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君臣下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也没有夫妻配偶的婚姻,人们象野兽一样共处而群居,以强力互相争夺,于是聪明的人诈骗愚笨的人,强者欺凌弱者,老、幼、孤、独的人们都是不得其所的。

因此,智者就依靠众人力量出来禁止强暴,强暴的人们就这样被制止了。

由于替百姓兴利除害,并规正百姓的德性,百姓便把这智者当作导师。

所以道术和德行是从贤人那里产生的。

道术和德行的义理开始形成在百姓心里,百姓就都归正道了。

辨别了名物,分清了是非,赏罚便开始实行。

上下有了排定,民生有了根本,国家的都城也便建立起来。

因此,国家之所以成其为国家,是由于有百姓这个根本才成为国家;君主之所以成为君主,是由于掌握赏罚,才能成其为君主。

行赏过多则导致国贫,行罚过重则导致暴虐。

财力贫乏和法令暴虐,都是会丧失民心的。

所以,明君总是注意对于百姓平时的教导,这样可以使百姓平时得治,出战取胜,防守也牢不可破。

行赏过多了,上面就不能供应;刑罚太暴了,百姓就不会信服。

所以,明君就要讲饮宴、吊丧的礼节,对人们分别等级给予不同的礼遇。

所以,明君还用八种官职来勉励他们,用不同品秩的衣服来表彰他们,用国家俸禄来满足他们的生活,用国家法度来抬高他们的地位,这样,人们就都会亲附君主,可以为君主所用。百姓可用,那末天下就会归心了。

人君行道,天下就来归附;不行其道,天下就不归附。

这好比浪头涌起,到了顶头又会落下来,乃是必然的趋势。

所以,用恩德来安抚人们,用威势来震慑人们,天下就会归心了。

一个有道的国家,通过发号施令,国内男女都会亲附于君主;通过宣布法律和宪章,贤人列士都会尽心竭力于君主。

千里之内的地方,哪怕是一束布的惩罚,一亩地的赋税,君主都可以完全了解。

主管刑杀的不敢私窃刑杀的权限,主管赏赐的不敢偷窃行赏的权限,人们服帖得象一个父亲的儿子,象一个家庭的情况一样,这是由于义礼分明的原故。

在下的不拥护在上的,臣子不拥护君主,贤人就不会出来做事。

贤人不出来,百姓就不肯效力。

百姓不效力,天下就不会归心。

所以说,施行德政的权力被侵削,君主就危险了;论功行赏的权力被侵削,有功的人就危险了;发令的权力被侵削,官吏就危险;行刑的权力被侵削,百姓就危险。

贤明的君主是明确禁止这种不正当的侵削行为的。

上面没有不正当的侵夺君权的议论,下面就不会有侥幸投机的心理了。

做人君的,违背君道抛弃法制而专好行私,这叫作 乱 。

做人臣的,改变旧制,更易常法,而用花言巧语来谄媚君主,这叫作 腾 。 乱 的行为发展到极点就会 暴虐 , 腾 的行为发展到极点就会 背叛 。

这四种现象出现一种,就会失改,敌人就会来图谋国家。

所以,国君多行施舍,宽容大度以防止祸乱,百姓就喜悦;选拔贤者,进用人材而礼敬孝悌的人,则奸伪之徒敛迹;禁止淫荡懒惰,分清男女界限,则淫乱私通者隔绝;贵贱区分合理,等级不乱,则立功者受到鼓励;国家有确定规范,常法向百姓公开,则百姓没有怨心。

