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论畋猎
秘书监虞世南因为唐太宗喜欢打猎,就上疏说: 我听说秋冬两季打猎,是历来的传统,射杀猛兽,追遂飞禽,前人已有训诫。
陛下在批阅奏章,临朝听政之余,亲自驾着打猎的车子,到凶禽猛兽出没的森林洞穴之中,猎杀凶残的动物,保卫黎民百姓,用动物的皮毛,制作兵器。
打猎成功后,让旗帜高高飘扬,以显示赫赫国威,这是在遵循古代先王们传下来的规矩。
然而陛下乃天下最为尊贵的人,陛下出行打猎,百姓仰慕你的圣德,牵挂你的行踪,这怎不叫万民揪心,所以陛下应当谨慎行事,保重自己,为江山社稷着想啊!
汉武帝好猎熊,司马相如上疏力谏,武帝于是打消了此念。吴主孙权好射虎,张昭晓以利害,吴主也接受了意见。
我虽人微言轻,但也要尽到臣子之职。自然无情,死亡的禽兽已经很多了,陛下对狩猎进行嘉奖,浩大的皇恩也已为老百姓所知。
臣只希望陛下存放好猎车和器具,采纳臣下的意见,把脱衣露体的事让臣子去做,那么就可以为王者之楷模,永载史册了。
唐太宗听罢,对他的意见深表赞许。
谷那律担任谏议大夫的时候,曾跟随唐太宗外出打猎。途中遇上大雨,唐太宗问谷那律: 油衣该怎么做才不会漏雨呢?
谷那律回答说: 如果用瓦来做,肯定不会漏雨。
言下之意是希望太宗不要经常游猎。唐太宗对他的回答大为赞赏,赏给他帛五十段,外加一条金带。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说: 我过去到怀州去,有人上书说: 为什么总是差遣山东的劳工到宫里修造苑囿呢?
当今劳役之重,已经和隋代不相上下了。
怀州、洛水以东的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而皇上还时常到那里去打猎,真是一个骄奢的君王啊。
今天皇上又到怀州来打猎,看来皇上是听不进忠言的。
一年四季出行打猎,是古代帝王常有的礼数,今日我到怀州,对老百姓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干扰。
凡是上书提出意见的,一般我都采纳,臣子贵在能直谏,君王贵在能改正。
但如今这样的诋毁,像是在诅咒我啊。
侍中魏徵说: 朝廷广开言路,所以上书提意见的人众多。
陛下亲自批阅奏书,是希望采纳好的意见,侥幸大胆上书的人也因此得以把他们的一点浅见告知陛下。
臣子向国君提意见,必须言语委婉,措辞得体,借此以讽彼。
汉元帝曾到宗庙去祭祀,想从便门出去,再乘楼船到宗庙。
御史大夫薛广德挡住去路,站在汉文帝乘坐的马车外,摘下官帽,说: 陛下应当从桥上经过,如果陛下不听臣的话,我就自尽,让我颈中的鲜血玷污你的车轮,使你进不了宗庙。
汉文帝很不高兴。
光禄卿张猛说: 我听说如果君王圣明,那么臣子就会忠直。乘船危险,过桥安全。
圣明的君王不会冒无谓的危险,好的意见是可以采纳的。
汉文帝于是就从桥上经过。
从这点看,张猛真可算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啊。
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到同州的沙苑去打猎,他亲自射杀猛兽,披星戴月,早出晚归。
特进魏徵上书说: 《尚书》上赞美周文王不沉溺于打猎,《左传》中载有虞人进谏,说夷、羿太喜欢打猎,应该深以为戒。
过去汉文帝骑马来到峻坂,想飞驰而下,大臣袁盎紧紧抓住汉文帝的马辔说: 圣明的君主不冒失、不侥幸,现在陛下骑着骏马,在情况不明的山坡上飞驰。如果马受惊吓,车子失灵怎么办?陛下纵然轻视自己的生命,但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
汉武帝也喜好猎杀猛兽,司马相如进谏说: 力气大如乌获,射箭快捷如庆忌这样的人的确有。
可是同样的,凶残的野兽也不少。如果在险恶之境突然窜出猛兽,即使有乌获、逄蒙的本领也无计可施。皇上打猎虽然有很多人保护,但这种事情终非帝王所为。
孝元帝到效祀之地打猎,意犹未尽,想留守在猎区继续狩猎,臣子薛广德说: 如今关东一带非常贫困,百姓流离失所的数不胜数。
这个时候陛下留在这里打猎,是在自撞使秦国覆没的丧钟,歌唱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啊。这样做将使士兵疲于奔命,随行的官员劳顿不堪。要想江山永固,为什么要靠猎杀老虎来获得呢?望陛下三思。
我提到的这几位帝王,他们都心非木石,难道就偏偏不喜欢骑马打猎的欢娱?
其实,他们只是能割舍私情,控制自己,听从臣下的意见,一心为国,不为己而已。
我听说陛下驾车出去,亲自捕杀猛兽,早出晚归。
陛下如此尊贵之躯,在荒野里跟踪野兽,深入森林,出没于茂草之中,恐怕非万全之策。
我希望陛下舍弃娱乐的私情,上以国家江山为念,下以安慰臣子的担忧之心。
唐太宗听后,面露愧色,说: 昨天打猎的事纯属偶然,不是有心那样做的,从今后我要牢记此事并以此为诫。
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唐太宗准备去栎阳游猎。栎阳县丞刘仁轨因为十月农村庄稼收割还未完毕,这个时候君主出游打猎不适宜,便赶紧前往太宗一行停驻的地方,呈上了一篇奏疏,言辞极为恳切,唐太宗被他的言语所打动,就此停止打猎,并提升刘仁轨为新安县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