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匡君小匡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做宰相。

鲍叔辞谢说: 我只是君王您的平庸臣子。

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百姓的父母,想要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

桓公说: 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差点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

鲍叔说: 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免他的罪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

桓公说: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鲍叔说: 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

桓公说: 施伯是鲁国的谋臣。

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

鲍叔说: 您教使者这样说: 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

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

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

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

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将他杀死。

桓公说: 你觉得管夷吾会接受吗?

鲍叔说: 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

桓公说: 他对我也能这样么?

回答说: 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

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 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

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

又说: 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

鲁君答应了。

施伯对鲁侯说: 不要交回。

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

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

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

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 鲁君说; 好。

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 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

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 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

鲍叔接收以后,大声哭叫三次。

施伯则跟着笑起来,对大夫们说: 管仲一定不会死。

以鲍叔之仁,不会杀戮贤人,他是懂得举用贤人以自成其事的。

鲍叔辅佐小白,先入齐而得国,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后入,鲍叔与鲁国一战,能使鲁军败退,功劳是太大了。

无论是得天之助与失天之助,他都一样地克尽人事。

现在鲁国害伯,杀公于纠和召忽,囚送管仲以送回齐国,鲍叔看到无后顾之忧,一定要帮助管仲而烦其国君下顾,以显其定齐之功。

人们也一定称他为有德。

如果说,为国死事的功,是可以增益的;那么,荣显管仲这个活人的功劳,将更大了。

这样,宣扬管仲之德以使他立于相位,鲍叔的才智是不会落空的。

到了堂阜地区,鲍叔为管仲举行除灾仪式并使他沐浴了三次。

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

管仲屈下帽缨掩着衣襟,使人拿着斧子站在背后,桓公三次下令执斧人离开,于是他们就退下了。

桓公说: 垂下帽缨,拉下衣襟了,我就立即接见您。

管仲叩头再拜说: 承受您的恩赐,就是死在黄泉,也不朽了。

桓公便与管仲同回,在庙堂上礼见,喝了三杯酒以后,齐桓公向管仲询问为政之道。齐桓公说: 从前我们齐国的先君襄公,筑高台,修广池,沉溺在饮酒享乐中,喜欢田猎捕射,不理国政。

卑视圣贤,侮慢士人,只知爱宠女色,九纪六摈,陈妾数千之多。

他们食必梁肉,衣必文绣,而战士挨饿受冻。

战马的补充等待游车用完的老马,战士的给养等待侍妄食用的剩余。

歌舞、杂技的艺人在前,而贤大夫在后。

所以国家不能日新月异地发展。

我真伯宗庙无人打扫,社稷无人祭祀,请问该怎么办呢?

管子回答说: 从前我们的先王,周昭王和周穆王效法文武的远迹,以成其名。

集合年高有德的老人,考察百姓当中表现好的,立典型以为规范。准备有格式的表券,使人们原原本本地加以填写。

然后用赏赐劝勉好人,用刑罚纠正坏的;有的剪掉顶发,有的用赏赐安抚,治理百姓始终如一。 桓公说 还要怎么办?

管子回答说: 从前圣王治理百姓,国分为三,鄙划为五,以安定百姓居处,安排百姓职业,用此为治民体制。还严格实行 六秉 ,这样民心就可以掌握而百姓可以统治了。

桓公说: 什么是六秉?

管子说: 杀、生、贵、贱、贫、富,这就是六秉。

桓公说: 怎么叫国分为三?

管子回答说: 定全国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个,士、农之乡十五个。

您统帅十一个乡,高子统帅五个乡,国子统帅五个乡。

三国就成了三军。

您还要安排三国官府的官吏:市场立有三乡,手工业立有三族,湖泽立有三虞,山林立有三衡。

确定五家为一轨,轨有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连有连长。十连为一乡,乡有良人。五乡定为一帅。

桓公说: 五鄙又怎么办?

管子回答说: 确定五家为轨,轨有轨长。六轨为一邑,邑有邑司。十邑为一卒,卒有卒长。十卒为一乡,乡有良人。三乡为一属,属有大夫。

五属设五个大夫。

武事听从于属,文事听从于乡,各自保证其所管,不准有所荒怠。

桓公说: 划定百姓居处,安排百姓职业,应怎么办?

