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七 语增篇

世间流传的话说: 圣人忧虑世间的事,总是深入思考努力工作,劳精伤神,损害了身体,所以说尧长得像块干肉,舜长得像只干腌的鸟,而桀、纣这样的君主却腹部胖得垂下一尺多。

说圣人忧虑社会关心百姓,身体瘦弱不健康,身上肌肉不丰满光润,是可能的。但要说尧、舜瘦得像干肉、干鸟,而桀、纣肚皮上的肥肉却垂下一尺多,这就过份夸大了。

齐桓公说: 我没有得到仲父辅佐以前,治理国家感到很困难,得到仲父之后,就感到很容易了。

桓公赶不上尧、舜,仲父也赶不上禹、契,桓公尚且感到容易,尧、舜反而会感到困难吗?

从桓公得到管仲感到治理国家容易,就知道尧、舜得到禹、契治理国家不困难。

治理国家容易就少忧虑,少忧虑就没有忧愁,没有忧愁那么身体就不会瘦。

舜继承了尧的太平盛世,尧、舜承袭了圣人的美德,其功德达到了极边远的地区,尧的时候还有忧虑的事,舜的时候却安定而无事。

所以《尚书·多士》上说: 天帝是长久安逸的 ,指的就是舜。

舜继承了安定太平的局面,任用贤人能人,使自己尊严、庄重,不亲自管理国家具体事务却天下太平。

所以孔子说 崇高啊!

舜和禹统治天下而不参与国家具体事务。

舜和禹不参与国家具体事务,还说他们瘦得像只干腌的鸟,如果道德比他差的人继承了衰乱的局面,像孔子东奔西跑,周游列国,到处求官,没有容身之地,没有可走的路,能说他瘦得皮包骨头,直挺挺地倒在路上吗?

商纣是通宵达旦地饮酒,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满池,沉醉在酒里面,昼夜不休息,这肯定要得病。

病了就会不想吃东西,不想吃东西那么腹部的肥肉就不会垂得一尺长。

《尚书·无逸》上说: 只知道纵情过分享乐,从此以后就没有能长寿的君主了。

魏公子无忌也是通宵达旦地饮酒,结果中毒而死。

商纣虽然没有死,应该瘦弱。

这样桀、纣同样的操行,就应该得同样的病,说他们腹部的肥肉下垂超过一尺,这不仅是夸大之词,而且又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世间流传的话又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

蜚廉、恶来一类人,都受到宠幸,是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

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

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之类人来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因而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百把个人。

如今说武王 兵不血刃 ,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而是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

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

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

武王的骨相,仅仅是眼睛的位置高而已;高祖的骨相,眉骨突出,高高的鼻梁,紫色的颈子,漂亮的胡子和髯须,身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

高祖几次躲着吕后到沼泽里去,吕后总是看见天上有彩云,瑞气的出现,就没有听说武王有这样的情况。

高祖骨相比 望阳 多,吉兆比白鱼、赤乌明显,天下义兵一起来会集辅助汉军,这种辅助比八百诸侯强得多。

武王惩罚商纣,高祖袭击秦朝。秦二世的罪恶,比纣王厉害,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的多。

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

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

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 兵不血刃 ,就过份夸大了。

考察周攻取殷的时候,姜太公《阴谋》上记载,给小孩朱砂吃,教他们去说 殷朝要灭亡了 。

武王的军队开到牧野,天还没有亮就举着有油脂的火把开始进攻。察看《尚书·武成》,牧野之战,血流成河能把杵漂起来,染红了千里大地。

由此说来,周攻取殷,跟汉灭秦是同样的情况。

却说周攻取殷很容易,连兵器的锋刃上都没沾血,这是在美化周武王的道德,故意过分夸大事实。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

自然表现出来,那么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

世间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

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

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

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不大。

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

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孔子说: 纣的坏,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这是因为君子厌恶处干下流地位的人,天下的坏事都会归在他头上。

孟子说: 我对于《武成》,只取二、三简罢了。

以最仁义的武王去讨伐不仁义的纣王,怎么会血流得把杵都漂起来呢?

