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曲礼上

据《曲礼》记载:待人处事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应当端庄肃重,好像在沉思似的,所说的话要合理。

这样才能让人民安定下来。

不能滋长傲慢之心,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内心的意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无度。

对于道德、才能胜于己者,要亲近和尊敬他,畏服并爱戴他。

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不可只知其优点,而不知其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不可只知其缺点,而不知其优点。

自己有了积蓄,要分给贫穷的人。

居安思危,能够及时改变处境。

面对财物,不能随意的占为己有;面对危急,不能随意地逃避。

与人发生争执,不能狠辣地求胜;分配财物,不能强求过多的部分。

对于有疑问的事情,不能自以为是,有正确的答案的时候也不能太自我。

坐着的时候,要像祭祀时的人那样庄重;站着的时候,要像斋戒时的人那般恭敬。

礼节要顺应事之所宜,出使他国要入乡随俗。

道德仁义没有合乎礼的标准的行为就不可能得以成就;教育人民端正,没有礼就不可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的介入,就不可能解决;君臣、上下级、父子、兄弟之间的名分礼遇,没有礼便不能;外出游学拜师,没有礼便不会亲密融洽;排列朝廷上的等级和整治军队,官员到位执法,没有礼就不能树立威严;因事祭祀和日常例行的祭祀、供养神鬼、若没有礼的程式,就不能体现虔诚和庄重。

这样说来,君子总是以恭敬、克制和退让来阐释礼。

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

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上古时期,人们崇尚 德 ,后来却讲求施报。

礼崇尚往来。

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己,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

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 礼,不能不学啊!

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

身处富贵而懂得遵守礼仪,就不会骄奢淫逸,身处贫贱而懂得遵守礼仪,那么就会树立远大志向,内心也会变得无所畏惧。

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

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还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许,那么君主一定要赐给大夫几和杖,在本国因公外出,可以有妇人陪从。

若出使异国,可以乘坐安车。

在上述场合与人讲话,可以自称 老夫 ,但在朝廷上与自己的国君讲话则要自称己名。邻国来问,国君必问于老者以答之。

和长辈商议事情,一定要随身带着几杖去。长辈有所问,如果不先谦让一番而回答,就不合乎礼的规定。

凡是作子女的都应做到冬天让父母过得温暖,夏天让父母过得凉爽,晚上替他们铺床安枕,早晨向他们问候请安。与平辈相处,不和人争斗。

凡是做儿女的,可以以父亲的名义将某些财物送人,把一般财物赠人,还可以商量,但绝对不能赠送车马。

所以本乡本土都称赞他的孝顺,兄弟亲戚都赞扬他的仁爱,同僚们都称赞他的敬爱兄长,同志们都称赞他的对人厚道,和他有来往的人也都称赞他的诚实可靠。

前去拜访父亲的好友,人家不让进门就不敢自己做主进去;不让向后退就不敢自己做主向后退;人家没有提问,不敢随意开口说话。

就像对待父亲一般。这样做才算是孝子的行为。

作儿女的,出行之前一定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到家里也要亲自告知父母。出游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所学习的一定有具体的正当的内容。

