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五

○梁士彦梁士彦字相如,定安乌氏人。

年少时行侠仗义,不愿在州郡做官。

性情刚烈果敢,喜欢评判别人的是非曲直。

好读兵书,并涉猎经史。

北周时凭军功拜为仪同三司。

周武帝将要与东夏作战,听说梁士彦勇敢果决,便把他从扶风任上郡守提升为九曲镇将,进位上开府,封为建威县公,北齐人对他非常畏惧。

不久,调任熊州刺史。

后来随周武帝攻下晋州,进位柱国,拜官使持节,晋、绛二州诸军事,晋州刺史。

周武帝回京后,齐后主高纬亲自统领六军围困晋州,梁士彦孤军死守晋州,外无援兵,军心震恐,但他仍慷慨自若。

齐后主调集所有精锐部队攻打,城楼全部被摧毁,城墙仅剩下七、八尺高了。

双方将士有时短兵相接,有时兵马相交冲进杀出。

梁士彦看形势危急,便对将士们说: 看来今天要战死在这里了,那就让我作你们的表率吧!

于是将士们勇烈奋发,喊杀声惊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

齐军渐渐退却。

梁士彦趁机命令自己的妻妾、城中军民和儿童一道日夜抢修城防,三天就修复了城墙。

周武帝也在这时率大军赶到,齐军于是解围,撤退到城东十余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梁士彦拜见周武帝,抚摸着周帝胡须,流着泪说: 我差一点见不到陛下了!

武帝也泪流满面。

当时,周武帝认为将士们已十分疲惫,想要班师。

梁士彦拉住马缰劝谏说: 现在北齐军队遁逃,军心动摇,趁着他们的畏惧心理而乘胜追击,一定能够大获全胜。

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大军大举进发。

武帝握着梁士彦的手说: 我现在拥有晋州,是平定齐国的基地。

如果不巩固晋州,事情就不好办了。

我不担心前线,只怕后方发生变故。你替我好好守住它。

等到平定齐国后,封他为成阝国公,进位上柱国、雍州主簿。

周宣帝即位后,任命他为东南道行台、使持节、徐州总管、三十二州诸军事、徐州刺史。

他与乌丸轨一起在吕梁擒捉了陈将吴明彻、裴忌。又率军攻下黄陵,平定了淮河以南的地方。

隋高祖杨坚作相时,他改任亳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

这时尉迟迥发动叛乱,朝廷任命他为行军总管,随韦孝宽出征平叛。

到河阳,与叛军对峙。

梁士彦命令家僮梁默等数人作为先锋,自己带部属跟随而进。

大军所向披靡,乘胜追击到草桥,尉迟迥又纠合自己的部队抵抗,梁士彦率部进击,大败叛军。

等到围住邺城,从北门攻入,又驰马打开西门,放宇文忻部入城。

平定尉迟迥叛乱后,又授官相州刺史。

高祖猜忌他,没多久,把他调回京师。他在家闲居,无事可做。

他自恃功高,心怀怨恨,和宇文忻、刘日方等人图谋反叛。

打算率领僮仆,在宗庙祭祀之前,趁高祖车驾出来之时,图谋起事。

又想在蒲州起兵,攻取黄河以北的地方,拿下黎阳关,阻断河阳要道,拦截朝廷征调的布帛去做军需,招募流寇来充当兵士。

他外甥裴通事先知道他们谋反的事而上奏高祖。

高祖没有宣扬这事,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想观察他的动静。

梁士彦高兴地对刘日方等人说: 这是天赐良机啊!

又请求高祖让仪同薛摩儿做长史,高祖答应了他。

梁士彦后与众公卿一起朝见高祖,高祖令卫士从官列中把梁士彦、宇文忻、刘日方等抓了起来,责问他们说: 你们这些人图谋反叛,怎么敢产生这种想法?

