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乙
桓公说: 天下的物价涨跌可以使之停止么?
管仲回答说: 永远不应当使之停止。
桓公说: 其永远不应使之停止的有关理论,可以讲给我听听么?
管仲回答说: 国土的东西距离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天子在中央,国之四面,每面距离都有一万多里,百姓交纳贡赋远的也要走一万多里。
因此,有用百倍的劳力而送不到的,有用十倍劳力而送不到的,也有转瞬即到的。
距离远的关系也就疏远,怨恨君主。
边境诸侯收罗这些怨民,同他们亲善拉拢,以致缺空不来朝拜。
这种情况等于是天子自己阻塞了统治的通道。
精通粮食经济的官员都走了,还能够掌握天下什么事情? 桓公说: 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 请在天下四方建立 壤列 制度,天子在中央,统治地方千里,大诸侯国三百多里,普通诸侯国大约百里,靠海的子爵、男爵大约七十里。这样就像胸使用臂,臂使用指一样方便。
那么,小财小利都不会被民侵占,调节供求缓急,利用物价高低,虽在基层也不至给君主带来忧虑了。
海不断出产盐,山不断出产金属和木材,草木到时生长,器物到时毁灭,海盐也会到时候用完。
就是完了又会重新开始,与天地的运动变化并行不止,这就是建立 壤列 制度来永远利用物价涨跌的理论。
周武王曾问癸度说: 对天子的献礼不丰厚,天子就不亲近;在朝中左右没什么朋友,在群臣里就没有地位,跟群臣无法交往。
如不想挨家挨户征税又想花钱在朝中交到朋友,该怎么办呢?
癸度回答说: 我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远道交纳赋税从这里通过,游客蓄商从这里经过,资财货物从这里转运。
因此,只要他们来我们国家卖粮食,赚取我国的货币,然后,一定会再把我国的货币兑换成黄金运出境。
所以,君上要将黄金对本国货币升值,其他进口货物相应贬值,国家的理财政策就成功了。
所以,要谨慎不要失去分寸,否则,怎么能治理百姓?
武王说: 具体做法如何?
癸度说: 黄金产在汝河、汉水的右面一带,珍珠产在赤野的末光,玉产在禺氏的旁山。
这些东西都与周朝中央相距七千八百里,路途遥远,运来困难。
所以先王分别根据这些货物的获取难易程度来定他的价值,把珠玉定为上等货币,黄金定为中等货币,刀布作为下等货币。
先王就是妥善掌握黄金价格的高低,用来控制下币刀布和上币珠玉的作用,这就满足天下需要了。
桓公说: 衡对我讲: 一个农夫的生产,必须有犁、大锄、镰、小锄?
短镰等工具,然后才能成为农夫。一个造车工匠,必须有斧、锯、铁钉、钻、凿、钵和轴铁等工具,然后才能成为车匠。
一个女工,必须有刀、椎、针、长针等工具,然后才能成为女工。
请下令砍伐树木,鼓炉铸铁,这就可以不征税而保证财用充足。
管仲回答说: 不可以。
如果派罪犯去开山铸铁,那就会逃亡而无法控制。如果征发百姓,那就会怨恨国君;一旦边境发生战事,则必怀宿怨而不肯为国出力。
开山冶铁未见其利,而国家反遭 内败 了。
所以,良好的办法不如交给民间经营,算好它的产值,计算它的赢利,由百姓分利七成,君主分利三成。
国君再把轻重之术运用在这个过程,用价格政策加以掌握。
这样,百姓就奋力劳动而甘听君主摆布了。
桓公说: 请问适应土地条件的理财方法。
管仲回答说: 近河沃土的诸侯国,是亩产一钟的国家。
沙石之地,是山地的诸侯国。
但近河沃土的诸侯国反而常常赶不上山地诸侯国,这就是由于 预有所备 。
桓公说: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管仲回答说: 近河沃土的诸侯国,是亩产高达一钟的国家,粮多而不加管理,当然不能维持。
至于山地的诸侯国,则是节约粗米,贮藏蔬菜,这个就叫作 预有所备 。
桓公说: 适应土地条件的理财方法就到此为止了么?
