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山至数

桓公问管仲说: 梁聚对我讲: 古时候实行轻税而薄征,这算是税收政策中最适宜而易行的了。

梁聚的意见如何?

管仲回答说: 梁聚的话不对。

轻赋税则国家仓凛空虚,薄征收则兵器工具不足。

兵器、工具不足则皮、帛不能出口,国家仓凛空虚则战士低贱无禄。

对外,皮货和丝帛不能输出于天下各国;对内,国家的战士又处境低贱。

梁聚的话显然是错误的。

国君有山,山中产铜,可用铜铸造钱币。如能用钱币折算粮食发放全国俸禄,粮食就全都囤集在国家手里,粮价可上涨十倍。

农民晚睡早起,不用驱使就可以成十倍地增加产量。

这样一来,战士只要有从前一半的粮食俸禄,就可以为国效命;农民又晚睡早起而努力耕作不止。所以,善于主持国家的人,不必直接用言语驱使百姓,而百姓不得不为所驱使;不必直接用言语利用百姓,而百姓不得不为所利用。

这样,使百姓没有不为他所用、为他所使的。

梁聚的意见是错误的。 桓公说: 好。

桓公又问管仲说: 有一个名叫请士的人对我说:何以不对各种有才能的人进行管束?

管仲说: 何谓管束有才能的人?

桓公说: 就是为了使智者全部拿出智慧,谋士全部拿出谋略,百工全部拿出技巧。

这样做,就可以治国么?

管仲回答说: 请士的话是错误的。

俸禄轻,士人就不肯死难;币值低,士人就轻视奖赏;物价低,谋生易,士人就苟且偷生。

国家有此三种怠情现象,还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把粮食的七成操纵在国家手里,只让三成在下面流通,谋士就可以用尽他们的谋略,智士就可以用尽他们的智慧,勇士也就不惜生命了。

请士的话是错误言论,因为不懂得轻重之术,就只能叫作错误的言论。

桓公问管仲说: 从前周朝享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行于天下,然而竟被下面篡夺了。

下面是用的什么办法呢? 管仲回答说: 国君在不同地区得到贡物,是放在市场上自由买卖的。

这样,利用黄金买卖是一个办法,利用江阳之珠买卖是一个办法,利用秦地明山所产的曾青是一个办法。

这叫作以少变多,以小变大,也属于轻重之数的范围。

桓公说: 天下的理财方法全属于轻重之术么? 管仲说: 例如现在粮价上升十倍而其他物资价格尚低,大夫便把商入找来说: 请替我贩卖粮食而收购其他物资。

如果粮食原价为一,这就有九倍盈利。

由于粮贵而其他物资尚贱,这样,大夫就买进来九倍的物资。

待粮价恢复原状,又把这九倍的物资加价销出去。

货物推销到民间,九倍的货币又进入大夫之手。

结果钱、粮的赢余收入都归大夫了。

天子成了客位,大夫却随时出头露面。

精通粮食业务的官员外逃,被别国诸侯接纳为官。

他们结聚朋党,操纵物价,包揽市场民用。

就国内说,大夫自谋私利而不肯尽忠;就国外说,诸侯串通结聚朋党。精通粮食业务的官员则外逃。所以天子便丧失了他的政权。 桓公说: 讲得好。

桓公又问管仲说: 保证终身享有天下而不失。有办法做到么?

管仲回答说: 这办法不要先在普天下实行,只可先在本国实行。

桓公说: 这话是什么意思?

管仲回答说: 国内土地的大小和土壤的肥瘠是有定数的,全年粮食的消费和剩余也有定数。

主持国政的,只需经营好粮食就行。

也就是说,无论某县的土地多大,也无论某县多小,都必须有一笔货币贮备。在该县州里向农民贷放公款。

到了大秋,粮价下降三分之一,国君便下令通告郡县属大夫管辖的里邑都来向政府交售粮食。

粮价与时价相同,为国家把粮食贮藏起来。结果,国内粮食如果算作三分,有二分掌握在国家手里。

翌年春天,粮价成倍上涨,就是因为此法。

夏天,便把粮食按市价发放民间,此时百姓正需要粮食经营农事。

到了大秋,就对农民说: 过去存在你手里的粮食是多少,现在国家要求折成钱数归还。 百姓说: 手里无钱只好还粮。

结果农民剩下的十分之三的粮食又归国家了。

这样,利用粮价的上涨,掌握季节的变化,无不是国家的理财之道。

君主取用大夫的存粮,是通过流通拿到国家手里的;取用百姓的粮食,是通过季节价格变化拿到手里的。

囤积低价的粮食,再用高价卖出去,这都是有效的办法。

这样做,哪里还容有自谋私利的大夫独自囤粮食呢?

