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灵枢 经筋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爪甲的外侧,向上结聚于足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关节处,然后向下沿着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结聚,沿着足跟向上行,在腘部结聚。

该经筋的别支,从外踝向上行,结聚于小腿肚的外侧,向上到达腘窝中部的内侧,与从足跟上行的一支并行向上,结聚于臀部,再沿着脊柱两侧上行至颈项部。

由颈部分出的一支,别出这一条经筋,进入舌,并在舌体结聚。

另一条由颈部分出的经筋直行向上结聚于枕骨,向上到达头顶,又沿着颜面下行,结聚于鼻。

下行经筋中分出一支,向上行于上眼睑的纲维,向下结聚于颧骨部位。

还有一条分支由挟脊上行的经筋别出,从腋窝后侧的外廉,上行结聚于肩髃穴。

另一条从腋窝的后外廉进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穴,再向上在耳后的完骨穴处结聚。

另一支从缺盆穴分出,斜向上进入颧骨部分,与从颜面部下行的结于颧骨的支筋相合。

太阳经的经筋发病,主要表现由足小趾分出的一支的症状,可见足跟肿痛,腘窝部拘挛,脊柱反张,颈部筋脉拘挛疼痛,肩不能抬举;腋窝处的分支还可见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摇摆。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这种病证叫做仲春痹。

足少阳胆经的经筋,起于足第四趾端,沿足背上行结聚于外踝,再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聚在膝部的外缘。

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从外辅骨处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一支,结聚在伏兔穴之上。行于后面的一支,结聚在尾骶部。

其直行的一支,向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及季肋部位,再向上行于腋部的前缘,横过胸旁,连结乳部,向上结聚于缺盆。

它的另一直行支线,出腋部,穿过缺盆,穿出后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耳后绕至上额角,交会于巅顶,从头顶侧面向下走至颔部,又转向上结聚于颧部。

还有一支支筋,从颧部发出,结聚在外眼角,成为眼的外维。

足少阳经的经筋发病时,见足第四趾掣引转筋,并牵扯膝部外侧转筋,膝部不能屈伸;腘窝部位筋脉拘急,前面牵引髀部疼痛,后面牵引尻部疼痛,向上则牵引胁下空软处及软肋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乳部、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

若是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则右眼不能张开,因为经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而阴、阳跷脉在这里互相交叉,左右经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侧的筋维络右侧,所以左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就是 维筋相交 。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这种病证就叫做孟春痹。

足阳明胃经的经筋,起于足次趾与中趾之间,结聚于足背上。斜行的一支,从足背的外侧向上至辅骨,结聚于膝外侧,再直行向上结聚于跨关节,又向上沿着胁部络属于脊柱。

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聚在膝部。

由此分出的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的经筋相合。

其直行的支筋,沿辅骨上行,结聚在大腿部,并结聚于阴器,又向上行,散布在腹部,上行至缺盆部结聚,然后上行通过颈部,环绕在口的周围,再汇合于颧部,向下结于鼻,从鼻旁上行与太阳经筋相合。

足太阳是上眼睑的纲维,足阳明是下眼睑的纲维。

太阳经行于眼上的晴明穴,阳明经行于眼下的承泣穴。

另一条从颧部发出的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足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中趾、胫部转筋,足部有跳动感并有强直的感觉,伏兔穴附近转筋,大腿外侧肿,阴囊肿大,腹部筋脉拘急,向上牵引到缺盆及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筋脉拘急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则筋脉弛纵眼不能睁开。

颊筋如果有寒就发生拘急、牵引颊部而致口角歪斜;有热则筋脉弛缓、收缩无力,发生口部歪向一侧。

治疗口角歪斜的方法,是用马脂油涂在拘急一侧的面颊上,以润养其拘急之筋,再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在弛缓一侧的面颊上,使筋脉温通,然后再用桑钩钩住病人的口角,以调整其歪斜,使其复位。

另外,用桑木炭火放入地坑,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到颊部为宜,同时用马脂油温熨拘急一侧的面颊,令患者喝一些酒,吃些烤肉之类的美味,不能饮酒的病人也要勉强喝一些,并再三地用手抚摩患处,以舒筋活络。

其他病的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这种病证叫做季春痹。

足太阴脾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端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支线,向上结聚于膝内的腓骨,沿大腿内侧上行,结聚于大腿外侧,继而结聚在前阴,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部,沿腹内上行,然后结于两胁,散布于胸中。

其行于内侧的一支附着于脊柱两旁。

足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腓骨疼,大腿内侧牵引至外侧作痛,阴器像扭转一样拘紧疼痛,并向上牵引脐部及两胁作痛,进而牵引胸及脊内作痛。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这种病证叫做仲秋痹。

