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 四时气
黄帝问岐伯说:四季气候各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大都与四时的气候有关,针灸缪刺的方法,也因各个季节的气候而各不相同,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岐伯回答说: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候特点,灸刺的方法,也要以这一季节的气血特点为依据。
因此,春天灸刺,宜取经脉、血脉和分肉之间的气道,病重的用刺深法;病轻的用刺浅法。
夏季针刺应取在这一季节偏盛经脉的孙络,或者用只刺透皮肤而到达分肉之间的浅刺法。
秋季应取五输穴的经穴,病邪在六腑就取六阳经的合穴。
冬季宜取所病脏腑对应经脉的经穴和荥穴,而且一定要深刺并留针时间长些。
温疟病,没有汗出症状的,可用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治疗。
患风水病肌肤肿胀的,可以用五十七个治疗水病的腧穴治疗。
如果是使用针刺放血的治疗方法,就应该将该穴位的恶血放干净。
脾胃虚寒所致的飧泄证,应该使用补的手法,先取三阴交穴,再向上取阴陵泉穴,都要久留针,直至针下有热感的时候才能起针。
手臂、腿足的转筋病,其发病部位,在外侧就取阳经的穴位针刺,在内侧就取阴经的穴位针刺,都使用火针法针刺。
只是腹水肿而没有风邪的,针刺治疗应先取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铍针针刺它,针刺后用竹管插入针孔放水,反复进行,使水排尽,然后用布带将腰腹部捆束。
如果束得过松就会使患者感到烦闷,绑紧就能舒适、安静。
每隔一天治疗一次,直到水肿退尽为止。
同时服用通利的药物以利小便,防止再肿。就在开始针刺的时候服药,用了药物不要进食,刚吃过饭也不能服药,并保持饮食清淡,不能食用伤脾助湿的食物,这样的治疗及饮食,要坚持一百三十五天。
湿邪为主的邪气造成的着痹长久不愈,是寒湿邪气久留体内所致,使用疾进疾出的针刺方法取足三里穴。
湿邪在肠中造成肠胃不调的病证,治疗取足三里穴,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用补法。
麻风病,一般都用针刺其肿胀的部位。
针刺之后,再用锋利的针刺这一部位,再用手挤按该处以压出毒气和恶血,直到消肿为止。
要常食用些普通的食物,不要吃其他刺激性和油腻的食物。
腹中常有鸣响,腹中有气向上冲至胸中,喘息急促而不能久立,这些都是邪气在大肠的表现,应该针刺肓之原、上巨虚、足三里几个穴位。
小腹牵引睾丸疼痛,并牵及腰背和脊骨,向上冲至心胸部位,这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于睾系,向后附属于脊,其经脉贯通肝肺,络于心系,所以小肠邪气盛就会出现气机上逆的表现,上冲肠胃,熏蒸肝脏,布散于肓膜,结聚于脐。
所以要取肓之原以散肓之邪气,针刺手太阴肺经以补肺虚,刺足厥阴肝经以泻肝实,取下巨虚穴以祛邪气,同时又要按压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之处来调和气血。
病人经常呕吐,且呕吐物中挟有苦水,并常常叹气,心中恐惧不安,害怕有人将会逮捕他,这是邪气在胆腑,阳气上逆于胃的病证。胆中的汁液外泄,所以口苦,胃气上逆所以呕吐苦水,这叫做呕胆。
治疗应当取足三里穴来和降胃气。
如果有胃气上逆的症状,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血络以消除胆汁反流的症状,并须根据病邪和正气的虚实状况斟酌以祛其邪气。
饮食不能下咽或者感觉胸膈阻塞不通,这是病邪留于胃脘的病证。邪在上脘,就用针刺的方法抑制邪气的上逆而使气下行;邪在下脘,就用散法以祛除积滞。
小腹疼痛、肿胀,小便不利,是病邪在膀胱,针刺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大络委阳穴。
如果观察到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与足厥阴肝经的小络,在腘窝与足背上有瘀血结聚的,用针刺放血法以祛其瘀血。
如果小腹部肿痛向上连及胃脘的,取足三里穴。
诊断疾病时看病人的面色,观察患者的眼神,就能知道正气的散失或恢复的情况。观察眼睛的颜色,可以知道病邪是存在还是已经消失。
审查病人的形态、动静,再诊察气口、人迎的脉象,脉象坚实、滑利且洪大的,是病证日渐加重的表现;如果脉象软弱和缓,就是病邪将要衰退的表现;如果各经脉诊候的部位实而有力的,是正气旺盛的表现,三天左右就能痊愈了。
气口之脉候阴,人迎之脉候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