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又往南流经河东郡北屈县西边,河水往南流经北屈县老城西边。城西四十里有风山,山上有个洞穴,大小有如车轮,洞中常有一股萧萧瑟瑟的风气吹个不停。当着劲风的出入之口,寸草不生;起风常常不定,因为这里是各方来风所经的门户的缘故。
风山以西四十里,是河水南岸的孟门山。
《山海经》说:孟门之山,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黄奎、涅石。
《淮南子》说: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河水在孟门上面流出,大量漫溢以致倒流,没有丘陵高阜来阻挡水势,称为洪水。
大禹加以疏通,叫做孟门。
所以《穆天子传》说:北方登上孟门,这是九河的险坡。
孟门就是龙门的上口,实在是大河上的巨险,又名孟门津。
这里的岩石起初是大禹开凿,后来受到河水冲刷逐渐加宽,两岸极深,斜敬的崖壁互相撑持着,巨石岌岌可危,好像就要掉下来似的,却被挡住了。
古人有句话说:水并不是石凿,却能穿透岩石,这话一点不错。
河道中水流互相冲激,升腾起一片白茫茫的水沫;过往行人远远眺望,常感如有雾气沾湿衣裳,俯视深渊,令人心惊胆战。
河里的水巨浪滔天,千丈飞瀑凌空直下,汹涌的洪涛狂冲怒突,像山一样腾涌而起,滚滚地直奔向下口。
目睹这里的水势,才知道《慎子》所说的:河水直下龙门,挟带着飘浮在水上的竹子顺流而下,快得连驰马也追不上,确非虚言。
又有燕完水注入,几个不同的源头合在一起,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南流,接纳了鲤鱼涧;沿着溪涧往东走,溪流尽头就是水源。
《尔雅》说:缠鱼就是鳍鱼,出产于巩穴,三月间逆水而上,奋力渡龙门,渡得过去就成了龙,渡不过去就在额上被点个点子回来。
如果不是往来相会的地方,怎么就会有这样的名称呢?
河水又往南流,羊求水注入。
羊求水发源于羊求川,往西流过北屈县老城以南。
夷吾曾逃奔到这里,这也就是王莽的联北。
《汲郡古文》说:翟章去援救郑国,驻兵于南屈。
应韵说:因为有个南屈,所以加北字,称为北屈。
《国语》说:二五对献公说:蒲和南北二屈是您的领土。
羊求水往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就是采桑津。
《春秋》:嘻公八年前,晋里克在采桑打败狄人,就是这地方。
赤水发源于西北方罢谷川东边,称为赤石川,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与蒲水汇合。
西边有两个源头,都出自同一座山间,往西河阴山县流出一一这里就是王莽的山宁。
阴山东麓的南水,往东北流与长松水汇合。长松水发源于西方丹阳山的东麓,往东北流,向左边注入蒲水。蒲水又往东北流,与北溪汇合成一条溪流,往东北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南流,丹水发源于西南方的丹阳山,往东北流经冶官东边。
冶官俗称丹阳城,城的近旁一还能找到当时冶炼遗下的铜。
丹水往东北流,到白水口,这里有一条水发源于丹山东麓,往西北注入丹水。丹水又往东北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南流,有黑水在西方发源于丹山东麓,往东北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南流到愕谷。沿着山谷往东北走,到了溪涧的尽头,就是水源所出的地方,水往西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洛水从猎山分出东支,往东南注入河水。
从前魏文侯在洛阴建造馆舍,指的就是这条水。
又往南流经皮氏县西边,皮氏县就是王莽的延平,旧城在龙门东南。河水是不可能远远流过皮氏县,然后才到龙门的。
又往南流出龙门口,汾水从东边流来注人。
从前大禹在积石山疏导河水,凿通梁山,说的就是这地方,也就是《水经》所说的龙门。
《魏土地记》说:梁山以北有龙门山,是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宽八卜步,今天岩上还留有凿痕。
岸上有一座庙,庙前有三块石碑:两块碑上字迹都己剥蚀,不能再辨认了,还有一块是太和年间所立。
《竹书纪年》载,晋昭公元年玫为今名,也就是王莽的冀亭。
溪水往东南注入河水。
从前韩信袭击魏王豹,就是用木桶从这里渡河的。
河水又南流,在右边汇合陶渠水。这条水发源于西北的梁山,往东南流,从汉阳太守殷济的学舍南边流过,这所学舍俗称子夏庙。
