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灵枢 禁服

雷公向黄帝问道:弟子我接受了您所传授的九针六十篇以后,每天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地学习,现在阅读的部分,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从前看过的竹简也已经有了尘垢,仍然不断地阅读和背诵。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

在《外揣》中读到: 把复杂零散的问题归纳统一为一体 ,不知这句话指什么讲的。

既然说九针的道理,大到不能再大,细到不可再细,它的巨细、高深已经到了无法度量的境地,如此博大精深的内容,如何归纳总结起来呢?

况且人的聪明才智有高低的不同,有的智慧过人、思虑周密,有的见识浅薄,不能领会它的高深道理,又不能像我一样刻苦努力地学习。

我担心长此以往,九针这一学术内容就会流散,子孙后代就不能继承下来,因此我想向您请教如何把它概括起来呢?

黄帝回答道:你的问题非常好啊!

这正是先师再三告诫的,不能随便轻易地传授给别人,必须经过割臂歃血的盟誓才能传授。

你要想得到它,何不至诚地斋戒呢?

雷公拜了两拜起来说:请让弟子我按照您教导的去做。

于是雷公很虔诚地斋戒三日后才来请求说:在今天中午的时候,弟子我希望能行受业的盟誓礼。

黄帝和雷公一起进入斋室,举行割臂歃血仪式,黄帝亲自祝告说:今天中午,我们歃血盟誓,传授九针的要道,如果谁违背了今天的誓言,必定遭受祸殃。

雷公说:弟子我接受盟戒。

黄帝用左手握着雷公的手,右手将一本书交给了雷公,并且说: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呀,我给你讲其中的道理。

大凡针刺的道理,首先要懂得经脉,揣摩它的循行规律,了解它的长短及其气血的数量。

针刺时要内知五脏的次序,外别六腑的功能,同时要审察卫气的情况,因为它是百病生起的根源,调理疾病的虚实,病变也就停止了。

病在血络,运用刺络放血法,使恶血、邪气排尽,疾病就会消除。

雷公说:您说的这些弟子我先前都已经知道了,可还是不能把这些归纳起来掌握其要领。

黄帝道:归纳医学理论的方法,就像捆扎袋子一样,袋子满了如不捆扎住袋口,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向外泄漏。

医学理论学习后而不会归纳,就不能掌握它的精神而运用自如。

雷公问:甘愿当下等人才的人,不求学识渊博,却概括出简明的方法。

黄帝道:未达到学识渊博的地步,却概括出简明的方法,这仅可称为一般的医生,而不可以称为是天下人的师表。雷公说:弟子我想学习做一般医生应知道的道理。黄帝道:寸口脉主诊察在内的五脏,颈部的人迎脉主诊察在外的六腑,寸口脉和人迎脉彼此呼应、共同往来不息,它们的搏动就像牵引一根绳索那样一致。

春季和夏季人迎脉稍微盛大一些,秋季与冬季寸口脉稍微盛大一些,出现以上的脉象,就是健康无病的人。

人迎比寸口脉的脉象盛大一倍,是病在足少阳经;盛大一倍且躁动不匀的,是病在手少阳经。

人迎比寸口脉的脉象盛大二倍,是病在足太阳经;盛大二倍且躁动不匀静,是病在手太阳经。

人迎比寸口脉的脉象盛大三倍,是病在足阳明经;盛大三倍而躁动不匀静,是病在手阳明经。

人迎脉盛大为热,脉虚为寒,脉紧为痛痹,脉代则病时轻时重。

人迎脉盛大用泻法,脉虚用补法,脉紧痛痹针刺分肉间的输穴,脉代病在血络放血,并配合服汤药。脉陷下不起的,用灸法治疗。脉不盛不衰的,就用平常的方法进行治疗,名为 经刺 。

寸口脉的脉象盛大四倍,盛大的同时而且疾速,为阳气外溢,溢阳是阳气被阴气格拒于外的现象,外格属于死证而不能救治。

除以上情况,还必须审察疾病的整个过程,辨明疾病寒热,以辨别五脏六腑的具体病变。

寸口脉比人迎脉的脉象盛大一倍,病在足厥阴经;盛大一倍且躁动不匀静,病在手厥阴经。

寸口脉比人迎脉的脉象盛大二倍,病在足少阴经;盛大二倍且躁动不匀静,是病在手少阴经。

寸口脉比人迎脉的脉象盛大三倍,病在足太阴经;盛大三倍而且躁动不匀静,病在手太阴经。

寸口脉主阴,盛大为阴气过盛,可出现胀满、寒盛中焦和饮食不化等症。寸口脉虚弱,是阴气不足而化生内热,可出现热盛中焦、大便稀烂如粥样、少气和尿色变黄等症。脉紧为痛痹,脉代则病时轻时重。

脉陷下不起的只采用灸法。寸口脉下陷,为血凝于脉,脉中有瘀血留着,这是因为血脉中有寒邪,所以应当施用灸法。脉既不盛大也不空虚的,根据发病的经脉,采用相应治疗。

寸口脉比人迎脉盛大四倍,称为阴气被阳气关闭在内,内关的脉象在盛大的同时而且疾速,属于死证而不能救治。

除上述情况外,还必须审察疾病整个过程中寒热的变化,来辨别脏腑的具体病变。

掌握了荥腧经穴的作用,才可以传授针灸治疗的大法则。

《大数》说: 脉象盛就仅用泻法,脉象虚则仅用补法,脉紧则采用针刺、灸法并且服药,脉陷下不见就只用灸法,脉不盛不虚就按常规治疗。

所说的常规疗法,就是服药,也可用灸法和针刺。

脉急促的可用导引法,去邪气使之平和。

脉粗大而无力的,就需要安心静养,即使用力也不要导致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