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十四 谴告篇

谈论灾异的人,认为古代的君主治国违背了先王之道,天就用灾异来谴责警告他。

灾异不止一种,又用天气的寒温来作为君主 为政失道 的证明。

君主用刑不符合时令,天就用寒气来谴责警告他;施赏违背节气,天就用温气来谴责警告他。

天谴告君主,就像君主发怒斥责臣下一样。

所以楚庄王说: 天不降灾异,是老天忘了我吧!

灾异是上天的谴告,所以楚庄王对天不降灾异感到害怕,总想着它。

我说:谴告这种说法值得怀疑。

因为国家有灾异,就像家中有异常现象一样。

国家有灾异,就认为是上天在谴告君主;那么家中有异常现象,又是上天在谴告老百姓吗?

上天不会谴告老百姓,这个道理已经很明白了,人的身体也还可以用来作个比喻。

身体有病,就像天有灾异。

血脉不调和,人就生病;气候失调,一年中会发生灾异。

把灾异说成是上天谴告国家政治,那么生病是上天又在谴告人吗?

在坛子里酿酒,在鼎里煮肉,都想把它们的味道调得可口。

有时或咸或苦、或酸或淡,不适合人的口味,是由于人调和五味不得当。

国家政治发生灾异,就像煮肉、酿酒出现坏味道一样。

如果说灾异是上天的谴告,这就是说,煮肉酿酒不当,也会被上天谴告了。

用小事推测大事,明白用具体事物来作比喻,就足以了解天了。

假使楚庄王的智慧像孔子,那么他的话可以相信。

但他仅具有在衰落的年代中称霸的才能,就像那解说变复的人一样,说的话未必可信,所以值得怀疑。

天道是自然的,自然是无为的。

如果天能谴告人,那它是有为的,而不是自然的。

黄老学派论说天道,是符合实际的。

再说,要是天真能够谴告君主,就应该改变天气使君主觉悟。

如果君主用刑不符合时令,刑气属寒,那么天应该用温气来谴告他。如果君主施赏违背节气,赏气属温,那么天应该用寒气来谴告他。

上天要改变君主的政治,就该改变他施政时的天气以示谴告,故意使君主能够觉悟,懂得是非。

现在天却随着刑气寒、赏气温,来继续散布寒气和温气,这不符合谴告的意图,也不是想叫君主改变政治的适当办法。

周太王古公亶父认为王季可以立为君主,所以给他改名叫 历 。

历的意思就是 嫡 。

太伯明白父亲的用意,就去吴越采药,以避开王季。

假使周太王不改王季的名字,还用他的字 季 ,太伯怎么会觉悟而避开王季呢?

现在君主的刑赏违反了法度,天想要改变他的政治,就该用相反的气来谴告,像周太王改王季的名字那样。

如今天却又用同类的气来谴告,那么君主什么时候才能觉悟,看见自己刑赏的错误呢?

弹瑟的人上错了弦,安错了柱,宫、商两个音阶走了调,他的老师知道了,会给他调整弦并移动瑟柱。

上天看见了君主刑赏的错误,就像老师看见瑟的弦柱有不对的地方一样。

上天却不改变天气的寒温来使君主觉悟,反而增加原来天气的程度来助长他的错误,这就是说天没有心意,是胡乱跟着君主为非作歹的。

商纣王是通宵达旦地饮酒,周文王却朝夕告诫: 只有祭祀才能用酒。

齐国人祭祀时很奢侈,而晏子祭祖庙,上供的猪仔,连俎也遮不住。

为什么呢?

因为对自己反对和痛恨的事,应该有办法来改变它。

要是儿子和弟弟傲慢无礼,那么父亲和哥哥就要用谨慎恭敬来教育他们;官吏与百姓横蛮不讲理,地方长官就要用和睦恭顺来教导他们。

所以康叔与伯禽不遵循作弟弟与儿子的礼节,拜见周公,下拜和起立都很傲慢,多次拜见多次被打。去见商子,商子叫他们去看乔树和梓树。

二人看了乔树和梓树,心中感到有所觉悟,因此懂得了父子、兄弟的礼节。

本来周公可以照他们的态度以骄横相待,商子也可以照他们的态度以傲慢相待,然而一定要用鞭子和棍棒打他们,用观看乔树、梓树来教育他们,是希望他二人看见与自己行为不同的事物,通过这些不同而使他们自己觉悟。

君主政治上的失误,就像他二人违背礼节一样。天不用恰当的办法告诉君主,让君主觉悟,像让康叔、伯禽二人观看乔树、梓树那样,反而是随着君主刑赏的错误,做出随寒从温的反应,这就是天与君主一起做错事了。

天没有起到帮助君主觉悟的作用,而是帮着随寒气从温气,这不是上天的意愿,也不是上天爱护君主降下谴告的适当办法。

凡东西能相克的,必然性质不同;能相辅相成的,必然元气相同。

所以离下兑上叫 革 。

革,是变更的意思。

火与金不同气,所以能够相克。

如果都是火,都是金,怎么能相克呢?

