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道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
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本原来了解万物的起源,研究准则来了解成败的原因。
所以君主虚无冷静地对待一切,让事物以它反映的内容来确定名称,让事情以它自身的性质去形成。
保持无成见的虚心,才知道实在的真相;保持冷静,才知道行动的准则。
进言者自会形成主张,办事者自会形成效果,效果和主张验证相合,君主就能够无所事事,而使事物呈现出真相。
所以说: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喜好,君主显露自己的喜好,臣下就会去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意图,君主显露自己的意图,臣下就会去伪装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除去爱好,除去厌恶,臣下就表现实情;除去成见,除去智慧,臣下就告诫自己。
所以君主有智慧也不用来思考,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存贤就也不表观为行动,以便察看臣下依据什么;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
因此君主离开智慧却仍有明察,离开贤能却仍有功绩,离开勇力却仍有强力。
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叫遵循常规。
所以说: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廖廓啊!
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
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
因此不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智的却是智者的君长。
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成功,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守常之道。
君主原则在于不能被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君主作用在于不能被臣下了解自己的想法;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在暗中观察臣下的过失。
看见好像没看见,听见好像没听见,知道好像不知道。
了解臣下主张以后,不要变更它,用验证办法来考察臣下言行是否合一。每个官职只有一人,不要让他们相互通气,那么万事万物的真相都会显露出来。
君主掩盖行迹,隐藏自己的想法,臣下就无法探测;君主去掉智慧,不表现自己的才能,臣下就无法揣度。
保守自我意图而验证臣下,谨慎地抓住权柄而牢固地掌握它。
杜绝臣下的窥探,破除臣下的揣测,不要让人贪求君位。不能谨慎地插好门栓,不守好自己的门户,阴谋篡权的臣子就会像老虎一样闯入。
不慎重从事,不掩盖真实意图,贼子就将产生。
杀死君主,篡夺君位,人们没有不归附的,这样的奸臣就叫虎。
在君主身边做奸臣,知晓君主过失,这样的奸臣就叫贼。
君主应该解散他的朋党,收拾他的余孽,封闭他的门户,铲除他的帮凶,国家就没有老虎了。
君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一名实,检验法度,擅自行动的诛灭,国家就没有贼子了。
因此君主有五种受蒙蔽的情况:臣下使君主闭塞是蒙蔽,臣下控制财利是蒙蔽,臣下擅自发令是蒙蔽,臣下私自给人好处是蒙蔽,臣下得以扶植党羽是蒙蔽。
臣下使君主闭塞,君主就失去君位;臣下控制财利,君主就失去恩德;臣下擅自发令,君主就失去控制权;臣下私自给人好处,君主就失去英明;臣下得以扶植党羽,君主就失去支持者。
这就是君主要独据、不能让臣下把持的原因。君主的原则,以静退为贵。
不亲自操持事务而知道臣下办事的拙和巧,不亲自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谋事的福和祸。
因此君主不多说话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谋事,不作规定而臣下就要很好地办事。
臣下已经提出主张,君主就拿来作为凭证;臣下已经作出事情,君主就拿来作为凭证。
拿了凭证进行验核,就是赏罚产生的根据。
所以群臣陈述他们的主张,君主根据他们的主张授予他们职事,依照职事责求他们的功效。
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主张,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主张,就罚。
明君的原则,要求臣下不能说话不算数。
因此明君行赏,像及时雨那么温润,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君主行罚,像雷霆那么可怕,就是神圣也不能解脱。
所以明君不随便赏赐,不赦免惩罚。
赏赐随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业;惩罚赦免了,奸臣就容易于坏事。
因此确实有功,即使疏远卑贱的人也一定赏赐;确实有罪,即使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惩罚。
疏贱必赏,近爱必罚,那么疏远卑贱的人就不会懈怠,而亲近喜爱的人就不会骄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