照孔子的话,流血差不多会把杵漂起来;按孟子的话, 不血刃 就近似事实。

说流血能把杵漂起来超过了事实,说 不血刃 也欠公证。

一个圣人一个贤人,都在共同评论同一个纣王,而对纣王罪恶的轻重有不同的说法,对被杀人数多少的情况有不同的估计。

纣王的罪恶不如王莽。

纣王杀死比干,王莽用毒酒毒死汉平帝;纣王是继承父位,而王莽则是窃取汉朝帝位。

杀君主比杀臣子的罪严重,继承父位比窃取帝位名正言顺,在士大夫与士兵中背叛的人,王莽的应该比纣王的更多。

汉军讨代王莽,进军昆阳,死者以万数,军队到渐台,地上淌的血已经淹没了脚趾。

可是世间却偏偏要说周武王夺取天下,连兵器的锋刃上血都没有沾,这并不是事实。

世间流传的话说: 周文王能喝千钟酒,孔子能喝百觚酒。

这是想说圣人道德崇高,能够以道德来控制酒。

如果一坐下就要喝一千钟一百觚,这是酒徒,不是圣人。

喝酒有一定的规矩,圣人胸腹的大小,跟常人一样,如果喝酒要吃千钟,吃的下酒菜就应该吃完一百头牛,如果是吃一百觚酒那么就应该吃完十只羊。

拿吃千钟酒百头牛、吃百觚酒十只羊来说,周文王的身体要像防风氏的君主,孔子的身体要像长狄人一样,才能受得住。

考察周文王和孔子的身体,不可能达到防风君和长狄人那样高大。以矮小的身体,吃许许多多的东西,这就损害了周文王道德的广大,贬低了孔子道德的崇高。

考察《尚书·酒诰》上说: 早晚都说: 只有祭祀时才能用酒。 这是周文王告诫谨慎吃酒的话。

早晚都告戒慎用,那么人民就会受感化。

如果只是表面上发出告戒谨慎用酒的教令,实际上却喝酒尽千钟,这样来教育人民,做下属的表率,以什么来使得他们受感化呢!

这是承袭纣王患的恶习,拿什么来使自己跟纣王区别呢!

况且喝酒千钟的验证,喝酒百觚的证明,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呢?

假使周文王和孔子由于祭祀用酒,那么受用的祭祀酒肉是不能满足需要的;要是因为飨射而用酒,那么飨射喝酒是自有礼仪规矩的;如果是私人宴饮与赏赐喝酒,那么赏赐喝酒应该跟下属一样多。

在尊者面前接受赏赐,酒过三觞就该退席,超过三觞,就要发酒疯造成祸乱。

周文王和孔子是遵循礼义的人,如果赏赐周围的人,到了酒疯祸害身体的地步,自己又饮酒千钟喝酒百觚,说重些就是桀、纣,说轻些就是酒鬼,那又凭什么来树立功德,成就教化,显扬名声,得到后人的称赞呢?

世人都听说过 用道德加以控制,不要喝醉 的话,如此才显出圣人有德高的效验,那么可见是无根据地夸大周文王喝酒千钟,凭空地夸大孔子吃酒百觚了。

世间流传的话说: 纣王沉湎在酒里,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满池子,狂饮者三千人;通宵达旦地喝,简直忘记了天日。

纣王虽然喜欢喝酒也想以酒作乐。

假令酒池在庭院当中,就不该说 通宵达旦地喝酒 。

要坐在深宫中,关上门窗点上蜡烛,才能叫通宵达旦。

假令他们是坐在宫室里,每次要喝酒的人得站起来到庭院中去,然后又得回来坐下,这样一来,既劳苦,又会互相踩着碰着,不能很快乐。

假令酒池在深宫中,那么三千人该靠池边坐着,朝前低头喝池中的酒,抬头便吃饭菜,面前有歌舞音乐,这样才有乐趣。

但是如果真要靠池而坐,那么面前就会没有酒菜吃,歌舞音乐的表演也不会在面前。

那吃喝完全不按礼法,在池边像牛饮水似的狂饮,而吃酒菜不再用餐具,适宜围着鱼肉像老虎一样地吞食。

这样一来,就会明白那 酒池牛饮 的传言,并不是事实。

世间流传的话又说: 纣王把肉悬挂起来形成肉林,叫男女裸着身体在那里面互相追逐。 这是说他整天醉酒、享乐、淫荡、嬉戏没有节制。

肉该送进口里,是口里吃的东西,应该干净不能弄脏。

现在说男女裸着身体在那里边互相追逐,肉怎么会干净呢?

如果是由于酒醉而不计较干净与污浊,那么他们应当一起在酒中洗澡。能裸着身体在肉之间互相追逐,为什么又不肯在酒里洗浴呢?

由于不说在酒里洗澡,所以知道不可能裸着身体在肉之间互相追逐。

传话的人说,有人说: 驾着车给喝酒的人送酒,骑着马给喝酒的人送烤肉,一连狂饮一百二十天才算一夜。

要说 用酒为池 ,那么说 驾着车给他们送酒 就不对;要说 悬肉为林 ,那么说 骑着马给他们送肉 就不对。

或者纣王酒醉打翻了酒缸,酒倾泻遍地,就说酒流成池。

酒糟堆积在一起,就说酒糟堆成了山丘。

悬挂的肉有点像树林,就说肉成了树林。

树林昏暗,人们有时跑到里面嬉戏,就说裸着身体互相追逐。

或者装酒用鹿车,就说驾着车送酒、骑着马送肉。

或者一连喝了十多夜,就说他一连喝了一百二十夜。

或者酒醉不晓得问时间,就说他忘记了天日。

周公封康叔的时候,就把纣王酗酒的事告诉他,目的在于把纣王酗酒的害处全部摆出来,想以此告诫他,但是却没有说酒糟堆成山丘,酒流成池,悬挂的肉成了树林,通宵达旦地喝酒,忘记了天日的事。

