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十 武纪解

外事聘问只有好听言辞和谄媚神态,办事就不会成功。

军事行动只有好听言辞和谄媚神态,战事就不能取胜。

取胜之后行事有强力之态,一定失掉道义。

面临机遇而迟疑不决,一定遭受灾祸。

战事虽然不能取胜,智谋却不能失掉。事情还不显明就作谋画,在出现小朕兆前就想到它,那么一开始就会顺利。有了朕兆而不能处理,就不会成功。

国家有三种不同的防守法:以卑躬言辞和厚重财物表示服从,这是弱国的防守;修整武备以待作战,是势力均等国家的防守;利用山川的险峻再加固,是僻远国家的防守。

讨伐服从的弱国不吉利,讨伐待战的国家很危险,讨伐险守的国家很艰难。所以,善于征讨的不讨伐这三种防守之国。讨伐他国,有 六时 、 五动 、 四顺 。离间与他疏远的,紧逼他的犹豫不决,加助他的危难,紧随他的弱势,趁借他的衰败,突击他的贫困,这就叫 六时 。

扶助他而不谦让,震惊他而不动摇,数落他而不服气,突击他而不慌乱,就不可讨伐,这叫 五动 。

让他立世有害,毁掉他有利,攻下他容易,吞并他可行,就按时讨伐,这叫做 四顺 。

让他立世没有害处,毁掉他于己不利,只是攻下他容易,吞并他又不能,可以讨伐吗?

让他立世有害,毁掉他于己不利,攻下他很难,吞并他又不行,可以行动吗?

静观以聚众,保存实力不与人争斗,权势不加使用,行为给以约束,像这样的,可以毁掉吗?

土地荒芜却不奋力改变,道德衰落又失掉同盟,即使没有刀兵之苦也很危险啊。用正大的方法求取,求取一定能得;办理该办的事;事情有办不成的。

有好的防备,就没有祸事。机会来了你却不利用,大福就远去了。

使用不正大的方法,办事就困难。一点考虑都没有,一动就必有大灾难。

谋画不充分的有三种:仁爱废弃,文谋就不充分;勇力废弃,武谋就不充分;预备工作废弃,事谋就不充分。

国家有根本、有主干、有法码、有伦理、有枢机。

土地,是根本;人民,是主干;均势之国平等交往,是法码;治国教化和顺而成功,是伦理;君臣和睦一心,是枢体。

如果土地没有减少人民没有离散,国政没有倾危,伦理没有改变,即使有昏乱的国君,国家也不会亡。

国家近乎于失败,治理就不可不决断,因为国体弱小啊。

与邻国相抗,难于再修友好。

疆界遭侵凌,难于再振救。

顺服的国家一旦放失,难于再来依附。

大国不庇护小国,小国就怕再事奉你。不能因本与权之争失掉与邻国的友好,也不能因曲与直之争失掉与邻国的友好。

不能有理而认屈,不能因交媾而伤身。不能用欺诈去夺取,不能靠鞭打让人顺从,不能套近乎去侵凌,不能用近逼去探测,不能责求又责求。

用财于国家,只要适度就不考虑多少。事情有利国家,就不计算劳作。

对邻国失掉恩德或丧失服事,邻国就不关心你的危难了。

相互侵凌,就不想到平衡了。

疆土内没有居所,不能养育百姓。

大臣得不到官位,就不敬畏灾祸了。

老百姓穷困,就没有积蓄了。

国家毁了,宗庙丢了,远离祖坟,不祭鬼神,宗族四散,也就无法顾生死了。

使用卑谦的言辞而大国不听,想送财礼又不能支持,考虑打仗却兵力不足,就近求告却不予理会,承认过错又不让悔改,请求臣服也不能实现,然后才绝交,封关,利用天险,就近游说以求外援,等待天命,别无作为:这样一定灭亡。

凡有危难,君民共守社稷宗庙,而首先衰亡的,都是因为失礼。

兵戎之事不依法度就不能用兵,依法度而不合时宜也行不通,虽合时宜而失礼不可能久长,得礼而没有准备也不会成功。办大事不作准备而想建大功于天下的,还没有这样的人。

事势不求全责备,办事不指望成功的,灭亡。

轻视其事而又希求大功的,灭亡。

对内无文德,对外没有武功,仁人勇士去而不再来的,灭亡。

知道搞错了才要求讲和的,灭亡。不受艰难又不费力而得到大功的,古往今来还没有过。

享有名声而不受辱没,顺事而行不受困扰,只有知礼的人。得到它而不拒绝,失掉它也不责怪,只有知敬的人。办成事情而受不艰难,不断建功而不费力,只有知时的人。劳动而有成果,耗费而不白丢,只有那作得恰当的人。施舍而不停止,成功而有权变,长久而能平安,只有知义的人。

不知道该取的分量,不知道该采用的法度,不知道动静的时机,不知道事情的吉凶,不知道计谋的顺与不顺:疑惑于此五件事,就不可举大事。

依靠名气便不能长久,依赖功劳便不能处世。空想不能实现,胡为不会吉利。

最上一等是尊敬人而让人顺服,其次是想得就得到,其次是夺取而得到,其次是相争而取胜,最下一等是举事而借助上国的武力。

凡是建国治民,内政要用文德而平和,外事讲武力要用得恰当。

刑法要缜密而威严,政令要正直而公道。以礼义为根本,按时节而行动,用法度作标准,用律令为榜样,用仁义去成事,说的就是这建国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