管仲回答说: 没有。
从前有个狄诸侯,是亩产一钟粮食的国家,所以粮食十钟卖价才一锱金。另外有个程诸侯,是山地的诸侯国,所以粮食五釜卖价就是一锱金。
问题是狄诸侯十钟而不能建立军队,程诸侯半钟而能建立。或十倍而不足,或五分而有余,原因全在于通晓轻重之术和物价高低的理财方法。
国家有十年的粮食贮备,而人民的粮食还不够吃,人们就想用自己的事业求取君主的俸禄;国君有经营山海盐铁的大量收入,而人民的用度还不充足,人们就想用自己的事业换取君主的金钱。 租籍 是君主应得的, 正籍 是君主强征的。
亡国之君,废其所应得而取其所 强征 ,故百姓怨恨君主而政令无法推行。
百姓是予之则喜,夺之则怒,人情无不如此。
先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给予人民利益时,要求形式鲜明;在夺取人民利益时,则要求不露内情。
粮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货币,是人民的交易手段。
先王就是善于利用流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人民生命的粮食,所以就把百姓力量完全使用起来了。
管仲说: 好雨入地五尺,国君就说话不灵。吃食足够的国家,反而必亡。
这都是因为手里备有余粮的人多起来了。所以,不怕霜露的树木,不受天的摆布,自家能满足需求的人们,不肯服从君主。
所以,先夺取而后给予,先提高物价而后降低,先使百姓不满然后再使之喜悦,天下事就好办了。
桓公说: 加强农业,节约开支,就可以使国家不亡么?
管仲回答说: 可以使经济情况更好些,而不能保证不亡。
从前,纪氏的国家就是加强农业节约开支的,但粮食丰富而不能经营管理,粮食便四下外流而归于天下各国。
这样,纪氏虽加强农业节约开支,但不能经营管理,恰恰使他的百姓粮食外流净尽而成为天的俘虏。
因而他自己也国亡而无处容身。
所以说只能使经济情况更好些,而不能保证不亡。所以善于主持国家的,总是在各国物价降低时,我则使它提高;各国轻视此种商品时,我则重视;各国市场供过于求时,我则通过囤积使之供不应求。
这然后就可以统率天下了。
桓公说: 我要求不死一人,不动一哉而开凿大蓄水池两个,有办法做到么?
管仲回答说: 把小水按地形高下加以控制,汶、泗、洙、沿诸水的水量即可增加三倍。
于是请下令九月种麦,翌年夏至收割。这样,在时雨未到之前,就有利于农事灌溉了。
桓公说: 可以。
便下令九月种麦,翌年夏至收割。
计算收获数量,一年收成的积蓄就等于大蓄水池两个。
所以这就是所谓善用天时,明察地利而开凿大蓄水池的方法。
管仲向桓公报告说: 全年的地租金额将得四万二千斤黄金,请在一天内全部预赏给战士。
桓公说: 可以。
便下令准备鼓旗于泰州之野召集军队战士。
桓公站在台上,宁戚、鲍叔、隰朋、易牙、宾须无都依次挨肩而立。
管仲拿着鼓槐向战士拱手为礼说: 谁能陷阵攻破敌众,赏黄金百斤。
三次发问无人回答。
有一战士执剑向前询问说: 多少敌众呢?管仲说: 千人之众。
千人之众,我可以攻破。
于是赏给他一百斤黄金。
然后管仲又发问说: 在兵接管张的交战当中,谁能擒获敌军的卒长,赏黄金百斤。
下面又询问说: 是多少人的卒长呢?
管仲说: 一千人的卒长。
千人的卒长,我可以擒到。
于是赏给一百斤黄金。
管仲又发问说: 谁能按旌旗所指的方向,而得到敌军大将的首级,赏黄金千斤。
回答可以得到的共有十人,每人都赏给一千斤黄金。
其余凡自说能够在外杀敌的,都赏给每人黄金十斤。
一早上的 预赏 ,四万二千斤黄金都光了。
桓公忧惧地叹息说: 我怎能理解这项措施呢?
管仲回答说: 君上不必忧虑。
让战士在外荣显于乡里,在内报功于双亲,在家有德于妻子,这样,他们必然要争取名声,图报君德,没有败退之心了。
我们举兵作战,能够攻破敌军,占领敌人土地,那就不只限于四万二千金的利益了。
五人都说: 好。
桓公也接着说: 可以。
于是又告诫军中大将们说: 凡统领百人的军官拜见你们时,一定要按访问的礼节相待;统领干人的军官拜见你们时,一定要下阶两级拜而送之。
他们有父母的,一定要赏给酒四石、肉四鼎。没有父母物,一定要赏给妻子酒三石,肉三鼎。
这个办法实行才半年,百姓中父亲告诉儿子,兄长告诉弟弟,妻子劝告丈夫,说: 国家待我们如此优厚,若不死战于前线,还可以回到乡里来么?