足少阴肾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然后进入足心,行于足的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再斜行向上,至内踝之下,结聚于足跟,向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向上结聚于腓骨下方,在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内侧结聚于阴器,再沿着脊柱旁肌肉上行至项部,结聚于头后部的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合。

足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心发生转筋,且其经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出现。

足少阴经筋发生的主要病证还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

背为阳,腹为阴,阳病项背部筋急,腰部向后反折,身体就不能前俯;阴病腹部筋急,使身体向前曲,就不能后仰。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病在胸腹内不宜针刺的,可熨贴患处,加以按摩导引以舒筋脉,并饮用汤药以养血。若本经的经筋反折纠结,而且发作次数频繁,病情很重的,往往是不治之证。

这种病称做孟秋痹。

足厥阴肝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方,上行结聚在内踝之前,再向上沿着胫骨结聚于内侧腓骨之下,又沿着大腿根部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前阴,并联络足三阴及足阳明各经的经筋。

足厥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侧腓骨处也感到疼痛,腿的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房劳过度耗伤了阴精,就会发生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就会发生阴器内缩,伤于热邪则出现阴器挺长不收。治疗本病应采用利水渗湿及清化湿热的方法调节厥阴经之气;对于疼痛转筋一类的疾患,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这病称为季秋痹。

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上部,结聚于手腕,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的后边。如果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酸麻的感觉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结于腋下。

其分支,向后行至腋窝的后缘,上绕肩胛,沿颈部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结聚在耳后的完骨穴。

由此又分出一条支筋,进入耳中。

它的直行部分,从耳出,上行,又向下结聚于腮部,再折上行,联属外眼角。

手太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掣引肘内高骨后缘疼痛,沿手臂侧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的部位,都感到疼痛,环绕肩胛并牵引到颈部也发生疼痛,并出现耳中鸣响疼痛,同时牵引颔部、眼部疼痛,痛时必须闭目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看见东西。

寒热发于颈部而筋拘急,就生鼠瘘、颈肿一类疾病。

寒热发生于颈部的,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刺后颈肿不消退的,再改用锐利的针刺治。这种疾病称为仲夏痹。

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筋,起始于无名指靠近小指的一侧,上行结聚在腕部,再沿着手臂上行结聚于肘部,向上绕着大臂的外侧,经过肩部行至颈部,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

从颈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颌角的部位深入于里,联系舌根。

另一分支,向下走至颊车穴,沿着耳向前行进,联属外眼角,向上经过额部,最终结聚在额角。

手少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的经筋循行部位发生掣引、转筋和舌体卷曲的现象。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这种病称为季夏痹。

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筋,起始于食指靠近大指的侧端,结聚于腕部,沿着手臂上行,结聚在肘的外侧,沿大臂上行,进而结聚于肩髃穴。

它的分支,绕过肩胛,挟于脊柱的两侧。

它的直行部分,从肩髃穴上行至颈部。

从这里分出的一支,上行至颊部,结聚在颧部。

直行的分支,从颈部向上,出于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行至左额角,网络头部,再下行进入右腮部。

手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该经筋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及疼痛,肩部不能抬举,颈部不能左右转动、顾视。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这种病称为孟夏痹。

手太阴肺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大指的末端,沿大指上行,结聚在手小鱼际之后,继续上行于寸口部位的外侧,再沿手前臂上行,结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穴,结聚在肩髃穴之前,又返回,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进入胸中,结于胸内,分散贯穿贲门,与手厥阴经的经筋合于贲门下面,继而下行抵达季胁部位。

手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严重的可发展为息贲病,呼吸急促,气逆喘息,或胁下拘急,吐血。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这种病证叫做仲冬痹。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起始于手中指端,沿指上行,通过掌后与手太阳经筋并行,结聚于肘的内侧,向上行经过肘的内侧而结聚于腋下,从腋下前后布散,挟两胁分布。

它的分支,入于腋下,散布于胸中,结聚于贲门。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这种病就叫孟冬痹。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内侧,循小指上行,结聚于掌后小指侧高骨,再向上结聚于肘的内侧,继而上行入腋内,与手太阴经筋相交,走向胸部,伏行于乳内,结聚在胸中,沿贲门下行,联系脐部。

手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病。

上肢的经筋发病,肘部牵引拘急,屈伸不利。本筋是肘部屈伸的纲维,本筋经过的部位,有转筋和疼痛的症状。

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

若病已发展成伏梁而出现吐脓血的,为脏气已损,病情加剧的死证。

这类疾病称为季冬痹。

大凡经筋发病,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松弛,甚至出现阳痿不举。

背部的筋挛急,则脊背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挛急,则身体向前弯曲而不能伸直。

焠刺是用加热的针,以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热而造成的筋脉弛缓的病证,便不宜采用火针疗法。

如果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筋拘急,就会出现口眼歪斜,眼角拘急,不能全面看到东西。治疗时,可用以上所说的火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