管子回答说: 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

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

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

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

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问,不劳苦也能学会。

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

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备器械。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

在天气尚冷的时候。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以待时而耕,耕得深,种得均,盖土又快。

在降雨之前就除草松土,以等待时雨。

时雨一 来,就带上各种农具,早晚在地里从事农活,脱下常服,以就功役,分别苗的好坏,排好苗的疏密。

他们头戴草笠,身披蓑衣,一身泥水,暴露发肤,竭尽其四肢之力,而积极在地里劳动。

他们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

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领,不劳苦也能学会。

所以,农家的子弟常是农人。他们朴实而不奸恶,其优秀人材能够成为士人的,就可以信赖。让他们种地,粮食就多;让他们做官,贤才就多。所以,圣王总是敬农而爱农。

要使工匠居处相聚而集中,察看好的木材,考虑四时活路,分辨质量优劣,安排各种用具。在评定等级、考计规格、裁断器物的时候,要注意齐全和精致。

这样,互相谈论工事,展示成品,比赛技巧,提高智慧。

他们整天从事于此,来教育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

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领,不劳苦也能学会。

所以,工匠的子弟常为工匠。

要使商人居处相聚而集中,他们观察年景凶饥,了解国内情况,观察四时,注意本乡货物,而预知市场物价。

他们负任担荷,赶牛驾马,以周游四方;料定物资多寡,估计商品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贱买贵卖。

所以,雉羽和摈尾一类的珍品,不必远集而自至;竹箭一类的产品,一国内就有浮余。奇怪的商品经常到来,珍异的东西也有聚集。

他们整天从事这些,来教育子弟。

他们互相谈论赢利,互告买卖时机:互相陈说物价知识。

从少年就习惯于此,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

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领,不劳苦也能学会。

所以,商人的子弟常为商人。

按土地肥瘠而差别征收租税,百姓就不会外流。

施政不遗弃功臣故旧,百姓就不会不敬。

伐木、捕鱼,各有定时,百姓就不会苟且从事。

高原、山地、平地都能公平处理,百姓就不疑惑,不夺农时,则百姓富裕;祭祀不妄取于民,则牛马繁殖。

桓公又问说: 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

管子回答说: 可以。

桓公说: 从哪里做起呢?

管子回答说: 从爱民做起。

桓公说: 爱民之道如何?

管子回答说: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百姓就相亲了。

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

减少刑罚,薄收赋税,百姓就富裕了。

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百姓就有礼了。

出令不改,百姓就务正了。

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说: 百姓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

管子说: 开发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们的需用;贡献才力而尊崇贤士,以奖励人们求知;施刑罚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

实行这些措施没有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法令就不会失灵。

这就是役使百姓的办法。

桓公说: 民居已定,事功已成,我想从事于天下诸侯,可以么?

管子回答说: 不可以。

民心还没有安定。

桓公说: 怎样才能安定民心?

管子回答说; 修正旧法,选择好的,举用而严格执行;慈爱百姓,救济贫户;宽缓征役,敬重百姓,则国富而百姓安心了。

桓公说: 百姓安心,就可以了吧?

管仲回答说: 不可以。

您要整顿军队,修治甲兵,其他大国也将整顿军队,修治甲兵;您有征战的举动,各小国诸侯的大臣就早有防御的准备;那样,是难迅速得意于天下的。

您想迅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就应该行事有一些隐藏的东西,行政有一些藏寓的内容。

桓公说: 那怎么办?