陶水又往南流过高门南边,大概是由于丘冈塌了个缺口,所以高门之名就流传开来了 。
又往东南流经华池南边。
华池方圆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左右。
所以《司马迁碑》中这样说:高门华池,就在这里夏阳。
现在高门东距华池三里。
溪水又往东南流经夏阳县老城南。
服虔说:夏阳是貌国的城,在太阳以东三十里。
又流经高阳宫北边,又往东南流过司马子长墓北边。
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仰慕他的遗著,夸赞他的丰功伟绩,于是建造了石室,并立碑树表。
《太史公自叙》说:我生在龙门。
那末这里该是他坟墓所在的地方了。
溪水往东南流,注入河水。
从前魏文侯与吴起乘船顺流沿河而下,赞美河山的险固,就是在这地方。
河水又南流,徐水注入,徐水发源于西北的梁山,往东南流经汉武帝登仙宫东边,往东南流过强梁原。
右岸流经刘仲城北边,这是汉高祖兄刘仲的封邑。
所以徐广《史记音义》说:合卜阳是国名,高祖八年前,封给刘仲为侯。
水往东南流过子夏陵北边,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从子夏石室东边流过,南北有两个石室,靠着河边崖岸,就是子夏的庙室。
又往南流过汾阴县西边,河水东边傍着汾阴雄,汾阴县古城就在这座小丘旁边。
汉高帝六年首先在汾阴堆修建后土祠。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前,在临万岁宫,东渡大河,神鱼在水上欢舞。
从前赵简子就在这里把亲徽沉入水中,说道:我喜欢音乐和女色,你就卖力地为我罗致;我喜欢人才,但你在六年间却一个也没有给我推荐过。你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葬送我的优点!有识之士认为赵简子责骂得好。
河水又流经部阳城东边,周威烈王十七年前,魏文侯攻打秦国,到了郑国,回头又在汾阴、合体阳筑城,说的就是此城。
都阳是旧时萃的城邑,是太姐的封国。《诗》说:在都水之阳,在渭水之滨。
又说:萃国有个好姑娘,贤慧正与长子配得上。
就是指这地方。
城北有淡水,南距二水各有好几里,往东流过城内,往东注入河水。
城内一边还有一条浚水,往东南流出城外,注入河水。
城南也有一条澳水,东流注入河水。
南岸离城十五里,还有文母庙,庙前有碑。这条水就是都水,都阳县就是以水取名的。
所以应动说:在都水之阳。
河水又南流,澳水注入。
漠水发源于汾阴县南四十里,县城西面离河三里。水源从平地喷涌而出,约莫如车轮那么大小,深不可测,俗称漠魁。
古人拦河筑坝,蓄水成为阪塘,用以种稻。破塘东西二百步,南北百余步,与都阳的淡水把河水夹在中间。河中沙洲上又有一条淡水,都有地下水脉相通。
所以吕忱说:按《尔雅》,异源同流叫澳水。
水往西南流经蒲坂西,往西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南流经陶城西边。
舜在这里河滨制作陶器。皇甫士安认为舜制陶器是在定陶,不在这里,但陶城在蒲坂城以北,蒲坂城就是舜建都的地方,南离历山不远。
不论耕作还是制陶,到处都可以,制陶何必非定陶不可呢?舜制陶的地方,这里也许就是一处。
孟津又有陶河之称,大概就是由这里而来的。
陶城南与蒲津关相望,汲家《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前,秦王来蒲坂关会见,四月,越王派公师隅来献游船始周及其他船只三百条,箭五百万支,还有犀角、象牙等物。
又往南流过蒲坂县西边,《地理志》说:蒲坂县就是旧时的蒲,王莽改名为蒲城。
应肋说:秦始皇到东方巡察,看见一道长长的山坡,因此名为蒲坂。
孟康说:晋文公以蒲来贿赂秦国,后来秦人又把它还给魏国,魏人很高兴,说:蒲又反回了,所以叫蒲反。
薛攒注《汉书》,说:《秦世家》以垣为蒲反,那末本来并非蒲的地方。
皇甫谧说:这是舜建都的地方。
有人说舜都蒲坂,也有人说,舜都平阳,后来迁到潘。
现在城中还有舜庙。
蒲坂是魏秦州刺史的治所,太和年间迁都后,撤去秦州,设置河东郡,郡里流民杂户很多,称为移民。
其中有个姓刘名堕的,一向善于酿酒,他汲取河水,酿成芳冽的美酒,悬绳制曲,到桑叶凋落时加水开酿,酒也因而得名了。
但这种美酒颜色是白潦嚎的,就像淘米水一样,而芳香浓郁,又别有一种风味,与别的酒不同:如幽兰、如察香,飘飘拂拂,自有一种高雅的芳馨。选作贡品的地方土产,这是最上等的名酒了。
上自王公,下至平民百姓,牵牵扯扯互相招引,常常说:索郎正等大家前去开怀一番呢!