平常讲话不可在自称中带有 老 字。

对于年长自己一辈的人,应当待之如父;对于年长十岁的人,应当待之如兄;对于年长五岁的人,虽可以并肩而行,但仍须略微退后。

自己一辈的五人同居一处,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

作儿女的,家居不可占据室内的西南隅,不可坐在席的中间位置,不可走在路的中央,不可立在门的中央。

遇有宴请宾客的事,如何招待,自有家长裁决,不可自作主张;举行祭祀的时候,不可充当受祭之人。

要时刻留心父母旨意,在父母还没做出动作前就知道父母的意思。

不要登高,不要临深。

不随便诋毁他人,不随便嬉笑。孝子不在冥暗之中做事,不行险以侥幸,怕给双亲带来不善教子的恶名。

双亲健在,不应承诺为朋友报仇、卖命,也不应有私财。

做儿女的,如果父母还健在,戴的帽,穿的衣服上不可用白色镶边。

主持家事的孤子,戴的帽,穿的衣服,不能用彩色镶边。

切记不可给儿童做出说谎话的榜样。儿童不宜穿皮衣和裙子。

儿童站立的时候必须保持端正的姿势,不得作出偏头听人讲话的样子。

如果长辈要拉着儿童的手走路,儿童就应双手捧着长辈的手。

长辈俯下身来在耳边说话,小儿也应该掩口回答。

跟随先生走路,不要随便越过道路与别人说话。

在路上碰见先生,要快步上前,正立拱手见礼。

先生和自己讲话,就配合着回答;先生不与自己讲话,就快步退下。

跟随长者登上较高的山坡时,一定要朝着长者所看的方向看去。

登上城墙,不要随意指示方向,不要大呼小叫,以免使大家迷惑或受到惊吓。

将要到别人家去,凡事当求合理,不可失之粗野。

将要进入人家的堂室,一定要发出较大的声响。

看到门外放着两双鞋子,能听到室内人说话的声音,是可以进去的;倘若不能听到室内人说话的声音,就不要进去了。

即将进门的时候,目光一定要向下。

进门以后要神情肃敬,不要东张西望。如果门本来是开着的,就让它仍旧开着;如果门本来是关着的,仍然让它关着。

将入席位,不要跨越坐席,应提起裙子的下摆走向席位下角。

坐定之后,要谨慎地应对。

大夫、士进出国君的大门,应由门橛的右边走,也不得践踏门坎。

凡和客人一道进门,每到一个门口主人都要让客人先进。

客人走到寝室门口,主人要请客人稍等,而自己先进去铺好席位,然后再出来迎接客人,主人请客先入,客人要推辞两次,主人这才引导客人入室。

主人进门后向右走,客人入门后向左走,主人走向东阶,客人走向西阶。

如果客人身份较主人卑下,就应随主人走向东阶,要等主人一再谦让,然后客人才又拐回西阶。

到了阶前,主客又互相谦让谁先登阶。谦让的结果主人先登,客人跟着,主人登上一阶,客人跟着登上一阶,每阶都是先举一足,而后举另一足与前足并拢,如此这般地一步接着一步地上去。上东阶的主人应先举右足,上西阶的客人应先举左足。

在离帷帘遮挡较远的地方不要快步走,堂上不要快步走,手中拿着玉器时也不要快步走。

堂上走路要用小碎步,堂下走路可以用大步,室内走路不可张开两臂。和别人坐在一起不可横起胳膊。

把东西交给站着的人则自己不应跪,把东西交给坐着的人则自己不应立。

凡是为长者扫除席前之礼,一定要用扫帚遮住畚箕。扫的时候要一手持帚扫地,一手举起衣袖遮住扫帚,边扫边退,这样就不会使灰尘飞扬,污及长者。撮垃圾时,要使畚箕朝向自己。

双手捧席要横着,像井上桔槔那样左端昂起右端低垂。为尊者铺设坐席,要问面向何方;为尊者铺设卧席,要问脚朝何方。

席是南北方向铺设的,以西方为尊位;东西方向铺设的,以南方为尊位。

若不是请来吃饭的客人,席要散开些,一般说来,席与席之间要有一丈的距离。

当主人跪着为客人整理席位时,客人也要跪着并且按住席子说不敢当。

客人提出要撤去重叠的席子时,主人要一再地表示辞让阻止。

客人就席之后,主人才能坐下。

主人如果不问话,客人不可率先说话。

将就席,要仪容庄重,不可有失常态。

两手提起衣裳的下缉,使下缉离地一尺左右,这样才不致于脚踩着衣裳。不要掀动上衣。

迈步不要慌里慌张,以免脚下有失。如果在当行的路前放有先生的书册琴瑟,就要跪下来把它们移开,千万不可从上面跨越过去。

不是饮食之座,应尽量往后坐;饮食之座,则要尽量靠前。

坐要安稳,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

长者没有提及的事,不要随便插嘴打断。

要神情端庄,恭恭敬敬地听先生讲话。

不可把别人的见解说成是自己的见解,不可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说话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也可引述先王之言为根据。

