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 卷三十三
移剌履字履道,辽东丹王移剌突欲的第七世孙。
其父移剌聿鲁,早年去世。移剌聿鲁的族兄兴平军节度使移剌德元没儿子,把移剌履作为后人。
移剌履五岁的时候,躺在廊房下,见微云在天上往来,他忽然对乳母说: 这是所说的 卧看青天行白云 吗?
移剌德元听说这件事,很惊讶地说 :这个孩子应当以文学名于世。
等到移剌履长大了,他博学多艺善于做文。
起初推举为进士,他厌恶那种烦琐的方式,辞去不受。
后移剌履受荫恩补为承奉班祗候、国史院书写。
金世宗皇帝始兴儒术,诏令移剌履为译经史,擢升国史院编修官,兼笔砚直长。
一天,世宗召唤他问: 朕接连地读《贞观政要》,见魏征谋划忠节,值得称赞,近世为什么没有像魏征那样的人?
移剌履说 :忠诚可赞的人士,哪代都有,只是上面的人用与不用罢了。
世宗说; 你不见刘仲诲、张汝霖吗?朕破格任用这两人,因为他们曾居谏职,多有忠言。
哪里叫不用,只是人才难得罢了。
移剌履说 :臣没听到他们的谏言。
海陵皇帝限制言论自由,天下人都闭口不言,已经成风。
希望陛下引以为戒,广开言论劝谏之门,那么天下都很幸运了。
当初讨论用时务策问设立女真进士科,礼部说因为所学的不同,不能全称进士,世宗诏令移剌履定此事,移剌履于是上奏说 :进士科,起源于隋朝大业年间,起初用策问考试。
唐朝初年沿袭隋朝,唐高宗时夹杂有规戒文体、铭文、作赋、题诗,到唐文宗才开始专用赋考试。
进士的初置,本是专考试策问,现在女真诸生用考策问称进士,又有什么疑问。
金世宗很高兴,于是此事施行。
大定十五年,移剌履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兼以前的职务,不久升为修撰。
大定二十年,诏令移剌履管理在衍庆宫画功臣像,因为过期未完成,降为应奉。
一年后,又任修撰,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章宗为金源郡王,他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听说移剌履知识广博,召来向他请教问题。
移剌履说: 左丘明多奸诈,杂而不纯。
《尚书》、《孟子》都是圣贤纯洁的道理,希望您留意。
金源郡王高兴地接纳他的意见。大定二十六年,移剌履进升本部郎中,兼同修国史、翰林修撰,他上奏章进献宋朝司马光的《古文孝经指解》。
不久移剌履因为有病,请求外出任职,世宗皇帝说 :移剌履多病,可给他便利的州。
于是授予他蓟州刺史。
不久,他又被召为翰林待制、同修国史。第二年,升为尚书礼部侍郎,兼翰林直学士。
金世宗皇帝去世,遗诏把灵柩移到寿安宫。章宗下诏百官议论此事,都说应当按遗诏说的做,只有移剌履独个说; 这样做是非礼。天子七月才安葬,难道让万国之臣在离宫里行悼念礼吗?
皇帝章宗说 :朕日夜考虑此事,舍弃正殿而在别宫祭奠,感情上过不去,也不合大礼。 于是停殡在大安殿。大定二十九年三月,移剌履进升礼部尚书,兼翰林直学士,赐给大定三年孟崇献榜下进士及第。
七月,移剌履被授予参知政事,掌管刊修《辽史》。
明昌元年,移剌履进升为尚书右丞。
起初,黄河决口水淹曹州,皇帝问: 《春秋》写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没有提到河流决口,为什么?
