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 卷三
文襄世宗文襄皇帝,讳澄,字子惠,神武长子也,母曰娄太后。生而岐嶷,神武异之。
魏中兴元年,立为渤海王世子。
就杜询讲学,敏悟过人,询甚叹服。
二年,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尚孝静帝妹冯翊长公主,时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
神武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自是军国筹策皆预之。
天平元年,加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
三年,入辅朝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
时人虽闻器识,犹以少年期之,而机略严明,事无凝滞,于是朝野振肃。
元象元年,摄吏部尚书。
魏自崔亮以后。选人常以年劳为制,文襄乃厘改前式,铨擢唯在得人。
又沙汰尚书郎,妙选人地以充之。
至于才名之士,咸被荐擢,假有未居显位者,皆致之门下,以为宾客,每山园游燕,必见招携,执射赋诗,各尽其所长,以为娱适。
兴和二年,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摄吏部尚书。
自正光已后,天下多事,在任群官,廉洁者寡。
文襄乃奏吏部郎崔暹为御史中尉,纠劾权豪,无所纵舍,于是风俗更始,私枉路绝。
乃榜于街衢,具论经国政术,仍开直言之路,有论事上书苦言切至者,皆优容之。
武定四年十一月,神武西讨,不豫,班师,文襄驰赴军所,侍卫还晋阳。
五年正月丙午,神武崩,秘不发丧。
辛亥,司徒侯景据河南反,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
景诱执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暴显等。
遣司空韩轨率众讨之。
夏四月壬申,文襄朝于邺。
六月己巳,韩轨等自颍州班师。
丁丑,文襄还晋阳,乃发丧,告喻文武,陈神武遗志。
七月戊戌,魏帝诏以文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
文襄启辞位,愿停王爵。
壬寅,魏帝诏太原公洋摄理军国,遣中使敦喻。
八月戊辰,文襄启申神武遗令,请减国邑分封将督,各有差。
辛未,朝邺,固辞丞相。
魏帝诏曰: 既朝野攸凭,安危所系,不得令遂本怀,须有权夺,可复前大将军,余如故。
王寻览书,问谁为作。
或曰: 其行台郎王伟。
王曰: 伟才如此,何因不使我知?
王欲间景于梁,又与景书而谬其辞,云本使景阳叛,欲与图西,西人知之,故景更与图南为事。
漏其书于梁,梁人亦不之信。
壬申,东魏主与王猎于邺东,驰逐如飞。
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曰: 天子莫走马,大将军怒。
王尝侍饮,举大觞曰: 臣澄劝陛下酒。
东魏主不悦曰: 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
王怒曰: 朕!
朕!
狗脚朕!
使崔季舒殴之三拳,奋衣而出。
寻遣季舒入谢。
东魏主赐季舒彩,季舒未敢即受,启之于王,王使取一段。
东魏主以四百匹与之,曰: 亦一段耳。
东魏主不堪忧辱,咏谢灵运诗曰: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因流涕。
三月辛亥,王南临黎阳,济于虎牢,自洛阳从太行而反晋阳。
于路遗书百僚,以相戒励。朝野承风,莫不震肃。
又令朝臣牧宰各举贤良及骁武胆略堪守边城,务得其才,不拘职业。
六月,王巡北边城戍,赈赐有差。
七月,王还晋阳。
辛卯,王遇盗而殂,时年二十九。
葬于峻成陵。
齐受禅,追谥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时有童谣曰: 百尺高竿摧折,水底燃灯灯灭。
识者以为王将殂之兆也。
数日前,崔季舒无故于北宫门外诸贵之前诵鲍明远诗曰: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声甚凄断,泪不能已,见者莫不怪之。
初,梁将兰钦子京为东魏所虏,王命以配厨。
钦请赎之,王不许。
京再诉,王使监厨苍头薛丰洛杖之,曰: 更诉当杀尔。
京与其党六人谋作乱。
时王居北城东柏堂莅政,以宠琅邪公主,欲其来往无所避忌,所有侍卫,皆出于外。太史启言宰辅星甚微,变不出一月。
王曰: 小人新杖之,故吓我耳。
将欲受禅,与陈元康、崔季舒等屏斥左右,署拟百官。
京将进食,王却,谓诸人曰: 昨夜梦此奴斫我,宜杀却。
京闻之,置刀于盘,冒言进食。
王怒曰: 我未索食,尔何据来!
京挥刀曰: 来将杀汝!
王自投伤足,入于床下。
贼党去床,因而见杀。
先是讹言曰: 软脱帽,床底喘 ,其言应矣。
时太原公洋在城东双堂,入而讨贼,脔割京等,皆漆其头。
秘不发丧,徐出言曰: 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苦也。