索郎就是落桑的交叉反切,尤其成为人们喜欢引证的妙语,文人学士的佳话了。
郡南有历山,山上有观,叫历观,是舜耕种过的地方,有舜井,妨水和油水就发源在这里。
南边的一条叫劝水,北边的叫纳水,往西流过历山脚下,山上有舜庙。
周处《风土记》说:按旧时传说,舜葬于上虞。
又记载:舜耕于历山。
在始宁和刻县接境处,舜所耕的田在山下,那里柞树很多,吴越之间,称柞树为沥树,所以叫历山。
我以为周处的《风土记》不近情理,存疑倒还可以,引它来印证史实那就不对了。
怎能拿了树木的异名来迎合山名,牵强附会地引了大舜,就拿历山与广宁并比呢?这更不合志记本来的体例,违背实录的传统法则了。
如以为历山、劝呐所指就是这里,那就是安然接受那种不符事实的说法了。
《尚书》说:决定把两个女儿在劝呐下嫁。
孔安国说:住在妨水内侧。
王肃说:劝油是虞的地名。
皇甫谧说:在劝水的水弯内娶了两个姑娘。马季长说:水流出处叫汕。
照此看来,呐又不像是水名了。现在所见,是两条异源的水最后流到一起,滚滚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往南流经雷首山西边,山在河边,北距蒲坂三十里,就是《尚书》所说的壶口雷首。
民间也称尧山,山上有座老城,世人又称尧城。
阐胭说:蒲坂是尧的都城。
按《地理志》说:县里有尧山和首山祠,雷首山在南边。
有的事看来相似,实则不是同一回事;有的事看来不像,实则正好相同。
远古的事,时隔千年,渺渺茫茫,已是很难弄得清了。河水又南流,谏水注入。
谏水发源于河北县雷一首山,县北与蒲坂以山为界,山上有夷齐庙。
阐胭《十三州志》说:雷首山,又名独头山,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
山南有占墓。墓地上柏树郁郁苍苍,在山上密密丛丛地生长着,俗称夷齐墓。
水往西南流,又叫雷水。
《穆天子传》说:壬戌那天,天子来到雷首山,犬戎在雷首山边为天子摆酒劝饮,然后进献良马二一一四匹,天子派孔牙到雷水之滨去受献。
从前赵盾在首。公打猎,在桑树荫下拿东西给祁弥明吃,就是在这地方。
谏水又往一西南流,注入河水。《春秋左传》把这条水叫谏川,俗称阳安涧水。
又往南流,到了华阴渔关,渭水从西方流来注人。
汲郡《竹书纪年》说:晋惠公十五年,秦伯接纳了他。到了河边,子犯把璧交给公子,说道:我随您巡行天下,罪状已经很多了,连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
请您让我就在这里告辞吧暑公子说:我如不和舅父同心同德,有河神明鉴!