在先生身边陪坐,先生问到自己,要等到他的问话终了再回答。

向先生请教书本中的问题,要起立;请先生把不明白的地方再讲一遍,也要起立。

父亲召唤时,不可用 诺 来答应;先生召唤时,也不可用 诺 来答应;应该用 唯 来回答,同时起立。

在所尊敬的人身边陪坐,要尽量靠近,不要使自己的席端留有余地。

见到同辈的人来,可不起立。

见到执掌火炬的人来,要起立。

见到端饭的人来,要起立。

见到主人的贵客来,要起立。

晚上座谈,不可使客人发现有许多火炬柄,否则,客人将误会为主人不欲留客久坐。

在贵客面前不得大声喝斥狗。主人请客人进食时,客人不可吐口水。

在君子身旁陪坐,如果看到君子打哈欠伸懒腰,或是准备拿起手杖和穿鞋,或是据太阳的位置看时间的早晚,陪坐者就该主动告退了。

在君子身旁陪坐,君子如果问及另外的事,陪坐者要起立回答。

在君子身旁陪坐,如果有人进来说: 想借用片刻空闲,有话要讲。

这时候,陪坐者就应暂时避开,在不影响来人说话的地方等待。

不要侧耳探听别人的说话,不要粗声大气地答应,不要转动眼珠斜看,不要做出无精打采的样子。

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个衣架,不可共用同一面巾和梳子,不可亲手互相递交东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问候。

不可让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裳。男人谈的事情不得让女人知道并干预,女人谈论的事情也不可让男人知道并干预。

街谈巷议不得带入闺房;妇女在闺房所讲的话也不得拿到外边宣扬。

女子订婚之后,就要头上佩戴彩带,表示已经有主了。没有大事,不得进入其居室之门。

姑母、姐妹、自己的女儿,出嫁以后回到娘家,兄弟不可与之同席而坐,不可与之共用同一器皿进食。

父子不可同席而坐。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媒人往来提亲,就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如果女方还没有接受财礼,双方就不会有交往,更不会关系亲密。

因此,结婚的年月日要向官方登记,还要斋戒禀告祖先,还要置办酒席邀请乡邻、同事、朋友,如此郑重其事,就是为了强调男女之别。

娶妻不得取同姓女子,所以买妾不知她的本姓,就得通过占卜决定可否。

寡妇的儿子,除非表现出具有卓异的才能,不得和他交朋友。

祝贺娶妻者,如果祝贺者本人不在场,其所派使者应当这样说: 是某君派我来的,某君听说您要宴请宾客,特派我来进献一点酒食。

对于贫穷的人,就不必苛求他非要以货财为礼了;对于年老的人,就不必苛求他非要以体力为礼了。

替小孩取名,不要用国名,也不要用日月之名,不要用身上暗疾之名,也不要用山川之名。

有长男有次男,有长女有次女,兄弟和姐妹的排行应予以分开,男子到了二十岁,举行过冠礼,就得敬重他的大名,不好随便叫唤,因此要另取个 字 。不过,在父母和国君面前,仍须称名。

女子到了可以订婚的时候,要用簪盘起头发,亦不宜随便唤名,得另取个 字 。

如果还要摆设干肉,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如果客人的身份较主人卑下,就应端着饭碗起立,说自己不敢当此席位,这时主人就要起身劝说客人不要客气,然后客人才又落座。

主人请客人和他一道祭食。祭饭食的方法是,主人先摆上哪一种就先祭哪一种。

祭肴馔的方法是逐一祭之,祭个遍。吃过三口饭后,主人要请客人吃切好的大块肉,然后请客人遍尝各种肴馔。

如果主人尚未吃完,客人不可漱口表示已经吃饱。

陪着长者吃饭,如果主人亲自布菜,要拜谢之后再吃;主人不亲自布菜,就不必拜谢,可以径自动手取食。

大伙儿共同吃饭,要注意谦让,不可自顾自己吃饱。大伙儿共同吃饭,要注意手的清洁。

不要把饭搓成团,不要把多取的饭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满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啃骨头,以免弄出声响,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争抢着吃好吃的东西,不要为了贪快而扬去饭中的热气,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羹汤中的菜要经过咀嚼,不可大口囫囵吞下,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不要当众剔牙,不要喝肉酱。客人如果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不会烹饪。