圣人不说,可见大概不是事实。

世间流传的话说: 纣王不分时间跟三千人在酒池边狂饮。

其实,夏朝官职有一百,殷朝有二百,周朝有三百。

纣王去与他们作乐的,不是老百姓,肯定是臣子;而且不是小臣,必定是大官,那么数量不可能满三千人。

作传书的人想把纣王说得很坏,故意说有三千人,是夸大事实。

世间流传的话说: 周公拿着礼物降低身份到地位低下的人那儿去。

说是去问候他们。

那三公是国家的重臣,君王的骨干;而住在白屋的人,不过是民间地位低贱的人。

要说周公以三公的身分,倾身降低重臣的尊严,拿着礼物去问候地位低下的人,这不是事实。

或许周公待人谦卑恭敬,不以骄傲的态度对待地位低下的人,于是人们就说他去问候他们或许是周公起用了地位低下的人,又拿着玉璧作迎聘的礼物,人们就说他拿着礼物去问候那些人。

世间流传的话说: 尧和舜很节俭,用茅草盖屋顶从不修剪,用栎木作椽子也不加砍削。

说用茅草盖房顶,用栎木作椽子,是可以的;但要说从不修剪不砍削,是过分夸大。

《尚书·益稷》上说: 我重新划定了五个服役的地带。

五服,就是有五个颜色的衣服。

穿上五彩的衣服,再住进修整好的茅屋,什么宫室的衣服不相称呢?

要是穿上五彩的衣服,衣服上又画着日月星辰,却住在没有修整的茅屋里,就不符合事实了。

世间流传的话说: 秦始皇帝焚烧诗书,活埋儒生。

说焚烧诗书,是要消灭掉五经等书籍。活埋儒生,是说他要杀尽收藏经传书籍的人。

烧掉书,埋掉人,诗书就灭绝了。

说焚烧诗书,活埋儒生,是事实;但要说他想灭绝诗书,就故意活埋人,不确实,又夸大了。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设酒宴,博士七十人前去为秦始皇祝寿。

仆射周青臣进表称颂秦始皇的功德。

可是原齐国的淳于越却进表劝说秦始皇不该不封赏子、弟、功臣而自己去挟制大臣们,并且指责周青臣认为他当面奉承秦始皇。

秦始皇把他的意见交给丞相李斯。

李斯责备淳于越说: 这些儒生不效法今人而去仿照古人,用它们来非难当今皇上,迷惑混乱老百姓。

我请求皇上下命令给史官,凡不是秦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材料都烧掉。不是博士官职掌的书藉典册,其他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语录,旧六国刑书的,要他们全送到郡守郡尉那儿去统统烧掉。有敢两人私下说及《诗经》和《尚书》的,就拖到闹市处死示众;有用古制非难现今制度的,全族处死。官吏知情不举报的,跟他们同罪。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

第二年,秦始皇三十五年,这些儒生在咸阳尽说不中听的话。

秦始皇派御史大夫追查审讯他们,这些儒生据说互相告发,于是秦始皇决定亲自处决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七人,把他们统统活埋。

焚烧《诗经》和《尚书》等书,起源于淳于越对秦始皇的劝说;活埋儒生,起因于这些儒生说不中听的话,被活埋的有四百六十七人。

流言夸大说活埋了儒生,想灭绝《诗经》、《尚书》等书,而且还说儒生完全被活埋了。

这不是事实而且又过分夸大了。

世间流传的话说: 荆轲住的街巷被荡平,人被杀得一干二净。

这是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后来秦王杀了荆轲的九族,那之后秦王还愤恨不止,又杀光了荆轲的整个乡里。整个乡里全被杀光,所以叫做空空如也。

这话太夸大了。因为秦始皇虽然无道,也不会干出杀光荆轲乡里的事。

始皇驾临梁山的皇宫,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随从车马太多,很不高兴,随口说了指责李斯的话。

过后,他的左右侍从把话告诉了李斯,李斯马上减少了随从车马。始皇知道左右侍从泄漏了他的话,又不知道是谁,于是就把那时在他身旁的人都全捉来杀了。

那之后有流星坠落在东郡,落到地上是块石头,当地百姓有人在那块陨石上刻道 始皇帝死后,天下要分裂 。

始皇听说这事,就派御史大夫追查审讯,但没有认罪的,于是就把当时在石头旁边的人全部捉来杀了。

处死跟随到梁山皇宫的侍从和处死在陨石旁边的人,是想晓得泄漏话和在石头上刻字的人,由于不能确切知道他们,所以把他们全杀了。

荆轲的街坊邻里对秦始皇有什么罪要把他们全部杀光呢?

如果刺杀秦王嬴政的人躲藏在街坊邻里家,又不知道他是谁,把邻里全部杀光,还说得过去。现在荆轲已经被处死,刺客找到了人,整个里的百姓,为什么要受牵连呢?

始皇二十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察觉了,就肢解荆轲来示众,并没有说全部杀掉他的街坊邻里。

那时或许诛杀了荆柯的九族,九族人太多,都同在一个地方住,杀了他的九族,整个里的人差不多被杀光了,于是喜欢把事情夸大的人就说把整个里的人全杀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