梁士彦等起初还不认罪。

当时恰好薛摩儿被押到了,于是当廷对质。薛摩儿把谋反的经过全部讲了出来。并说: 他的二儿子梁刚流泪苦苦劝谏他不要谋反,三儿子叔谐却说: 作猛兽就要作兽中之王。 梁士彦听后,脸色骤变,回头对薛摩儿说: 是你杀了我啊!

于是伏法被杀,终年七十二岁。

○宇文忻

宇文忻,字仲乐,本是朔方人,迁居京兆。

祖父莫豆于,是北周的安平公。

父亲宇文贵,是北周的大司马、许国公。

宇文忻年幼时很聪明,儿童与小孩们玩耍时,就作打仗的游戏,前进、停止、排队,无不服从他的命令。有认识他的人,见了游戏,感到很惊奇。

十二岁时,能骑马奔驰,左右射箭,骁勇敏捷,奔驰如飞。

他常对所亲近的人说: 自古名将,只有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成为美谈,但我考察他们的行事,不足以崇尚。

假如他们与我同时,我不会让这些小子独擅高名。

他年青时就是如此慷慨。

十八岁,他随北周齐王宇文宪讨伐突厥有功,拜授仪同三司,赐给兴固县公的爵位。

韦孝宽镇守玉壁时,因宇文忻骁勇善战,请求与他同行。

他屡有战功,升任开府、骠骑将军,增加爵位到化政郡公,食邑二千户。

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攻拔晋州。

北齐后主亲自统帅六军,气势很大,周武帝很害怕,想撤军。

宇文忻劝告说: 凭着陛下的圣明英武,乘着敌军的骄纵,哪里不能攻克?

假如齐人另外得到好主子,君臣协力,即使是商汤、周武那样的势力,也不易平定他们了。

现在齐国主上昏暗,臣下愚笨,兵无斗志,即使有百万之众,实际上只是送给陛下罢了。

周武帝听从他的计谋,与敌交战,于是大获全胜。

等到周武帝攻陷并州时,先胜后败,武帝被齐军围逼,近臣们都被杀死了,武帝独自一人逃走,诸将大多劝武帝撤军。

宇文忻勃然大怒,进言武帝说: 自从陛下攻克晋州,打败高纬,乘胜进军,追击逃亡之敌,这才到这一步。

致使伪主齐后主到处奔波,关东响应振动,自古以来用兵打仗,没有像这次这样影响重大的。

昨日破城时,将士轻敌,只有一点小小的不利,何必挂在心上?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死里求生,败中求胜。

现在破竹之势已成,为什么弃敌而去?

武帝接受他的意见,次日复战,于是攻拔晋阳。

等到平定北齐,他升任大将军,赏赐布帛上千段。

不久与乌丸轨在吕梁击破陈国将领吴明彻,他升任柱国,赏赐奴婢二百口,升任豫州总管。

隋高祖在北周为官时,与宇文忻感情很好,为丞相后,对宇文忻照顾更多。

尉迟迥作乱造反,高祖任宇文忻为行军总管,跟随韦孝宽杀敌。

当时官军屯驻河阳,诸军没有敢先前进的。

高祖令高赹前来监军,与高赹密谋进军的,只有宇文忻而已。

尉迟迥派其儿子尉,重兵把守武陟,宇文忻为先锋,打跑了尉迟。

进而逼近相州,尉迟迥派精甲三千埋伏于野马冈,想伏击官军。

宇文忻派五百骑兵袭击他们,差不多把他们杀死、俘虏光了。

进军到草桥,尉迟迥又拒守,宇文忻率奇兵击破他们,一直追赶到邺下。

尉迟迥背靠邺城布阵,与官军大战,官军不利。

当时邺城士兵观战的有几万人。宇文忻与高赹、李询谋划说: 事情紧急,当用权宜之计破敌。

于是攻击那些观战的人,他们叫嚷着逃走,转而互相践踏,叫声如雷。

宇文忻于是呼叫说: 贼人败走了啊!

众将士振作起来,齐力拼命攻击,尉迟迥大败。

等到平定邺城以后,因功劳大他被封为上柱国,赏给他奴婢二百口,牛马羊数以万计。

隋高祖回头对宇文忻说: 尉迟迥倾山东之众,运百万之师,您用计没有遗漏之策,作战没有全敌之阵,实在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啦!