客人如果喝肉酱,主人就要道歉,说由于家贫以至于备办的食物不够吃。

湿软的肉可以用齿咬断,干硬的肉不可以用齿咬断,就须用手擘而食之。吃烤肉不要一口吞下一大块。食毕,客人要从前面跪着收拾盛饭菜的食器并交给在旁服务的人,这时主人要连忙起身,说不敢劳动客人,然后客人再坐下。

陪伴长者饮酒,看见长者将给自己斟酒就要赶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

长者说不要如此客气,然后少者才回到自己的席位准备喝酒。

长者尚未举杯饮尽,少者不敢饮。

长者有所赐,作晚辈的、作僮仆的不得辞让不受。

国君当面赐食水果,有核的要把核藏在怀里,不可以吐在地上。

伺候国君吃饭,国君赐以剩余之食,这时就要看盛食之器是否可以洗涤。

若是可以洗涤的食器,则就原器取食,不必倒入另外的器皿;若是不可以洗涤的食器,就要统统倒入另外的器皿取食。

这是害怕弄脏了国君的食器。吃剩余之食不须行祭食之礼。父亲吃儿子剩余之食,丈夫吃妻子剩余之食,也都不祭。

陪同长者参加宴会,如果主人厚待少者如同长者一样,少者不用说客气话。

作为宴席上的陪客,也不用说客气话。

汤里如果有菜,就要用筷子来夹;如果没有,则不用筷子,只用汤匙。

为天子削瓜,先削去皮,再切成四瓣,拦腰横切一刀,然后用细葛布盖上。

为国君削瓜,先削去皮,再一分为二,也拦腰横切一刀,然后用粗葛布盖上。为大夫削瓜,只要削去皮即可,不盖任何东西。

父母有病的人要独席而坐,父母去世不久的人只坐单层的席子。

路上积水下降,不须以鱼鳖献人。凡献野鸟要扭转其首以防其啄人,献家禽则不须如此。

献车马的人,只要呈上马鞭和登车索就可以了,献铠甲的人,只要呈上头盔就行了。献手杖者,要自己手执杖的末端。

献俘虏的时候要抓紧他的右臂。

献粱、稻一类谷物者,只要呈上可以兑取的证券就行了。献米的人,可以呈上量米的容器。

献熟食的人,要先送上酱类和切碎的腌菜。

献田地房产的人,只要呈上田契房契即可。

凡是送人弓的,如果弓弦己经张紧,就要弓弦向上,如果弓弦尚未张紧,就要弓背向上,同时右手拿着弓的一头,左手托着弓背的中部。

授受双方彼此鞠躬为礼。

如果主人下拜,客人要退避,避开主人的拜,表示不敢当。

如果是主人自己接受弓,就要从客人左手方接住弓背的中部,用右手接住弓的下头,与客人面朝同一方向并排而立,然后接过弓来。

送别人剑,要剑柄向右。

送别人戈,要以戈柄朝前,戈刃向后。

送别人矛或戟,也要以柄向前。

送人几案和手杖,要擦拭干净。

献马献羊要用右手牵着。献犬则用左手牵着。

以鸟送人,要鸟头向左。

以羊羔和雁送人,要在羊羔和雁身上蒙上彩色画布。

接受珠玉,要用双手捧着。

接受弓剑,要用衣袖承接。

用玉杯饮酒,不要挥扬,以免失手打破。

凡是被尊者派去赠送弓剑、苞苴、箪笥的人,在捧起这些礼物接受使命时,其仪态要像是臣受君命出聘他国那样。

凡是被国君派作使臣的人,接到使命之后就不得在家逗留,要立刻出发。传达国君命令的使者来到,主人就要穿上朝服在门外拜迎使者,并说有劳尊驾。

使者回去时,还要到门外拜送。如果派人到国君那里去,就得像亲自朝见国君那样,先穿上朝服再派遣使者。使者从国君那里回来,一定要下堂迎接使者带来的君命。

博闻强记而能谦让,乐于作善事而不懈怠,这样的人就叫做君子。

君子不要求别人时时事事都说自己好,也不要求别人时时事事都要对得起自己,这样,交情才能始终保持。《礼经》上说: 君子抱孙不抱子。

这话的意思是,祭祖时,孙子可以充当代表祖父的尸,而儿子则不可。

充当代表已故国君之尸的人,大夫和士遇到他都要下车致敬。

如果国君知道某人是尸,也要下车致敬。而为尸者一定要凭轼答谢。

尸登车时,要用几来垫足。

斋戒的人,不可听音乐,也不可到别人家吊丧。

居丧之礼:允许由于悲伤而消瘦,但不至于形销骨立,视力和听力不可衰退,上堂下堂不走家长常走的东阶,出入大门不走门外当门之中道。

居丧之礼:头上生了疮,可以洗头;身上长了疮,可以洗澡。生了病,这是特殊情况,可以饮酒吃肉,但病愈之后就要照旧。

如果悲伤过度坏了身体而不能承担丧事,那就等于不慈不孝。

五十岁的人,允许因悲伤而消瘦,但不可过分。六十岁的人,可以不因为悲伤而消瘦。七十岁的人,只须披麻带孝就行,可以饮酒吃肉,可以住在自己的居室内。

办丧事的规矩,凡是涉及生者的,如成服和持丧棒,应从死者死之次日开始计算;凡是涉及死者的,如殡敛和埋葬,应从死者死之当天开始计算。

如果是与死者家属有交情的,应去慰问死者家属;如果是与死者本人有交情的,应去哀悼葬者。

只与死者家属有交情而与死者本人无交情,就只须慰问而不须哀悼;反过来,则只须哀悼而不须慰问。慰问丧家,如果不能提供财物上的帮助,就不要问办丧事的花费。探视病人,如果不能有什么馈赠,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见到行人,如果不能留宿,就不要问他住在什么地方。

