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又往东流过武功县北边,渭水到了武功县,斜水从南方流来注入。
斜水发源于武功县西南的衙岭山,往北流经斜谷,流过五丈原东边。
诸葛亮《与步鹭书》说:我的先头部队在五丈原,那地方在武功西十里余。
斜水发源于武功县,因此也叫武功水。所以诸葛亮《表》说:我派虎步监孟淡占据武功水东岸,司马鳃趁着水涨,进攻孟淡的营地。
我建造竹桥,隔水放箭射他们,桥建成后,敌兵也就逃走了。斜水北流,注入渭水。
《地理志》说:斜水发源于衙岭北,流到郡,注入渭水。
渭水又往东流经马家北边。
诸葛亮《与步鹭书》说:马家在武功东十余里,地势较高,不易攻取,所以把它留着。
渭水又流经武功县老城北边,就是王莽的新光。
《地理志》说:县里有太一山,《古文》里称为终南,杜预称为中南,又名太白山,在武功县南边,离长安二百里,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高。
俗语说:武功太白,离天三百。
山下行军,不可用鼓角;如用鼓角,就会有急风暴雨。
杜彦达说:太白山南连武功山,非常高峻秀丽,在群山中最为突出;山上冬夏都积雪不化,望去一片稿白。
山上有谷春祠。
谷春,栋阳人,成帝时病死,但尸体仍保持温暖,后来忽然走出栋阳南门,又出现在光门上,到太白山里去了。
人们在山岭上为他立祠。每年春秋二季,都到祠中来住宿。
山下有太白祠,也是民众常来祭祀的地方。
刘耀统治时期,太白山崩,长安人刘终在山崩的地方捡到一块白玉,大小约一尺见方,玉上刻着几行字: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粤酉小衰困嚣丧。
呜呼!
呜呼!
赤牛奋鞘其尽乎!
当时群官都来庆贺,但中书监刘均却说:这是国家将亡的预兆,有什么可以庆贺呢?
结果他真的说中了。
渭水又东流,有温泉水注入。
温泉水发源于太一山,一乱清泉像开水似的沸腾翻涌,杜彦达说:那泉水可治百病。
时世清明,病就可以治好;时世恶浊,治病就无效。
水在下流与溪流汇合,往北奔流十三里注入渭水。
渭水又往东流经篇县老城南,老城就是古时的部城―后樱的封邑。
《诗经》说的:到部去成家,就指此城。城内东北边有姜姬祠,西南边百步有樱祠,就是郡县的藻亭。
王少林去郡县做县令,路上曾经过此亭。
亭长说:这亭里有妖孽,会害死人。
王少林说:仁德会战胜凶邪,什么鬼魅胆敢侵犯我!
就在里面住宿。
夜里听到女人喊冤的声音,王少林说:上来申诉吧!
女人说:我没穿衣服,不敢上来。
王少林丢了一件衣服给她,那女人于是上前诉说道:我丈夫当涪县县令,上任时途经这里,晚上宿在亭内,被亭长谋杀了。
王少林说:我会替你伸雪这件沉冤的,以后不要再伤害好人了。
那女人于是脱下衣裳,放在地上,忽然不见了。
明日审问亭长,亭长只得服罪,亭也不再闹鬼了。
渭水又往东流经雍县南边,有雍水注入。
雍水发源于雍山,往东南流经中牢溪,人们称为中牢水,又叫冰井水;又往南流经胡城东边。胡城是俗名,原为秦惠公的故居,即所谓祈年宫,孝公又称为聚泉宫。《地理志》说此宫在雍,崔胭说:穆公墓在案泉宫祈年观下。《皇览》也这样说。
刘向说:穆公葬处没有坟垄。
《史记》说: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贤臣车氏的儿子奄息、仲行、械虎等都在殉葬之列,秦人哀悼他们,作了《黄鸟》一诗。
我以为崔驰和《皇览》的记载是荒唐的。
惠公、孝公都是穆公的后代,是世代继承下来的国君,子孙是不会在祖宗的坟墓上建造宫殿的,从这一点来推理,就可以知道这两条引证是不确实的。
雍水又东流,在左边汇合了左阳水,世人称为西水。
左阳水发源于北方的左阳溪,往南流经岐州城西边,魏在此城设置岐州刺史治所。
左阳水又南流,注入雍水。雍水又与东水汇合。
东水也是俗名,发源于北方的河桃谷,往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南源,人们称为返眼泉,往南乱流,经过岐州城东边,又南流与雍水汇合。岐州城在二水之间,城南就是两川的汇流处,人们也把这条水叫淬空水。
雍水东流,邓公泉注入。邓公泉发源于邓艾祠北,所以叫邓公泉,几个源头都从雍县老城南边流出。
雍县是从前秦德公居住的地方。
《晋书•地道记》认为是西貌的地方。
《汉书•地理志》认为是西状县。
《太康地记》则说是拢叔之国。那里有貌宫,周平王东迁后,藐叔就从这里去上阳,就是南貌。
雍县有五峙祠,以奉祀五帝。
从前秦文公在沂水、渭水之间打猎,梦见黄蛇从天上直拖到地下,蛇口搁在娜衍,认为这是上天的神灵,于是修建娜峙来奉祀白帝。
秦宣公在循南修建密峙,奉祀青帝。
灵公又在吴阳建上峙,奉祀黄帝;建下峙,奉祀炎帝。
献公在栋阳建畦峙,奉祀白帝。
汉高帝问道:天上有五帝,但现在只有四帝,这是什么道理呢?