屈原痛恨楚国政治腐败,所以喜欢作后人称道的 香洁之辞 ;屈原与渔父讨论不要跟随世俗,于是陈述了关于沐浴的那番话。

大凡要去掉身上沾满猪圈里脏东西的人,有人会教他焚香薰身,有人会叫他背猪掩盖臭味。

这二种说法对除掉身上的脏臭,谁对谁不对呢?进行指责又不能改变,是很少有益处的。

其实,用随寒从温的办法来指责君主刑赏的错误,能使他改变吗?

西门豹性情急躁,就佩带皮带提醒自己和缓些;董安于行动缓慢,就带着弓弦提醒自己紧张些。

二位贤人懂得佩带能改变自己性格的东西,来克服自身的缺点。

天是最英明的,君主政治有失误,不用相反的气来谴告使他改变,反而顺随君主的错误,迁就原来的阴阳之气,这就是说,上天的用意不如两位贤人精明了。

楚庄王好打猎,樊姬为此不吃鸟兽的肉;秦缪公喜欢无节制的地作乐,华阳后为此不听郑、卫两国的音乐。

二位姬妃不满意两位霸主,就违背他们的欲望,不顺从他们的行为。上天指责君主赏罚失时,却顺着君主的错误行为,助长原来的阴阳之气,这大概是说,上天的德行不如妇人贤良了。

所以 谏 这个词,就是阻拦的意思。用善去阻拦恶,一定认为它能制止祸乱。

周缪王滥用刑罚,《尚书·吕刑》上说: 要用暴力来对付残暴。

暴力、残暴都不好。拿坏事来对付坏事,祸乱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如今惩罚与将赏都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坏事。天又用不好的办法来顺应他,这就是说,上天的德行与周缪王相同了。

因此用好的去驳斥坏的,用坏人坏事作例,使人畏惧而变好,这是告诫人的道理,是勉励人为善的方法。

舜告诫禹说: 不要像丹朱那样狂妄。

周公告诫成王说: 不要像殷纣王那样。

毋,是禁止、不要的意思。

丹朱、殷纣王太坏,所以用 毋 来表示禁止学他们。

说 毋若 ,跟说 必若 ,谁恰当呢?

所以 毋 、 必 这二个词,圣人分得很清楚。

怎么能用错误来谴告错误,顺着别人的过失来增加他的罪过呢?

天和人都是同一道理,圣人和天都是同样的德行,但圣贤用好的来反对坏的,而上天却用有害的办法来将就错误,难道这是天人同道,圣人与天合德的证明吗?

汉武帝喜欢神仙,司马相如献上《大人赋》,武帝读了就有飘飘然腾云上天的神气。

汉成帝喜欢扩建宫室,杨子云献上《甘泉颂》:描写甘泉宫堪称美妙神奇,说它不是人力能够办到,要鬼神的力量才能建成。

皇帝没有察觉其用意,反而做个不停。

司马相如的赋,如果直说修仙不会有实际效果,杨子云的颂,要是直说奢侈有害,汉武帝怎么会有飘飘然要上天的神气,汉成帝怎么会执迷不悟呢?

然而天用相反的气来谴告君主,反而顺从君主的心意用不对的办法来迎合他的错误,就像司马相如和杨子云二人写的赋、颂那样,使汉武帝和汉成帝两帝执迷不悟。

窦婴和灌夫痛恨当时的风气不正,天天在一起用为人标准来指责那些负恩弃交的人,他俩心里痛恨极了,以往的门客怎么又肯顺从他俩的愿望呢?

周太伯教吴人穿衣戴帽,跟顺从吴俗和他们一起光着身子相比,哪个好呢?

所以吴人懂得礼义,是周太伯改变了他们风俗的结果。

苏武到了匈奴,始终不肯向左边开衣襟;赵他到了南越,就岔开脚坐,梳个椎形发髻。

于是汉朝人就称赞苏武,指责赵他。

因为赵他的习性,占染了南越的地方风俗,违背了汉朝的穿衣戴帽制度。陆贾去劝说他的时候,穿的是中原服装,行的汉朝礼节,用道理去规劝他,赵他觉悟,就回心转意,归附汉朝。

如果陆贾也穿南越人的衣服,说南越人的话,顺从他们的落后风俗,怎么能使赵他觉悟,自动转变而服从汉朝的制度呢?