赠人物品,不要叫人来取,而要派人送去,给人东西,不要问人想要与否。

到墓地去,不要上到坟头上。参加葬礼必须助挽柩车。

参加追悼,不可嬉笑。

与人作揖,必须离开原位。

望见运柩车,不可唱歌。

进入丧家,走路不要张开两臂。

吃饭时不可唉声叹气。

邻居有丧事,即使在舂米时也不可喊号子。

邻里有停殡待葬的,就不要在街巷中唱歌。

到墓地上,不要唱歌。

吊丧之日,不要唱歌。

护送柩车,不要走小路。挽着柩车,不要只顾自己而避开路上的积水。

参加追悼一定要有哀伤的表情。助挽柩车时不可嬉笑。听音乐时不可叹气。披上铠甲戴上头盔,就要表现出不可侵犯的神态。

所以君子小心谨慎,在什么场合就要有什么场合的神态。

遇到国君凭轼行礼时,大夫就要下车示敬。

遇到大夫凭轼行礼时,士就要下车示敬。

礼制不下及于庶人,刑罚不上及于大夫。

受过刑罚的人,不宜让他在国君左右。

乘兵车时不须凭轼行礼。

天子所乘的武车,旌旗是招展着的,意在宣扬威猛;天子所乘的德车,旌旗是缠在旗竿上的,以示德美于内,不尚赫奕。

如果国君去参加盟会,随行的史官要负责携带文具,司盟的士要负责准备好有关盟辞。

中军则以北斗七星旗为令旗。

所以士卒坚劲奋勇,如天帝之威怒。

前进后退,都有一定的法度。左右两翼,也各有主官负责。

对于杀父的仇人,作儿子的必须与他拚个死活,什么时候杀了他什么时候才算罢休。

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

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别国去,见即杀之。

如果国都的四郊筑有许多防御工事,那是卿、大夫的耻辱。

土地尽管广大,如果任其荒废而不加治理,也算是地方官长的耻辱。

参加祭祀,不得怠惰。

祭服破了要烧掉,祭器破了要埋掉,用于卜筮的龟策破了要埋掉,用于祭祀的牲口死了要埋掉。

凡是在国君的庙里助祭的士,祭过神后,都要把应得的一份祭肉自己带回家中。

行过卒哭之祭,就要避免称呼死者之名。

但据礼的规定,与死者之名读音相同的字可以不避,双字之名只要避其一字即可。如果赶上侍奉父母,就要避讳祖父之名;如果未赶上侍奉父母,则可不避讳祖父之名。

在国君面前不避家讳,在大夫面前则应避国君之讳。

读《诗经》、《尚书》等经典,不须避讳;写文章,不须避讳;否则将辞不达意,闹出笑话。

庙中的祭文和祝辞,不须避讳。国君夫人的家讳,即令是在和国君对话,臣子也不须避讳。妇人之名讳,仅限于家门之内。

对大功、小功的亲属,不须避讳。

凡是到了一个新地方,要先打听当地的禁忌;进到城里边,要先打听城里的风俗。进到别人家,要先打听主人的家讳。

祭祀家外之神要用单数日,祭祀家内之神要用双数日。

凡用卜筮的办法来择定吉日,本旬以外的日子称作 远某日 ,本旬之内的日子称作 近某日 。