管子回答说: 行内政而寓有军令。

建立高于所管辖的里,国子所管辖的里和您所管辖的里,三分齐国,作为三军。

选拔贤能,委作里君。

每乡都有行伍编制,卒长效法军事制度与号令,并以此进行田猎,实行赏罚,就使百姓懂得军事了。

桓公说: 好。

于是,管仲制定五家为一轨,轨设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连,连设长。十连为乡,乡设良人。这样来实行军令。

因此,五家为轨,五人为伍,由轨长率领。

十轨为里,五十人为一小戎,里有司率领。

四里为连,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率领。

十连为乡,二干人为一旅,由乡良人率领。

五乡为一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之帅来率领。

三军中有中军的鼓,有高子的鼓,有国子的鼓。

春天田猎,叫作 蒐 ,训练回兵;秋天田猎,叫作 獼 ,训练出兵。

所以卒伍之政在里内确定,军旅之政在郊野完成。

内部教令告成,军令就不得再变。

因此,卒伍的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年少同居住,年长同交游,祭祀互相祝福,死丧互相抚恤,祸福互相关切,居处互相娱乐,行作互相配合,哭泣互相哀悼。

因此,夜间作战声音相闻,就可以不乱;白天作战,眼睛一看,就可以相识。欢欣的情谊足以互相殉死。所以,用来防守则阵地巩固,用来战争则取得胜利。

一个国君有这样经过教练的士兵三万人,用来横行于天下,惩治无道之国,安定周室,天下大国的君主就谁也不能加以限制了。

正月初起,乡长报告公事,桓公亲自询问,说: 在你们乡中,有无平时行义、好学、聪明、质性仁厚、慈孝于父母、长悌之名闻于乡里的人?

有,就要报告,有而不报,叫作埋没人才,有五种罪。

主事的人报告完毕而迟。

桓公又问: 在你们乡中,有无勇气、体力、筋骨强壮出众的人?有,就要报告。

有而不报,叫作埋没人才,有五种罪。

主事的人报告完毕而退。

桓公说: 在你们乡中,有无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傲淫暴,不遵行君令的人?有,就要报告。

有而不报,叫包庇属下,也有五种罪。

主事人报告完毕而退。

这样,乡长都回去勤修德政,并把贤士送来。

桓公则亲自接见,就用这些人在官府工作。

桓公命令官长,年终用书面报告新官成绩并且命令官长挑选新官中的贤者上报。

指示说: 有人在我官府有功,德性好而又顺从,要老实地待命使用,以使人们严肃而勉励。

至于百姓的非议言词,则足以补救官吏的不善之政。

桓公还普遍调查其乡里意见,而加以验证。

然后召来与他共坐,仔细观察他的素质,以便了解他的成功成事之处。

如可以举拔,就待时任用。

凡是考问其国家忧患之事而应对不穷的,下到乡里调查了解他的能力,而没有大过的,便提作上卿的助手。

这叫作 三选 。

这样,高子、国子便回去加强治乡,乡长回去加强治连,连长回去加强治里,里长回去加强治轨,轨长回去加强治家。

这样,哪怕一个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可以得到表扬;做了坏事,也要受到处分。

政事成功以后,乡中没有超越尊长的行为,朝中没有超越职位的行为。

无行的男人,无人与之为伍;无行的女人,无人娶之为家。

男子三次出妻,则逐于境外;女人三次改嫁,则打入舂官谷的地方劳动。

这样人们都是努力为善的。

士人与其为善于乡,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不如为善于家。

所以,士人不敢贪图一时的方便,都有终年的打算;又不敢只考虑终年之事,都有终身的事业。

正月初起,五属大夫都向桓公报告公事。桓公找出成绩少的批评说: 封予的土地和百姓都是一样,为什么只你成绩差?

为什么不及别人?

教训工作不善,政事就治理不好。一次两次可以宽恕,三次就不能赦免了。

桓公继续询问说: 在你们属里,有无平时行义、好学、聪明、品性仁厚、慈孝于父母、尊敬长辈之名闻于乡里的人?有,就要报告。

有而不报,叫作埋没人才,有五种罪。

主事的人报告完毕而退。

桓公又询问说: 在你们属里,有无勇气、体力优秀出众的人?有,就要报告。

有而不报,叫作埋没人才,有五种罪。

主事人报告完毕而退。

桓公又询问说: 在你们属里有无不慈孝于父母,不敬长辈于乡里,骄傲淫暴,不行君令的人?有,就要报告。

有而不报,叫作包庇下面,等于犯五种罪。

主事人报告完毕而迟。

这样,五属大夫们都回去加强治属,各属回去加强治连,各连回去加强治乡,各乡回去加强治卒,各卒回去加强治邑,各邑回去加强治家。

所以,一个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可以得到表扬,做了坏事,也要受到处分。

政事有成,国家安定,守则固,战则强,国内治,百姓亲,可以出征四方,建立一个霸王之业的局面了。

桓公说; 卒伍已定,事功已成,我想要干预诸侯的事务,可以吧?

