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桓公准备东游,就向管仲问道: 我这次出游,想要由芝罘,南至琅邪。

司马却提出意见说:也要像先王的出游一样。

这是什么意思?

管仲回答说: 先王的出游,春天外出,调查农事上经营有困难的,叫作 游 ;秋天外出,补助居民中生活有不足的,叫做 夕 。

那种人马出行而吃喝老百姓粮食的,则叫作 亡 ;尽情游乐而不肯回来的,则叫作 荒 。

先王对人民有游、夕的事务,却没有没有荒、亡的行为。

桓公退后拜谢说: 这是宝贵的法度。

管仲又对桓公说: 没有羽翼而能飞行的,是声音;没有根基能够巩固而牢靠的,是人的情感;不用什么方法就能全备的,是人的生命。您应当巩固感情,谨慎言语,以严守尊贵的心性。

这就叫道的发扬。

桓公退而表示感谢说; 愿从此教。

管仲又对桓公说: 负担重莫如身体,经历险莫如口舌,时间再长莫如年代久远。

肩负重任,行经险途并长久坚持的,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

桓公退后再拜说: 夫子快把这方面的言论教给我。

管仲回答说: 饮食作息,是心性的保养;好恶、喜怒、哀乐,是心性的变化;聪明处事,是心性的德能。

因此,圣人总是调节饮食而安排作息,控制六气的变化,禁止声色的侵蚀,身上没有邪僻的行为,口中没有背理的言论,静静地安定着心性,这就是所谓圣人。

仁是从心里发出的,义是在外面实行的。

仁,所以不利用天下谋私利;义,所以不利用天下猎私名。

仁,所以不肯取代他人而自立为王;义,所以年到七十而交出政务。

因此,圣人总是以德为上而功业在下,重视道而贱视物利。

道德在身,所以不被物利所诱惑。

因此,即使身在茅舍之中,也毫无惧色;坐南面而治天下,也没有骄傲之态。

这然后才可以成为天下之王者。

其所以叫作有德,就是不必发动,人们也知有所努力;不用言语,人们也能够理解;不自为,事情也能成;不召唤,人们也能到。这就是德的作用。

所以,天不用动,经过四时的运行,下面就万物化育;君不用动,经过政令的发布,下面就万事成功;心不用动,经过四肢耳目的使用,万事万物都感知其意图。

交游少而亲者多的,叫作知人。

用力少而成效好的,叫作会办事。

听一言就能够贯通万物的,叫作懂得道。

多言而不得当,不如少言;博学而不会反省,一定产生邪恶。

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信是交游的凭借。

内不思考孝悌,外不正行忠信,离开这四条原则而空谈学问,是会自亡其身的。 第二天,桓公在米仓附近射猎,管仲、隰朋一起前来朝见。

桓公看到两人后,就收弓脱铠而迎上去说: 那些鸿鹄,春天北飞秋天南去而不误时令,还不是因为两只翅膀的帮助才能在天下畅意飞翔么?

现在我不得意于天下,难道不是你们两位的忧虑么?

桓公又说一遍,两人都没有回答。桓公说: 我既说了,两位怎么不回答呢?

管仲回答说: 现在人民忧虑劳苦,而国君却不断的使役他们;人民忧虑饥饿,而国君却加重他们的赋税;人民忧虑死,而国君却加紧用刑。

这样,再加上亲近女色,疏远有德之士,虽然像鸿鹄之有双翼,过河之有舟揖,对国君能有什么作用呢?

桓公谦恭局促不知所措。

管仲说: 从前先壬治理人民,看人民忧虑劳苦,国君就限定时间使役,人们就不忧虑劳苦了;见人民忧虑饥饿,国君就轻收赋税,人民就不忧虑饥饿了;见人民忧虑死,国君就宽缓用刑,人民就不忧虑死了。

这样,再加上亲近有德行的人而远女色,那么,四境之内,对待君主就像父母一样;四境之外,归附君就象流水一般了!

桓公立刻中止打猎,拉着车绳上车了。他亲自驾车,管仲坐在左边,隰朋在右边陪乘。他斋戒三天以后,把两人接进供俸祖先的庙堂里,顿首拜谢说: 我听到你们两值的话,耳更加聪,目更加明了,我不敢自己独听这些话,要同时推荐给先祖也听到。

管仲、隰朋顿首拜谢说: 有像您这样的国君,这些话不能算是我们的言论,而应该归之于您的教导。

于是,管仲与桓公宣誓下令说: 老弱不处刑,犯罪者经过三次宽赦以后再治罪。

关卡只稽查而不征税,市场只设官而不收钱,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而不征赋税。

结果垦草成封,就泽而盐的人们,其归附之众,象集市一样。

用三年训练人民,第四年,选拔贤能以配备官吏,第五年开始出动兵车。南伐楚国,靠近方城。

又北伐山戎,拿出冬葱与胡豆等物,播于天下。果然成就了三次匡扶天子而九次召集诸侯的霸业。

桓公曾在外面住宿而没有列鼎进食,内官中妇诸子对宫女说: 你们还不出来侍从么?