说罢就在这里把璧投入河中。
子推笑道:老天爷对公子开恩,子犯却自以为有功,我不愿和这样的人共事:于是就不告而去。
河水流经船司空,与渭水汇合。
《汉书•地理志》:先前这是京兆尹的属县。
左丘明《国语》说:华山本来是一座山,挡住了河水;河水到了这里就绕道流过。河神是个巨灵,手推脚踢,把山分成两半,现在华山岩上还留着他的掌痕称脚印。
《开山图》说:有个巨灵名胡,独得大地创生万物的道术,能创造山川,开出江河,这就是所谓巨灵使出神力,昂首于灵山顶上。
常常有些好事的人,特地到华山攀崖援壁,爬去看这些遗迹。
从下庙穿过成行的翠柏南行十一里,向东转,再行走三里,就到中祠;又往西南行走五里,就是南祠,称为北君祠。要想登山的人,到了这里,就都要祈祷。
从这里往南进谷七里,又有一座祠庙,称为石养父母,现在还留有石鬼和木牌位。
又南行一里,到了天井。天井很小,只容得下一个人,里面是空的,回旋曲折地通到上面,高约六丈余;山上又有一道涓涓细流,向井中流下,也不大会把人沾湿,一山的人都要从这里攀登,此外更别无路径了。将出井时仰望天空,就像在室内朝着窗子望一样明亮。出了天井,往东南走了两里,沿着陡峭的山坡忽上忽下,走下山坡两里左右,又往东登上百丈崖,上落都要攀援着绳索或葛藤行走。往南攀登四里,山路通向石壁,沿石壁旁走了百余步,路又转向西南,又走了六里,到了一座神庙,叫胡越寺,神像的脸庞像个孩子。从庙南走过夹岭,山路宽仅三尺余,两边悬崖数万切,俯视深不见底;在庙里祭祀灵验时,就有云涌起与路相平,人们才敢行走,但也还要扒着出岭挪动身子,慢慢地往前移行,所以世人把这条岭称为栩岭。过岭再走两里,就到山顶。
山顶上方圆七里,有两道灵泉,一道叫蒲池,西流注入山涧;一道叫太上泉,东流注入涧下。
上宫神庙接近东北角,庙中堆满了杂物,具体情况难以详述。
从上宫往东北出去四百五十步,有屈岭,向着东南方遥望巨灵手掌痕迹,看到的只有巨崖和褚红色的石壁而已,都没有像山下仰望那么清楚。
河水在关内往南流,冲击关山,所以州淹关。
菠水就在这里注入河水。
菠水发源于松果之山,往北流经通谷,人们也把它叫通谷水,往东北注入河水。这就是《述征记》里说的渔谷水。
也有人说是依水名来取地名的。
河水从渔关往东北流,水边有一条长长的堤道,称为黄巷坂。
堤道在深涧旁,沿着这条堤道可上渔关去,所谓上溯黄巷渡水往渔关,就指这条堤道。
往北出了东蜻,通称函谷关。
深岸高入天际,空谷深邃幽远,润边的出路狭得放不下两辆车,号称天险。所以《西京赋》说:四处绝壁坚不可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如人们所说,秦有以二当百的优势,因而并吞了诸侯。
所以王元游说魄嚣:只要用一颗泥丸,在东端封住函谷关,纵使做不成皇帝,起码也足以称霸一方了。
郭缘生《述征记》说:汉朝末年天下大乱,魏武帝征讨韩遂、马超,在这里会战。
现在西边河岸上还有个曹公垒;路东平原,据说是李典营地。义熙十三年搁在鼎上,黄帝骑上龙背,跟着他爬上去的有七十人,全都飞升上天了。
所以把这地方称为鼎胡。
荆山在冯诩,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接。
《晋书•地道记》、《太康记》都称为胡县。
汉武帝把胡字改为湖字。
按民间传说,黄帝是从这里骑龙升天的。
《地理志》说: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的祠庙两座,所以叫胡,却没有提及黄帝登龙背的事。
《山海经》说:西边九十里有一座山,叫夸父之山,山上树木大部分是棕、楠之类,箭竹也很多。山南多玉,山北多铁,北边有一片树林,名叫桃林,林中多马,湖水就发源在那里,北流注入河水。
所以《三秦记》说:桃林塞在长安以东四百里。如果有兵马经过,纪律好的就在华山牧马,在林下休息;破坏捣乱的就决堤放水,引起河流泛滥,人马都不能通行。
河水又东流,与柏谷水汇合。柏谷水发源于弘农县南的石堤山。
山下有石堤祠,碑文上刻道:魏甘露四年的,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兼弘农太守、南平公修建。
水往北流经亭下。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柏谷时,想卜一下看看,究竟是去齐国还是楚国。狐堰说:不如去翟为好。