他被晋封为英国公,增加食邑三千户。

从此以后,每每参加谋划,出入于高祖卧室之中,周隋禅代之际,宇文忻大有功劳。

后来他被拜授为右领大将军,恩宠更重。

宇文忻精通兵法,治军严整,当时六军中只要有一个好办法,即使不是宇文忻所提出来的,部下也会说: 这一定是英公的办法。

他就是这样被人推重佩服。

后来改封为杞国公。

皇上曾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高赹对皇上说: 宇文忻有异志,不可委以重兵。

于是作罢。

宇文忻既是佐命功臣,常任将领,有威名于当代。

皇上因此略略有些戒惧之心,因此找了个由头让他丢了官。

宇文忻与梁士彦亲昵,数相往来,梁士彦当时也有些怨恨,图谋不轨。

宇文忻对梁士彦说: 帝王难道有一定吗?

有人扶持他,就是帝王了。

您在蒲州造反,我肯定征讨。

两阵相对,然后相连,天下可以谋取了。

计谋外泄被杀,当时六十四岁。家人都被籍没为奴。

宇文忻兄宇文善,忠厚而有武艺。

仕北周,做官到上柱国、许国公。

隋高祖受北周禅让后,对他很好,封他的儿子宇文颖为上仪同。

等到宇文忻被杀,宇文善家父子都被废为庶民。

宇文善不久死去。

宇文颖到大业中,任司农少卿。

等到李密逼近东都洛阳时,他背叛隋朝,投奔李密。

宇文忻弟宇文恺,另有传。

○王谊

王谊字宜君,河南洛阳人。

父亲王显,北周凤州刺史。

王谊年青时,慷慨有大志,善习弓马,博览群书。

周闵帝时,他任左中侍上士。

那时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势倾王室,闵帝拱手沉默而已,什么都不能管。

有朝士在闵帝身边,对皇上略有不恭,王谊勃然大怒,上前要杀他,这个人连忙请罪,王谊才罢。

从此以后,朝士没有谁敢对闵帝不恭谨的。

一年多以后,升任御正大夫。

遭父丧,哀毁过礼,在父亲坟墓边搭草房,自己背土成坟。

过了一年多,拜授雍州别驾,他坚辞不受,但闵帝不准他不当官。

周武帝即位后,授他仪同之职,逐步升迁为内史大夫,封为杨国公。

跟随武帝讨伐北齐,来到并州,武帝入城,反被齐人打败,近臣大多战死。

王谊率领麾下骁勇善战者赴难,武帝得以保全。

当时武帝因为六军受挫,将要班师回朝,王谊努力劝阻,武帝听从了他的计谋。

等到平定北齐后,授他为相州刺史。

不久,又征他为大内史。

汾州的稽胡造反,王谊率兵打击他。

武帝弟越王宇文盛、谯王宇文俭虽任总管,但都受王谊节制。

他就是这样被看重。

等到平定反贼回京,赏赐布匹五千段,封一个儿子作开国公。

武帝快崩驾时,对皇太子说: 王谊是国家大臣,应把他放在机密位置,不必让他到远处为官。

皇太子即位,这就是周宣帝。

他怕王谊刚正,让他当了襄州总管。

等到隋高祖任丞相,他转任郑州总管。

司马消难举兵造反,高祖任王谊为行军元帅,率领四个总管讨伐他。

官军到近郊,司马消难害怕而逃奔陈国。

于是,北至商、洛,南到江、淮,东西两千多里,巴蛮大多背叛,一起推渠帅兰雒州为主。

雒州自称为河南王,以归附司马消难,北面连接尉迟迥。

王谊率领行军总管李威、冯晖、李远等分路讨伐,上十个月全部讨平。

高祖因王谊是前代旧臣,对他非常尊敬,派人慰问他,路上车盖络绎不绝。

让自己的第五个女儿嫁给他的儿子王奉孝,不久拜他为大司徒。

王谊也因与高祖有旧交,也归心于高祖。

等到高祖受北周禅让,对他更加礼遇,高祖亲自来到他的府第,与他极尽欢乐。

太常卿苏威提议,认为户口增多,田地太少,想减少功臣的封地以给百姓。

王谊上奏道: 文武百官,都是历代的功勋贤人,这才被赏赐爵土。一旦削了他们的爵土,未见其可行之处。

我担心的是,朝中大臣的功德不能得到表彰,何必担心人民田地不足?

