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天论

天道有一定规律,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

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

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会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会使他生病;遵循规律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会使他遭殃。

所以水涝旱灾不能使他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界的反常变异不能使他遭殃。

农业荒废而生活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会使他富裕;衣食不足却又十分懒惰,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保全健康;违背规律而恣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吉利。

所以水涝旱灾还没有来到他就已经挨饿了,严寒酷暑还没有迫近他就生病了,自然界的反常变异还没有出现他就遭殃了。

他遇到的天时和社会安定时期相同,而灾祸却与社会安定时期不同,这不能埋怨上天,这是他所采取的措施造成的。

所以明白了人和天的不同,就可以称作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了。

不做就能成功,不求取就能得到,这叫做自然的职能。

像这种情况,即使意义深远,那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对它也不加以思考;即使影响广大,那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对它也不加以干预;即使道理精妙,那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对它也不加以审察,这叫做不和自然争职能。

上天有自己的时令季节,大地有自己的材料资源,人类有自己的治理方法,这叫做能够互相并列。

人如果舍弃了自身用来与天、地相并列的治理方法,而只期望于与自己相并列的天、地,那就糊涂了。

布列于天空的恒星互相伴随着旋转,日月交替照耀,四季交替,阴阳二气大量地化生万物,风雨广泛地滋润万物。万物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看不见阴阳化生万物的工作过程而只见到它化生万物的成果,这就叫做神妙。

人们都知道阴阳已经生成的万物,却没有人知道它那无形无踪的生成过程,这就叫做天。

只有圣人是不致力于了解天的。

天的职能已经确立,天的功效已经形成,人的形体也就具备而精神也就产生了,好恶、喜怒、哀乐都蕴藏其中,这就是天然的情感。

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各有不同的感触外界的能力而不能互相替代,这就是天然的感官。

心居中心而统率五官,这叫作天然的君主。

人类能够控制安排好与自己不是同类的万物,用它们来供养自己的同类,这叫作天然的供养。

能利用自然之物来供养人类的就是福,不能利用自然之物供养人类的就是祸患,这叫作天然的政治。

蒙蔽了那天然的君主,扰乱了那天然的感官,抛弃了那天然的供养,违反了那天然的政治,背离了那天然的情感,以致丧失了天然的功绩,这就是大灾难了。

圣人清醒自己那天然的君主,管理好自己那天然的感官,完备那天然的供养,顺应那天然的政治,保养那天然的情感,从而成全了天然的功绩。

这样的话,就是明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明白了自己不应该做的事,那么天、地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万物都能被人类役使了。

他的行动就能处处有条理,他的保养就能处处恰当,他的生命就能不受伤害,这就叫作 知天 。

所以最大的技巧在于有些事情不去做,最大的智慧在于不考虑不应该考虑的问题。

对于天的认识,不过是它所显现的天象中那些可以测定气候变化的天文资料罢了;对于大地的认识,不过是它所显现的适宜条件中那些可以便利种植庄稼的地文资料罢了;对于四季所要了解的,不过是它们所显现的规律中可以安排农业生产的节气罢了;对于阴阳所要了解的,不过是它们所显现的和气中可以治理事物的因素罢了。

圣人任用别人来掌握这些自然现象而自己所做的只是去掌握治理国家的原则。社会的安定或混乱,是由上天决定的吗?

回答说: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祥瑞的历书,这在大禹和夏桀的时代是相同的;大禹使天下安定,夏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安定或混乱并不是上天决定的。

那么,是时令造成的吗?

回答说:庄稼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在禹与桀又是相同的;大禹使天下安定,夏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安定混乱不是时令造成的。

那么,是大地造成的吗?

回答说:庄稼在大地上就生长,离开大地就死亡,这在大禹与夏桀时代又是相同的;大禹使天下安定,夏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安定或混乱并不是大地造成的。

《诗》云: 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发展;太王已经造此都,文王使它长平安。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取消冬季,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废除宽广,君子并不因为小人的叫嚣就停止。

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

君子做事把遵循大道义理视作平常,小人做事则斤斤计较功劳利好。

《诗》云: 礼义上我错误不犯,何必担忧人说长道短?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楚王外出时后边跟从的的车子有上千辆,并不是因为他聪明;君子粗茶淡饭,并不是因为他愚蠢;这种情况是时势命运的制约造成的。

如果一个人志意端正、德行美好,思虑精明,生活在今天却向往古代圣贤之道,那么这就是在意自己的努力了。

所以,君子慎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

君子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因此天天进步;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因此天天退步。