至于各诸侯国的粮食,如果他们的粮价是十,我们是二十,那么各诸侯国的粮食就流归我国了。如果他们是二十,我们是十,我们的粮食就流归各诸侯国了。

所以,善治天下者,必须严守高价流通政策,各诸侯国就无法泄散我国的粮食。

粮食流向高价的地方,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

我们国家并不是发生灾荒,而是投放货币加以囤积,使粮价加倍提高,所以各诸侯国的粮食就来到了。

这就是我们藏一分就可以吸取各诸侯国的一分。

财利不致被外国所夺,大夫也不能占有粮食过多。

这种 以重藏轻 的政策,使国家可以常保十个财政年度的收入。

所以诸侯服从而不会发生征战,本国臣子也服从而尽其忠心。这就是以轻重之术驾御天下的办法,谓之为理财方法的实效。

桓公问管仲说: 请问国家的统计理财工作。

管仲回答说: 国君对大夫经济失去了解,等于没有部属;对百姓经济失去了解,等于没有基础。

掌握大夫经济情况要根据一个县的调查计算,掌握县要根据一个乡的调查计算,掌握乡要根据一个家庭的调查计算。 桓公说: 其统计理财方法如何?

管仲回答说: 货币流通的标准数量,在一个县须有适合于该县土地的调查数字,在一乡须有适合于该乡土地的调查数字,在一家必须有适合于一家人口用度的数字。

所以不及时掌握郡的经济情况就等于无人相与,不及时掌握县的经济情况就等于没有部属。 桓公说: 怎样实行?

管仲回答道: 成王业的藏富于民,成霸业的藏富于大夫,败国亡家则是把财富收藏在箱子里。

桓公说: 何谓藏富于民? 管仲说: 请拿出栈台所存的钱币,贷放在城阳一带;拿出鹿台的钱币,贷放在济阴一带。

国君还向百姓下令说: 百姓富君主不会穷,百姓穷君主不会富,因此国家不向百姓征收钱币,府库也不积累钱财,把财富都藏在百姓手里。

等到年景丰收,五谷丰登。粮价大降,比上年降低一半,就要用这笔贷款收购,使粮食归国家,货币散在民间。

这样因钱币都投在民间,币值下跌,粮价则上升一半。

上年的粮食有两分在下,下年的粮食有两分在上,两年有四分粮食在上。则只有一分在民间流通,粮价可继续上涨到三倍。

国家按人口征税,每户一年才收十钱,如每家都向政府买粮。

把每十亩地产粮食加价十钱,就可以从一户得到相当于十户的人口税收入。

这正是来自粮食销售政策和利用货币的作用。

然后用国家所掌握的货币的半数,再次发放于百姓,分粮食为四分,使之三分在国家,一分在民间,就又形成此项政策的再一次反复。

至于大夫,由于他封地多,囤积粮而对抗君主,也请用统计理财方法来剥夺他。

桓公说: 何谓用统计理财方法来剥夺?

管仲回答说: 统计有四分之三的粮食掌握在国家手里时,就通知百姓都来买粮,按照君主之所藏尽量出卖。

粮价就会互相影响而跌价十分之三。剩下的粮食以货币收购,粮价按跌落回来的标准,大夫也就无法抬高粮价了。

国君发放俸禄也用钱而不用粮,全部粮食就都被国家掌握起来。

最后国君把其中十分之七的粮食拿出来,也就是留三成,贷出七成,赈济贫民,也是一种仁义的举动。

这样,采取措施使粮价跌落,是对付大夫的一个办法;靠乡的市场管住粮价,而对大夫所住的城市进行收取,是对付大夫的又一个办法;投出粮食与物资,既博得仁义之名,又平抑其他物资价格,是对付大夫的最后一个办法。

一切都要掌握时机而决定进退。

所以说:成王业者善于掌握时机,称圣人的善于掌握变化。 桓公说: 好。

桓公问管仲说: 特告诉我: 把天子的葬衣定为三百件,固然太吝啬了,但要想削减大夫财富,则可以照此而行。

这项使大夫散财厚葬的主意如何?

管仲说: 这不是法家的办法。

让大夫把坟墓修得很高,把墓室修得很美,必然侵夺农事和市场上的佣工,不是利国之道。

百姓死后也不可用彩帛作为覆棺之物,而埋于地下。

善于治国的人,只需掌握市场时机而采取有缓有急的措施,就可以控制大夫了。

这叫作运用国家的统计理财工作。

桓公问管仲说: 请问国家的争夺之事是怎样出现的?

管仲回答说: 是从宗戚开始的。

醒公说: 何谓由宗戚开始?