皇上以为然,未采纳苏威的建议。

开皇初,皇上将巡幸岐州,王谊劝告说: 陛下刚刚君临万国,民情还未融洽,为什么要有此行?

皇上开玩笑说: 我过去与你地位、声望相同,你一朝屈节为臣,或许以此为羞耻。

这次巡幸,是想扬扬威武,想以此让你心里服气罢了。

王谊笑笑退下。

不久奉命出使突厥,皇上夸奖他称职,封他为郢国公。

不久,他儿子王奉孝去世。

过了一年,王谊上表说,公主年少,请除丧服。

御史大夫杨素弹劾王谊说: 我听说丧服有五,亲疏不同;丧制有四,降杀也很不同。

这是君王所常推行的办法,所以说是不能变易的公道。

因此,贤人不能超过,不肖的也不能不及。

而仪同王奉孝,既与兰陵公主婚配,奉孝在去年五月去世,刚刚一年,但王谊便请求除丧。

我私下以为,公主虽是王姬,但终因成了下嫁之礼, 公 道则 主 之,就好比是天经地义。

何况三年的服丧期,从上到下,到时就除丧服,在礼仪虽未详细记载,但夫妻是人伦之始,丧失配偶是人道中最大的事,如不重视,就会取笑于君子。

所以钻燧改火,责备他居丧太短;早上遭丧,晚上就唱歌,嘲笑他忘哀太早。

虽然王谊不是要自己无礼,而且他爵位又很高,他想做无礼之事,怎么行呢?

他鄙薄风俗有伤教化,为父则不慈;轻视礼教和丧礼,把媳妇搞到无义的地步。

如若放纵他而不加纠正,恐怕有伤风俗,请将他交有关部门治罪。

有诏书说不治他的罪,但皇上对他的恩宠和礼遇稍稍差一点了。

王谊颇有些怨恨。

有人告王谊谋反,皇上下令查验其事。

主持调查的上奏说,他只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实在没有造反的证据。

皇上赏他酒喝,然后放了他。

这时上柱国元谐也很失意,王谊多次与他来往,言论不恭。

胡僧告了他。公卿大臣们上奏说王谊大逆不道,其罪该死。

皇上看见王谊,悲怆地说: 我与你过去是同学,很同情你,但拿国法怎么办呢?

于是下诏说: 王谊,在北周时代,很早就参予政治,我和他一起读书,两人关系很好。

但他性格刻薄,巫道盈门,尽说怪话,装神弄鬼。

我刚当皇帝时,曾告诫过他,他口里虽说改悔,心里实际上不肯改。

于是他说根据四天王神道,他王谊应受命当天子,还说书上有王谊当天子的灵谶,天上有他王谊的星象,他要在桃、鹿二川,在岐州之下,在辰巳年,兴帝王之业。

他还密令卜问,窥伺朝廷火灾。

还说他就是明君。他信任旁门左道,说他一定会当帝王。这样的人,如果赦免他,或许以后会造反。

禁止暴乱,除掉险恶,他应服刑! 皇上又令大理正赵绰对王谊说: 你的命如此,怎么办呢?

于是赐他死在家中,死时四十六岁。

○元谐

元谐,河南洛阳人,世世代代富贵显赫。

元谐生性豪爽,有气节,有风度。

年少时与隋高祖一起在国子监读书,非常友爱。

后因军功,升任大将军。

等到高祖任北周丞相,召他为近臣。

元谐对高祖说: 你没朋友相帮,就像洪水里的一堵墙,太危险了!