这五个方面,都是振兴道德、改正错误、保存国家和安定百姓的办法。

为人君的可能有大过,为人臣者也可能有大罪。国家归君主占有,百姓归君主统治,有国有民而竟让百姓所憎恶的人去掌权管理,这是人君的第一个过失。

百姓有春、夏、秋三季节的农事,君主不适时下令,向百姓布置生产,那就不是他的百姓了;既然不是他的百姓,就不能用来守国作战,这是人君的第二个过失。

做人臣的,受国君高爵重禄,负责大的职务,然而却背其职守,放弃职责,逢迎君主的颜色,顺从君主的私欲,通过阿谈的手段而控制君主,这便是人臣的大罪。

君有过而不改,叫做 倒 ;臣有罪而不诛,叫作 乱 。

如果君主是 倒君 ,人臣是 乱臣 ,那么国家的衰亡,就可以坐着等待到来了。

因此,有道的君主要掌握治国根本原则,辅相要掌握重要政策,大夫执行法令以管理群臣,群臣尽心竭力为主上服务。

这四种职守都能完成得好则国家治;疏忽了,则国家乱。

所以,这四种职守都是不可不明确规定和坚决遵守的。

古时候,圣明君主总是把提高百姓生活作为根本,慎重了解祸福产生的原因。

所以,对于微小的事情都十分谨慎,对于违法非法都详细辨别,并追究根底。

这样,轻举妄动、奸邪和诈伪的人们就不敢尝试做坏事了。

这正是规正百姓的途径。

古时候有两句话: 墙上有耳,身旁有暗藏的贼寇。

所谓墙上有耳,是说机密的谋划可能泄露在外。所谓身旁有暗藏的贼寇,是说阴谋家可能争得人心。

机密谋划的泄露,是由于狡猾的宠扫刺探君主内情去帮助暗藏的奸细。阴。

谋家争得人心,是由于从前受到贵宠后来沦为低贱的人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英明的君主执政,宠臣内侍不敢窥伺君主的意图。因为刑罚首先施行于亲近;大臣不能侵夺君主的权势,因为勾结私党者被杀的事实,是明确的。

做人君的能够远离谗言诌语,废除拉帮结党,使那些淫邪悖乱和游荡求食之徒。不能混入朝廷为官,这是防止诈伪,限制奸邪,巩固国家和保全自身的途径。

做君主的,统治群臣百姓,是通过左右大臣实现的。所以左右大 臣是群臣与君主之间的中间参与者。

制度法令向百姓布置,必须经过左右的大臣。

左右大臣把可以缓办的命令改为急办,就可以因为急办对百姓猎取权威;又把应当急办的命令改为缓力?就可以因为缓办对百姓表示恩惠。

君主的权威与恩惠转移到左右大臣的手里,做君主的就危险了。

把官吏的贤能或不肖报告君主的,必定经过左有的大臣;把各地方的民财、民力贡献给君主的,也必定经过左有的大臣。

左右大臣能把贤能说成不肖,把不肖说成贤能,而可以在下面结成私党。

又能用民财与民力去诱惑君主,而可以在上面邀取功劳。

同时在君主和臣民中间两头谋求私利,致使官爵和法制对他都不起作用,做君主的就危险了。

先于君主来行奖,这是侵夺君主的行赏大权和恩惠;先于君主来行罚,这是侵夺君主的惩罚大权和威严;在外面制造谣言,这是威胁君主;扣压命令不公布,这是封锁君主。

这由种情况全部发生,而君主还不知道,国家的危险就可以坐着等待到来了。

神圣的人做王,仁智的人做国君,威武勇敢的人做官长,这本是天道和人情。

依照天道和人情,通显的人做君主,卑穷的人做臣仆,这是规律性所决定的,所以,主管谋划的人,不参与具体事务;亲身参与事务工作的,不管掌握原则。

所以,做君主的只谋虑思患而不从事劳作;做百姓的只从事劳作而不管谋虑思患。

君臣上下的职分明确定下来,礼制就建立起来了。

所以,用百姓来服事君上,用劳力来服事贤明,用形体来服事心灵,这就是事物的道理。

心的功能考虑举止动作,形体的功能是实践俯仰屈伸。

考虑举止动作的管号令,实践俯仰屈伸的主管劳力。

主管劳力的要方正,主管号令的要圆通。

圆的长于运转,运转的能变通,变通就可以和谐。

方的往往固执,固执的能坚定,坚定就可以信诚。

君主用物利协调群臣,群臣用守本分来表示诚信,上下就不会有偏差了。

所以说,做君主的要主持宽仁,做臣子的要谨守信用,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之礼。

君主在国都,如同心在身体一样。

道德规范树立在上面,百姓就在下面受到教化。

戒慎之心形成在里面。容貌就在外面表现出来。所谓 正 ,是表明君主德行的。

知道怎样适合自己,就知道怎样适合于臣民,这是顺从道理来、考虑问题的结果。

如果发现有不适合臣民的地方,就回过头来修正自己,这是返回到根本的方法。

对自己要求的多,德行就可以树立;对百姓要求的少,百姓就易于供应。

所以,做君主的要向上注意,做人臣的要向下注意。

向上注意。即掌握天时并安排民力;向下注意即开发地利并增长财富。

所以能整饬治国大义,研究天时季节,向上礼敬神明,向下义待大臣,这才是明君的治国之道。

能够依法办事而不迁就逢迎,上面用来纠正君主的过失,下面用来救济百姓的困难,这才是忠臣的行为。

礼制彰明,伦理的等级就没有人敢于超越,即使拥有兵车和士卒的大夫也不敢存在侥幸作乱的心理,这样,君主就可以没有危险了。

平民靠出力劳动生活,则从事基本的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多了,则勤勉而听从命令。

