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十

张俭,宛平人,生性正直诚谨,不喜虚夸矫饰。

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任云州幕官。

按旧例,皇上经过之处,当地长官应该有所贡献。

圣宗到云中游猎,节度使奏称: 臣辖区内没有什么特产,只有幕僚张俭,为一代之宝物,希望能将他献上。

在此之前,皇上曾梦见有四人侍奉于身旁,赐给他们食物每人两口,待到听说了张俭之名 俭 字,方才恍然大悟梦兆应在张俭身上。

于是召见他,他仪容举止质朴无华;问及谋身治世之事,便当面口奏三十多件事。

从此特别受皇上青睐,历任清高显贵之职,号称明智干练。

开泰年间,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太平五年,出京任武定军节度使,移镇于大同。

六年,入京任南院枢密使。

皇上正宠爱倚重于他,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合,皇上发怒,出贬叔达为康州刺史,拜张俭为左丞相,封韩王。

皇上病重,张俭接受遗诏辅立太子,这便是兴宗,赐张俭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为太师、中书令,又加尚父,改封为陈王。

重熙五年,兴宗皇上亲临礼部贡院以及亲自考试进士,都是张俭打点。

进见时不直呼其名,并且赐诗加以褒奖称美。

张俭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按月发的俸禄有节余的,便拿来接济亲朋旧友。

一次正当冬天,在皇上歇息之便殿奏报事务,皇上见他袍子破旧,暗里派近侍用火夹穿个洞做上记号,每次见到他都没有换下来。

皇上问其缘故,张俭回答说: 我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

当时崇尚奢侈华丽,所以用这种做法微言讽喻皇上。

皇上怜悯他清贫,让他任意取用内府物品,张俭奉诏后只拿了三匹布出来,因此更加受到嘉许重用。

张俭有五个弟弟,皇上想一并赐给他们进士及第出身,张俭坚决推辞。

有司捉住了八个盗贼,已经斩首之后,才又捉拿到正犯。

被斩首者的家人申诉冤曲,张俭接连三次请求审理。

皇上大怒说 :你难道想要朕偿命不成?

张俭说 :八家老小冤苦无告,如果能稍稍加以存问抚恤,使他们能够收尸下葬,就足以安抚活着和死去的人了。

皇上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张俭任丞相二十多年,对皇上大有辅弼补益之功。辞官归家,适逢宋人来信文辞不按礼节,皇上准备亲征。

到张俭家中,尚食官吏先前往准备膳食,张俭推辞;进献葵羹汤饭,皇上吃得很美。

然后便问他以对策,张俭极言陈说战事利害,并且说: 只需派一名使者责问就行了,何必劳驾皇上远征?

皇上听了很高兴,就作罢了。又亲临其家中赐宴,用过的器物珍玩都送给他。二十二年逝世,终年九十一岁,敕令葬于宛平县。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通古事,尤其擅长做诗。

保宁间,历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常参与朝议,以正直著称。

乾亨初,宋国军队多次侵犯我国边境,皇上命他为南京副留守,又拜为翰林学士承旨。

圣宗即位,皇太后临朝称制,马得臣兼侍读学士。

皇上阅览唐高祖、太宗、玄宗三朝《本纪》,得臣便摘录其行为值得效法者进呈之。

待到随从皇上伐宋,进言对投降的不可杀,逃走的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则另当别论。

诏令依他所说去做。

不久兼任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当时皇上打鞠没有节制,得臣上书谏曰 :臣私下里考察房玄龄、杜如晦,隋末的书生,先前未遇太宗,怎能成为一代名相?

