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十二 谢短篇

《程材》、《量知》,讲到儒生和文吏的才能不相上下,因为儒生掌握了先王之道,文吏通晓公文,由于先王之道胜过具体事务,所以认为儒生稍稍胜过文吏。

这是在不同职业之间来相互比较衡量,对他们职业范围内各自所具有的短处,没有如实论述。

儒生能解说一种经书,就自认为弄通先王之道来傲视文吏;文吏通晓公文,就自认为会处理公文不出差错来嘲弄儒生。

他们各怀自满,自以为高明,别人不对而自己对,不知道什么是短处,不明白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

《论衡》解答这个问题,将使他们脸红各自知道自己的短处。

儒生的短处,不仅仅因为不通晓公文,文吏的不足,不仅仅因为没有弄通先王之道,反而是因为闭塞不明,不通古今,不能各自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全面。

二家各有短处,自己不能了解,世上评论的人,也不能解答它,这怎么行呢?

儒生的事业是五经。面朝南边作老师,早晚讲课,把经书的章节字句背得滚瓜烂熟,道理讲得十分完备,在通晓五经这点,是不错的。

春秋战国之后,秦、汉的事情,不知道的,就是短处。

了解古代不了解现在,称为愚昧无知,那么儒生就只能称作愚昧无知的人了。

春秋战国之前,到天地开辟,帝王开始设立,君主的名字是谁,儒生更不知道。

了解现在不了解古代,称为瞎子。

春秋战国时代跟上古相比,就像是今天跟春秋战国时代相比一样。

只能说解经书,不通晓上古,那么儒生就是称作瞎子的人。

儒生还可以说: 上古已很久远了,那时候的事情昏暗不明,所以经书上没有记载,老师也没有讲过。

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的事情虽然很远,经书上即使没有记载,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是研究五经的人应该都了解的,儒生们应该清楚地加以解释。

夏朝从禹统治国家经过多少年才到殷朝,殷朝从汤经过多少年才到周朝,周朝从文王经过多少年才到秦朝呢?

桀使夏朝亡,纣使殷朝灭,丧失了周朝天下的又是哪个王呢?

要是周朝还算远,那么秦朝则是汉朝灭掉的。

夏朝从禹开始,殷朝从汤立国,周朝的起祖是后稷,那么秦朝的第一个君主又是谁呢?

秦朝烧五经,坑杀儒士,这是研究五经的人都知道的事。

秦始皇是什么起因要烧五经,又是什么感触要坑杀儒士呢?

要是秦朝还算前代,那么汉朝本是儒生生活的年代。

从高祖刘邦到现在是几代,又经过多少年才到现在呢?

最初禀受了什么天命,又得到了什么祥瑞呢?

汉朝得天下与殷、周相比,哪个难,哪个容易呢?

家里的孩子读书过了多少年,有人问他: 你住的房子有多少年?

祖先是干什么的?

如果都不能知道,就是愚昧无知的孩子。

哪么儒生不知道汉朝的事情,就是世上愚昧无知的人。复习旧的了解新的,才可以做老师。

古今都不知道,怎么能称老师呢?

那些儒生会说: 经书是圣人精辟的话,早晚讲授学习,涉及的道义类似,所以能够经过努力弄懂。

汉朝的事情在经书上没有记载,称作一般书籍,近于小道理,即使能懂得它,也不是儒者引以为贵的。

儒生不能对古今的事都了解,只想各自分别讲述他们擅长的经书,可是经书上的事情和道理是类似的,如果说可以不了解古今的事,这才是以无知为贵!

要是对古今的事不通晓,还不认为是短处,那么就请让我用他们各自早晚讲习的经书,再来分别问一问儒生吧。

先问研究解释《易》的儒生: 《周易》本来的起因是什么?

作者是谁?

他们将会答应说: 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推演成六十四卦,孔子作《彖辞》、《象辞》和《系辞》。

伏羲、文王、孔子三圣沿袭作《易》,《易》才完备。

再问他们: 《易》有三家,一叫《连山》,二叫《归藏》,三叫《周易》。

伏羲,文王作的,究竟是《连山》呢,还是《归藏》、《周易》呢?