管子回答说: 不可以。

关于军事,我既已寄寓于内政了,但齐国还缺少盔甲兵器,我想用从轻处理重罪的办法,把赎金用在盔甲兵器上。 桓公说: 怎么办?

管子回答说: 规定犯重罪者交纳武器、盔甲、犀皮的胁驱和两支戟,犯轻罪者交纳兵器架、盾牌、胸甲皮与两支戟,犯小罪者纳金属一钧半;宽有薄罪,只纳金属半钧。至于没有冤屈而从事讼狱,官长再三劝禁不成而理不直者,则须交纳一束箭,以资惩罚。

好的金属拿来铸造戈剑矛戟,试之于狗马;不好的金属拿来铸造斤、斧、锄、镰、锯、镭等,试之于木土。

桓公说: 盔甲、兵器十分充足了,我想要干预诸侯的事务,可以吧?

管仲回答说: 不可以。

治理内政的人选不足,从事外交的也不齐全。

于是委任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狱官,宁戚为田官,隰朋为通使诸侯的官;曹孙宿驻楚国,商容驻宋国,季友驻鲁国,卫开方驻卫国,医尚驻燕国,审友驻晋国。

又派出游士八十人,供给他们车马衣裘,多带物资粮食,财币也很充足,使之周游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的贤士。

还带上玩好的物品,周游四方,卖予各国诸侯,以了解他们上下的嗜好,择其昏乱者先事征伐。

桓公说: 外交与内政都安排好了,这回可以了吧?

管子回答说: 不可以。

因为邻国还没有同我们亲善。

桓公说: 怎么与它亲善呢?

管子回答说: 审查我们的边境,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订正邻国的封界,不要接收他们的货财。而好好地拿出皮币,不断聘问各国诸侯,这样来安定四邻,邻国就同我国亲善了。

桓公说: 盔甲兵器十分充足了,我想南征,应依靠何国为主?

管子回答说: 以鲁为主。

应归还侵占他们的常、潜两地,使齐国大海有屏蔽,小海有围墙,环山都有栅壁。

桓公说: 我要西征,应依靠何国为主?

管子回答说; 以卫为主。

应归还侵占他们的土地台、原、姑与柒里。使齐国大海有屏蔽,小海有围墙,环山也有栅壁。

桓公说: 我要北征,应依靠何国为主?

管子回答说: 以燕因为主。应归还侵占他们的土地柴夫和吠狗。

使齐国大海有屏蔽,小海有墙垣,环山都有栅壁。

四邻大大亲善起来了。

在归还侵人之地和规正其国界以后,齐国领土南至泰山以北,西至济水,北至海,东至纪随两地。地方共三百六十里。

三年治定,四年训练成功,五年就出兵了。

有练好的士兵三万人,革车八百辆。

当时诸侯多有昏乱而不服从天子的。

于是,桓公东救徐州,分吴地之半;救存鲁国,侵陵蔡国,分割越地。

南面凭藉宋、郑两国而伐楚,渡汝水,过方城,接近文山,责令楚国贡丝于周室。

周天子送祭肉给齐桓公,荆州诸侯没有不来归服的。

在中原援救晋公,擒获狄王,打败胡貉,攻破屠何,骑寇也开始征服了,往北则攻伐山戎,制服令支,斩杀孤竹,九夷也开始听从了。

沿海的各诸侯国,没有不来归颐的。往西的征战则夺取了白狄的土地,到西河,并船投筏,乘筏渡河,到了石枕,又悬吊兵车、缠束战马,越过太行山与卑耳山的溪涧,拘捕大夏之敌。又西服流沙西虞之地,秦地戎人也开始服从了。

所以,兵一出就成大功十二项。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和中原诸侯各国,没有不服从的。