管仲回答说: 一国的国君,生下弟兄十人,就分封为十个国家;生弟兄五人,就分封为五个国家。

他们传了三代以后,彼此仅是同族同祖的关系而已。

传了十代以后,仅是祖宗牌位放在一起的关系而已。所以争夺起来闹得伏尸满地,用兵决斗不止。

轻重家们还从中乘机谋利。

所以说:不可把土地分封于人,不可把财富资源授让于人。

财富资源是终而复始的生产消费,随四时运动而发展消灭的。

圣人总是统一用号令的缓急来掌握它,统一用政策的开闭来控制它,用轻重理财之术来夺取它,用仁义之道来支配它。所以,能够与天地共同长久不败,这正是一统天下君主的大权。 桓公问管仲说; 请问关于货币的计算筹划。

管仲回答说: 当初是三夫为一家的生产单位,占用六里见方的土地,出兵车一辆,配备二十七人。

所谓货币的计算筹划,就是以六里见方的土地为单位,计算其好地瘠地各有多少,产粮多少,粮价高低多少,六里见方土地需要货币多少,以及就其粮食价格来计算应需要货币多少。

因此,货币的计算筹划,就是把这个需要量推算于全国,使货币的数字与全国的土地数量相适应,这就叫作货币的计算筹划。

桓公说: 货币计算筹划的理财方法,应该怎样实行?

管仲回答说: 士的俸禄用货币支付,大夫封邑的租税也用货币,官府的人夫、马匹等一切开支也用货币支付,这样,粮食就全部留存在国家手里,货币就散布在民间流通。

粮价上涨十倍左右,就是因为此法;其他物资因粮贵而降价二成左右,也是这项政策的结果。

然后就对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及其他财物,如合乎国器规格和君主需用的,都订立收购合同。

国君的粮食本来就是贮藏在各乡各州的。于是就发出通告说: 某月某日,凡与国家有合同的债务关系的,即可在本乡本州就近解决。

这就是说,雇用车马人夫运物领粮只需一天时间就可以办完。

国家理财政策,固然是出于粮食的统计,但国家谋取上述物资,也是货币计算筹划的作用。

如今,钱币虽然贮藏在官府,但巧法使用货币和操纵物价的都是商人。市场上凡币值上升则物价下降,币值下降则物价上升,粮价上升金价下降。

人君能掌握好粮食、货币、黄金的平衡关系,天下的经济秩序就可以安定了。

这也是控制天下的一种办法。

桓公问管仲说: 平准之法,轻重之术以及国家的统计理财,我都知道了。

请问利用祭祀的理财方法。

管仲回答说: 从狼牡到冯会口,从龙夏以北到海庄,是禽兽牛羊生长的好地方,何不利用这个条件来贯彻国家理财之策呢?

桓公说: 何谓贯彻理财之策?

管仲回答说: 在冯会口这类牧场设一官吏,负责记载牛羊繁育并查管牧养事务。

若是从事牧养的官员,照料牛马没有折损死亡的,就从 都 一级提升为县级。

若是查到大夫不肯提供种牛种马配种繁殖的,就叫作目无祭祀礼仪,禁止他春秋两季用牛羊进行祭袍。

一般百姓有此行为的,禁止他祭把门神与山神。由于加强管理,冯会、龙夏一带牛羊的月价将比往日上涨十倍。

这项政策,是从祭把礼仪出发的,取得收入于山林无用之地的,垄断牛羊市场的政策。这正是对国家理财政策的 贯彻 。

桓公问管仲说: 请问国内的地势问题。

管仲回答说: 有山区,有低洼多水地区,有山陵平原各占一半的地区,有常年溢水为害的地区,有土壤漏失水分的地区。

这五种不利地势,是人君所忧虑的事。

山区尚可贮备粮食三分之一,低洼多水地区尚可贮备粮食三分之一,山陵平原对开的地区尚可贮备粮食的十分之三,被水泉伤害,常年溢水地区尚可贮备粮食十分之二,唯有土壤漏失水分的地区,就只好努力掌握外国粮食。

发展手工业的精美木器生产来掌握各诸侯国的粮食,这就是准时解决五种不良地势问题的办法。 桓公问管仲说: 如海内统一,控制了天下诸侯,解决地势的政策就不用了么?

管仲回答说: 现今还是诸侯掌握天下各州的余财,还要利用季节的变化,实行操纵市场的办法,使东西南北相补助,为取得一致而加以调节。

所以说:在诸侯分立条件下,则直接掌握物资贵贱来对付各诸侯国;在天下统一的条件下,则利用货币掌握物价涨落,使之调平就是了。

东西充足则使之调出,不足则制止之。

统一天下的君主按时视察各乡、各州的经济情况,故百姓谋求财利不至于互相倾轧,生活极为稳定。

国君则掌握大局奉行利出一孔的政策,这叫作国家整体的经济统计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