移剌履回答说: 《春秋》只是鲁史,所以很少提及其他国家的事。
明昌二年六月,移剌履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这一天,也是移剌履的生日。
他谥号文献。
移剌履飘逸灵悟,精通历法算术书法绘画。
以前,旧的《大明历》有错误,移剌履进上《乙未历》,因为金朝是在乙未年受命的,世人信服此法是好的。
起初,移剌德元没有儿子,把移剌履当作后代。不久移剌德元生了儿子移剌震,移剌德元死后,移剌履把家财都给了移剌震。
他从礼部兼直学士到执政,拿五十万钱送给学士院,学习的人引以为荣。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
他幼年聪颖,喜欢读书。其父张弥学,做梦梦到一室,其上贴有一纸,上写 张万相公读书堂 ,不久张万公出生,就用此为名。
他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任新郑簿。
因父去世而辞职。
服孝期满,他被授予费县簿。
大定四年,他为东京辰氵录盐副使,他在任时,盐税有所增加,升为长山令。
当时土匪未平,一天早上有几万百姓到城下请求保护,张万公登上城上的矮墙告诉乡亲父老相信他,人们感悟相互离去,境内人依赖他,为他建立祠堂。
很久后,他补任尚书省令使,擢升河北西路转运司都勾判官,改任大理评事,因有成就升为司直,四次升任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
丞相徒单克宁曾对他说 :后代取代我的一定是你。
不久他被授予郎中,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金世宗赞扬他,对侍臣说: 张万公是纯朴正直之人。
不久升为刑部侍郎。
章宗即皇帝位,始设立九路提刑司,张万公被选拔做南京路提刑使。
因为他管理功劳最高,升为御史中丞。
适逢北部边疆多次有警报,皇帝章宗命令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前去攻打。
张万公说: 此次行动劳民又无利益。
皇帝诏百官在尚书省讨论此事,于是停止发兵。
不久张万公为彰国军节度使。
明昌二年,张万公为知大兴府事,授职为参知政事。
一年后,张万公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休养,皇帝不允许,赐给他探亲。
张万公探亲归朝,皇帝问他山东、河北粮价贵贱,现在的春苗种植,张万公都如实回答。
皇帝章宗对宰臣说 :每个地方虽然都下了雨,但还没有完全下透,怎么办?
张万公进言: 自陛下即位以来,兴利除害,凡是益国便民的事情,您都勤勉操心,没有不实行的。
至于旱灾,都由于我们这些大臣们的罪过,如果按照汉朝的典故,我们都应当免官。
皇帝说: 你们什么罪,大概是朕的行为没达到吧。
张万公回答说 :天道虽远,实际上与人事相关联,只有圣人的言行可以感动天地。
昔日成汤拿六件事自责,周宣遇到灾难而怕,侧身修行,没有不是治理人事的。
现在应该推崇节俭,不紧急的事务、没名份的费用,都可废除。
皇帝说: 灾难不可专说是天道,大概有时可能是人为造成的,所以孟子说帝王没有罪恶的年成。
左丞相完颜守贞说 :陛下引咎自责,这是国家的福呀。
皇帝因此按张万公所说的下诏治罪自己。
进士李邦礰上奏事情,因论世俗侈靡,讥讽涉及先朝,有司议论他说的话有罪,皇帝章宗对宰臣说: 昔日唐朝张玄素用桀王、纣王比作文皇。
今天如果把我比作桀王、纣王,也没有罪。
至于世宗的功德,岂容讥讽诋毁。
皇帝回头问张万公 :你以为如何?
张万公说 :讥讽斥责先朝,应当治罪,然而一直没有这种法律。
今天应该立此法,让人们知道。
于是命令免去李邦礰的罪。
明昌四年,张万公又请求辞职,皇帝授予他知东平府事,并告诉他说 :你在政府中,不是不称职,因为你母亲年老,乞求侍候赡养,特给你乡郡,以遂你的孝心赡养。
朕的心意,你不要忘了。
张万公致谢,且捧着奏章说: 臣狂妄,有一句话想今天让你知道,会面结束就来不及了。
