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二十二

○卢思道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

祖父卢阳乌,是西魏的秘书监。

父亲卢道亮,隐居不愿做官。

卢思道聪明善辩,通达脱俗。

十六岁那年,有一次,碰上中山人刘松替别人写碑铭,刘松把文章给他看,思道读了,有很多地方不理解,因此感触很深而受到激励。回家闭门不出苦读经书,并拜河间人邢子才为师。

后来,思道再写文章给刘松看,刘松也不能透彻理解。

思道于是感慨地说: 学习很有益处,不是没有道理啊!

因此找魏收借阅奇书,几年里,学识才智有明显长进。

但是,他不讲品德,喜欢轻视侮辱别人。

齐天保中,《魏史》还没有发行,思道已先诵读了,由于这个原因多次被鞭笞受辱。

思道因前后多次违犯禁例,所以长期没被调用。

后来左仆射杨遵彦向朝廷推荐了他,才由平民百姓升做司空行参军,长期兼任员外散骑侍郎,在中书省值班。

文宣帝去世,当时朝廷文官各作挽歌十首,供皇宫择优录用。

魏收、阳休之、祖孝征等人只被选其一二首,惟独卢思道被录用了八首。

所以当时人称他 八米卢郎 。

后因泄漏省中机密,调出中书省而担任丞相西阁祭酒,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等职。

每每做官,常常遭谴受辱。

后来因擅自动用库钱,被罢官回家。

他曾在蓟北感叹万千,写了一首五言诗表达心中的情思,人们都认为写得很好。

几年后,又做京畿主簿,历任主客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于文林馆。

周武帝平定北齐时,授他仪同三司,赶赴长安,与同辈阳休之等各写了《听蝉鸣篇》。思道所作词意清切,被当时文人所推崇。

新野人庾信看完他们同题诗作后,惊叹不已,并高度称赞。

不久,思道因母亲有病而回乡了,正好遇到同乡的祖英伯和他的堂兄昌期、宋护等率兵叛乱,思道参与了这件事。

北周派柱国宇文神举前往讨伐,一举平定。依法论罪思道应判死刑。但神举平时知道思道的名气,从俘虏中把他提出来,让他撰写布告。

思道提笔成章,文不加点,神举很赏识他的才华而宽恕了他。后来思道提升为掌教上士。

一年多后,思道被调回京师,奉皇上命令在郊外慰劳陈国使者。

不久,他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没多长时间,又出仕做散骑侍郎,代理内史侍郎事。

此时,朝廷商议设置六卿,将废除大理寺。

思道陈奏皇上说: 省设驾部,寺存大仆,省有刑部,寺撤大理,这是重畜产而轻法度,的确不合适。

思道有文集三十卷,流传于世。儿子卢赤松,大业年间官至河东长史。

○薛道衡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祖父薛聪,西魏齐州刺史。

父亲薛孝通,常山太守。

道衡六岁就成了孤儿。他专精好学。

十三岁时,读《左传》,见子产相郑国之功,写下了《国侨赞》,文辞、情致都很不错,看见的人都感到很惊奇。

此后才名更加显著。北齐的齐州牧、彭城王高氵攸,任他为兵曹从事。

尚书左仆射、弘农人杨遵彦是一代伟人,见了薛道衡,十分叹赏。

授为奉朝请。

吏部尚书、陇西人辛术与他交谈后感叹说: 郑玄的学业不会中断失传了啊!

河东人裴讠献看见他后说: 自从周鼎迁离河北,我还以为关西再没有孔子那样的人了,不料今日遇到薛君!

北齐武成帝作丞相时,召他为记室。武帝即位后,几次升迁他,后至太尉府主簿。

一年多后,他兼任散骑常侍,负责接待北周、陈国的使者。

武平初,朝廷让他和诸儒生修定《五礼》,任尚书左外兵郎。

陈国使者傅纟宰来齐,朝廷让薛道衡兼任主客郎中,接待陈国使者。

傅纟宰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人北人都认为诗很美。

魏收说: 傅纟宰这么作,只是人们所说的把蚯蚓投给鱼吃罢了。

薛道衡待诏于文林馆,与范阳人卢思道、安平人李德林齐名,与他们很友好。

他又以本官身份在中书省值班,不久拜授中书侍郎,仍任太子侍读。

后主时,他渐渐被亲近重用,当时对他颇有些附会皇室的讥讽。

后来,他与侍中解律孝卿参与朝政,道衡备陈防备北周国的计策,孝卿不采用。

到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任他为御史二命士。

他后来回到了乡里,从州主簿当起,后入京任司录上士。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薛道衡随元帅梁睿攻打王谦,任陵州刺史。

大定元年,授为仪同,任邛州刺史。

高祖受北周禅让,薛道衡因事受牵连,被除名。

河间王杨弘北征突厥,召他掌管军书,回京后授他内史舍人。

这年,他兼任散骑常侍和出使陈国的大使。

薛道衡上奏高祖说: 江南只是个小角角,擅称帝号很久了,实因晋永嘉之乱以后,华夏分崩离析。

刘、石、符、姚、慕容、赫连之辈,妄自称帝,不久都灭亡了。

魏国从北往南,路程太远,来不及经略远处。

北周、北齐两相对立,务在兼并对方。所以江南未被诛伐,到现在有些年头了。

陛下圣德天挺,应恢复皇室的荣光,与夏商周三代圣君相比,平定天下,怎能容忍区区一个小陈国久在法网之外?

