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论谦让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
从前,舜告诫禹说: 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
《易经》上说: 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
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
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惧群臣。
天虽高,却能听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天呢?
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
因此,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
魏徵接着说: 古人讲: 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
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
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贞观三年,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 《论语》里讲: 有才能的人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这样,有才能的人好像显得没有才能,知识渊博的人好像显得无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颖达回答说: 圣人实行教化,要求每个人都谦逊退让,有才能的人不骄傲自大,仍旧向没才能的人请教他不知道的事情。
自己虽然多才多艺,可还是害怕懂得太少,仍旧向才艺寡少的人讨教求得更多的知识。
自己虽然有知识,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自己内心虽然已经很充实,表面上却好像空虚。
这句话不仅是对庶民百姓的要求,帝王的德行,也应当如此。
帝王内心蕴藏神明,外表必须沉默,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所以《周易》上讲 要表现得蒙昧无知来自养正道,不显露明智以盛气凌人 。
如果帝王身居至尊之位,就炫耀自己的聪明,凭借才能欺凌别人,掩饰过错,拒绝诤谏,那么上下之间的情感就会被隔断,君臣之间的原则就会被抛弃,自古以来国家灭亡,没有不是由此而造成的。
唐太宗很赞同地说: 《周易》上讲: 勤劳谦逊的品质,君子如果能够保持到底,就会有好事降临。
这句话的意思和你说的是一样的啊。
于是,下诏赏赐给孔颖达绢帛二百段。
河间王李孝恭,在武德初年被封为赵郡王,后被加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
他平定了萧铣、辅公祏的势力,于是长江、淮河以及岭南、岭北地区都在他的统领之内。
他控制一方,威名远扬,不久迁任礼部尚书。
可是,李孝恭性格谦逊忍让,没有一丝一毫骄傲自大的习气。
当时,特进江夏王李道宗,以统兵打仗闻名,很有学问,并且礼贤下士,爱惜人才,唐太宗很器重他。
在大唐宗室中,只有李孝恭、李道宗二人德才无人可比,是一代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