请您注意努力啊!

尉迟迥作乱造反,派兵进犯小乡,高祖派元谐打败了他们。

等到高祖受北周禅让,皇上对元谐笑着说: 水里的墙到底怎么样?

于是赏赐酒宴,极尽欢乐。

元谐升任上大将军,封乐安郡公,食邑千户。

奉诏参加修改律令。

当时吐谷浑进犯凉州,皇上下诏任元谐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步兵、骑兵几万反击敌人。

皇上告谕元谐说: 您受朝廷委派,总领雄兵向西挺进,本欲自保边境,保全百姓,并非贪图他人疆土,祸害远方人民。

王者的军队,旨在推行仁义。

吐谷浑贼人若到边界,您应晓以德义,给以教导,谁敢不顺服?

当时贼将定城王钟利房率骑兵三千渡过黄河,连结党项。

元谐率兵出鄯州,赶到青海,切断了他的归路。

吐谷浑率兵抵抗元谐,相遇于丰利山。

贼人骑兵二万,与元谐大战,元谐打败了他们。

贼人驻兵青海,派太子可博汗率骑兵五万掩袭官军,元谐迎头痛击,打败他们,并追击三十多里,斩杀、生擒数以万计,贼人十分惊恐。

元谐于是派人送上书信,晓以利害,吐谷浑名王十七人、公侯十三人,各率所部来降。

皇上十分高兴,下诏书说: 褒奖才士贬抑庸人,有闻于前代。元谐有见识,很机敏,文韬武略,誉满朝野。

申张国威,开拓疆土,其深谋远虑和高尚气节,真是很符合我的心意。

应该予以礼遇,并赏及后人,现封元谐为柱国,另封一子为县公。

元谐拜受宁州刺史,很有恩威。

但他刚愎自用,好排斥人,不能得到高祖近侍的欢心。

他曾对皇上说: 我一心一意侍奉皇上,不讨他人欢心。

皇上说: 应该始终坚持这么做。

后因公事免职。

当时上柱国王谊有功于国,与元谐一样,都被免职,二人每每互相往来。

胡僧告元谐、王谊谋反,皇上调查此事,并无谋反证据,皇上安慰并放了他。

不久,王谊被杀,元谐渐渐被疏远猜忌。

但因元谐是高祖登基前的朋友,所以每每请他上朝,皇上对他的恩典和礼遇并无亏损。

一次皇上大宴百官,元谐进言说: 陛下恩威远播,我请求让突厥可汗作侯正,让陈叔宝当令史。

皇上说: 我平定陈国,以讨伐罪人,安慰人民,并不是想耀武扬威于天下。

你的奏请,很不符合我的本意。

突厥人不知山川地理,怎能封侯!

陈叔宝昏然如醉,怎么能驱使他为国效力?

元谐默默而退。

几年后,有人告元谐和他的从父弟上开府元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祁绪等人谋反。

皇上下令调查此事。

有关部门上奏说: 元谐谋划让祁绪率党项兵,准备切断巴、蜀道路。

当时广平王杨雄、左仆射高赹二人掌权,元谐想用谗言赶走他们。他说: 左执法星动已经四年了,一上奏章,高赹必死无疑。

又说: 太白犯月,光芒相照,这征候主杀大臣,杨雄必当应征被杀。

元谐曾与元滂一起拜见皇上,元谐私下对元滂说: 我是主人,殿上的那个人是贼。

让元滂望气,元滂说: 他的云气好像是蹲狗走鹿,不如我们的云气有福有德。

皇上大怒,元谐、元滂、元鸾、元绪一并被杀,并没收家财,令其家人为奴。

○王世积

王世积,阐熙新渼人。

父亲王雅,北周国的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

王世积容貌魁伟,腰带十围,神情清爽,风标过人,有英雄豪杰的仪表。

在北周,有军功,授为上仪同,封爵为长子县公。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尉迟迥造反,世积随韦孝宽讨伐尉迟迥,每次作战均有战功,授为上大将军。

高祖受北周禅让后,晋封世积为宜阳郡公。

高赹赞赏他的才干,对他很好。

世积曾秘密对高赹说: 我们都是周朝的臣子,国家沦陷,我们怎么办?