汉武帝曾微服出行,到了此亭,厚赠亭长的妻子。
所以潘岳《西征赋》说:亭长在柏谷对客人据傲无理,他妻子见客人相貌不凡献食款待,就指此亭。
谷水又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在右边汇合了门水。门水就是洛水的支流。
洛水从上洛县往东北流,在拒阳城西北分为两条,支渠往东北分出,就是门水。
门水又往东北流经阳华之山,就是《山海经》所谓门水发源的那座阳华之山。
又往东北流入峡谷,称为鸿关水。
鸿关水东边有城,就是关亭。水西有个城堡,叫鸿关堡,世人都说这是刘邦项羽划分疆界的地方,其实不是。
我按上洛有鸿肪围池,这条水一路流注入池,所以叫鸿肿涧,鸿关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门水又往东北流经邑川,有两条水注入。
左边那条发源于阳华山的北麓,往东北流经盛墙亭西边,往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汇合。
这条水发源于阳华山南麓,往东北流经盛墙亭东边,往东北与左边那条水汇合。
《山海经》说:绪姑之水发源于阳华山北麓,往东北流,注入门水。
说的就是这条水。又往东北流,烛水注入。烛水有两个源头,左边一条发源于南方的衙岭,世人叫石城山,往东北流经石城西边,往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水汇合;右边那条发源于石城山,往东北流经石城东边,往东北注入左边那条水。
地理志》说:烛水发源于衙岭下谷。
《开山图》说:衙山在函谷山西南。
这条水乱流往东注入绪姑之水,两条水也就都可通称了。
水从山涧往东北流,出山处叫开方口;水边有一座土丘,叫方伯堆。
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引兵北上,驻扎在方伯堆,说的就是这里。
小丘上有城,就是鲁方平所筑。
又往东北流经邑川城南边,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就是汉朝封给窦门的采邑,也叫窦门城;水因人而得名,也就叫窦门水了。又往东北流,田渠水注入。
田渠水发源于衙山的白石谷,往东北流经故丘亭东边,薛安都部队来此时筑了这座城。
水又流经鹿蹄山西边,山石上有鹿蹄痕迹,全是天然形成,并非人工所凿。
水经田渠川,称为田渠水,往西北流,注入烛水。
烛水又往北流,注入门水,左右两岸就是函谷山。
门水又往北流经弘农县旧城东边,这就是从前函谷关校尉的治所,终军就在这里丢掉关吏给他的入关凭证。
燕太子丹和孟尝君也以义气感动门客,在关下作鸡鸣,可说心思用得深足以感人,坚定的志向难以动摇了。
从前老子从西方入关,尹喜曾在这里望气。
所以赵至《与秘茂齐书》说:李老来到秦国,到关前时啃然叹息。
也有人说这句话出自《与秘叔夜书》,又说这是关尹望气之所。众说纷纭,不知如何定论。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把关迁到新安县,而以老关为弘农县及弘农郡的治所。
王莽改名为右队。
刘桓公当郡守时,老虎都跟着他渡河,光武帝知道后很称赞他。
水沿城边北流,注入河水。
河水到了这里,有个地方叫厦津。
据传说,汉武帝微服出行到柏谷,受到窦门的羞辱,又感谢窦门妻子慧眼识英雄,备酌款待他,回皇宫后,就给她丰厚的赏赐,并把津渡赐给他们,让他们靠收取渡钱谋生,就是现在的窦津。
所以潘岳《西征赋》说:给那妇人的报酬已太过分,怎能又给她丈夫滥加封官?袁豹等人也都以为这话说得很对。
我到河的南岸看见水滨有个渡口,名叫湮津。
河北县有涅水,南流注入河水。河水上早就已有泣津的地名,并不是从窦门才有,大概因为事情相类,地名又相同,所以作者把两件事扯到一块了。
《竹书穆天子传》说:天子从育转到泣水北岸歇宿,丁亥那天到了南郑。考证他足迹所经的地方,路线正好经过这个渡口。
照此推断起来,可知地名并非因窦门而来的。民间也有称为堰乡涧水的。
河水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有两个源头,都是从薄山流出,南流汇合成一条川流。