桓公与诸侯摆设祭品、书写盟誓,以约誓于上下诸神。

然后,率天下安定周室,在阳谷大会诸侯。

因而,有兵车的会六次,乘车的会三次,九次会合诸侯,一匡天下。

铠甲不解绳,兵器不开箱,弓衣没有弓,箭服没有箭,停武事,行文治,以朝拜天子。

在葵丘大会诸侯的时候,周天子派大夫宰孔送祭肉给桓公说: 我本人有祭祀之事于先王文武之庙,派遣宰孔把祭肉送来。

而且还有后命说: 因为你谦卑劳顿,实告伯舅你不必下堂拜赐。

桓公便召见管仲来商量,管仲回答说: 为君不行君礼,为臣不行臣礼,是乱国的根本。

桓公说: 我能做到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北至孤竹、山戎、秽貉,拘捕大夏的国君;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吴、越、巴国、牂牁、不庾、雕题、黑齿。

荆夷之国都不敢违抗我的命令,而中国还不抬高我。从前夏、商、周三代之受命为王的,和我有什么不同呢?

管子回答说: 现在是凤凰弯鸟不出,而鹰隼鸱枭却很多;众神不显灵,守龟不示预兆,而用谷穗卜筮的却很灵验;时雨甘露不下降,而飘风暴雨却不断来临;五谷不丰收,六畜不兴旺,而各种杂草却普遍繁茂。

凤凰羽毛的花纹,前面像德义,后面才像日昌。古人受命为王的,总是龙龟来临,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地出乘黄神马。

现在三种祥瑞都没有,纵然受命为王,岂不是一种错误么?