秦朝烧毁五经,《周易》为什么能逃脱呢?

汉朝兴起经过多少年,才重新把《周易》立为经书呢?

汉宣帝的时候,河内郡有个妇女拆老屋,得《周易》一篇,名叫什么《易》呢?

这时《周易》完备了没有呢?

问研究解释《尚书》的人: 如今早晚讲授的《尚书》是二十九篇,另外有一百零二篇的,还有一百篇的。

二十九篇《尚书》的起因是什么?

一百零二篇的作者是哪个?

秦朝焚毁书籍的时候,《尚书》各篇都在什么地方?

汉朝兴起,开始收录《尚书》的是哪个皇帝?

最初向学生讲授的又是哪个人?

问研究解释《仪礼》的儒生: 在孔子以前,周朝已经制定了礼,还有殷礼,夏礼,共经历三代,礼都根据当时的情况有增减,篇数有多有少,文字有增有减,不知道现在的《仪礼》,是周朝的,还是殷朝、夏朝的?

他们必定认为汉制继承周制,将回答说: 周礼。

其实,周朝的礼有六典,再用六相乘,六六三十六,三百六十,这是因为周朝的官职有三百六十个。

考察现在的《礼》不见六典,没有三百六十个官职,又看不见关于天子礼仪的记载,天子的礼仪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呢?

难道是秦朝烧掉的吗?

汉朝宣帝时,河内郡一个妇女拆老屋,得到失传的《礼》一篇,十六篇中,哪一篇是失传的《礼》呢?

汉高祖命令叔孙通制作《仪品》,那么当时《礼》十六篇在什么地方去了呢?

为什么还要重新制定礼仪呢?现在的《礼》十六篇,是秦始皇烧书剩下的,经历了秦朝,一共还有多少篇呢?

问研究解释《诗经》的儒生: 《诗经》创作于哪个帝王的时代?

他们将回答说: 周朝衰败的时候,《诗经》已创作出来了,那么大概作于周康王的时候。

由于康王的品德在房事上有缺点,大臣们就讽刺他起得晚,因此创作了《诗经·关睢》。

周文王、周武王的隆盛事业延续到了成王、康王的时代,康王时还没有衰败,《诗经》怎么能创作出来呢?

周朝不只一个帝王,怎么知道他就是康王呢?

夏禹、商汤的未代都衰败,但是夏朝、殷朝衰败的时侯,《诗经》为什么没有创作出来呢?

从上古诗中截取周朝以来的诗编入《诗经》,就说《诗经》产生在周朝。古代帝王派人采集诗歌,每首诗都有文字记载,现在的《诗经》中没有关于古诗的文字记载,怎么知道不是秦始皇焚烧五经,独使周以前的诗一篇也没有留下来呢?

问研究解释《春秋》的儒生: 孔子作《春秋》,是周朝哪个君王的时候?

他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鲁国的音乐才得到审定和整理,之后写了《春秋》。

从卫国回到鲁国,是鲁哀公的时候。

他从卫国动身,那里的君主是谁?

用什么礼节对待他,而使他回到鲁国就要写《春秋》呢?

孔子抄录鲁国史官的编年史用来写《春秋》,鲁国史官的编年史本名叫《春秋》呢?

还是写作成为经以后,才称为《春秋》的呢?

研究讲解法律的人,也是儒生。

问他们: 《九章》是谁制作的?

他们听说皋陶作过尧、舜时的司法官,一定要说: 皋陶。

往下追问: 皋陶,在尧、舜时代,尧、舜时的刑法有五种:墨、劓、刖、宫、大辟,考察今天的法律没有五刑的条文。

有人会说: 是箫何。

往下追问: 箫何是汉高祖时候的人。汉文帝时,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有罪,押送到长安,他的女儿缇萦为解救父亲上书,说肉刑一施行,就不能悔改。

文帝被她的话感动,于是废除了肉刑。

考察今天的《九章》是象刑,没有肉刑。

文帝生活在箫何之后,我们知道文帝时还有肉刑,要是箫何制作的,怎么反而全是象刑呢?