两水中间的平原世人称为闲原,说是虞、茵两国曾争夺过这片田地,关于这一点却不大清楚。
水又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右边,曹水注入。曹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过曹阳亭西边。
陈涉派周章攻入秦境,少府章邯就在这里杀了他。
魏武帝改地名为好阳。
《晋书•地道记》说:亭在弘农县东十三里。
水往西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流,苗水注入。
蓄水发源于常柔之山,往西北流经曲沃城南边,又转弯流经城西,往西北注入河水。
各注家都说曲沃在北边,这里并非曲沃。
魏司徒崔浩以为曲沃是地名。
我按《春秋》:文公十三年前,晋侯派詹嘉去守卫桃林之塞,驻在这里防备秦国。
当时因为曲沃的官员守卫这地方,所以曲沃这地名就从古流传至今了。
河水又东流,接纳了七里涧,因为涧水在陕城西七里,所以叫七里涧。
涧水从南山与河水相通,也叫曹阳沉。
所以潘岳《西征赋》说:在漫读之口行路,在曹阳之墟歇息。
袁豹、崔浩也不否定这地方。
我按《汉书》,从前汉献帝因受流寇所逼,逃往东方,李催、郭把追到了弘农涧,皇帝就在曹阳露宿。
杨奉、董承表面上装做与李催和好,暗地里却带了白波军李乐等来打败李催,皇帝的车马才能前进。
但他们重新又打回来,杨奉等大败,一路行军,队伍稀稀拉拉拖了四十余里,才到陕地。
由此推断起来,似乎不是曹阳了。
但据《山海经》来探究,蓄、曹两字形似,说不定是有曹阳这地名的。
河水又东流与淮水汇合。憔水发源于常柔之山,民间叫干山,大概是时代先后不同的异名。
山在陕城以南八十里,水有两个源头,一同注入一处深谷,然后往西北流,注入河水。
又往东流过陕县北边,聚水发源于聚山,往西北流。
又有崖水发源于南山北谷,流经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汇合。
干山之水发源于干山东谷,两水汇合注入崖水,又往东北注入聚水,北流出谷称为漫涧。
涧水与安阳溪水汇合。安阳溪水发源于石蜻南边,往西流经安阳城南边。
汉昭帝把安阳封给上官梁,立为侯国,就是潘岳说的:我前往安阳。
安阳溪水东流与漫涧水汇合,北岸有个旅舍,叫漫口客舍。
又往西流经陕县老城南边,又汇合了一条水,叫读谷水,发源于南方的近溪,北流注入秦水。
真水又往西北流经陕城西边,往西北注入河水。
河水北与茅城相对,就是旧时的茅亭,是茅戎的城邑。
《公羊传》说:晋在大阳打败他们。
渡口也依此取名。《春秋》:文公三年貌山崩塌,阻塞了河水之故。献帝东迁,天晚时偷渡,从人和兵卒从高岸坠下,争先恐后地攀着船舷往船上爬,被砍下的手指多得可以用手捧。
这件事也发生在这地方。又往东流过大阳县南边,交涧水发源于吴山,往东南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流,路涧水也发源于吴山,往东流经大阳城西边,往西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东流经大阳县昌城南边。
《竹书纪年》说:晋献公十九年前,献公与虞军会师,攻打镜国,攻下了下阳。貌公酸逃到卫国,献公命令瑕父吕甥建都于藐都。
《地理志》说:这就是北貌,那里有天子的宗庙。王莽改名为勤田。
应肋《地理风俗记》说:城在大河以北。河水又东流,沙涧水注入。
沙涧水发源于北方的虞山,往东南流经傅岩,流过傅说隐居的石室前面,民间把石室称为圣人窟。孔安国《传》说:傅说在虞、貌之间隐居,指的就是这里。
傅岩东北十余里,就是巅转坂。《春秋左传》所说的从巅转进入,就指这地方。东、西两边有绝涧,左右是幽深的空谷,中间筑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叫转桥。
傅说隐居在这里当佣工,殷高宗寻求梦中所见的圣人,终于在这里得到了他。
桥的东北边有虞原,原上路东有虞城,尧把女儿许配给舜,一嫁到虞,就是这地方。
周武王把这里封给太伯的后裔虞仲,称为虞公。
这就是《晋太康地记》所说的北虞。
城东有山,世人称为五家家,墓上有虞公庙。
《春秋毁梁传》说:晋献公准备去打貌国,荀息说:您为什么不拿屈产的马、垂棘的璧去向虞国借路呢?