高赹深深地拒听这类话。

不久,世积授为蕲州总管。

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他率水军从蕲水奔赴九江,与陈国将领纪王真大战于蕲口,大破陈军。

继而晋王杨广已平定丹阳,王世积于是送信到各地,告谕陈将投降,并派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

陈国的江州司马黄亻思弃城逃走,权始璋入据其城。

王世积跟着来了。陈国的豫州太守徐王登、庐陵太守萧廉、浔阳太守陆仲容、巴山太守王诵、太原太守马廷页、齐昌太守黄正始、安成太守任馞等,以及鄱阳、临川的守将,都到王世积处投降。

世积因功升任柱国、荆州总管,赐绢帛五千段,外加宝带,食邑三千户。

几年后,桂州人李光仕造反,王世积以行军总管身份,讨平了他们。

皇上派都官员外郎辛凯卿去慰劳他。

回京后,世积升任上柱国,赐物二千段。

皇上很看重他。

王世积见皇上生性刻薄、猜忌,功臣大多无故被治罪,因此纵酒,不与宰相说什么时事。

皇上以为他有酒疾,让他住在宫中,让御医为他看病。

王世积假装说病已治好了,才得以出宫回府。

发起辽东战争时,王世积与汉王杨谅都是行军元帅,到了柳城,因病而还。

授为凉州总管,让七百骑士送他到任。

不久,他的亲信、安定人皇甫孝谐有罪,官吏追捕他,他逃到王世积那里,世积不留他,因此他们心中有些不舒服。

皇甫孝谐后来被流放到桂州,侍奉总管令狐熙。

令狐熙对他又不好,因此十分穷困。皇甫孝谐于是邀功于皇上,而对皇上说: 王世积曾让道人为他看相,看看以后会不会大贵。道人说: 您应当皇帝。

对他妻子说: 夫人要当皇后。

另外,他要到凉州去时,他的亲信对他说: 河西是天下出精兵的地方,可以干大事。

世积说: 凉州地大人少,不是用武之地。

世积因此被调入朝,调查此事。

有关部门上奏: 左卫大将军元、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赹,都与世积来往,受到他赠送的名马。

世积竟然被杀,元、元胄被免职。授皇甫孝谐为上大将军。

○虞庆则

虞庆则是京兆栎阳人,本姓鱼,他的祖上曾辅佐赫连氏,于是在灵武安家,世代都是北方的豪杰。

父亲虞祥,曾任北周灵武太守。

庆则小时候就雄健刚毅,性情倜傥,身高八尺,有胆略有气概,擅长讲鲜卑话。他常常身披沉重的铠甲,腰带两革建,骑马疾驰,左右开弓,非常英武,本州豪侠都敬畏他。

起初他以射猎为业,中途便转变志向而去读书,敬慕傅介子、班仲升的为人。

在北周开始做官时,任中外府行参军,不久提升为外兵参军事,承袭爵位沁源县公。

宣政元年,授位仪同大将军,升为并州总管长史。

二年,授为开府。

当时稽胡多次叛乱,越王宇文盛、内史下大夫高赹领兵征讨,平息了叛乱。

班师回京前,高赹和越王宇文盛谋划,要文武双全的主将镇守。

于是上表皇上,推荐虞庆则镇守原稽胡处。皇上于是即刻拜庆则为石州总管。

虞庆则很有威信,又能施恩于民,所管辖的境内太平无事,秩序井然,稽胡人因敬慕他的仁义而来归顺的,有八千多户。

开皇元年,庆则进位为大将军,升为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为彭城郡公,任营建新都总监。