君王将要外出了。 宫女们都出来侍从桓公。

桓公发怒说: 谁说我要外出的?

宫女们说: 我们是听中妇诸子讲的。

桓公把中妇诸子召来说: 你怎么知道我要外出呢?

回答说: 据我所知,您凡出宿于外而不列鼎进食,不是有内忧,就是有外患。

现在您出宿外舍而不列鼎进食,既然没有内忧,所以我知道您一定将要外出了。

桓公说: 好,这本来不是我要说给你的,但你的话却说到这里了,所以我就告诉你吧。我想召集各国诸侯,而人家不到,该怎么办呢? 中妇诸子回答说: 我本人不去作服侍别人的事,别人也就不会给我做衣服。

是不是您还有使诸侯不至的原由在内呢?

第二天,管仲上朝,桓公把这事告诉了他。管仲说: 这真是圣人的话,您必须照着办。

管仲卧病,桓公去慰问,说: 仲父的病很重了,这是无需讳言的。设不幸而此病不愈,国家大政我将转托给谁呢?

管仲没有回答。

桓公说: 鲍叔的为人怎样?

管仲回答说: 鲍叔是个君子。即使千辆兵车的大国,不以其道送给他,他都不会接受的。

但是,他不可托以国家大政。他为人好善,但憎恶恶人太过分,见一恶终身不忘。

桓公说: 那么谁行?

管仲回答说: 隰朋行。隰朋的为人,有远大眼光而又虚心下问。我认为,给人恩惠叫作仁,给人财物叫作良。用做好事来压服人,人们也不会心服;用做好事来薰陶人,人们没有不心服的。

治国有有所不管的政务,治家有有所不知的家事,这只有隰朋能做到。

而且,隰朋为人,在家不忘公事,在公也不忘私事;事君没有二心,也不忘其自身。他曾用齐国的钱,救济过路难民五十多户,而受惠者不知道是他。称得上大仁的,还不是隰朋么?

桓公又问说: 我不幸而失去仲父,各位大夫还能使国家安宁么?

管仲回答说: 请您衡量一下本国吧!鲍叔牙的为人,好直;宾胥无的为人,好善;宁戚的为人,能干;曹孙宿的为人,能说。

桓公说: 这四人,谁能得到一个?他们都是上等人材。

现在我全都使用,还不能使国家安宁,那是什么原故呢?

回答说: 鲍叔的为人好直,但不能为国家而牺牲其好直;宾胥无的为人好善,但不能为国家而牺牲其好善;宁戚的为人能干,但不能适可而止;曹孙宿的为人能说,但不能取信以后就及时沉默。

据我所知,按照消长盈亏的形势,与百姓共屈伸,然后能使国家安宁长久的,还不是隰朋才行么?隰朋为人,行动一定估计力量,举事一定考虑能力。

管仲讲完话,深叹一气说: 上天生下隰朋,本是为我作 舌 的,我身子死了,舌还能活着么?

管仲还说: 江、黄两个国家,离楚很近,如我死了,您一定要把它们归还给楚国。

您如不归还,楚国一定要吞并。他吞并而我不救,那不对;要去救,祸乱就从此开始了。 桓公说: 好。

管仲又说道: 东城有一只狗,动唇露齿,一天到晚,准备咬人,是我用木枷枷住而没有使它得逞。现在的易牙,自己的儿子都不爱,怎么能爱君?

您一定要去掉他。 桓公说: 好。

管子又说道: 北城有一只狗,动唇露齿,一天到晚准备咬人,是我用木枷枷住而没有使之得逞。现在的竖刁,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能爱君?您一定要去掉他。 桓公说: 好。

管子又说道: 西城有一只狗,动唇露齿,一天到晚准备咬人,是我用木枷枷住而没有使它得逞。现在的卫公子开方,弃掉千乘之国的太子来臣事于您。这就说明他的欲望是:从您身上得到的,将远超过一个千乘的国家。您一定去掉他。 桓公说: 好。

管子死了。

死后十个月,隰朋也死了。

桓公免去易牙、竖刁和卫公子开方。

但由于吃东西五味不佳,于是又把易牙召回来;由于宫中乱,又召回竖刁;由于没有甘言蜜语在身边,又召回卫公子开方。

桓公内不量国力,外不计国交,而征伐四邻。

桓公死后,六子都求立为君。易牙和开方勾结竖刁,共杀百官,拥立公子无亏。所以,桓公死后六十七天没有入殓,九个月没有安葬。齐孝公跑到宋国,宋襄公率诸侯伐齐,战于甗地,大败齐军,杀掉公子无亏,立了齐孝公而回。

宋襄公共立十三年,齐桓公立四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