丧葬等事,应先卜远日;祭享等事,应先卜近日。

卜时要说: 卜个吉日,借助泰筮判个吉凶,泰筮的灵验是一贯的。

筮时要说: 筮个吉日,借助泰筮判个吉凶,泰筮的灵验是一贯的。

不管是用卜或用筮,都不能超过三次。

国君的乘车将要套马时,仆人应手执马鞭立在马前。

马套好之后,仆人要检查车轮有无毛病并且试车。试车时,仆人要首先抖落衣服上的尘土,然后从右边拉着副绥上车,以跪姿乘坐,拿起马鞭,两手分握缰绳,驱车前行五步而止。

国君出来登车时,仆人要一手把缰绳总握,用另一只手将正绥递给国君。

国君登车之后,侍从们退向路的两边。

车子开动以后,负责警卫的车又急忙跟在车后。车子走到大门口,国君按住仆人的手,示意停车,并回过头来命令车右登车。车子经过城门、里门和沟渠时,车右必须下车步行。

凡是驾车的仆人,按礼来说,一定要把登车绳递给乘车者。

如果驾车者的身份低于乘车者,乘车者就接受;不然的话,就不能接受。

更具体地说,如果驾车者的身份低于乘车者,乘车者在接受登车绳时,应先用手按住驾车者的手,示意不敢当,然后再接受;如果双方身份相等,就应当从驾车者的手的下方直接取绳。

客人的马车不可驶入主人的大门,这是表示谦虚。

妇女乘车不可站着。犬马不可牵到堂上。

君子乘车时,遇到老年人要凭轼致敬,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示敬,进入城门不可驰骋,进入里门必须凭轼致敬。

国君命人召唤,即使来人的地位低贱,大夫、士也必须亲自出迎,以示尊重君命。

穿铠甲的人不拜,因为著甲而拜有损军容。

祥车要空着左边的尊位。如果乘国君的从车,可千万不要空着左边的尊位,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国君去世。

既然是御者立在左边的尊位,为表示自己的局促不安,所以御者始终作凭轼之姿。为妇人驾车,要伸出左手执辔,右手后缩,这是为了避免嫌疑。为国君驾车,则要伸出右手执辔,左手后缩,朝国君略微俯身,以示敬意。国君不可乘奇邪不正之车。

在车上不要大声咳嗽,不要随便指指点点。

站着,视线达到车轮转动五周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视线只达到马尾;回头看时,视线不得超过车毂。

进入国都就改用策彗轻轻搔摩驾车的马,降低车速,使尘土不至于飞扬到车辙之外。

国君经过宗庙的门口要下车,遇见供祭祀用的牛要凭轼致敬。

大夫、士经过国君的门口要下车,遇见路马要凭轼致敬。

臣子驾驭路马,一定要穿上朝服,虽然带有马鞭,但备而不用,也不敢把登车的引绳递给别人;并且要站在车的左边,必须凭轼致敬。

牵着路马步行,一定要走在道路正中。

凡是践踏路马草料者,有罚;估量路马年龄者,有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