二年冬,突厥侵入境内骚扰,庆则以元帅的身份征讨。

部队被分割,离开了营地,很多士兵受寒冷侵袭,手指被冻掉的有一千多人。

偏将达奚长儒率领二千多骑兵,从另外一条道路拦截敌兵,被敌兵围困,情况很危急。

庆则却按兵不动,不予救援,因此达奚长儒孤军奋战,战死的人有十分之八九。

皇上没有追究庆则的责任,不久又升他为尚书右仆射。

后来突厥国主摄图想归附隋朝,请求隋派遣一个重臣充当使者,于是皇上派遣庆则出使突厥。

摄图自恃势力强大,开始想与隋朝分庭抗礼,庆则拿突厥过去的事来责备他们,摄图仍不服。

翻译长孙晟又向摄图陈说利害,摄图和他的弟弟叶护终于跪拜着接受了隋朝的诏书,称臣朝贡,请求永远作为附属国。

当初,庆则出使突厥,高祖告谕他说: 我想保全突厥,如果他们送马给你,只取三、五匹就够了。

摄图见到庆则,赠给他一千匹马,又将女儿嫁给庆则作妻子。

皇上因为庆则功高,就没有追究他什么。

授他上柱国,封为鲁国公,赐邑任城县千户,并且下诏书将彭城公这一爵位回授给他的第二个儿子虞义。

高祖平定陈朝之后,巡幸晋王府,摆酒宴请群臣。

高赹等人手捧酒杯为高祖祝寿。高祖于是说: 高赹平定长江以南,虞庆则使突厥来降,可以说都立下了大功劳啊!

大将杨素说: 都是因为您威德之光的照耀啊!

庆则说: 杨素以前出兵武牢、硖石,如果没有您的威德,也没有攻克的道理。

于是就与杨素互相揭短。

御史想弹劾他们,高祖说: 今天是论功之日,应该高兴,不应该弹劾。

高祖观看群臣行令饮酒,庆则进言说: 承蒙皇上赐给酒食,今天我应该尽情欢乐,但御史在旁,我怕喝醉了而被弹劾。

高祖赐酒给御史,就此令他出去。

庆则捧着酒杯为高祖祝寿,大家都很高兴。

高祖对群臣说: 喝了这杯酒,愿我与你们及你们的子孙能够常如今日,世世代代与富贵相守。

开皇九年,虞庆则转任右卫大将军,不久又改为右武侯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贤占据本州造反,高祖想征讨他。

诸将中有几个人请求前行,皇上都没有答应,却对庆则说: 你位居宰相,爵位为上公,今国家有叛贼作乱,竟没有出征的意思,为什么呢?

庆则下拜谢罪,诚惶诚恐,皇上于是派遣他去征讨,封为桂州道行军总管,任命他的妻弟赵什柱为随府长史。

什柱先前曾与庆则的爱妾私通,害怕此事败露,就扬言说: 庆则不愿意去岭南征讨。

这话被皇上听到了。

在此之前,朝中大臣出征,皇上都设宴饯行,尽礼赐物后再送他出征。

等到庆则讨伐岭南辞别皇上时,皇上满脸不高兴,庆则因此郁郁不得志。

平定了李贤后,庆则到潭州的临桂镇,眺望这里的山川地势,感慨地说: 这里的地势的确险要牢固,再加上有足够的粮食,如果用可靠的将领把守这个地方,就不会被攻破。

于是派什柱骑着快马到京城向皇上奏事,观察皇上的脸色。什柱到了京城,却禀告庆则谋反。皇上派人调查验证,庆则因此被杀。

皇上授什柱为柱国。

○元胄

元胄是河南洛阳人,西魏昭成帝的第六代子孙。

祖父元顺,西魏的濮阳王。

父亲元雄,武陵王。

元胄小时候就英勇果敢,练就了多种武艺,美髯虎须,看上去凛然不可侵犯。

北周齐王宇文宪一见他,就把他当作壮士,招到自己的身边。

元胄多次跟随齐王出征打仗,官至大将军。

高祖刚被征召进朝廷,将被周宣帝托付后事,高祖先叫元胄,其次才叫陶澄,将他们一起当作心腹之人,常常住在高祖的卧室内。

高祖当了丞相后,元胄主管宫廷中的禁卫军,又引弟弟元威入宫当侍卫。

周赵王宇文招得知高祖将要取北周而代之,于是就邀请高祖到自己的府中,赵王将高祖引进卧室内,左右侍从不得跟随,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坐在门边。