桓公终于举兵攻伐莱国,作战于莒地的必市里。
结果是旗鼓还没有互相看到,军队多少还没有互相了解,莱国军队就大败而逃。
于是便破其军队,占其土地而虏其将领。
因此,还没有等到拿出土地封官,也没有等到拿出黄金行赏,便攻破了莱国的队伍,吞并了莱国的土地,擒获了他们的国君。
这便是预先行赏的计策。
桓公说: 曲防战役时,百姓有很多借债来供给国家军费的,我想替他们出钱偿还,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 请您下令:令富商蓄贾凡握有百张债券的献马一匹,无马者可以向国家购买。
这样,马价一定自然上涨到百倍之多。
这也就是说,国家的马匹还没有离开马槽,曲防战役的费用就足够偿还了。
桓公问管仲说: 祟弟、蒋弟、丁、惠等四家功臣的后裔,我是全年得不到他们什么东西的,不能征收一斗一升的租税,这项收入要除掉。
荒草地、盐碱地、盐碱水泽及高低不平的山地,我也不能征收到一斗一升。
这项收入又要除掉。庄稼布满在边境十五里的平原上,但这是一些人强行耕种而自建的村落,对他们我也不能征收到一斗一升。
这就是说,我的国家,五分收入还不能掌握二分,简直是有万乘之国的名,而没有干乘之国的实。
以这样的条件同天子并驾齐驱,同诸侯争夺地位,还有什么办法么?
管仲回答说: 只有在号令上想办法才行。
桓公说: 做法如何?
管仲回答说: 请下令派遣军队去边疆屯田务农,但规定家存十钟粮食的可以不去,家存百钟粮食的可以不去,家存干钟的更可以不去。
这样,去的人不会有百分之一或干分之十,而各家粮仓的存粮数字则全部被国家知道了。
君上再根据各家的数字发令说: 朝廷困难而财用不足,要按照平价向你们征购粮食。你们要按照粮仓的数字完全售出而不得减少。
然后,君上按照所值货币的多少来算清钱数付款,使国家不再拖欠购粮单据上的债务。这就使各家粮仓积藏的存粮全部归于国君了。
这样,就可以做到九州无敌,国境安全无患。
桓公说: 罢兵归农,这些粮食岂不没有用处了么?
管仲说: 一旦天下发生战争,则贮备的粮食可以作为军粮;天下无事,则用来帮助贫困农民生产,这样,荒草地、盐碱地、盐碱水泽以及高低不平的山地,就没有不开辟耕种的了。
这些做法叫作在号令上谋取国家收入。 管仲说: 滕国和鲁国的粮食每釜一百钱,假如把我国粮价提高为每釜一千钱,滕、鲁的粮食就将从四面向我国流入,有如水向深谷里面流一样。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有灾荒而百姓饥饿,而是运用了号令来招引,利用并掌握供求缓急来吸收,粮食就不断地象流水一样来到我国了。
桓公说: 我想削减商人赢利而帮助农民生产,有办法么?
管仲回答说: 粮价高,其他物资的价格就低;粮价低,其他物资的价格就高。两者升降的趋势相反。
所以要削减商人赢利而帮助农民生产,就请把每釜粮食的价格提高三百钱。
如此则荒地广为开垦,农夫也努力耕种了。
桓公说: 提高粮价用什么方法?
管仲回答说: 请命令大夫们都来存粮,规定卿和附庸诸侯贮藏一千钟,令大夫贮藏五百钟,列大夫贮藏百钟,富商蓄贾贮藏五十钟。内可以作为国家的贮备,外就可以帮助农民的生产。
桓公说: 好。
便下令卿诸侯、令大夫等人贮藏粮食。
农民们大种其五谷,粮提高三倍,专事经商的商人几乎亏本,而农民得有百倍的赢利。
桓公问管仲说: 平衡供求有定数么?
管仲回答说: 平衡供求没有定数。
平衡供求,就是要使物价有高有低,不经常固定在一个数字上。
桓公说: 那么,平衡供求的数字就不能调整划一了么?
管仲回答说: 不能调整划一,调整划一就静止了,静止则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则物价升降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各种商品都不能被我们掌握利用了。 桓公说: 那么,怎样掌握物价升降的时机?
管仲回答说: 一年有四个取得收益时机,分在四季。
就是说,农事刚开始时,让农民按什、伍互相担保,向他们预售农具,这叫作春天的时机。
大夏将到,是织丝绸做丝絮的时节,这叫作夏天的时机。
而到了大秋,是五谷全收时节,这叫作秋天的时机。
大冬在室内劳动,是妇女纺织的时节,这叫作冬天的时机。
所以,一年有四个取得收益时机,恰好分在四季,既然了解这四时的顺序,就可以运用国家号令,使物价有十倍、百倍的升降。
所以,物价不能经常固定于一点。
所以说,不同时期的平衡供求没有定数。
桓公说: 我国缺少皮、骨;筋、角、竹箭、羽毛、象牙和皮革等项商品,有办法解决么?
管仲回答说: 只有多方收购的办法才行。 桓公说: 具体做法如何?
管仲回答说: 请下令为各诸侯国的商人建立招待客栈,规定拥有四马所驾一车的商人,免费吃饭;有十二匹马三辆车的商人,还外加供应牲口草料;有二十匹马所驾五辆大车的商人,还给他配备五个服务人员。
天下各国的商人就会象流水一样聚到齐国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