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 本输
黄帝向岐伯问道:凡是运用针刺的法则,必须先精通十二经络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的地方,五输穴留止的部位,六腑与经络的相合关系,四季气候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流行灌注的穴位,以及经络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头面、下至足胫的对应关系。
我想听听你对这些问题的讲解。
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讲解一下吧。
肺经的脉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向鱼际穴,鱼际在手掌如鱼腹的赤白肉际处之后,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渊穴,太渊位于鱼际穴后一寸陷者之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经渠穴,经渠在寸口之陷中,动而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尺泽穴,尺泽即肘中的动脉,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输穴。
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穴,中冲位于手中指之端,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入劳宫穴,劳宫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陷中,如果此脉有病就会有反应,无病脉气就很平静,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陷中,屈肘即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输穴。
肝经的脉气出于大敦穴,大敦位于足大趾的外侧和毛际中间,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行间穴,行间在足大趾、次指间动脉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冲穴,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中封穴,中封在内踝之前一寸陷中,该穴针刺时,逆则脉气会阻塞;和则脉气通畅,伸足即可得穴,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泉穴,曲泉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
脾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位于足大趾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到大都穴,大都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白穴,太白在足内侧腕骨之下,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商丘穴,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陵泉,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即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输穴。
肾经的脉气出于涌泉穴,涌泉位于足心,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然谷,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溪穴,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之上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行于复留穴,复留在足内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谷穴,阴谷在膝内侧辅骨之后大筋之上,小筋之下,按之动脉应手,屈膝即可在腘横纹内侧端二筋之间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
膀胱的脉气出于至阴穴,至阴在足小趾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通谷穴,通谷在足小趾外侧本节之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束骨穴,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于通过京骨穴,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昆仑穴,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的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委中穴,委中在膝腘后横纹中央,可屈而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胆经的脉气出于窍阴穴,窍阴在足第四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侠溪穴,侠溪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贯注于临泣穴,临泣在侠溪上行一寸半陷凹处,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丘墟穴,丘墟在足外踝前面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绝骨之端,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阳陵泉穴,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辅骨的陷中处,伸足即可得穴,这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胃经的脉气出于厉兑穴,厉兑在足第二趾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内庭穴,内庭在足第二趾的外间本节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陷谷穴,陷谷在中趾内间内庭上二寸陷凹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冲阳穴,冲阳在脚面上五寸骨间动脉应手处,摇足取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在冲阳上一寸半脚面关节上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下陵穴,下陵即膝下三寸胫骨外缘的三里穴,称之为合;从三里下行三寸,是巨虚上廉,再下行三寸,是巨虚下廉。
大肠属于上廉,小肠属于下廉,都是与足阳明胃经相关的,同属于胃经。
以上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三焦的脉气运行,上与手少阳经相合,出于关冲穴;关冲在小指侧无名指之端,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液门穴,液门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中渚穴,中渚在小指与无名指本节后两骨间陷中,称之为输;脉气过于阳池穴,阳池在手腕上横纹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支沟穴,支沟在腕上三寸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屈肘可以得穴,称之为合。
三焦经的脉气,另通于足部的下腧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之前,足少阳胆经之后,上行出于腘中外侧,叫做委阳穴。委阳是足太阳膀胱经别行之络。
以上腧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发。三焦经的脉气,与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两经相互联系,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它的脉气,由踝上五寸入贯于腿肚,出于委阳穴,并入足太阳膀胱经的正脉,入络膀胱,以约束下焦。三焦经的实症,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的闭癃病;三焦经的虚症,会发生小便失禁的遗溺病。治疗之时,遗溺病当用补法,闭癃病当用泻法。
小肠的脉气运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出于少泽穴,少泽在手小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前谷穴,前谷在手外侧小指本节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后溪穴,后溪在手外侧小指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侧腕骨之前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谷穴,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小海穴,小海在肘外侧大骨的外缘陷中,离肘尖半寸处,伸臂屈肘向头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情况。
大肠的脉气运行,上合于手阳明经,脉气出于商阳穴,商阳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内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食指内侧本节前的二间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食指本节后面陷中的三间穴,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合谷穴,合谷在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溪穴,阳溪在手腕上两筋中间的陷凹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池穴,曲池在肘外辅骨横纹头陷中,屈肘横肱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次于第三行,是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次于第四行,是属于足少阳胆经的天容穴。
次于第五行,是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
次于第六行,是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次于第七行,居于项之中央,属于督脉,叫做风府穴。
腋下动脉,是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
腋下三寸,是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池穴。
针刺上关穴,要张口而不能合口;针刺下关穴,要合口而不能张口。
针刺犊鼻穴,要屈足而不能伸足;针刺内关、外关,要伸手而不能弯屈。
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位于挟结喉两旁的动脉应手处,脉气下行于胸膺。
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在足阳胃明经动脉人迎穴之外,不到曲颊穴,离曲颊一寸之处。
手太阳经的天窗穴,则正当曲颊之下,扶突后一寸。
足少阳经的天冲穴,在曲颊之后,耳朵之下。
手少阳经的天牖穴在耳后,其上有足少阳胆经的完骨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挟项后在大筋外侧陷中的发际处。
手太阴肺经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之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误刺该穴,会使五输穴所内行的脏气衰竭,所以是一个禁用针刺的穴位。肺和大肠相配合,大肠是转送糟粕的器官。
心和小肠相配合,小肠是受盛食物的器官。
肝和胆相配合,胆是清净的器官。
脾和胃相配合,胃是受纳水谷的器官。
肾和膀胱相配合,膀胱是水液所聚的器官。
足少阴肾经隶属于肾,它的经脉上与肺连,所以肾经之脉气行于膀胱和肺两脏。
三焦是中渎的器官,可疏调水道,下通膀胱,无脏与之匹配,是一个孤独的腑。
以上是六腑与五脏配合的关系。
春天针刺时,应取浅表部位的络脉,和十二经的荥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间隙,比较严重的病要深刺,轻的要浅刺。
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输穴以及肌肉、皮肤之上的浅表部位。
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穴,深刺或浅刺与春天针刺的方法一样。
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脏腑的背俞穴,要深刺并且留针。
这是四时气候的温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病疾发生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
如果遇到转筋的病症,令患者站立稳定,刺其当取的腧穴,就可使筋伸缩自如。
如果遇到四肢偏废的痿厥病人,令患者仰卧,四肢伸开,进行针刺,就可使气血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