内外的官职,担忧责罚不一,希望皇上考察此事。
皇帝高兴地接纳了。明昌六年,张万公改任知河中府,当时军队兴盛。人们把张万公的像画在薰风楼里,又为他建 去思堂 。
张万公移守济南,因母亲去世离职。
服孝完,皇帝诏用张万公,授予平章政事,破格升为资善大夫,封为寿国公。
当时李淑妃受宠,皇帝想立她为皇后,大臣大多数认为不可以。
御史姬端上奏章讨论此事,皇帝发怒,御史大夫张日韦降官一级,侍御史路铎降官二级,姬端打七十下,以抵偿他的讨论。
李淑妃最终被进封为元妃。
军队虽然休战,然而边疆的事情很多,连年干旱,天灾多次出现。
又多次改变制度,以为不好又改过来,变来变去没有定下来。
张万公一向深沉谨慎,致力于安定少事为准则,他与同事们议论多不一样,然而很害怕,不敢犯龙颜强谏,皇帝问到了,就视其利害而回答,皇帝虽然听从但却不施行。
张万公于是两次奏章用衰老有病请求休假,皇帝下诏告诉他: 近来你说了几件事,朕未曾实行,这是朕的过错。
你年纪不大,而急切请求休病假,现在赐给你两个月的假,然后继续出来工作。
起初,即明昌年间,有司建议,从西南、西北路,沿临潢到泰州,开挖大壕堑用来防备大军,三万人劳役,几年未完成。
御史台说 :开挖的壕堑不久就被风沙填平,对防御侵略没有用,而只是白白劳民。
皇帝章宗因旱灾,问张万公导致的原由。
张万公用 劳民时间长久了,恐怕伤了和气,应该听从御史台的话,停止挖壕堑为益 做回答。
后来丞相完颜襄军队还朝,又让开挖,对此百姓很受苦。
主兵者又说 :连年征伐,军队多次失败,这大概是因为屯田地少,没法供给,到时免不了受饥寒,所以没有斗志。
希望收回漏税的民田分给军队,那么战士的士气就会增加一倍。
当朝大臣议论已定,独有张万公上奏章说此事不可行,有五种原因,大意是: 战争刚结束,战争的创伤还未恢复,无暇抚慰老百姓,不可再打扰他们,这是一条原因。
刚通检不久,田地有固定的户籍,一定不能全部收取,否则正好增长了狡猾官吏的弊病,长了邪恶之风,这是第二条原因。
浮用奢侈的费用,不可胜计,用它来养军队,可以补充军费的不足,而老百姓也可充足,不需要去夺取百姓的田地,这是第三条原因。
军队士兵没有选择,强弱没有分别,而让他们共同耕田吃饭,勤奋的人不能尽其力,疲弱的人得以允许他的奸猾,这是第四条原因。
夺老百姓的田而给军队耕种,得了军心却失了民心,其祸患不可胜言,这是第五条原因。
一定不能夺取百姓已经耕种的地,用已经收回的漏税田地,召唤百姓耕种它,用其收入的一部分供给军队,这样军队可坐收其利,而老百姓也没有被夺的怨恨。
这些都没被批准。
一天上朝,皇帝章宗对张万公说: 你昨天说天下长时间阴暗,这也是因为人君用人邪正不分。
君子应当在朝廷内,小人应当在朝廷外,很有道理,然而谁是小人?
张万公奏说 :张炜、田栎、张嘉贞等,虽有才干,没有德可称赞。
皇帝即命这三人到外地做官。
泰和元年,张万公连上奏章请求养老,没被批准,升为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
第二年,张万公再上奏章,皇帝下旨: 难道你所说的,朕有不听从的事吗?
或者同事意见不统一,而多违背你的意愿?
不然,为什么多次请求辞职。
张万公道歉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有病。
泰和三年正月,张万公再上奏章,未被允许,加为银青光禄大夫。
三月,张万公列举朝中有名的人代替自己,皇帝知道不能挽留了,告诉他说 :朕刚即皇帝位时,擢你为执政,既而升为相位,因为你是先朝的老人,熟悉典章制度,朕很看重你。
你年纪虽大但精力未衰,所以用政务来劳累你。
因为你多次请求离职,所以尽力听从你,这不是朕的意思。
张万公加为金紫光禄大夫,后退休。
泰和六年,南疆用兵攻打宋朝,皇帝认为山东是重地,一定得大臣前去镇抚它,先任的完颜守贞死了,于是特起用张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
山东连年干旱蝗灾,沂、密、莱、莒、潍五州最厉害。
张万公考虑人民饥饿必生盗贼,应当准备赈济。
