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中庸

天生下来的叫做 性 ,顺着性发展叫做 道 ,依照道去修养,叫做 教 。

道是不可以一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人所不见之处,特别警惕小心;对人所不闻之事,惶恐畏惧。

没有什么比隐蔽的东西更能说明问题,没有什么比细微的小事更能显露本相。所以君子对自己独处时的行为和思想特别谨慎。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叫做 中 ;表现出来如果符合规矩,恰到好处,就叫做 和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努力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安其所,万物就发育生长了。

孔子说: 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而小人却违反中庸。君子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在适中的位置上。小人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的言论没有什么顾忌和害怕。

孔子说: 中庸的道德大概是至高无上的了,民众很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孔子说: 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人做得太过分,愚蠢的人却又达不到。

道不能被世人所明了的原因,我也知道了:贤人的理解过了头,不肖的人又理解不了。

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却很少有人品尝出真味。 孔子说: 道大概是难以推行了。

孔子说: 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而小人却违反中庸。

君子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在适中的位置上。小人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的言论没有什么顾忌和害怕。 孔子说: 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孔子说: 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

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

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 孔子说: 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实施的了。

孔子说: 舜大概真是大智的人啊!

宽容温柔地教诲别人,不对无道的人进行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刚强,君子守着这样一种刚强。

日夜与刀枪铠甲相伴,战死也不怨恨,这是北方人的刚强,尚武好斗的人守着这种刚强。

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不迁就流俗,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坚守中庸的道德永不偏移,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国家太平,走在正确道路上时,他不改变自己穷困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国家混乱,离开正道时,他宁愿死去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孔子说: 故意追求隐僻的生活,行动诡异,这种人后代可能会被人称述,但我不这样做。

君子沿着正道前进,半途而废的事,我是不干的。

君子依照中庸之道,遁世隐居而不被人知道,也永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君子所奉行的道既广大又精微。

黎民百姓虽然愚昧但还是可以知道它的,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知晓的地方。

普通百姓虽然不贤明,但还是可以实行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

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因此,君子说的 大 ,天下都载不起;君子说的 小 ,天下都不能够理解。

《诗经》上说: 鸢在天空上飞翔,鱼在深水处跳跃。

这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间都是显豁的。

君子所奉行的道,发端于普通百姓,在达到最高境界时便彰著于天地之间。

孔子说: 中庸之道不远离人。人去实行中庸之道却远离了人,他就不是在实行中庸之道。

《诗经》上说: 砍伐斧柄,砍伐斧柄,斧柄制作的方法就在手边。

手握斧柄伐木制斧柄,斜着眼审度两者,仍然觉得相差太远。

所以,君子应以对待人的方式治理人,直到他们改正为止。

忠恕与道不远,不愿施于己身的,也不要施与别人。

君子所奉行的道有四条,我孔丘一条都做不到。对侍奉父亲的儿子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对侍奉国君的臣下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对侍奉兄长的弟弟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先做,我尚未做到。

在日常德行的实施方面,在日常语言的慎重方面,我做得还不好,不敢不继续努力,即使有做得完满的地方也不敢把话说尽。言语要照顾到行为,行为要照顾到言语,君子怎么能不笃实忠厚呢?

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

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应该做的事。如此,君子无处不感觉到悠然自得。

居上位,不欺凌下级。在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所以,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孔子说: 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实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

《诗经》上说: 夫妻情投意合,协调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处,快乐安顺长久。

家庭美满,妻儿愉快。

孔子说: 这样父母是多舒畅啊!

孔子说: 鬼神的功用真是宏大啊!

看,看不到它;听,听不到它。

它养育万物,没有一种事物可以遗弃它。

它使天下的人斋戒沐浴,身穿华丽的祭服,举行祭祀典礼。它浩浩荡荡,好像在天之上,在人身旁。

《诗经》上说: 鬼神来到,不可揣测,不敢对它厌怠不敬啊!

从隐微到明显,真诚的心意就是这样隐藏不住啊。 孔子说: 舜可是个最孝敬的人吧!