桓公听后很惶恐,出来接见宾客说: 天子的威严即在颜面之前,未离咫尺,我虽奉天子之命而不必下堂拜赐,但恐怕在下面颠倒礼节,为天子增羞。

于是下堂拜谢赏赐,然后登堂领受赏服、大辂、龙旗九游和渠门赤旗等。

天子给予不下拜的命令,桓公偏偏不领受,天下诸侯都称颂桓公是顺于礼的。

桓公是为天下诸侯操劳的。

鲁国有庄公夫人与庆父作乱,两个国君被杀,绝嗣没有后代。

桓公知道后,使高子存全它。

使他们男女不乱杂,牛马齐备。

他们拿玉来拜见桓公,请备为齐国的关内侯,但桓公没有那样处理。

狄人攻伐邢国,桓公修筑夷仪城加以封赐。

使他们男女不乱杂,牛马齐。

他们也拿着玉进见桓公,请求作齐国的关内侯,桓公也没有那样安排。

狄人攻伐卫国,卫国人出旅曹地,桓公修筑楚丘城来封赐它。

他们的牲畜已经散失,所以桓公给予良马三百匹。天下诸侯称道桓公仁义。

这样,天下的诸侯知道桓公为他们服务,所以,诸侯归附桓公,好像去赶集一般。

桓公知道诸侯归附他,因而少收进见的币而多给回敬的礼。

所以天下诸侯用瘦马犬羊为礼币,齐国则用良马回报;诸侯用素绸和鹿皮四张为礼币,齐国则用花锦和虎豹皮回报。

个国诸侯的使者,总是空囊而来,满载而归。

所以,用爱来钓取,用利来吸引,用信来结交,用武来威慑,于是天下小国诸侯,都服从桓公,不敢违背而来归附了。

他们喜欢桓公的仁爱,又贪图桓公的货利;相信桓公的仁义,又害怕桓公的武力。

桓公看到天下小国诸侯多来与自己亲睦,于是又大加施惠。

可以分忧的代他们分忧,可以谋事的替他们谋事,可为动兵的替他们动兵。

攻伐谭国和莱国而不据为已有,诸侯称道他的仁。

自东莱交换齐国的鱼盐于各诸侯国,使关卡市场只稽查而不征税,存放货物而不收捐,以为各国诸侯之利,诸侯都称道他的宽惠。

修筑蔡、郡陵、培夏、灵父丘等城,以防御戎狄之地,用来阻止戎狄向诸侯暴掠。

修筑五鹿、中牟、郧、盖、牡丘等城,以保卫诸夏之地,用来表示中国的权威。

教化大功告成。

因此天一厂对于桓公,远国百姓望之如父母,近国的百姓从之如流水。

所以,行地益远,得人益众,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感怀他的文治而畏慎他的武备。

诛杀无道之国;安定周室,天下无人抵御,正由于兴立武备;停止各种革甲,收起各种兵器,穿朝服过河开会而无所顾虑,正是由于文治显著。

于是使大国之君惭愧,小国诸侯归附。

大国之君事齐如臣仆,小国诸侯喜齐如父母。

正是这样,大国之君不显得那么尊贵,小国诸侯也不显得卑下。

因而大国之君不骄傲,小国诸侯不恐惧。

于是分取地多的以增补地少的,削减有财的给予无财的。

周济其君子,不失成功;周济其小人,不失成命。

这样,平时居处安顺,出动行事则有成功。

不必发动战争,而完成文王、武王的治绩于天下。

桓公善于吸收群臣意见,以增加自己智慧。

宰相是管仲,大夫有: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

用这五个人任事行义,扬德继法,昭示天下,以传后世;贻孝昭穆,大霸天下,名声广布,都是不可湮没的。

这就是因为有明君在上,良相在下。

当初,桓公郊迎管仲时曾向管仲请教。

管仲最初辞让,然后谈出了建立三国五鄙的谋略,立五乡以提高教化,建五属以厉行武事,寄托军事于内政,利用刑罚置备兵器,征伐无道之国以事奉周室等。

桓公非常满意。

于是斋戒十日,将拜管仲为相。

管仲说: 我是一个有大罪的人,幸得免死,使腰颈相连,就算我的福气了。

管理国家政事,怕不是我所能担任的。

桓公说: 您接受国家政事,我就胜任;您不接受,我怕要垮台。

管仲许诺,再拜而接受相位。

过了三天,桓公说: 我有三大缺点,还能把国家搞好么?

管仲说: 我还没有听到过。

桓公说: 我不幸嗜好田猎,昏夜还要到薮泽野地,直到田野静寞不见野禽以后才回来,诸侯使者不得当面致意,百官也无从当面报告。

管仲说: 这虽然不是件好事,但还不最要紧。

桓公说: 我不幸嗜好饮酒,日以继夜,诸侯使者不得当面致意,百官无从当面报告。

管仲说: 这也不是好事,但也不是最要紧的。

桓公说: 我还有一件污行,就是不幸而好女色,连表姐都有不嫁于人的。

回答说: 这也不是好事,但还不是要紧的。

桓公作色说: 这三者都可以,难道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吗?

回答说: 人君唯有优柔寡断和不奋勉为不可。优柔寡断则无人拥护,不奋勉则不能成事。

桓公说: 好。

您请先回去,改日再来同您详谈。

管仲说: 此时就可以谈,何必改日呢?

桓公说: 我们该怎么办?

管仲说: 公子举为人见闻广博而知礼,好学而语言谦逊,请派他出使鲁国,以结国交。

公子开方为人机变而锐利,可出使卫国,以结国交。曹孙宿,他的为人有小廉又有小明,十分谦恭而善于辞令,正合乎荆楚的风格,请派他去到那里,以结国交。

这样,立刻打发了三位使者,而后管仲才告退。

管仲为相三月,请与桓公共同评论百官。

桓公说: 好。

管仲说: 升降揖让有礼,进退熟悉礼节,说词刚柔有度,我不如陨朋,请封他为 大行 。

开发荒地使之成为城邑,开辟土地使之增产粮食,增加入口,尽土地之利,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 大司田 。

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战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 大司马 。

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妄杀无辜的人,不妄诬无罪的人,我不如宾胥无,请封他为 大司理 。

敢于冒犯君主的颜色,进谏必忠,不伯死,不贪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立他为 大谏 。

这五个人,我一个都比不上;但是用来同我管夷吾去换,我是不干的。

君上您想要治国强兵,有此五人就够了;若想图霸王之业,则有管夷吾在此。

桓公说: 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