所以,明君治世,百姓受君主的节制,就象草木受天时的制约一样。

所以百姓偏于保守,就要使他们开通一些;百姓偏于开通,就要使他们保守一些。开放之则流通,堵塞之则停止。

唯有明君是既能开放又能堵塞的。

开放,则能使君子遵守礼制;堵塞,则能使小民专心务农,君子遵守礼制,则君主尊严而百姓顺从;小民专心务农,则财物丰厚而贮备充足。

上尊、民顺、财厚、备足,这四者全都齐备,在短时间内称王于天下,就不困难了。

四肢和六道:耳、目、口、鼻、前阴和后阴,是人身的躯体;四正:君、臣、父、子和五官是国家的躯体。

四肢不关联,六道不通畅,这叫作身体失调;四正不端正,五官不管事,这叫作国家混乱。

所以,国君从不同姓的国家娶妻,还设置有姪娣、命妇和宫女,都按法度进行,这为的是治理好宫内之事。

明定男女分别,宣示管理男女嫌疑的办法,这为的是防止奸情。

所以,宫内外不得私通,谗言、恶事不准发生,妇人说话不得涉及朝廷政事,群臣子弟不得与宫内交往,这都是先王用来彰明德行、制止奸邪、昭示公道、消灭私图的措施。

明立女宠之子为后。而不立长子,这是伤义的事情。

优礼和私爱自己喜欢的庶子,但不能使他的地位、权力与嫡长子平等。庶子的爵位尽管尊贵,但嫡庶的礼制不能不执行。

嫡长子是首要的,要用美好的衣服来装饰他,用文彩的旗帜为旌表他,为的是提高他的威望。

这样嫡庶兄弟之间就可以没有隔阂,挑拨离间的人也就不敢动作了。

所以,君主在设立辅相的时候,罗列他的功绩也同时考虑他的德行;论定他的劳绩也同时查看他是否合干法度。经过比较考核。各方面都合适,然后举用他,尊重他的权威,坦白地信任他。

因此下面的人臣没就有进谏怕死的顾虑。聚立布朝的小吏也没有抑郁怨恨的心理。这样围家就可以太平而百姓也没有邪恶了。

君主在选拔贤材的时候,要举拔有德行的人进入爵位的行列,不可以包括无德之人;要举拔有才能的人担任适当的官职,不可以包括无能之辈。把德行放在功劳之上。不因为资历年限而加以抑制。

这样,君主就没有困难,而百姓也不会寻求侥幸了。

国家所以衰乱的原因有四,所以灭亡的原因有二。

暗中策划阴谋,对付君主,君主就丧失百姓的支援。

内部丧失宗族拥护。外部丧失百姓支授,这就是灭亡的两个原因。所以嫡妻必须固定,嫡子必须确立,辅相必须以正直态度听政。百官必须以忠情态度严肃认真地办事。

所以说有宫中之乱,有兄弟之乱,有大臣之乱。有百官之乱,有小民之乱。

五者全发作起来,做人君的就危险了。

宫中之乱是由于妻妄嫉妒纷争。兄弟之乱是出于诸子结党偏私,大臣之乱是由于他们喜用权术,百官之乱是由于他们对上诽议不满,小人之乱是由于他们财用贫乏。

财用贫乏就产生薄德的行为,对上诽议不满就产生傲慢法制的行为。

喜用权术。结党偏私和嫉妒纷争,则会产生变乱。所以,正定嫡庶名分稽查妻妾嫌疑、诛杀奸诈的近臣,宫内就可以安定了。

根据功绩安排大臣的次序,根据德行安排百官的次序,根据努力劳动安排小民的次序,国家就富裕了。

详细观察天时,察看土地性质,以合理使用民力,禁止奢侈品生产,奖励农业耕作,以使无业之民有事做,小民就得到治理了。

上面核定一定的数额,下到 什伍 的居民组织来征集人材,并缩短选升的期限,以坚定士人的意志;然后每乡设立教师,使士人得到学习;依据才能任官授职,到了年限就荐举使用,这样,士人都归于修德的途径了。

衡量德行和功绩,鼓励其所能,再考察众人的舆论,然后把国家的重任委托给他。

这样,士人都归于诚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