有圣人的德行,有天子的尊贵地位,有普天下的财富。

宗庙祭他,子孙维护他。

因此,有崇高德行的人必然会获得应有的地位,必然会获得应有的俸禄,必然会获得应有的名望,必定会获得应有的为命。因此,上天生育的万物,必会因为它们的资质而受到厚爱。

所以,能够栽培的就培养它们,而歪斜的就让它们歪斜。

《诗经》上说: 快快乐乐的君子,美德盛明。

让上下都感受快乐,上天赐给他福禄。保佑他,任用他,上天这样告诫。

因此,有伟大的德行的人一定是受了天命的。

孔子说: 恐怕只有周文王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吧!

王季是他的父亲,周武王是他的儿子。他有父亲开创事业,有儿子继承事业。

周武王继续着大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披挂战衣,取得了天下。

他没有失去自己显赫的名声,获得了天子的尊贵,获得了普天下的财富。

宗庙祭奉他,子孙维护他。

武王年迈的时候才承受天命。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尊大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制祭祀祖先。

这种礼制一直贯彻到诸侯、大夫、士和普通百姓。

假如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

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年,通行到天子。

但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的区别,都是一样的。

孔子说: 武王,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啊!

守孝道的人,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未完的功业。

在春秋两季,修缮祖上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祭祀服饰,贡献应时的食品。

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排列父子、长幼的顺序。

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贵贱,按职位排列次序,就能分辨出贤与不贤;敬酒时晚辈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黑白次序坐,这样就使老少有次序。

站在应该站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亲爱先王所亲爱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着的人,侍奉亡故的人如同侍奉现存的人,这是最高境界的孝啊。郊社祭礼。

是用于侍奉上天的。庙宇的祭礼,是祭祀祖先的。

明白了郊社的祭礼,大祭小祭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如同看手掌一样容易吧!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 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

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

以人立政,政治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

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苇。

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德养性,修养德行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

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最大的义。

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

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养性想要修德养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

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

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同样的。

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

孔子又说: 喜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去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晓羞耻就接近英勇了。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德行,就知道怎样治理人,知道怎样治理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了。

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

修养德行,大道就能够顺利实行。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

亲爱亲族,父、兄、弟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

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

招集各种工匠,财富用度就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就会、归顺。

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

行动之前事先想好就不会内心不安,法则事先想好就不会陷入绝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顺从父母是有途径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顺从父母。心诚是有途径的,不知晓善就不能心诚。诚实是上天的法则。

做到诚实是人的法则。诚实,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不必思考就能获得,从容不迫地达到天道法则,这就是圣人。

做到诚实,就是选择善并坚持做到它。

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

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

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由真诚达到通晓事理,这叫天性。

由通晓事理达到真诚,这叫教化。

真诚就会通晓事理,通晓事理就会真诚。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能发挥天赋的本性才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事物的本性,能够发挥事物的本性才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养育万物,才可以与天地并列。

次一等真诚的人从细微处人手。

细微之处也能达到诚的境界,达到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昭然显著,昭然显著就会光辉明亮,光辉明亮就会感动万物,感动万物就会发生变革,发生变革就会感化人们。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感化人们。

最高境界的真诚可以预知未来。

国家将要兴盛,必定有吉祥的前兆;国家将要衰败,必定有妖孽作怪。

它呈现在蓍草龟甲上,体现在身体仪态上。

祸福要来临时:好事一定会提前知道,不好的事也一定提前知道。

因此,最高境界的真诚如同神灵一般。

真诚,是自己成全自己。道,是自己引导自己。

真诚贯穿万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

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珍贵。

真诚,并不只是成全自己就完了,还要成全万物。

成全自己是仁义,成全万物是智慧。

这是发自本性的德行,是结合了内外的道,因此,适合在任何时候实行。

所以,最高境界的真诚是永不休止的。永不休止就会长久,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深远无穷,深远无穷就会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博大深厚,能够负载万物;高大光明,可以覆盖万物;深远无穷,可以生成万物。

博大深厚与地相配,高大光明与天相配,深远长久可以无穷无尽。

这样,不表现也会显著,不行动也有改变,不做也会成功。

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涵盖:作为物它纯一不二,因而它化生万物就不可测度了。

天地的法则,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涤远、长久。

现在来说天,论小它不过是一小片光明,而它的整体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在天上,覆盖着万物。

现在来说地,论小它不过是一小撮土,而它的整体广大深厚,负载着华山不觉得重,收拢着江河湖海没有泄,负载着万物。

现在来说山,论小这不过是一小块石头,但它整体高峻厚重,草木生长在上面,飞禽走兽居住在上面,宝藏从里面开发出来。现在来说水,论小它不过是一小勺水,但它的整体深不可测,里面生活着鼋鼍、蛟龙、鱼鳖,繁殖着货物财富。《诗经》上说: 只有上天的定命,深远不止。

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原因。啊,难道不光明!

