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灵枢 九针十二原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养育他们,并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

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产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

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使他们避免遭受药物、砭石的伤害,而仅用微小的针,刺人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顺从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从而治愈疾病。

同时,为了把这种疗法流传后世,就必须明确地制定出使用法则,而使它永远不会被湮没,历久而不失传;并且这个法则还应该易用不易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有纲纪,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确定气血终而复始的循行规律。

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待出具体的形状。

为此,我想综合以上的问题,首先编著一部针经。

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岐伯回答说:让我尽我所能依次陈述,使它条理清楚,就像万物起于一而终于九的规律一样清楚明白。

现在让我首先来谈一谈关于用针治病的一般道理。运用小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比较容易,可是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就不容易了。

一般的医生拘守形体,只知道在病位上针刺;高明的医生却能根据病人神情气色的变化针治疾病,人的 神 是及其神妙的,虽然没有形体但却是无所不在,它会客居在人体的所有地方,在人体的所有门户出入自由,如果诊查不出这种神不守关而发生的疾病,又怎么能知道发病的原因呢?

针刺的微妙,在于怎样运用快慢的手法。

一般的医生仅能拘守四肢关节的穴位治病,高明的医生却能把握经脉穴位气机的变化,气机的变化离不开孔穴,孔穴中所反映出的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是至清至静而极其微妙的,当邪气盛时不可迎而补之,邪气衰时不可追而泻之。

这就如同好的弓弩手,懂得扣动扳机的时机;差的弓弩手,该击发时却扣而不发。

用针的人必须知道气机的往来运行变化,并相应地严格由气机运行来把握针刺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一般的医生对此昏昧不知,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知其妙处。正气之去叫做逆,正气之来叫做顺,明白了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不用再问了。

如果正气已虚,反而用泻法,只能是更虚;如果邪气正盛,反而用补法,只能是更实。

所以,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都应当在用心体察气机变化后,再灵活运用才能调和虚实。

掌握了这个关键,小针治病的要领,就尽在其中了。大凡用针时,正气虚则用补法,邪气满则用泻法,有长久淤血的用泄血法,邪气胜的用攻下法。

《大要》说: 慢进针而快出针,急按针孔的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不按针孔的为泻法。

这种补和泻的作用,似有感觉又无感觉。

虚实补泻的要领,就在于九种针具有不同的妙用。补或泻,都可用针刺手法实现。

所谓泻法,就是要很快地将针刺入,得气之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可使邪气随针而出。

出针后不要马上按闭针孔,反之则邪气就会蕴积于内,血气就不得疏散,起不到泻的作用。

所谓补法,就是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要轻微,仿佛若无其事,行针导气就像蚊子用尖锐的嘴叮在皮肤上一样,似有似无;在留针与出针时,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肤后,悄然飞去,而感觉上好像它仍旧停留在那里那样的轻妙。

得气之后,急速出针,要像离弦之箭一样快速。右手拔针,左手紧闭针孔,经气因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就会充实了。

如果皮下出血,不可任其淤留,应当尽快采取刺络放血法将它除掉。

持针的准则,以握针具坚实有力最为可贵,对准穴位,垂直而刺,针要不偏左右,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血脉,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刚进针时,一定要注视病人眉目之间的神态,针者要把握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的道理,于两卫间取阴阳之气,全神贯注、毫不疏忽地观察进针效果,由此预知病情的良恶。

病人的血脉,是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脉管突出清晰,触摸时则会感到很坚实。

九种针具的名称,根据其不同的形状而命名。

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做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做鍉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做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做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做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做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做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做大针,长四寸。

镵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于浅刺以泻皮肤之热。

员针,针尖如卵,适于磨擦分肉之间,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够疏泄分肉的邪气。

鍉针,针尖像黍粟之粒圆而微尖,适于按压经脉,以导引正气,从而排除邪气。

锋针,三面有刃,用来治疗积久难治的疾病。

铍针,针尖锐如剑锋,用来刺痈排脓。

员利针,针尖如同长毛,圆而锐利,针身略粗,用以治疗急性病。

毫针,针尖形如蚊子的尖嘴,徐缓地刺入皮肉,留针养神,以治疗痹痛。

不能实症用补法,虚症用泻法,那样损不足而益有余,这被称为病上加病,只能加重病情。

在病重的时候,如果误泻了五脏阴经的经气,就会造成死亡;而如果误泻了六腑阳经的经气,就使病人形体衰败,难以恢复。误泻阴经,使脏气耗竭,就会导致死亡;误泻阳经,损耗阳气,就会使人发狂,这些都是误用补泻的害处。