当时正兴兵打仗,国家不给费用,张万公于是上言乞求将僧道度牒、师德号、观院名额并盐引,交付山东行部,在五州变卖,换取粮食。
又说督责有司禁止盗贼的方法。
皇帝都听从了。
宋朝人请求议和,张万公又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并加为崇进,仍然给他平章政事一半的俸禄。
泰和七年,张万公死。
皇帝命令依照宰臣旧的制度,赠给财物安葬。
赠为仪同三司,谥号文贞。
张万公纯厚刚正,家中没有不纯的客人,典章文物,多由他裁正。
皇帝曾经与司空完颜襄说秋山之乐,意思是在春天打猎。
皇帝回头看张万公,张万公说: 动不如静。
皇帝变了脸色而停止了。
他辅正八年来,所推荐的人,多是廉洁谦让之士。
大安元年,张万公配享章宗庙廷祭祀。
蒲察通本名蒲鲁浑,中都路胡土爱割蛮猛安人。
熙宗皇帝挑选护卫,见到蒲察通的名字,用笔勾划了要他。
蒲察通因为父亲年老,恳切要求赡养他而不当护卫。
众人惊讶说 :得到当护卫的差使,终身荣华富贵,现在你辞去了,亲近你的人就会疏远你。
朝廷议论并批准了他的要求。
后来因为适逢在房山埋葬宋王完颜宗望,依靠门阀关系,蒲察通加为昭信校尉,授予顿舍官。
改为御院通进。
海陵皇帝攻打宋朝,隆州诸军尤其精锐,交给蒲察通总领。
军队逼近淮河,命令蒲察通率领二百骑兵先渡河侦察敌情。
等到了中,敌兵跃出,蒲察通率兵直前,旁边有敌人舞长矛来刺他,他回身射之,敌人应声而毙。
诸军一起攻击,打败了敌军。
海陵皇帝召见蒲察通,喜形于色说 :战事平定后,你不要担忧爵位赏赐。
到了扬州,蒲察通宿营别的屯子里。
当天夜里,海陵皇帝被杀,有人前来报告,蒲察通想拘捕杀了他,后来继续听到消息,悲哀地躺到地上,众人把他扯了起来,他径直进到营门哭泣。
班师回朝,蒲察通入朝拜见,金世宗皇帝对近臣说: 朕素知此人,幼时曾同他游玩,性情温厚,有见识,又精通骑马射箭。
授给蒲察通尚厩局副使。
又告诉近臣说 :常常让他见我,我想问他一些事并考察他的言论,朕将任用他。
移剌窝斡谋反,命令蒲察通佩带金符到军中督战。
叛军被打败,蒲察通因功被授予世袭谋克。
奚人作乱,蒲察通奉诏前往军中。
蒲察通升为尚局局使,因为母亲去世而免职,出来后为殿前右卫将军,兼领闲厩。
不久命令他的儿子蒲速烈娶卫国公主。
他出朝任肇州防御使,赏赐给金带,皇帝多次告诉他让他出朝任职的意义,并告诫嘱咐他,这些话都记录在《世宗纪》中。
不久蒲察通升为蒲兴路节度使,移防归德军,升西南路招讨,又为知大兴府事,授他殿前都点检职。
起初,大理卿位置空缺,世宗皇帝想让蒲察通担任,因此问宰臣,宰臣回答 :蒲察通是点检的材料。
皇帝说: 点检繁杂平冗,没法显示其才能,蒲察通聪明有才干,正是掌管法规的官。
又说 :蒲察通的机灵博识,完颜崇尹比不了。
大定十七年,蒲察通任尚书右丞,后转为左丞。皇帝下诏议论排列猛安谋克,大臣都认为只检验现有产业,定贫富,依照旧律区分最为便利。蒲察通说: 必须通盘检验谋克人户物力多少,那样贫富自然就分开了。贫富分,那么版图就会定下来。
皇帝肯定了蒲察通的上奏,对宰臣说: 议论事情应当像蒲察通一样尽心。
三年后,蒲察通进升平章政事,封为任国公。
世宗准备到上京,因为蒲察通是朝廷旧人,任命他为上京留守,先去安定上京。
大定二十五年,蒲察通任真定府事,世宗说: 朕想用你为相但怜惜你年纪大了,所以授你任此职。
仍旧赐他一千贯钱。
尔后,蒲察通改任知平阳府事,迁到凤翔,不久退休。
明昌四年,皇帝章宗告诉宰臣说: 蒲察通是先朝的重臣,年纪虽大却没衰老。
因此任命他知广宁府事。
他多次上书请求养老,又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一段时间后退休。
承安三年,蒲察通死去,皇帝下旨给他弟弟说: 依照旧例,退休的宰相,没有祭葬礼,蒲察通是旧臣和亲戚,所以特地命令祭祀和安葬。
当初,蒲察通在政府部门中,推举太子率府完颜守贞、监察御使完颜裔都可重用,后来他们都成为名臣,世人大多都知道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