臣尽管不才,陛下在东宫时,有幸列为侍从,现在又得以伴圣上读书,可惜对于您的圣明没有什么补益。

陛下曾经以贞观、开元之事问臣,臣请大略陈述之。

臣听说唐太宗事奉太上皇宴饮结束,则挽辇车至内殿;玄宗与兄弟们欢饮,尽一家人之礼节。

陛下继承祖先之大任,亲身侍奉太后,可谓至孝。

臣仍希望皇上能在早晚向双亲问安之外,亲睦六亲,加倍爱敬,那么陛下敬爱亲人之道,就超过太宗玄宗二帝了。

臣又听说二帝潜心爱好经史,多次引导公卿讲学,以至于日暮。

所以当时天下纷纷向往,蔚成风气,因此得以兴隆文治。

现在陛下醉心于典籍,研习章句之学,臣希望陛下能研究经书之理,深加体会,诚心实行,那么像二帝那样的治世不难实现。

臣又听说太宗射野猪,唐俭谏之;玄宗射鹰,韩休劝说;二帝没有不乐于听从的。

现在陛下以击走马为乐,依愚臣看来,有三不宜,所以不避刑罚陈说之。窃以为君与臣一同游戏,免不了会有争夺,为君的得手则为臣的愧赧,彼方败了此方高兴,这是一不宜。

跃马挥杖,纵横驰骋,不顾上下之分别,争先求胜,失人臣之礼,二不宜。

轻弃万乘之主的尊贵,贪图一时之快乐,万一在马上有什么闪失,那我们怎么向社稷和太后交待呢?

此是三不宜。

倘若陛下不以臣之言论为迂腐,能抽出时间看一下,这就是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了。

谏书上达,皇上嘉赏、感叹了好久。

不久得臣去世,赠太子太保,诏令有司资助葬事。

萧朴,字延宁,国舅少父房之族。

父萧劳古,因为擅长做文,成为圣宗的诗友。

萧朴幼时便显得像个练达持重的人。

成年之后,博学多智。

开泰初,补为牌印郎君,任南院承旨,暂管转运事,不久改任南面林牙。

皇上以政事问他,萧朴详细地陈说百姓之疾苦,国家用度之充盈与短少,皇上高兴地说 :我得到德才兼备的人了!

提升为左夷离毕。

当时萧合卓任枢密使,萧朴知部署院事,因为饮酒旷废公事,出贬为兴国军节度使,不久召任为南面林牙。

太平三年,任守太子太傅。

次年,拜为北府宰相,迁任北院枢密使。

当时太平已久,皇上留心于笔墨,开始制作谱牒以区分嫡出庶出,因此因争论嫡庶而诉讼之事纷起。

萧朴有为政之才,能窥知皇上之心意,陈奏总是合乎皇上之意,朝廷大政议事大多由他来决断。

封为兰陵郡王,进位为恒王,加中书令。

及至大延琳叛乱,诏令萧朴安抚东京,可以不必请示而便宜行事。

兴宗即位,皇太后摄政,国家大事一律托付其弟萧孝先。

正逢仁德皇后因为冯家奴诬陷而被杀害,萧朴多次上奏陈说其冤枉,皇太后没有答复。

萧朴每当想到此事,往往为之呕血。

重熙初年,改封为韩王,拜为东京留守。

及至迁太后于庆州,萧朴徙封为楚王,升任南院枢密使。

四年,封为魏王。

不久逝世,终年五十岁,赠封齐王。

子萧铎剌,国舅详稳。

耶律八哥,字乌古邻,五院部人。

幼时聪明敏慧,看书时过一遍便能背诵下来。

统和年间,因先人业绩任为本部吏,不久,升任闸撒犭戊,接着又转任枢密院侍御。

适逢宋将曹彬、米信侵犯燕地,八哥因为随驾作战有功,提升为上京留守。

开泰四年,召为北院枢密副使。

不久,留守东京。

七年,皇上命东平王萧排押率军攻高丽,八哥担任都监,到开京,大肆抢掠而回。

渡茶、陀二河时,高丽追兵赶到。

诸将都想让敌人渡过两河再行攻击,只有八哥认为不好,说: 敌人如果渡过两河,必定拼死作战,这是个冒险措施;不如在两河之间攻击之。

排押听从他的话,与敌交战,失败。

次年,回到东京,奏称渤海承奉官应该设官加以统领,皇上听从他的话,设置了都知押班。

后来因为追论茶、陀之战的失败,削夺其使相之职,降为西北路都监,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