文王的德行这么纯洁,这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被尊奉为文王,是因为他纯一,而且永无止境。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浩荡荡,生长发育万物,与天一样高峻。

充足而且伟大啊,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等待圣人出现后才能实施。

因此说,如果达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会成功。

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过去所学习过的从而获取新的认识,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

这样,在上位时不骄傲,在下位时不背弃。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主张被接受采纳,国家政治黑暗时以沉默保全自己。

《诗经》上 既明达又聪慧,这样才能保全自身 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愚蠢但又只凭主观意图行事,卑贱但又好独断专行,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却要恢复古代的做法,这样的话,灾难就要降临在他身上了。

不是天子,就不议论礼制,不制定制度,不考核文字。

现在普天下车辙统一,文字统一,伦理观念统一。

虽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没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轻易制礼作乐,虽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轻易制礼作乐。

孔子说: 我解说夏代的礼法,但杞国的文献不足以验证。

我学习殷朝的礼法,仅仅有宋国保持着它。

我学习周代的礼法,现在正实行着它,因此,我遵从周代的礼法。

统治天下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就会减少损失。

居于上位的人,品德虽好但没有验证,没有验证就不权威,不权威百姓就不会服从;居于下位的人,品德虽好,但不尊贵,不尊贵就不权威,不权威百姓就不服从。

因此,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黎民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到三代先王不显现出错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来不感到困惑。

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了解了天,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来不感到困惑,这是了解了人。

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离得远使人仰慕,离得近也不让人厌烦。

《诗经》上说: 在那里无人厌恶,在这里不遭人厌恨。

几乎是日夜操劳,这样永远保持大家的称赞。

君子没有不先做到这一点就早已闻名于天下的。

孔子遵循尧、舜的传统,模仿文王、武王。

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没有什么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运行,日月交替光明,万物同时生长发育互不伤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而互不违背。

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为大的原因。只有天下最高尚的圣人是聪明智慧的,能够居上位临下民,宽大为怀,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细观察,能够分辨区别是非曲直。

圣人的德行广博深厚,时时会表现出来。

广博如天,深厚如渊,表现出来百姓没有不尊敬的,说出话来百姓没有不信服的,做起事来百姓没有不高兴的。

这样,声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延续到蛮貊这样的边远地区。

船车所能达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所能通到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负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落下的地方,凡有血气生命的,没有不尊重亲近他们的,因此说能与天相配。

只有天下最高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树立天下的根本,认识到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

这需要什么依凭呢?

仁爱之心那样诚挚,像潭水那样幽深,像天空那样广阔。

如果不是真正聪明智慧、达到天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最高的真诚呢?《诗经》上说: 内穿锦缎,外罩麻衣。

这是讨厌锦缎衣服的花纹太艳丽了。因此,君子的道,暗淡无光,但日见彰显,小人的道,鲜艳显著但日趋灭亡。

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厌恶,简约但文彩熠熠,温和但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是来自哪里,知道微弱的会变得显著,这样就可进入到圣人的德行行列中去了。

《诗经》上说: 尽管潜藏隐匿在水下,仍然清晰可见。

因此,君子内心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内疚,无愧于心。

别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诗经》上说: 看你独自一人在室,应当无愧于神灵。

所以,君子即使没有行动也能表现出他的恭敬态度,即使没有言谈也能表现出他的忠诚。

《诗经》上说: 默默祈祷,不再有争执。

因此,君子不用赏赐,百姓就会受到勉励,不用发怒,百姓就会比看到铁钺还要畏惧。

《诗经》上说: 让上天的德行大放光彩,凡诸侯都来实行。

因此,君子忠厚恭敬天下就会太平。

《诗经》上说: 我怀念文王的美德,但不声张宣扬。

孔子说: 用声张宣扬来感化百姓,这是最不根本的啊! 《诗经》上说: 德行犹如羽毛。

但羽毛仍是可比的。 上天所承载的道,无声无味 ,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