所以君子天天进步的原因与小人天天退步的原因,道理是一样的。

君子、小人相差悬殊的原因,就在这里。

流星坠落、树木发响,国都里的人都害怕,说: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啊。

这就是自然界的变化、阴阳二气的作用、事物中很少出现的现象啊。

觉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错了。

那太阳、月亮发生日食、月食,狂风暴雨不合时节地突然袭击,奇怪的星星偶然出现,这些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

君主英明而政治清明,那么这些现象即使在同一时代都出现,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君主愚昧昏聩,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样都没出现,也毫无裨益。

流星的陨落,树木的发响,是天地的变化、阴阳的作用、事物中很少出现的现象,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错了。

在已经出现的事情中,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才是可怕的。

粗放地耕种而伤害了庄稼,粗放地锄草而妨害了年成,政治险恶而失去了民心,田地荒芜而庄稼长不好,米价昂贵而百姓挨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政策法令不明确,采取措施不合时宜,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不加管理,发动劳役不顾农时,那么牛就会生出像马似的怪胎、马就会生出像牛似的怪胎,六畜就会出现怪异的现象,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礼义不加整顿,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荡混乱,而父子互相猜疑,君臣离心离德,外寇内乱同时到来,这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象。

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实产生于昏乱。上述这三类反常现象交错发生,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

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解说起来道理很浅显,但它造成的灾难却很惨重。

这是可怕的,但不值得奇怪。古代解释经文的书上说: 各种事物的怪现象,经书上不作解说。

没有用处的辩说,不是急需的明察,应该抛弃而不加研究。

至于那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相亲,夫妻之间的区别,那是应该每天切磋琢磨而不能丢掉的啊。

祭神求雨就下了雨,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它就像不去祭神求雨就下雨一样。

日食、月食发生了人们会去求救,天气干旱了就祭神求雨,占卜算卦然后决定大事,古人并不是认为这些做法能得到所祈求的东西,而只是用它们来文饰政事罢了。

所以君子把这些活动看作为一种文饰,但老百姓却把它们看得神乎其神。

把它们看作为一种文饰就吉利,把它们看得神乎其神就不吉利了。

天上没有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地上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物品之中没有比珍珠、宝玉更明亮的了,人间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

因此太阳、月亮倘若不高悬空中,光辉就不显赫;水火如果不积聚,光泽就不广博;珠玉的光彩如果没有显露在外面,王公就不会把它当作珍宝;礼义不施于国中,功名就不显著。

因此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义。

统治人民的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重视法律、爱护人民就称霸诸侯;贪求财利、多行欺诈就会招致危险;玩弄权术、坑人害人、阴暗险恶就会招致灭亡。

认为大自然伟大而思慕它,哪里及得上把它当作物资积蓄起来而控制它?

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及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

盼望时令而等待它,哪里及得上因时制宜而使它为我所用?

依靠万物的自然增殖,哪里及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们根据人的需要来变化?

思慕万物而把它们当作与己无关的外物,哪里及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

希望了解万物产生的原因,哪里比得上拥有形成物品的工具和条件?

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天,那就违背了万物的实际情况。

经历百代帝位都没有改变的东西,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政治原则的常规惯例。

国家有时衰微有时兴盛,都应该有一个通用的原则去顺合它。治理好这种常规惯例,国家就不会混乱。

如果不了解这种常规惯例,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变化。

这种常规惯例的主要内容从来没有消失过。

社会的混乱,产生于这常规惯例的实施出了差错;社会安定,全在于这种常规惯例的实施十分周详。

所以,政治原则中那些被一般人看作为好的东西,如果符合这种常规惯例,就可以依从;如果偏离了这种常规惯例,就不可以实行;如果违反了这种常规惯例,就会造成极大的迷惑。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如果这种标志不明确,就会使人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君主用标准来表明政治原则,如果这种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混乱。礼制就是治理民众的标准。违反了礼制,就是昏暗的社会;昏暗的社会,就会大乱。

所以,政治原则没有照不亮的地方,它对外对内都有不同的标准,对隐蔽之事或显露之事都有永久不变的规定,那么民众的陷阱就可以除去了。世上的万事万物只体现了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每一种事物都只是万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认识了某一种事物的一个方面,就自以为了解了自然规律,实在是太无知了。

慎子对在后服从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在前引导的一面却毫无认识;老子对委曲忍让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积极进取的一面却毫无认识;墨子对齐同平等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等级差别的一面却毫无认识;宋子对寡欲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多欲的一面却毫无认识。

只在后服从而不在前引导,那么群众就没有继续前进的门径;只委曲忍让而不积极进取,那么高贵和卑贱就不会有分别;只有齐同平等而没有等级差别,那么政策法令就不能贯彻实施;只求寡欲而不见多欲,那么群众就不易被感化。

《尚书》上说: 不要任凭个人的爱好,要遵循君主确定的正道;不要任凭个人的厌恶,要遵循圣王的道路前进。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