献公说:这是晋国的国宝呀!
荀息说:那只不过是从中央府库里拿出来放到外边府库罢了。
献公听了他,待到并吞了歌国,灭亡了虞国,于是又牵了马、捧了璧回来。璧还是老样子,但马的牙齿却增长了。
正像宫之奇所说的,虞、藐两国互相依存,唇亡齿寒,貌国一亡,虞国也灭了。
虞城北边面对一道长长的山坡,绵延二十来里,称为虞坂。
戴延之说:从上到下,七座山岭层层相叠。
《战国策》说:从前有一匹雄骏的千里马拉着盐车在虞坂上坡,背上套着车辕却迟迟不能前进,这里大概就是骏马受困的地点了。
桥东北边的山溪里,有一派细流经西南注入沙涧,乱流奔泻过大阳城东边,这是河北郡的治所。
沙涧水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东流,在左边与积石溪和土柱溪汇合。
二溪都发源于北方的大阳之山,南流注入河水。
这座山也通称薄山。
所以《穆天子传》说:天子从簸出发,到己丑那天,往南攀登薄山育转的山坡,在虞城住宿。
又往东流过砒柱之间,砒柱是山名。
从前大禹治水,凡有山陵阻挡洪水的,就都凿掉,在这里也开山以疏通河水。
河水分道流泄,在山的两边流过,把山夹在中间,看去就像一支水中的石柱,所以叫砒柱。
水路开了个大岔口,河水疏导分谁,以形状来命名,于是也称为三门。
山在藐城东北、大阳城以东。
《搜神记》说,齐景公在江沈之河渡水,有巨尾张口衔了左边那匹拉车的马,没入水中,众人都大惊失色、古冶子于是拔剑下水追踪它,斜行了五里,又逆行了三里,到了砒柱下面,一看原来是一只巨尾。
他斩了巨尾,左手提着尾头,右臂挟着那匹马,身轻如燕如鹊,矫捷地腾跃而出,仰天大叫,震得河水倒流了三百步,岸上看的人都以为是河伯。
江沈也有写作江玩的,如果是因地命名的话,就应当在蜀和长沙了。
按《春秋》,这两个地区齐景公都没到过,那末古冶子也无从施展他的神勇了。
刘向为《晏子春秋》作序,说古冶子曾讲过这样的话:我曾在河水过渡,巨奄衔住左边那匹拉车的马,钻进砒柱的急流。
这时我就追踪下水杀了它,一看原来是一只巨奄。他没有说在江沉,又查阅司马迁的《史记》,说是景公十二年二月,明帝派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率领五千人常年进行治理,清除河道中的阻塞。
晋泰始三年正月,武帝派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率领工人五千余去治理河中险滩。这件事见于《五户祠铭》。
以后虽然世世代代都要加工治理,但水流还是奔腾澎湃,波涛汹涌,商船到了这里,很少不望险踌躇,深感渡河的艰难的,所以有多峡多滩的老话。
五户是滩名,那里有一座神庙,通称五户将军,也不知是怎么来的。
又往东流过平阴县北边,清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清水发源于清廉山的西岭,世人也叫清营山。
水往东南流出山峡,山峡左边有城,是古代驻防的关隘。
清水流过关南,往东流经皋落城北边。
服虔说:这是赤狄的都城。
世人叫它倚毫城,大概是因为读音相近,辗转失实的结果。
《春秋左传》说:晋侯派遣太子申生去攻打东山皋落氏,指的就是这里。
清水与倚毫川水汇合,倚毫川水发源于北山矿谷,往东南流,注入清水。
清水又往东流经清廉城南边,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南溪水。南溪水发源于南山,往东流入清水。
清水又东流,与干枣涧水汇合。涧水发源于石人岭脚下,往南流,俗称扶苏水,又往南流过奸苗以北的马头山,也叫白水原,往西南流经垣县老城北边。
《史记》:魏武侯二年前,在安邑、至垣筑城,说的就是垣县。
水往西南流,注入清水。
这条涧水呈乳白色,起初与清水汇合时,一边水白,一边水蓝,水色截然不同。