这能说今天的《九章》是箫何制作的吗?

古代礼制条文有三百,具体礼节仪式规定有三千,刑法也是正刑纲目三百条,科条细目三千条,违反了礼,就要判刑,礼反对的,就是刑要惩罚的,所以礼和刑条文数目的多少是相同的。

今天的《仪礼》是十六篇,箫何制作的法律只有九章,不互相吻合,又是为什么呢?

给五经各篇加题目,都是根据各篇的内容来区别的,至于礼与律同样应该是经,给它们定篇名,为什么礼叫《经礼》,律叫《盗律》呢?

把古今的道理汇总起来问儒生,儒生知道,分别拿他们熟悉的一种经书内容去问他们,又不能通晓,这就是因为他们墨守相信老师对经书的解释,而不肯稍微多读点书的过错。

文吏自认为懂得官家的事情,又通晓公文。

要是问他们: 懂得这些事情,就应当能够通晓它们的道理,透彻了解它们的意义是不是?

文吏听了一定会发呆。

再问他们: 古时候分封诸侯,都是各人独自统治国家,现在要设置郡太守、县令、县长,是什么道理呢?

古人实行井田制,老百姓为公家耕种,现在是征收田赋和畜草,是什么用意呢?

一年让老百姓当一个月的更卒,根据是什么呢?

二十三岁登记服役,十五岁开始交纳算赋,七岁开始交纳口赋二十三钱,是什么缘故呢?

腊祭,起于哪个帝王的时候?

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为什么要立他们呢?

社稷、先农、灵星,祭祀的是什么神呢?

年底驱赶瘟疫,驱逐的是什么鬼呢?

立桃梗假人在门前,是什么意思呢?

挂芦索在门上,画虎在门框中,驱赶的是什么呢?

去掉墙壁的字画上厌火丈夫,是根据什么画的呢?

一步六尺,帽高六寸,为什么要这样对应呢?

一般的郡有尉史、令史,而没有丞长史,为什么要这样制定呢?

两郡互致文书要说 敢告卒人 ,而两县间就不说这样的话,怎样解释呢?

郡守上书报告事情对太尉、司徒要说 敢言之 ,对司空要说 上 ,为什么要这样陈述呢?

赐给老百姓爵位八级,效法的是什么呢?

爵位起名叫 簪 、 上造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给官吏记功叫伐阅,把名字记入墨写的行状里,是什么用意呢?

赐王杖给七十岁的老头,起因是什么呢?

在王杖的顶端刻上斑鸠,而不刻麻雀,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杖呢?

假如因为斑鸠是益鸟,不赐给斑鸠而赐给鸠杖,怎么解释呢?

白天分为六十刻,漏水滴完一百刻,夜晚鼓要敲五次,为什么呢?

官吏穿黑色衣服,宫廷卫士却穿红色禅衣,是怎么考虑的呢?

皮带系在腰上,刀佩在右边,剑带在左边,为什么要这样装束呢?

絇饰在鞋上,帽戴在头上,是象征什么呢?

官吏住在城市,出入乘车马,坐着处理文书,那么筑城郭,开始是哪个君王呢?

造车子,最初是哪个工匠呢?

产马,最早在什么地方呢?

创造文字,最先是谁呢?

建造城郭和最早产马的地方,很难晓得,因为时间太久远了。

但是制造车子创作文字,容易知道,文吏一定会答应说: 是仓颉创作文字,奚仲创造马车。

往下追问: 仓颉是感触什么创作文字,奚仲是受什么启发创造马车的呢?

还是不知道。

这些都是文吏应该知道的,然而却不知道,这也是不多读书的过错啊。

儒生不通古今,知道的不过是墨守和相信经书,背熟章节和句子,分析互相错乱的文句,辨明矛盾与不同的地方。

文吏不通晓做吏的道理,他们的能力不过是审判案件考察事务,递交文书下发公文,对答流利。

衡量文吏和儒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都学识浅陋达不到,片面杂乱不完善,都有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理由相互指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