博士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高帝说:我知道了,等到我来时,就有五帝了。
于是修建北峙来奉祀黑帝。
应韵说:把四面堆高,叫做雍。
阐胭说:这里适宜作神明的居处,所以建造了一批祠庙。
还有凤台和凤女祠。
秦穆公时,有个叫箫史的人,善于吹箫,他的箫声能招致白天鹅和孔雀。
穆公的女儿弄玉爱上了他,穆公就造了一座凤台,让他们居住。
他们在那里住了数十年,一天随着凤凰飞去了。据说雍宫常有箫管的声音。
现在凤台已塌,凤女祠也毁了,再也听不到箫声了。
邓泉东流,注入雍水,自此以下虽然也汇合了别的支流,但还是保存了这个通称,所以《禹贡》里有雍水、沮水汇合在一起的文句。
雍水又往东流经召亭南边,世人称为树亭川,大概是由于召、树二字音近致误的。
召亭是古时召公的采邑。
京相潘说:亭在周城南五十里。
《后汉书•郡国志》说:郡县有召亭,说的就是这地方。
雍水又往东南流,与横水汇合。
横水发源于杜阳山,水往南流,称为杜阳川。
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漆水。
漆水发源于杜阳县的漆溪,称为漆渠。
所以徐广说:漆水发源于杜阳的岐山。漆渠水南流,有大峦水注入。
大峦水发源于西北方的大道川,往东南流,注入漆水,就是旧时的岐水。
《淮南子》说:岐水发源于石桥山,往东南流。
司马相如《封禅书》说:在岐水捕龟。
《汉书音义》说:岐是水名,说的就是这条水。
两水同流,合为一水,南流与横水汇合,从此以下也有了岐水这个通称了,民间则称为小横水,也有人叫米流川。
此水流经岐山西边,又折向周城以南。
周城在岐山以南而偏西,所谓居岐之阳,就指周城。这地名不但是因山而来,同时也是因水而来的。
又流经周原境,北岸是中水乡的成周聚,所以叫有周。
水北就是岐山,从前秦国的村夫,就在这里偷吃掉穆公的马。
岐水又往东流经姜氏城南边,称为姜水。
按《世本》,炎帝姓姜。
《帝王世纪》说:炎帝就是神农氏,姓姜。
他的母亲女登游华阳,与神发生感应,于是生了炎帝;炎帝在姜水长大,就是这地方。
姜水往东注入雍水,雍水又往南流经美阳县的中亭川,与武水汇合。
武水发源于杜阳县的大岭旁。大岭东西长三百步,南北宽二百步,人们称为赤泥现;清波流经山涧,俗名大横水,可能就是杜水。
水往东南流,向东经杜阳县老城,人们称为故县川。
此外,旧藐县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谷中有个地洞,向北通进去,也不知尽头在哪里,地点在天柱山以南。
所以杜阳县的取名,既是来自山名,同时也是因水而得名的。杜阳,就是王莽的通杜。
所以《地理志》说:县里有杜水。
水又往东流,有二坑水注入。二坑水有两个源头,一个发源于西北,与读雌水汇合,往东流经五将山,又汇合了乡谷水。
乡谷水发源于乡溪,往东南流,注入杜水,称为乡谷川。
又往南流,有莫水注入。
莫水发源于好峙县梁山大岭东麓,往南流经梁山宫西,所以《地理志》说:好峙有梁山宫,是秦始皇所建。
水东有好峙县老城,就是王莽的好邑。
世祖建武二年,把这地方封给建威大将军耿弃,立为侯国。
莫水又往南流经美阳县中亭川,注入雍水,称为中亭水。
雍水又往南流经美阳县西边。
章和二年,把这地方改封给彰侯耿秉,立为侯国。
雍水又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流,洛谷之水发源于南山洛谷,往北流经长城以西。
魏甘露三年,蜀汉派姜维出兵洛谷,围长城,就是这地方。
又往东流,芒水从南方流来注入。
芒水发源于南山芒谷,往北流经玉女房。
水边山麓有个石室,人们叫玉女房。
芒水又往北流经盆屋县的竹圃中,分成两条水。
汉冲帝诏令说:翟义在东方作乱,霍鸿依恃盆屋的芒竹据守,就是指这地方。
芒水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去,是支流;一条北流注入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