清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壶城东边,就是垣县的壶丘亭。
晋把宋的五位大夫迁到那里居住。
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流,与教水汇合。教水发源于垣县以北的教山,往南流经辅山。
山高三十里左右,山上有水源,不知有多深;山顶周围五六里,草木稀少。
《山海经》说: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就发源于山上,潜流到山下。
辅山又在王屋山近旁,想来可能就是平山。
峰岭上青松罗列,岩壁上赤石高悬,其间参差错落地长着些苍翠的柏树,互相映衬,色彩鲜丽分明,望去就像图画一般。山涧宽约十来步,往南流经鼓钟川,分成两条。一条往西北流,一百六十里左右的流程间,高山深谷东回西转,山径崎岖,只能通过单人独马。
现在闻喜县东北的谷口,还留有乾河里老沟,但今天已不再有水了。
另一条流经冶官西边,世人称为鼓钟城,城旁还可以捡到当时留下的铜屑和铜钱。
城西山冈下有一股大泉水,西流注入山涧,与教水汇合,潜入岩下,南流到下峡。
《山海经》说:鼓钟之山,神抵帝台在这里邀请诸神饮宴,指的就是此山。
水从地下重又冒出地面,往南流到西马头山,东流为山坡所阻,又潜入地下,往南流了十余里,重又冒出。此水又称伏流水,南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说:教山是教水的发源地,南流注入河水。
这条水冬季枯涸,夏季才有水流通,实际上是一条枯水河,现在世人还把它叫干涧。
河水又与吵水汇合。
吵水发源于新安县青要山,现在称为疆山。水往北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说:青要山是珍水的发源地,说的就是这条水。
河水又东流,正回之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骤山,是疆山东边的丘陵。
水往东流,民间称为疆川水,与石瓜畴川汇合。
这条水发源于西北的石涧中,往东南流,注入疆川水。
疆川水又往东流经疆冶铁官东边,往东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流,汇合了庸庸之水。这条水发源于河东垣县的宜苏山,俗称长泉水。
《山海经》说:水里有很多黄色的贝类,是伊、洛二水的门户。
水往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北流注入河水,一条又往东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东流经平阴县北边。
《地理风俗记》说:河南平阴县,从前是晋阴的地方,阴戎就定居在这里。
又说:位于平城以南,所以叫平阴。这是三老董公向高祖进言的地方,陆机所谓白发满头的董史,在我们平阴出谋划策,就是指这里。
魏文帝把它改名为河阴。
河水又与潇水汇合。漫水发源于垣县王屋山西边的海溪,在两山之间往东南流经一处老城,就是爆关。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派司空王梁去北方驻守爆关、天井关,攻击赤眉军的别校,逼使他们都投降了。
献帝从陕北渡河到安邑,往东出了潇关,说的就是此关。
爆水往西转弯流经关城南边,流过积关南边,又流经苗亭西边。
苗亭就是周朝时的苗邑,又东流注入河水。
《水经》却说是清水,不对,那实际上是涤水。
又往东流到邓城。
邓城在洛阳西北四十二里,就是旧时的邓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