸分出。水积成湖,北流注入洛水。

伊水又往东北流,到洛阳县南,流经圈丘东面。这是大魏祭天的地方。是依照汉朝的旧例建造的。

《后汉书•郊祀志》说:建武二年,开始在洛阳城南七里划定郊坛界址,修筑成一座圆形祭坛,共八道台阶,中央又建了双层祭坛,上面安放着天地的神位,都是坐北朝南,外层坛上是五帝的神位。坛外是围墙,围墙共两层,都涂成紫色,象征紫宫。

按照礼制:天子身穿大皮衣,头戴冠冕,在这里祭祀昊天上帝。如今穿戴的是龙衣和冠冕,祭坛的围墙也不再是紫色的了。

伊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洛水。

《广志》说:貌鱼的声音很像小儿啼哭,有四只脚,形状像穿山甲,可以医治牛的瘟疫。

这种鱼产于伊水。司马迁称它为人鱼,因此他撰著《史记》时说:秦始皇下葬时,用人鱼膏做蜡烛。

徐广说:人鱼像站鱼,有四条脚,就是鱿鱼。

瀍水发源于河南郡毅城县北山,县北有个誉亭,瀍水出自亭北的梓泽。梓泽是地名。

梓泽北面朝向山丘高地,裴氏的坟墓就在那里,墓碑和墓网都还在。

瀍水经过梓泽往东南流,西岸有一片高地,上面开阔平坦,就是古时朁亭所在的地方。

潘安仁《西征赋》中所说的走过街的邮差。

东流与千金渠汇合。《周书》说:我在瀍水西岸占卜,说的就是这条水。

往东南流,水的西南面有帛仲理墓,墓前有一块石碑,题着:真人帛君墓表。

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

瀍水又往东南流,注入谷水。

谷水自千金竭东流,称为千金渠。

又往东流过洛阳县南面,又往东流经堰师县,又往东注人洛水。

涧水发源于新安县以南的白石山,《山海经》说:白石之山,惠水发源于它的南坡,往东南注入洛水,涧水发源于北坡,北流注入谷水。

世人称山为广阳山,称水为赤岸水,又叫石子涧。

《地理志》说:涧水在新安县往东南注入洛水,说得很正确。

涧水往东北流经函谷关东坂的东面,这道山坡称为八特坂。

往东南注人洛水。

孔安国说:涧水发源于绳池山。现在新安县西北有一条水,发源于北方的绳池县境,往东南流经新安县,往东南流入谷水。

孔安国所说的应当就是这条水。

然而谷水出自泥池,下游与涧水汇合,可以通称,于是有的人也就把它叫做涧水了,却没有搞清楚。

现在孝水以东十里有一条水,人们称为慈涧,又叫涧水。照《山海经》,那么应是少水,而不是涧水了,那是习俗的误称。

又按河南有离山水,也称为涧水。这条水发源于西北的离山,往东南流,在毁城东面,流经郊山,然后南流注入谷水。从前与鼓水乱流,往南注入洛水。

现在谷水往东流入千金渠,涧水就和它一起注入洛水。

有人认为这条水也是周公来考察和占卜过的。

吕忱说:现在河南的死水,可能就是这条水。

然而倒底没有搞清楚,所以这里都记下来存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