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刺法论
黄帝问道:岁气的左右间气,不得升降,气交发生反常的变化,即可成为暴烈的邪气,我已经知道了。
怎样进行预防,挽救人类的疾患,可以得到一种却退郁气的办法吗?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
我听老师说,既明白了天地六元之气的变化,还必须深知刺法,它可以折减郁气,扶助运气,补助虚弱,保全真气,泻其盛气,除去余邪,使其消除此种疾苦。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说:气应升而不得升时,便有严重的凶灾。
厥阴风木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天柱阻抑之,则木气郁,木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木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刺足厥阴之井穴。
少阴君火或者少阳相火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天蓬阻抑之,则火气郁,火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火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不管君火还是相火,同样应刺手厥阴心包络之荥穴。
太阴湿土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天冲阻抑之,则土气郁,土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太阴之俞穴。
阳明燥金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天英阻抑之,则金气郁,金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金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手太阴之经穴。
太阳寒水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土气过胜,而天芮阻抑之,则水气郁,水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少阴之合穴。
黄帝说:岁气之间应升而不能升的,可以预防,我想听听岁气之间应降而不降的,是不是也可以事先防备。
岐伯说:既然明白气升的道理,也必然能通达气降的道理。
间气升降不前所致的疾患,都可以预先调治。
木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地白阻抑之,则木欲降而不得入,木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木可降而得位,气应降而不得降之郁气发作,其暴烈程度和司天间气应升不升之郁气待时发作相同,应降不得降,能够很快地形成郁气,降则可以折减其胜气。
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太阴之所出与手阳明之所入。
火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地玄阻抑之,则火欲降而不得入,火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火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
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少阴之所出与足太阳之所入。
土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地苍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土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土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
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厥阴之所出与足少阳之所入。
金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地彤阻抑之,则金欲降而不能下,金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金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
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之所出与手少阳之所入。
水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土气过胜而地阜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水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水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太阴之所出与足阳明之所入。
黄帝说:关于五运之太过不及,气至有先后,与天气升降往来,互有相承相抑的问题,我可以听听其至病时所运用的针刺法则吗?
岐伯说:应当取六气生化之源。
所以气太过者取治之,气不足则资助之。
太过取之,应椐其致郁之次第以抑其郁气,取治于运气生化之源,以折减其郁气。不及资之,是用以助运气之不足,避免虚邪之气。
以上所述资取之法,出自《密语》。
黄帝问道:关于六气升降不前致病的刺法,以知其大要,我想再听听司天之气未能迁于正位,使司天之气化政令失常,也就是一切生化或都失于正常。
这样则使百姓患病,可否使其预先解除,以救济人类,请你讲讲这个问题。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问的很全面啊!
谈到这些至理要言,体现了圣王仁慈怜悯之心,要拯救人类的疾苦,我一定详尽地来陈述这些道理,申明其深奥微妙的意义。
若上年司天的太阳寒水,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厥阴风木,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厥阴不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泻足厥阴脉气所流。
若上年司天的厥阴风木,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阴君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少阴不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气所流。
若上年司天的少阴君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太阴湿土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太阴不迁正则气留居于上,应当针刺足太阳阴脉气所流。
若上年司天的太阴湿土,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阳相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少阳不迁正则气闭塞而不通,应当针刺手少阳脉气所流。
若上年司天的少阳相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阳明燥金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阳明不迁正则气又闭塞不通,应当针刺足少阳脉气所流。
黄帝说:关于岁气应迁正而不能迁正的,我已经通晓了它的要点,还想听听关于岁气不退位的问题,要想折减它的有余之气,不使其因太过而有失,你可以使我知晓吗?
岐伯说:若旧岁的岁气太过而有余,继续居于正位,施布其政令,名叫不退位。
使在泉之气,也不能后退而行间气之化,新岁的司天之气不能迁居于正位,故旧岁的岁气继续布化政令如故。
巳年与亥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子年与午年,则厥阴风木之气,不得退位。
风气运行于上,木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足厥阴之所入。
子年与午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丑年与未年,则少阴君火之气,不得退位,热气运行于上,火的余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厥阴之所入。
丑年与未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寅年与申年,则太阴湿土之气,不得退位,湿气运行于上,雨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足太阴之所入。
寅年与申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卯年酉申年,则少阳相火之气,不得退位,火气运行于上,火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手少阳之所入。
卯年与酉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辰年与戌年,则阳明燥金之气,不得退位,金气运行于上,燥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手太阴之所入。
辰年与戌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巳年与亥年,则太阳寒水之气,不得退位,寒气运行于上,凛冽的水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足少阴之所入。
所以说司天在泉之气,出现异常变化,就要导致人们的疾病,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针刺,可以预先平定将要发生的疾病。
黄帝说:刚干与柔干,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能使司天与中运之气都虚吗?
民众患病后,可以得到治疗吗?
岐伯说:你提这个问题很深奥啊!
