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百姓富裕就容易治理,百姓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
百姓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百姓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百姓便无法游荡求食,百姓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百姓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
这样,百姓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 一还二 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
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 一还二 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
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 五 ,春天卖粮的粮价是 十 ,这又是一项 一还二 的高利贷。
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一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 一还二 的高利贷了。
一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国君对逃跑的人处刑也不能制止流民散失,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
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
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
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
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
没有奸巧之事百姓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粮食,能吸引百姓;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
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
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 邑 ,第二次迁徒建成 都 ,第三次迁徒建成 国 。
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百姓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
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百姓都归附他。
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
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百姓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百姓都是不憎恶的。
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百姓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百姓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 必行 ,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 必止 ,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
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
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
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