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典训 先贤务农

《孟子》: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氾胜之书》: 汤有旱灾,伊尹作为 区田 ,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氾,扶岩反,水名。又姓,出敦煌、济北二望,本姓凡氏,避地于汜水,因改焉。

《史记》: 管仲相齐,与俗同好恶。

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猗顿,鲁穷士,闻陶朱公富,问术焉。告之曰: 欲速富,养五牸。

乃畜牛、羊,子息万计,赀拟王公。

《庄子》: 长梧封人曰: 昔予为禾稼,而卤莽种之,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来年深其耕而熟耨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飱。

《前汉·食货志》: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师古曰: 李悝,文侯臣也;悝音恢。

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服虔曰: 与之三升也。

臣瓉曰: 当言三斗。谓治田勤,则亩加三斗也。

师古曰: 计数而言,字当为斗。

瓒说是也。

不勤,则损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又曰: 籴甚贵,伤民;韦昭曰: 此 民 ,谓士、工、商也。

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汉文帝时,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引。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前汉,宣曲任氏。

楚汉相距于荥阳,米石至万。

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以此起富。

折节为俭,力田畜。

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

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 非田畜所生,不衣食。

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赵过,为搜粟都尉,能为代田,以故田多垦辟;用力少而得谷多。

黄霸为颍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浮淫之费,治为天下第一。

龚遂为渤海,劝民务农桑,今口种一株榆,百本睻,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 何为带牛佩犊?

春夏不得不趣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

吏民皆富实。

何武为刺史,行部必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

召信臣为南阳,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

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

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

民得其利,蓄积有余。

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

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吏民亲爱信臣,号曰 召父 。

后汉王丹,家累千金,好施与,周人之急。

每岁时农收后,察其强力收多者,辄历载酒肴,从而劳之;便于田头树下,饮食劝勉之;因留其余肴而去。

其隋懒者,独不见劳,各自耻不能致丹,其后无不力田者。

聚落以致殷富。

杜为南阳,省爱民役,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为之语曰: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任延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茨充为桂阳令,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类皆以麻枲头贮衣。

民惰窳,少粗履,足多剖裂血出,盛冬皆然火燎灸。

充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复令种苎麻。

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

今江南知桑蚕、织履,皆充之教也。

张堪拜渔阳太守,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百姓歌曰: 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樊重,字君云,谥寿张敬侯。世善农稼,好货殖。

重性温厚,有法度。

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

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

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

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

常戒其子曰: 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

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

保身全己,岂不乐哉!

王景为庐江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景乃教民用犁耕,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著于乡亭。

王符曰: 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

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

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崔寔为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

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

见吏,则衣草而出。

寔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民得以免寒苦。

刘陶曰: 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

仇览为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

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就学。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

躬助丧事,赈恤穷寡。

期年,称大化。

杜畿为河东,劝耕桑,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皆有章程,家家丰实。

然后兴学校,举孝悌。

河东遂安。

童恢除不其令,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皆赐酒肴以劝励之。

耕、织、种、收,皆有条章。

一境清静。

《齐民要术》: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

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

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

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

僮种为不其令,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祀,死买棺木。

颜裴为京兆,乃令整阡陌,树桑果。

又课以闲月取材,使得转相教匠作车。

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投贵时卖以买牛。

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有丁车引、大牛,整顿引丰足。

谯子曰: 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

且苟有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

安可以不自力哉?

李衡于武陵龙阳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敕儿曰: 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仲长子曰: 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

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惰者釜之,勤者钟之。

时及不为,而尚乎食也哉?

北魏辛纂,拜河内刺史,督劝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资以物帛,惰者加以罪。

魏陈思王曰: 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

晋桓宣镇襄阳,劝课农桑,或载鉏耒于轺轩,或亲耘获于垄亩。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继以秦宗权、孙儒残暴,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

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

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彩衣物。

民间言: 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佳麦良茧则笑耳!

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

或诉以 乏人牛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 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众皆谢,乃释之。

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李袭誉,尝谓子孙曰: 吾负京有田十顷,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能勤此,无资于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