需要明白其奥妙的意义,司天在泉之气,逐年更迭迁移,若刚柔失守,其气被窒,三年左右,变化而为疫病,因此说,认识了它的根本所在,必定能有避去疫病的法门。
假如甲子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在泉之柔气也必孤立而亏虚,四时的气候,失去正常的秩序,相应的音律不能相从,这样三年左右,就要变为较大的疫病。
应审察其程度的微甚与浅深,当其将要发生而可刺之时,用针刺之。
土疫易伤水脏,当先取背部之肾俞穴,以补肾水,隔三日后,再刺足太阴脉之所注。
又有,在泉之气己卯不能迁正,而司天甲子阳刚之气,则孤立无配,此后三年左右,也可发作土疠病,其补泻方法,和上述甲子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是一样的。
针刺完毕,不可夜行或远行,七日内,务须洁净,清净养神素食斋戒,真气自会归来。
凡是原来肾脏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吸而不呼,连作七次;伸直颈项,用力咽气,要像咽很硬的东西那样,这样连作七遍,然后吞咽舌下的津液,不拘其数。
假如丙寅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干失守其位,不得迁正,在泉之柔干不能独主其令,由于司天之气不迁正,故丙水虽阳干,而水运不为太过,不可拘执常法以论定,司天之气虽属有余,但不得迁正其位,天地上下不相配合,阳律阴吕其音各异,这样,就是天气运行失去正常的秩序,其后三年左右,就要变为疫病。
审察其程度的微甚和差异大小,徐缓的可在三年后发生疾病,严重的可在三年开始就发生疫病。土疫易伤水脏,当先取背部的心俞穴,以补心水,隔五日后,再刺足少阴肾脉气所入。
又有,在泉干支辛巳,不能迁正附于上刚的,也叫做失守,就会使年运与在泉之气都虚,其后三年左右,变成水疫,其补泻方法,也和上述丙寅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相同。
针刺完毕,慎无大喜情动于中,如不加以禁忌,就会使气再度耗散,应使其安静七日,充实心气,不可有过多的思念。
假如庚辰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在泉之位无所配合,乙庚为金运,刚柔失守,上下不能相招,上年阳明燥金司天之气不退,其在泉之火,来胜今年中运之金,司天在泉其位相错,叫做失守,使太商阳律之姑洗与少商阴吕之林钟,不能相应,这样,则天运变化失常,三年左右,就要变为较大的疫病。
审察其天运变化规律,及差异微甚,差异小的疫气小,在三年左右疫疠气至;差异大的疫气大,在三年之初疫疠气至。
金疫易伤肝木,当先取背部之肝俞穴,以补肝木;隔三日后,再次手太阴肺脉所行。
针刺完毕,可安静神志七日,谨慎不可大怒,大怒则使真气散失。
又或者,在泉干支乙未失守,不得迁正即下乙柔干不至,上庚刚干独治,也叫做失守,即司天与中运独治之年,三年左右,变为疠气,名叫金疠,发病需待時令。
审察其在泉变化规律,推断其疠气之微甚,即可知道发病的迟速。
凡是乙庚刚柔失位,其刺法都相同,肝应保持平和,不可发怒,以伤其气。
假如壬午年,刚柔失守,配司天之壬不得迁正,配在泉之丁,孤独无配,壬虽阳年,不得迁正,不得迁正则亏,不同于正常之气,上下失守,则其相应当有一定时间,其差异的微甚,各有一定之数,太角的阳律与少角的阴吕相失而不能配合,待上下得位之时,则律吕二角失而不和,之音相同有日,根据其微甚的差异,三年左右便可发生较大的疫气。
木疫易伤脾土,当先取背部之脾俞穴,以补脾土;隔三日后,再刺足厥阴肝脉气所出。
行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不可大醉及歌唱娱乐,使真气再度消散,也不要过饱或吃生的食物。
要使脾气充实,不可滞塞饱满,不可久坐不动,食物不可太酸,不可吃一切生的食物,宜于食甘淡之味。
又或者,在泉干支丁酉不得迁正,失守其位,不能与中运司天之气相应,即气不当位,下位不能与壬奉合,也叫做失守,不能叫做合德。因而,柔不附刚,即在泉之气与中运不合,三年便可变为疫疠,其针刺方法,与上述针刺木疫的方法相同。
假如戊申年,刚柔失守,戊癸虽然是火运阳年,若刚柔失守,则阳年也不属火运太过,司天之气不得迁正,上失其刚,在泉之柔,独主无配,岁气不正,因而有邪气干扰,司天在泉之位,更迭变移,其差异有深浅,刚柔之位将欲应合,阳律与阴吕必先相应而同,像这样天运失去正常时位的,在三年之中,火疫就要发生。
火疫易伤肺金,应取背部之肺俞穴,以补肺金。
针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且不可大悲伤,悲伤则动肺气,使真气再度消散;人们要使肺气充实,重要的方法是闭气养神。
又或者,在泉干支癸亥失守,不得迁正,则司天之刚气无配,也叫做戊癸不能合德,也就是运气与在泉之气俱虚,三年之后变为疠气,名叫火疠。
所以用五运之气,分立五年,以明刚柔失守之义,以尽针刺之法,于是可知疫与疠,就是根据上下刚柔失守而定名的,虽有二名,全归一体,就是刺疫疠方法,也只有上述五法,也就是汇总了诸刚柔之位失守的治法,全归之于五行而统之。
黄帝说:我听说五疫发病,都可互相传染,不论大人与小儿,症状都一样,若不用上法治疗,怎样能使它不至互相传染呢?