进针之后,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就说明气还没有至,应当继续施行手法,而不须拘泥于手法的次数,以达到 气至 为度。如进针之后,有了得气的感觉,就可以出针,不须再行针刺和留针了。

九针各有它的适应证,因而针的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选用,才能适合需要。

针刺的要领,就在于达到气至,有了气至的感觉就表明有了疗效,疗效确切的,就好像风吹云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样。

针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这里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五脏六腑经气所出之处的情况。

岐伯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

人体脏腑有十二经脉,每经各有一络脉,加上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共计十五络脉。这二十七经络之气周行全身,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经络之气流注于五输穴,昼夜不息。

人体经络的节点,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都是经络之气聚结的地方。

知道这些要妙所在,一句话就可说明白,否则就不能把握头绪。

这里所说的节点,是经络之气游行出入的部位,而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关节。

在实施针刺之时,注意察看病人的气色和眼神,可以知道血气的耗散与还复;分别病人身体的强弱,听他声音的动静,可以掌握其邪正虚实。

而后,右手主推而进针,左手辅助而护针身,当针下得气时,就可以出针了。

凡是要用针之前,一定要先诊脉,观察脉气的和与不和,然后才可治疗。

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阴虚,而用针反补在外的阳经,造成阳过盛而阴更虚,这叫重竭,重竭必死,其死时是安静的。

这是因为医者误治,违反了脏气阴虚理应补之的原则,而误泻了腋下和胸前脏气所出的腧穴,促使脏气愈趋虚竭所致。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阳虚,而用针反补在内的阴经,造成阴气过盛而阳气更加虚竭,这就形成了阴阳之气不能顺接的病变,这叫逆厥,逆厥必死,其死时烦躁不堪。

针刺的要害在于:凡针刺用泻法的,已刺中了病邪的要害,但仍然留针而不出的,就反而会使精气耗损;刺中了要害,但未经运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就立即出针的,就会使邪气留滞,进而郁壅。

如果出针太迟,损耗了精气,病情就会加重,甚至使形体衰败。如果出针太快,邪气留滞于气分,就会使肌肤上发生痈疡。

五脏有在外的六腑相应,六腑之外有十二原穴相应,十二原穴出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部位,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部位的原穴主治五脏病变。

所以五脏有病,就应该取十二原穴。

因为这十二个原穴,是五脏禀受三百六十五节经气的部位。

五脏发生病变,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上,而十二原穴各有所属的内脏,只有明确了各原穴的特性,观察它的反应,就可知道五脏受病的情况。

心、肺位于胸膈以上,属于阳位。肺是阳位的阴脏,为阳中之少阴,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二穴。

心是阳位的阳脏,是阳中之太阳,它的原穴是大陵,左右二穴。

肝、睥、肾位于胸膈以下,属于阴位。肝是阴位的阳脏,为阴中之少阳,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二穴。

脾是阴位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二穴。

肾是阴位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二穴。

在胸腹部脏器附近,还有膏和肓的两个原穴,膏的原穴是鸠尾;肓的原穴是气海,都属任脉,各只有一穴。

这十二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交通的关键所在,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

凡患腹胀疾病,应取足三阳经;凡患飧泄疾病,应取足三阴经。

五脏发生病变,就好比肌肉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河流发生淤塞一样。

但是,刺虽然扎了好多天,还可以拔掉;物体污染虽久,还可以洗净;绳结虽然拴了许久,还可以解开;河流淤塞时间虽长,还可以疏通。

有人认为久病痼疾不可针治而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善于用针的医生,治病就像拔刺、涤污、解结、浚淤一样。得病时日虽久,还是可以达到治愈效果的。

那些说久病不可治愈的,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适宜用浅刺法,手法轻而且捷,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汤水一样,一触即还。

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证,适宜用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出行一样。

在内的阴分为阳邪侵入而有热象的,应当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要正确地去进行治疗,不要松懈疏忽,直到气至而邪气下退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