夏、商、周三代教化互相不同,文与质互相交替,这是因为前代政治上的错误,后代不能回头沿袭的缘故。

上天谴告君主的错误,不去纠正他的过失,却沿袭他的错误。要推行谴告的教化,又顺从其阴阳,这怎么行呢?

管叔、蔡叔叛乱之前,周公再三告诫教导他们。

他用来告诫教导的话,难道是说应当叛乱吗?

做人的道理应该是表扬好的,憎恶坏的,对好事加以奖赏,对坏事加以惩罚,天道也应当如此。

刑赏不符合事实,是恶行,天又用恶气去顺应它,那么憎恶坏事的原则,又运用在那里了呢?

汉朝治窝藏首犯之人的罪。制订不准放跑犯人的法律,是因为痛恨人们跟着作恶并与坏人成群结党。

如果人们能捆住犯人送交官吏,离开坏人并不跟他们住在一起,那么 首匿 、 亡从 的法律就会废除。

狄牙调味,酸了就拿水加,淡了就用盐放。就跟水火能相克变化一样,所以饭菜不会过咸过淡。

如今刑赏违背实际,不用相反的气来改变君主的错误,而是再在寒气中增加寒气,在温气中增加温气,这就像嫌酸而拿盐放,怕淡而用水加一样。

像这样说来,谴告的说法,应该怀疑呢,还是一定要相信呢?

现在点柴烧釜,火大水就开,火小水就凉。

其实,国家的政治就像火,天气的寒温就像釜中水的冷热。

只能说君主处理政事赏罚不当,扰乱了阴气与阳气,使得气不调和,怎么能说是天因为君主有错就用寒气和温气来谴告他呢?

儒者的话又说: 君主政治失误,天就显示异常;如果不改,就灾害他的百姓;再不改,就灾害他自身。

先显示异常然后降下灾害,是天先教育后惩罚的道理。

我说:这又值得怀疑了。

在夏天栽种作物,作物会干枯不能生长;在冬天才收割谷物,谷物会掉在地上无法收藏。

从事国家政治与教化,就像栽种作物,收藏谷物一样。

只能说由于政治不合时宜,天气和万物出现了灾害;怎么能说天用变异来谴告君主,要是不改正,就用灾害来惩罚他呢?

儒者的这个说法,是俗人的言论。

炎夏阳气盛烈,阴气触犯阳气,就闪电打雷,击杀人与物。

说是天在惩罚暗中犯罪的人,这话表面听来好像是对的,其实不正确。

说灾异是为了谴告和惩罚,就像说雷击杀了人是天在惩罚暗中犯罪的人一样,是没有道理的,不正确的说法。

有人说: 谷子云向皇帝上书陈述变异,指明是上天的谴告,要是不改,以后还会再有灾异出现,并表示愿意戴上刑具等待灾异的到来。

后来果然还是出现了他说的灾异。

如果这灾异不是上天对君主的谴告,为什么还有灾异出现呢?

有了谷子云的这个说法,所以后来出现了用来以示告诫君主改正过失的灾异 。

我说:变异本来有征兆,世间万物本来就有始有终。

踩着霜就能知道坚厚的冰一定要出现,这是自然的规律。

谷子云能看出变异的苗头,知道它以后还会出现,就借变复和说法,来证明自己的话,故意表示愿意戴上刑具来等待变异的出现。

这就像齐国晏婴看见水星在房宿与心宿之间,就知道地要动一样。

假使谷子云看见水星,那他将又会说天要用水星来谴告政治,如果不改,会有地动的灾变。

那么谷子云就会表示愿意戴上刑具等待灾变降临,就像子韦表示愿意伏在皇宫的台阶下等待火星移动位置一样,必然会得到证明,因此谴告的说法就被人相信。

把变异说成是上天给予君主谴告,在道理上有什么损害呢?

损害了上天的本性,把自然无为的事情转变成了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难以听信。

说天能谴告君主,是要赞美天听觉灵敏,目光锐利。

结果反而因为耳聪目明而损伤了天的本性。 怎么会知道他聋了呢?因为他的听觉很灵敏。

怎么会知道他瞎了呢?

因为他的视觉很灵敏。

怎么知道他疯了呢?

因为他说话很得当。

你看,说话得当,视觉清楚,听觉灵敏,道家却认为是疯子、瞎子、聋子。

现在说天会谴告君主,这等于说天是疯子、瞎子、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