赵王对他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和宇文贯说: 你们进室内去献瓜,我趁机将他刺杀。

饮酒正酣时,赵王想突起事变,拿所佩带的刀切瓜,不断地让高祖吃瓜,将要刺杀高祖。

元胄进屋说: 丞相,府中有急事,您不能在这里多呆了。

赵王大声喝斥说: 我和丞相谈心,你是干什么的?

赵王想把元胄喝斥走,元胄瞪圆双眼,怒气冲冲,握刀闯入内室。

赵王问他叫什么名字,元胄照实回答了,赵王恍然说: 你不是以前跟随齐王的吗?

的确是壮士啊!

于是赐酒给他喝,并且温和地说: 我哪里有什么不好的意图呢?

你何必如此猜测我警惕我?

不一会儿,赵王假装呕吐,准备进入后门,元胄怕他又有诡计,急忙走过去扶住赵王,使他坐入席中的上位,象这样做了几次。

后来,赵王声称自己口渴,命令元胄到厨房中去取茶,元胄不动。

不久,恰逢滕王宇文荄到来,高祖亲自走下台阶迎接他,元胄趁机对高祖耳语: 情况很不妙,您一定要快点离开这儿。

高祖还是没有明白,对他说: 他又没有兵马,能把我怎么样?

元胄说: 兵马都是他们的,一先下手,大事就完了。

我虽然不怕死,但死又有什么益处呢?

高祖又进室中坐下,元胄听见屋后有披铁甲的声音,于是立即请高祖说: 相府事急,你怎能如此久坐?

于是扶高祖下床,急促地离去。

赵王将要追赶高祖,元胄用身体挡住屋门,使赵王不能出来追赶。

高祖到达相府,元胄也回来了。

赵王将手指敲得出了血,悔恨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发动事变。

后来高祖杀了赵王,给予元胄的赏赐数也数不清。

高祖受禅登上帝位,元胄升为上柱国,封为武陵郡公,食邑三千户,授左卫将军,不久又升右卫大将军。

高祖闲谈时说: 保护我的安全,成就这番基业,这是元胄的功劳啊!

几年以后,元胄出任豫州刺史,历任亳州、淅州刺史。

当时突厥多次骚扰边疆,朝廷因为元胄一向有威名,授给他灵州总管的职务,北方部族很害怕他。

后来征召回朝任右卫大将军,高祖对他更加亲密。

曾经有一个正月十五,高祖和贴身近臣登高赏月,当时元胄在值班,皇上下命令用快马把他招来,见到元胄,皇上对他说: 你与别人登高赏月,比不上和我一起登高好!

设宴招待,极其高兴。

晋王杨广常常向他致礼。

房陵王被废,元胄参与了谋划。

当时皇上正在追究处理东宫的事情,左卫大将军元竁苦苦劝谏皇上不要废黜太子,杨素于是进谗言诬陷元竁。

皇上很愤怒,拘留了元竁。

元胄此时值班时间已到,应该下班,但他没去,对皇上上奏说: 我不离开您,是为了防备元竁罢了。

又以这话激怒皇上,于是皇上杀了元竁,奖给元胄一千匹丝绸。

后来蜀王杨秀获罪,元胄因为和他有来往,被除去了官名。

炀帝即位,元胄得不到调迁。

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事获罪被流放到岭南,将军丘和也因罪被废去官职。

元胄与丘和有老交情,于是经常和他往来,元胄曾经与丘和一起喝酒,喝到兴头上,说: 上官政是壮士啊!现在被发配到岭外,不会生事吧?

于是自己捂着心说: 我假如是你,不会白白地这样罢了。

丘和第二天将元胄的话启奏皇上,元胄竟因为这件事被杀了头。

于是皇上封上官政为骁卫将军,授给丘和代州刺史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