我如今出使陈国,请让我让陈国自称藩邦。

高祖说: 我姑且跟他们讲点涵养,把他们置之于度外,你不要用言辞去折辱他们。望明白我的意思。

江南陈国很爱作诗,陈国国主尤其爱这种雕虫小技,薛道衡每有所作,陈国人无不吟诵。

到开皇八年讨伐陈国时,授薛道衡为行台尚书吏部郎,兼管文秘。

隋军临江,高赹夜坐军帐之下,对他说: 今日之战,能消灭陈国吗?

请你说说看。

薛道衡回答说: 凡是评论大事的成败,先要用大理来评判。

《尚书·禹贡篇》上所记载的九州,本是为王的人的封域。

东汉之末,群雄并起,孙权兄弟于是占有吴国、楚国的地盘。

晋武帝受天命即位,不久就吞并了东吴国。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从此天下又遭分割。

从那以来,战争不息。坏运完了,好运就来了,这是不变的天道。

郭璞说过: 江南偏于一隅,称王三百年后,还是会与中原统一。

现在,三百年之数已快满了。

按定数而论,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一个原因。

有德之君兴旺,无德之君灭亡,自古以来的兴亡,都是按这来的。

我大隋皇上廉恭节俭,操劳政事,陈叔宝却大兴宫殿,沉溺酒色。

陈国上下离心,人神共愤,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二个原因。

治国之本,在于信任大臣。江南的公卿,只是充数罢了。

他们选拔小人施文庆委以重任;尚书令江总,只知作诗喝酒,本非经邦济世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他们的大将,都只有一个勇夫的效用罢了。

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三个原因。

我大隋有道而又势力强大,他陈国无道而又势力弱小,我看他们的人马,不超过十万。

他们的防线,西到巫峡,东到沧海。分兵而守吧,那么势力分开而力量弱小;聚兵而守吧,又会顾此而失彼。

这是必克江南的第四个原因。

我隋克陈,是席卷之势,请您不要疑虑。

高赹很高兴,说: 你分析成败,事理都很分明,我如今豁然明白了。

本因你有文才而指望你,没料到你的谋略也如此了不起!

回京后授他吏部侍郎。

后来因为他在吏部提拔官员,有人说他与苏威结党,任人唯亲,他被除名,流放到岭南。

晋王杨广当时在扬州,偷偷地派人劝薛道衡从扬州走,说他将上奏朝廷,把道衡留在扬州。

道衡不想在晋王府,用了汉王杨谅之计,于是从江陵到岭南去。

不久有诏书征调他还京,在内史省值班。

晋王杨广因此记恨他,但爱他的才能,还能对他讲点礼貌。

几年后,朝廷授他内史侍郎,加授上仪同三司。

薛道衡每到构思文章时,必定会一个人坐在空书斋里,靠着墙壁而卧下,听到门外有人声,他便发怒,他就是这样沉思作文。

高祖常常说: 薛道衡写的文书,我很满意。

但告诫他别迂腐。

后来,高祖夸奖他很称职,对杨素、牛弘说: 道衡老了,为国奔走,很辛苦,应该让他家的大门口有人持戟站岗。

于是提拔他当上开府,赐他上百段布帛。

道衡以无功为由而推辞,高祖说: 你在朝廷长期辛劳,国家的大事,都是你写的文书,难道这不是你的功劳?

道衡久在重要岗位,才气名声更加大了,太子诸王都争着与他交往,高赹、杨素又都推重他,名声更大,一时无人与他相比。

仁寿中,杨素执掌朝政,道衡既与杨素交好,皇上不想让道衡久管机密之事,因此让他出京任检校襄州总管。

道衡在高祖身边很久了,一旦离别,不胜悲伤依恋,话别时哽咽起来。

高祖也很悲伤,说: 你已年老,侍奉我的确很辛苦。

我想让你休息调养一下,同时料理一下民风民俗。今天你离去,我就像断了一臂一样。

于是送给道衡三百段缣帛、九环金带,和一套时装,十匹马,安慰并鼓励他上路。

道衡在任州官时,为政清简,官吏、百姓都感激他的恩惠。炀帝继位后,道衡转任番州刺史。

一年多后,他上表请求退休。炀帝对内史侍郎虞世基说: 道衡将要回到京师了,让他当秘书监吧。 道衡回京后,呈上他写的《高祖文皇帝颂》。炀帝看了不高兴,回头对苏威说: 道衡赞美先朝,这是《诗经·鱼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于是授道衡为司隶大夫,想给他加罪。

道衡未醒悟。

司隶刺史房彦谦与道衡一向交好,知道道衡必定会遭乱,劝他不与宾客来往,谦卑一点,但道衡不听。

适逢议论新的法令,久议不决。道衡对大臣们说: 假使高赹不死,法令肯定早就推行了。

有人告他,炀帝发怒说: 你想念高赹吗?

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勘问处置。

道衡自认为不是大过,还催促司法部门早点定案。

到了司法部门上奏炀帝的那一天,他还指望炀帝会赦免他,让家人准备了酒菜,以备招待来家的宾客。

到奏明炀帝时,炀帝下令让他自杀。

道衡全没料到,不能马上自杀。

司法部门重又上奏。炀帝下令把他缢杀了,妻子儿女全部流放到且末。

当时他七十岁。

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枉。

他有文集七十卷,流传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