岐伯说:五疫发病而不受感染的,是由于正气充实于内,邪气不能触犯,还必须避其毒气,邪气自鼻而入,又从鼻而出,对邪气的控制出自于脑,所以邪气不能干犯。
所谓对邪气的控制出自于脑,就是说,在屋内先要集中神思,觉得自心好像太阳一样光明,准备进入病室前,首先想象有青气自肝脏发出,向左而运行于东方,化作繁荣的树木,以诱导肝气;其次想象有白气自肺脏发出,向右而运行于西方,化作干戈金甲,以诱导肺气;再其次想象有赤气自心脏发出,向南而运行于上方,化作火焰光明,以诱导心气;第四步想象有黑气自肾脏发出,向北而运行于下方,化作寒冷之水,以诱导肾气。第五步想象有黄气自脾脏发出,留存于中央,化作黄土,以诱导脾气。
有了五脏之气护身之后,还要想象头顶上有北斗星的光辉照耀,然后才可以进入病室。
另有一种方法,于春分之日,在太阳初升的时候,行吐气的功法。
还有一种方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再有一种方法用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子中,外面做密封加固,挖地一尺筑地室,不用炉,不须其它药物炮制,用火二十斤烧煅,七日终。
冷却七日后从地室取出,次日从盒子中取出,再将药埋到地中,七日后取出。
顺时针方向研磨三日后,与白沙蜜搅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下,服十粒,这样就没有疫病可侵犯。
黄帝问道:人体虚弱,就会使神志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从而使邪气自外部干扰,因而导致不正常的死亡,怎样才能保全真气呢?
我想听听关于针刺治疗的方法。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
神志虽然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但并没有离开形体,这样也不至于死亡,若再有邪气侵犯,才会造成短命而亡。
例如:厥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天气因虚,若人体肝气素虚,感受天气之虚邪谓之重虚,使神魂不得归藏而游离于上,邪气侵犯则大气厥逆,身体温暖尚可以针刺救治,先刺足少阳脉气所过,再刺背部肝脏的俞穴。
人体素病心气虚弱,又遇到君火、相火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火不及时,水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少阳脉气所过,再刺背部心脏的俞穴。
人体素病脾气虚弱,又遇到太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土不及时,木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阳明脉气所过,再刺背部脾脏的俞穴。
人体素病肺气虚弱,遇到阳明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金不及时,火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阳明脉气所过,再刺背部肺脏的俞穴。
人体素病肾气虚弱,又遇到太阳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水运不及之年,土疫之邪侵犯,伤及正气,人的神魂像被取去一样,致使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太阳脉气所过,再刺背部肾脏的俞穴。
黄帝问道:十二个脏器是相互为用的,若脏腑的神气,失守其位,就会使神彩不能丰满,恐怕为邪气侵犯,可以用刺法治疗,我想听听关于针刺治疗的要点。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问的真详尽啊!
问及这些至要的道理,真正的宗旨,若不是圣明的帝王,岂能深究这些根源。这就是所谓精、气、神,合乎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司天之气。
心之职能,比如君主,神明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少阴脉的原穴。
肺的职能,比如相傅,治理与调节的作用,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太阴脉的原穴。
肝的职能,比如将军,深谋远虑,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厥阴脉的原穴。
胆的职能,比如中正,临事决断,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少阳脉的原穴。
膻中的职能,比如臣使,欢喜快乐,由此而出,可以刺心包络脉所流。
脾的职能,比如谏议,智慧周密,由此而出,可以刺脾足太阴脉的原穴。
胃的职能,比如仓廪,饮食五味,由此而出,可以刺足阳明脉的原穴。
大肠的职能,比如传导,变化糟粕,由此而出,可以刺手阳明大肠脉的原穴。
小肠的职能,比如受盛,化生精微,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太阳小肠脉的原穴。
肾的职能,比如作强,才能技巧,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少阴肾脉的原穴。
三焦的职能,比如决渎,水液隧道,由此而出,可以手少阳三焦脉的原穴。
膀胱的职能,比如州都,为精液储藏之处,通过气化才能排出,可以刺足太阳膀胱脉的原穴。
以上这十二脏器的职能,不得相失,因此刺法有保全神气调养真元的意义,也具有修养真气的道理,并不是只能单纯治疗疾病,所以一定要修养与调和神气。
调养神气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能离散,神气内守而不得分离,只有神守不去,才能保全真气,若人神不守,就不能达到至真之道,至真的要领,在于天玄之气,神能守于天息,复入本元之气,叫作归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